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抒情散文

2024-07-11

千年抒情散文(通用11篇)

篇1:千年抒情散文

[一]

公元前2,那是一个怎样忧伤沉寂的夜啊。

乌江之畔,楚歌四起情悠长,黄草染着白霜,孤雁鸣着凄凉,千丛芦荻萧萧,却怎样也掩埋不了那满腔的誓言。

妆台前的我,描眉画唇,粉色的胭脂却怎样也盖不住腮边的泪珠儿。

我穿上你最喜欢的红罗裙,静静地等待着,你的马蹄声在门外响起,等待你的双手叩响门扉,等待你轻呼着我的名儿,把我拥入怀中。

终于,等到了你来。回头,却见你那张写满沧桑的脸。

你没有看我,只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却是那样令我心碎。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其实,就算你不说,我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你的牵绊。

为你斟上一杯清酒,你和着泪一饮而下。一声长叹,深情地望着我,唱起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在你的面前,用同样的深情回望着你,凄然起舞,唱起《和垓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曲唱罢,一笑嫣然。

从此,黄泉碧落两茫茫,天上人间永怅惘。

[二]

乌江一别,已是千年。

这长长的千年,我们都经历了整整二十次的轮回。千年,那么长,那么长……

谁都无法想象,在这漫长的轮回中,你的灵魂,我的灵魂,会爱上多少个人?

你的心,我的心,又会遭遇多少次的疼惜和伤痛?然后无声无息地、自顾自地沉落,消逝……

每一次轮回中的爱,都如烟花般短暂。虽然可以美得近乎妖艳,也可以痛得近乎切肤。但那沉寂的轮回啊,却是同样的如永恒般漫长。

还记得,那年,你我在沐阳河边初初相遇。你拉着我的手,看着明媚的天空,诉说着永恒的誓言:“人世间有百媚千种,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我醉在你幽深的明眸中,你英气逼人,我含情脉脉。从此,只愿坐在你的马背后,天涯海角永相随。

我不知,那千年的轮回中,你曾经牵过多少女子的手,诉说过多少动听的誓言。而我,也一如千年之前醉在你眸中的女子,倾听着、坚信着那永恒的誓言。

我不知,那千年的轮回中,你曾将谁轻轻抱起,拥揽入怀,或者放在你的马背上?我又曾依偎在谁的怀抱中?我不知,你的微笑曾经为谁绽放,而我又在何处倾听着谁的誓言?

可是,可是,我依然不知,你不在乎千年的轮回中,我曾被谁深情地拥抱过吗?一如千年之前,你抱着我的深情?你会不会在乎经历了千年的轮回之后,我是否还依旧爱着你?一如当年的我,愿意为你倾尽生命。

告诉我,告诉我,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们是否曾擦肩而过?茫茫人群中,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记得你?

今生,若能再见,我们是否还会再次牵手?一如你当年牵着我的手,放在你的掌心。到那时,你的笑靥飞漾在我的眼前时,我是否还会怦然心动?一如当年,我羞红的双颊。

[三]

千年,太长了……

你看见了吗?天上的那颗流星,经过了千年的旅行,在那墨蓝的夜空上留下了一条明亮的轨迹,当它划过我的头顶,我只记住了那瞬间的闪亮。

而此刻,你又在哪里?

你一定不会在乎,你一定不会和我一样在乎那颗流星来自何处。

你一定会记得,你一定会与我一般记得,它划破天际时留下的一轮光芒。

千年,太长了……

千年之前的事情,我们早已忘了。

千年之间的轮回,我们或许也不曾相遇。

千年之后的日子,我们再也无法厮守终老。

因为,生命太短,人生短短几十年的生命,或许真的不配说什么永恒!

如果,生命可以穿越到千年之前的楚地,我还要做你最爱的虞姬。我宁愿所有的日子,都像千年之前那般,你拥抱着我,我依偎着你,仿佛今后的每一天,都有着那年的光景。

如果,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可以选择回到从前,我必定会选择做与你如影随形、被你宠着爱着的虞姬,为你横剑自刎,只为你舒展我的千妩百媚,只为投报你豪情万丈的爱怜,只为你踌躇不前的脚步,将阑珊,开出来生的娇艳。只为谨守千年不变的情愫……

[四]

千年之后,我还在苦苦搜寻着你的身影,搜寻着一段段生生不息流传的故事。

我的手,翻阅过那些古老而陈旧的经籍;我的唇,嗫嚅着那些流转交集的唱词。只为明了,那长长的千年轮回里,我盈盈的清泪沾湿着你的脸、你的衣衫,你和我一样不长不短的生命。

千年之后,我还在仰望着那一抹宁静廖然的清辉,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天缘的眷顾。

可是,相思千年的泪水,终归染透了漫漫的原野霜林。在这千年之后的静夜里,唯有这段哀伤的曲和哀伤的诗陪着我。

千年之后,我守侯在栀子花开的路边,守候在星辉清冷的夏夜,守候在红枫似火的深秋,守候在白雪皑皑的寒冬……

你可看见,我的青丝已被岁月染成一片银白。只为可以涉水而上,奔赴千年之前那一次月上柳稍的相约……

[五]

今夜,就请借我一抹嫣红的霞云,好让我把那深长幽绵的情思写在这长长的千年里。

今夜,就请予我一缕诗意的沉香,好让我将灵魂渡向你,将我的灵魂依附在你的灵魂之上。以此,便可穿越一段千年千世的情缘。

今夜,就请赐我一颗明丽的芳心,好让我那小小的幻想,与你相倚于柳色翠烟里,为你轻谱一曲夜深沉。

心,已经被你囚禁在这长长的千年里。可如今,你在哪里?没有了你,这一千年的时间给我,又有何用呢?

我还在这里。只因为你说过,我是你前世隐忍的那滴泪,跌落是解脱,隐忍是尘缘未尽。

只道是前世不可追,今生相遇太美。鸿雁锦书托,情在字中隐。只道是千年泪,未曾跌入尘埃。爱,为你守候千年。

我还在这里。心,不悲不喜;爱,不增不减。只因为你说过,遇见你,还你前世的一滴泪。爱深深此世,我何求来生?遇见你,万事总关情,春滞夏浅,山青水柔。遇见你,心心念念,说尽相思,小词流入管弦声……

只是,那千年的轮回里,心,逐渐成了一枚死扣,无人可解。

如是,就让它陪我微笑吧,陪着我哭泣,陪着我聆听夜色下无数次的花开花落,陪着我穿越千年的时空……

篇2:千年抒情散文

扯一片白云,包装多姿的旧梦,清浅了岁月的痕迹;抓一把雪花,轻抛孤单的思忆,沉静了谁的呼吸?远眺山那边的风景,若聚若散,谁知是云雾还是烟火?远去的风景是否还会走近?徜徉在光阴流转的梦里,我的等待依然漫长。晶莹的雪花,滋长着轻盈的过往,触手可及的白云,寂寞着清风。一抹残阳,舞动着另一番的风情,沉睡在身旁的草尖,清透着柔情蜜意。几日未见你,我心中收藏的怀想渐渐悠长,那静落在花丛草尖间淡淡地呓语,潮湿了最初遗失的风景。

我多想乘一缕飘逸的清风,穿越万层云浪,漫过湖泊高山,抵达你圣洁的彼岸。黄昏下的我,已悄然褪去了你淡定从容的背影,流淌在心间的,仅是一份对生命的清静和伤情。君可知否?一个人静卧在碧草青青的等待中,无须玫瑰的鲜妍,无须湛蓝的海水,也无须红尘中一切的繁华装点,我就可以永远停留在风的静默时,为你舞动;与你在梦的相拥时,为你沉静;在你歌的悠扬时,为你缱绻缠绵;在你累的灯火中,为你燃尽我的热情!

静守着默默流淌过的时光,朦胧亦清晰,温润的日子里,我站在浮云飘动的对岸,深情地凝望风景之外最真实的你,虽只一步之遥,我却无法看清你的醉意,你的痴缠。心中的思恋,承载了漠然迷惘的今世之约,你的每字每句,时常萦绕在被你遗落的烟雾中,你的一句想你,打湿了我模糊沉睡的眼睛,如若此时,我和你只是鱼儿与水的距离,那么,我心灵的波纹一定为你轻轻微漾。深刻的相逢,划过星空的寂静,撩拨世间所有为君封存的记忆,我无法让它,在落叶泛黄的秋风里,描摹一幅诗意温情的曾经。

当瑟瑟的秋风化作一片云,守望着你奔走忙碌的城市,我的意乱,我的情迷,依然把昨天的回忆重拾,你说我读你,是因为你把微笑换作灿烂的烟花;你说我懂你,是因为你把牵挂化成轻柔的雪花;你说我想你,是因为你把忧伤全部都放下。

喜欢一个人,灯下执笔,穿过朦胧的想念,看沉静如水的风烟,听萧瑟夜空深处如诗的悲歌,一遍又一遍。是你将我的芳香留在你心疼散落的流年,你可知,自你离开以后,总习惯一个人,透过倒映在心上的玻璃窗,把你刻画在花开的旧影旁。一句暖言,那是我的期待,更是我的情有所钟,此生,我只想做你人生旅程中沉静馨香的一树花,你失落的时候,我向天空抛落一片晚霞;你多情的日子,我让清风淡淡地亲吻你的脸颊;如若,你凄迷,凉悲,找不到方向,我就站在你的情殇驿站,把你深深地牵挂。

听着婉转悠闲的歌谣,用心丈量着我与你的相识,到底有多久?华年深伤的相逢,人生中与你那一次无言的别离,都浸润在时光角落里的鸿雁传书,始终坚信,我的执着能抚慰你斑驳的倦意,一直在告诉自己:我的热情能挽留你转身而过的迷离,然,人生的故事,有你无你,却是另外一个美丽的传奇。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千年抒情散文

雨,飘亦潇洒碎亦潇洒,在窗边低语,唤着我,走出来。

大地,湿湿的,深深地,吸一口,几缕土香。腐落的叶,接受着洗礼,残裸着皑皑骸。我缓缓抬起鄂尖,凝视着这或有千百年眷恋的老树,蓦然有几分怨气。我,从你身边,不止一次的走过。

行人,太匆匆。他们迫于生活,来不及欣赏周边的风景,周边的人。我深情的望着他们,生怕自己会成为他们。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忘了什么。烟雨朦胧,太朦胧,当他们从我身边擦肩而过时,毫不留念。我毅然决然地,站在这座城市这样的角度。默默地望着你们的背影,直至消失在尽头。我奢求着,某个你的止足,转身。

选择了,与世界错格。是为了在对的世界里,对的时间,相遇对的你。我手里还掬着你送的菊,在这深情的雨巷,候着,你的千年欠。

乐园的摩天轮,又转了一季。你轮回在哪个世界,你也在那个世界,候着某个谁的止足,转身吗?

我们或许,都在叹息。这世界太快,快的记不清彼此的脸,快的忘记了诺言,快的来不及扣紧十指,你已在我生命里,止。

雨,热热的,在脸颊一线而过后,这世界,已模糊在视线。

篇6:一壶茶,千年月抒情散文

苍穹的白玉盘,盛满千百年苍桑,有文人墨客的吟哦,游子的离别,情人的相思,或者将士慷慨赴沙场,或者兵荒马乱、烽火狼烟……人间,无数故事在演绎,它,在收藏。

太多的悲欢离合,让它从初一忙到十五,把忧伤抹去,擦出一个圆圆的笑靥,然后倾泻下来,落入今夜的茶杯。

月光浸润的庭院,幽幽有古意,朦胧如诗。春归早,风中透寒凉,却裹不住花开的声响。池塘里的蛙卵,开始孵出小蝌蚪,密密浮游;竹枝上的鸟雀,兀自立成一个个逗号;泥土潮润松软、花朵浓郁芬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王维的.诗句。多美的意境!只有诗书浸润的心,才读得懂落英缤纷,才嗅得出清香之韵;才领略罢春之境、鸟之鸣。想这月光融融里,一滴鸟鸣,曾是怎样掠过诗人的心湖,荡起圈圈涟漪。人闲,可以明月心,可以像月光一样倾听万物,触摸万物啊。在繁杂的尘世,一份闲心,并非仅仅隐在唐诗宋词的扉页。只要你肯。

一轮明月,两地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惆怅,被月色洗涤,依然存活。从宋朝活到今天,活在游子心里。古今共此月,天地同般心。月不老,情不逝,老去的,是年复一年的容颜。同样在月夜,苏东坡写就了《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明月虽美,却是凄美,只因人生无常。他的爱妻,再也回不到身边,往日的恩爱缠绵,只能梦里见。纵有千般恨,万般怨,又如何呢?

时间倥惚,人生如梦。记得年少时曾在这月夜里和伙伴追逐玩耍,做各种游戏;也曾在这月夜里携着恋人,漫步郊野观星赏月,耳畔的呢喃仿佛还未褪去,眨眼间,鬓已染苍发……真的如梦啊。人生,只是活在当下,所以请珍惜生命中每位亲人朋友,珍惜每一次离别和相聚,别让遗憾,被岁月拖太远,远得像海般辽阔,像群山一样苍茫。

篇7:千年抒情散文

夜。微微昏暗,随着丝丝清风一并散落,也许舒畅,一抹残月轻柔着情人的手指

似近非近处,好似海鸥的狂叫,为何如此?平静的海面惊不起一丝波澜,何来彼岸对酒把歌,何来万丈狂澜, 一曲忧缠,几度梦碎?

随即,愈加清凉,窗外有着夏雨的节奏,敲打着听不懂的扉页年华,时光恒古依旧,迁移着你的思绪不停追忆,

即使并非情愿,髫时的过往鞭策着你的灵魂,愈加剧烈就愈加痛楚

那些似灯非灯的月下,红颜若似残月,叹着再世逍遥,一个人的小溪,享受着一个人的风景,赞叹着一个人的

自由,拥有着所有的寂寥,又怎么是自古逢秋,这么典雅的古筝,弹着末世的年华,对面痛饮,饮着怎样的心酸,

销声匿迹,明知那尽头只是闲云。

今朝,哪怕各领风骚数,谁又能为谁折腰,留恋驻足在时光的面前,一派胡言,也还是束手无策,流年似刀,

所谓不解风情,斩断离愁,斩断灵魂,留下相思泪,烈风乍起,猛然骤雨狂落,敲着恩怨鼓,念着梦中人,寻着今世爱恋。

人生若只如初见,无非是留恋前世,人世尘嚣,迷恋晚霞,又怎去享用朝阳,定是宿命的咒语,让你倾身于红尘,葬身于红尘,丢了命,亦是与情了了结,断了线的情丝还是那么直白,难怪神话各仙贪恋凡尘,难怪多少世人为情而死。

爱情,是怎样的卑微,又是何等的神圣。

笔尖在春风中漫步,会绘出怎样的`蒙娜丽莎,怎样的笑看青春。

所谓情愿,又有了满眼的支离破碎,会被谁拾起,又会被如何刺伤?它已嵌入你生命的情锁,你需要弥足珍惜。

心境繁华过后便是苍凉和平淡,听说你一人的手太单薄,需要牵手去体会平淡,听说晓风其实恋上了漆黑,又会留下怎样的誓言。

何时你匆匆的脚步进入我的生命,让我一心沉沦在你的夜晚。

流年似水,岁月如风,独爱墨染,何处是相逢?是那夜的慰藉?还是你的温柔?

落花泪,落花殇】

在最美时分别,就注定更美时重逢,我的梦儿。若相惜,莫相离!若相离,莫相忘!

我的梦儿…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9:在抒情中散文着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篇10:千年河流千年鸣唱散文

这是一条不知名字的河流,然而,它却默默流淌了两千多年;这是一条能洗涤心灵的河流,河面飞奔的雎鸠,发出的声音如天籁般,鸣唱了两千多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最纯美的爱情,正是通过这一鸟一河,跨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传递最美、最暖的情感。

每次阅读《诗经》,总被这条河流和河流上的一片绿洲阻挡我阅读的去路,思绪总被那天籁般的鸣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域,然后停滞其间徘徊,流连,久久不能离去,也不愿离去。因为它拨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弱的游丝,使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地品读字里行间的意味,展开畅想的翅膀。很想化作一尾灵动的游鱼,在那位窈窕淑女采撷参差荇菜的那一刻,随她的纤纤玉手,摆尾嬉戏,帮她采集,亲吻抚摸,让那位在河边咏叹、羡慕并不断向淑女抛递爱的信号的翩翩君子,嫉妒,惊艳。也想为他们从中作伐,代为传书,让多情君子与纯净淑女成就一段千年佳话。可是,那位纯真单一痴情的君子啊,似乎光知道在河边傻望,傻想,傻唱,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心动不如行动的道理?是没有勇气,还是担心淑女的拒绝,还是书读得多了有些迂腐?

然而,正是这纯真和单一,让我们透过纸背,了解了古人的爱情是那样醇美和质朴。整部《诗经》三百零五篇,而将《关雎》放在《风》之始,《诗经》第一篇,足见我们的先人对人类纯美爱情的向往和首肯。孔老夫子曾经编修过《诗经》,在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现在,我们无法了解孔老夫子的爱情,他被儒家尊奉为圣人。我想,圣人的爱情观肯定不一般。他能把这篇《关雎》作为整部《诗经》的首位,也可见我们的孔圣人对这篇诗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老夫子肯定不知吟诵过多少遍,感悟过多少次,才终于下定决心,把这篇《关雎》放在了《诗经》的开篇的位置。向往美好的爱情心理,从圣人到君王再到贩夫走卒,殊途同归。这是谁都不能否认,谁都无法否认,只要你是在用你的心和你的眼睛去说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相思之苦,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副因爱而不得终于导致面目憔悴的神情。可一旦求得,便会发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誓言。恋爱中的人,总善于痴心妄想,越妄想,就越彻夜难眠。这个痴心的君子,看着面前可爱的淑女,一下子幻化出了他们结婚时的热闹场景(钟鼓乐之),和婚后琴瑟生活的感情十分融洽的情景(琴瑟友之)。虽说体现的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但别无他法,那位痴情的君子面对淑女的.沉默此时此刻只能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萦绕心中无法排遣的相思。读到这里,我们又要为多情君子的痴心和决心感到纠结和牵念。相思之甜,心领神悟。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纯真的年代,产生纯真的爱情。这是真情的流露,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流露。这是真正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让人倍觉心暖的情怀。全诗以追求和思慕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君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蕴含着一股难以遏制的激情。

就这样,那位君子对淑女的思慕被我们的诗人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也是我们最初有文字记载的爱情。两千多年来,《诗经》中描写因爱而思慕的缠绵情愫,清新纯正,历经金文、大篆、小篆、楷书等书写;从竹简到绵帛,再到纸张,再到今天的电脑时代,历经无数次的抄誊、印刷,这种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思慕,非但没有被书写的形式和书写的工具的更替所磨灭,反而在时间的打磨下,越发显得鲜亮,越发醒目,越发让人追思缅怀。

篇11:一梦千年-散文

一个梦,做了几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到神农尝百草,黄帝统中原;从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到大汉朝打通“丝绸之路”;从初唐“贞观之治”到元朝开疆扩土;从“康乾盛世”到“万国来仪”;从“八国联军”到“八年抗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智慧、汗水和灵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篇!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共同的梦想:让炎黄子孙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让中华民族更有尊严!

一个梦,说了几千年:从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到闻名全球的万里长城;从薄如蝉翼的中国丝绸,到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从“孔子孟子”到“老子庄子”;从“孙武孙膑”到“张良韩信”;从“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到民族英雄邓世昌;从造福全世界的“四大发明”,到风靡全球的“四大名著”;从惊才绝艳的`唐诗宋词到风格多样的明清小说;从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到总书记深情阐述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这中间,跨越千年。任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唯有初衷不变:国之大盛,民之安然!

一个梦,实践了几千年:从禅让到世袭;从私有到公有;从“儒释道”之争,“玄学”“理学”争锋,到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从人民当牛做马,到人民翻身做主人;从一切为了“皇权”,到一切为了人民;从“东亚病夫”到“睡狮猛醒”……每一次变革,每一场斗争,每一个跨越,都凝聚了无数先辈的共同心声,依然是:祖国昌盛,人民富足,中华民族不可轻侮,炎黄子孙无傲气,有傲骨!

中国梦,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攒下的梦想的延续和传承:她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叶挺的“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她是每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每个人内心的呼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有挺起中国道路的脊梁!

中国梦,凝聚了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梦想:她是孩子天真的笑脸;是老人无忧的晚年;是青年人奋斗的热情;是中年人责任的承担;是军人用生命捍卫的主权;是医生拒绝红包的淡然;是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真诚;是官员洁身自好的尊严;是老人摔倒众人扶,不必担心被讹钱;是红灯亮起都止步,不用协管站一边;是酒店吃饭按需点,不为面子剩一半;是为了理想自向前,而非攀踩他人肩;是入口食品都安全,没有毒素和污染;是朋友相交只为缘,而非权利与金钱;是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而非辗转各类补习班;是还老人一个心安,不必担心晚年孤独无人伴;是还年轻人一个希望,不要“房奴”二字沉甸甸。中国梦,她是每一个人梦想的放大,是每个家庭希望的延伸,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有弘扬中国精神的榜样!

中国梦,回响在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她是黄河水的咆哮;是黑土地的丰饶;是泰山的巍峨;是长江的磅礴;是南国的油菜花香;是西域的琴声悠扬;是燕赵大地的豪爽;是细雨中的江南水乡;是无垠的草原风光;是冬日海南岛上温暖的阳光。她是每一道山川的回响,是每一条河流的欢唱,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有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上一篇: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演讲稿下一篇:人事行政文员专业知识考核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