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2024-07-2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共11篇)

篇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篇2:《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C(3-13)《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一、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4、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是以西湖的山水美丽得以美名传扬天下。而苏州却是以古园林建筑这奇丽的人文美景称霸天下!我国有四大名园,在苏州就有两个,它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 提问:同学们有同学参观过苏州园林吗?你知道苏州有四大名园吗?为什么作者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最后一个问题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学完全文后回答) 明确:苏州四大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配合图片介绍)今天,就让我们随叶圣陶,一起去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课文录音 2、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 3、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的特征又是什么?这一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 4、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除了上文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苏州园林中“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5、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①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②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③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④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⑤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明确: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明确: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明确: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①辨析:(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②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都有”“可绝不”表意定肯,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非常准确)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重点段落讲解 (1)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

篇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苏州古桥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苏州传统石拱桥无疑是其中翘楚。它不仅满足了江南地区桥上行车、桥下过船的交通需求, 更在艺术造型上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

在当代, 这种古老而美妙的桥型, 随着“仿古拱桥”这一新的桥梁类型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本文对位于苏州虎丘景区内的某3跨仿古拱桥设计过程进行了简介, 以对此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一、工程介绍

1. 工程概况

本桥位于苏州虎丘景区北门主要游览通道上, 河宽约25 m。原有桥梁年久失修, 难以继续使用, 本工程为原址重建新桥。

桥梁通行要求为主要通行游览人群, 并考虑通行消防车。

2. 设计理念

虎丘景区景色秀丽, 历史悠久, 素来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而本桥便位于景区北门的交通要道之上, 担负着沟通核心景区及北门广场的任务。因此, 在桥梁类型的选择上, 既要使桥梁外观融入虎丘景区的统一风貌, 又要保证桥梁结构满足景区内日益增长的通行需求。

在这一设计理念的要求下, 既坚固耐用又造型美观的仿古拱桥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

3. 设计要点

既然要设计成仿苏州传统石拱桥, 就必须先了解苏州传统石拱桥的特点。

经调查, 苏州传统石拱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拱轴线形基本为半圆拱, 坦拱很少见。古代工匠在实践中知道半圆拱几乎无推力, 非常适合苏州地区的软土地基, 而且半圆拱也能很好适应南方水运中船只挂帆的需要。

此外, 半圆拱加上水中倒影, 正好形成一个圆月的形状, 造型美丽且富有诗意。

(2) 整体造型上, 苏州传统石拱桥具有轻台、薄拱、薄墩的特点。这亦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地基承载力普遍不足, 桥梁结构的轻巧对降低地基承载力要求非常有效。

(3) 外观细部上, 苏州传统石拱桥都是规则的条石砌筑, 不同于北方的块石甚至是乱石砌筑。除了本身用于直接受力的条石外, 还有着形形色色富有江南文化色彩的装饰, 如拱眉石、楹联石、挑担石等等。

二、设计内容

1. 整体设计

(1) 平面

桥梁总长25.6 m, 总宽6.9 m。

(2) 立面

本桥两侧标高约4.5 m, 常水位标高1.29 m。结合前述设计理念, 本桥立面方案初步定为三孔半圆弧仿石拱桥。

跨径组合有以下两种。

方案一:边拱净跨径为5.6 m, 净矢高为2.8 m;中拱净跨径为8 m, 净矢高为4 m。从整体上看, 此方案中孔高耸, 曲线优美, 状若玉带, 视觉效果极佳 (如图1) 。

方案二:边拱净跨径为5.6 m, 净矢高为2.8 m;中拱净跨径为6 m, 净矢高为3 m。此方案三孔高度较为接近, 中孔略高, 桥面最大纵坡仅7%, 利于通行。

显然, 方案一造型更美, 而方案二更利于通行。

结合本桥的使用要求, 本桥主要通行游览人群, 车辆通行几率较低。而对于游客来讲, 一个具有苏州古韵的拱桥矗立在北门入口。除了具有视觉美感, 还能起到吸引人流引导交通的效果。综合以上, 推荐采用方案一。

2. 结构设计

(1) 总体结构

桥梁总体受力结构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为保证施工质量, 桥梁结构体系为无铰拱。

(2) 上部结构

拱轴线为圆弧线, 拱圈截面采用板拱, 总厚为45 cm。其中外拱圈为金山石条石装饰, 厚10 cm, 内拱圈为C30钢筋砼, 厚35 cm。外拱圈通过细铁丝与内拱圈内的钢筋绑扎。

(3) 下部结构

桥台桥墩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实体式, 下接钻孔灌注桩基础, 桥台侧墙与拱上侧墙同采用C30素砼+金山石镶面。墩台壁厚均为1.4 m, 宽为6.9 m, 基桩均为φ1.0 m钻孔灌注桩。

(4) 计算分析

桥梁结构采用整体建模计算的方法, 设计荷载采用人群荷载、城-B级汽车荷载。初步拟定尺寸后, 采用桥梁博士3.2整体建模试算, 采用桥博基础版计算桩基础。

本桥结构分析的主要过程分为以下几点。

1) 初步拟定桥梁结构尺寸, 按1 m左右的长度划分来建立拱圈单元、墩台单元, 桥梁结构体系为无铰拱, 边界条件为墩台底固结。试算后, 按结果调整拱圈厚度、估算拱圈配筋, 并提取墩台底竖向压力N1。

本例中N1 (台) =5 780 KN, N1 (墩) =4 260 KN。

2) 将N1乘以估算系数α, 本例中, 桥台桥墩α分别取值1.3和1.05, 将α×N1均分至各桩上, 计算桩长。

本例中, 桥台桩基初步考虑为5根φ1.0 m钻孔灌注桩, 桥墩桩基为3根, 单桩竖向力N2 (台) =1502 KN, N2 (墩) =1 491 KN, 综合取N2=1 500 KN, 结合土层分布, 桩长初步拟为L=24 m。

3) 采用桥博基础版进行以上桩基的等代换算, 建立包括桩基础在内的全桥整体模型。

桥台桩基模拟为顺桥台间距2.5 m, 长H=4.9 m, 截面 (顺桥×横桥) =1.522×0.191的双柱模型。桥墩桩基模拟为顺桥台间距0.8 m, 长H=4.7 m, 截面 (同上) =1.455×0.131的双柱模型, 桩基与基础间固结。

4) 对全桥整体模型进行验算, 如计算通过, 可至下一步;如不通过, 需调整上部结构模型至通过为止。

本例中, 经验算, 桩基对上部结构的配筋无太大影响, 应与拱圈为半圆拱无推力有关。

5) 提取整体模型中各墩台群桩桩顶的作用力, 采用桥博基础版对桩基础进行结构计算。此处略。

综上, 主要结构设计为:拱圈顶底均配Φ20钢筋, 间距为7.5 cm;墩台顶底均配Φ25钢筋, 间距为15 cm;桥台桩基为5根φ1.0 m钻孔灌注桩, 桥墩桩基为3根φ1.0 m钻孔灌注桩, 桩长24 m, 每根配置主筋20Φ20.

3. 桥面附属及装饰设计

桥面采用苏州地产金山石铺装, 并在两侧各1 m宽度设置搓板路面防滑。桥面正中设置传统的苏州云纹雕刻。

桥梁立面均采用相同尺寸的金山石镶面或贴面, 外立面设有楹联石、鱼头挑担石等传统装饰。

拱圈侧面采用金山石挂石作为拱眉, 钢筋砼拱圈底采用金山石条石外拱圈。按照传统石拱桥的样式, 拱眉及外拱圈分别采用丁顺阵列, 达到仿石拱圈的效果。栏杆采用传统的金山石栏板, 栏柱采用莲花头加上云纹。

三、结语

本桥自交付使用后, 景观效果良好, 与桥后的虎丘塔辉映成趣, 已成为景区新的亮点。

回顾以上设计过程, 桥梁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设计之前, 应详细了解苏州传统石拱桥的特点及细部构造。因为装饰的细部尺寸会直接影响结构尺寸, 而结构尺寸不当又反过来影响桥梁的美观。所以必须使结构和装饰相融合, 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玲森.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刘伟明, 朱威.苏州古桥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9.

篇4:《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苏州园林的介绍,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视频资料的播放:“苏州园林概述”2分20秒)

(注:视频资料下载在http://www.szlib.com苏州图书馆的“在线资源”——“视频欣赏”——“苏园六纪”中)

从刚才的视频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三两句,说不清”,那么,到底谁能把这“三两句,说不清”的“园林情结”说清呢?不难,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从中你就会明白了!

二、了解作者、解题

1.(可显示作者图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他还写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2.解题

刚才视频中提到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者是不是就介绍这四座园林呢?下面我们来看题目,理解题目。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明确:从“诸”字可以看出,文章写的是苏州拙政园等许多园林;从“谈”字可以看出文章是说明文。因此,课文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三、整体感知

①思考:听录音朗读(7分14秒)

a.文章每小节写了什么?b.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c.这个共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d.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

②正音:放录音时,教师板书生字。给指定字词注音,朗读两遍。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 )

丘壑(hè) 镂(lòu )空

重峦叠嶂(zhàn g)相间(jiàn )

嶙峋(línxún )斟(zhēn )酌

四、研读课文

①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有什么地位?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视频中说到拙政园阔大、留园精致、网师园小巧、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高超。说明它们各有个性(即不同点),他们在不同的个性中有共性(即共同点),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即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板书:完美的图画

③那么怎样来理解“完美”这个词?换句话而言突出苏州园林完美性的词语有哪些呢?(讨论:务必、无论、总是)(齐读、背诵这句话)

第2段中还有哪些词语强调“完美”?(讨论:一切都、决不容许、没有一个不)

明确:“完美”就是要做到处处美、时时美。

匠师们要达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他们注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也就是这个共同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齐读)

板书: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④(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并来理解这四个“讲究”含义。

布局:“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配合:“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映衬:“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层次:“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而且这四个讲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不能调换颠倒。

下文哪些段落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

明确:第3、4、5、6、节

下面三节(第7、第8、第9)分别写了什么呢?

明确: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即注意到了细节)

板书:角落、门窗、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呢?想想看。

明确:如门洞各种形状等等

板书:“……”

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明确1:全文先总说,后分说,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总→分)

明确2:分说部分又按由主到次(板书:主→次)由大处“讲究”到细部注

意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结构全文,条理十分清楚。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着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知道了苏州园林建筑的图画美体现在4个大方面(4个“讲究”),3个小方面(细节)。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这四个“讲究”,并马上背诵这四句话。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附:板书

篇5:《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1.正音正字。(略)2.补充解词:因地制宜 标本 败笔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珠光宝气 闲适 明艳照眼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3.学习第2自然段。(1)齐读第2自然段。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部分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2.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篇6: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

4、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5、教具:可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6、 布置预习: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补充解词:①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②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③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④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⑤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⑥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⑦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⑧闲适:闲静舒适。⑨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3、 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4、 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b、词义辨析:

①“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②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③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c、学习第2自然段

①齐读第2自然段。

②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面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注意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景物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d、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e、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见练习五),略加点拨。

②指名朗读第一段。

5、布置课外作业:

a、抄写生字新词,并作解释。

b、划分第二段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c、初步完成“理解分析”一,并填表,为下一课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讲析二、三段,进行总结。

二、教学步骤:

1、 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a、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略)

b、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 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a、指名朗读第一层

b、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c、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d、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一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齐读第5自然段

e、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a、齐读第二层

b、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也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c、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4、 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a、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b、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5、 总结课文

a、归纳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b、思考讨论: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明确: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c、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6、 课堂练习:回答“练习”二、三、四题。

7、布置课外作业:

a、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b、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篇7:《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积累“标本、轩榭、嶙峋、败笔… …”等词语;②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及考点分析 重点: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

难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

课时安排 2--(1) 教具使用 录音机 磁带

教学环节安排 备   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 …”等词语;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4、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轩榭、嶙峋… …”等词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向往功名,但那“悠然见南山”的隐居之趣,又时时诱惑着这些高雅的文人墨客,于是在城市之中便建起了一座座优雅的山林,我们称之为园林,这里,便是苏州。苏州历来被誉为“园林之城”,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的生花妙笔,一起去苏州的园林逛一逛吧。

二、朗读课文,形象感知:

(一)生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做上记号,初步感知内容。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感受中国园林之美。

(三)课堂小测:

倘若(tǎng)     斟酌(zhēnzhúo) 阑干(lán)

轩榭(xuānxiè)   丘壑(hè)     雕镂(lóu)

嶙峋(línxún)    池沼(zhǎo)    模(mú)样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三、作者简介,背景提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背景提示: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重点赏析,理清思路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哪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明确:1、见下板书。

2、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4、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

5、总--分结构

六、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表现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思路清晰,结构严丝合缝。这是用解说的方式去介绍的,但语言也极有特点: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希望同学们课后进行复习。

七、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前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愿

总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局部   游

是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览

一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者

幅                                     :

完                                    如

美      角落的图画美                  在

的      门窗的图案美         细微处   图

图      色彩的和谐美                  画

画                                    中

总说--------------分说

1.完成课后习题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8:《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本节课我教的是have和has作“有”解时的区别。这节课我打算通过复习前一课时语篇中have和has的用法,以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have与has的用法和区别。

一、teaching content:

topic:Unit3 Our animal friends

grammar:using“have”/“has”to talk about“拥有”

二、teaching aims:

1.can talk about“have”.

2.can talk about“has”.

三、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use“have”and“has”correctly.

四、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五、teaching procedures:

1.Task1:revision

(1)T:What animal friends do we have?

Yes,We have...You have...They have...She has...He has...I has...

(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复习已学旧知,唤起对have和ha用法的区别。)

(2)Look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图片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之中去运用,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得have/has的区别在直观的辨别之中给孩子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运用。继而为下面抽象总结及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作铺垫。)

2.Task2:Let’s fish

(1)he,they,my friends,Liu Tao,my mother,she,I,it,Bobby,the dog,I,we,you

(设计意图:虽然是较为抽象总结,但是教师还是尽可能创设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have/has的区别在快乐游戏之中给孩子更进一步的理解与归纳,继而为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进行铺垫。)

(2)你能说出have与has的区别吗?

①have用于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和第三人称复数(they)

②ha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

(设计意图:再让学生讨论说一说它们的区别及运用,转为理性性性层层面面的的内内化。)

3.Task3:Let’s practise

用have,has的适当形式填空:

Nancy____two big eyes;They___no legs or arms;My cats___long tails;

His cousin___some toy cars;Liu Tao a nd Mike___two animal friends;It__four legs and a short tail.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练习加以巩固,对have与has有更清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

4.Task4:Let’s share

(1)First share some animal pictures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并请其他同学猜猜看哦!

...have/has an animal friend.

It is...It has...It can...What is it?

篇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首先,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个生词。(出示生字)

出示课件:训练一、理清文章思路。话题:《苏州园林》——全文构思严密,脉络清晰。

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关于思路,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课件显示:建议大家分两步完成:

1.提主句。(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各段的总说句、首括句、中

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的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2.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3、4、5、6段与7、8、9段的位置关系。(3)分析第4段与3、5、6段的关系。

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依据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1)总分关系有几种表现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主体部分前四段分别介绍了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后三段分别介绍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物的色彩美。(由主到次)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的顺序。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课件显示:

结论:《苏州园林》——全文构思严密,脉络清晰。

课件显示:小结:分析说明文的思路,主要是三“看”——看全文的总分关系;看主体部分的先后关系;看文章段落的位置关系。

课件显示:训练二、分析段落的层次。话题:《苏州园林》——文中段落规范,极有层次地展开。

建议大家这样实践:分析第4自然段的层次。

课件显示:

结论:《苏州园林》——文中段落规范,极有层次地展开。

小结:课文中可以学习的段落层次的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主次式。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苏州园林》缜密的思路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去探寻《苏州园林》的语言之美。

篇10:13_苏州园林_教学设计_教案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在2001年8月3日,老师就到过苏州,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留园和狮子林两座园林,至今难以忘怀。

二、请学生欣赏苏州园林景色的图片

提出问题: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由学生写后到展示台展示并读出来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四、苏州园林简介(苏州主要有哪些园林)

五、播放课文朗读mp3

六、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七、合作学习(打印印发给学生)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对苏州园林进行介绍?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吗?

3、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讲究每个角落的图画美、讲究门窗的图案美、讲究色彩的搭配,即色彩美)

4、你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八、讨论探究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上面的问题吧!

九、全文总结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苏州园林,源远流长,闻名全国,誉满世界,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十、探究拓展

课后习题

作业

1、课后练习二。

篇11:园林与民居-教学教案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上一篇:光缆线路维护试题下一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规律--周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