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2024-07-1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共8篇)

篇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程理念下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详略得体。例如: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可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的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篇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作者:杨丽萍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师 教学语言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

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程理念下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详略得体。例如: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可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的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

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

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

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

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

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

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

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

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幽默性语言的作用:

第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第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 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 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第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第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活阅历等原因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幽默性语言能给学生指明清晰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

第五,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 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

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教育论文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

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

篇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首先, 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 熟悉经济、哲学、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满腹经纶, 才能高屋见瓴, 驾驭全局, 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 我们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独树一帜, 而且也要在相关学科上有所建树。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纵深发展, 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 只有学富五车,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旁征博引。

二、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我们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学问之道, 又要传授做人之道, 欲重人, 先正己,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现代思想政治教师要育人自己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为灵魂要靠灵魂来塑造, 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必须有高尚的灵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 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感、勤奋的治学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 乃至人格魅力感化和影响学生。唯有如此, 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深深吸引并感染学生。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 敢于创新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任何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迟早也会落伍, 要想不被社会淘汰, 只有学习。学习不是一件有始有终的事情, 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 做“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篇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一、刺激“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

“兴奋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

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像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丰富知识等;还可收集一些简报,加以分门别类整理;或写一些教学卡片,买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二、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首先必须全面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应当说,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因此,必须先学好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若脱离实际,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很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即考虑“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不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地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及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是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

例如:在讲授“普遍联系”观点时,可针对“美国总统大选对世界的影响”这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围绕“布什连任总统之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哪些反应”的主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立场、利益的不同,各国的反应也会不同的”这一结论,最后达到“事明理喻”,即明确联系是普遍的观点等。可以说,这种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三、重视“生命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可见,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

我们有不少老师怕学生讨论出问题,耽误教学时间;也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其实不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学生能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的文章,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归纳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发现“闪光点”,凸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在政治课教学中,做永远的赞扬者。古人云:“道人之长,越道越长;指人之短,越指越短。”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赞扬可以迁移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情景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习惯能潜移到另一情境中。老师的赞扬恰恰是学生形成知识、技能、品质、习惯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不仅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持续发展,还能潜移到更广泛的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尽情发挥,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是学生在主体性的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克服甚至避免自己的短处,形成自觉、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

善于将“错”就“错”,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所谓权威知识的质疑和否定。质疑的本身是一种创新。所谓的对和错,都是相对的。布魯诺的“日心说”在当时不也是作为“错”的反动代表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结论又一次遭到了“肯定—否定”的批判。更何况,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面对汹涌的新知识、新信息,老师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面对“错误”,如果教师只是喋喋不休地埋怨和指责,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或者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或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生机和活力,更不用说创新了。这种司空见惯的做法再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就如荷叶上的露珠,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在地,摔得粉碎。”

五、立足“知识点”,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政治素养养成、提升的广阔天地。

例如,我在讲“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商品贸易市场进行考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并提供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调查写成了“在菜市场中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药品销售也有规律可循”“手机价格为何上下波动”等有质量的小论文。在教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容时,有位教师组织学生调查本区两家企业的现状。两厂各有500多名职工,规模不相上下,但两企业的经济效益截然不同。甲一年盈利1500万元,人均创利3万元;乙连续两年亏损,年亏损额达1000万元,企业失去活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求学生分析两企业经济效益不同的原因以及为乙企业起死回生出主意,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新课程已为我们提供了将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的契机,我们就应该让政治课教学突破方寸之地,走向生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探讨政治、经济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要打破教参或课文“提示”的权威,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性。思想政治课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转换角度、多方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篇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一中

王金花

摘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究竟怎样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备课;高效课堂;

第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理解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内化的广度与深度与驾驭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内化不是教师对文本教材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对一章内容的整合,甚至是整个学期、整个学科教材的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占领制胜的高地,才能在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一个高度,而不是仅仅教好这一节或这一单元上。要知道教材是经典,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并且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科学习都不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要备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第二,备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在这中背景下的备课,自然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努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于是弊端便出现了: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课堂上主角,而学生也习惯当配角,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一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 “学生怎样学”上来。备学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要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我们要想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必须投其所好,要把知识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做作业、提问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学会。二要了解他们的学情。为什么差生会越来越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授课时没有了解他们的学情。我们设置练习题、布置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置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否则,就会导致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为此我们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着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设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第三,备教法。

教材了解透了,学生了解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教的方法了。是让他们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教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好好设置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也认为适合教材所教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备课时我们就需要先仔细选择一下教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备学法。

课堂并不是只是老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碰到仙人,它让你选是要金子还是学点石成金的方法,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们肯定会选学学点石成金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怎样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备学法。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才能在以后离开学校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不教的目的。

第五,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

通常说的“教案”一般是指在授课之前的授课计划,可以说是“教前案”。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还应该有课后的反思,谓之“教后案”。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遇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元认识能力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实践和标志,特级教师纱福敏认为“创新教学三个标志,即情境、留白、反思”此话在理。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应认真践行。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

2、多听课。集各家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

3、多总结。学有体,教有心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讲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爱憎和欢乐,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备课可以 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篇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随着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普及与推广,如何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教学本质 情感策略

教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勇于探索创新”,发展” 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从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对学生:关爱、尊重、公正)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尽心尽力(竞业))对自身: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

另外,包括对教师同行、对学生家长、对社区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等。.从调整原则上,主要包括 :

1)奉献精神:意识、精神境界、情操

2)实践智慧: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

3)持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自主创新、提升人格魅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

一、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奠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三、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例如:我在

四、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和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式教学,话题提出来,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完,应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问必答,给学生一些启示,激励他们课堂外的自学。

五、生物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

终身追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进入为师最高境界,必须志存高远,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和充沛的活力,达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然,教师追求职业理想也是无止境的,但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力求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的楷模、文化的权威。

篇8: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是整个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之所在。而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则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就能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一下子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能如同好戏开头,自然先声夺人。精彩的开头方法颇多,应视教材内容不同而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故事导入法。当然,所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精彩,而且和所上的内容有联系。以精彩故事开头,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还可以用问题导入,可以用漫画导入等,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导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巧设疑点,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巧设疑点是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学生有好奇心理,教学中通过教师设疑,师生研讨探索答案,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焕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善于设置疑问,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进而循着教师点拨的思维通道,层层深入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尤其在枯燥无味之处设疑。政治课中某些概念、原理、知识,枯燥无味却属重要知识,如果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容易使学生疲劳,昏昏欲睡,教师在此设疑,深入教材用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就可产生出平中见神奇的功效。

三、用美的语言让课堂活跃起来

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标。雨果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思想品德课教师若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活,讲得有吸引力。首先,教师讲课要有激情,这样会激起学生相应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讲课还要有幽默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幽默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知道,我们看了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的表演,心情感到舒畅,能受到启发教育,久久记忆犹新,这是人之常情。作为教师,应把枯燥的知识用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快乐氛围,让学生感到真好听,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

四、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各种角色扮演。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开展课外活动,从活动内容上看,要把社会活动、文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直观化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师可通过电化教学、教学挂图、漫画、板书设计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而多媒体组合教学集幻灯片、投影、录音等多种手段为一体,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组合处理后,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逼真的语言,恰如其分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心旷神怡的境界,有如身临其境,顿时妙趣横生,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自然地将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七、巧设课堂小结,促进德育内化

上一篇:工厂计量英文自我评价下一篇:江南的雨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