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08-03

“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精选9篇)

篇1:“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封面(格式):

任教学科:体育与健康 参评类别: 体育 编号:

论文题目

“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名:

梁 伟 健 单

位:

佛山市实验学校

职称职务:

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1051117359@qq.com

撰写时间: 2013年4月 1日

“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正文: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捆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厌倦、消极的心态日趋严峻,学生失去原有的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严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弊端,使体育教学难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本人在佛山市实验学校初中部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学习共同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的成员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围绕同一学习目标展开多边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互助性学习群体。在活动中交流经验、碰撞思维、共享学习资源和成果,以实现群体共同发展的课堂组织形式。

“学习共同体”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颖教学模式,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运用“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学习共同体”的科学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人配合及友好相处,增强学生的团体的协作精神。“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形式加以编制的,所以,它必须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有序性。它的基本特点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活动一致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优化组合,由于每个组的成员在活动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科学组合“学习共同体”,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也有助于因材施教。

1、互助组合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才能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异质性学生组成小组,在“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投掷铅球练习中,安排四、五人一组,保证一名学生动作比较正确,充当小老师,对技术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并明确在练习后指定各小组成员进行比较。这样学习的效果比老师一个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通过这样的安排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2、分层组合法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以的学生都能受益。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如果把二十多个男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运球练习,部分学生已经是篮球运动的“高手”,再叫他练习运球就会使他感到“小儿科”的感觉,从而他们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而能力差的学生在“高手”面前会感到出丑而放弃练习,对练习失去信心,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这时可以把学生分成水平不一的几组,让“高手”们练习运球上篮或更难的动作,而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而能力差的学生,以实现因材施教。

3、自愿组合法

让学生自行组织“学习共同体”,自愿组成的学习小组其内部相对稳定,有较好的协作基础。由于平时的相处有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他们会合作得很好,互为指导者,取长补短,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自主结合突出的是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练习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技巧练习中,学生对容易的动作不感兴趣,较难的动作又难以完成,往往练习几次后就失去了耐心。如果由他们自愿组合,并要求在练习结束后进行展示,这样他们就会为了自己的团体荣誉而相互促进,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效果分析

体育教师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发掘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交流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越来越强,同学之间更加团结,逐步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平时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往往会失去信心,但在“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小组共同的荣誉,每个成员间都能顾全大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肯定对方的价值,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得到了尊重和满足,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组织方法、场地器材,另外课堂纪律的保障,过程的监控、指导,成果的反馈、评价,安全事项等也是考虑的范围,更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如果组织不好就会成为自由活动的形式,只有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目标,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并根据教材的特点选用组合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组员之间应任何配合与帮助等,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2、加强引导,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主义的氛围,要讲清“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小组长和成员的职责,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帮助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3、激励导向,要使用好“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应加强激励导向。我在使用“学习共同体”中,把学生每次所取得的成绩或有进步的分别用“☆”和“△”记录在他们的学习卡上,连续取得二个“△”就能得到一个“☆”。这样对能力好与不好的同学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科学评价,在“学习共同体”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既要肯定好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也要正确评价能力较差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既要肯定每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提出今后能力的方向。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要科学地评价个体存在的差异。

五、结论

实践表明: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体育课充满活力与生机,也是学生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上的应用是新课标实施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

总之,“学习共同体”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符合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提价供了可行模式,也为今后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新华出版社.1998.1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 李京诚、孙伟: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篇2:“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摒弃传统教法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更好地实践新课程。但是,近些年来,冷静观察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课改表象下,有一股浊流在滋生、涌动,致使课程标准的实施或流于形式,或走向极端,并使一些体育教学走向岔道、步入误区。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常看到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好象没有小组学习讨论似乎就没了课改。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避免形式主义和表演化,是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注定其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他学科主要通过思想交流及语言上的沟通,最后达到某种共识;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的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是体育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不等于单纯的小组讨论,也不等于简单的互助式学习,教师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除了合作前的分组对合作的评价外,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教师的适时引导。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利用器材做各种创编活动,搭造型、拼图型等教学时,除让学生积极构思和发挥想象外,教师应根据备课时想到的、适合儿童特点的而学生还没有发现的各种造型或图形进行启发引导,最终达到使学生恍然大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集中解决或个别进行辅导。比如在“抢运伤员”的合作接力游戏中,有的组为了追求速度,到达终点时不是将“伤员”轻放在地上,有的“伤员”甚至被摔在地上成了真“伤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应符合“最近发展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有时候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学生自己去发现更为有效。例如,对于刚刚接触篮球的同学,学习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时,需要大量的单独练习的.时间,这时候就不适合运用双人或多人的合作练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 比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双人合作用胸部、背部等部位顶住球做横向或纵向移动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具体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进行应来源于学生知识、体能、技能的“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低年级阶段设置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情境,内容要简单、具体和生动。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明显的界定,要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如篮球双人传接球、排球垫球或传球等,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可以直接进行双人或多人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起码要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体验和思考的时间,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决。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下次课再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和掌握了兔子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兔子舞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利用多媒体方式或课前的提示,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下次课或以后的考核评价中再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

四、合作学习的人数,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

合作学习不只局限在两人之间,也可以是较多的人群组合,3~5人、7~8人均可,甚至整个班级也可,但要明确个人的责任和分工,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例如,在多人多足的游戏中,通过让学生进行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最后能完成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人数较多的合作学习中,协同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且由于具有三人以上的人数优势,因此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特别是创新意识可以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得到启发。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多给予激励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目标评价体系做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生对合作的吸引力就会减退,使小组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小组展示进行比较分析,使大家共同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多给予表扬鼓励。比如在“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有的小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胜利,自然要受到教师的表扬。然而在比赛中,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碰倒障碍后又返回来将障碍摆好,有的小组的学生还主动跑去帮别的组放置碰倒的障碍,结果落在了后面。对于这种严肃认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与品德,也应当给予大力表彰。对于在小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可从正面提出希望和要求,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另外,教师的评价要力求明确、具体,使学生听后心明眼亮,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和不应当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篇3:“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组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 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 但组建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在人员数目上一般为四人, 人员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具体来说, 将沉默内向的学生与善谈外向的学生组合, 将成绩偏差的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同时组与组之间要基本保证“同质”, 这样各组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互学、互补、互助,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从而达到每个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创设有效情境

1.多媒体创设情境, 呈现课堂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师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生动,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教授animals (动物) 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其外表的图形和它的叫声。在给高年级同学讲授“现在进行时”的时候, 我们可以呈现一段动画, 内容为孩子们正在美丽的公园里打篮球、放风筝等。

2.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想象力

问题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潜伏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 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例如我在讲授《An English friend》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I have a friend”, 然后提出问题“Who is he/she?”, 以此激发学生联想, 激起学生好奇心。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不断向我发问:“Is he a boy?”“Does he have big eyes?”“Is he in blue?”……师生交流后, 我把相关信息呈现在大屏幕上。这种交流方式告别了那种只允许教师问学生, 而学生无法质疑教师的被动的、不平等的教学模式, 充分展示了合作教学的魅力。

3.创设游戏情境, 体现课堂趣味性

英语课堂教学中, 巧妙地创设游戏情境, 能够使学生达到乐学、爱学、好学的良好效果。在适宜的情境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多种多样的游戏。

三、明确合作模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不同灵活选择小组的合作模式。如进行“pair work”活动时, 可以让同桌或前后两个人一起进行;在进行朗读、讨论、调查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 可采取四人一组的“group work”;在角色扮演、给动画配音时, 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合作的人数。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 不能流于形式, 否则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开口, 克服心理障碍, 不怕说错英语,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交往中谦虚好学、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服从并配合完成学习任务。

四、有效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开拓思维, 共同进步。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规范其行为, 调整其状态,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合作学习中,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实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立的目标有难易之分, 教师利用这个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 对于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我都是用“OK!”“Good!”“Well done!”“Excellent!”等语言表示对他们的肯定,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篇4:“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项目学习共同体;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能力;ERP项目特训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18-04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叶小艳(1982-),女,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讲师、网络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等。(广东 广州/5109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项目“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GXJK200)、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研究成果。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以实践能力、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实施中,要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课题组以“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特训班”(下文简称ERP项目特训班)教学为突破口,模拟企业真实的系统研发环境,通过实际软件项目的运作,进行“工学结合”式的实践教学。该教学模式,根据项目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构建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及提升职业素养。ERP项目特训班以“项目驱动”为教学手段,在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实训的锻炼过程中,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概念,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予以个体指导,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初,就养成企业技术人才所必需掌握的文档标准化、编码规范化等思维习惯和工作意识,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将学习者置于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和社会关系结构中,使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学习共同体内的各种有利资源,使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主体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它既是一种实践共同体,也是一种探究共同体。共同的目标愿景、实践中的知识建构、合作互动的群体生活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根据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要真正实现两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发挥课程的教学育人功能,还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目标的价值认同、主体的合作探究和情境的动态开放。而“项目学习共同体”将学习任务明确为具体的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赋予技术项目课程的实施中,既是对项目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是对项目课程发展价值的拓展。项目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契合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工科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正基于此,提出项目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项目课程提供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整合机制。因此,本课题组ERP项目特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就是关注共同体本身内涵,强调在具体项目导向,以完成项目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最终达到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紧密联系。

三、实施理念

依据项目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构建一个真实的企业岗位情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作为共同的目标愿景;然后在全面的实践项目中体验企业运作的感受,通过“确立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归档应用”以及“任务布置—技术准备—执行任务—小组讨论—检测评价”等实施环节来进行知识建构;项目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文档编写、项目实施沟通等合作互动来提高项目管理、沟通表达、应用写作、团队合作等软技能。该学习模式最终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促进其专业学习、帮助其对加深自我的认知均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通过将职业情境中的主要要素引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中,把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融入到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培养,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互联互进的效果。

ERP项目特训班运用项目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工程测试与实施验收等五个阶段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经过阶段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目前已经顺利地完成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系统验证与测试等四个阶段的培训工作,完成了《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实训》、《企业信息系统设计实训》、《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前四个阶段开展过程的观察,可看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时间长短,流程如何开展,都能充分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任务分析、组员协商、技术实施、结果评价、组间竞争等环节,在技术学习、表达沟通、人际理解、心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确实能得到锻炼。该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项目学习共同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运用1.有利于培养主动求知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各小组接受任务以后,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各自的分工,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表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完成任务,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首先会通过网络搜索资源、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逐步了解,最终也能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素养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特训班课程讲授的内容紧紧围绕项目开发的知识点与项目开发的技能。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真实地体会企业的管理思维、工作环境、实施流程、项目管理等要求,进行系统的项目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逐步了解从事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从而达到知识建构,清楚从事该专业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3.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和善始善终职业精神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项目竞投、项目策划、客户需求、设计介绍、讨论组织、成本核算、干扰添加、书写报告”等环节的授课和实训,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人际协作、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从而领会合作互动的团队精神。为完成任务,并且超过其他小组,需要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四、实施过程

ERP项目特训班的项目开展有时间进度与内容进度两个维度,在时间上分成五个阶段,需要周期一年的运行,在内容上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工程测试与实施验收等五个阶段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系统开发流程与工作环境。其最终的目标是在项目驱动下,让学生由“个人化学习”走向“社会性学习”、“团队化学习”,由“知识传递”走向“情境认知”,由“正式学习”脱境到“非正式学习”,最终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在构建的过程中,按照项目开展的管理、内容设计、流程、团队(角色)、技术(工具)、情境、效能等要素归结出在项目学习共同体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1.项目管理

(1)项目设计

构建一个真实的项目即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项目教学为载体,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与运行机制,用细化任务单元为基础,各教学系学生组合成项目小组的方式,特训班指导老师扮演相应角色,围绕教学所需的知识点、操作技能、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熟悉系统开发流程,控制与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学生养成了在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文档标准化和编码规范化等方面的开发习惯和意识,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经验。预期目标是学生在实训结束后至少具备相当于一年以上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2)活动宣传,学员组队

面向全院各系选拔,召开宣讲会,组织学生技能考试,确定特训班名单,第一期的学生人数为40人,平均分为5组,由学员相互了解后自行组队,确立组长。各组分别负责销售、采购、仓储、人事、财务五个系统模块的开发。

(3)活动开展,过程控制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均需要项目实施者不断地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沟通(与客户或使用者、与实施者、与合作者、与评价者等)、技术或工具的选择、实施方案的选择、验收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一个环节均需要思考、协商、决策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学生是综合能力锻炼的机会,非个人学习能获取的能力。

可以通过对项目实施流程进行规定的流程化设置,在每一个流程的开始与完成阶段,均给予学生目标性限制与效果性验收,通过老师或专家的指引,带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不断重复的、被程序规定下的工作开展,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基本的工作思维,也懂得开展工作或学习所需要的良好习性。在此工作流程中,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生与专家之间的互动,学生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理解也会得到提升。每一次任务的执行,老师均严格要求学生助理们按照任务分析、资源协商、方案制定、实施布置、结果反思这五个过程进行,环环相扣,上一步做好才让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执行了两三次具体任务后,学生自然也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流程,基本的工作思维就开始建立。此外,在每一步或每一阶段完成时,会产生即时的一个结果,同时,这个结果是会呈现不同的变化、是不可测的,这样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深入探讨的动力,此过程也会激发学生产生另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动机。因此,程序化流程的严格执行,会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思维。项目各阶段完成及验收流程如图1所示。

(4)成果分享,项目评估

任务完成后,项目组召开各模块的成果验收会,项目总监、用户代表、阶段负责人等人员参与成果验收。在总结会上,五个小组的组长就各组编写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向验收组陈述阶段成果,验收组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各小组答辩。以第一阶段需求分析阶段为例,最终四个小组获得顺利通过,一个小组需修改后再次答辩。当然对于表现最突出的小组,项目组会进行表彰和鼓励。在这种交流环境下,不仅各小组本身可以学到知识,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也能得到提升。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图2需求分析阶段项目评估流程

2.内容设计

(1)项目模块设计

ERP项目特训班完全按照企业的开发模式,学生模拟软件开发团队,教师模拟企业方代表的方式进行ERP系统的开发,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工程测试与实施验收等各个阶段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经过阶段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特训班以40名学生平均分为5组,分别负责销售、采购、仓储、人事、财务五个系统模块的开发。

(2)角色设计

在项目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加逼真地模拟企业环境与运行机制,特训班指导老师扮演相应角色,引导学生。如项目总监,协调、监督项目进展;用户代表,为学生提供企业需求;项目质量管理组:系统需求分析,分析阶段验收人,系统设计,设计阶段验收人,系统集成实现,实现阶段验收人,系统测试与验收,测试与验收阶段验收人。

3.效果评估

从验收的结果看,每一个小组都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提交了各自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主要的效果有;

(1)端正学习态度,以项目为平台进行学习,其教学方法是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参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好,为完成项目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甚至小组协商学习,认真完成小组任务。1个月以来,40名同学经过了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引起的迷茫,中期的不断自学与查找资料,到后期掌握方法后的快速进展,每一个同学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企业信息系统特训班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参加特训班后自学能力变化很大,对学习也感兴趣,肯在学习上花时间,每周基本上安排8小时完成特训班任务。

(2)掌握知识要点,培养了相应的技能。都对以前学到的知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3)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分工比较合理,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任务和责任。定期组织交流,虚心听取意见。90%的学生认为小组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是团队合力,组员努力有干劲。

(4)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5)提高职业素养,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兼顾“自我管理、人际协作、团队合作、抗压能力”。

五、思考与总结

第一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对特训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整体上,学生对特训班的学习方式持肯定态度,对特训班课程学习比较感兴趣,对特训班教学方式比较满意,认为在真实项目引导下,参与角色扮演,与老师构成学习共同体,能够引导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参加特训班后个人自学能力和学习动力变化很大,超过2/3学生认为对知识渴望程度越来越强烈,为完成任务,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经常会通过网络搜索资源、上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小组讨论来获得答案。其中最大的收获分别是:熟悉和了解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占75%)、技术上得到提升(占60%)、对专业有了清晰了解(占50%)、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占50%)。学生参加特训班后具体变化如下:

(1)学习目标明确。参加特训班学生学习比较主动,目标明确。首先考虑的是为获得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其次为了完善自我、提升能力,最终也是为了好就业。过半的学生表示,小组为了明确完成任务,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成员能够主动完成任务。

(2)填补空白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各成员面对任务,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进行网络搜索、小组讨论、上图书馆查找或者求助老师,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50%的学生认为参加特训班后认识到学习重要性,对专业前景有清晰了解,既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乏,又能够了解自己需要加强的课程知识。

(3)合作协商、互动互补。各成员认为团队取得的好成绩是取决于团队合作和组员有干劲。为完成任务,团队能够合作协商、分工合理,尤其在指导老师正确引导以及组长带领下都能够达到目标任务。

同时,在调研过程,学生反映:其一,特训班布置的任务偏难,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挤掉专业课学习时间,每周花在完成特训班任务的平均时间达8小时以上。其三,团队组长的领导能力影响了小组成绩,因此组长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四,希望指导老师给予更多技术指导,在基础知识方面希望补充或加强语言类课程、数据库课程和财务方面课程。其五,引入淘汰制,加强小组竞争,能够形成有效调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55/201202/xxgk_129911.html.

[2]赵键.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3]杨若凡,史铭之.项目学习共同体:技术本科项目课程实施方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63.

[4]潘华.“学习共同体”模式在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4-26.

[5]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78.

[6]张屹,夏丹,杜丽娟.项目驱动环境下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体系方案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3):110-111.

篇5: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课堂教学中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舒展,尽快地进入体育运动的状态,避免在进行运动锻炼的时候身体无法适应而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行锻炼。但是传统的体育准备活动十分枯燥,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单调、枯燥的准备活动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打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活动身体,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运动状态。

二、利用体育游戏进行基本技术教学

在进行基本技能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运用体育游戏,这样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把重复、机械的技能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又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举办小组游戏竞赛,如定点投篮比赛、投篮接力比赛和投篮对抗游戏等,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并且不断地进行巩固和提高。与此同时,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并且学习他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利用体育游戏进行素质练习

篇6: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顾名思义,体育游戏当然也是一种游戏,指一种目的明确、规则清晰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其中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和比赛成分。体育游戏具有丰富多样、趣味十足、生动活泼、比赛意识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1.常规准备活动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让教师更加清楚各阶段的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和状态下。教师可以利用报数游戏、球类游戏、新编游戏、击鼓传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下了解锻炼器材、活动身体等。而准备活动要根据教育的目的进行安排,如战胜自身的懒惰、激发身体机能等,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游戏的环境中。例如在跑步运动中采取拉网捕鱼、蛇形跑、听数抱团、螺旋跑、钻山洞等多种游戏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对跑步运动的消极心理,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爱上跑步。

2.专项准备活动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专项准备活动也就是指有针对性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肌肉、关节等各种器官做好热身工作的活动。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此目的选择一些有辅助功能的游戏,如让学生在进行体操运动前先进行“跳山羊”的热身游戏;在教学“短跑技术”时,可以采取“喊号追人”的游戏活动;在“长跑弯道跑技术”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圆圈接力”等游戏。在专项体育准备中使用这些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准备活动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基本技术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基础的教学安排,自行挑选或编排有助于学生运动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并提升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篮球的运球技能时,“运球防守”游戏就是其中一个选择,游戏的具体内容:首先教师要划定学生运动范围,一组两个人,一个进攻,另一人运球,游戏规则就是抢到对方的球。此外还有一种游戏“保护与破坏”,在同样一个固定的空间内,一组两个人,每个人都在运球,不同的是要想法设法破坏别人运球,保护自己的球。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此外还应在游戏中适当增加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挑战意识,从而增加自己的控球、运球等能力。又如在教学田径“弯道跑技术”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弧形跑或圆形跑的游戏,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弯道跑技能。在“投掷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赛,看谁掷得远、掷得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长跑”可以说是全部的体育项目中最有利于学生调理心肺的运动,同时也是最乏味的运动,令有些学生感觉厌恶。如果在这种条件下再增加学生跑步的要求和标准,必然增加学生的负担,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游戏中可以改为越野等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跑步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4.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结束前的应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结束游戏,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的身体慢慢地回到正常状态。人体的肌肉和心理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放松,便于在运动过后不会感到疲累,因此结束游戏要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排除学生紧张的情绪。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此外还能使用多种运动器材,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课题。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技能,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游戏是教学中极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篇7: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曲 扬,栗 岩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摘 要】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关键在

于如何合理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9)02-0153-01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体育游戏可分为活动性游戏和竞赛性游戏,竞赛性游戏是活动性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如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排球、足球、手球、乒乓球;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障碍跑游戏等。竞赛性游戏有规定的场地、器材和比赛时间,有固定的成员和严格的统一规则,具有复杂的技术和战术,并且需要专门的训练。活动性游戏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复杂的规则,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最适合于儿童和青少年活动。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育游戏的分类

综观我国纷繁众多的体育游戏,可以分为5 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1.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不分队游戏和分队游戏两种。不分队游戏规则比较简单,集体行动的成份和比赛因素不大。分队游戏要求每队人数、实力上大致相等,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各队都有共同的目标,要求参加者协同一致完成任务竞赛的因素亦较强,游戏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协调行动。2.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可分为奔跑的游戏、跳跃的游戏、投掷的游戏等。3.按发展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力量游戏、耐力游戏、灵敏游戏。4.按运动负荷可分为大运动负荷游戏、中运动负荷游戏、小运动负荷游戏。5.按游戏的性质来分,可分为一般性游戏、军事游戏、球类游戏等。体育游戏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使游戏能反映动作 的性质、组织的特点,以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但每一个游戏都反映着多方面的特点,可能绝对地属于某一类。例如“运球接力”这个游戏,就是属于球类与跑的两类,用这个游戏可解决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

(二)体育游戏的组织教法要求

1.讲解游戏内容与活动顺序。按游戏名称、目的意义、活动方法、规则要求和顺序一一讲解清楚;讲完,请参加者提问,对不清楚的地方,再重点讲解,方法和规则是重点,必须特别强调。2.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教师对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引导,对违反规则和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予以教育。要关心参加者在游戏活动中的体力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对体弱与病残者更要特别关心,给予区别对待。

3.做好裁判工作。保证游戏活动始终能在公正、准确、有序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4.适时结束并总结。活动时间已到,活动次数完成,活动目的达到,参加者尚未疲劳,余兴未尽时,要适时结束游戏并认真进行总结。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结果,对活动过程中参加者的表现进行讲评,指出双方在遵守纪律和规则、运用技术与战术、发挥集体智慧等方面的优缺点,讲清下次再进行活动时应注意的

(三)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在准备活动中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其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避

免燥无味。1.体育游戏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一般性准备活动是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机体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定位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选择一些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比如跑动中的“听数报团”、“蛇形跑”、“螺旋形跑”、“钻山洞”、“拉网捕鱼”、“传球触人”、“老鹰抓小鸡”等,可使学生跑出欢乐、跑出兴趣。以活动 全肢体的肌肉关节、韧带为目的徒手操、定位操、行进操,除了充实,改变动作,使其更有新意外,在组织上也可以使其游戏化。如把基本体操编入游戏“猜猜谁是带头人”、“跟我学”等游戏中,在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2.体育游戏在专项准备活 动中的运用。所谓专项准备活动,主要是使与完成基本部分的内容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和器官,以及各系统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选择创编一些动作性质和结构与基本 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体育游戏作为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比如说体操跳山羊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安排“跳山羊”游戏;短跑技术教学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选用“喊号追人”、“长江黄河”等;长跑弯道跑技术教学,可安排“圆圈接力”。这些体育游戏应用于专项性准备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不仅能较好地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正确运用,应紧紧围绕其目的,有选择地穿插运用。使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身体机能活动的能力有一个逐步适应提高的过程。

(四)体育游戏在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体育游__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例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可选用运球中“保护与破

坏”游戏,学生在教师规定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另外,“运球接力”、“一人运球两人接力”等游戏也能取到同样的效果。中长跑 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让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奔向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艰苦枯燥,可适时地选用一些掷准,掷远游戏,分组比赛。根据学生所使用的器械及具体情况,按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如方格、圆形等,并标出每个区域内的分,累计各组的得分,分出胜负,可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体操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用“跳山羊”、“过独 木桥”等游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发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力。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创编,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运用于技术教学,要注意运用的时机,在动作掌握的开始阶段尽量避免使用游戏形式,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可大量采用游戏形式,以便在变化和提高难度的情况下使学生动作技能得以巩固。

(五)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篇8:“学习共同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的团体, 团体成员之间经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沟通和意见交流, 对学习的资源共同分享, 对学习的任务会共同完成, 学习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学习共同体”。其中助学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和学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具有组织目的性、组织系统性和组织适应性等特性。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本质性的特征, 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的特点。

二、“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 为了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 来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从而提高思修成绩和思政素养。

(一)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习共同体”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 物质条件相对优越, 加之大学校园自由的学习环境, 因此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这些问题在学习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 上课不做课堂笔记, 为了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 监督学生学习, 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 锻炼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 开展课堂交流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讨论活动, 比如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讨论。这样做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 增加“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机会, 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3]。

(三) 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上应该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当学生在说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时, 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想法, 以及学生所说的答案的来源, 分析学生的想法是其自己思考之后得出来的, 还是用手机百度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时候, 提问的方式要恰当, 不能提一些非常苛刻的问题, 这样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 打击学生自尊心。建立“学习共同体”, 就是为了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取得学生的信任, 帮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2]。

(四) 增加课堂评价环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单一感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堂评价的环节。“学习共同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那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当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 教师应该对该学生的表现和回答内容做出相应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 对学生欠缺的内容进行补充, 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 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 从而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学习共同体”, 起到了改革教学模式的作用, 同时, 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枯燥, 培养了学生勤动脑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共同体”对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帮助学生学习, 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为自身带来的成就感。但是, “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要思政教师去反思和总结。对“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运用, 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长期探索的问题, 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多参加相关的学习交流和培训, 总结经验, 丰富教学方法,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努力[1]。

参考文献

[1]韩秀婷.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62-66.

[2]吴潮霞.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3.

篇9:自主学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教师的意识,转化教学观念

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强化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动起来。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自我学习的认识与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们在进行向左、右转教学中,教完向左转之后,我就提问:你们知道向右转怎么转吗?赶紧动动你们的小脑子,试着做做看?孩子们一听,兴趣大增,也便都动起来了。在孩子们自主尝试的过程中,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更是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捷径。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兴趣,游戏在体育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游戏引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用游戏衔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低年级学生初学集合排队时会相互推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候我们若单凭枯燥的说教、指责、命令、压制,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四队,女生第一排编成“香蕉队”,第二排编成“苹果队”,男生第一排编成“草莓队”,第二排编成“桔子队”,并给每个学生编号,如第一排第1个就叫“香蕉1号”等,这样的编号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再集合时我只要说:“准备好了吗,比一比,看看谁排得快”。很快大家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潜移默化的自觉养成良好的纪律性,提高了主动参与意识,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做好良好的铺垫。

三、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提高学生主动性

课堂上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好坏。我们可以仅给提示和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过障碍练习的过程中,规定过障碍的方法与路线,刚开始学生练习兴趣还很高,一会儿就歇气了。于是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练习,你会哪一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就练习哪一种,最后学生不光练习得很认真,还互相学习,互相比赛,从中学会了很多种练习方法,既提高了兴趣,又增长了知识。从中悟出了一定的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学习,互相竞争,要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要强得多。另外,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学习关系,竞争对手等。学生之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做出简单的评价。通过课堂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优势,需要保持,哪个方面还有差距需要继续努力。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变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互学,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达到心灵相通,形成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些课的教学内容还要依靠教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面对面,共同参与。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是他们的伙伴,而不是他们的管理者,监督者。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的练习。在韵律舞蹈教学中,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因为内向而害羞,更不敢自由发挥。这个时就需要我们主动走到他们面前,手牵手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和他们一起练习,效果是比以前任何方式都好。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如何更好的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去思考的、去总结、去研究、去创新。

上一篇:建筑工程路面硬化清包工下一篇:搬家进行时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