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高考

2024-05-19

人物的高考(通用8篇)

篇1:人物的高考

20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四川消防员的人物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森林火灾让全国人民揪心,大家默默祈祷扑火队员顺利归来。然而,4月1日,噩耗还是传来,30名扑火队员壮烈牺牲。4月2日,30名牺牲人员名单及照片公布。

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平均年龄23岁!看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我和众多网友们一样泪眼朦胧。他们的惨烈牺牲,像30颗灿烂的星星陨落,在沉痛哀悼的同时我由内心生发出一股崇高的敬意:他们是舍身忘死的逆火英雄,永远值得被敬仰、被铭记。

请记住他们选择英勇无畏。攀高楼、战火海,下深井,和浓烟较量、同洪水搏斗、与死神周旋。接到救援命令,他们必须立马全副武装,急速赶赴现场,每一次执行任务可能都是生死考验。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难道他们不怕痛吗?怎会不怕呢?谁不是血肉之躯,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是一样的疼痛难忍啊!只是,他们明知消防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人,他们还是勇敢且坚定地选择做一名消防战士,选择了便义无反顾、忠于职守、冲锋火海,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回忆起了吗?无论白天黑夜、酷暑寒冬,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消防战士的身影,那一抹鲜亮的橙色,是保卫群众安全的坚强铠甲,是保护国家财产的铜墙铁壁。

请记住他们替你负重前行。同是身为90后的我,可以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安然工作,可以享受呼朋引伴、游山玩水的双休,可以拥有不被突然打断的睡眠,可以常伴亲人身旁细品生之美妙……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等词汇挂在嘴边、晒到朋友圈里。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我们每一个安然入睡的夜晚,在我们每一次尽情欢乐的节日,在我们每一次面临无情的灾难,都有消防战士、人民警察在彻夜不眠值班值守,在竭尽全力排除万难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源自于他们的无私坚守和拼命付出。

请记住他们以生命赴使命。回顾以往奋战在洪涝火灾现场的消防战士,有徒手拎走起火煤气罐保护居民安全的,有被洪水打得上下浮沉仍不放弃救人的,也有牺牲时始终紧搂被救小孩的。此次在凉山火灾中牺牲的消防队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投身火海不犹豫、踏进洪涝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安全长城”,为人民群众挡住了凶猛洪水和烈焰大火,真正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入团誓言。相较之下,我们反观当下、反省自身,你有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吗?有竭尽全力投入工作吗?有不折不扣为民服务吗?英雄的牺牲令人悲痛,更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逆火英雄,浩气长存!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英烈精神,永驻于心

3月30日18时许,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一场森林火灾。着火点地形复杂,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州县,启动应急预案,投入689人现场实施灭火工作。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突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英雄遇难。其中有27名凉山州森林消防队员,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中,纷纷自发祭奠英雄。

4月5日,海南陵水籍烈士唐博英魂归故里。在朋友圈微信账号为“华仔”的31岁网民,竟然写出“海南男孩太多了,死一个两个正常的……”的言论,还辱骂救火英烈。目前,警方已锁定嫌疑人。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经成为捍卫英烈权益承传英烈精神的“利器”。(据《海南日报》网络记者徐慧玲,邱肖帅报道)

上述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情,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范文】

英烈精神,永驻于心

①四川凉山发生一场森林火灾,着火点地形复杂,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州县立即投入689人现场实施灭火工作,而在扑火人员转场途中,受风力风向突变,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英雄遇难。而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一网友却在谩骂救火英烈,玷污其英灵,遭到众网友的痛斥。可见,我们应依法捍卫英烈权益,传承英烈精神。

②依法惩治,捍卫英烈权益。扑火人员冒生命危险上山扑火,他们为人民舍生取义,而一些人在家中毫不感恩之心,还谩骂他们,辱没英灵,究其根本则是孟子所说的人有“四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人无“四心,非人也。”不负责任的一顿“愤青”,胡言乱语,自以为互联网是法外之地,其实不然。年前“暴走漫画”利用英烈形象作文章并嘲笑他们,对英烈的大不敬,既损害了英烈的合法权益,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消防员作为世界最危险职业,他们受岗敬业精神与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理应被人尊重歌诵,用“英烈保护法”捍卫其尊严。因此,学习英烈奉献和牺牲精神,面对对英烈侮辱谩骂,应心怀正义挺身而出,捍卫英烈的尊严与权益。

③尊重英烈,发扬精神。正是因为扑火人员的敬业爱岗精神与舍己为民的高尚品质,才使得山火没有漫延,伤及人民。中国发展与人民平安生活都是由英烈用血肉之躯捍卫的。刘胡兰宁死不屈,受尽严刑拷打也不泄露秘密;黄继光英雄烈士保护法用身体挡住枪口为战友争取机会,英勇牺牲;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这些英烈的艰苦奋斗,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延续,理应被尊重与发扬,让英烈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④继承传统,为国奉献。长征万里犹未尽,抛头洒血需英雄。安邦定国栋梁在,国家昌盛民族兴。传承英烈精神,每人都应尽一份力。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完成英烈们的遗志,为祖国更好地发展奉献力量。怎能忘中印边境詹娘舍哨所的守护神,怎能忘开山岛王继才夫妇,怎能忘“两弹一星”功勋者,怎能忘无名英雄……

⑤遵纪守法,自觉捍卫。青少年应自觉捍卫英烈的尊严与权益,面对有损英烈形象的事情要及时制止,学习并传承英烈的高尚品质,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尽一份力,争一缕光。

⑥正如领袖指出“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因此,捍卫英烈权益,传承英烈精神,没有旁观者。为正义站岗,不为邪恶买单。

篇2:人物的高考

一百年,能守住自己的小天地,守住平静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是,杨绛先生做到了。在百岁的时候,她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我们终能明白,杨绛先生为何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终能明白,为何杨绛先生始终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永远是那么的从容不迫。

素材运用角度:独处、个性、平静、雅致

钱学森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一次考水力学,6道题全答对了,老师给了他100分。但钱学森找到老师说:“有一个字母,不应该简写,我简写了,必须扣掉4分。”最后,老师给他改为96分。在国防部五院时,钱学森最初是担任院长。不久他给聂帅写信,要求改“正”为“副”,以便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就这样,当了一时院长的钱学森,又改当副院长。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有一位老板,要为钱学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钱学森听说后,坚决反对:“一个还活着的人,怎能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

素材运用角度:诚实、真挚、淡泊名利

三毛

三毛真正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她那颗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旅行的心。其实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禁锢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种心态里。而三毛是那种即使被囚禁在一个牢笼里她也可以用她的心在撒哈拉流浪的女人,她对于爱情的勇敢与执着,是那么的让人着迷,一个爱上流浪的人,一个在流浪中爱着的女人。突然觉得这种流浪的浪漫情怀,在我们越来越世俗的世界里渐渐的远去了。我想流浪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足够虔诚地面对流浪,我们就不会感觉到深深的寂寞。

素材运用角度:迷人个性、让精神去流浪

海明威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素材运用角度:坚持、自律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所以她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度残疾儿。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可她凭着自已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挑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进入大学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并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篇3:人物的高考

一、从历史人物进入高考作文的佳作中管窥其切入视角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分析历史人物成为高考作文热门素材的现象, 本文选取了2005年以来高考中以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作为素材并获得好评的10篇作文, 对作文的选例角度或者事例概述如下, 以管窥这类作文的切入视角。

通过上述高考作文试题与历史素材的运用角度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考生选取历史人物作为素材的角度, 多是选取历史人物的性格品质, 或是选取历史人物的复杂经历, 或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与作文话题或主题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提取主要历史事件、演绎历史故事和阐述相关道理等方式连缀成文。

二、历史人物成为高考作文热门素材的原因透视

1.历史人物生活阅历的丰富性和性格品质的复杂性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从而成为作文的“万能”素材

多元解读本身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体现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人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 性格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 人物性格又是与其生活阅历息息相关的。苏轼、李白、屈原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性格大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他们也大多有过坎坷的遭遇, 这些都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性, 为考生提供了说不完道不尽的“万能”素材。2006年全国各地以苏轼为素材并在报刊发表的高考优秀作文有十多篇, 有的写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有的写他“得势与失势”的淡然, 有的写他“为官一处, 惠及一方”的功勋, 有的写他“既乐山, 又乐水”的悠闲, 有的写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遭遇。“一千个考生就有一千个苏东坡”, 苏东坡成为考场作文的“万能”素材。熟读《苏东坡传》, 再加上对他诗文的阅读, 基本上就能对苏东坡有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 如他的生活阅历, 他的性格特征, 对他的思想性格与生活阅历的述评等。学生很容易在考试时选取其中某个适合高考作文的素材, 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智慧, 将素材叙述的角度变一变, 将素材内涵与作文主旨联系起来, 写出“说不尽的苏东坡”。

2.将历史人物丰富的人生阅历、复杂的个性特征与高考作文主题联系起来

这些大家熟悉的素材, 经过多种形式的演绎和提炼, 文字表述已经基本成型, 有较为成熟的语言表述方式, 考生在考场上就省去了临时组织文章语言的工夫;在对历史人物的品格理解和评价上也相对成熟, 历史自有定论, 考生也省却了考试时即时评价的麻烦。例如李白, 从西域到大唐游历名山大川的丰富经历, 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的狂放不羁, 斗酒诗百篇的洒脱和才气;陶潜弃官归隐, “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项羽从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的悲剧, 与虞姬可歌可泣的爱情等。当这些历史事例与高考作文的话题 (主题) 有一定的联系或者不谋而合时, 就成为考生比较省心又讨巧的切入角度。再加上有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时有意识地将这些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与作文话题 (主题) 建立联系,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些素材就成为“变形金刚”, 更加成型和成熟了。一旦考场作文与此有关, 一拍即合, 再运用这些素材就驾轻就熟, 信手拈来。

3.历史人物一直活跃在语文课堂和学生阅读视野中, 在考试时容易被唤醒和激活, 与作文话题或者主题建立“超链接”

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在选文时都以名篇佳作为主,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和有关他们的佳作俯拾即是。例如李白,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豪放飘逸”的李白专题, 名篇佳作如《将进酒》等不下10首, 加上小学、初中学过的诗歌, 不下20首。知人论世, 诗人的生活阅历和个性特征等必然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能回避的话题, 所以对于李白的认识应该是较为全面和丰富的。苏轼的作品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有《赤壁赋》《念奴

阅读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之一。名家名著名篇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内容后, 这些素材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学生拿到作文题时, 第一反应往往是从脑海中积极搜索、联想与回忆, 这些在教材和课外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历史素材就很容易进入视野, 并且在瞬间被激活, 迅速在作文题目和素材之间建立“超链接”。学生对素材的某个部件进行的充分分析很容易成为作文的“酵母”, 在“叙议结合”等作文技巧的作用下, 成为作文的主打素材, 从而创作出契合题意的作文来。

三、历史人物频频进入高考作文需要理性评价和科学引导

1.历史人物成为高考作文热门素材反映了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灵活运用, 而素材的频频“撞车”现象则反映了考生阅读面的狭窄和思维的雷同

考生在高考作文时积极运用阅读过的历史素材, 其实是将长期大量的阅读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的一种表现。在写作时准确巧妙地选取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例或言论作为主要素材, 与高考作文主题相契合, 将阅读素材的积累有机融合到自己的考场作文中, 这与我们引导学生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一致的, 体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指导作用, 也体现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灵活运用。

化用历史人物素材虽然不乏优秀作文, 但是同一历史人物频繁进入高考作文的“撞车”现象又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和思维雷同。这些作文所使用的素材内容相似, 对于同一个作文话题而言, 立意也大同小异, 有些难免牵强附会, 生套话题。正如有人言:“一到6月7日, 古代名人及其事迹就开始高频率出现, 屈原不停地跳江, 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一谈“好奇心”, 满眼都是牛顿和苹果, 学生的阅读面何其狭窄!思维的同一性何其严重!试想, 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考生的作文中写的都是苏轼、李白、杜甫、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清照、牛顿、爱迪生, 会是怎样浩大的气势和深沉的悲哀啊!以创新为灵魂的作文却“千篇一人”, 千篇一律, 不是作文教学最大的悲哀吗?所以, 我们提倡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更多更鲜活的生活素材。同时在作文指导时, 也要开阔思路, 在选择作文素材的时候多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 不能将作文取胜的希望都寄托在历史人物身上。

2.对历史人物素材的简单“复制”反映了考生缺少自己的表述方式。不必一味“复古”, 深入观察、体验与思考现实生活, 才是高考作文的“硬道理”

屈原投江、李白纵酒、苏轼被贬成为每年高考作文的常见面孔后, 有高考作文专家又大声棒喝:打倒这类作文!要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如果不能指出一条新的出路, 只是将有关历史素材的作文一棒子打死, 学生的作文不走“复古”路, 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方向, 仍旧会茫然地徘徊在十字路口。引导学生理性地选择历史人物进入作文, 同时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笔墨投入对现实生活的书写, 才是高考作文的“硬道理”。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有一篇经过几次评分最终给了高分的作文, 写自己如何从父母的辛劳中有所感悟。很难说这篇作文具有多高的艺术水准, 但是它是为数并不太多的写现实生活的作文, 所以还是被阅卷组给了高分, 而且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还专门写了点评文章, 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最真实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淡化素材的整合性运用, 多让学生在拓展阅读范围上下功夫。博览群书, 才能旁征博引;重视阅读, 更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和成长历程。当然, 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事件, 需要自己独立立意, 不像历史人物有很多现成的评价;叙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表达系统, 不像描述历史人物已有许多现成的表达方式。但是, 眼前的现实生活才是更丰富、更值得玩味的, 才是作文最鲜活和最具生命力的素材。不是近处没有风景, 而是缺少发现, 缺少思考, 缺少富有个性和灵性的表达。作文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是有血有肉的, 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也是值得玩味的, 不必都去赶古人的时髦, 而漠视甚至抛开现实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在, “现在”的生活是我们最熟悉的, 也是亲身体验的, 怎能拒绝现在而一味“复古”呢?

篇4:高考状元与《环球人物》的缘分

他的女儿,17岁的王子瑾,在今年河南高考文科考生中,以658分的成绩,斩获该省文科状元。内黄县,这个河南省安阳市东北部的小县城,隔了十几年,终于再出了一个全省的状元。亲戚朋友都对他说:“孩子真争气!”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特意跑来取经:“你们怎么教育娃的?”

王子瑾看起来却比父母平静,她正忙着报志愿:“我要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啰。”

记者问她:“想过状元帽会落到自己头上吗?”

她想了想,露出甜甜的笑:“之前和妈妈聊天时,也说过想考个状元;差一点,也要考上清华、北大;再不然,人大、复旦也好。实在砸了,那……再复习一年呗!”轻声细语中,传递出这个年龄女孩特有的开朗和乐观,“各种准备都做好了,出结果的时候才不难受嘛。”

真正得知自己成了高考状元时,王子瑾的心还是猛跳了一下,幸福真的来了,“但我得平静点,身边的人都激动,我觉得不能跟他们一样”。

高分是怎么炼成的

内黄县第一中学现在十分热闹,主教学楼前的电子屏上,“我校王子瑾同学喜获2013年全省文科状元”的大红体格外显眼。学校官方网站上也赫然写着:“喜贺内黄一中王子瑾同学荣获河南省文科状元。”

高分究竟是怎样炼成的?父亲王运安也说不出啥“秘诀”,“我们很少管她,她从小就让人省心。”王子瑾的妈妈和姥爷都是教师,家里在县城里也算得上书香门第,小时候,妈妈就经常给她读故事;长大后,她也很爱看课外书。王运安说,“上小学和初中时,她妈妈还能勉强辅导一下,高中就辅导不了了,全靠她自己”。

同学的眼睛则观察到更多“秘诀”:“子瑾呀,她可是个跟知识较真儿的人!”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一道10分的数学题,王子瑾得了9分。“在我们看来,丢1分没有什么,可子瑾硬是缠着老师告诉她丢1分的原因是什么。”她的严谨细致也是出了名的,“别班的一位历史老师还拿子瑾的课堂笔记去备课用呢。”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素红认为王子瑾成功的“秘诀”是心态。这个高个子女孩平时很少考第一,一般都稳定在前五名,“她心态好,人自信。”。

王子瑾自己则把高分归功于失败。“上高中前,我是活泼张扬的性子,不踏实,自以为很聪明,随便看看就能考个好成绩。高一几次考试失利给我的打击很大。我突然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踏实才最重要,后来性子就变得沉稳了。”

课堂之外,王子瑾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什么都看。和一般女生不同,“硬邦邦的、政治类的书报也爱看”,班上订的《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家里订的《环球人物》、《环球时报》,她都爱不释手。“我觉得看书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性,我不是为了分数,而是真的关心这些国家大事,结果也开阔了我的视野。”

与《环球人物》结缘

6月25日,王运安在接受河南省《大河报》采访时提到,“子瑾很爱读书,特别对《环球人物》和报纸感兴趣。”这一消息也引起了本刊记者的好奇。原来,王子瑾与《环球人物》结缘是在2008年。有一天,还在读初中二年级的王子瑾去叔叔家做客,叔叔是一名大学老师,家里整整齐齐地收藏着一沓《环球人物》。王子瑾好奇地翻了翻,就再也放不下了。她软磨硬泡地把杂志从叔叔那儿“借”过来,再也没有“完璧归赵”。

看完叔叔的“存货”,王子瑾想自己买杂志,但身边的报刊亭较少,买杂志不方便,她想起妈妈是中学老师,就让妈妈在学校里帮自己订了一份《环球人物》。每次妈妈把新杂志带回来,她都会第一时间看完。“我的同学也喜欢看,班里有一本,大家就争相传阅,传一圈要好长时间。”

即使在高三学习最紧张时,王子瑾每天晚上10点放学回家后,也要先花半小时看《环球人物》。高考前的最后一星期,王子瑾已经不想看课本了,看杂志的时间增加到每天一小时,新的一期看完了,就翻以前的。父母也没有意见,说:“你觉得有用就好。”

“当然有用。我看过的杂志很多,但有些主要是娱乐报道,学生时间宝贵,看这样的杂志浪费时间。有些又太严肃,读得没意思,还不如看课本。相比而言,《环球人物》读起来很有趣。”王子瑾告诉本刊记者:“杂志中的人和事,写作文时可以用。别人写作文,往往是牛顿、爱迪生这种老故事,而我用《环球人物》里的人和事做例子,很新颖。”

除了写作,杂志对她学好政治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时政》栏目里的国际人物报道,开拓了她的视野;《封面人物》栏目里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报道,让她对改革形势有所了解。“我最爱看《封面人物》栏目,印象最深的是《彭丽媛的新使命》、《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和《中央七常委国事家事》。这些报道提升了我的思考能力,让我在做题的时候,不只看到表面现象,更能挖掘出题人的意图。看《环球人物》也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这些东西,王子瑾渐渐发觉自己变了,“在政治上对国家更加关心了,对周围世界也更加关心了,对历史发生了很大兴趣,自己的人文情怀更重了些。”

眼下,王子瑾正在考虑读哪所大学、念哪个专业。她说,刚读高中时一度想学法律:“觉得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做了律师就能帮助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但后来明白了,社会不公平是有根源的,当律师只能帮助一两个人。”她看了很多《环球人物》的经济报道,高三时想法渐渐改变:“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都是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是文科生,在科技上贡献不了力量,那就学经济吧,也能给国家做一点贡献。而且,我读了杂志上很多经济学家的故事和观点,迈克尔·斯宾塞、尼古拉斯·拉迪、拉加德、林毅夫、陈志武、邹恒甫、黄育川……这些人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我都知道一二,将来见老师的时候不会无话可说。”

人生的第一步

“状元对你意味着什么?”记者问道。

王子瑾沉吟片刻才说:“这只能证明我高中努力过,进入大学后就不能算什么了,因为已经是过去式。我想,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步、第一个坎,我考了状元,只是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逗号,做了一个总结而已。今后,还要面向未知的新生活。”

“每年高考状元一揭晓,社会上都有批评声,认为状元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你觉得自己是吗?”

王子瑾有点委屈:“我小时候读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看到里面写考试把皮皮鲁折腾得够呛,心里特别难受,为什么我们好好的,要被考试弄成另一副样子呢?但是我们在县城,教育资源没有大城市好,如果我们一味搞素质教育,那成绩肯定会落下来,不能进入好大学,结果,我们的起点会更低。那些批评应试教育的人,应该考虑考虑县城的、农村的孩子,我们得为自己挣得一个好的出路吧?!”

17岁的王子瑾确实为自己挣得了一个好起点,在这个夏天,她将告别小县城,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中间选择一所,去将为自己挣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会不断努力的。”她说这句话时,父亲王运安在一旁慈爱地看着:“我只希望她健康成长,快快乐乐。”

篇5:平凡而伟大的高考人物作文素材

突破自我的航海家

【人物事迹】

在勇气与自由的相互作用下,54岁的翟墨完成全球第一次不停靠帆船环航北冰洋。

“我一个人买了一艘船,我连GPS都不会看,一个人在海上漂了28天。”掌舵、摇把、打水结,翟墨一项项从头开始学习。一个人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他是振翅的海燕,无畏惊涛骇浪、无惧风高浪急。

看似平静的海面常常险象丛生,恶劣的天气、复杂的航线以及神出鬼没的海盗都是翟墨所要面对的挑战,但他选择迎难而上、逆风前行,享受“蓝色鸦片”带来的快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航程的终点亦是起点,不为自己设限的翟墨,正伫立在甲板之上,面朝大海,眺望下一个远方。

【示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翟墨在知命之年仍以逐浪远方的勇气,驰骋于广阔海域。一个人漂泊于大海,他是船长,也是水手,从头开始学习航船技巧。在狂风巨浪前、猖獗海盗面前,翟墨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以勇气作帆、为梦想起航,翟墨的人生大海,是永无止境,亦是勇无止境。

甲胄师温陈华

【人物事迹】

近些年来,中国古装剧把服饰和铠甲的准确还原作为卖点,《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影视剧的爆火,成功将为其制作铠甲的温陈华带到了大众面前。

作为中国古代甲胄复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温陈华的作品曾经被人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收藏。为了复原古代铠甲,他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寺庙进行考察。随着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甲胄复原和传播的行列之中。对此,他十分高兴,因为“这是对血脉的尊重。

【示例】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脉,不可断绝。甲胄师温陈华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甲胄事业,身体力行,带领团队穿梭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与庙宇之间,十余年间,修复、制作了六千多套甲胄。正如温陈华而言:“这是对血脉的尊重。”虽然文化看上去无形亦无色,但却决定了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知名作家严歌苓

【人物事迹】

严歌苓是位高产的作家,她创作的《扶桑》、《芳华》等多部作品享誉全球。而她却对自己的才华不以为然,认为勤奋是唯一能够使人最终走向辉煌的条件。

美留学时期是严歌苓自称“最艰难的”一段经历。在那时,经济不宽裕的她住在地下室,打工赚学费,她在餐馆洗盘子时,片刻不停地背着写满两只胳膊的英语单词。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回忆这段经历时,严歌苓觉得“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脱胎换骨的一种”。

【示例】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当你经历过苦难与挫折过后,它们反而会成为成功的助力。作家严歌苓曾经历过一段灰色的时光,革命、饥饿与死亡充斥着她的生活,但她在时代的巨变中看得分明,把苦难的经历幻化为创作的营养,以笔为镜,影响了一代人。利用苦难来磨砺自己的人终将成为时代汪洋中恣肆遨游的佼佼者。

持枪保姆黄海

【人物事迹】

作为一名基层警察,黄海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居民琐事。从警12年以来,他每天面对的是“小两口的拌嘴”、“群众的求助”、“宾馆里的口角”。

12年前,黄海以为工作会如自己小时候的警察梦一般,持枪打击罪犯、抓捕逃犯,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但他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对居民有求必应、认真负责,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坚守在岗位上,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黄海用自己的行动成为了街坊邻里口中的“持枪保姆”

【示例】

时代需要勇往直前、敢拼敢闯的追梦人,也需要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打工人”,“持枪保姆”黄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工作内容虽然与他所想的相差甚远,但黄海却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里,对于群众的要求件件落实、有求必应。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平凡的岗位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远方逐梦的国际舞者

【人物事迹】

从红灯区到世界舞台,对于布布而言,梦想的跨度是每一个舞步。

“我是孤儿,我觉得是跳舞救了我的命。”在12岁那年,布布接触到街舞,那些优秀的舞者的身影萦绕布布脑海,一颗梦想的种子悄然埋藏心底,生长于荆棘之地,生长出梦想之花。

在第一次参加舞蹈比赛时,布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重压之下他并没有通过试镜,但挫折并没有阻止他追逐梦想的脚步。通过日复一日地努力练习,再一次站在比赛现场的舞台时,布布以最好的状态取得比赛的成功。去年,在国内的一档舞蹈综艺节目上,布布展现了超高水准的街舞水平,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位街舞大神,他正一步步跳上更大更远的舞台。

“梦想是让你每天坚持的原因,让你不断追寻希望,如果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示例】

篇6:鲁迅的故事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闻茶香:故事中的故事

我细细闻了闻茶香,清新,引人深思。初识鲁迅,还是在初中课本上。黑白照片中的他,身着长衫,目光坚毅,严肃。我似乎看到了有什么东西在他目光深处,久久的燃烧着,永不熄灭。

我试图以一个初一学生的身份,在难懂的文章中前行,几遍下来,我依稀地看到了那时黑暗的社会,和他辛辣的讽刺,像一把刀子,正中要害。先生把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化作浓浓的墨,倾泻在纸上,愈发愈引人深思,也让我这个学生皱紧眉头,细细思索着。

我好奇地向老师请教愿与鲁迅的更多信息,好像嗅到了茶的清香,急不可耐的要常常茶水的滋味,老师只给我讲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末了,老师只是笑笑,意味深长的说:“足矣,鲁迅先生这个人,要慢慢品味。”。我有点一头雾水,静下来,思考着那个故事。也许,他知道,唯有医治好人的灵魂才能救国吧,没有灵魂的人,只是无异于行尸走肉罢了。时光流逝,中华魂,永远不应丢下。

第一口,略苦,留有余香:时间的故事。

第一口下来,有点茶叶的苦涩,久了,唇留清香。“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老师用鲁迅的名言严厉的对我们这些磨蹭的学生说。我低下头,心里涩涩的`,好像刚被鲁迅先生批评过一样,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惜时如金,如命的人呀!我下定决心,不再浪费时间。

我望着电脑,坚定地走开,继续写作业。在睡梦中,我咬咬牙,在微凉的清晨中,早早去上学。在午后的阳光下,我孜孜不倦的背书……很苦,但是,在一切的苦涩之后,我总算换来满意的成绩,是鲁迅,告诉了我时间的宝贵。他告诉我们,哪里有天才?他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了。

鲁迅先生,是爱国作家,更是我人生的导师。苦涩之后,茶的余香,满口近是,清新,让人振奋。

细品:走进鲁迅的童年

细细品味,满口近是浓香,让人回味无穷。无意间,我在家里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随着鲁迅的记忆,来到了他的童年,带着纯真的梦幻。我们走进百草园,逗弄班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里捕鸟,天真烂漫。我们来到鲁镇,掘蚯蚓,月夜行船,看社戏,偷毛豆,无拘无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鲁迅,纯真,欢乐。

然而,它又是一个严肃的战士,用锋利的笔,为祖国而写。用炽热的爱国心,报答祖国。

不尽的清香

不知不觉地,一杯茶品近了,但是,余香是不尽的,永远用它固有的清香,飘在我的心中。也许,鲁迅先生像茶,这又细细品,才尝到他的滋味,也许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无法品读出他最真实,伟大的情操,真情操,我与鲁迅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说不完道不尽。

篇7:高考人物素材:陈光标的慈善纷争

写作示例

1.不要让慈善裹上虚伪的外衣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慈善事业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有真正心系天下,真心为慈善之人,他们用自己的号召力为慈善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崇拜。但其中也不乏以慈善为噱头,用造假和表演来支撑慈善,以此来谋求自己利益之人。慈善,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真实、透明是每一场慈善的应有之义。不管是慈善中善款的来历,还是后续活动中善款的去向,都应该是纯净、透明的,不掺杂质的。慈善本身是一场心与心的温暖,若其中牵扯欺骗、虚伪,即使做了慈善,也终究是脱离了慈善的本意,这又让人们如何相信呢?

2.“暴力慈善”是对社会的软暴力

慈善一般都是与怜悯、同情、大爱等词语联系起来的,而给其加上“暴力”二字,总叫人难以释怀。之所以将陈光标的慈善称为“暴力慈善”,就是因为陈式慈善太过高调,已经超出了大众可承受的心理范围,如云南盈江地震时,陈光标在给村民每人发放二百元之后,要求每位村民将钱高高举起,数万张百元钞票“染红”村子上空,蔚为壮观。在这种暴力慈善的背后,其实受益人并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只不过是延续着当年那种“荒年施粥”的基本社会伦理,而并未进化到用关爱与尊重去对待每一个人的意识层面上来。这种暴力慈善实际上是对社会的软暴力,更多体现出了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士对于受益者的支配性,嘴脸那是相当不好看。表面上的慈善、实际上的心灵伤害就是这种软暴力的真相。

3.让慈善在法律内规范运行

近年来,一些公众人物、企业组织看到了公益慈善捐赠里面的“商机”,通过捐款实现“博眼球”“赚口碑”,公开宣布捐款,结果事后却不捐或少捐,这种被称为“诈捐”“悔捐”和“诺而不捐”的事件不乏其例,甚至还有与企业、政府相勾结,以公益慈善为幌子达到某些攫取利益的目的,从而透支了公众信任和慈善热情,也刺痛着人们关注慈善事业的神经。而这些事件背后,暴露的是我国的公益慈善领域监管机制的缺乏。虽然有相关法律,但在如何落地,如何规范和引导企业或企业家的慈善行为,特别是如何避免让他们的慈善行为走偏,这方面还有许多空白和盲点亟待完善。

中国古代的慈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活动比较简单,行为之一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即所谓“施粥”。施粥赈饥虽然简单,却是一种最受欢迎的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现代拍摄的清宫戏中,不时会有大善人支起大铁锅熬粥赈济灾民的镜头。

篇8:高考人物传记命题特点及解答策略

一、概括传主成就【命题特点】

传记作者为一个人物立传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其事迹、凸显其成就, 因此, 对传主事迹或成就的概括就成为历年来高考的主打题型。其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文中写到的“某某”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 从文中看, “某某”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答题策略】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 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 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 如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 概括时要准确具体, 不可笼统。

【高考真题】

例1.从文中看, 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2010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1891年11月1日, 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 体察侨民疾苦, 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 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 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 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 并译成英文, 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 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 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 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 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 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 研究地方礼俗, 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 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 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思路导航:第二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 查访侨民疾苦, 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 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二、把握传主形象【命题特点】

传记和小说一样, 其核心任务就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成为传记考查的热点, 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结合作品, 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 这篇文章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

【答题策略】

作者对传主形象的刻画、对传主品格的弘扬总是通过对其事迹、言行的叙述描写来体现的, 因此, 把握传主的形象, 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可以从四方面思考:第一, 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看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第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第四, 注意作者对传主的介绍和评价。

【高考真题】

例2.从全文看, 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009年高考江苏卷《画家黄永厚》)

语段信息: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 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 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 大事面前不敢表态, 什么玩意儿, 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 深居简出, 淡泊明志, 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 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 不过, 你画李白就李白, 画杜甫就杜甫, 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 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 “不看画的人, 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 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 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 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 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 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 他笔下的魏晋人物, 长发纷飞, 衣裾飘扬, 袒胸露腹, 粗粝怪诞, 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 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 这就是黄永厚。

思路导航: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的喻义, “冰”和“炭”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事物, 那么, 题干的意思即是要求考生找出黄永厚身上的两重性格, 从行文中可以找到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 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三、探寻因果关系【命题特点】

传主的某一行为、成就或事迹常常是某些原因促使的, 这种对某种结果的归因探寻, 是高考人物传记常设的题型之一。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从文中看, 哪几件事对“某某”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根据文章内容, 请概括“某某”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3) 从文中看, “某某”作出某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策略】

显性的因果和隐性的因果往往交织在文章之中, 有可能是局部筛选与概括, 也可能是全文筛选与概括, 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筛选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第一, 要看清楚文本相关文字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 尽可能地穷尽原因, 不可遗漏要点;第二, 外因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大原因, 解答归因题时要“内”“外”兼顾, 不可偏废;第三, 要分点解答, 力求条理清晰, 眉目清楚。

【高考真题】

例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他是“白费心血”,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

语段信息: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 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 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 受我的思想束缚, 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 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 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 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思路导航:对本题的解答首先应该找准信息对应点, 紧扣题干要求进行概括归纳。答案要点有三个, 作答时要考虑全面, 条分缕析, 表述简洁流畅。

参考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 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 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四、探究人生启迪【命题特点】

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我们能把握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并形成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这种题型旨在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能合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传主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哪些启迪? (2) 传主的事迹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意义? (3) 传主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答题策略】

这种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 要求考生能够立足自我, 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个性化解读, 思维应起于文本、归于文本, 超越文本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 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 要紧扣文本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同时要做到观点明确, 论述合理, 条理清晰, 语言简洁。

【高考真题】

例4.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语段信息: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 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 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 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 “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 “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 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 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 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思路导航:解答此题, 要紧扣题干的提示, 从“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两方面分别作答。作答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明确回答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特点, 具体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 永不满足, 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 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观点二: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 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调查研究, 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③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上一篇:xx小学民生资金管理使用自查自纠情况下一篇:某乡镇宣传会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