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2024-07-29

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共8篇)

篇1: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河高地理必修2 导学案⑦执笔:胡赛审核:张文发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习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难点】

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影响的区位因素

练习题

南繁是秋冬季节全国各地到海南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植鉴定等活动;海南冬季大量瓜菜销往内地省市。

1.读海南岛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水稻玉米发芽适宜温度表和海南冬季瓜菜内地主要省市供应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最适宜成为水稻南繁基地的是

A.三亚B.海口C.琼海D.东方

⑵.与新疆相比,北京、广东成为海南冬季瓜菜主要供应省市的共同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B.冬季气温低,瓜菜生长条件差C.生产技术落后,瓜菜生产量低D.土地成本高,瓜菜生产规模小

A.缩小生产规模B.扩大耕地面积C.减施有机肥料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⑵.与丙丁两国的农业特点相符的是

A.单位面积产量低B.人均产量高C.农业集约化程度高D.人均耕地面积大 3.读“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布局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你根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判断下列六个区域农业区位的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地养鱼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地种小麦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地苹果园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地养鸡场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地种蔬菜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地奶牛场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不合理的安排,应怎样调整?

(2011年全国新课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2~4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2000年广东卷)图5-8表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左侧表示烟草业的变化,右侧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5-8题:

4.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 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A.减少运输成本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8.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篇2: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梳理与要点突破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要点突破

1、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例1.评价下列三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如何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例2:请说出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请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判断以下地区发展农业生产,需改造哪些自然因素?

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2、右图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回答问题: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

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 地形平坦B 气候优越 C 距城区近D 水源充足(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

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

城市人口的增加 提示:人类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时,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D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案例:

1、山东省为粮、棉大省,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发展成花卉、蔬菜、水果为主的出口基地,3、(2010年福建卷)37.(37分)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试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区位条件?

13世纪~l6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材料一古马里是

世纪期问西非萆原上蘩荣的贸易帝国。

3、分析荷兰成为世界重要的花卉出口国的有利条件?

图l2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1、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材料二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 反馈练习

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 种植。表3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1、(2010年宁夏卷)37.(20分)阅读图文

构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3)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

1临的限制性因索。(9分)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

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

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

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

4、图中斜线区域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说说该区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或治理方向

【阅读讨论】

资料1:荷兰特色农业

荷兰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国,主要是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土地资源缺乏,种粮食经济上不合算,他们就集中力量发展价值相对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等高效种植业。从自然条件上看,荷兰并不十分适合花卉栽培,但该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玻璃温室栽培,成为“世界的庭院”。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温室,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集约生产,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共有7000多农户从事花卉栽培,培育出了9700多个品种,每天向全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花和170万株盆花,每年获得112.5亿美元的收益。蔬菜和花卉种植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支柱产业。资料2:云南省花卉生产

国内首屈一指的云南省的花卉产业,是完全由市场经济孕育和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芬芳产业,如今它已香飘五洲。上个世纪9 0年代初,昆明呈贡县斗南村农民在菜地中零星种植一些花卉,与蔬菜一起在农贸市场销售,没想到比种菜还赚钱。搞农业要讲比较效益,种花每亩收入比种菜种粮高出四五倍,效益驱动,激发了他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斗南地处滇池东岸,这里雨量适宜,气候温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适宜花长草飞。于是,许多农民都开始种植花卉,有的种三分、五分地,有的种几亩、十几亩,花卉畅销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斗南村成为中国最大的鲜花生产和交易中心,“斗南花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云南有光照优势,土壤气候优势,配套设施优势和劳动力等优势,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把花卉产业作为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重点产业,积极加以扶持,在政策和权限范围内,云南省对花卉生产企业减征、免征有关税费。使“斗南花卉”成为“云南花卉”,在全省培育出一个新兴产业。

掘荷兰花卉协会统计,1995年全球人均花卉消费量最多的是瑞土,为106.5美元,德国、法国、英国已分别达48、32、29美元。而我国人均消费额不足l美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对花卉有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按人均年消费两支鲜切花预计,未来若干年后将形成20亿支鲜切花,100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潜力之大。

云南省花卉80%以上的鲜切花销往国内7 0多个大中城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 0%以上,总产值达到29.4亿元;鲜切花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去年创汇1540万美元。国内市场40%以上鲜花由航空运输,销往海外市场的鲜花全靠航空运输。同样的百合花,由于运输价格不同,台湾出口到日本、加拿大每公斤价10元,而云南的价格高达30元。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东说:昆明到日本只需3个多小时,荷兰到日本需要10小时,但昆明到日本每公斤花卉运价3美元,而荷兰只需要1.2美元左右。建立高效快捷、运输成本较低的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云南花卉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花卉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对花卉市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花卉生产先进国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完成向花卉生产大国发展的进程证明,生产技术和设施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花卉企业主要追求的是当前经济效益,科研投入少,科研力量薄弱或基本上没有科研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科技、高质量、多品种的花卉产品将倍受青睐。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花卉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花卉企业如不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就是国内市场份额也会丧失。目前,云南生产的鲜花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产量连续lO年居全国第一位。但是,花卉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很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最近,云南省政府决定,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走跨越式、外向型、专业化的路子,努力促进花卉产业全面“升级”,使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使云南花卉产业融入世界市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因素对云南花卉业的促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

篇3:《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指津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下面从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典型考题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农业区位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方面。

(三)农业区位选择

不同的地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差异。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一)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其农业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具体农业类型的选择。

下面举例加以分析:

地形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例如,从贺兰山山顶、山麓、银川平原到黄河,宜分别发展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

降水量也会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类型产生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干旱地区一般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宜发展畜牧业。例如,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交通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扩大市场的地域范围,最终对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鲜花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受市场价格影响,单位面积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的收益是逐渐递增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农业景观变迁,说明了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分析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实际就是农业区位因素在特定区域的具体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右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谈到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同学们立即想到了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去分析,不假思索地得出“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图中能获取河流和土壤的信息吗?显然不能。我们只能从图中获取气候和地形的信息。

从地理位置看,该图位于赤道附近,高原地形,气候温暖;纬度低且地势高,光照充足,年温差小;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雨量较充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对于花卉种植来说是不利条件。依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分析出有利于花卉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再分析有利于花卉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不便;由材料知该国鲜花主要供出口,由于鲜花运输时间要求短,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从地理位置看,该国位于南美洲,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内市场狭小;图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是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三、典型考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同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以湿地为主的下垫面和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有何不同。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A和B都与大气水分增加有关,与城镇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影响原理不符。选项C,近地面风速增大,也与原理和事实不符。选项D反映的是建设用地与湿地相比,对局地气候的日变率和年变率的影响均较大,符合一般原理。

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认识。选项A和C都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有关,但花基、菜基鱼塘的生态循环环节比桑基、蔗基鱼塘差。选项B与事实不符。只有选项D符合环境和事实。

第(3)小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桑基、蔗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价值的判断及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土地利用收益最大化的现实。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D选项与当地事实不符。选项B和C不符合对桑基、蔗基鱼塘正向循环价值的判断。选项A契合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传统农业的取舍。

篇4: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教师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传授学生案例分析法,结合东山镇碧螺春生产,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概念树立支持家乡农业,热爱家乡的情操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变化

教具:PPT投影

课时: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影视资料《大明宫》片段,引出问题“为什么唐玄宗不把荔枝树种在长安?”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传授:

师:我们知道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什么是农业呢?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师:很好,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植物或动物,我们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例,对比不同地区的农业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读图3.1 和3.2(PPT展示)

师:图中展示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的牧场。两者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对应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呢?

生:略。

师:在图3.1和3.2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观呢?

生:略。

师:图3.1中,我们看到了人力耕作的水稻田,地势低平,土壤偏红色。图3.2中,我们看到了草原上的羊群,草原广阔茂密,远处有树林。两幅图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它们的农业区位不同。什么是农业区位?

生:略。

师:所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过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以家乡案例“东山碧螺春”的生产为例,共同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师介绍碧螺春(PPT展示)

介绍茶树的生长习性(PPT展示)

1.阳光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2.温度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就会受到严重的冻害,但气温如持续保持35度以上的高温时,茶树新梢就会出现枯萎和叶片脱落的现象。

3.水分:年降雨量在1 500毫米左右时最适宜茶树生长,一般在茶树生长期中,平均每月降雨量有100毫米亦可。在空气和土壤中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芽叶和枝条的生长停滞,叶片硬化粗老。

4.土壤: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茶树为深根植物,要求土壤的土层深厚、土质松疏、排水和通气较好。茶树生长的土壤为pH值在4.5~6.5之间的酸性土壤。.地形: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对茶树的生育有利,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师:茶树的生长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生:略

师:影响茶树生长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水分,土壤,地形。

师:东山镇能生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它具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呢?

教师运用PPT展示东山镇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让学生总结其优势的表现。

一:东山镇的气候(PPT展示)

生:东山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二:东山镇的水源(PPT展示)

生:降水充沛,靠近太湖,水源充足。

三:东山镇的土壤(PPT展示)

生:东山镇的土壤为酸性,适合茶树的生长。

四:东山镇的地形(PPT展示)

生:东山镇多低山矮山,具有一定的坡度,适合茶树的生长。

教师总结:(PPT展示)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 水源:降水充足,靠近水源

 地形:以低山矮山为主,坡度小,适合茶树生长

 土壤:土壤呈酸性,土质疏松,保水透水性强

过渡: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山镇成为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然而在历史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却并没有促进东山茶业的发展,带动东山经济的发展。但在今天,东山成为了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基地。(PPT展示)

师:东山为什么能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碧螺春茶产业化基地?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

师:确定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方法:寻找核心点(PPT展示)

(教师介绍)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下影响东山碧螺春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下列3则材料反应出何种因素对碧螺春茶业的影响?(PPT展示)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两位加拿大茶商不远万里,来到苏州碧螺春原产地之一的东山镇,与东山茶厂签订了1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

十多年前,碧螺春茶初进东北,爽直的东北大汉们持怀疑态度:“你们东山人拿几片破树叶来忽悠我们?” 十多年后,东山人凭着自己独特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理念、凭着东山碧螺春茶独特的品质,使碧螺春茶在东北的占有率从零提高到了现在的三成。为什么碧螺春茶在东北的占有率从零提高到了现在的三成?

生:略。

师: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教师展示材料(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让学生总结归纳。(PPT展示)

教师总结:影响东山碧螺春成为中国十大名茶的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保鲜技术水平高,劳动力素质较高,政府的政策扶持。

小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农民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PPT展示)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书本43页活动题(PPT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二:受地形、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平原面积狭小、红壤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

三:一般说来,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过渡: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变化的而且其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扩展思考(PPT展示)

师:假设唐玄宗和杨贵妃生活在现代,唐玄宗还需劳民伤财地运送荔枝吗?

(提示:农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科技水平的提高(保鲜技术和温室栽培)和交通运输的便捷(空运)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家乡农业“碧螺春”,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总共有两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在变化的而且其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置作业

板书: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水源 土壤 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科技 劳动力 政策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决定性)

篇5:农业的区位选择(陈彦春)

地理组 陈彦春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

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

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

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十)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1、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篇6: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本人在3月27日,进行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特点。”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面两节有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我利用了书上的两幅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并进行比较,得出两者气候条件不同。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位置差异,补充了中国地图,以及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不同地理位置上农业生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上比较容易,掌握的效果不错。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处理。教材上先列举出各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活动进行练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将活动穿插在区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活动,得出一个一个的影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这样由现象到结论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同时,我在从课外补充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荔枝”的案例。当学生看到荔枝图片时,表现得很兴奋。在此基础之上,我引用杜牧《过华清宫》中有关荔枝的诗句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农业区位的影响,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购买荔枝时发现冰块等,从而说明保鲜技术对于农业区位也有影响。接着通过说明我们现在吃到的荔枝是空运而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等区位因素是变化着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这一知识的教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我在处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两个案例时,只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活动中涉及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竞争”及有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胆舍弃。这些知识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详细表述,在本节课上没有必要讲解。

在本节教学中,本人运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展示了我国的四个地方,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该地一位农民,且有一块地,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你会选择哪一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篇7:《农业的区位选择》重难点分析

例1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 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⑥ D. ②⑤

(2)2011年,财政部发放农资补贴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社会生产力

解析 第(1)题,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土壤、⑤是市场;第(2)题,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种粮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总产量下降。故政府发放种粮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体现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C (2)A

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光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种;水分影响作物的分布。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性质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交通: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影响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2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 D.交通因素

(2)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的改变

解析 读图可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规模呈波动式变化,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常存在明显的变化,因此这种发展规模的变化最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的;近年来,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逐步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答案 (1)B (2)C

三、农业的区位因素中“主导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区别

例3 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疆开始大规模发展番茄种植、加工业,番茄的生产加工能力占到全国近90%,番茄酱的出口为新疆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下图为“新疆2001~2007年番茄产量和面积的变化图”。据图完成(1)、(2)题。

(1) 新疆能生产优质番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 ②昼夜温差大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④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新疆番茄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市场狭小 B.水资源紧缺

C.价格低廉 D.劳动力严重短缺

解析 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番茄的生长;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期集中,对水分需求量大,而该地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番茄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 (1)A (2)B

四、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例4 读“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完成下列问题。

(1)B、E两地中,_______处更适合种蔬菜,为什么?

(2)C地建奶牛场是否合理?为什么?

(3)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为什么?

(4)今年该城镇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 为什么?

解析 蔬菜生产需水量大,产品需要保鲜,应靠近水源和市场;奶产品需保鲜,奶牛场应靠近市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可发展林果业;花卉种植主要面向城市市场。

答案 (1)B;B处靠近水源和市场。

(2)合理;C处靠近公路,交通便利,靠近市场。

(3)不合理;D处为丘陵地形。不适宜发展种植业;A处为平原地形,耕地面积大,靠近水源,适宜发展小麦种植。A处不利于果树在垂直方向上利用光热。

(4)有可能;本区有充足的水源,且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需求量将增大,而市场需求量最终会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同步训练】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所示。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 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A. 珠江三角洲 B. 太湖平原

C. 华北平原 D. 松嫩平原

2. 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生产经验

C. 自然条件 D. 市场需求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4题。

我国梨果资源非常丰富,主产区集中在华北、黄河流域。20世纪末,我国果园用工劳力亩成本年约100美元,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果园用工劳力亩成本年分别约为3 000美元、1 800美元。我国梨果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价格低、出口量少;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栽培面积小,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大多数果实混级贮运。

3. 我国发展梨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B.多干旱、洪水等灾害

C.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D.加工条件优越,市场需求量大

4. 我国发展梨果业的限制性区位条件是( )

①产业化水平低 ②果农技术水平低下 ③政策不支持 ④品种老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篇8: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疫情防控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信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