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2024-07-07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共7篇)

篇1: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物质文明之间的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推动。“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 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一、空灵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萧条淡泊,闲和平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二、充实

“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不仅在哲学家的著作中,还在历代画家、诗人、戏剧家中,各门传统艺术中都有美。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先秦诸子对艺术的否定和批判,对后来的美学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脱离百姓生活必需的“艺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的同时,“自然可爱”的美就渐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的审美需求。“六朝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佃饰,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 “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

中国的艺术往往体现的是虚实结合,客观的世界是有虚有实的,由客观世界而来的艺术也是有虚有实的,艺术是创造者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美的形象,在这个主客结合的过程就表现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的许多卦象富有美学的启发,对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易经》中的《贲卦》包含了两种对立的美——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平淡。”所以山水花卉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到达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而《易经》中的《离卦》又表达了另一方面的美学追求,“离者,丽也”是“附丽和美丽的统一”,“离者,明也”代表着虚实相生,内外通透。“离者,丽者并也,并俪之美”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透露着美学思想

一、“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

“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

这是一本难得的高水平的美学文集,每一个想钻研美学,特别是想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人不可不读,它对了解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精华,提高我们的美学修养,掌握艺术规律,丰富审美体验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在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阅读它更能提供我们所亟待补充的营养,丰富这个已被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污染殆尽的世界。

,《美学散步》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对绘画,雕刻、书法、诗歌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对建筑、音乐、壁画也有很好的研究;并能打通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壁垒森严之界,将中西艺术纵横比较,互相印证,立论高远。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篇,阐述了中西画不同的来源和境界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表现手段,对透视法的不同处理;但两者最深最后都透出“真”与“诚”,可算作是一切艺术的归宿。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宗白华先生综观中国书法史,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来透析文字艺术里的美学精神。他非常赞同古人得出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的结论。然后作横向比较,强调书法必须讲究“骨筋肉血”,在结体上必须注意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擂、接应,在用笔上需区分中锋、藏锋、出锋、收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流利、稚拙、顿笔等等,以表现不同的内心世界。宗老还精细地一条一条地论述了汉字结体的“三十六法”。在谈到章法时,宗老认为,不仅每个字的结构要优美,更要注意全篇的章法布局,前后相统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情感浓郁,思想沉挚,意境神出,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空间感和自由感。如果不是长期对艺术鉴赏的训练和美学素养的培养,并且没有一颗敏感灵动的心,是无法达到这种认识高度的。

洋洋洒洒数万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心灵、自由几个关键词贯穿了全书的始末。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美的无限内涵不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拓展。“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还是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就让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让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篇2: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篇3: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 一方不离实用, 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 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 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 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 对于欣赏者来说, 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 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 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 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 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 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 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 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 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 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 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 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 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 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 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 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 “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 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 赏游于大自然之中, 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 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建筑也有心灵的“窗”, 建筑中窗的设计, 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 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 与大自然相沟通, 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 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 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 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 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 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 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 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 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 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 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 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 讲究虚实, 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 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 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 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 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 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 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 《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 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 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 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 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 建筑要融于自然, 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 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 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 不要为设计而设计, 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 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 要融于其中, 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 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 远见卓识, 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朱永春.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初探[J].建筑学报, 2002 (11) .

篇4: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关键词:宗白华;建筑美学;生命本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朱永春.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初探[J].建筑学报,2002(11).

篇5: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11文秘2班 叶 萌 20111004236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宗白华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宗老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详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绘画中往往可以感到线条的力量,流动的线条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体转化为飞动的线条,这就是我国古代绘画带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画《飞天》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重视线条,我们看到了“笔墨”对于作画的重要。笔墨技法表现在“骨力、骨法、骨气”上,“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骨节相同的因此我们见得每一幅国画都有一种坚固的形象组织和坚定的内在生命力量。我们应该透过“骨”去领略“风”,这才能得到享不尽的愉悦之感。

篇6: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剖析入手,逐步深入,进而解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人物风格和美学内涵。

一、“实”与“虚”

宗先生认为,“实”是指艺术家创造的形象,“虚”是指艺术形象对欣赏者而言的主观映像。他指出“虚与实”终究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而在这点上,儒道两家观点相左,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但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这点上他们观点一致。接着,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看似先生更倾向儒家,但又言“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可见先生所认同的还是儒道相融的观点。

二、“空灵”与“充实”

宗先生在书中又提到“空灵与充实”这样一组概念,认为这两者不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美感的角度去划分,任何一个美术作品可以既有虚又有实,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

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着意于“实”,于“空灵”之处生传神之妙,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着意于“虚”,由“充实”之理化意会之神,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则是指审美侧重点由“重实”转向“重虚”,由重“神似”转向重“形似”,即是由“重充实”向“重空灵”的转变。

再者,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孕育万物的基本元素。“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的“回旋往复的意趣”,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步骤,即“写实”-“传神”-“妙悟”。

他强调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更侧重于“虚”,也就是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并令欣赏者体会其中的美感,即空灵的美。而画中具体的事物,用笔墨描绘出的物象,便是将画境抟“虚”为“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而“虚空”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画中物象与物象间的有意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所形成的“空”,便是含纳万象的“虚空”;空白融入万象内部,与万象之“道”相一致,但“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的‘充实’,有‘心远’接近到‘真意’。”因此,中国宋元的山水画被宗先生视为最写实的作品。

此外,雕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空白本不存在于雕塑中,但光与影的奇妙搭配却将“虚”的表现力衬托了出来。“离形得似的方法,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说到书法,宗先生则认为空白也同线条一样包含于其形象之中,也正是这样的空白使虚灵能够达到“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的境界。

三、“舞”与“道”

何谓“舞”?宗先生认为“舞”是理性和生命结合后所达到的最高理想状态。“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放的收敛而为韵律。”,舞蹈通过动作的延伸,将其带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融合而成的审美空间的“虚灵”特性以及“气韵”的飞舞生动展示出来。“舞”象征着宇宙的创化,是静照中“道”的具体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哲学中“道器不分”,“体用不二”的思想。

何谓“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作用生成万物。宗先生认为,一个生命体在万物和阴阳中的运动是有节奏的,“气韵生动”便是中国艺术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道”既不是可见可感的实体,也不是无凭无据的虚体。它作为审美客体的本质所在,就存身于包罗万象的“艺”中,“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正所谓虚实同源,道的玄奥便存在于日常万物中,而美的本质则呈现于这大千世界。“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并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美学散步》都是先生在散步中偶然的回眸,闲闲的碎语,可却字字珠玑。他说 :“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有了诗意和诗境,人在浮生一世中,就能够葆有一颗纯真并善于感悟美的诗心,不被利欲熏染,待我们散步归来,思想与心灵便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纵览全书,宗先生以他那抒情的笔调、审美的心灵引领读者于茫茫天地之间,不断寻觅“虚”与“实”的奥妙,体味中西方伟大艺术家的心灵,树立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谓将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

摘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其中不少涉及“虚与实”的问题,也有不少关于他对诗文、绘画、戏剧、书法、雕塑赏鉴的内容。本文试从对“虚与实”的剖析入手,逐步深入,解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中人物风格和美学的思想内涵。

篇7:宗白华的散步美学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意境1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当中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最深入思考。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艺术三境界》《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一系列文章中,宗白华以其涵盖古今中外的宏阔学识眼光,以及对艺术实践和理论的精熟把握,将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理论当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发挥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意境”称得上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美学范畴,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中国艺术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1]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意境(境界),使意境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国维明确地使用了“境界”概念来论诗,并把境界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用语,在王国维这里主要指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性特征。他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2]早在 40 年代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中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宗白华又曾经这样总结道:“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足见其对艺境思虑之深、用力之切。

2散步美学中的老庄精神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话题并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徐复观先生,然徐先生所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大部分内容却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宗白华深受老庄艺术精神的滋养,从他对中国艺术的精彩评点和精深的美学言论中可以看到老庄艺术精神的隐现闪烁。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中,老庄智慧如散金碎玉播撒其中,与其美学思想混化一体,不着痕迹。他在《我和诗》中回忆自己年轻时对哲學的喜爱,“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相继地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其学生刘小枫曾说:“《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对儒道哲学的尖锐抨击,在宗白华成熟后的思想中已销声匿迹,此后看到的大多是对孔、庄人格的赞美。”由此可见,宗白华是深受庄子影响的。宗白华对此种悟道方式推崇至极,并把自己的美学命名为“散步”美学,无不是对庄子自由之艺术精神的深心契合。“意境”是对于各类艺术最高精神的一种描述,其内涵会随着不同的艺术门类而呈现不同的偏重。如果说绘画、山水诗、雕塑是以“再现”为特色的艺术,重“见”,重“虚实”,可以“目击道存”,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空白”,以从有限中见无限;那么音乐、抒情诗、舞蹈、书法则是以“表现”为特色的艺术,重“感”,重“节奏”,需要“兴发感动”,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舞”,以从韵律中见气势与力量。中国传统意境历来把“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看作首要因素,可以说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结晶,而宗白华却力图综合所有的艺术门类,提炼出一个所有艺术都可以共享的艺术意境: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美学双峰的并峙与局限性

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思想,却又吸收并运用了西方思想。他们本着一己之改造社会与人生之心,投身美学研究。尽管朱光潜与宗白华一生中都涉及众多学科,但到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的学术方法时,却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功利与超功利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快感与美感的区别,追求艺人合一,所实现的仍然是现世人生,但这个现世人生具有了艺术的情趣与雅致。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小我与大我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的是超世,认为人应当与宇宙规律合一,追求天人合一,实现的是宇宙人生,人的生命的宇宙化,是人获得的最高提升与最终提升。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是向个体自身之外寻求改造的力量,一个是培养情趣,一个是遵循宇宙规律。比较而言,朱光潜与宗白华都缺乏马尔库塞的批判性与否定性,他们的思想或与“礼”的“序”有关,或与“道”的“柔”有关,这都会消解冲突。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一面,缺乏充沛的反抗意识,因而看起来,他们都是强调生命的飞跃的,蓬勃的,却往往是向着个人的修养说的,或者是向着自然与宇宙说的,而不是向着社会说的。朱光潜与宗白华也是争自由的,但其主导方式是通过逃避社会来争个人的自由,这很合中国人的一句老生常谈,“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自由意识很难转化成社会自由的思想资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此。马尔库塞则充满了批判性,他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认为它彻底葬送了人的自由。他从人的自身寻求改造社会的力量,也就是相信人应获得自由;而人要获得自由,就得与人所处身的这个社会进行战斗,因而,他仍然体现了西方式的自由精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的自由即幸福的观念与中国从儒道那里形成的和谐即幸福的观念,到现代也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并制约了各自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艺术化的认知特征与建构特征。

4总结

宗白华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宇宙生命在传统哲学看来是气的大化流行,艺术不是反映自然,而是介于反映和表现之间的体悟气的大化流行,美就蕴含在这种生的态势当中。这是宗白华生命美学的原生点。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实现了美的研究和个体美的生活的统一。在个体学养当中他创发性地吸纳了辩证精神,为其学问人生之美的旅途的内在的涵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和方法的支持,最终达成了以美为中轴线的学问和人生的内在结合。参考文献:

[1] 王德胜.意境的建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4(3):49.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1、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 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M].北京大学学报,2000(2).

上一篇:简单折纸蝴蝶结下一篇:清明节去扫墓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