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2024-06-24

大学本科自我鉴定(通用8篇)

篇1: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本科自我鉴定。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使我收获匪浅,受益终生。我也给自己四年的学习历程做了个简单的毕业生个人鉴定。

思想道德方面,大学期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xx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于XX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我认真端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努力地学习下,多次获得校、院奖学金,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并且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写作方面,曾在学院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体育锻炼方面。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如乒乓球、篮球、跑步等,身体检查健康,体育合格达标。

社会活动方面。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校期间我参加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XX—XX年在镇江新世纪商城任职荣事达冰箱洗衣机和五星电器康佳彩电担任过临时推销员,虽然都是平时放假时间,但是使我锻炼了推销口才与营销技巧,同时增强了与人接触、交往、沟通的能力,自我鉴定《大学本科自我鉴定》。XX-2011年我在学校参加了学校勤工助学工作,将近三年的勤工助学生活,虽然一边读书还要参加学校的食堂、机房和楼管会三份勤工助学有些辛苦,但是身心给我上了一节生动鲜明的劳动教育课,使我深深地明白了挣钱的艰难与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与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更加理解父母为了生活辛勤劳作的不易。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使我较早得适应了社会的生存法则,尽管还没有走出学校大门,但是我已经有了对社会的初步理解与尝试。XX年3月到至今为止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这一职务也加强了我在处事为人方面的锻炼,这些都是我在四年大学生活中知识以外沉甸甸的收获。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适应并且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矗

【扩展阅读篇】

1.∶评论的话2.∶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偶尔有对正文的讲解和带解释性的注,但无评语3对某人的看法与对这人的感觉详细解释评论的话。清 唐鉴 《廪贡生王府君墓志铭》:“昔年官京师,阅 倭艮峯 日记,见其上方评语,有曰‘子 涵 子 洁 ’者,问之,则其 河南 同志 王检心、王涤心 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就将这本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 赵树理 《三里湾·决心》:“ 玉生 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评语来,只笼统地说:‘我觉着你各方面都很好!’” 编辑本段评语范文X同学是个文静懂事的女孩,踏实、稳重、有礼貌,时刻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给同学们作出表率。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你的作业干净整洁、字迹又漂亮,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你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你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班里是一个的好女生。愿你永远健康、漂亮、快乐、上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做一个强者、胜利者!你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会令你成功,老师深深地祝福你。

篇2: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在学习上,我一直都还是坚持着认真的态度,不管是老师的课堂,还是安排下来的作业,我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完成,同时我也非常努力的让自己在其中去成长,去为自己的发展而努力。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学习,自己也是慢慢的掌握了不少的专业知识,更是对自己所在的专业提有了更大的感悟。在自己的努力下每一科的成绩都还算是不错,完全没有不及格补考的情况,当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过几次的奖学金。整体上来说自己的努力都还是有不错的进步。

在生活上,虽然我自己的独立能力本就比较强,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独自闯荡,更是让我在其中感受到了生活上还需要更多努力的地方。也正是宿舍的群居生活让我们相互照应,更是相互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是在相互帮助下将我们的生活过得甚是多姿多彩。

在工作上,从大二开始接触第一份兼职工作,就对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感知,同时更是明白自己面对这样的社会还缺失的能力。当然自己也是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教训,也是有了不少的成长。随后的我更是时常都会去参与一些兼职或是实习工作,也让我对最的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感知,同时我也是有坚定的让自己去努力奋斗,更是不断提升自己。很是幸运的我获得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去实习,更是在实习中更深刻的明白了专业所在的意义,更是将书本上的那些知识更好地与生活相结合,在心中有了更大的感知。同时自己也是从其中慢慢的明白自身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地方,更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社交上,我个人认为还算是不错的,面对每一个人都是有非常的真心,所以我都是有尽可能的让自己在其中去收获更多的感情,更是让每天的生活都处于学习的状态,这样更是能够让我拥有不断的提升,同时也促进我更大的成长。当然我本人也是非常的喜欢结交朋友,更是有不断让自己在这些方面去有更大的.提升,同时也是尽可能的让自己去慢慢的成长,去尽可能的做好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

篇3: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一、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 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为分析依据, 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得出研究结论。调查对象为三峡大学环境工程本科生, 在问卷调查中, 发放问卷147份, 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根据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 问卷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两个版本。问题设置的侧重点不同, 对于大一、大二版问卷设计, 调查内容重点涉及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兴趣、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对毕业后工作或是考研的设想打算。对于大三大四版的问卷内容, 则重点针对未来的工作的设想和预期、工作的性质内容、就业地区、薪水预期, 及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的看法或建议, 大三大四版问卷设计的问题更具体和细致。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背景和形势分析

1. 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分析

1977年, 清华大学在原有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 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1979年, 教育部修订颁发的工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了“环境工程”专业, 当时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数量不足30所。在1995-1999年间, 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从52所快速增加到149所;2000年以后, 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数量达到200所以上, 并且数量逐渐稳步上升。近三年来,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逐渐重视, 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又出现了较快速的增长。经过四十几年的发展, 目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经有299所, 年招生规模已达到2万人左右。【5】

2.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从2010年开始加入到水利与环境学院以后,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逐年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在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就业, 如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就业质量相对较好。据统计, 近三年来, 考研的人数增长了接近学生总数一半, 考研成功率不断提高, 在2014年达到86.96%。目前, 三峡大学为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3倍, 本科生有较充分的选择空间, 近三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表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本项研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环境工程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此专业就业不难, 但仍认为当前来学校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数量相对太少, 对相关单位提供的就业待遇仍不满意。在继续深造和就业的选择方面, 51.35%学生选择考研, 10.3%的同学希望有机会出国深造。接受访谈的部分本科生表示, 国内的环保行业的发展仍不成熟, 工作岗位在就业单位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工作待遇和发展前景仍不太好, 家长和亲戚朋友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学习和深造。可见, 当代的大学生对就业的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认识, 国家环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二)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自我认知障碍分析

1. 专业兴趣和就业自信心不足

以环境工程专业在三峡大学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该专业仍不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 与该校的优势学科水利工程相比较, 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仍较弱,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学校的各专业中也只能是排名居中。【6】对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超过50%的学生是因为服从专业调剂而被动选择环境工程专业的, 真正因为专业兴趣或看好专业发展前景而将它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人数只占被调查的30%左右。服从高考调剂过来的学生往往对专业满意度不够, 因为前期不少学生是“被选择”此专业, 因而其后期往往还有转专业的思想。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表明,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每年约有15%~20%数量的学生通过报名考试转到学校的其它热门专业, 有过专业想法的学生人数约占大一新生总人数的30%~50%。另外, 针对大三大四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该专业本科生对将来就业的自信心不高。有80.4%同学认为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一般,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并不看好, 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影响了其专业学习兴趣和就业自信心。这种心理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学生被迫被动地的去考研, 寄希望于未来几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业机会的增多或就业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 因为兴趣和自信不足, 部分参加就业招聘的学生在应聘之前中不能积极、主动、充分的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导致面试的临场表现不佳, 错过本应该把握住的就业机会。

2. 忽视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在对用人单位需求以及有就业经历的学生访谈研究后, 我们了解到大学本科生的个人素养、综合能力与社会阅历对于成功求职相当重要。问卷分析表明, 约70%的大一大二学生延续了高中应试教育的思想, 大学生活的全部时间放在被动应付专业学习和各种考级考试, 如计算机二级以及英语四级考试上, 忽略了大学是个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平台。大学本科生如果能利用好课余时间, 到图书馆浏览其它专业的书籍, 参加一些校园的社交活动、社会兼职工作等, 对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大学期间空闲的时间要比中学多很多, 如何自主支配课余时间非常重要。但随着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不少同学在空余时间既没有参加学校的社团工作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与处事能力, 也没有积极发展培养一项健康的业余爱好或特长, 而是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 消极而被动的打发时间, 虚掷大学阶段的光阴和青春。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目标不够明确, 除了上课、做作业和复习备考, 不知道在大学还应该做些什么, 大学的业余时间在被动消极中度过, 导致大学本科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这可能也是导致当前大学本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这种情况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 是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和对社会都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是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国民教育中应该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对招聘单位选才的要求不了解

调研分析表明, 大学生自己认为对本科生求职有较大影响的三种因素依次为: (1)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 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 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接受调查的大学本科生们普遍认为,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比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 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将能更好的在社会上适应和发展。但现实情况是, 在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与素质方面, 大学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思考认知与招聘单位的要求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文献资料调研分析表明, 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 最关注的三项标准依次为专业背景、表达沟通能力、专业技能证书, 其中专业背景是用人单位选才时的首要条件。【7】另外, 不同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个人条件和能力需求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机关事业单位比较看重政治素质和专业成绩, 以产品销售工作为重点企业可能更重视求职者表达、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应届大学本科生往往对不同就业单位的性质和招聘条件的差异不了解, 事先缺乏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 这可能是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的招聘面试过程中不能和用人单位顺利、愉快的沟通, 不能把握工作机遇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就业思路不清晰, 思维局限性明显

对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学生就业资料分析表明, 该校以往的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存在着学生就业思路不清晰, 就业局限性明显的问题。历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资料分析表明, 在2012以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在环保方面的事业单位和公司就业, 整体来看, 多数学生在学校和家乡的周边地区就业。就2013年和2014年的就业数据来看, 在专业对口的环保企业就业的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加, 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获得了在水利行业从事环保与安全的工作职位。近两年来,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系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学生就业的主体思路仍不清晰, 就业的地域性局限非常明显。目前在国内,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地区的环保企业发展相对较好, 就业机会多, 然而目前我们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在这些地区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据问卷调查结果, 27.03%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首先考虑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业, 21.62%选择江浙长三角地区工作;他们认为一线城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 在一线城市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当前国内社会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 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大学本科生不愿意到基层或农村地区就业的问题。他们认为农村地区的收入太低, 而且专业很难对口, 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就业岗位的认知, 我们在问卷中提供了商务岗位、技术岗位、科学研究以及行政工作的岗位选择题, 结果表明约45%的学生愿意从事商务工作, 其次是有42%的学生希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于行政工作, 关注的同学仅为0.43%。由数据分析来看, 不少学生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岗位工作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的存在, 不利于整体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对策与建议

合理就业自我认知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自我定位的形成和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把握,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基于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障碍, 对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的问题, 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 提升其就业自信心

学校在加强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构建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同时,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可重视实验课的开设, 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参与、多动手,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从而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强化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 可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 倡导学生有学习和生活问题要主动和教师沟通, 主动找专业教师探讨专业知识的学科的发展、专业的研究进展, 以扩宽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较强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大学生主动的学习,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二) 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全面提升素质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组织。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需要听从上级安排, 引导下级成员做事。大学生从社团活动中可以学到如何说话得体, 妥善做事和待人。大学的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学生在参加过程中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培养兴趣特长, 展示自我和发展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另外, 成功的组织好社团工作, 可以提升大学本科生的自信心。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

(三) 促进学生了解自己就业方向, 早日确定就业目标

学校要重视引导大学本科生尽早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在大一时期, 可以通过班会、讲座、选修课等指导大学生们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规划和展望。首先要摒除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好好玩, 混学历的思想, 要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不好好奋斗毕业后可能就面临失业。在大一大二, 鼓励大学生们要同学们要搞好学业, 在此基础上, 多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 锻炼综合能力。在大三大四, 开始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未来发展, 尽快做好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题。确定要考研就潜心全力复习备考, 确定要找工作就应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 早日着手开始了解自己想要的职位的性质, 单位用人要求等信息, 充分做好准备, 以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提升自己。如果大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仍然目标不清, 摇摆不定, 很可能在毕业时考研就业都会遭遇失败, 一无所成。

(四) 培养学生科学、灵活、多层次的就业观念

大学本科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念, 这样才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8】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观念很重要, 开始就业时, 切忌眼高手低。对工作地点与工作性质少些挑剔, 在基层做扎实, 积累丰富的经验, 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才有资格去挑选就业单位。灵活就业, 要提倡“多元化的就业观念”, 即实现就业方式、就业地域、就业领域的多元化;勇于创新, 敢于尝试, 不被各种世俗的眼光所束缚, 不能只接受公认条件很好的工作。大学本科毕业生正值年轻、风华正茂,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 一方面要能够眼光长远, 愿意下农村去基层, 甘心吃苦磨练, 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勇于接受挑战要, 敢于到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地区去拼搏事业, 条件和时机成熟时, 亦可大胆尝试创业。总之, 一旦拥有科学、灵活、多层次的就业观念, 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在就业季来临, 学生就能够从容不迫的面对就业, 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

就目前形势来看, 大多数的大学本科生对于自己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概念, 而且其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他们对自我缺乏认知, 这种情况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9】由于各高校大幅度扩招, 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原因, 在当前社会中, 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 这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的现象, 可能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10】因此, 分析大学本科生自我认知的偏差, 引导他们科学认识自我, 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帮助当代大学正确的认识当前存在的就业困难, 帮助大学生实现科学、顺利的就业, 并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摘要:利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 对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开展关于其就业自我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 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 影响本科生获得合理就业自我认知的主要障碍。基于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自我认知障碍的分析, 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大学本科生形成合理就业自我认知的对策和建议。本项研究旨在为培养大学本科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提升其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自我认知,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励骅, 曹杏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54-56.

[2]申勤俭, 李娜.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89-93.

[3]申作青.大学生就业的自身障碍及对策探析—以三届毕业生调查为基础的分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7) :73-75.

[4]祝大鹏, 李爱玲.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风险认知情况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34-36.

[5]黎睿, 向家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与思考—以三峡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1 (10) :443-447.

[6]黄钰铃, 周宜红, 董晓华.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划若干思考[J].大众科技, 2011 (5) :176-178.

[7]丁笑炯.基于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 :42-50.

[8]刘中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15-126.

[9]许小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51-152.

篇4: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关键词:一般学业自我;因素;本科生;

“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成就、情感以及方法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1]。“一般学业自我”概念作为学业自我概念的一个层面,是个体对自身学业整体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可以通过整体学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进行研究[2]。

学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业自我概念。本研究依托郭成提出的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的理论模型,对本科生这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实施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当代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发现影响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因素,从一般学业自我层面探寻本科生积极学业自我的培养途径。对我国步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自从1976年莎沃森提出自我概念多维层次理论模型[3],学业自我概念就一直是教育学的关注热点。我国目前对学业自我的研究主要处于国外理论的介绍和验证阶段[1,3,4],应用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中学生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已有的几篇关于大学生学业自我的实证研究[2,5,6],存在研究样本偏小、布点不均的不足。本研究借鉴陈厚丰(2008)的中国高校分类思路,兼顾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济(地理)分布以及宏观管理(建设层次)的差别[7],对全国本科院校采用目的性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5所本科院校(文中A、B、C、D、E)为样本。以郭成编制的《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为测量工具,从“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学业体验、学业成就”4个维度检测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2]。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在5所大学随机发放问卷共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973份(有效率92.67%)。其中,女性54.92%;一年级25.23%,二年级31.80%,三年级22.84%,四年级13.76%,研究生6.36%;“985工程”高校17.57%,“211工程”高校58.89%,地方本科院校19.12%,独立学院4.32%;家庭氛围和睦安宁91.69%,争吵冲突5.09%,紧张压抑3.22%;父母教养方式民主型67.22%,权威型15.82%,溺爱型2.50%,放任型14.46%。

1.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的总体状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对象一般学业自我总分均值3.30,略高于中等值3。进一步分析发现,仅11.08%的大学生得分高于4,得分低于3的人数占27.23%。这与郭成、赵小云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2,5]。从一般学业自我的内部各因子看,学业行为分值(3.46)最高,学业能力分值(3.19)最低。可见,大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及各构成因子的发展均处于中等水平,呈积极状态的人数及层次有待提高,学业能力发展水平最低。

2.性别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成就的分值,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在学业能力与学业行为两个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郭成、赵小云、张怀春等人的数据支持男生的学业能力高于女生[2,5,6],一般学业自我及其他构成因子的实证结论各有不同。

3.年级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本研究得出的一般学业自我的整体趋势与赵小云、黄希庭等的研究成果一致[5,8]: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在大学阶段呈“U”形发展,其中二年级最低;与郭成研究成果相比较[2],恰好后移了一学龄。

年级仅在学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且学业能力随年级逐年提高。年级与学业能力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见表1),学业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二、三年级与研究生之间,一、四年级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随着学业进程的深入,学业能力的进步是个体能够自知的。

表1 学业能力在不同年级上的多重比较 MD(SE)

注:1代表一年级,2代表二年级,3代表三年级,4代表四年级,6代表研究生。

4.学校类型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一般学业自我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985工程”高校均最高;“211工程”高校除学业能力高于地方本科院校外,其他值均最低。而且,一般学业自我及学业行为和学业体验的学校类型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针对“211工程”高校的一般学业自我、学业行为、学业体验的分值均为最低,且与“985工程”高校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本研究对3所“211工程”高校(B、C、D)做进一步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见表2),C大学各项指标在3所211学校中皆为最低,并且与另2所学校的差异达到不同级别的显著水平。B大学与D大学的差异不显著。

表2 三所211学校间的多重比较 MD(SE)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表示P<0.001

5.家庭氛围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对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行为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出自和睦安宁与紧张压抑家庭氛围的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差异最大。有利于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及诸因子发展的家庭氛围依次为:和睦安宁、争吵冲突、紧张压抑。

6.父母教养方式对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比较。多重比较揭示,大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及诸因子的自我评价,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型相对于其他教养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行为、学业体验;溺爱型相比于其他教养方式,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偏低;民主型与溺爱型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

三、讨论与建议

1.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知识为重的传统教育模式。功利性、应试性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深入人心,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习得。即便在人才需求急剧增多、人才标准迅速提升的当今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校,在积极探寻对策的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仍在延续。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巨大落差面前,大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方方面面的欠缺,此时的一般学业自我自然不高,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尤其不满。

面对教育现实中的诸多不足,本科教育应调整教育理念,在坚持重视智育传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业能力。教育教学过程倡导赏识教育,增加学生体验学业成就的机会,确立学业自信;创设更多选课机会,支持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促进学业情感的培养;开设思维训练课,加强综合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学业能力。

2.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现代教育的性别缺失。本研究发现,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成就的自我评价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业能力、学业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一般学业自我全面提升的现象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发育规律是基础。儿童发展规律揭示,男孩的生理、心理发育多方面晚于女孩,到青少年的晚期(大学阶段),男、女生的智力发展才基本持平,且各有优劣。第二,女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女生加倍努力地发展学业,借以获取与男生相当的社会地位。在此同时,男生更多地关注综合素质的发展,而相对弱化了对学业自我的关注。第三,教育现代性中性别视角缺失所造成的直接结果[9]。现有教育教学体系忽视男、女生在学习方式、成长需求、智力发育速度等方面的不同,所选用的学业内容、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客观上有利于女生。有学者发现,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较多地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较少考查逻辑能力、空间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10],大多数男生难以从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找到学业成就。概括地说,一般学业自我所表现的男生弱势,是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女学生采用相同评价标准的必然结果。

为促进男、女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本科教育教学中,应增加性别视角的内容。首先,帮助本科生掌握两性在生理、心理、思维上的区别,理性接受各自的性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弱点;其次,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上,对男、女生应有所区分,有所偏重。

3.本科生不易察觉自身学业能力进步的原因——同质群体的比较。本科生的学业能力逐年提升且四年级最高,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趋势呈“U”形发展。这个结果完全吻合本科生的学业经历。学子们的求学历程,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各种排名激励、父母寄托无限期望的不倦教诲,如此长期教化,塑造了学生们以外部标准评价自我的模式。大学的前三年,本科生基本稳定地生活在由同学构成的同质群体中,习惯性地以同学、名次作为评价自我的标准。基本类似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节奏,他们在同学比较中难以察觉自己的学业进步。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求职或升学准备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业经历。此阶段,学业自我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是完成课题的应用能力、实习、竞聘中的应变能力或系统的备考攻读能力。在这些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新标准的比较中,大四的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学业能力、学业自我评价骤然提高。概括地说,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是一种主观感受,受参照标准的直接影响。

有鉴于此,本科教育中,学校应扩大学生评价的范围,增大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学分权重,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评价学业自我。学校还应创造更多的条件,增加学生深入社会、与其他人群接触的机会,使本科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更准确地发现自我、拓展自我。

4.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自我定位与社会比较。学校类型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分析表明,一般学业自我不仅与个体素质相关,更与每个人的自我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985工程”高校作为我国顶尖高校,汇聚了大量一流的学生,他们情商高、智商高,学业自我积极。进入“211高校”的学子们,虽然外界评价和自我定位很好,但客观上存在某些不足,或学业能力有所欠缺,或行为习惯有些偏差。而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定位较低,所设定的学业目标容易实现,因而学业自我评价比较积极。

本次对C大学(北京校区)调查的结果显示,一般学业自我的各项分值在3所“211工程”高校中皆为最低,这可以用学生进行社会上行比较来解释。费斯廷格认为,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11]。身为老牌的理科学校,C校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大多进行上行比较。但受其学科特点制约,在学校的内部比较中,只有那些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精力的学生才有机会获胜;若与首都的众多高校进行外部比较,C大学在各类活动中胜出机会不多。这些状况意味着,C大学(北京校区)的学生通过社会比较往往是降低了一般学业自我,表现出典型的大鱼小池塘效应。而另2所“211工程”高校,所处地域需要上行比较的机会不多,因而一般学业自我较为积极。

针对我国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评价主要是外部参照框架模式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调整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致力于激发学生发展学业的内部动机。在教育现状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应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学会合理定位,正确处理外部比较信息,促进学业自我的积极发展。

5.适宜成长过程社会化的家庭养育环境——和睦氛围。本研究结果显示,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少年顺利完成成长过程社会化,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有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12]。民主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学会交流与合作,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谐发展;父母的溺爱,则导致孩子自私任性,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获得归属感,提高对学习压力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13];在紧张压抑及争吵冲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疑孤僻、自信心不足,欠缺解决问题的毅力和方法。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受家庭养育的巨大影响,与幼年时期社会化的效果紧密相关。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要把培养人才放在中心地位,培养本科生的积极学业自我是一项基本保障。高校只要进一步明确“育人”理念、构建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承认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完善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价模式、激发每个学生发展自我的内驱力,通过高校、家庭的积极合作,必能促进本科生积极学业自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6,29(1):133.

[2] 郭成. 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3] 孟晋,张进辅. 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158.

[4] 刘玉新. 学业自我概念研究概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49(5):9-10.

[5] 赵小云,张利,薛桂英. 大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J]. 现代教育管理,2010(7):64.

[6] 张怀春,杨昭宁. 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J]. 心理科学,2003,26(2):381.

[7] 陈厚丰. 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10-14.

[8] 黄希庭,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66.

[9] 岳龙. 男生性别弱势: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危机[J]. 教育发展研究,2010(Z2):49-53.

[10]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 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 青年研究,2010(3):73.

[11] 李小鹿. 社会比较与“大鱼小池塘效应”[J]. 时代教育,2011(1):265.

[12] 徐燕.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 管理观察,2009(6):224.

[13] 滕文芳. 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山东省文登市高中生的调查分析[J]. 时代人物,2008(5):157.

篇5:自我鉴定大学本科精选

人,总是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这段学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在学习方面: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完成各个科目的学习目标。努力地学好每一门功课,保证没有挂科或者违纪等现象,在班级的成绩处于中上等,并且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熟知了windows、office(word、excel)系列软件。

在生活方面: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热情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拥有良好的处世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他人的好评。

在思想方面:本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方向,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定期向党小组汇报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使我对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校被发展为党员,注重和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完成了各种任务。

在课余期间,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我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就是个小社会,通过她我窥见了社会的一角,并在量的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做事积极主动,能很好的与人交流沟通,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在这四年的学生活中曾经有过失落与悲伤、逃避,这也是我的不足与缺陷,在不断地跌倒,不断地醒。但是我有一个信条就是在什么样的地方跌倒了我就告诉我:“下一次自己长点记性,没有人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篇6:本科大学生自我鉴定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考研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 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通过我 的刻苦努力,在上期荣获院设一等奖学金,并被院列为了冒尖生培养对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 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 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 阅历,曾在寒假社会实践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的称号,并在各项文娱体育活动中 多次获奖,自我鉴定《本科大学生自我鉴定》。

在思想上,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党的领导、拥护 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上期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在党校学习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计划上,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在担任分团委宣传部委员期间,工作 塌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多次、配合部长出色的完成了院团委的宣传活动和系 内的各项宣传活动。我结合自身的特长,积极为系增光,曾在院团委举办的海报制作 大赛及手抄报比赛中多次获奖。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成绩突出,被评为院“优秀共青团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篇7:大学班长本科毕业自我鉴定

时光匆匆的奔流向未知的远方,把一切的过往毫不犹豫的甩在身后,让我们在哀叹之余又无可奈何。

现在我已经站在了大学和社会的分界线上了,回首是带给我四年欢笑和回忆的大学,面对着的却是一条大雾弥漫的小道,未知的社会正在等待全副武装的我挺进。这让我感到有些畏惧的同时心里又有着兴奋之感。

曾经,我结束了高三繁重的学业,经过两个月的疯玩之后步入了我心心念念已久的大学,我现在依旧能够回想起当时我的兴奋和向往。却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还没有缓过神来就已经到了毕业的关口,即将面临人生的`抉择。

但是当我回顾我这四年生活的时候,却感到欣慰,因为我这四年并没有虚度,相反充实的大学生活为我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和经验。首先,我在大学期间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在军训结束后就蒙受同学信任,推选为xx班的班长,为同学们贡献自己的能力。同时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加入了院学生会和汉文化研究社,前者锻炼了我的办公处理能力,提前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试验场体验了未来机关单位的工作生活;后者培养了我对于中国古文化的敏感性,使我的精神受到了熏陶,对于我的祖国民族文化更加热爱,培养了我的民族爱国情怀。

除此之外,我还申请加入了学校xx老师的实验室,在平时课余时间跟着xx老师整理实验室,对器材和样品进行整理。在此期间也经常受到xx老师的教育,实验能力大幅提升,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增强。

有着这样充实生活的我,在人际交往上也不甘落后。平时跟同学们友好相处,热心热情,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愿意去帮忙,因此在这里也交到了几个知心的好友,平日里聚会探讨人生,畅谈未来的理想,互相为对方打气,给予了充分的精神力量。

在学生的本职学习上,我也常年保持着班级前十,每年的奖学金我都是最有力的竞争人选,受到众多老师的赞扬和肯定。在大三的xx科技竞赛上,我所在的小队在xx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了小组第三名的荣誉,手拿荣誉证书和模型的我们在照片中笑得格外的灿烂。

篇8:大学本科自我鉴定

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 如何在本科生规模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在这一问题之下, 从2009年至今, 南京大学开展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一、价值追求与理念定位——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对培养创新精神的束缚和抑制, 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这其中, 不少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又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和经验, 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尝试。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培养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繁荣的所谓“合格的社会人”。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延续,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巨大挑战还在于:是否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化特征, 关注并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从而培养能够改造现实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超越, 创新性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价值追求。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发展局势下, 教与学的方式也同样呼唤着学生的个性化释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逐步淡化了知识的边界;教育规模扩大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化越加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日益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趋向多元, 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

顺应这样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南京大学沿袭80年代以来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传统, 于2006年发起了第四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上至学校领导、院士, 下至一线教师和普通学生均参与其中。这次大讨论以“高等教育新形势下, 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为主题, 同时同步面向教师、学生、院系、管理系统展开调研工作。

大讨论与调研的结果均显示, 南京大学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 基础人才培养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而当前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则表现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创新力、高水平教师需加强本科教学投入三个主要方面。针对存在问题, 学校重新定位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其中,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即为“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设计的精神纲领。

二、开放式的模式路径——以多元化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自由发展

所谓创新,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 要么是在现有知识内容之上有所突破, 要么是在现有知识体系与框架之外加以延伸。课程和专业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单元, 其突破陈规与重组成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源泉。

“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先导, 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三”的自由探索路径, 这两个“三”分别指:通过大类招生, 经过“三”个培养阶段, 形成“三”条发展路径。在三个培养阶段中, 第一阶段 (大类通设培养阶段) 是以学生从高中到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转变、学习性转变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其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 (专业基础培养阶段) 是以学生选择专业为基础, 重点开展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包括学生专业的基本素养培养、思维方式训练, 通过重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 精炼课程体系,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与空间;第三阶段 (多元提升培养阶段) 是以围绕学生选择的未来发展途径, 进一步开展多元培养为目标, 提供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 实施在不同发展途径上提升教育。三条发展路径是指学生培养的“专业学术类”路径、“交叉复合类”路径和“就业创业类”路径 (如图1) 。

具体来说, “三三制”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 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大类通识培养阶段”, 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 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 进入“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培养阶段”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 随后学生选择不同发展途径进入“多元提升培养阶段”;在“多元提升培养阶段”里, 学生一方面完成相应专业的“专业准出标准”要求, 一方面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三三制”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专业壁垒, 给学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学生感受到的第一重冲击是, 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 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 达到“准入标准”可获得专业培养资格, 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即可在此专业毕业;第二重冲击是, 全校所有课程都成为每个学生的选课对象, 每学年南京大学开放课程人次达到12000余人次;第三重冲击是, 学生低年级开始就不断地与名教授“零距离”接触, 14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主持的170余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 已让4届学生从中获益;第四重冲击是, 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学生能力不同、专业准入准出标准不同划分了不同的难易层次, 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可以选高不选低;第五重冲击是, 专业学术类人才、交叉复合类人才、就业创业类人才将得到不拘一格的培养, 个性发展, 人人成才。

三、不可忽视的“动力系统”——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调整

教育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以教学改革先行还是以体制更新先行, 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这个问题。“三三制”教改选择的是教学模式改革先行的方式, 但紧随而来的压力便是管理制度体系亟待全方位更新, 因此孰先孰后并不成为问题的核心, 实践证明, 一项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同步裹挟着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路径, 方能具备“动力”持续前进。

“三三制”即从课程改革起步, 逐步过渡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改革, 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学制度、管理体系新探索。

为了构建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学校依托“985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课堂内和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与“学”, 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辅以本科生科研训练,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配合学生个性选课、弹性学习的需要, 2009年起我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制定了三个“百分百”政策 (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所有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路径) ;与第二课堂携手, 初步建立起院系导学机制, 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步实施绩效津贴制度改革, 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 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2011年起, 学校着手更新教学评价系统, 尝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力图在过程中把握“三三制”的实施效果。

四、初步成效及反思

(一) 初步成效

“三三制”教改之初, 提出了“给予本科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从而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的目标。纵观改革四年,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广大本科生带来了诸多有益体验。

“三三制”为南京大学本科生提供了300余门新型课程, 包括通识课程21门、新生研讨课程168门、学科前沿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119门、学科平台课程改革12门、就业创业课程12门、分层次通修课程15门、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改革课程64门以及其他研究性教学课程16门。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构成的“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这类课程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形式, 第一层次的新生研讨课帮助新生树立学术旨趣, 学会质疑、学会发现, 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第二层次的通识教育课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 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第三层次的学科前沿课帮助学生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 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查评估显示:首先, 学生和教师都反映, 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乐学习”) ,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动学习”) 。学生通过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深刻地感受到大学自由开放的魅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其次, 进一步推动了大量“名师”走进本科课堂, 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精进教学水平。改革以来, 我校成功引导和推动了全校超过95%的教授、副教授投身本科教学一线, 并形成了40余个以“院士、名师、名教授、优秀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目前, 我校已有150余位教授参与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其中90%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各学科带头人。

再次, 基于“三三制”改革框架下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使得南京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理念已在校内广为接受, 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三三制”改革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 在反思中前行

“三三制”教学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 其探索进程不断伴随着问题、反思, 继而在实践中改进, 在反思中前行。未来“三三制”教改在以下三个方面将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索:

第一, 教学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问题。个性化人才培养带来教育资源实际需求扩大并相对分散,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难以平衡, 资源“量”与“质”均经受考验, 一方面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和不断重新整合, 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需要打破现有分配规则。

第二, 个性化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个性化培养是以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兴趣等差异为前提的, 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是否将会导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层级分布?如何避免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产生“马太效应”?因此, 从入学教育开始, 导学机制成为保障学生成才的一大关键, 需真正建立起衔接性强的课程、专业与学涯指导机制, 帮助学生明确个性化发展方向并设计实现途径, 建立更能适应个性化培养的学生、教学管理模式。

第三, 与多元培养相对应的分类评价问题。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事业, 如何在改革的长期、中期、短期阶段过程中观测改革效果, 尤其是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中, 有效评价差异化学生表现出的群体性学习效果, 成为目前教学评价机制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桑新民, 陈建功.教育哲学对话[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青年之声工作总结下一篇:大班上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