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信贷法律风险

2024-09-02

信用社信贷法律风险(精选8篇)

篇1:信用社信贷法律风险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浅析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历代农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就这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不可否认,目前,在信贷人员中,服务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较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部分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当作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更有的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超权、跨辖、垒大户、顶冒名等违规违纪贷款时常发生,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有的已造成了资产损失。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薄的集中表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二是遵纪守法教育。积极开展“每月一法”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加强案例警示教育,通过组织信贷人员学习上级转发的案件情况通报、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到监狱聆听犯人现身说法等形式,剖析案件根源、历数犯罪危害、反思自身问题,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守法合规意识,自觉规避和抵制信贷不廉、不法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严查贷款违纪违法行为,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贷款回访制度、加大信贷检查监督频率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贷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对违规违纪的,给予限期收回贷款、退回违规所得、经济处罚以及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敬业爱岗教育。敬业爱岗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只有敬业爱岗,才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会积极作为并追求工作的完美,并将个人行为与单位目标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把培养信贷人员敬业爱岗意识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臵,积极开展以“做农信人、立农信志、谋农信事、创农信业”为主旨的演讲比赛、事迹报告、理论探讨以及“行业树形象,岗位树标兵”等活动,用正面的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和责任追究,用反面的教材警示人、告诫人,使信贷人员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在信贷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道德防线和法律制度防线。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政策法规水平和驾驭市场的本领,把操作风险放到信贷风险防范的突出位臵。

(一)加强基础工作,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成立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严明各部门、各岗位职权,进一步完善信贷行为问责和奖励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约束、规范信贷行为。二是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以及民营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贷款营销氛围。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突出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确保贷款手续齐全、顺程序操作;强化政策法规的学习,确保信贷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银监部门的监管制度要求;加强内控制度教育,确保信贷规章熟记于心,形成思维定势,令行禁止。四是积极开展送信贷知识下乡活动,通过张贴标语口号、散发小额农贷“明白纸”、播放宣传带、公布咨询和监督电话等形式,让农民了解贷款种类、贷款条件和办贷程序,并接受他们的监督。

(二)运用“四诊”疗法,严把准入关口。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贷前调查是关键。信贷人员在受理贷前调查时,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不失为一良策。“望”,就是要深入贷户,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筹备或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市场行情、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实地察看。通过察看,产生第一印象后,要进一步听取借款人投资、规划、技术、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汇报,并注重听取借款人周围群众的意见,包括借款人的品行、信用程度等;如果借款人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或经济实体,同时还要了解基层人员的反应,这就是“闻”。通过现场“望”、“闻”后,调查人员还要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借款人进行问询,或就借款人汇报中的可行性情况作出逆向假设,让借款人予以答辩,从中了解借款人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是“问”。“切”是决定能否对借款人予以贷款扶持的关键一步。调查人员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写出贷前调查报告,拿出初步意见,交贷款审批部门进行研究,对借款人及其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后,作出贷与不贷的决定。要想很好地完成上述“四诊”方法,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做到“四勤”,即腿勤、眼勤、口勤和脑勤。腿勤,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才能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发现在上面发现不了的情况;眼勤,只有是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才会使了解到的情况或掌握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口勤,要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只有善于发问、勤于发问才能做到;脑勤,就是要多动脑,善于思考,勤于分析。

(三)做好贷后回访,掌握风险状况。市场行情风云变幻。特别是随着“地球村”的逐步成型,一国经济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比如,去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为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了变数。因此,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加强贷后检查,及时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对当前防范信贷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贷后回访检查频率,要根据贷款的额度、项目生产周期、市场波动幅度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必要时,要实行蹲点续时观察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客户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协助解决生产经营、产品营销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经营陷入危机、濒临破产的企业,要果断处臵,保全资产,防范信贷资金损失。

三、合理确定投向,防范市场风险

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信贷政策导向,进一步调整资金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投放节奏,主动规避政策和市场风险。一是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坚持好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面向”市场定位,加大对现代农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支持力度,严禁向污染、高耗低能等国家限控类行业及其他银行退出行业发放贷款。二是大力支持地区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提供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一条龙”信贷服务,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努力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产业在“抱团”发展中增强整体收益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三是适当放宽贷款期限限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除了较少的助学贷款属中长期贷款外,绝大多数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已不能满足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人为地缩短贷款期限,不仅降低了信用社收益水平,而且也增加了因贷款期限和客户收益档期不一致带来的贷款管理成本,并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因此,农村信用社贷款期限应根据贷户综合收入水平和从事经营项目的生产周期等情况合理确定。

篇2:信用社信贷法律风险

西城信用社

根据县联社安排,我社组织学习了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同志在2010年案件防控工作长沙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关于转发《沧州银监分局关于转发<河北银监局关于进一步防范变造银行承兑汇票诈骗犯罪风险的通报>的通知》的通知、以及《沧州银监分局办公室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徐州地区信用卡套现案件的通报>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通过深刻学习,我对其中涉及的信贷风险防范有以下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历代农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不可否认,目前,在信贷人员中,服务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较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部分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当作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更有的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超权、跨辖、垒大户、顶冒名等违规违纪贷款时常

发生,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有的已造成了资产损失。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薄的集中表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

(二)遵纪守法教育。积极开展“每月一法”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信贷风险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了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的艰巨性。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政策法规水平和驾驭市场的本领,把操作风险放到信贷风险防范的突出位置。

(一)加强基础工作,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成立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严明各部门、各岗位职权,进一步完善信贷行为问责和奖励机制,健全信贷管理规章,约束、规范信

贷行为。二是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以及民营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贷款营销氛围。

篇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作为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 (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 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 、信用风险 (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 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 、赢利性风险 (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 、操作风险 (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 (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 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中, 信用风险最为突出。

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 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 也有一些商业运作款项。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的农村经济, 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收入低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 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 因而贷款风险高;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 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 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在中国, 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 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 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 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 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

信贷管理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流程管理还很粗糙。

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 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 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 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 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 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 授信部门复查, 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 现行的贷审会制度, 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 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 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

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 “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 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 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 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 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 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 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事实上, 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 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 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

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

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 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 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 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 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 使贷款人员失去了有效约束, 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其次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内控制度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讲在嘴上, 很多时候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应付检查, 贷款过程中违反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规、内控制度的行为屡见不鲜。

3、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其一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问题,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有的信贷员连企业的基础财务报表都不能阅读, 对借款人假信息、假报表缺乏辨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 忽视对借款人背景等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的调查。其二是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其三是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有些信贷员业务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 只顾个人眼前利益, 不关心贷款潜在风险。

4、信贷文化缺失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积聚的深层次原因, 可以归结为信贷文化的缺陷。信贷文化是一个集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运行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反映, 体现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内控制度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 单纯依靠规章约束或者未能脱离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因素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的。

三、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信贷流程管理, 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流程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存在于贷款发放的全过程。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忽视信贷流程管理、违规越权操作无疑是信贷资金运营中最大的风险。因此, 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 切实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必须从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抓起。

2、完善制度体系,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信用社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设计是否优良, 执行是否有效, 对于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里具体谈谈内控制度建设。信用社应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理念, 通过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控制要素的健全和完善, 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的内控机制, 从而对信用社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控, 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 查遗补缺, 充实完善, 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 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 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3、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素质, 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形成准入、退出机制, 严把用人关。其次要形成定期培训、等级管理机制。要实施岗位资质认证体系, 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一系列对应的岗位资质标准, 对各级从业人员实行层级管理, 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培训, 并淘汰认证不合格员工, 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手段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的员工队伍, 从根本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最后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促使信贷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 注重控制风险, 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 信用社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金融企业来讲, 要以金融业务活动主体人为主要的监管对象, 管理好了人, 就控制了风险。信用社管理层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 并通过教育和引导, 使全体员工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 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做到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 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4、提升企业信贷文化, 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信用社信贷文化的核心是信贷价值观。信用社发放贷款, 目的是获取赢利, 这就是信贷价值, 而信贷价值的获取是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的。因此提升信贷文化是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信贷文化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回归。信贷风险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培养健康信贷文化的土壤, 有着润物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要将风险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 应尽快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加大宣传的力度, 积极创造和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 使全员知道总体风险控制目标。

提升信贷文化还要求信用社要主动适应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需要, 明确自身市场定位, 形成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氛围, 不断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需要又能有效分散、控制、转移风险的贷款品种, 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支农方面要结合实际寻求, 既能够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又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5、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应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信用社在提供担保贷款时, 要重视担保公司的风险。由于目前国家对于担保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 多头管理, 担保公司良莠不齐, 因此, 信用社一定要对担保公司进行充分了解, 否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6、逐步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篇4: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也在不断发展,贷款额的增长更为迅速,它有力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所谓的信贷风险,指的就是接受信贷者不能够如期偿付贷款的可能性。它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安全,甚至会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健运营。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化解、防范信贷风险,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就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由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股而成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1]。农村信用社担负的是向农民、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是信用社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它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农村信用社一直非常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并围绕该工作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制度。虽然信贷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新的信贷风险却在不断发生,已经影响到到有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正常运营。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贷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上述可知,目前我国有关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是很多的,但随着新的信贷风险的不断出现,旧的信贷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逐渐表现出不全面、不系统,不能有效地为信贷管理工作服务。

首先,是贷前调查制度不严,很多信用社会直接忽略贷前的调查工作。这样的调查结构,就只能片面地以抵押物来作为第二还款源,由于调查不够对于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也不够完善;其次,是贷款时的审查与审批制度不够严密,在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都集中在县级联社,但由于审批人员没有经过亲自了解,对于贷款人的信息了解甚少,只能通过上交的材料来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决策失误。最后,忽略了贷后管理工作,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很多贷款在发放之后没有进行有效地管理,对借款人的情况不甚了解,这就容易造成贷款风险。

2.信贷风险高

信贷风险一般就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包含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合规性风险、操作风险、价格风险等。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的种类比较多,但是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重业务、发展而轻管理与风险的现象,信贷额在不断增长,但不良信贷也在增加。另外一方面,农村信贷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其资金的用于一般是农业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而农业生产存在很大的自然风险,比如发生自然灾害,这时候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营,也就使农村信用社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3.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与国有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农村信用社在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只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相关道德价值观与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并且我们还能看到,有部分信贷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利用手上的职权与一些企业合伙经营,或者给他们放宽贷款限制条件从中分红,这就是因道德问题产生的信贷风险。也有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单纯地追求眼前利益,对贷款的审查并不严,估高抵押品的价值,这直接导致了抵押不实,使贷款潜藏很大的风险。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制定一套适合新形势下能够规范与指导信贷工作,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该制度的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相关的信贷管理的基本制度,也就是确定信贷工作的一个基本制度框架,为信贷业务或者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要规范信贷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该流程应该对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出具体规定,促使信贷业务规范化。最后,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并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度,要做到每一笔信贷业务都有负责人,从贷前调查到审批发放到贷后的资产跟踪,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并与其绩效考核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主动去把握好每个环节,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2.提高风险意识,完善贷前预测机制

要切实提高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能图短期利润而为信贷风险埋下隐患。有了过硬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开展信贷工作。在贷款之前,一定要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其还款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为客户建立经济技术档案,这样有助于为信贷人员选择合理的贷款对象提供依据。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贷款人的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贷款人出现了不良贷款,要及时更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以便信贷人员对该客户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下次贷款不会出现信贷风险。

3.加强贷后管理

首先,要对贷出资产进行检查和跟踪,每年都要派出专门的检查人员与每笔贷款的负责人进行贷款的检查,比如农户的小额贷款一年要检查到一到两次,个体工商户贷款每年要检查两到三次,而企业类的贷款一年平均要检查三次以上。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好记录,为正确评估风险等级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对那些不良贷款的处置。一旦发现有不良贷款,应及时反映给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首先要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进行调查分析,落实相关责任人,并进行资产清收。若清收不力,要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信用社的资产。对于责任人,则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赔偿、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理,逐步化解不良贷款的影响,以提高信贷业务的质量。

4.加强信贷管理队伍的建设

信贷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加强信贷管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在员工的培训上,不止要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要对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培训。这样才能防止上述提到的,信贷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出现。客户经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对于客户经理的要求也要更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的考核,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客户经理管理不善或者带头弄虚作假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客户经理与信贷人员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机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于信贷工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关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就一定能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并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邓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5:如何加强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管理

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加强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素质教育,严防道德风险。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一是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

二是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成本核算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跟上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带来的风险。

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严防信用风险。

一是健全贷款责任制。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风险意识。要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凡是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继续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防止出现“踢皮球”现象。

二是实施授信管理,优化贷款结构。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市场发展前景、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程度和在信用社结算业务量以及从其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等因素后核定。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三是完善信贷内控制度,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贷款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同时要继续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防止一言堂和长官意志决策带来的信贷风险,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

五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并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序,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要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六是探索新形式下贷款非零风险防范机制,三农贷款是支持的是弱势产业,贷款风险系数相对来说更大,为防止信贷人员惜贷、惧贷现象的发生,已迫切需

要贷款非零风险防范机制的出台。

三、优化信贷投向,落实责任防线,严防增量风险。

一是调整信贷投放方向,大力扩张信贷资产规模。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加快贷款投放步伐,树立抢占优质客户意识,通过拓宽支农领域,在支农深

度与广度上做好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农民的生产、建房、消费等

其他合理资金需求也全力予以支持,使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得到根本缓

解。同时针对我区的客观实际,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个体民营

经济做大做强。

二是结合信用社的行业特点,加大对新增贷款的管理力度。加强新增贷款

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产生。严格贷前审查程序,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贷款

进入审贷程序;落实贷后检查制度,按照贷款检查间隔时间及检查要求,对项目

贷款和流资贷款进行检查,查漏补缺,防范风险。进一步规范信贷决策行为不懈

怠问题。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是对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各环节有权决策人行为的规

范,目的在于防范决策人道德风险与能力风险,要规范信贷操作的各项流程,建

立责任追究制度、奖罚制度和风险公示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五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要求的优秀经理人员

和专家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以逐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做好盘活功坚,牢筑清非战线,严防存量风险。

一是落实责任追究,实行责任清收制。以实施责任清收为突破口,出台多项

措施,加大督察力度,采取对责任贷款在规定期限内清收的责任人,并停止其新

贷款发放权;对责任贷款实行通报。并扣除其薪金偿还贷款。通过强化责任贷款

追究制,进一步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极大地调动责任人清收积极性,以促进

新增贷款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断创新不良贷款清收方法。在清理村集体不良贷款方面,继续推行“

土地承包权”抵债和“偿债承包田”两种清收办法,走出盘活村集体不良贷款的盲

区。具体工作中,还要及时看准企业转制的有利时机,由专人组成盘活工作小组

予以清收,全面打击企业偷、逃债的行为。

四是加强抵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二次流失。要对接收的抵债资产进行了分

类建档,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对抵债返租的企业,严格按照已签定的协议,逐步实施,对暂时不能变现抵债资产,对外以公开招标出租。

五是用足用活政策,做好报呆核销工作,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篇6: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王雷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第04期

摘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篇7:信用社信贷法律风险

岫岩联社于2011年11月4日在岫岩玉雕会展中心召开全县信贷资产风险排查工作大会,我社高度重视此次会议,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哨子河信用社实际情况,我社于2011年11月5日召开了信贷资产排查大会,会议由李立浩主任主持,副主任李建及全体信贷员参加。根据该项工作的要求,我社成立了信贷资产风险排查工作小组,主任李立浩任小组组长,副主任李健为副组长,全体信贷人员为成员。现将我社信贷资产排查的整体过程向联社汇报如下:

一、排查过程。

由我社五级分类操作员将每一名信贷员的放款明细全部打印出来,信贷副主任带领信贷员将个人发放的全部贷款进行自查,自查面要达到百分之百,重点排查是否存在顶冒名贷款,抵质押贷款的抵押物是否正常,借款人的资金用途是否与借款合同相吻合,有无挪用现象,有无累大户等违规现象。我社信贷员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的排查方式是通过电话查访,询问贷户今年的收成如何,何时偿还贷款,通过查访,我社三名信贷员一致认为我社的存量小额信用贷款无任何风险,无顶冒名贷款,到期后都能够通过现金的方式全部收回。对一般农户贷款的排查,我社信贷员采用实地调查,与贷户见面,排查有无违规用款现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有无存在风险隐患的因素。对抵、质押贷款除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检查外,还要对抵质押物进行排查,排查是否有不足值的抵押物,抵、质押物是否正常,有无顶冒名贷款现象。

二、排查结果及整改措施。

截至2011年11月25日,我社共排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40笔,金额389万元;短期农户贷款174笔,金额1870万元;抵、质押贷款46笔,金额2854万元。通过排查,未发现顶冒名贷款及累大户现象的贷款,先存在呆滞贷款3笔,共32万元,其中一笔12万元正在诉讼执行阶段;逾期贷款2笔,金额12万元,因贷户经营不善亏损形成逾期,年末有可能转化。

以上是哨子河信用社自2011年11月5日至11月25日期间信贷资产的风险排查情况,有排查遗漏之处请领导给予指正!

哨子河信用社

篇8: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 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由于受到地区保护政策的影响, 许多农村信用社贷款资金的发放都集中在信用社所在地区或是政府需要扶持的地方, 这就造成了在农村信用社当中“多人贷款, 一人用钱”的现象十分普遍。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当前农村信用社以占全省同业9%的资金发放全省96%的支农贷款。全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 支农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94%。在去年, 全省农村信用社共投放支农贷款余额493亿元, 比去年初增加104亿元, 增长26.7%, 连续三年支农贷款增幅超过20%。农村信用社在这些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信贷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工商企业和农户中。

(二)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影响严重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当前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由于当前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是贷款, 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就是信用风险。以宁夏农村信用社为例, 到2005年10月, 宁夏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1.2亿元, 其中各市县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拖欠贷款4.85亿元, 形成不良贷款0.69亿元, 不良贷款率达9.54%。不仅如此, 由于农村信用社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支付到期债务的需要, 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丧失清偿能力, 导致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严重。

(三) 信贷风险控制目标效用单向

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前提目标是追求信用社信贷经营业务发展和扩大收益的安全, 而不是不讲求效益的安全, 负效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但是当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 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贷款“零风险”, 以致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持续萎缩, 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信用社信贷风险严重。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 内部因素制约。

(1) 借款人还款意识淡薄。人为因素是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观因素。基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用环境, 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部分信用社信贷发放未经过严格的信贷发放程序执行, 信贷发放把关不严, 再加上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信用观念低下, 赖账不还, 一拖再拖, 赖债逃债现象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农村执法难度大, 执法成本高, 第一手调查资料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 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2) 信贷人员管理素质低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受地域关系的影响, 信用社职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金融专业知识匮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规避和防范。此外由于信贷人员, 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平时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思想品德改造, 在发放贷款时又大开绿灯, 把各项规章制度置于脑后不顾, 对信贷政策、制度领会不透, 把握不准, 业务操作有据不依, 有章不循, 调查不严, 为借款人的恶意行为蒙混过关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而导致信贷风险不断增加。 (3) 信用社制度自身的缺陷。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 长期受到国家银行的领导和管理, 烙下了行政化、附属化的印记, 合作制的群众基础差, 在自身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空挡。这其中包括:民主管理组织形同虚设, 部分管理人员缺乏金融专业知识, 不了解信用社内部管理的具体内容, 既不能参与经营决策, 又不能实行有效监督, 民主管理有民无实;承担较多的政策性支农业务, 国家有关部门尚未较好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加之受行政干预等因素的影响, 也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增大, 经营效率低下。

(二) 外部因素制约。

(1)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尽管当前几乎所有的农村信用社都规定了贷款的程序, 大部分实行贷款微机管理, 但是许多信用社并没有严格执行, 严重阻碍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包括:因借款期间或保证期间未能及时准确录入, 形成空贷、虚保现象, 导致贷款风险。 (2) 法律体系不健全。这其中包括政策方面因素, 也包括法律体制方面因素:如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 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安全经营的法律保障。其次由于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体系和自律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自主经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 从而造成一些贷款呆滞, 形成了不良资产。此外, 由于司法行为不规范和地方保护意识, 农村信用社贷款诉讼案件胜诉率高而执行率却很低, 费用名目繁多且越来越高, 依法收贷得不偿失。 (3) 政府行政干预不当。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农村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 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 更加剧了贷款头像的误差, 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积累和增量风险叠加。加上局部利益和政策目标的驱动, “企业立项找政府, 政府拍板定项目, 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现象十分普遍。 (4) 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抗风险能力弱。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薄弱, 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具有规模小、分散广、技术含量低、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而农村信用社信贷主要是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 这些行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对收成产生影响, 再加上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在调整, 受市场波动影响, 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收回, 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剧。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基本措施

(一) 内部机制建设方面

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 内控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贷款管理制度, 严守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审贷分离、贷款责任人等管理制度;运用信贷电子登记系统和贷款证制度来加强信用社债权管理服务, 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 真实、全面、及时地反馈信息, 通过构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结构, 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快建立一级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监管体制, 实行垂直领导与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管体制。在进行常规稽核之外, 加强对责任人的任期责任稽核、决算真实性稽核、大额贷款风险稽核等交叉性检查, 真正实现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超脱性。同时在传统的稽核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 事先预警、实时监控、事后惩罚的有机结合。

在农村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贷款中, 由于贷前调查不实, 贷中跟踪不紧, 贷后管理不严导致的比率是很大的。因此, 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 实施有效激励机制, 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 将客户经理的工资与其经营业绩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增强其法律意识, 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等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建设信贷文化, 实现管理目标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明确信贷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标准, 并建立良好的员工培养、选拔、任用和惩处等激励约束机制, 以良性的压力吸引人才, 增强员工工作的自觉主动性。通过树立人本意识, 落实全员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信贷队伍的培训,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信贷力量, 充分发挥信贷部门的作用。

(二) 外部环境的支持

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信息系统:如宏观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信息、同业竞争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系统, 如客户账户信息、财务信息、即与客户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 如信贷违规性信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信息、不良贷款信息、客户监管信息。同时通过合理审慎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对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经营状况, 财务状况进行调查;通过改善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进而强化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 加强对员工风险行为的管理与控制, 避免“内部风险”和“道德风险”;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通过引入“标尺竞争”机制, 从而剔除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判定风险及其管理水平的影响, 减少“逆向选择”;通过严格风险控制制度执行的奖惩, 强化内部控制, 降低信贷风险。

政府通过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包袱”。因为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国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 农村信用社积累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为了解决、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政府部门通过在行政管理中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减少行政干预, 避免由于行政干预带来抵债的资产损失;通过实行信用管理的商业化运作, 建立完善信用记录和报告机制;通过建立信用责任制度, 保护债权、保护交易、自动形成金融市场上的自律机制, 逐步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 改善信用环境。

逐步推进农信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工作。在区域间分布实施, 先在经营较规范、稳健, 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信用社进行试点;在贷款对象中分布推进五级分类。通过对信贷文化的更新, 实现静态的贷款“一逾两呆”期限管理转向以分析借款人最终还款能力为核心、动态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并以此锻炼农信社的信贷队伍, 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信贷文化, 从制度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软性约束, 使员工自觉认识到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引导信贷人员以良好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道德业来对待信贷工作。

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因此, 在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方面, 首先要成立托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减轻信用社的包袱;其次, 采用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负责制, 将社会信用秩序的整理和信用环境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坚决打击故意逃债行为, 确实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最后, 出台优惠政策, 将市场定位于“三农”积极拓展信用社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陈清华.宁夏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J].现代经济, 2007, (10) :119-120.

[2]黄恨平.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理性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06, (12) :53-54.

[3]常国庆, 王勇.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2) :142-143.

[4]邱立军.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7) :74-75.

[5]叶军.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 2005, (10) :45-46.

[6]刘长钧.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 2001, (2) :191-191.

上一篇:2018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考点下一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