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

2024-07-11

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

席庄小学扶贫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安新县教育局扶贫文件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围连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国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我镇贫困地区和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具体工作

1、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进行登记上报,保证上级的资学前幼儿保教费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困的孩子能够放心读书,读得起书落实好数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2、切实做好贫困救助工作。

学校积极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募集贫困学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职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生,减少因学返贫情况发生,要认直谨选贫困户学生受助对象,积根和公益部门联系落实救助政策。

3、切实做好控保学工作。治穷先治思,扶贫先扶智。学校要通过家访及家校联谊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规劝辍学学生重新返校,切实控制我校的辍学率。

4、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要抢抓国家、省上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字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扶持资金,该善我校基础设施条件。年内为13个教学班配齐多媒体教字设施,力争实现班班通。开源节流,制定购物计划,定期修缮办公及教字设施。

5、切实保证惠农资金落实到位。

对于县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学校要教育字生不准购买三无食品,学校要对各班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定期督查审核。

6、切实建立健全精准扶英档案台账。

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生的资料数据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地发挥告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工作稳步实施。

三、组织保障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要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因此找校成立了扶工作实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此项工作 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张辉(校长)副组长: 张常虹(副校长)成员 :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赵素艳负责日常事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分工,全员参与。按照上级要求,我校实行了全体职工划片包抓负责制,校长为总负责,召开教职工会议,具体分配任务,全体教职工分片进村入户调查问询,摸清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所有贫困户学生,并登记造册,清理建档。

2、强化宣传,加强引导。学校安排班主任充分利用公开信、手机短信,校讯通、板报等名种载体,宣传教有精准扶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曲型事迹等,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贫困学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扶贫助学的传统美德,让重视教育、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3相互协助,靠实责任。为了确保我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分配给各位老师的工作任务要不折不扣的认真完成,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要积根配合教盲局及镇政府落实项精准扶贫惠农工作。

席庄小学 2018年8月

篇2: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

我们通过扶贫微信群和电子邮箱等方式,将就业扶贫宣传资料发送到乡村,各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加大对就业政策的讲解和宣传。20__年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通过公告栏、电视、显示屏、微信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就业相关政策,在县城主要街道和乡镇、村进行了就业政策和招聘岗位信息宣传,发放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宣传资料共计25000多份,举办各类招聘会6场。

二、摸清底数,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基本信息

目前,我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9582人,劳动年龄段贫困人口有12854人,已就业6392人,未就业人6462人。今年以来,有就业愿望的1551人中,全部实现了就业;有培训愿望的163人,全部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结合人社系统自身职能,依托乡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采集贫困劳动力的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再摸底、再核实、再确认,并每人填写一份《20__年度河北省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工程贫困家庭劳动力登记卡》,将对贫困劳动力的调查采集信息及时在人社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河北省就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更新,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的努力,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跟踪,10月底前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任务全部完成。

三、开发扶贫专岗,助推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针对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但年龄偏大,不愿外出或无法外出”的实际,积极开发扶贫岗位,给予专岗安置。今年,我们协调住建、林业、扶贫、政法有关部门,开发了保洁、保绿、护林、防火、护路等扶贫专岗,全县3614名农村贫困劳动力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人社局下一步在各行政村开发劳动保障信息员专岗300多个,负责各行政村劳动保障平台工作。

四、依托东西部协作,广辟贫困劳动力就业通道

抓住廊坊三河市、北京朝阳区与我县对口帮扶这一有利时机,面向京津冀劳务市场开辟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4月份,我们与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组织了“聚力就业优先,助推扶贫攻坚”20__年春季就业招聘活动。参会企业26家,提供文员、出纳、客服、操作工、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600多个。现场有91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人。经跟踪反馈落实就业人员88人。本次招聘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北经济日报》、《张家口日报》分别就此做了报道。现在,朝阳区每月不定期为我们推送用工信息,县局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发布,为有意向进京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开辟了一条就业绿色通道。近日,我们又与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今年至少可以为劳动力年龄段贫困人口提供200个就业岗位,通过跟踪反馈目前在北就朝阳区输出就业2865人。

五、建立“扶贫工厂”,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面

全省就业扶贫巨鹿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就业扶贫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围绕贯彻六部门联合下发的26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建立一批“扶贫工厂”的举措。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进行扶贫工厂认定,并对符合条件的,按照每吸纳一人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鼓励广大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已认定__县飞龙家俱有限公司、__县益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为“扶贫工厂”,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人。其余7家企业正在进行资料审核,确定后挂牌。

六、居家就业工作情况

我县皮毛碎料加工有着悠久历史,在全国毛皮行业整体布局中,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打造中国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提升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叫响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我们利用传统皮毛加工的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皮毛加工业,吸收农村劳动力从事皮毛贩运、加工、营销以及养殖等岗位。目前、我县以家庭作坊形式开展皮毛碎料加工达3000多家,从事皮毛贩运、加工、营销等工作人数达50000多人。皮毛业已是我县人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经济体。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篇3: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

一、存在问题

(一) 贷款规模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扶贫政策效应弱化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98年—2003年的6年间, 中央的扶贫贴息贷款累计达到721亿元。1998年的扶贫贷款数量为100亿元, 2003年的贷款数量增加到180亿元, 尽管扶贫贷款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 但在扶贫资金中所占比重并不稳定, 从2000年的60.7%降低到2005年的54.5%, 并且由于通货膨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每年实际发放的贷款数量呈递减的趋势。从总体上看, 扶贫贴息贷款的投入规模较小, 难以满足广大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以甘肃省为例, 甘肃是贫困面较广的省份, 有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贵州省农行介绍, 2000年贵州省发放扶贫贷款金额为23亿元, 而2005年仅有8.36亿元。2006全省有140万贫困人口, 约40万贫困农户需要扶持, 按照新的贫困标准, 如果不考虑加工业贷款需求, 仅保证贫困农户的需求, 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计算, 每年若只有一半的贫困户得到贷款扶持, 就需要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2亿元, 而若是全部贫困户都得到扶持则需要24亿元, 因此发放的扶贫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同时由于发放的扶贫贷款的短期性,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扶贫贷款的效率, 影响了扶贫效果。

(二) 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1.资金漏出率高。

据张宝民 (1997年) 的调查, 大约有40%的扶贫资金没有用于扶贫。首先扶贫贷款“农转非”。据2004年审计署报告, 就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看, 扶贫贴息贷款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工业、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性和竞争性行业, 而用于扶持农户的小额贷款却逐年萎缩。其次扶贫贷款扶富不扶贫。申请扶贫贷款需要财产抵押与担保, 而贫困户正是没有抵押并难以找到担保的群体, 因此尽管一部分贫困户和企业急切需要资金,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担保而失去机会;而扶贫贷款的低利率也吸引了许多非贫困户与企业的加入, 他们为了得到低利率的贷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导致了寻租行为的产生。银行出于商业化经营原则的考虑, 也乐意将贷款给予这些比贫困户更具有还款能力的农户与企业。再次贷款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一些贫困县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干预扶贫贷款的使用, 将扶贫贷款用于行政事业费开支或者投向了有利于提高财税收入的企业。

2.贷款回收率低, 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扶贫贷款政策性强, 同时又以解决贫困户的温饱为基点的贷款, 因而容易导致基层和群众把它当作救济款, 从思想上认为不用归还。有的认为扶贫贷款利率低, 尽管能偿还也不愿意归还, 他们把扶贫贷款留作流动资金或者存银行, 从中获得扶贫款的时间使用价值。而对于一些贫困户由于扶贫项目选择的失败、自身素质有限或者经营不力, 根本无力归还贷款。对于贫困地区的农业企业来说, 由于交通、经济、信息落后、人才匮乏等原因, 企业经营管理粗放, 或者由于一些地方只是热衷于上项目而忽视了项目自身的发展前景, 对于投资项目没有进行严格审核, 致使选择上的失误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另外部分投资项目回收期长, 近期内无法形成经济效益, 也导致了贷款流动性差, 回收缓慢。

(三) 扶贫贷款风险高

扶贫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项目风险、承贷主体的信用风险和贷款的财务风险。其一, 由于扶贫贷款扶持的承贷主体自身的状况使扶贫贷款缺乏风险保障。穷人不仅没有财产提供抵押, 而且穷人远离市场, 信息来源单一, 这决定了他们选项上的单一, 穷人受教育少, 技术知识缺乏, 生产性资金可能落入消费陷阱;贫困地区企业的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 以及技术与人才的缺乏, 这都增加了银行贷款给贫困户与贫困地区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其二, 由于宣传不到位及认识不足等原因, 有的地区信用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废债、赖债、逃债等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 个别农户和企业还通过破产、改制等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导致银企、农户关系的疏远。其三, 扶贫贷款资金由银行自行筹集, 银行承担了全部风险。沉淀的扶贫贷款给承办银行造成了沉重的包袱;而政府对贷款的贴息难以到位也加重了扶贫贷款的风险。

(四) 信贷扶贫政策的制约, 影响了扶贫的力度

由于政府的政策性扶贫目标和银行的商业性利润目标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 在银行自主放贷和对项目、贷款对象有最终决定权并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银行必然会选择以牺牲政策性目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其次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从扶贫项目的审批到扶贫贷款的投放, 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但实际执行中因为松散的管理体制而影响了资金的正常使用及效益的发挥。部门间分歧不断, 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 缺乏资金回笼机制与对贫困户的制约措施, 这都影响了信贷扶贫的进一步发展。再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扶贫项目的确立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 没有发挥项目监督小组的作用, 对扶贫项目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公示, 未能接受外部的监督。

二、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对做好新时期信贷扶贫工作的认识, 加大扶持力度

信贷扶贫工作是加快贫困地区实现小康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信贷扶贫不仅有利于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而且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各级各部门应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 进一步提高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要的是各部门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共同努力完成这一系统工程。政府应明确职能、规范行为, 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投入, 通过自身服务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自由运作的环境, 而不能利用自身权力干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的行为。承办银行不能只为寻求利润最大化而减少政策性贷款, 或者将资金挪作他用, 应该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制定促进贷款回收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要加强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政府、银行与扶贫办要真诚加强合作协调, 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共同对扶贫项目认真论证仔细审查, 严格把关, 共同把扶贫贷款管好、用好。同时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产业调整动向、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 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建议, 减少项目的盲目性, 为扶贫贷款形成“放得出、收的回、有效益”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 改革扶贫贷款的管理体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改革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现行的农行专营的扶贫专项贷款管理体制。建议在农行内部成立相对独立的扶贫信贷部门, 加强对扶贫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的管理, 并专门制定一套不同于商业贷款的标准、规则, 使其独立运行、独立核算。也可以考虑通过招标的方式让其他金融机构来参与管理, 国家对参与发放扶贫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与适当的政策优惠, 比如减免贷款中扶贫部分的税负或者为金融机构提供部分资金, 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扶贫贷款的积极性。在短期内可以鼓励信用社开展对贫困户的信贷扶贫业务。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大部分客户是农户, 信用社比农业银行更能深入到农村, 更了解农村与农户, 也有能力管理到户的信贷资金。对企业的资金可以继续由农业银行来管理。二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 督促贫困户和企业合理使用资金。对扶贫信贷资金的投资实行政府、部门、银行、农户共同决策的方式, 把贷款投入规模产业运行, 支持农户发展市场需求的种养业、兴办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开发项目, 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由专人管理资金回收问题, 以确保扶贫的资金投入的效果与资金的回收。

2. 改革目前不合理的贴息方式。

贴息方式改革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贴息的杠杆作用, 调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扶贫, 贴息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将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参与信贷扶贫的金融机构,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信贷扶贫的积极性。二是将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按正常利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 可以防止扶贫贷款被挪作他用。针对目前出现的扶贫贷款的贴息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 导致的扶贫贷款可持续性问题, 可以通过延长贴息贷款期限的方式来解决。贷款贴息期限尽量与扶贫项目或者农业生产周期一致, 特别是在明确扶贫项目性质的前提下, 延长贴息期限, 体现国家利率优惠的政策效应。

(三) 建立担保与信用惩戒制度, 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为了鼓励金融部门参与信贷扶贫的积极性、降低参与的风险, 可以成立政府事业型担保公司, 专门负责对农业政策性贷款在内的各项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担保任务, 以减少贷款投向盲目性, 达到减少贷款风险的目的。其次可以利用部分财政贴息资金建立贫困农户的信贷风险基金。当贫困农户因为自然和市场变化而不能按时还贷时, 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从信贷风险基金中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 从而保证金融机构不会因为农户无力偿还贷款而承担全部的损失, 也不会因为能获得全部补偿而不认真地选择贷款客户和回收贷款。再次可以建立农业保险公司或者在现有的保险公司业务中增加农业保险, 一方面增加农户和企业对贷款项目的信心, 同时为防范贷款风险提供保障。

在扶贫贷款的运行中, 要保证贷款的保本微利, 除了通过以上建立风险防范的机构, 还需要通过优化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来实现。这一方面要提高承贷主体对扶贫贷款的认识, 改变习惯于依赖无偿扶持的意识, 同时逐步树立起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 开展创建信用档案的活动, 对贫困户或者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根据信用级别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对已发放贷款的农户与企业进行信用登记, 如有恶意欠债、逃债、废债行为可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形式来规范信贷主体、承贷主体、政府各部门在扶贫贷款中的职责, 加大“寻租”的风险成本, 从制度上保证“寻租”行为的减少;建立科学高效的信贷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承贷主体和信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承贷主体使用扶贫贷款的效率。

(四) 完善扶贫贴息贷款配套政策, 确保扶贫贷款真正发挥效益

扶贫贷款的目的是缓解贫困地区与农户的贫困程度, 但是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资金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完善扶贫贷款管理机制的同时, 也要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 为扶贫信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应该在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服务。政府应根据当地具有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或者推动建立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并对农民进行通讯信息、技术推广、销售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抓好特色产业化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政府应切实解决交通、通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这是确保扶贫项目成功的基础。

摘要:信贷扶贫是1986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扶贫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政策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 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但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 信贷扶贫政策、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极大地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损害了扶贫开发的效果, 影响了扶贫的进程。

关键词:信贷,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管理体制,扶贫项目,政策,效率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国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 1997, (4) .

[3]文秋良.中国的信贷扶贫政策与管理方式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4) .

[4]杨新文, 王红芳.浅析扶贫贷款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华北金融, 2002, (12) .

[5]张季.中外扶贫资金管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6]王君, 尹力.当前扶贫贷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金融, 2003, (6) .

[7]中国人民银行新化支行课题组.信贷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武汉金融, 2003, (10) .

篇4: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地区;贫困对象;基础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75-02

扶贫就是反贫困,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准确深入地了解扶贫的内容和意义,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失衡发展是影响农村地区富裕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能够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应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贫困特点,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展精准扶贫,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发展。

1 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1.1 测量和认定贫困程度及对象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准确测量和认定贫困程度及对象。只有准确识别出“真贫”,才能对相关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在进行贫困程度测量的过程中,应参照当地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线,按照国家最低扶贫标准,采用多元指标来全面测定农村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然后通过数据计算贫困户是否达到扶贫标准,判定其是否为扶贫对象。部分地区财力不足,应限定扶贫规模,对贫困户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有序明确扶贫对象。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牵扯到大量且分散的贫困农户,工作难度极大,仅仅依靠政府很难完成帮扶任务。因此,要加强与不同扶贫主体的联系,使之共同参与扶贫。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让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进来,以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方式提高扶贫力度,为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1.2 科学管理扶贫对象、项目及资源

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方向所在。要达到扶贫目标,就必须对贫困农户、扶贫项目、扶贫资源实施分类化科学管理,使各方面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不少地区非常重视精准扶贫的分类管理工作,把不同情况的贫困对象分配给不同的帮扶主体。扶贫项目与资源配置需要有针对性,例如,民政部门负责监测管理困难户,直接进行物资或资金救助;扶贫部门联合企业、机构等管理生活困难户,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产业或者转移劳动力;地方政府、医疗教育及相关社会组织监测管理并帮扶因生病、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的暂时贫困户。科学的分类管理既能发挥帮扶主体的参与热情,也可使扶贫项目、资源与对象间的对接更加有序。

2 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的工作对策

2.1 树立脱贫信心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是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逐渐淡化贫困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当前,农村贫困户的扶贫难度大,农民富裕不起来的部分原因是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缺乏勤劳实干、人穷志不穷的坚定信念。在很多农村地区,等、靠、要的错误脱贫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先扶志,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脱贫信心,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村地区的群众形成勤劳致富的思维,利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展脱贫行动。唯有如此,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才会在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下实现脱贫富裕。

2.2 提高帮扶效果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策略,找到贫困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消灭贫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只有实行精准扶贫,才能提高帮扶效果。

有的贫困户有一定谋生技能,需要政府合理引导他们就业,增加其经济收入。老弱病残等贫困群体的帮扶则需改变方法,以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其生活、看病等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而对于好吃懒做、思想陈旧的贫困户,政府则应该通过思想宣传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先从思想上脱贫,再进行专门的就业培训,使之掌握就业技能,在就业中脱贫致富。

2.3 整合社会力量

精准扶贫不能只靠政府资助,必须合理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脱贫攻坚目标极大,再大的投入也无法真正满足,所以应利用社会扶贫资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具体来说,政府要不断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实施对口帮扶,引导富裕地区视财政情况支援贫困地区,完成共同富裕目标。国家还要做好定点扶贫工作,通过健全考评机制让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明确扶贫责任。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是扶贫的重要力量,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与制度优势。另外,国家还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扶贫热情,让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工作完美衔接。

2.4 端正基层民主作风

少数农村基层政府领导没有严格遵守“三严三实”的规定,甚至乱用职权贪污腐败,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改进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发扬基层民主精神。国家必须对扶贫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督与问责,奖励那些工作能力强、廉洁自律的基层领导干部,严厉惩处违法乱纪且有贪污腐败问题的官员。

基层领导干部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多吸收群体的好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坚决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民主精神精准识别贫困户,将贫困识别的权利交给群众,并公开识别结果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让群众监督,做到阳光扶贫。

2.5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一定要选好配强,让他们带领农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强化基层党组建设,使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贫困乡镇要选派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对“三农”工作熟悉的干部任村委书记,改革涣散软弱的党组织机构,不断提高其战斗力、创造力与凝聚力。要将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强化党员教育工作,将基层党员的思想统一到精准扶贫工作上来,切实保障精准扶贫工作贯彻下去。党组织领导下的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应通过加强引导,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对驻村党员干部进行全面考核,以稳定脱贫致富队伍。

3 结语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力争在2020年彻底完成扶贫任务,使贫困县都能摆脱贫困的困扰,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然而,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做实做细做好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加强实践、探索与创新,多做惠及众多贫困人群的实事。

篇5: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3、县精准扶贫工作总结2016

4、市精准扶贫工作总结2016

5、乡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篇6: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8、2016统计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9、县扶贫办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10、扶贫攻坚20工作总结暨20工作计划

篇7:农村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农村扶贫年终工作总结篇一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xx区委、区府关于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徐家镇二00七年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以低收入贫困户为对象,以增收为核心,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技能传授扶贫为重点,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逐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的致富能力。一年多来,我镇的扶贫解困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面就开展的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扶贫解困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做好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落实“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构建和-谐徐家”的具体行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进行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扎实抓好我镇的扶贫攻坚工作。

为了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实现二00七年扶贫解困的目标任务,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徐家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指导、督促和检查。正是因为有领导小组的科学安排,有全体干部的思想共识和积极参与,有相应的制度、职责和具体帮扶方案和措施作保障,才使我镇今年上半年的扶贫工作及时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责任

今年初,“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就及早制定了《徐家镇二00七年扶贫解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中一是明确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完成30户,83人的贫困户帮扶,使他们本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二是提出了扶贫解困工作的三大重点:加大扶贫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力度,确立贫困农民稳定的增收项目;加大劳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三是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要求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要关心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帮其寻找致富门路。镇经济发展办具体负责对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督查、考核,及时收集扶贫信息,总结推广经验,镇民政、计生、畜牧等涉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真心为民,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便利。

三、措施得力,帮扶效果明显

扶贫对象的确定,扶贫方案的制定,扶贫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为扶贫解困工作迈出第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除了通过开展扎实的工作,完成既定的帮扶目标任务,还必须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还必须用心帮扶,真情付出,才能收到扶贫解困工作的实质性效果。

一年来,我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体机关干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打好了扶贫攻坚战。

农村扶贫年终工作总结篇二

20xx年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新一轮帮扶工程的第四年。我地税局作为与**市**村结队的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从两地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素质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达到了帮扶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成效。

一、主要成效

通过上半年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村级组织的办公场所进行全面修建,丰富了帮扶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敦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街道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科室和具体人员,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帮扶机制,做到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同时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帮扶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表现,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的应尽义务。

二是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落实各项帮扶措施。针对当地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品规模有限、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的现状,按照即定帮扶目标,重点抓好产业帮扶,发展当地茶业、板栗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同时大力推进素质帮扶。进一步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直接增加劳务收入。并且及时落实承诺的帮扶资金,确保帮扶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出现因帮扶资金滞后导致帮扶项目停顿的情况发生。20xx年,街道共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同时对实施项目多次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进行了解和检查,确保了帮扶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络和交流。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形式,街道和结对村干部群众经常进行联络和互访交流。街道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在区委、区政府等领导带领下,多次到结对村走访,了解情况,对扶贫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充分论证,共同研究探讨发展对策。结对村班子领导也多次来我街道进行考察,学习交流发展经验。同时两地积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如今年年初,街道得知结对村有一在外打工的村民有计划外二胎孕育的事后,马上与该村民的暂住地政府取得联系,及时帮助树下村处理了此事。街道还积极宣传结对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激励街道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再创古荡新辉煌的决心。同时也与结对村的党员干部多次进行思想上、意识上的交流和沟通,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农村扶贫年终工作总结篇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回良玉副总理说过:“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残疾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为了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准确掌握全镇贫困残疾人状况,镇残联组织就我镇贫困残疾人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残疾人基本状况

我镇总人口18900人,各类残疾人276人,约占全镇总人口1.46%,其中城镇残疾人14人,农村残疾人262人。从劳动能力情况看,其中18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155人,占残疾人总数56%;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32人,占12%,他们主要靠父母、兄妹、亲友,或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从就业情况看,从业和个体就业(含农村有耕地的)的89人,占32%。从家庭情况看,全镇有61名残疾人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状态,占残疾人总数的22%,贫困城镇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在3600元以下,农村在2160元以下的有44户。全镇特困残疾人基本都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正常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镇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残疾人会因残因病致贫或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残疾人扶贫和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残疾人贫困原因分析

残疾人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限制,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残疾人贫困面较大。

一是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靠务农生活。

二是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例如:南鹿村残疾人朱军标和妻子吴水英均为残疾,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双亡,虽然其奶奶有土征养老安置保险,但年事已高,全家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朱军标做村保洁员的收维持生计。调查显示,我镇一户多残家庭占残疾人家庭比例%,扶持难度大。

四是社会助残尚有差距。有关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如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按国家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扶贫解困的建议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仅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需要。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没有残疾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全社会的脱贫,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扶贫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残疾人以重点倾斜。要针对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热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

2、稳定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在推行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要重点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已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要依法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经营、残疾人就业等。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在有产业带动的乡镇及村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引导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稳定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脱贫。

3、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的保障。

二是要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规划范围内,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三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方便残疾人就近医疗康复。建议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额度再适当提高。

四是加大救助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进行补助,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子女就读大、中专学校给予助学结对等帮助。对因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

4、呼吁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献爱心,对特困残疾人进行扶助。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资助,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社会各界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伸出友爱之手,多渠道、全方位地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残疾人的心田。

5、加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各村要充分利用场地、康复器械等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治疗,恢复和补偿劳动能力。

篇8:农村小学扶贫工作总结

1 关于“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主要是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在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难点或问题。

1.1 贫困规模的确定自上而下

目前的贫困人口规模的确定不是完全基于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基于省级扶贫部门测算的结果自上而下分配。这也就意味着贫困规模是自上而下确定的,并不是按照某个标准由基层统计并逐级上报的结果。笔者于2014年7、8月赴广西和云南深入基层村委会和农户进行实地调查,村干部和村民反映贫困户的确定是根据上级扶贫部门下达的指标,结合村里的情况来确定贫困户,且村干部反应仍有相当多的很贫困的农户因指标限制不能上报为贫困户。从实地调研来看,贫困户指标与实际贫困户并不一致,这必然导致一部分真实贫困的村或农户因为“规模控制”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

1.2 区域扶贫政策的排斥

针对边境地区的贫困,为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1999年我国开始“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范围边境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有的县离边境很近,但仅仅因为不接壤,就被排除在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以外。在西南边境地区调研过程中,某靠近边境的内陆县甚至希望与其相邻的边境县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从而也成为拥有边境线的县可以享受兴边富民行动相关政策。我国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集中连片开发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一政策在客观上导致了某些贫困村或贫困户被排斥在精准识别范围之外。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行政区划与贫困区域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将某些非贫困村纳入连片开发地区,而某些插花式贫困村或贫困群体被排出在外。

1.3 贫困户具体识别过程和结果不科学

由于规模“总量控制”的缘故,贫困户指标有限,县、乡镇、村在上级分配的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贫困户的识别,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真正的贫困户可能被排斥而不予识别。贫困户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贫困户提交申请,二是入户调查核实,三是民主评议,四是公示,五是县乡镇审核审批。前面四个步骤都是在村里进行,村级干部拥有较大的决定权,评价标准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许多贫困户文化水平低,信息不通畅,对上级扶贫政策不了解,不知如何申请等原因都将导致贫困户被排除。

2 关于“精准扶持”存在的问题

2.1 扶贫内容方面重物质忽略其他方面

从扶贫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扶贫政策和措施侧重于物质扶贫,而在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金融保险扶贫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笔者通过在云南和广西的农户调查了解到,对农户的扶持大多集中在在扶持种养业方面,许多贫困户一般都能得物质性的生产资料。这种普通物质上的帮扶,许多贫困户依然原地踏步,脱贫困难。对于帮助贫困户积累人力资本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扶贫措施还远远不够。在金融扶贫方面,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高,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贫困的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有限,由于农村相关产权方面的限制,房屋宅基、责任田等都不能进行有效抵押,缺乏担保,能满足农村或农民的金融产品数量相当有限。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缺医少药,不少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因病致贫问题相当突出。

2.2 扶贫方式方面重形式脱离实际需求

我国的扶贫政策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往往由上级部门主导和推进,缺乏充分的实地调研,脱离贫困地区或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的扶贫项目在当地无法有效实施。笔者在云南省梁河县调研了解到,该县某村前几年实行养猪项目扶贫,由于当地旱季和雨季分明,在旱季时期,人畜饮水困难,且因干旱,无法为猪提供足够的青饲料,此项目最后无疾而终。某村推行某果树种植项目,在果树挂果期,当地雨水过多,果实脱落,挂果率太低,后来果树全被砍伐,农民损失惨重。

2.3 扶贫模式方面重生产忽视市场

实施项目扶贫必须要考虑自然、市场等多方面的风险,目前,我们针对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措施仍然是重生产轻市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违背产业发展规律。在调研中发现,扶贫机构往往注重扶贫项目的生产环节,对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不了解不关心,导致许多扶贫项目盲目投入,一窝蜂大干快上。比如某县的某扶贫种植项目,实施第一年项目利润可观,第二年就大规模扩大种植,产品价格急剧下跌,农户损失惨重。对于农民已有的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扶贫部门往往主抓产量,忽视市场风险,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

2.4 扶贫资金方面重配套轻投入

我国的扶贫工作转向造血式扶贫后,扶贫工作更多地依托扶贫项目开发来推动,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地方政府进行配套,且配比要求较高。笔者在云南省梁河县调研了解到,有的扶贫开发项目要求划拨资金与地方整合配套资金配比达到1:4,但梁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有限,无法凑足配套的资金,要么被迫放弃项目,要么挪用其他资源进行配套。

2.5 扶贫门槛方面要求较高排斥贫困户

由于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不足,许多扶贫项目都要求贫困户有一定的投入,有的要求还相当高,许多真正的贫困户因为较高的扶贫门槛而无法享受扶贫待遇,真正能享受扶贫政策的往往是能跨越门槛的非贫困户。笔者在云南德宏州调研了解到,该州为促进农村危房改造,可以对进行房屋改造的贫困户每户补贴1万元,但前提是房屋改造必须要达到相关要求,据测算,新修或改造房屋要达到改造要求,在当地的造价通常是5~8万,也就意味着农户要自掏资金5~8万新修或改造房屋,然后通过上级验收合格才能拿到1万元的补贴,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能拿出5~8万的资金已是相对富裕的农户。对于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搬迁农户通常需要自己负担一些,但由于搬迁费用相当高昂,许多需要搬迁的贫困农户根本无法负担,最终也出现搬富不搬穷的现象。

3 关于“精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突出

我国的扶贫工作依然是政府主导,扶贫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各相关部门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彼此缺乏有效的协调,扶贫资金不能有效进行监管。在扶贫资金的发放和到期回收由金融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立项、项目规划由扶贫职能部门管理。扶贫部门扶贫任务重、责任大却资金权利小,而金融机构资金权利大扶贫责任小,金融部门往往因为追求利润对扶贫部门的项目以各种理由进行否决,使得急需扶持的项目难以得到资金支持。我国扶贫资金来源多样,扶贫具体方式多样,实际扶贫工作多头领导,各种扶贫资金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资金按自行渠道下拨,各项扶贫资金被严重分散化,难于形成合力,资金浪费、沉淀严重,且不容易监管,资金使用效率极低。

3.2 扶贫绩效考核不够完善

扶贫绩效考核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年度考核依然以GDP为主,未将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其业绩考核,许多地区的扶贫工作流于形式,年年扶贫年年贫,许多县争戴贫困的帽子,以争取更多的扶贫资源。二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扶贫工作绩效评估制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扶贫工作多注重投入,而对投入过程中的扶贫资金监管、资金使用效率、投入过后的绩效评价不足,考核评价办法不够具体,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资金的分配没有与地方扶贫业绩脱钩,无法调动脱贫积极性,扶贫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没有落到实处,扶贫成本高,扶贫效果欠佳。

4 实现有效精准扶贫的对策

4.1 政府、市场、社会扶贫相结合

4.1.1 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政府财政的力量来实施有效倾斜,为贫困地区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措施和保障,对低保和临时救助等实施财政兜底,保障社会的稳定。政府除了提供的财政资金来主导扶贫外,更应该明确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减少对扶贫项目的确立和实施等具体工作中的干预,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做好扶贫调研、扶贫政策研究、扶贫监测和评估、构建扶贫工作相关平台等工作,保障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

4.1.2 利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市场扶贫。

首先我们要转变思想意识,强化市场经济理念,不能把扶贫工作当作仅仅是政府的事,还要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区域投资创业。从市场法制方向考虑,抓紧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落实;强化贫困农户的市场意识,让其由“要我干”转化为“我要干”,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立足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提高贫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扶持龙头企业,大力探索公司+农户等新型模式;坚持市场导向和顺应民意,充分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扶贫决策权限下放,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转变为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把握市场信息化的趋势,整合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源,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总之,应在整个扶贫工作中贯穿市场意识和采用市场手段,政府决策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增强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

4.1.3 积极引导社会扶贫。

尽管政府扶贫在诸多方面有优势,但社会组织和个人扶贫更灵活、更专业、行动更高效,能与政府扶贫形成互补。部分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有专业知识和特长,更擅长较为专业化的扶贫措施,如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专业的教育机构人员和卫生医疗机构人员能有效发挥自己的特长,扶贫措施更加精准到位,针对一些突发性的因素导致的贫困,社会组织和个人往往比政府反应的更快,更容易实现一对一的扶贫,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之外,一对一的沟通更能给予贫困者精神上的支持。除了进一步加强当前官方主导和实施的各类定点扶贫和结对扶贫之外,还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扶贫。比如从税收政策上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扶贫捐赠的给予相应的税前扣除,建立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能有效将碎片化的扶贫需求和碎片化的扶贫供给相结合。

4.2 精准识别,针对性扶贫,动态管理

当前我国的贫困群体区域性分布与插花式分布相结合,对于区域性分布,重点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于插花式分布要扶贫到村到户,做好“两项制度”的衔接,确保贫困人群的扶贫工作全面覆盖,对于已经脱贫的区域、县、村和农户进行摘帽,确保有进有出,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从多维贫困的角度建档立卡,在识别环节采取自上而下和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贫困群体识别方法,坚持“民评民议、公开公示、阳光透明的原则”,确保贫困识别过程公开、公正、透明,为扶贫到户奠定基础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做到因户施策。对于贫困户,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贫困户信息网络化的动态管理。

4.3 健全精准扶贫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4.3.1 改革扶贫考核机制。改革扶贫考核机制,审批权限下放到县。除特殊项目外,一般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市,由县市来统管,打破扶贫资金的条块分割,由县市来统筹本县市的扶贫事宜,加强对扶贫效果和责任落实的监管。鉴于审批权限的变化,除了省、市、片区的考核外,尤其要加强县级扶贫工作考核。健全贫困县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对贫困县的官员年度考核不在以GDP为主,要将扶贫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体系。地方GDP的增长与扶贫工作并不矛盾,没有经济的发展,减贫是一句空话,但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不能盲目追求GDP,针对不同的县市的不同情况,在县级考核中纳入扶贫开发成效指标,并根据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4.3.2 建立有效的扶贫工作绩效评估体系。要对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扶贫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建相应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组,主要从组织领导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扶贫工作实施情况、扶贫工作管理情况这四个方面,以资金流向和项目进展为主线,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级扶贫工作进行考核,督促将扶贫工作的责任和任务落到实处,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效果相挂钩,确立激励机制。

摘要: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农村精准扶贫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或难点,主要表现为贫困对象识别不准,扶持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要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应该将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同时还必须健全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村,精准扶贫,问题,机制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上一篇:污水处理环保优秀标语口号下一篇:会计基础练习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