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

2024-05-18

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共8篇)

篇1: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重庆市蜀都中学政治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金色的钥匙开启智慧,绿色的甘泉润泽生命”。当前,新课程的实施,恰似春风拂面,它给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校本教研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从实践到反思到成长的生命之源。近年来,全组教师积极按照学校教务处和科研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校本教研,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提倡在实践中得到研究与体验,推进课改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将近三年我校政治教研组校本教研的一些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制定校本教研的推进思路:

1、以校为本,自我设计。

2、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3、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强调教师是校本教研问题的提出者、研究者和解决者,要通过教学研究的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4、以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为宗旨,强调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立校本教研的模式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校本教研要立足本校,以学科课例为载体,以叙事反思为抓手,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疑问及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热点问题选择、确定研究内容,把研究的过程当作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新开端。因此,我们确立了如下的校本教研模式:发现问题------反思研讨——形成方案----实践交流——经验共享。

三、制定校本教研研讨的角度及内容:

1、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评价方式。3、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4、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5、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6、学生多元思维的开发。

7、课堂氛围的创设。

8、学生自信心、责任感的培养。

9、学生合作意识的构建。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活动:

(一)立足校本培训,以理论为先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新的理念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增强新课程的新理念,学习要落实到位。为此,我们在学校校本教研师资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全组教师培训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学习的内容广泛,从校本教研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到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理论,新思想新做法,我们都要广泛的了解,建立学习机制,走在课改的前沿。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对“同一教材,不同教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以教研组为互助载体,教师们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一体多元的活动方式,使授课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案例中反省自己,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听课教师也在研究、分析、探讨别人的案例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校本教研”实施途径中的“同伴互助”原则,达到了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在校本教研培训过程中,全体教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总结方法,拓宽思路,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不断地提高了自身的课堂驾驭、调控能力,提高了对教材的分析、解读与重组能力,从个人到集体,形成优势的教师群体。两年多来,参加学校校本培训达10多次,真正使我组的校本教研做到了务本求实。

(二)坚持以课例为载体,确立自我教学反思机制。

教学反思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方式,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成为先进教育理论的自觉的实践者,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使教学中的经验得到积累,使经验经过提炼、升华转化为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校本研究的主题。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坚持校本教研的主题以课例为载体。课例的选择具备如下特征:反映新课程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反映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映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我们采用的反思方法有:教学前进行的反思,在教学中进行的反思,在教学后进行的反思。

我们采用的反思途径有:以研究的心态投入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形成写课后记的习惯,在回顾中反思;以学生为镜子,与学生交流、座谈时反思;在理论学习中,通过与学者、与大师的精神对话进行反思;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在与同行、专家的对话中进行反思;开展专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的反思。另外,还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对自己的一些课堂录音、录像,进行更为精细的自我研究和反思。

(三)开展特色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年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特色课堂教学活动。特色是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联系的,由教师自我选择。这些活动有:课前三分钟时事播报,以案说法,哲理小故事交流,心语小屋倾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达到教学相长。

(四)尝试集体备课新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在实施新课程中,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形成,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同伴作用非常重要。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所以,我们对集体备课常抓不懈。

在教学过程中,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质量不断提高,老师们深入研讨、分析教材、教法,在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作课件,整合教辅资料,资源共享,课后反馈及时,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力求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每当组内有老师找到好的教学素材,第一时间会提供给其他老师;当一堂好的教学课得到学生肯定时,组内每位老师都会相互表示祝贺,同时协助主讲者完成教学反思。

通过集体备课,一方面集中了政治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备课质量,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到教讲精炼;另一方面,节约了备课时间,加大了备课容量,效果非常好。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也形成了一种共识,对于集体备课,我们也定时定点、定时、全员参于。集体做法是: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安排一位主备教师,提前准备,每周初,对于本周所授内容,面对同级教师进行讲述,对每节重难点、易混点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作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发表见解。对资料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寻找最佳解决方法。这样每位教师对本周教学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

(五)扎实开展“说讲评”一体化教研工作,并把教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研的内容方方面面,教研的形式也不单体现在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政治组素有团结、宽松、和谐、研究的风气,因此,大家互相听课、评课、说课都能抱着理解、信任、宽容的态度,扎扎实实开展“说—讲—评”一体化活动,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围绕解决问题、完成目标、提高质量搞教研,实事求是地从教研的角度出发,开诚布公,争鸣互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使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走在教改的前沿,不仅做课者本人有所提高,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如在新课程实验启动阶段,虽然经过大量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活动,实验教师普遍接受了一系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然而,受认知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敢改变自己早已熟悉的传统习惯和教学方式,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给课改实验的推进与深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对此,在学科教研中,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观摩研讨式教研,通过“听课、说课、评课、议课”的教研模式,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广大教师如何凭借教材,将静态的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促使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强调实践与思辨同步,教师既是学习者、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重视学习、观摩,强调交流、分享;注重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主题式的评课;倡导跨学科听课。通过听课、观课,直接感悟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感悟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优越性。

在上课的基础上,还组织教师开展说课活动,让他们就一节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与评价、设计特色等进行说课,并就如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等教学技艺进行培训。在这种结合真实问题研究而进行的培训活动中,对全体参与者来说,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培训,也是一次新课程理念的再洗礼,更是一种教学智慧的挑战。

在听课、说课的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活动,让教师互换角色,质疑问难,围绕课堂教学中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这节课?该如何改进和完善这节课?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诸如此类的疑问,结合新课程理念,组织听课教师阐述个人的理解,发表意见和建议。在这种广泛的评议中,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其收获已远远超出了对一节课的经验分享,而更多地是一种教学价值的构建过程,是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思想的飞跃过程。

关于评课我们也定时、定点、定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周四上午第三节,首先让授课教师谈本节的教学设想及课后的反思;其次由听课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评议,要求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看法,不流于形式,不说客套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最后,我们把这节课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

通过开展“说讲评”一体化活动,我们取长补短,肯定优点,提出不足,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确立同伴互助协作制度。

同伴互助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没有了同伴互助协作,校本教研就失去了交流与沟通,没有了集体智慧,校本教研难以提高和升华。我们的同伴互助协作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备课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论、热点搜集过程中,甚至在某位教师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都离不开同伴的互助与协作。本组成员从相互协作的教学制度中,真正体验到了合作的效率以及合作的快乐。

(七)定期进行阶段总结与经验交流。

校本教研有计划有实施,每一个计划的实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都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分阶段总结,查找问题,积累经验,并及时修改与调整,以尽量保持教研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性。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一得,我们在集体教研时,专门设置一个活动,交流自己好的作法与经验。这些作法与经验包括方方面面,既有教学技巧,也有机智故事,还有处理应激事件的做法及教训。我们教研组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多数教师都是班主任,这个活动对于提高大家的教育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作用重大。

(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我们结合学校要求,进行拜师活动,签订师徒协议,坚持以老带新,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学校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如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知识考试等,及时进行业务学习

情况进行检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使他们早日加入骨干教师的队伍,在这方面,我组青年教师积极配合,加大投入,不仅提高了专业素质,还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九)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提升教研组的教研效能。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的专门教研机构,是一座连接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核心,是学科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何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与教师之间的管理与教学、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应该是职能上的分工合作关系。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骨干示范作用,就会有效提升学校的整个组织效能,更有利于达成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更好地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来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了规范教研组长行为,我校教务处制定和印发学校教研组长守则,明确本学的总体工作、每月、每周应做的任务,从备课、教研、讲课、评课、考试、试题分析等多角度、全方面的进行明细要求。目的在于加强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学校教学成绩。

(十)注重教研组队伍建设,提高教研组战斗力,提高政治教研组的科研水平。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积极有效的开展校本研究离不开教研组队伍建设。我校政治教研组大部分是中年教师,从职称角度看,有4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可谓“新老断代”。鉴于我校政治教研组队伍“中年化”特点,教师队伍在年龄方面有着较大的鸿沟,因此,我们政治教研组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和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努力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工作,发挥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并通过赛课和校领导及同科教师随堂听课等形式挖掘教学潜力,发现教学骨干,打造名优教师,营造名优教师群体。

还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积极主动自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对遇到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写成感受、体会、提升经验,提高我校政治教师队伍。

五、成果初现,学会了用思考行走。

校本教研实施以来,在学校和教师层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素质获得了快速的成长,近三年来政治组在学校风声鹤起。青年教师周雨捷在全校举行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拿到了一等奖,在区级和市级心理学辅导课竞赛中均获一等奖。

徐德群老师在 2009年全区政治课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市高中政治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

周永静、郑尧、徐德群三位班主任教师年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周雨捷老师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教研成果空前丰硕

近三年以来,我们政治组教师共有10余篇优质论文获奖,其中市级获奖6人次,区级获奖8人次。

(三)校本教研影响深远

校本教研使每一位教师走向了自己的生活舞台,是教师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它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挖掘了教师的发展潜力,为每位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我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红色”学校,近几年来校本教研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市、区人大、政协、统战部等相关单位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六、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要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上。新课程教材变化较大,授课的要求也相应要采取新的方法。我们的初步思路为:

首先,以新教材为平台,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渗透进去,并逐步进行修改完善和发展,建立起完整的与我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政治教学模式。

其次,要积极吸收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加以消化和创新,形成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诚然,伴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课改与校本教研的工作中,使我们有了“双赢”的喜悦和骄傲,然而校本教研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教研的路还很长,我校的课改与教研还处在起步阶段,集体备课、研讨能力、校本教材开发还不够成熟,缺乏专业引领,学生评价改革还未形成制度化等众多问题尚会给课改及校本教研带来困难。

带着几多困惑,我们蜀都中学政治教研组作为一个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集体,我们将继续坚持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深入学习,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努力把新课程改革推纵深发展。全体成员愿与各位同仁协手共进,不断探索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在积累中进步!让校本教研这个崭新事物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重庆市蜀都中学 政治教研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五日

篇2: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九年级思想品德校本教研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科目试题实行开卷考试。这一考试模式的改革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冲突。但是,它的实施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活跃课堂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进行开卷考试,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政治老师,必须对开卷考试后产生的新情况作出判断和分析,以便得出对应办法。

开卷考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就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调整学习方法。首先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所必需的。由于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灌”为“导”。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复习竞赛、让学生来上提问其他人答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第初一第七单元初二第八单元和初三第六课都是在讲法律方面的内容,可以就某些案例一起复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探究型学习,已经成为这几年的`热点问题,它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等等…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杂志,并做好摘记;二是让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社会写真》等节目;三是开展社会小调查,撰写实践报告,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3:高中政治课开展校本教研的尝试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 我们认真学习了《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论》以及有关校本教研的经验介绍等, 并结合我校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标能否实现, 课程改革是否成功, 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能否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开发校本课程, 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 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其核心目标在于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资源。

一、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政治教师的德育功能

德育目标是我们政治学科组校本教研时设置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 时事政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学生中间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校加强德育的一个优良传统。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在校会时间上好时事教育课, 在青年党校和少年团校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 在高中组织学习理论小组活动、开展小论文竞赛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 我们在高一年级组织了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精神文明建设。调查后,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和班集体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具体行动方案, 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在学习活动中, 我组教师当仁不让地成为教育的主导, 发挥了政治教师强大的德育功能。此外, 我们还通过提高德育科研能力健全德育功能, 全组承担了德育课题“关于办好家长学校, 实现家庭育人科学化的研究”, 编写了家长学校教材。我组大部分教师还承担着“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的研究”等众多德育课题。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德育看作政治教研组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积极开设不同内容的选修课, 广泛指导研究性课题

自2001 年起, 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选修课, 总计44 门。其中, 我组政治教师率先承担了8门课。

我们应该开设哪些内容的选修课呢?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选修课更要求教师精选内容, 钻研教法,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教学实效。我们开设了《幽默与逻辑智慧》《谈高效率的学习》《大国角逐———当代国际政治关系》《走出经济的迷宫———西方经济学家简介》《哲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哲学》《做学习的主人》等课程。自编的选修课教材既体现了时代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又反映出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无疑与课内的教学内容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扩大了政治课教学的外延。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需要,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了我校政治教师的特长。

在开好选修课的同时, 几年来, 由我校政治教师指导的研究性课题多达十余个, 如《打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入世后中国彩电行业的发展战略》《10 元钱怎样花——有关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网络利弊谈》等。有的课题荣获天津市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在对课题的指导过程中, 我们注意摆正参与者、学习者的位置, 与学生共同设计问卷, 共同设计调查方案, 搜集整理资料等。这种学习方式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日常教学渗透探究式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天津市教研室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 我校承担了“思想政治课渗透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尝试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 把课堂重新还给学生。让学生能用政治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提高他们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获得全面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注重两个结合:一是由知识到材料的结合, 即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的原理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二是由材料到知识的结合, 即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用以印证课堂上学过的原理。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 (1) 注重学生的体验; (2) 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过程; (4)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政治课日常教学更是扩大了学科教学的外延, 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促进了课程的融合。寓政治学科教育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

四、以开发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 增强研究意识,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教学质量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领会、实施的情况, 也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实施的情况。思想政治课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决定了可供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以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线, 教师自主开设的选修课程更具个性化, 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或特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 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 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 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分享经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我们注意引导全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还要考虑学科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 学会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调度周围的资源, 实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个体突破和组内合作实现了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双赢局面。

总之, 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 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以发展为本的教学强调要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我组的教研工作以形成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目标, 注重教研活动和一线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校本教研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我们积极实践, 不断创新, 以校本教研水平的提高带动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专家评介:

本文从政治课开展校本教研的角度, 阐述了政治学科校本教研的德育功能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指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推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尝试和总结是对政治课教学真实、客观、理性的体会和评判。

亲历实践的素材和认识是宝贵的, 尤其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起到了引导、凝聚、内化的作用, 对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革新起到了补充和点拨作用, 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督促作用。

篇4:语文教学如何贯彻校本教研的思想

一、一定要将自我反思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首要要求。教学主体(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能使教师更能调动自己去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思考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要能反省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而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包括:

(一)课前反思。包括对讲授的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在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反思。只有经过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课前思考,教师才能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增加未来教学的效能感,从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信心。

(二)课中反思。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发现自己教授内容的方式或时机不恰当,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好,或是课堂管理,师生互动产生了失误等等,就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积极审视,增强课中反思的意识,迅速寻找矫正的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课中反思教师既是遨游书海的水手,又是统领全军的船长,更是保证航向的舵手。三位一体的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时时清醒,处处反思,既要活泼,又要严肃。

(三)课后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是一堂课结束了,一个内容结束后,教师会长长地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并没有结束,这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告了一个段落,完整的教学活动还应有课后的积极反思,即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建立教学日志或成长记录袋,将教学经验化,以指导未来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二、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开展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校本骨架中,学校状况决定了教研的规模和速度,教师的教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决定了校本教研的范围和深度,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校本教研的起点和目标。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开展校本教研,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和兴趣,语文基础的深浅及语文信息的占用量,甚至应掌握其因地域和文化环境而受到的影响。例如本人所任教的学校,因文化环境原因学生极热爱古诗词,但发音受地域口音的影响总是将“南”、“兰”混为一谈,“牛”、“刘”也不分,撮口音是清一色的不存在,以至“小鱼”都是“小姨”。闹出笑话还不说,却极大地影响了对诗词的学习和阻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交流。在教学中,本人始终坚持“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既自愿自觉地去纠正自己不正确、不准确的发音,又能以合作的主式去纠正他人的不规范的读音。从而一方面自己能采用探究的方式去积极掌握,另一方面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向上的班风。

三、校本教研如能有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即专业引领,则校本教研向深入发展就有了重要保障。专业研究人员相对来说理论深厚,高屋建瓴,熟悉该专业的目前局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懂得解决相对棘手的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经过了几轮的课程改革,语文学科在百家争鸣的大旗帜下也出现了各持一端的局面,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澄清事实统一思想,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但对语文某些多义性和争议性极大的问题来讲,争论的结果却使人扑朔迷离,无所适从。当此时,专家指导和调研、教学指导和教师座谈、学术专题报告和讲座等等的专业引领就很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校本研究。

篇5: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教师队伍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校的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

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我校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快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目前我校有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 人,中师 人,尽管大家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

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需进行调整培训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学校在岗的 名教职工中,5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4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30—40岁的中年教师 人,占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人,占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3、课改意识较强,苦于在黑暗中摸索。

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大转变,有一定课改意识。但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虽然大家在积极探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困惑。

二、教师队伍现状的反思及对策措施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我校本学期以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为重要突破点,在局小学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局小学教研室2016-2016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坚持以“实”字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反思、改进、深入,切实提高了“教学研一体”的水平和实效,努力开创了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我校的十二字目标“体内涵、高服务、把质量、争一流”而努力。

继续实施校本研修规划

本学期我校重点推进 “行动教育”。确立校本教研的突破点——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校本教研,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同时学校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充分体现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相

结合。

拓宽校本教研方式

我校校本教研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教研,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上。因此,我校校本教研采用了接受性学习教研,指导参与性学习教研和探究性学习教研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校本教研模式。下面把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1、扎实进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和新教材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继续围绕新教材执教工作采用集体培训、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

“新教材”等内容的多次培训工作。教师们通过观看视频、文本材料等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教师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技能,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继续组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A、听讲座,加强理论提升

本学期,我校分别组织观看了魏书生、吴宗宪、李烈等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聆听教学专家的理论报告,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B、看录像课例,体会教材、理论、实践有效结合

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分组观看了教师用书中的录像光盘,要求教师认真观看录像及课后专家的评析内容,通过读教材、看录像课、听专家评课和组内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学习过程使全体教

师对“教材、理论、实践教学”三者如何有效结合有了更直观的的理解和提升。

C、校领导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用理论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校教师在教学观、理论知识、技巧等方面虽有了很大提高但经过听课、查作业等调查我们仍发现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作文批改不规范等等。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我校习校长、李副校长等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理论引领先后进行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 备好一堂课”、“ 说好一堂课”、“如何评课”、“ 如何写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等专题讲座为教师解疑答惑收到了

篇6: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

时光的脚步带领我们又走过了一个充实而忙碌的学期,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不禁都要感叹岁月的匆匆,回望校本教研这块绿地,那盎然的叶尖闪动着一颗颗全体二小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体。先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与诗意语文共成长

校本教研中,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课题是“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的探索与实践”:①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命历经的课堂,而文本是历经生命的土壤,远离“土壤”,何来生命?只有带着孩子走进文本,才能感受情的感动,理的感悟。②语文学科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在老师热情洋溢的或启发、或激励或小结的语言中,把朗读、感悟、想象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上出语文的味道,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③适当的拓展,提升了情感,丰满了形象,延伸了文本。

(二)历经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得出了以上的思考,又带着这种思考再次走进阅读教学,形成了我校目前阅读教学的特色——让语文课堂流淌真情;让语文课堂富有深度;让语文课堂走向厚实。

1、让语文课堂流淌真情

一直以来,真情课堂成为了我校阅读教学的特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感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

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语文课堂充溢真情。

(1)教师充满激情,使课堂流淌真情

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奏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那么,激情从哪里来?“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先有情,学生才会被激情。在阅读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必须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地感受课文,进入角色,将文章中的意与自己的情感流露于举手投足之中,洋溢在言辞之间,深入学生心田,润物于无声。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无论是品读、启发、点拨、还是想象、拓展,教师才能充满激情,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动了课堂的空气,吹醒了沉睡的心灵,吹开了原野的花草。教师的激情还要来自于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宽广敏锐的心灵,而拥有了宽广敏锐的心灵,才能使我们常常感动,常常饱含进取的激情,使语文课堂流淌真情。

(2)课堂巧设情境,使课堂流淌真情

教师的激情使课堂流淌着真情,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激荡着真情。我校从1995年开始进行富有本校特色的语言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利用语文教师语言能力比较强的优势,把语言情境和音乐、画面情境紧紧相融,唤起学生的兴趣,串起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的纽带。

2、让语文课堂具有深度

一直以来,深度课堂成为我校阅读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我们追寻文本内在情感的深度,我们追寻学生情感体验、思维品质发展的深度。

(1)以学案带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使课堂具有深度

过去,许多老师认为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就要如同一张白纸,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之后,才能涂抹缤纷的色彩。我们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深深地思考走进课堂,对文本的感悟就不是初次而是第二次;要感悟的内容就是学生所想而难以感悟的,这不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吗?而解决重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深刻感悟的过程。

怎样才能对文本内在情感挖掘深,使学生感悟文本深,最终让语文课堂富有深度呢?我校于6月16日下午,进行了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第二次探索:活动伊始,杨桂艳主任对我校语文教师本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总结优缺点,提出希望;然后观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听课过程中,王老师的大师风范感动了二小每一位教师,听课结束,老师们还沉浸其中,不愿离开;研讨活动进行中,老师们深情谈感受,甚至有的潸然泪下。教研过后,每位教师认真做了听课反思。通过这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感受到了名师的诗意语文课堂,将学习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学在探索中前行,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

篇7:小学校本教研总结

一学年以来,我们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领导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用心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完善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重视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专业引领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

1、开展专题的理论学习。每一学期,我们根据学校课题状况确定学习主题,如“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等专题,要求每位教师围绕这个专题,从各自订阅各种教学杂志,选取文章进行自学,并择优推荐在单周周三业务学习时间与大家共同学习。这样,教师在搜集资料、学习、研读、谈体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课改意识,在共同的研讨中深刻领会新的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实验参与感受和体验,将新观念内化为教师的改革意识,外显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的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促进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研潜力的提高。

2、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与做法

本学期来,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听课活动,分别到浙江、重庆、淮安等地。透过学术报告、理论讲座、现场指导和专业咨询等,使教师理解理论指导和提高理论修养,增强理论思维潜力,吸收好的经验做法,促进本组教师教学潜力的提高。

4、带给课例,进行评析

学校购买了有关课堂教学录象带及光盘,教研组还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例,对这些教学资源,我们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带给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观看,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

透过这样的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潜力、教学潜力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二、强调同伴互助,实现共同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

1、师徒结对。对于年轻教师,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我们在开学前就从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的要求都给予相应的指导。开学初,我们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调研,确定帮教对象,安排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办法帮忙和指导青年教师,要求徒弟用心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之尽快适应我校的教学。

2、举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本学科实际,我们还举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每次教研活动的前十五分钟,由几名教研组长轮流出题,对全组教师进行“解题训练”。我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教师解题潜力竞赛”。这样的活动,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潜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课堂教学是课改实验的主渠道,也是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环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来做好校本研究。

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质量要“高”。

我校在抓好平常课的同时还用心开展新教育实验活动。新教育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流程为:说课——上课——评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定位目标,评析执教者的“优”与“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2、为提高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本学期务必在校长室的要求下进一步强化听课制度。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应对听课做出要求:

(1)教师听课。

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听20节课。为了进一步加强和督促教师的听课活动,我校将勤检查教师的听课笔记,认真检查并统计听课节数。

(2)行政听课。

为了加强学校对教师上课状况的了解和促进教师听课的活动,学校所有行政人员每周务必听一节随堂课。听课后还要求检查上课教师的备课笔记,并有针对性的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和评价。

四、重视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反思,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按教学的进程,我们要求进行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教学前,要反思教材、学生、教师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及时、自觉地对师生进行为的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提倡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后面写上教学反思,反思记录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五、举办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展示展示学生的聪明智慧,我校还举行了“走进精彩的数学世界”活动。为了有效组织这次活动,我们数学组对活动的筹备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主要设计了三项活动:

第一项是口算大王比赛,全体学生参与,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50道口算题,得满分者可获“口算大王”荣誉称号。结果共有143名学生获得此项殊荣。

第二项是制作数学手抄小报。结合教研室数学小报评比活动,我校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举行了数学小报设计评比活动。思考到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该项活动只面向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展开。在各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小家伙们收集了许多信息:数学历史、数学名人名家、数学趣题、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学习方法……!400幅作品中,21幅获一等奖,39幅获二等奖,54幅获三等奖。“资料丰富,设计别致”,这是来自老师们的声音。“真漂亮,每一幅我都喜欢”,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情不自禁的如此赞叹道。此项活动,使学生增加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潜力和审美观。

第三项是数学小故事比赛。数学小故事比赛主要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赛前,各班数学老师先举行班级性的小故事比赛,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过程中。再由各班评选出的两名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比赛过程中,台上的小选手一个个从容不迫,大胆自信,向观众讲述生动搞笑的数学故事。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大方出色的表演,把观众带入了神奇的数学世界,博得了观众一阵阵掌声。经过两个小时的精彩表演,评出了一等奖四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八名。

本次活动,唤醒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沉睡的潜能,而且是孩子们沉重的心灵,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足之处:

篇8:思想政治校本教研总结

其实, 教师的学习“占有”是如此, 学生的学习占有亦如此。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认为在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上有必要慎重思考, 因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而教师的有效教学又依赖教师的有效学习。所以我由此提出了关于高三政治教师的校本教研与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 进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教育部基础司司长朱慕菊指出,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 乃至课堂中,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意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意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 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2]。根据校本教研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认为应该建立教研组校本教研制度, 抓好教研组及备课组的教育理论学习, 切实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及教师团体协作的意识, 在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究, 特别是经常开展一些观摩课活动, 课后进行认真评课。我着重从高三政治备课组的角度探讨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 以带动高三备课组教师的有效学习, 并且尽可能地促进教师实现某种转化的学习, 即能够把看 (听) 到的讲 (做) 出来, 把做出来的说出来, 把说出来的写下来。从而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带动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此, 我校高三备课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师的实际情况, 尝试采取以下几种加强高三政治备课组进行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

(一) 通过探讨校本学案来促进教师对高中教材知识的钻研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 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版本的高考复习资料很多, 往往令教师难以选择, 每一种版本的复习资料都有其特色之处,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每年在高三进行总复习之前都会精心挑选一种版本的高考复习资料推荐给学生使用, 但我们并不囿于此种版本给学生进行复习。从2007年, 我校高三备课组就有意识地尝试自己编写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高三学生第一轮政治复习学案, 在开始的时候, 因为教师间团体协作的意识不强, 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强, 教学研究氛围也不是很浓厚, 所以完成五个模块学案的编写的确有一定的困难,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高考复习过程中, 这项工作就有了一定的成效。在我的推动及几个年轻教师的努力下, 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很多版本的高考复习资料的精华之处, 再加上对自己备课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 终于形成了我校高三政治备课组所使用的复习学案。

1.我们对五个模块中的考点进行了梳理与整合。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及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要求, 对于高考考点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讲解及讲解到什么程度, 备课组达成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前提下, 我们编写成学生的基础知识或者说必备知识的复习学案, 下发给学生, 在这一学案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教学。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式是符合我校实际的, 也符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 因此是有针对性的, 也是有效的。

2.我们对五个模块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与整合。易混易错知识点系列学案的制订, 不仅提高了备课组教师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能力, 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有效学习, 而且实现了某种转化, 真正在教学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做到把看 (听) 到的讲 (做) 出来, 把做出来的说出来, 把说出来的写下来, 即做到有效教学。学生们在使用易混易错知识点学案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对于易混易错知识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做选择题的正确率, 有利于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有效信息, 从而提高利用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对高考中政治试题出现的基本题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我们对历年高考, 特别是对近两年福建省的高考卷中文综试题中的政治试题的基本题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形成了一套关于高考基本题型的解题技巧的复习指导学案。这样不仅促进了备课组教师自身对高考题型的研究和把握, 而且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提升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化的有效学习, 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做主观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 通过命制校本作业来提升教师对高考命题方向的把握

校本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通过校本作业能够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 减少失误, 提高课堂效益。所以, 校本作业设计的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校近几年大力倡导为学生设计多元化、多层次、趣味性的校本作业, 为此, 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于2009年尝试进行校本作业的编写。起初我们在编写校本作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借助网络把别人的练习稍加改造后成为我们的, 但基于政治学科时政性的特点, 我们发现用别人的练习, 往往造成校本作业的背景材料比较陈旧, 缺乏新颖性、有效性。所以我们随后使用中学生时事政治中的背景材料尝试自己编写题目。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依然停留在模仿别人命题的模式, 也就是说, 只是把一些陈旧的背景材料进行更新替换, 至于选项的设置更多地还是沿用别人的东西, 没办法加入我们自己的一些理解内容。为此, 我们备课组进行了分析, 一致认为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及命题的原则、要求、特点等都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在加强备课组教师自身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请一些在命题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指导我们。特别是在教育学院政治学科组织的教研培训活动过程中, 我们有幸接触到一些重点学校的命题专家, 通过对他们讲座的学习, 我们逐渐在命题方面有了一些经验的累积。

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有一定创造性的校本作业的命题。根据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要求, 高三政治备课组按照模块的专题进行了校本作业的编写, 形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的系列校本作业。但基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 我们存在的不足是我们所命制的校本作业更多的是选择题, 而因为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 我们更强调注重选择题的得分率。至于选修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我们则根据福建省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模式进行了校本作业的编写, 特别是2010年福建省高考中政治学科关于选修模块的考察, 从原来的“一小问”和“一大问”变成了“一选择”和“一大问”, 为此2011年我们在校本作业的命题过程中便根据这一变化进行了调整。

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在命制校本作业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反思, 认为准确把握学情是有效命制校本作业的前提, 只有弄清学生每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及知识技能发展的水平, 才能把握好校本作业的训练目的和校本作业的难易程度。校本作业的布置并不是教师随便应付的一件事, 而是要经过备课组交流探讨及深思熟虑后筛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下发给学生, 以此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而且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 这样做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校本作业使用的关键在于学生做作业的所有行为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 而并非由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自由散漫、毫无压力和时间限制地去做。

总而言之, 为了编制校本作业, 提高校本作业的质量与水平, 高三政治备课组的教师必须不断研究高考试卷, 因此命制校本作业可以促进教师对高考命题方向的把握, 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 并且促进我们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有效教学, 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来弥补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的差异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 怎样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学校关于听课评课制度的要求, 我们备课组教师之间早已养成互相听课评课的习惯, 也因为学校在排课过程中已经考虑到同一备课组教师的课程尽量错开, 所以备课组教师的听课评课在时间上是有保证的。我们备课组认为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 能够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备课组教师之间要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参加听课评课, 好的方面应充分肯定, 供大家学习;不足之处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 以利于改进和提高。为此, 我们备课组教师之间达成一种默契, 即听课后一定要思考和整理。“思之, 思之, 鬼神通之”, 备课组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 必须善于思考如下问题: (1) 授课教师是怎样处理教材、怎样设计教学的; (2) 授课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有哪些; (3) 进行换位思考, 提出自己的想法。总而言之, 应对课堂实况进行反复的琢磨, 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 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 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吸取他人的有益经验, 改进自己的教学, 从而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互相听课的基础上要进行备课组内的评课, 所谓的评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很认真、很严肃的评课, 更多强调的是交流与沟通, 也就是按照前面所述, 根据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所思考和整理的内容, 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即可。当然我们的交流也要坚持既不能一团和气, 又不能吹毛求疵的原则。评课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技术, 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 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备课组的评课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水平, 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有效学习, 从而实现把看 (听) 到的讲 (做) 出来、把做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下来, 实现有效教学。

(四)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增强教师对综合问题分析的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的知识形成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 学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这个网络呢?我们也尝试过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但基于普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在老师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一定的思维方法) 作为“红线”, 把知识“串”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因为如果不能把知识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准确地教给学生, 学生不知、不懂, 就谈不上信服、拥护, 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果教材中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载体, 知识贫乏、视野狭窄,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洞抽象的说教, 单调枯燥, 不易理解, 没有吸引力、说服力[3]。特别是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中就有需要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清晰把握模块、单元的知识体系, 并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提升自身的钻研、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 进一步利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来增强对综合问题分析的思维能力。那么, 高三政治备课组的教师又是根据什么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一定的思维方法) 作为“红线”把知识“串”起来的呢?

1.我们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进行网络知识的体系构建。下面我从必修一《经济生活》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新课程改革突出“三贴近”,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生活中, 最贴近高中生的是“消费”, 所以新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改变了旧教材从“生产”切入的方式, 而是从“消费”这个中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将学生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殿堂。如新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告诉学生隐藏在“消费”背后的许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道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消费总是离不开商品买卖及货币这个交换媒介, 也离不开商品价格的运动变化, 于是引出了“商品、货币、价格”;而我们所消费的各种商品是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 于是引出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当社会财富生产出来以后, 就应该思考财富如何分配, 所以就引出了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在介绍完上述内容以后, 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于是第四单元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我国的经济活动, 由此引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就是《经济生活》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非常突出的特点:从高中学生最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3]。为此, 我们就根据这种逻辑结构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比如:

我们之所以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这个体系, 把《经济生活》模块的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图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的。现在我便通过一道例题对图1的使用进行说明。

(2011年福州市文综质检卷第39题) 材料一: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以来,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 出口大幅下降, 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失业人员增加, 经济增速下滑。针对这一变化, 我国政府从容应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抓住时机,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 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使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10年实现了经济较快、稳定增长, 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 材料一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因为材料给定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 考察的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 所以学生就可以通过图1来调动和运用知识。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防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做到趋利避害, 并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所以就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点知识包含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 所以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就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知识;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经济活动的过程, 所以结合材料“出口大幅下降, 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失业人员增加”的相关信息, 想到“消费”的知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因为“企业”“生产”的知识,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加就业等。总而言之, 这就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个框架体系中所包含知识点的内容, 做到解题思维具有一定的扩散性。

2.我们根据每一个单元的编写逻辑, 对专题知识进行体系构建。比如图2是关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知识体系的构建。

我们之所以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这个体系, 对专题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达到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图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的。现在我通过一道例题对图2的使用进行说明。

(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二) 情景一: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形势下, 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 并决定提供首批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中国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简要说明, 中国政府的行为体现了《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什么道理。

材料给定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 考察的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可以通过图2来调动和运用知识。我国作为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构成主体, 在享有国际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 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因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 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政府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说明了国家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因为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中国政府的行为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为中国政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所以中国政府的行为符合这种主张;因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所以中国政府的行为有利于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总而言之, 这就需要学生充分理解专题知识体系构建的思维逻辑性, 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解题思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针对性。

以上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特别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把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有利于教师真正做到在有效学习的同时提高有效教学的水平。

(五) 通过学习时事政治来提高教师对热点问题分析的能力

时事政治是独立于思想政治教材之外, 又与思想政治教材联系密切的重要学习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 加强时事政治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 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又是政治教师有效学习、完成有效教学和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4]。近年来, 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 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和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又因为时事政治往往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所以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 并且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因此, 高考政治试题结合时事政治是理所当然和合情合理的。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应对高考的政治课复习, 必须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不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 都需要把政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理解, 结合起来研究, 结合起来训练。那么高三政治备课组如何组织大家进行时事政治的有效学习呢?

1.我们对每一期的中学生时事政治会进行集体学习、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来统一哪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需要讲解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 哪些热点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因为高三政治备课组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要求学生做课前简短的时事政治评论, 所以教师对于时事政治的有效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否则会出现教师无法解释说明学生评论过程中所应用的时事政治背景材料。我们必须对中学生时事政治的读本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仅仅把握中学生时事政治读本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广泛涉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弘扬主旋律的报刊资料。近两年我们福建省高考命题中善于开发地方资源, 突出试题区域特色, 自主命题的省区试题在命题素材、设问角度等方面, 积极反映本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 将时事的考查与本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贴近学生, 并富有乡土气息。所以我们要善于关注《海峡都市报》之类的报刊。为此我们备课组教师在每周的备课会上都会默契地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 从而做到把看 (听) 到的讲 (做) 出来, 把做出来的说出来, 把说出来的写下来。

2.我们对每一个学生所准备的时事政治评论材料会进行指导分析。教师通过这种指导分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时事政治背景材料,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可以提高自身对背景材料的理解, 做到在有效学习的同时提高有效教学水平。高考命题所运用到的信息, 很多都是时政热点信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 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 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 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 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作系统全面的分析, 不一定要面面俱到[5]。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 再进行探究、讨论。所以在指导学生收集、分析、评论时事政治的过程中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 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 通过热点专题复习, 降低对高考试题的陌生度, 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增强学生的信心。我们平时在进行热点复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通过热点问题的复习思考, 提高自己的能力, 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 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六) 通过参与教研培训来推动教师对高考研究信息的把握

对于高考研究信息的把握, 仅仅靠教师个人或者仅仅依靠单个学校是不够的, 必须有专家的引领, 而专家的引领仅依靠学校出面把专家“引进来”对教师进行指导也是不够的, 这就涉及学校必须鼓励、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向专家们学习取经。前面所述所谓的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但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所以校本教研并不排斥有效的传统的教研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学院组织的教研培训是校本教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 教育学院政治学科每年所组织的高三政治教研培训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学院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省高中新课程政治学科指导组成员及富有高三教学经验的一线名师, 在深入研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试验版) 》, 分析我省新课程近两年高中毕业班实际教学状况及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的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本学科教学复习建议, 帮助一线教师科学规划复习教学的方案, 明确高三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 正确把握教学复习方法, 解决教学复习中的实际问题, 切实提高教学复习质量, 实现新课程教学与新高考的顺利衔接, 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的开展。

通过教育学院组织的教研培训活动可以引领一线教师把握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趋势, 分析近两年高考命题的特点, 结合新课程实验的实际, 看到高考命题改革呈现出如下趋势:坚持基础性和能力性, 多数试题都是以热门话题切入, 重点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在思维能力要求上坚持归纳与演绎并重、聚合与发散结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不仅有学科内的, 而且有跨学科的;辨析类的试题、探究性试题的分量明显增加, 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化、扩展;突出时代性, 广泛引用各类社会资料命题,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特别是重视地方资源, 散发浓厚的乡土气息,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自己身边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在分析高考命题的成功经验、把握命题发展趋势的同时, 一线教师们还应该认真地分析试题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它们留下的警示[6]。所以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要求老师们无论参不参加岗位培训活动, 都必须参加教育学院所组织的教研培训活动, 因为通过这种专家引领式的教研活动可以大大促进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教师对于高考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进而不断学习相关的高考信息, 把看 (听) 到的讲 (做) 出来、把做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下来。

二、教师通过有效学习、有效教学实践可以不断反思校本教研的不足之处, 从而促进我们校本教研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论教师的有效学习》这篇文章中还指出, 当前教师在自我学习当中存在着下列几种取向。即为了备好课而去研读相关书籍的备课取向;为了参加某些学历或职称考试而学习的考试取向;为了解决某些课题或问题而去学习的问题取向;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修养的读书取向;为了撰写论文的需要的写作取向。我认为上述这些取向基本概括了当前教师的学习状态。当然, 在上述这些学习取向中必然存在着集中问题的学习状态:功利化学习、割裂式 (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需要是脱节的) 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该文章还指出, 教师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于:首先, 教师的学习应该是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 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学习, 因而是有道德意义的学习;其次,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在需求且引发内在需求的学习, 使教师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最后,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引发新问题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有效学习应该是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反思, 我转化什么, 我怎么转化, 转化了哪些东西, 等等, 这种反思应该是一种持续性和渗透性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的有效学习才会引发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教师学习方式即校本教研方式方法的反思。

(一) 我们的校本教研还缺乏理论的支撑

校本教研模式应该以“学校即研究中心, 课堂即研究室, 教师即研究者”为理念, 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 盘活教师的集体智慧, 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2]。由此可见, 校本教研的模式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为导向, 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 所以校本教研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但是我们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还缺乏对上述理论观点的学习。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还不强, 按照李政涛教授所说的教师的学习应该是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 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学习, 应该是发自内在需求且引发内在需求的学习, 应该是解决了教师实际问题, 引发新问题的学习,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所以对于“校本教研”的理解关键在于真正认可校本教研的价值, 真正意识到校本教研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自身的专业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将校本教研所倡导的理念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的时候, 才算是向着校本教研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为此, 我们在以后的校本教研过程中要强调实践研究与理论学习并进的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 理论的学习永远都不会是多余的, 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进行学习, 学什么、怎么学及学了之后怎么用。因此, 我们必须关注直接论述校本教研的理论知识、校本教研中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类知识及关于教与学的新知识, 同时还要循序渐进地学习、运用理论与方法, 做到逐渐自然地将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从而为以后的校本教研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

(二) 我们的校本教研还缺乏专家的引领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 (包括教研员) 的支持与指导, 从而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帮助。但是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 学校虽然“引进来”一些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理论指导, 但这些专家毕竟是从共性的角度来强调学校的教师应该怎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而没有从学科领域给不同学科的教师做具体的专业引领。因此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便相应存在着专家专业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 校本教研存在着局限在学校的、年段的、备课组的层面上展开的问题, 即使我们现在的校本教研局限在备课组层面展开, 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解决, 那就是校本教研的共同体的形成并不稳固, 主要原因在于:过去教师习惯于个性化的工作方式, 对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体形成意识淡薄, 目前也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问题, 再加上学校每年在高三政治教师的人事安排方面不断变动, 因而教师校本教研共同体的形成同样是比较松散而不稳固的。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寻找一条更加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 我们的校本教研还缺乏丰富的形式

我们现在的校本教研仅仅局限在探讨校本学案、命制校本作业、相互听课评课、构建知识网络、学习时事政治、参与教研培训这几种形式上, 这就必定造成我们校本教研交流范围狭窄、课程资源贫乏的结果, 也使得我们的校本教研陷入低水平、低层次重复的状态, 从而影响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质。为此, 我们必须在后面的校本教研过程中在明确研究和解决备课组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取丰富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比如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可以进行主题建构, 规划学习专题, 提高备课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 营造良好的、浓厚的备课组学习氛围;也可以进行问题诊断, 发现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增强备课组教师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进行教学叙事, 学会善于观察和记录教育生活故事, 养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还可以进行课题研究, 聚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开展行动性的小课题研究, 来落实教学行为的跟进, 等等。总之, 形式多样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备课组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做到真正把备课组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融为一体, 努力实现备课组教师智慧共生、资源共享和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交流, 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促进备课组教师的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

总之, 我们想通过探讨高三政治教师的校本教研与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问题, 明确教师必须立足于本校, 重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学习的效率、经验的总结、实践的反思、理论的提升、专业的成长, 从而增强高三政治总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摘要:作者根据高三政治教师的校本教研与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对于如何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和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旨在增强高三政治总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师,校本教研,有效学习,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正涛.论教师的有效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 2008.56:63-67.

[2]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交流观摩会参考资料[D].2009.11:126-129.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成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8:166-168.

[4]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新课程学习·上[J].2009, (2) .

[5]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Z].2009-05-04.

上一篇:六上语文各课作业设计下一篇:上海万圣节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