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2024-07-08

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共8篇)

篇1: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严重问题曾多次思考。借助这次实践报告的机会,深入调查并研究了几年来一直思考的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很少能有机会去见识和认识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从课本上,电视上想象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故宫,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许并不能明白“雄伟壮观”,也许是城市中遍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许是黄河滩上的几座浮桥,也许只是邻居门前的几座石狮子......他们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他们终于开始理解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并不是几座浮桥,几头石狮子,他们也终于想要飞离养育他们的村庄。

但当你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沉默。也许他们年龄还小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他们是太渴望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许他们饥渴的心灵太需要外界丰富知识的浇灌,也许是一直以来左右他们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

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

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再加上,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很多家庭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已经花了他们大部分的积蓄,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几年出去打工挣钱。殊不知,正是这些严重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高。正是这些严重存在在农村的问题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上还能负担得起。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孩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所以不能因为资金或其他原因而阻碍孩子的成长之路,进而使国家失去更多的人才。国家应该实行一些更有力的政策去帮助改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篇2: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形式:深入调查,与村民交谈,结合自身实际

关键词:农村教育;辍学;农村大学生

我也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严重问题曾多次思考。借助这次寒假实践报告的机会,深入调查并研究了几年来一直思考的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很少能有机会去见识和认识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从课本上,电视上想象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故宫,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也许并不能明白“雄伟壮观”,也许是城市中遍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许是黄河滩上的几座浮桥,也许只是邻居门前的几座石狮子......他们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他们终于开始理解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并不是几座浮桥,几头石狮子,他们也终于想要飞离养育他们的村庄。

但当你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沉默。也许他们年龄还小尚未明白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他们是太渴望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许他们饥渴的心灵太需要外界丰富知识的浇灌,也许是一直以来左右他们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再加上,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很多家庭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已经花了他们大部分的积蓄,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几年出去打工挣钱。殊不知,正是这些严重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高。一个村子里大学生的几率不超过%10。

正是这些严重存在在农村的问题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个人水平、认识有限及调查地区的局限性,也许这些并不能真正正确反映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不足之处敬请吴老师批评指正。

2010年2月20日

篇3: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我们小分队这次调研的是桃花吐镇中心小学。该校地处朝阳市双塔区市郊, 现有学生382人, 十二个教学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成全镇人多地少的自然状况。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依靠土地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要, 农民群体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而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出去打工, 有的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许多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家中, 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或亲戚朋友, 这些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故在农村学校中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经调查, 桃花吐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76人, 大约占全校人数的五分之一。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六年二班就有10名, 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五年一班有7名, 占全班的四分之一。本校四年部共有58名学生, “留守儿童”19名, 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有7名, 父母其中一人在外打工的11人。父母离异1人。“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的有5名, 其余2名中一名由姑姑代养, 一名由叔叔代养。三年一班有4名同学的父母去了外地打工, 把孩子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或姑、舅等, 成了“留守儿童”, 还有5名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在外打工, 成了“单亲孤儿”。这些学生占全班学生的大约35%。这些“留守儿童”中, 成绩较好的有24名, 问题生占11名;学习态度上, 能主动自觉学习的约占四分之一, 督促下学习的约占五分之一,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约占八分之一;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如遇到困难或烦心事, 能寻找倾诉对象, 想办法解决的约三分之一, 有个别的采取了闷在心里, 不想告诉别人, 只是寻求自己解决方式;对父母外出打的态度, 有一半以上不愿意让父母外出, 还有部分学生能理解父母, 个别同学不能理解, 甚至对父母的外出有怨恨;父母外出打工, 能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的 (每周打一次电话) , 并经常过问孩子学习、生活的有22名, 半月或一个月一联系的有8人, 有的好几个月才能联系一次。76名“留守儿童”中, 其中有15人, 性格比较内向, 不愿与人交流, 做事没信心, 较自卑。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正处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 孩子从小离开父母, 缺少父母关爱。尽管有爷爷、奶奶及其他亲人的监管, 但毕竟与父母亲不同, 遇到一些问题感到柔弱无助。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越来越内向。如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张凯, 父母外出打工, 把他寄养在姑姑家里, 姑姑本身有一双年龄相仿的儿女, 每天忙里忙外, 无瑕顾及张凯的心理感受。有时张凯在家受到表哥、表妹的欺侮, 也不敢声张。久而久之, 张凯越来越内向, 有时自己暗暗落泪, 也不愿找人倾诉, 郁郁寡欢。

2. 自信心不足, 自卑心理严重。

儿童都具有攀比心理, 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所以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不求上进。如:三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邢伟伟, 在一、二年级时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学生。上课发言非常积极, 学习成绩很不错。自从父母去大连打工后, 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了, 有时根本不举手, 怕说错, 成绩也出现了滑坡。

3. 学习观念淡薄, 厌学现象严重。

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监护不够, 使有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甚至厌学的现象。尤其是当学习上遇到困难, 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时, 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学不学知识无所畏的态度, 所以出现了厌学现象。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鞠可新, 他父亲外出打工, 长年不在家, 母亲有残疾, 没有监护能力, 他在学习上又缺乏自觉性。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应付了事, 有时干脆不做, 有厌学倾向, 因此成为问题学生。

4. 道德意志薄弱。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一个方面, 更应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有的有违纪现象。父母外出务工, 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 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让孩子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 长大成才。但大部分人的希望, 可能是事与愿违。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挣钱, 只注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使孩子出现花钱无节制的现象, 如:五年一班的席平, 平时父母寄来钱, 就随意乱花,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花钱无节制。一旦没有钱时, 就到超市赊账, 甚至偷偷去拿别人的钱。

5.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无热情。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祖辈或亲朋又不便深管, 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形成不良习惯。如:上课精神不集中、好搞小动作, 课后乱花钱等。在心理上也表现出自卑、胆怯、沉默寡言, 不愿与同学交往等。尤其在学习习惯方面,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发言, 课后不完成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作业, 也很不认真, 字迹潦草, 敷衍了事。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外出打工父母们放不下的“心病”, 是临时监护人的“头疼病”, 是农村学校管护的“疑难病”。“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 平时学习无热情, 成绩也就难以理想。

三、解决措施

1. 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理想, 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作用。当一个学生有了远大理想, 才能奋发学习、努力进取, 也才能有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都较粗重的体力劳动, 非常辛苦, 挣几个钱也确实不容易。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艰辛, 教育他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大后要超过自己的父母, 要做较舒适的工作, 要做有成就的大事业, 当一名工程师、医生、飞行员等。要做这些工作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只有从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长大才能成就大事业。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五年一班的王新宇同学,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与家人团聚, 平时又很少与孩子通话。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隔代”的原因, 孩子平时有话也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长此以往, 孩子变得孤僻、不爱说话, 甚至说话时害羞、胆怯。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一起玩耍、交流, 上课老师提问不爱发言, 面露难色。他的班主任褚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 经常找机会和他谈心, 唠家常, 了解他在学习中、生活上的困难, 并在课堂上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 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课间安排同学多和他一起做游戏。放学后, 其班主任褚老师专门安排了学习小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 一起活动, 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并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督促家长多和孩子通电话, 多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渐渐地这个同学变得活泼开朗了, 也愿与他人交流, 上课也敢发言了。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自我约束力不强, 稍有松懈, 他们就会松动。因而对他们要持之以恒地跟踪、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三年一班的李鹏达同学, 现在在姑姑家生活。由于姑姑天天忙于地里活, 无暇顾及孩子, 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 认为孩子不出事, 能在自己家吃饱, 穿暖就算尽到了责任。这样李鹏达同学就养成了长期不完成作业的懒散习惯, 学习成绩居后。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与他姑姑进行了沟通, 向他姑姑介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并探讨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最后, 他姑姑表示愿意配合好学校的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放学后他姑姑专门陪他一起完成家庭作业, 使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经过努力, 现有李鹏达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 而且有时间还自觉地读一些课外书, 丰富自己的知识, 还能把学到的课外知识在同学中交流, 同时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4. 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好习惯从“心”开始。

单亲家庭、母亲又在外打工的六年二班的李雪同学, 在学校表现得孤独、上课也不注意听讲, 老师提问也一言不发, 只是低头默默坐在那里, 表现出心理重重的样子, 情绪非常低落。我们知道这一情况后, 就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她谈心, 当问她为什么上课不注意听讲, 老师提问又不发言时, 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说:“我想妈妈”。原来在这之前, 她一直在妈妈身边, 从没离开过妈妈。这次妈妈把她送回奶奶家。奶奶、爷爷年纪大, 照顾得不如妈妈周到, 有时早上晚了吃不上饭, 所以她很伤心, 以至影响了学习, 所以她说:“一想到妈妈, 上课精力就集中不起来, 老师讲课也听不下去”。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 安慰她说:“我们非常理解你想妈妈的心情, 但你要体谅爷爷、奶奶的疾苦, 他们年纪大了, 照顾你很不容易, 虽然有时照顾不周, 但他们也尽量做到把你照顾好。另外, 妈妈在外打工很不容易, 你应该让在外打工的妈妈放心;如果你不好好学习, 妈妈在外打工怎么会放心呢?”并告诉她, 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 要告诉老师、告诉同学, 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帮你解决的。同时, 学校的各科老师联合起来, 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有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她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渐渐地, 李雪同学终于从离开母亲后的低落情绪中转变过来, 上课也能注意听讲了, 而且课堂上思维表现得也非常活跃, 发言也积极了, 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各科老师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四、活动成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经过一周的实地调研, 收获很大。

1. 通过家访;

与班主任老师及任课教师沟通、配合调查;与“留守儿童”本人面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包括生存、学习等方面。

2. 形成一套“留守儿童”典型各案事例研究, 整套访谈记录和总结, 拥有第一手资料。

3. 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4. 这次实践活动定能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五、结语

通过深入调查, 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他们的无奈与艰辛, 他们的坚韧与拼搏。他们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俗话说:国富民强。如果农村家庭家家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那么“留守儿童”这个自然群体也就会相应的逐渐缩小。作为河海大学的学生, 我们感到了肩上的重任, 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 我们只有学好本专业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 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河海大学, 进一步提高了河海大学的知名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小分队成员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高度体现了河海大学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利用暑假走出学校, 体验生活, 不但锻炼了我们大学生的组织、表达、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而且将使我们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调查, 实践团队发现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1) 营造关爱氛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 举办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 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 (2) 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及时沟通, 进行交流, 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 如:学生的爷爷、奶奶等, 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 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留守儿童”。 (3)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 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更应该对学生负责, 对社会负责, 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让这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4) 完善和落实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法律政策。鼓励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 制定利于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益。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河海大学2012年暑假社会实践赴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团队, 对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根据小分队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结果及得到的资料, 就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现状调查, 分析现状成因, 提出解决方案。在调查过程中展示了河海学子风采, 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河海大学, 提高了全社会对河海大学发展的关注。

篇4: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当我还正在困惑的时候,叙永县教研室提出全面实施推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意见,我眼前一亮这不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吗?同时也点燃了我抱负的希望和激情。

学校、教师只要认真务实开展综合实践调查和讨论,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作为中间桥梁将自己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教给父母。如果家长利用孩子交给的知识能解决问题或者困难,那么家长自然会认为教育对自己真正有用,对自己子女有用。因为他们都是目光短浅而且又是很现实的人,他们的追求不是很高很远,而是满足人生的生存。如水尾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课题“适合大竹笋生长的条件”、“竹笋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等就已经完全证明综合实践课的性质和目标。在实践中能为农民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都充当一个重要角色,通过这一渠道,利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家长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会改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念,让下一代人能充分得到教育,从而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但是教师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山区家长不愿或不主动接纳教师。因为教师责任单一,就为了孩子学习,教师家访通常主要谈论的都是孩子学习问题。我想改变这一现象原因还是找教师自己。我认为教师家访需要转换话题,把关心孩子的同时也加入关心山区经济的发展话题与家长进行讨论。我认为这个过程“小学综合实践课”是完全能够完成和满足这一事实要求。试想:要是教师能善于发现找到挣钱之道,通过学生搭建桥梁转给家长,家长得知是教师给予他生财之道时,家长一定会很敬重教师,也很支持和重视教育工作。

虽然教师不是万能的,但教师真正能与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建立起家校合作教育模式,认真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为他们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宣传地区资源等,可以推动地区旅游业、竹木业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农民挣钱的局限,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给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篇5: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 要】村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水平落后的状况,我所发现的问题及感想。

【关键字】留守儿童问题,教学质量,资源分配不均,解决方案。

【正文】2010年7月22日至7月28日,我在郑州柳林村做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通过走访调查和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经过这次调查,我对农村的现况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发现三农问题,远非媒体上的一个点报道,而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看着那些斑驳的泥墙,房顶上破碎的黑瓦,农村真的是很落后,很落后。农村的落后表现在许多方面,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远远跟不上城镇的水平。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通过几天的走访,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与城镇经济的差异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真正呆在农村的人口数实际上并不多。大量民工子女不是被带入城镇,就是被荒置在农村的某个角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及城镇有力,每户农村家庭几乎要抚养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加重了家庭负担,而农村家庭收入较少,经济来源贫乏,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孩子送去接受教育。虽然这些费用数额不大,但对于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却是个很大的难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阶级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综观农村学校,基本上出现了教师欠缺现象。并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学历上,有的教师甚至本身只有小学或初中毕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了。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最根本是由于经济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以至于处于农村任教的老师待遇也较低,且生活艰苦。这一方面的因素促使了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到落后的农村任教,而已经就职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式教师又不甘

心留在农村,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设法转入到城镇学校任教。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只出不入局面的出现。而残留在农村的教师不仅数量上趋减,而且质量上也不断趋于下降。

三、家庭生活水平

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年收入低于三千圆人民币。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仅留老人和小孩在家。收入来源要么只是务农所得,要么再外加打工获得。在问及年收入时,许多家长模糊不清或不愿透露,似有隐瞒。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当地的教育水平不是很了解,大部份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听说过知名大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知道读书很有用处,并且都表示是自己愿意读书的,并非父母所逼。

四、没有将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有些甚至连孩子的成绩都从不过问,有些把对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没有做好家庭教育。经过分析和结合当地实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交通和消息闭塞。在这么一个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交通欠发达的地区,许多新科学文化知识,新时时代教育科学模式,日新月异的新消息并没有很好的有效的输入。虽然说国家贯彻的两免一补政策已经落到实处,但家庭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同时供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上学读书的较为困难。

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

五、教育环境

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封闭状态。农村学校常常地处偏远山村,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它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农村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使学校缺少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信息与信息

之间的共享。形成一种完全的自我学习状态,没有借鉴,也没有提高。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起来,农村教育的落后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济的落后无法给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良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相应的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没有杰出的人才,即使出了不少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贫苦的农村,因为农村没有吸引人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人才都往城镇里面涌去。农村缺少了人才的引入,也就没有新鲜血液,根本没办法给农村带来质的飞跃。

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面的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正想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二)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教学质量高的老师予以重奖。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才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

【社会调查的意义】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是经济因素,是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以发展农村的经济为前提。同时,发展农村经济又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最能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是教育。社会最突出的不和谐现象是贫富差距拉大。用尽一切办法,政策倾斜甚至不惜调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千方百计让贫困家庭子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

权利。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名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感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篇6: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目的:深入体察民情,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增长自身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进一步调查研究

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一、调查概况:

我的老家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亟待解决。

二 调查感悟

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观点

(1)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概括。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

4.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5.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6.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解决教育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农村教育现状实践报告

各位老师:

我校《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是县教育局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古谚语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越来越好,大部份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子女,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心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眼中只有自已,不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在集体环境中目空一切,缺乏感恩意识,孩子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的前提下,部份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做人的标准与感恩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思想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出现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室,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学间的帮扶之恩,更不会真心去体察父母、老师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于出现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诸如此类的现象,给学校教育敲响警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为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从小懂得

理解、宽容、体贴、关爱,领悟成才先成人的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标

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彖。

1、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校新形式下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从内心学会感恩,启谛感恩心灵。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大自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给予的恩情。

3、通过感恩教育的研究,探索方法与途径形成体系,为学校及班级的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一)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等。

(二)感恩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案例

开展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故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领悟感恩文化的精髓,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通过主题教育,挖掘学生的內心情感,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认

识与理解。

2、读感恩故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通过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故事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阅读交流中认识得到什华,意识得到增强,准则得到规范,行为得到动力,渲染班级感恩教育之势,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潜在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自觉的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重在行动提高感恩教育之效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

(1)利用专题讲座渲染感恩之势

结合特定节日, 学校安排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让学生受到感恩心灵的洗礼, 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2)结合传统的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学校的特定环境,组织开展报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

(3)家校联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感恩实践研究要从家庭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四、感恩教育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归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4、文献研究法:了晖国內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经验,搜集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二)研究步骤

1、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方案

(3)宣传动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0月)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3)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4)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戓心得体会,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五、课题组织领导

组长:王勋

副组长:汪富全

主研人员:王 勋 杨友光 汪富全

参研人员:车平李茂怀 李寿乾 刘平龚长青 肖 利 杨雪梅 康 丽陈明亮

六、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案例精编。

2、学校、班级管理得到发展

篇8: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之行

校长在谈到刚开始开展活动时, 也觉得为什么要做这些, 与学校里其他老师一样, 想着只要教好学生就行, 没有必要在这上浪费时间与资金。但在做的过程中, 他与老师们慢慢意识到这个活动的重要性。在农村学校, 学生天生的腼腆在课堂所表现出就是只听老师讲, 老师也是固守书本去教。然而在这活动开展过程中, 学生们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学会发现问题,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主动的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产生也使课堂发生了变化, 文化课的教学不在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现在能积极的去发现问题, 老师也会与学生一起为了问题而去共同探究解决。对于活动的评价也体现出全面性, 通过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老师, 老师与老师, 校长与老师这种交叉式的评价, 从整体上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促进了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产生了感恩的心, 学会了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社会。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育作为人的教育, 它并不是只对学生给予知识, 它更重要的首先是对学生这一个体生命的尊重。师生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中才有可能取得共同的发展, 老师与学生共同作为生命的个体, 并非我们以前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 老师永远是权威, 恰恰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却掐灭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创造性与超越性。其次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 还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命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命的成长并不只是储存知识, 而是通过教育这一内含超越性的实践活动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真、善、美的健康和谐发展。学生只有以健康的人生态度才能在未来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一改传统学生的学习方式, 依据当地的文化资源, 并结合校本教研, 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 自主的探究学习达到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课程, 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多元性、实践的参与性、课题的拓展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得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这次参观活动中, 可以看到当地学校立足于本地资源, 创新发展, 使本应很难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里得以开展。并且通过这个课程的开展, 促进了新课改理念实实在在的践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等等。虽然这些成果让我们都很感动, 但发现农村学校由于师资不足, 资金的欠缺, 体、音、美课程开设只能是其他任课老师替代, 根本无从谈起基础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涵化, 而且仍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仅只是强调对于数理化知识的学习,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基础教育普遍的一个现实。如何做到农村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立足于农村自身的资源基础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师资的问题, 重要的还是学校管理者与家长仍然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教育学生的一个转变。记得刘铁芳教授说:“面对道德理想与激情湮灭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之中的现实, 转身乡土, 我们不仅仅去寻怀旧之旅, 更重要的是从生命的根基出发去关注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返身农村, 置身自然,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虽然艰难, 但也应看到国家在政策上的多项扶持与倾斜, 未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将面临诸多的机遇。这也让我想到这位校长最后所说的话:“作为农村基础教育者, 立足于农村办教育, 教育所要关注的不应只限于农村的学生, 还有农民的继续再教育。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把大量的学生培养成为城市的建设者, 滞留在农村的中老年农民, 他们如何应对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以及返乡农民工又如何再次适应农村的生产经营, 这也应该是农村基础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同作为教育者, 我佩服这位校长的远见, 面对他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执着的情怀, 我想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需要大家共同去关注, 未来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基础教育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面对。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做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又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做到应地制宜, 合理利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一次教育实践之行, 基于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农村基础教育是怎样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中也透视出农村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上一篇:平安健康就是福散文下一篇:浅谈班组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