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

2024-07-30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通用8篇)

篇1: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

一只夜莺每天歌唱爱情,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爱极了它。后来它看到一个贫苦学生向一个贵族女孩求爱,邀请她参加舞会,被女孩无情的拒绝,女孩还说只要他能送她一支娇艳欲滴盛开的红玫瑰,就和他去参加舞会。

夜莺被感动了,坚信自己看到了真正的爱情。可当时是冬天,不可能找到盛开的红玫瑰。于是夜莺苦苦哀求花园里的玫瑰树,并且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朵红玫瑰。那个贫苦学生早上醒来看到窗边那朵红玫瑰时欣喜若狂,而小夜莺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冰冷地躺在树下。

那个学生拿着玫瑰去见那个女孩,却再次遭到她的奚落:你拿了玫瑰来也没用,我已经答应某将军的儿子,和他一起参加舞会了。

学生非常伤心,扔下玫瑰,跑回自己的小屋,嘴里念叨着:什么爱情,都是没用的东西,还不如书本和知识来得实在……

那朵玫瑰掉在路中,被来往的马车辗得粉碎……

篇2: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

我周游地球时,在一个荒岛上看到一种野兽,生着人头铁蹄,正在不停地吃土地、喝海水......我停下脚步,望了许久,然后走近野兽,问道:“你还没有吃饱喝足吗?难道永无饱足?”

野兽回答:“不,不!我已经吃饱喝足了,而且厌腻了吃喝。但是,我担心到了明天,此处既无土地可食,亦无海水可饮。”

篇3:民间动物故事摭谈

一、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考察途径

由于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无数的民间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是古代文人有意或无意的采撷与记录,散见于经、史、子、集中,并且与其他文类融为一体,以神话、寓言、传说、志怪、笔记、传奇、变文、话本、民歌等不同面貌流传后世。根据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的统计,先秦时期有关动物故事的记载只有五则,自先秦至清代,共辑录动物故事103则,这与其他文学类型比起来,实在是霄壤之别。但这绝不是民间动物故事真实存在的事实,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考察中国古代民间动物故事的重要途径,就是现在尚存于民间大众口耳之际的民间文学,从这一途径,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动物故事异常斑斓丰富的存在。

二、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变异及分类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在传诵过程中,因为流传地区不同,习俗不同,甚至讲述人不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变,这些故事基本框架相同,但具体情节上又有细小的差异。

在分类上,谭达先在《中国动物故事研究》中将动物故事分成三类:解释型的、寓意型的、解释兼含寓意型的。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根据德国学者艾伯华的理论将动物故事分成两类: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后者的分类,更为明晰、简便。

按照刘守华的分法,我们先来看看完全以动物为角色,在动物世界里展开的故事。这种故事常见的类型有猫和老鼠,狐狸挑拨是非,让咬住自己的动物说话,用尾巴钓鱼上大当,鸟借羽毛不肯还,小昆虫击败大动物等。比如,吉林的《麻雀的故事》:麻雀看到雀鹰,先喊“齐下手”,接着就“各顾各”,最后雀鹰走了,麻雀又喊“查查少谁”。因为麻雀不齐心,至今雀鹰仍能抓到麻雀吃。

以人与动物的纠葛构成有趣情节的,有老虎求医并报恩、义犬救护幼儿、懂鸟语的人、猫和狗结仇、动物报恩、老虎外婆、怕漏等。这类故事以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情节,或者是动物与人为善、扶助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人类造成危害。当然,也有忘恩负义的人,在人兽对比中更具有揭露和批判意义。比如,《宝船》的故事,主人公坐宝船避难,途中救了大蛇、蚂蚁、蜜蜂和一个人,结果被救的人反而骗走宝船,陷害主人公,大蛇、蚂蚁河蜜蜂报恩,主人公过上幸福生活,忘恩负义的人得到惩罚。这种故事富于象征意义,以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民间动物故事一般篇幅短小、结构单纯,语言质朴活泼、幽默生动,动物形象常常是比较紧密地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体态结合在一起,多以拟人形象出现,具有类型化倾向,狼、豹子、鹰、狮子等多为凶残者、强暴者和蛮横者的典型,兔子、羊、鹿、喜鹊、萤火虫、小青蛙、蟋蟀、小蜜蜂、松鼠等多为善良者和被残害者的典型。凶残者也往往是愚蠢、无能的代表,成为被讽刺、被嘲笑的对象。如下面这则《骗老虎》:

都中用大话熏人,谓之嗙。东城有一大嗙,西城有一小嗙。这一日,小嗙找大嗙,而难之曰:“你名大嗙,你能嗙得动老虎,我拜你为师。”大嗙说:“这有何难。你不信,我们立刻找老虎去。”二人同如深山,来寻虎穴。小嗙说:“此处乃虎豹出没之地,你在此等虎,我上山看你如何嗙法。”

大嗙即倚山靠树而坐,忽见一只猛虎咆哮而来。大嗙忙回手拔小柳树一棵,说大话嗙之曰:“我刚才吃了一只豹,没吃饱,又找补了一只虎,肉老塞了我的牙。”用柳树剔牙之状。老虎一听,回头就跑,逃回洞中。遇一猴子,老虎说:“好厉害的人!吃了一虎一豹,在那里拿柳树剔牙,我如何敢吃他,还怕他要吃我!”猴子说:“你也太胆小了,我要同你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老虎说:“,我不放心,你要同去,必须把你栓在我背上。”猴子应允。老虎把猴子栓好,套在背上。

猴子骑在老虎背上,来至大嗙前。大嗙一见,高声大骂说:“好一个撒谎的猴儿崽子!昨日我捉住你,要当点心吃,你再三哀求,许下今日一早送虎二只,豹二只,供我早膳……

老虎逃至洞中,喘息良久,回头来找猴子,但见绳子上栓者一个猴头。老虎大惊,说:“幸亏我跑得快,饶这样,还把猴子下截儿留下了!”

这则动物故事用完全的口语化叙述,文字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人的机智、老虎的愚蠢轻信和猴子的自作聪明,全文情节紧凑,起伏有致,令人充满悬念和期待的同时又心情愉快,而结尾老虎的话更平添了故事的诙谐风格,令人捧腹。这种类型的故事具有深远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流传,如西藏地区有《青蛙和老虎》,宁夏地区有《害人如害己》,都是此类故事的异文。

我们在阅读民间动物故事时,要注意到这些故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念与该故事流传的地区、民族、传统习俗等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比如,猫头鹰,北方中原文化地区对它普遍存有恶感,以之为反面形象,而纳西族中则流传着同情猫头鹰,为之鸣不平的《猫头鹰的话》还要看到,不同地区的人民都多以自己熟悉的动物来讲述动物故事,如中原文化地区的动物故事主人公以家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也以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虎、狼等多见。而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纳西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动物故事中,野生动物的出现几率就大大增加,如大象、野牛、锦鸡、老鹰、杜鹃等,从动物故事主人公的差异中也可窥见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

三、中国民间动物故事对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启发

民间动物故事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别的艺术种类的不少为成年人而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易于被他们所理解。可是,动物故事却成了教育儿童,并最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和传播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对于他们来说,起了培养品德、增长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知识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使他们感到亲切有味,得到艺术美感的享受。今天,尽管产生动物故事的时代已是过去了,可是,古代优秀故事充分表现了过去劳动人民的创作天才和智慧,仍然为今天的儿童所理解和爱好,既是古典的,也是新颖的。可以说,这是一宗优秀的儿童口头文学遗产。”正是有了动物故事这样的民间文学存在,才使得儿童文学极度匮乏的古代有了适合少年儿童的文学品类,符合了他们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给他们以丰厚的精神滋养。直到今天,优秀的民间动物故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又被赋予新的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如《老鼠嫁女》改编成动画,《老虎外婆》《漏》改编成图画书等,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这也给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90.

[2][清]小石道人纂辑.粲然叟参订.《嘻谈录》续录卷上.

[3]谭达先.中国动物故事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5.

篇4:中国与阿拉伯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

关键词:天鹅处女型故事;一千零一夜

天鹅处女型故事是著名的世界故事类型。“作为一个口头故事,他是全球性的,均匀而又深入地遍布欧亚大陆两洲,几乎在非洲每一地区都能找到许多文本,在大洋洲每一角落以及在北美印第安族各文化区都实际存在。”

在中国,这个类型的故事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流传了。关于该故事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代郭璞的《玄中记》和干宝《搜神记》中《毛衣女》一篇。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甸甸住,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男子邂逅鸟变成的美丽女子,偷偷拿走女子的羽衣,使其不能飞去,只得做了男子的妻子。后来妻子让自己的孩子向父亲问出羽衣的下落,最终披上羽衣,带着孩子飞走了。按照汤普森撰的《世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这个故事含有三个基本母题:(1)母题D361.1(天鹅仙女脱下羽毛衣变形为人),(2)

K1335(通过偷洗澡姑娘的衣服而与之结婚),(3)F302.4.2(仙女因男人偷去了她的翅膀而被迫受制于他,她找到衣服后就离他而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已经具有了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基本元素。四百多年后的唐代,敦煌石室出土的句道兴本《搜神记》中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田章》。一个叫田昆仑的男子偷走了仙鹤变成的女子的羽衣。女子央求男子归还羽衣未果,遂与男子成婚。后来女子设计从婆婆那儿拿到羽衣,飞回天上。女子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田章,就和天上的姐妹下到凡间,辨出儿子,把田章接到了天庭。田章从小聪明过人,天帝又教给他许多法术,当他下到凡间之后,立刻便凭借才能做了大官。根据前人的考据,刘守华认为《田章》这个故事是由《毛衣女》中所反映的那种类型的故事与另一个流行的故事《田章》复合而成的。

以上两个记载让我们窥到了晋代至唐代这个故事流传演变的一个轨迹。另外,同样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古代藏族文书中也有类似的故事——《金波聂吉新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做金波聂吉的穷小伙,他发现每当自己外出干活儿回来时就会发现饭菜自己摆上了桌。金波聂吉发现做饭的原来是孔雀,就把孔雀皮藏起来,娶了姑娘为妻。据推测,这篇故事的产生年代不晚于9、10世纪。很明显,这篇故事融入田螺姑娘故事类型的元素。

对于现代的民间故事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天鹅处女型故事流传非常广,并且异文众多。就已搜集的资料来看,不光有汉族的《天牛郎配夫妻》,傣族的《召树屯》,它在纳西族、傣族、彝族、壮族、苗族、荣古族、藏族、朝鲜族汉族等20几个民族中都流传。面对众多的异文,洪玢玲将这些异文归纳为5个亚型:创世始祖型,孔雀公主型,百鸟衣型,牛郎织女型,干羽锦型。陈建宪则分为:毛衣女型(原型),鸟子寻母型,难题求婚型,妻美道害型,族源传说型,动物报恩型七个类型。刘守华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分类,分为原型(主要存在于一些原始族源神话中)、“鸟仔寻母型”、“丈夫寻妻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四种类型。不论怎样分类,现有资料表明我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变异,形成众多的异文。

在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当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大概分文三个部分:哈桑被拜火教徒绑架,而后被神王的七个公主收留;在宫殿里,他打开了禁止打开的门,看到了变成鸟儿的美丽女子,在最小的公主的帮助下拿走了女子的羽衣,和女子结婚,回到家中;妻子使计策得到羽衣,带着孩子飞回了宫殿里,哈桑历尽千难万险最终找回妻子全家团圆。

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结构相一致,这篇故事的结构层层叠叠,相互勾连,十分复杂。天鹅处女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同样含有了之前在《搜神记》中《毛衣女》一篇中的三个基本母题,同时,它的后半部分则与“寻找始终妻子的男人”(类型400)相复合,形成了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另一类异文。

在《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惊异地发现这篇故事的前半部分与中国的《毛衣女》、《田章》的很多内容都非常相似。只是在妻子失踪之后,内容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了,这也构成了中阿之间这个故事的最大分歧。抛开一些枝叶上的差异,他们的相似之处确实不容小视。单纯从文本上看,就可以找出以下几点:

1、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提到《毛衣女》《田章》和《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都含有该故事类型中的三个基本母题,即毛衣女、偷洗澡姑娘的衣服以迫使其嫁给自己、姑娘得到衣服后飞走,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主干部分。《毛衣女》中只记叙了毛衣女穿衣飞走,后又把孩子接走,并未提及之后的事情。《田章》加入了孩子寻母亲以及之后运用才智解决问题的情节,与《田章》的故事融合,被归入了“鸟子寻母型”这个亚型中,是对毛衣女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之后的重点放在哈桑经历种种磨难后终于和妻子团聚,属于寻妻型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古代文本中没有发现发现这种情节的故事,但后世口头流传的许多故事中,我们也发现了寻妻型故事的踪迹。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传说。

2、从一些细节上看,二者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最让我感到惊异的地方有两点:首先从人物设置上来说,《田章》与《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都增添了男子的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说,男子的慕青在整个情节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羽衣往往是通过她的而被女子找到的。《田章》当中,男子出门去了,女子多次央求婆婆让自己看看羽衣,理由是不知衣服是否还合身。开始婆婆总是拒绝,但禁不住女子多次央求,她背着儿媳把羽衣拿出来,却不想让儿媳看到了藏羽衣的地方。于是女子趁婆婆不注意,就把羽衣偷走了。而在《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那女子更加了不得。她先是要求去澡堂洗澡,引起王后侍女的注意。侍女回禀王后说看到了一个没有任何能够人比得上的绝色女子,勾起了王后的好奇心。在王后召她进殿之后,她又偏偏提及羽衣,说是自己穿上那件衣服跳舞更加美。不明真相的王后逼迫男子的母亲把羽衣拿出来,正好让她穿上羽衣带着孩子飞走了。这其中的布置,实在是聪明巧妙。但不论是偷羽衣还是设计拿到羽衣,男子的母亲这个角色却在两个故事都出现了,担任了同样的功能,也有类似的心里刻画。其次,男子盗取羽衣是有帮助者的。在《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帮助者是哈桑的义妹。她不仅告诉哈桑应当怎样做才能留住美丽的女子,还帮助他向女子求婚,促成了二人的婚姻。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当中,虽然《毛衣女》、《田章》两篇故事中没有这个情节,但在后世流传的其中一个亚型—— 牛郎织女故事中,却有老牛作为帮助者,告诉牛郎如何得到自己的妻子的情节。除了以上两点,一些零星的细节也颇为相似。如中国的故事中大多都提到男子和女子生了孩子,有时候故事部分会围绕孩子寻找母亲来发展,即“鸟子寻母型”。而《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竟也提到了他们生了两个儿子,而且这两个孩子还成为了夫妻相认的一个参考条件。但根据汤普森的《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似乎其他地区的故事中并没有提到二人所生子女的情节。再如,女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当她的姐姐知道她与凡间男子结合这件事情之后的态度也有几分相似。在《田章》中,“其天女得脱到家,被两个阿妹皆骂老婢,你共他阁浮众生为夫妻,乃此悲啼泣泪其公母。”可见姐姐对于妹妹的行为是感到羞耻、愤怒的。而哈桑的妻子则遭受了更加严厉残酷的对待。女子的姐姐直接破口大骂:“小娼妇哟!你这是哪儿来的这两个儿子啊?你背着父王嫁人啦?通奸啦?你要是跟人通奸,就该重重地处罚你,以儆效尤;如果你背着我们结了婚,那你为什么要带着兄子背夫逃走?为什么叫他们父子分别离散?……”他还让仆人把女子抓起来带上镣铐拷打。这些类似的细节都使我们不得不对中阿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关系进行推测。

前文我们说到《一千零一夜》当中哈桑的故事与中国的《毛衣女》、《田章》及后世的一些口头流传的故事颇为相似,他们之间有哪些关联?刘守华教授在《中国民间故事史》当中认为《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在主要情节构成乃至生活细节描述(如鸟姑娘巧计从婆母手中骗取羽衣)上,很可能受过唐代《田章》文本的影响”。对于这个推测,笔者持赞同态度。分析如下:

首先,这两个故事在基本情节乃至细节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相似。基本情节的相似似乎还不足以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但细节上的雷同则从侧面让我们窥探到了二者的关系:《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受到过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影响。甚至,我们可以猜想它就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半岛的。

从成书年代来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天鹅处女的故事情节,极有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著作。据考证,《一千零一夜》并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也不是某个时期的著作。其早期手抄本的流传大概要追溯到八九世纪之交,而后经过中东地区广大的民间艺人和文学家的收集、提炼、加工,历经了一千多年才著成此书。这部故事书是在波斯故事集《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之上,在十世纪上半叶经哲海什雅里的手补充修订的。随后又增添了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地的民间传说,16世纪在埃及定型。学人指出,《一千零一夜》当中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波斯故事集《一千个故事》,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流传的故事,埃及马立克(1250—1571)时期流传的故事。在这篇故事当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哈桑带着妻子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带着义妹们送的金银财宝搬到了巴格达“那个安全的城市去,在哈里发的保护下安居乐业地过活吧。”可看出这个故事中的巴格达已经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大城市了,而且还有哈里发的保护。而据史书记载,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将都城定在“巴格达”,似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应当是阿拔斯王朝流传的。而我国记载有《毛衣女》这篇故事的《搜神记》据考证是东晋干宝“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开始搜集材料,着手撰集,约到永和初(345)完稿,前后经历30年”,“据学人考证,可能是明代的胡应鳞(155l一1602)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类书中辑录而成”,但大部分是干宝原著。而载有《田章》一篇的句道兴本《搜神记》则出土于敦煌石室,据考证在唐初成书。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在晋代到唐代,中国就已流传着羽衣仙女的故事了,而且已经有了类似《田章》情节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在情节上与《田章》更为相似些,很有可能就是在唐代(618—907)前后传入的。这点在时间上也是比较符合的。

强盛的阿拔斯王朝时代,与中国交流十分密切。据记载,

750—800年之间,阿拔斯王朝曾派了15名阿拉伯使节出使中国。曼苏尔在兴建首都巴格达时曾说:“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巴格达城在底格里斯河的西岸,东离幼发拉底河不远,陆路可通。在阿拔斯王朝全盛时期,首都巴格达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繁荣,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更是密切。在海上, “阿拉伯商人十分熟悉从波斯湾出发,经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海路。据《苏莱曼东游记》记载,广州是阿拉伯商货的荟萃之地,那里有多达12万之众的外籍商旅。可见,这对我国的民间故事向外流传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那时,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可能通过商旅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了阿拉伯半岛。

当然,《一千零一夜》中《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也有其他几种可能的来源。(1)本地产生。联系到与中国《田章》中一些细节的雷同,完全是本地产生的肯能性较小。(2)从欧洲传入。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介绍的情况来看,欧洲的故事常见的组合模式是“天鹅女(或其他超凡的妻子)+女婿任务+逃亡(类型313A)”,这与哈桑故事的基本母题不太符合,而与中国流传的这类型故事相类似。(3)从印度传入。虽然我国也流传着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一个亚型——孔雀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印度传来的,但他的情节与哈桑故事情节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哈桑的故事也是从印度传来,故事女主人公是孔雀的可能性较大。

由中国传入的民间故事,在口头传颂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并且融合了其他民间故事的一些母题元素,就形成了具有阿拉伯特色的《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经过对比,我们可看出这篇故事与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差异,知道它发生了哪些变异。

1、 《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涉及的人物众多,结构上遵循了《一千零一夜》统一的风格——连串插入式,使得结构复杂,层层叠叠。《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则用了几十页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见内容之繁复;而中国的《毛衣女》不过短短一百来字,情节稍复杂的《田章》也不过一千多字。这与阿拉伯文学的那种热情奔放、汪洋恣肆的风格是一脉相成的。

2、 在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往往以农耕社会为背景,男主人公是一个庄稼人,发生故事的场所也是自家田地附近,就连藏羽衣的地方也是“积稻下”、“床脚下”。而在《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个手艺人“银匠”,他的家在巴索拉城中,后来又搬到了巴格达,可见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城市当中发生的。而与女子邂逅竟然是在一个神王的宫殿里,受到神王七个女儿的帮助,让他们成婚。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也习惯四处游走,所以这个故事的背景也就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种折射。

3、 《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语言繁复,绚丽多姿。在这篇故事中,常常对于事物的描写采用铺排的手法,让人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如哈桑的义妹对羽衣女子的描述:“哥哥,你要知道,你说的那个美而姑娘,她原是个长公主。她父亲是神王中最有权势的,统辖着广阔的地域,包括大陆和海岛,神和鬼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家父不过是他的一个藩王罢了。他的财富之多、兵马之众、地域之广,那是任何帝王不能同他相提并论的。他养着二万五千骁勇无比的女将,她们武装起来,骑马冲锋上阵的时候一人能够抵挡—千勇士。他有七个超群出众的女儿,尤其是大女儿,智勇双全,并不亚于女将们。他指定—块纵横相距—年路程的地方给他的大女儿管辖。那个地方周围有大江大河围绕,是天然的屏藩,任何人神都不能到那里去……”而在中国记述的文本中,则言简意赅,不会做过多的描述。

4、另外,由于《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结构复杂, 情节复杂,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包含着许多著名类型的典型内容,更说明这个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多个故事的吸纳、融合。最典型的是哈桑解救妻子的过程中,从两小儿手中骗得宝物的情节,竟与印度故事中的“二鬼争宝”的故事情节类似,可以看出受到过印度故事的影响。而在开头,说一个富商死后留下了一笔财产,分给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大儿子开了家铜匠店,二儿子开了银匠店。故事似乎是要朝着“两兄弟”故事方向发展了,后边却单单讲了二儿子哈桑的故事,但仍可看出也受到过两兄弟故事的影响。

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可以推测以下结论:《一千零一夜》中《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受到过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田章》的影响,很有可能是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这个故事。在漫长的传颂过程中,这个故事受到过其他故事,特别是印度的故事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把这个外来的故事通过与其他故事进行整合、改换细节的方法,加入了许多阿拉伯风情元素,使其成为了一个本地的故事,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 彭树智著.阿拉伯国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文学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篇5: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

猫和老鼠的故事

猫趁黑夜去捕食,遇上雷雨大风,浑身湿透,又饿得肚子“咕咕”叫,真是饥寒交迫呀!突然,他发现大树下有个洞穴。猫鼻子一闻,知道有一只老鼠在洞里,就准备捕鼠充饥。洞中的老鼠也发现洞外有猫,急忙用背紧紧顶住洞口,不让猫进来。猫灵机一动,立刻装出快要气绝身亡的样子,哀求老鼠救命。老鼠很同情猫的处境,毅然走出洞,把猫拖进来,当成好朋友款待。猫立刻翻了脸,把住洞口,老鼠要出去,猫就咬他。老鼠受不了坏朋友的虐待,马上大声呼救。正巧,猎人带着猎犬经过树洞。猎犬一到,猫慌忙逃窜。他一出洞,便被当场咬死。

阿拉杜斯之王

纪伯伦

有一次,阿拉社斯城里的长者们晋见国王,请求他颁令,禁止在城里饮用葡萄酒和其他酒精饮料。

国王转过身去,冷冷一笑走开了。

长老们惶惶不安地退下朝廷。

退到王宫门口,他们遇见了朝廷恃从长,他一见长者们面有难色,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侍从长说道:“真可怜,朋友们,要是你们碰见国王醉了,他必定会恩准你们的`请求。”

真知与半知

纪伯伦

浮在河边的一根木头上趴着四只青蛙。突然冲来几个浪头,木头顺浪向下游慢慢漂去。青蛙们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它们的首次航行。

不多久,一只青蛙说话了:“这根木头实在神奇,它会运动,就像有生命一样,真是闻所来闻。”

第二只青蛙说:“不,朋友,这根木头跟别的木头一样,是不会运动的,运动的是河水,它流向大海,也带动了我们和这根木头。”

第三只青蛙却说:“木头和河水都不会运动,运动的是我们的意念;没有意念,一切运动都不复存在。”

三只青蛙为究竟是什么在运动争辩起来,它们越辩越热闹,嗓门也越来越大,但到底还是互不服气。

于是它们转向第四只青蛙,它一直在细心听着各方的言论,并未作声,青蛙们请它发表见解。

它说:“你们都对,说得都不错。运动的既是木头,也是河水,也是我们的意念。”

那三只青蛙听罢勃然大怒,因为谁都不想接受:自己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人家的观点不是完全错误。

篇6:阿拉伯寓言故事《国王》

萨迪克王国的老百姓把王宫围得水泄不通,高呼要造国王的反。国王一手拿王冠,一手握权杖,迈步走下王宫的石阶。陛下的出现镇住了群众,四周鸦雀无声。国王站在群众面前说道:“朋友们,这两件东西已不属于我了,现在我把王冠和权杖交给你们,我应是你们中的一份子。我只是一个人,但作为一个人,我将和你们一起工作。这样,我们的运气会更好。已经没有必要再有国王了,所以,一起到田野里,到葡萄园去,手拉手地劳动吧。你们现在只需告诉我该去哪块地,哪个葡萄园。你们现在人人都是国王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周围一片寂静,因为原来被他们看作是不满的根源的国王,如今,向人民交出了王冠和权杖,成为百姓的一份子了。

众人各自散去,国王随着一个人走进了一块田地。

可是没有了国王的萨迪克王国情况并没有好转,全国依然弥漫着一片不满的气氛。人们在集市上叫嚷他们要人管理,要一个国王来统治,老老少少异口同声他说:“我们一定要有我们的国王。”

大家开始找国王,发现他在地里劳动。百姓把他送回宝座,戴上他的王冠,交上他的权仗,说:“现在,用力量和正义管理我们吧。”

国王说:“我一定会以力量统治你们。愿天上地下的众神扶助我以正义进行管理。”

这时人们纷纷到他面前说起有个男爵为人不义,众人在他眼里不过是农奴而已。国王马上把男爵叫到跟前,说道:“在上帝的天秤上,每个人生命的份量都是相等的。因为你丝毫不懂如何去衡量在你田地里、葡萄园里的劳动者的生命价值,你被驱逐了,你必须永远离开这个王国。”

第二天,又有一伙人来见国王,说起山后一个女伯爵的刻毒行为,她如何地把人们带进贫穷痛苦的境地。女伯爵立刻被带进宫庭,国王也判她驱逐出境,说:“在田里耕作,在葡萄园里劳动的人,远比吃他们做的面包,喝他们酿制的美酒的我们,高贵得多。因为你不懂这些,你必须离开这块土地,远远离开这个王国。”

于是又来了一些男人和妇女,诉说主教让他们搬运石块,开山劈石,修筑教堂,但报酬却分文不给。大家都知道主教的保险柜里囤满了黄金白银,而老百姓却整天饿着肚子。

国王召来主教。王教一到,国王对他说:“你胸前佩带的十字架,其意义应当是给生命以生命。可是你却从生命夺取生命,从不给予。所以,你必经离开这个王国,永不归来。”

就这样每个满月日,男男女女一起到国王跟前,告诉他身受的苦。于是每个月圆日总有几个压迫者被驱逐出境。

萨迪克的`百姓们都高兴起来,满怀喜悦。

一天,老老少少又围住了国王的高塔要觐见他。国王一手拿王冠,一手执权杖下来了。

他对他们说:“现在你还要我怎么样?瞧,你们让我拿的东西我可以归还给你们。”

众人喊道:“不,不!你是我们真正的国王。你清除了土地上的毒蛇,打跑了恶狼。我们来向你唱赞歌。王冠是你尊严的象征,权杖是你荣誉的化身。”

国王说道:“不是我,决不是我。你们才是国王。当你们认为我软弱无能,暴虐无道,你们便都软弱了,成为无政府状态了。现在在你们的意志下国运亨通,我只是你们全体民众头脑中的一种思想,我的存在无助于你们的行动,世上本无统治者,只有被统治者去统治他们自己。

国王拿着王冠和权杖走进塔身,老老少少们也个个满足地各自回家。

篇7:阿拉伯寓言故事精选

天光大亮,他和那个非洲人开始上路了。他们走了几里路之后,四周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再往前走,不时看见几棵树木。又走了很长时间,来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景色与前边不同,大地是绿油油的一片,五颜六色的鲜花竟相开放;小溪流水哗哗地响,泉水清流见底;一座四周白墙环绕的宫殿在稠密的树木掩映之中,隐约可见。

阿拉弟诺停住了脚步,观赏美景。魔术师对他说:“这仅是开始,一会儿你会看到更神奇的东西。”

随后,非洲人点燃了草木丛,口吐咒语,又向火堆撒了一把香。

大地轻轻地一动,地上就出现了一个洞,露出了一个石碑上边还有一个金属环。

“阿拉弟诺,拎起石碑来!你轻轻一拎就能拎起来。”魔术师一边喊,一边念叨阿拉弟诺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

阿拉弟诺非常害怕,想逃走。这位假叔叔给了他一个大耳光,打得他嘴角流血。魔术师对他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拎起石碑来,在石碑下边埋着一个宝贝,它会使他比一个国王还要富有,还要有威力。

阿拉弟诺按照魔木师的命令拉起了石碑。石碑下边出现了台阶和一扇门。据魔术师说那就是洞口。然后,阿拉弟诺按照魔术师的指示,走下台阶,进了门;首先看见三十宽敞的大厅,四周摆着许多金银大花瓶;然后他又看见一扇通往花园的门,和一个通向一个屋顶平台的台阶。在那屋子里有一个壁龛,按照魔木师的命令,他打开壁龛,里面有一盏灯。阿拉弟诺拿出灯来,把它藏在怀里往回走,他敲着戒指,这是他刚下来时魔术师送给他的,为了避免在洞里发生什么不测之事。

魔术师还告诉他这些话:“当你去取灯的时候,不要摘花园里的果子,当你取灯回来的时候,可以摘果子吃。”

这时,小伙子想在这个神秘的地方采摘果子吃,因为现在他可以摘果子了。但是,当他发现树上结的不是果子,而是金光闪闪的珍珠、宝石时,他的想法变了。

看到这些珍宝使他起了贪心。他急忙爬上一棵挂满珠宝的树上去采摘,衣袋里装得满满的,两只手也拿着珠宝。他带着这么多的珠宝来到了洞口,走不出去。他央求魔术师帮他一把,可是魔术师却说:“首先把灯给我,我的孩子。”

然而,阿拉弟诺几乎没有办法把灯递给他,因为他不想丢下任何一点珠宝,腾出手去拿灯。

阿拉伯寓言故事篇4:水手辛巴德

在巴格达有一位极其富有的老商人,人们叫他水手辛巴德。许多人羡慕他拥有万贯家产。有一次,他听见一个可怜的听差在抱怨他,就把那个听差让进家里,请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宴,然后对他说:“你嫉妒我,抱怨我,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我怎样历尽千辛万苦才拥有今天这么多的财富的缘故。我的一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顺利。我最高兴做艰苦的事。”

辛巴德向那个人讲了他冒险的经历:

“年轻时,只知因为继承了父亲的遗产,我过着富裕的日子。但是,那时年轻,只知随心所欲地花钱,父亲的遗产几乎挥霍殆尽。我被迫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来使自己重新富裕起来。“我决定出海做买卖。我乘上了一艘驶向东方的船,船航行了几天之后,在一个小岛靠岸了。船长允许我们上岸,消除长途航行造成的疲劳。

“当和我一起上岸的一个水手升火做饭时,小岛开始下沉。我惊讶得难以名状,原来我们认为坚实的土地却是一条大鲸鱼的脊背。当它感到熊熊燃烧的木柴烧得皮肤疼痛时,就开始下沉。在鲸鱼背上所有的人都被淹死了,只有我奇迹般地死里逃生。然而船却漂向了远处,舍我而去。我就任凭鲸鱼下沉时涌起的巨浪冲走了。我想,船长和其他登上那个假岛的人都无一生还。

“我被海浪冲到海岸,在一个居住着奇怪的人的地方登陆,那些人对我很友好。我在那里待了一些时候,直到我登上了从我的祖国来的船。船沿着过去我被扔进大海的航线行驶,我在海里收回了一些货物,足够我进行贸易的了。

“第二次航行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正当我在一个小岛的树荫下休息的时候,我乘坐的那艘船拔锚起航了,将我扔在了小岛上。

“我非常担心自己将饿死在岛上,因为岛上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我想泅水逃走,虽然我知道这样必死无疑。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白蛋。突然,我看见一只大鸟向我飞来,翼若垂天之云,挡住了太阳。

它向那个白色的巨蛋滑翔,毫无疑问,这是它的蛋。它没有发现我,正用它的巨爪在抓蛋。生死存亡,全在这一瞬间,我本能地牢牢地搂住蛋,以便使大鸟把我和蛋一起带到另一个地方去,在那里我可以找到人。大鸟带着我在万里高突飞翔,然而结果更糟,它把我放到了一个比小岛更荒凉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是,那里有蟒蛇出没。成千上万的宝石闪闪发光,炫人眼睛,覆盖了整个山谷。

“我躲在了一个山洞里,避免了蟒蛇对我的袭击。我在一个四周是高不可攀的巍哦群山环抱的山谷之中,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我这一辈子也休想从那里逃出来。一天,大块大块的肉掉到山谷里,好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我立即明白,这是采宝石的人从山顶上扔下来的肉。这使我想起采宝石的人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许多鹰飞进山谷里去寻找肉,鹰叼着沾满宝石的肉,飞到山顶去喂小鹰,这样就能采得宝石。这时,我有了像第一次抱住蛋脱离险境的想法。我装满了两袋宝石之后,就死死地抓住一块最大的肉,一只鹰将这块肉叼到高山之巅,我就这样得救了。我遇见了采宝石的人,向他们卖了我采集到的宝石,赚了许多钱。我回到家中,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富裕。

“我终生可以留在家里享清福了,但是我已习惯于出海去做那充满冒险的旅行。于是,我决定再一次出海冒险。

“我租了一艘船,装满了货物就出海了。经过几天的航行之后,遇到了暴风骤雨,把船吹到一个从来没到过的海岸边。风暴刚刚减弱些,我们看见一些小船,上边坐着许多非常小的人。小船开始向我们的船靠近,一靠近船边,他们就强迫我们登陆,把我们领到他们的家中,那是按照这些小人的身材修建的房屋,高大的人则很不容易进去,显得太小了。他们将我们大家塞进一间房子里。我们在那里待了几个小时之后,突然来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巨人。

他只有一只眼睛,警惕地看着我们,一个个地打量着。他抓住船长的腰,送到嘴边,当着我们的面把船长吃掉了,几天来,我们都惶恐不安,不断遭到那个巨人的袭击。那个巨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吃我们的人。因为他开始经常来吃我们的人,我们大家都明白,如果我们不做最后的拼死搏斗,我们就不会有一个活命的。

于是,一天,我们为那个巨人准备了一些有催眠作用的草,我们夸说这些草有助于消化,送给了那个魔鬼。魔鬼落入了圈套,他吃过草之后便昏沉沉地睡着了。我们拿起预先准备好的尖尖的铁棒,放进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中,烧得通红,然后用力把它刺进魔鬼的眼睛。这样,我们弄瞎了他的独眼。魔鬼醒来之后,再也看不见我们了。我们开始向海岸边逃跑,在那里我们已准备好了小舢板。

篇8:“求好运”民间故事教学

(限于篇幅,第一篇《寻找太阳的头发》略。)

范丹问佛

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没有。他便前往西天去问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

旅途中,一个员外托他问,为啥女儿18岁了还不 会讲话;半路上又碰到一个庙里的土地公公,托他问问,为什么自己多年勤恳做事,且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问,为啥自己修炼多年不能升天成龙。范丹都答应他们一定代问。范丹走到西天,见到佛祖,可是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

范丹一听很为难:问自己的事吧,别人托问的事都答应了,咋能不守信用?问别人的事吧,自己受苦受累为的啥呢?他想了又想,下了决心:不能不守信用,任凭自己的事不问,也要问问别人的事。他对佛爷说:“我问别人的事。”

佛爷点点头。范丹就问了:“员外家的女儿都18岁了,为什么还不会说话?”

“那是她还没有遇到她中意的。要是遇到了,她就会开口说话了。”

范丹记下了。他又问:“小庙里的土地公公这么多年做事,为什么还升不了城隍爷?”

“他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当然升不了官。”

范丹又记下了。他再问:“大河里的乌龟辛苦了500年了,怎么还不成龙?”

“他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不为别人办事,当然不能成龙。”

范丹问清了别人 托他的事,谢过了佛爷,便往回走。

来到河边,正在等他的大龟说 :“我托你 问的事问 了吧?”

“问了。”

“我为啥不能成龙?”

“佛爷说你身上带着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为别人办不了大事,不能成龙。”

大龟点点头,忙把范丹驮过了河。它一张嘴,把三颗宝珠吐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大龟马上变成一条龙,飞上了天。

范丹走到土地庙里,土地公公问:“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吧?”

“问了。”

“我为啥 不能当上 城隍爷?”

“佛爷说,你太贪财,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

土地公公把埋在地里的金子和银子都挖了出来,说:“劳你替我问了佛爷,送给你吧!”说罢,土地公公就当上了城隍爷。

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员外和他的哑巴女儿正在村口等他。离老远,哑巴女儿就望见了范丹,大声说:“爹!他回来了!”

老头儿见了范丹说:“我托你问的事问了吗?”

“问了。”范丹说,“佛爷说,她见了自己的丈夫就会说话了。”

“她刚才看见你就会说话了。那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

“可我是个要饭的花子,不配做你的女婿。”

“你有志气,诚实可靠。我一定要把女儿许配给你!”说着,就拉着范丹往家走,“今天是个好日子,你俩成亲吧!”

范丹推辞不过,和员外的女儿成了亲。

《柳毅传书》故事大意

李朝威(唐朝)

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词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 他人 ,后二人终 成眷属。

选文缘由

有一次, 无意中从街头书报亭翻阅了一本少了封面和书目的旧书,看到一个吸引我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趣、好玩,富有想象而又令人感动。回家后,我赶快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叫《范丹问佛》。进一步查阅发现,它属于民间故事“求好运”类型中的其中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编纂民间文学过程中集成所得新资料,总量已达210余篇,这是一个覆盖了神州大地的巨大故事圈。它在各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实际影响,完全可以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的四大传说相媲美。这类故事尽管讲述的方法不同,表达上也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讲的“求好运”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明、温暖与正义。这说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待、祈求是一致的,难怪市面上各种“求好运”的画、“求好运”的歌那么走红,如此畅销。我决定要把它带进课堂,介绍给孩子们。

课堂无疑是追求教学价值的,那么,“求好运”故事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伦理的、文学的、社会的、人性的、文化的、哲学的。我以为,面对小学生开展民间故事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把握其娱乐价值、道德价值和叙事价值。

首先是娱乐价值。恩格斯曾经说过:“民间故事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夜晚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归来的时候,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使他恢复精神,忘掉繁重的劳动,使他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孩子阅读民间故事,首要的是感受故事的诗意、浪漫,享受故事带给他们的有趣、好玩。我所选择的三个故事,都是极富幻想、颇具幽默色彩的。在这些游戏化的故事里,只要心存善良,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好运连连。孩子们学了这一类故事后,完全可能在某一天的放学后,或在夏天绿荫之下,或在冬季火炉边上,三人一群,五个一伙边讲边笑。长期浸润在这样乐观开朗的故事场里,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忘掉学习的枯燥乏味,考试的苦闷烦忧。

其次是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同圣经一样培养他人的道德感”。“求好运”故事的突出特征是表现了主人公积极进取、奋力向命运抗争以及先人后己、助人助己的道德品质。故事的主人公清一色地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可能代代贫穷,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要饭的,在权贵眼里,他们是一文不值的“穷八代”“穷九代”或“穷十代”。但他们往往乐观开朗、蔑视权贵,他们要推翻和颠覆这个富人遮天的世界。正如《寻找太阳的头发》里的小孩对土官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好嘞,我就拿三根太阳的头发来给你!”这类故事,不论故事情节是“问事”还是“寻宝”,最终都是为了颠覆权威,寻求幸福,改变贫困的命运。

当然,作为语言教学的载体,“求好运”无疑具有优质的语言教学价值。这类故事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叙事模式,这无疑是我想把它搬进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故事以“三问”“三答”为主干情节,按“三迭式”的传统结构来开展叙述。这种叙事方法,非常符合儿童语言学习心理,因为它对应了儿童潜在的叙事智能。在“一次太浅,二次不深,三次刚好”的反复叙述中,孩子们会将主要人物形象、核心事件要素烂熟于心。

备课构思

将民间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引入课堂,往往有两种教法。第一种偏向语言教法,利用故事教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篇、语逻修常。在这里,故事是凭借,不是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种是侧重于文学教法,注重故事对人的形象感染、精神熏陶、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这种教法主张学生以品味、体验的态度来学习故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深受学生欢迎。

我以为,只有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学特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民间故事的审美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立足故事,尊重故事,提升故事,努力体现故事的审美性、体验性和艺术性。

找故事。民间故事,作为文化之源,从它诞生之始,就和其他民间文艺、民间文化保持着十分和睦的“外交“关系。好多人接触民间故事,最初可能不是故事文本,而是诸如民间绘画、民间歌舞甚至民间节庆活动等等。我在设计“求好运”故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努力把学生带到故事的世界里。

在教学第三个“求好运”故事《柳毅传书》时,我改变了单一的文本阅读的方法,为学生演唱了越剧《柳毅传书》的“借花献佛敬一杯”。通过戏曲演唱,既丰富了故事的呈现形式,又让课堂始终充盈着浓浓的民间风味。

讲故事。民间故事的教学形式当然很多,但我以为,依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引入丰富的民间艺术手法,还原民间故事存在于多种艺术样态,可以极大地提升民间故事教学的“民间量”。

在民间故事文本的众多特点中,我觉得口头性是区别于作家故事最大的特点。虽然现今我们读到的许多民间故事,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最本真的故事形态,充其量只是“最初“的标本。因而,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重回当初、还原当初,用讲故事法,去触摸故事,体悟故事。

在“求好运”故事教学中,我以“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 的”,“只有会 讲故事,才是真正掌握了故事”等民间俗语,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在你讲我听的过程中,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共同经历了神奇而美好的生命之旅。记住了故事,积累了语言,开启了智慧,丰富了情感,受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德教化。

编故事。编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形式,除了能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外,更主要在于民间语言的活学活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在民间故事《范丹问佛》教学中,我通过“请你代范丹回答三人所托”为手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倾注自己的情感,利用原故事的表现形式,现编现讲。

说方言。民间故事另一个十分显明的特点,就是方言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是在方言中孕育、出生、长大的,方言是民间故事的“脐带”。对于在普通话中长大的当下孩子,方言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甚至觉得方言的“土俗”有失学生“文雅”的身份。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我要努力体现方言的珍贵与高雅,唤醒孩子们的方言意识。通过猜家乡特产、送家乡歌谣等形式,用方言讲故事等激活孩子们潜在的方言意识。

课例呈现

一、借用已知故事,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情趣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这类故事叫民间故事。大家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

师:(出示图)这是一个藏在碟子里的民间故事,故事名字叫———

生:《八仙过海》。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影片,这个民间故事叫什么?

生:《牛郎织女》。

师:下面这个故事,要用耳朵听了。(师演唱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学习 《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初步感知“求好运”故事

师:民间故事有趣好玩,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几个。先请大家拿出红色故事纸,这个民间故事的名字叫《寻找太阳的头发》。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1.学生自由读故事。

2.交流故事内容。

师:有些故事,虽然第一次读到,但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

生:面熟,和《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

师: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似吗?

生1:两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小伙子去找头发,都帮别人问事。

师:是啊,两个故事中的小伙子都积极开朗,乐于助人。你关注故事人物,真会读故事。

生2:他找到了太阳的头发,得到了幸福。

师:是啊,正所谓“助人助己,善有善报”。除了人物,还有别的相似吗?

生3:故事情节相似,都有三个问题,后来都找到了答案。

师:是啊,这三个问题太重要了。它像一根长线一样,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成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3.讲故事。

(1)用普通话讲故事。

师:才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么多。但老百姓说,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只有会讲故事,才可以说真正记住了故事。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

(两位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讲故事。师给予讲故事方法指导,并给予评价:你讲得自然流畅,绘声绘色;你的故事起步价至少是两罐银子;你的故事感情真挚,字正腔圆,讲得栩栩如生,我们就奖你三根太阳的金发。)

(2)用方言讲故事梗概。

师:老百姓讲故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生:方言。)没错,方言是我们最正宗的母语。在方言里,讲话最自然,感情最亲切。

师:谁能自豪地用你们家乡的方言,给我和下面听课的老师讲一讲《寻找太阳的头发》故事?时间关系,只讲故事的大概内容。(出示故事梗概)你可以看着大屏幕的内容讲。

(一生用方言讲故事)

师: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方言故事。

三、学习《范丹问佛》,通过续编,强化“求好运”故事基本模式

师:读完了《寻找太阳的头发》,我们都会觉得,主人公是贫穷的,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交上了好运。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范丹问佛》。

1.读题、解题。

2.交流大意。

师:这个故事比较长,我提供给大家一个“长文短读”的方法:根据题目来揣摩故事大意。比如这个故事题目叫《范丹问佛》,我们就可以提:范丹问了几个问题?佛爷是怎样回答的?

生:问了三个问题,佛爷也回答了三个。

师:请说说佛爷的答案是什么。

3.学生续编。(略)

4.课堂交流。

师:现在范丹知道了三个问题的答案,接下来,范丹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先告诉大乌龟,把身上带的珠宝送人家。大乌龟就成龙了。

师:珠宝给谁了呢?

生1:给范丹,因为是范丹帮助了他,所以他要感谢范丹。

师:有道理,按照这样的说法,继续说第二个问题。

生2:土地公公把金子银子挖出来送给了范丹,就当上了城隍爷。

生3:哑巴女儿嫁给了范丹,就会说话了。

师:你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富有爱心,真会编故事,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原文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文本)

师:范丹问了三个问题(三个托问,三次代问,三个解答),在一个故事里,某个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这种写法叫反复。(板书:反复)反复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那么,反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生:不一定。)是的,一般不超过三次,你读到过有三次反复的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

师:读完了故事,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爽!为范丹的乐于助人,最终也帮助了自己。

四、欣赏越剧 《柳毅传书》,拓展“求好运”表达形式

师:路见困难,仗义助人,助人助己,人好我好,这种美好的生活愿景成为民间艺术重要的表达内容。我们浙江有个剧种叫越剧,越剧中有一出名戏叫《柳毅传书》,就讲了一个生动感 人、充满浪 漫主义色彩的幸运故事。(课件展示文本)

师:我们来听这一段越剧吧。(教师演唱:借花献佛敬一杯,传书非为把婚配,施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违……)

五、回顾三个故事,概括“求好运”故事类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故事。你们发现这三个故事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都有三个问题。

生:都是替人家问问题,自己的都没问。

师:主人公还说到做到,一一代劳,成人之美,让别人梦想成真。那么,他自己有收获吗?

生;他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交上了好运。

师:没错。这类故事就叫“求好运”。(板书“求好运”)故事,一般有这样三个情节:(板书)去问命运,代人问难,受人馈赠。这是全世界共同性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有多少呢?我们问问百度(出示:搜索相关词条约5130)。多不多?你们看到过哪些?

师:猜想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编那么多好运故事?

生:不相信命中注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生:人人向往好日子。明天会更好!

生: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小结学习内容,拓展“求好运”故事文化视野

(播放歌曲:《好运来》)

师:向往好运,期待好运,追求好运,是人类共同的内心愿望。你这样,我这样;古人这样,今人这样;中国人这样,外国人也这样。人类不绝,好运不断。下课!

教学评析

游子在外,听到熟悉的乡音,常常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召唤贪玩的自己,抑或是家乡父老星夜里的谈天说地,听着听着会不禁润湿了双眼。

民间故事,就像故乡一声声召唤,从一个个课堂,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声远益清。

何夏寿老师的童话教育,声名远播。那月光下的故事会,火炉边的摇篮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坎儿里。何老师曾经说,民间故事课貌似拓展,实际是“回家”。

是啊,我们不妨想一想,语文也好,文学也罢,它的最初生命源头到底在哪里?对于教育,我们常说,担心的不是走得太快,而是忘了回家的路。“不忘”的唯一途径就是“拾起”“找回”,那么也就可以说,何老师的这堂民间故事教学课,就如一声轻轻的召唤,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一束束敏感的故乡神经、思乡情丝,牵动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一、民间故事课就应该有“民间味 ”(对民间文 化的关怀)

一堂优质课,总能探寻到多维的关怀向度。关怀向度的层级可以 窥见课堂 教学的设计 和实施者 对于语文 、文化、人性、儿童这些词的思考等级。

这节课上,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故事,被何老师巧妙地萃取,并精巧地排序。这里所说的“巧”,具体指的是构思之巧、选材之巧、环节设计之巧。“民间文化”和“语文课堂”两个概念,前者偏重于文艺学范畴,后者属于教育学范畴,看似独立的两大体系,细细推究,却有千丝万缕之血脉相连。语文课堂,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其实融合了一定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谣、节日风俗、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一些相关课文篇章,其实就是民间文化在语文教材上的“落脚”。问题是“落脚”之后,作为教材取舍第一创造者的教师,常常为了讲故事而“讲”,为说风俗而“说”,匆匆而过,蜻蜓点水,根本不会想方设法去让这些民间文学的形态既“落地”又“生根”。

怎么从课程论的角度构思这样的民间文学课堂?何老师选择了“童话型民间故事”为突破口,并精心选择了“求好运”这一主题,从中提炼阅读这种类型故事的技巧和方法。这种巧妙的构思,重新链接了“民间文化”与“语文课堂”两端,为课堂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以主题“求好运”为纲,故事又怎么选?民间故事的数量太多,鱼龙混杂,有些虽有趣但低俗,这就考验一个教师的阅读量和选材力。从何老师选择的《寻找太阳的头发》《范丹问佛》《柳毅传书》三个主要故事中,我们可探究出他选材的艰辛历程:第一个故事要典型和有趣,最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寻找太阳的头发》的故事情节恰巧与《魔鬼的三根金头发》相似,课堂上孩子们以“熟”读“生”,兴味盎然,选得真好。第二个故事保持典型,要更贴近劳动人民身份,反映的是“善报”的因果,中间的故事情节要更容易续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自然。于是读到了《范丹问佛》的故事,范丹是一个乞丐,问的是佛爷,这是强烈反差,反映百姓的“心声”,似乎还能读出点“民间特色”。第三个故事应略读,朝哪个方向选?戏曲从民间萌芽、壮大,戏曲中的经典《柳毅传书》正是“好心得好运”故事的代表,况且越剧也是何老师的一大特长,正可借此上出别样特色,避免阅读方式的单一。这一番分析,才知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别有洞天”。当然,这三个故事的布局,不能前后颠倒,假设先出《柳毅传书》一环,虽新奇,但太突兀,违背儿童接受心理,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方言讲故事”环节设计。方言,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母亲”、最亲切的“故乡”,作为众多民间文化重要载体,尊重方言,就是尊重自己。既然是“民间故事赏析课”,融入了学生所在地的方言,不就更具“民味”“民情”了吗?(值得推广的做法是,这堂课换一个方言区来试教,完全可以当地方言作为亮点。)这堂美丽的课,以故事赏读为主,融会其他“民间元素”,就是向民间文化的致敬。

从儿童文学课程建构的角度看这个设计,何老师的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用“民间”的力量打开儿童的视野,拓展纯文学童话、纯作家童话的单一道路,并用亲身实践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选材和教学之路,这对于儿童的故事观,不就是从“迷失”“刺激”中的重建吗?

二、让孩子爱上民间故事(对孩子的阅读体验的关怀)

何老师的课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审美的享受,这与何老师个人的才华分不开,但我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些“表”,更重要的 是情感上的“关怀”———儿童情绪体验的呵护。

因为城市文明的肆意推进,当下的孩子对“民间文化”已经产生了距离,有距离就有“陌生感”,怎样在这 堂课上让孩子们先“熟悉”而后“爱上”这类故事,这考验设计者的智慧。于是,我们看到何老师在开课先抛出一个个“老朋友”———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梁祝传奇,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课堂与心灵的距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开心的笑容。“新朋友”怎么消除情感距离?何老师富有智慧地选择了“面熟的 故事”,即情节和已知童话故事相类似的民间故事。何老师问:“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学生马上纷纷举手,“关注主人公”“关注主题”“关注情节”的三处回答 , 显得多么 自然、生动。没有教师巧妙的铺垫,何来如此巧妙的“生成”?

学生的阅读习惯,常图新鲜,模式单一会消融已经激发的兴趣。何老师显然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才有了何老师课堂的别样境界。请看,何老师在《范丹问佛》故事教学环节,使用“故事续编”模式,发挥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研读力,学生的续编精彩纷呈。读故事如果只是“读”,没有学到“读法”,就是一种浅层教学。何老师用四两拨千斤的妙手,引导孩子们悟出了类型化、模式化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故事讲述和创编能力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份自信,犹如可以开满鲜花的土壤,总有一天会充满儿童气息的芬芳。从这种意义上看,何老师的课堂,就是一种以课堂形态存在的儿童教育作品,充满诗意的作品。

何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和情感状态,用儿童本位观观照课堂教学,才有美妙从容的课堂生态。

三、积累民间故事阅读能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怀)

民间故事的阅读价值,是在阅读中寻得民族 (地方)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归依感。民间故事的原生态的故事架构和语言材料,是培养学生母语语感的极佳养料。有人甚至说,未被民间故事浸染的童年,是有缺憾的童年。那么,一节民间故事教学课,究竟可以有多大的阅读启迪功能?何老师的目标,在课堂上看起来似乎很微小,细细一想,其实很远大。

精选三个故事,巧妙安排阅读方法,总体提炼故事模式,感悟类型故事旨趣……这一些设计,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学生学得高兴,是在一种喜闻乐见、通俗有趣的氛围中“懂了”。懂了之后呢?仅此而已吗?从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评鉴,教学任务已然圆满,似别无所求。然透过现象,探究内层,你会发现,何老师这堂课在最后重点关注的是从“如何读”到“如何主题串联读”的方法引领,也就是给学生一颗“读民间故事”的种子,并传授了培育种子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再联想,也可以说,何老师是一步一步地巧妙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向民间故事的“引桥”。因为何老师清楚,尽管民间故事阅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一堂课的时空毕竟有限,“我”的课堂,只是一堂有“示例”意义的课,“我”所要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一份良知、一点方法,“我”所希望的,是众多有这方面课程眼光和文学视野的同行,都能投身于这项美好淳朴的事业,一起用勤勤恳恳又略带孤独的行走,去重新聆听“故乡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行走的意义,就是引着他们把握“民间故事模式化叙事结构”,从而慢慢走到民间故事阅读的“起飞跑道”,开始一场带着乡土、带着诗意、带着顽强、带着真善、带着奇特、带着童趣的飞翔。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说,文学教育的根本,是唤醒人类心灵的灵性,激发人的梦想,让人们在文学化的人物命运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让我们思考:除了那些“高大上”的唐诗宋词,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阅读课程来满足孩子们心灵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企业宣传片文案、专题片】大自然企业宣传片解说词创作说明下一篇:6、政审群众座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