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2024-07-13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精选6篇)

篇1: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根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6.创造必要条件

巴班斯基指出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篇2: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摘要]:最优化理论的意义,概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对策。[关键词]:最优化理论、意义、概念、现状、标准、对策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在这个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就不得不提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在地理教学的实践中,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注重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许多老师和学生只求取得最好的分数就满足了,殊不知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巨大的时间、资源、精力换来的。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反复灌输;面子好看而实则教学目的不清的教学手段;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定律、课文;“题海战术”„„这些方法并不是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从最优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效果同所投入的代价相比太不相称了。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简单而实用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地球仪模型,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节约资源,而效果是不言自明的;可有的教师却非要舍易求难,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虽然效果也很好,但却不符合最优化的原则(声明一点:笔者并非反对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

巴班斯基认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地理教学。我认为,我们在从事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标准,作为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编写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以最大化的效果和最低消耗的时间、精力、经费等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

如何贯彻最优化的原则呢?有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出来供广大地理教师们参考。

一、精心备课,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备课当然的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在这中间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学生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等都显现出千差万别,应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俗话说“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形容不抓住重点,代价大,成效小。抓住了重点,其它内容就能够以点带面,融汇贯通。

三、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应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乡村九义小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校设施、资源相对较简陋,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偏科思想,认为地理是“豆芽课”,不能和语数外相提并论,学习兴趣不浓,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硬性和城镇学校看齐,过分拔高,盲目求远。相反应在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降低学习的要求等方面下功夫。这样虽然离大纲的要求远了一点,不过却提高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六、有效、适度、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时间。

七、“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取得最优化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八、学习何妨“投机取巧”。过去一说到学习,往往就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刻苦钻研,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来要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其实这恰恰违背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它鼓励学生“高投入,低回报”。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苦干加巧干”呢?我在教亚欧分界线的时候,感到学生比较难于记忆,就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大乌乌里黑土地”(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3: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智力观认为, 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加德纳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 他认为, 智力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同时, 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的切入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新课程中, 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 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例如设计多元教学科目表, 把某个智能作为科目的单位, 设计与该智能相关的活动。在“人际交往科目表”中, 可以设计“组织或参与一次英语晚会、与同学进行英语会话”等活动。实施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表, 采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所学知识。

三、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

1. 多元导入——激趣激思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运用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 将英语课的开始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 或从直观的动画片导入, 或从动人的音乐导入, 使教学内容一下就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 激趣激思, 使学生在愉悦情趣之中学习英语。

录像和课件都是视觉媒体,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情境,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是利用空间智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好办法,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 而且可以触发人的情感因素, 对理解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的确, 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都得到了良好的开发。

2. 运用节奏韵律开发音乐潜能———寓教于“乐”

柏拉图说过:“节奏和和声蕴藏于灵魂深处, 并在那里掌握着最强有力的支配权, 滋润身心。”按照加德纳的观点, 我认为音乐应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有必要将音乐蕴涵的音调和节奏融入语言教学之中。

我运用韵律激发学生的发音学习兴趣和练习发音。如:在学习英文诗歌时,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 感受英文的韵律美。

由此可见, 利用节奏、韵律、节拍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体各种器官的参与和协调工作, 高效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和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多元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索和合作中获得知识。我在多元智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探讨了这两种教学方式, 尝试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 即多元互动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在由异质的学生所组成的小组中, 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 通过共同的学习活动, 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达到目标, 既发挥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技能。

我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问题讨论式、角色表演式、切块拼接式等。下面以其中两种为例:

(1) 角色表演式的合作学习

一般在表演课本剧时的合作, 教师和学生应对表演给予评价和奖励。这种方法对合作技能的培养所起的作用较大, 也能够发挥个人的作用。例如我在组织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Reading部分时, 我和学生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 共同学习了这篇课文。课前准备时我指导学生组成了不同合作小组, 小组讨论角色分工, 导演和演员协商表演方法、动作编排。学生在这一阶段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上, 在教师组织学生用相互问答的方式讨论之后, 让学生在已分好的小组内进行戏剧的编排。最后, 各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表演结束后师生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课后, 学生还为戏剧编写了结局。这节课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排演英语剧目, 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内省智能, 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根据课文内容,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机械模仿向动态思维转变。

(2) 切块拼接式合作

小组中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部分, 各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人组成新的小组, 称为专家组, 他们在一起学习讨论, 直到掌握, 然后他们回到自己原来的小组中, 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这一部分的内容。如在教学Travel一节时, 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关于出行工具利与弊的小型辩论。具体做法如下: (1) 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 其中三人承担正方, 三人承担反方。 (2) 各组中承担同一个内容的学生组成新的小组称为专家组, 他们在一起讨论。专家组的学生因肩上负有回本组进行指导的责任, 所以不但学得认真而且掌握得也快多了。 (3) 在这基础上, 专家组的同学返回自己原来的小组中进行正反方辩论。对方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这一部分内容, 所以听起来特别认真。这种方法不但有较强的互补性, 而且错误率明显降低。

实践证明, 多元情境化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必然调动学生多种智能活动,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加德纳不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还主张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课程的代理人”, 并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开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 不仅拓宽了广大教师的视野, 使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为我国当前开展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策略指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 了解学习风格, 加强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而多元智能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 更新教学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加拿大著名课程理论家富兰 (M·Fullan) 指出: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转变”, 至少包括使用新教材、运用新的教学策略 (手段) 、拥有新的教学观念这三个高低有别的层次和类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具体分析教材, 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注意传授方法与策略, 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 发展自己的潜力。

3. 改革课程评价, 注重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出, 评价是教学的最大需求。既然每个学生都是拥有多元智能的存在, 那么我们就必须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价观, 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首先, 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 注重评估问题的情境性与真实性, 注重评估的发展功能。其次, 必须重点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评估的标准也应定期更新或灵活运用。最后, 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加德纳教授主张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来评价学生某些智力领域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或者说, 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使我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更深了, 这一理论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和改进教学的武器, 促进了我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学技艺的提高。

篇4: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这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能够寻找到的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要想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是合理有效的方案,这里就会牵涉到一个概念——高效课堂教学。所谓高效课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收益不仅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知识,考试提高了多少分数,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实实在在的获得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成长与提升。由此可见,只有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长久以来受到相当严重的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时候,在一些看似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些机械的零散的知识,至于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却十分有限。因此,改变当前不良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地理教师亟待实现的目标。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教师要想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精心做好备课工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教参,搜集整理教材资料,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教师要把“备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事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就难以针对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自然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努力摸清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二、努力调动学生兴趣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上,要想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会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般来说,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都会包括导入、复习、新知学习、新知巩固、课堂练习、结尾这样几个环节,其中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设计一些内容有趣、形式新颖的导入环节,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眼球给牢牢的吸引住,这样会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记得笔者有一次在给学生讲《水循环和洋流》这节内容时,课堂开始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英国海军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布置了大量的水雷,并派出舰队日夜在海面上巡逻,把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入口围得严严实实,目的就是为了把德国的舰队阻挡在地中海之外。英军自认为这样的防护措施固若金汤,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令英军感到意外的是,某天德国的舰队却如鬼魅一般出现在了地中海,给了英军严重的一击,英军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德军是怎样突破重重封锁进入地中海的呢?原来德国利用了该地区一个地理自然规律,从而顺利的突破了封锁,实现了突袭。你们知道这个地理自然规律是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你们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就这样,课前花了两分钟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了起来,为了解答疑问,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是导入的魅力所在。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教学互动性不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多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下降。因此,教师要努力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入一些更加多样、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等,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地理、感受地理,以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才是实现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明智之举。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人教版必修二《人口的空间移动》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本节内容本身难度不大,因此,笔者把一些有关人口流动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讨论之后自己到讲台上说出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并激励其他学生勇于发现其不足之处并且加以补充完善。不管答案对与否,只要真正积极参与的同学,我们集体给与掌声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发言的勇气大大提升。在本文的最后引用一部电视剧《建国大业》里面的演员名单,其中大多数主要演员已加入其他国籍。让学生课后思考为何会有这种现象,以及所引发的影响。给了学生开放式的结尾。这样有趣的课后思考,不想让学生讨论都难。课堂的高效性自然会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得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把握当前的新课改契机,在实施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健康、快乐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梁志伟.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09期.

[2]林亚波.如何打造地理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36期.

[3]蒋荣椿.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篇5: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即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的合力)。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即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即在一定条件下,花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 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根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队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6.创造必要条件

巴班斯基指出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6: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的进步和发展,简单来说,在有效教学理论当中,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学生是判断的对象[1]。

二、语文有效教学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标要求的研究,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减和整合,注意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掌握,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

(二)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认真设计课件,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铭记我们民族遭受的.重大灾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主动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

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小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仍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混乱,这时候教师要想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认真的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有效理论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曲道鹏.基于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4):109.

[2]宋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3):209.

上一篇:兵团第二期德育骨干培训班第一组学员学习体会下一篇:工程会议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