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2024-07-28

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共8篇)

篇1: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商商贸发〔2010〕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家政服务需求,现就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企业迅速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便利化程度不高、规范化服务不够、品牌企业不多、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社会临近的重要阶段,对家政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各地务必把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要紧密围绕服务民生、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的宗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相结合,以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切入点,以培育家政服务企业和实施“家政服务工程”为支撑,以规范家政服务行为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技能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家政服务资源,扩展服务内容,促进供需对接,加强服务监督,切实保障居民便利安全消费。

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国地级以上中心城市各建成一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育一批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影响力较大的家政服务企业,每年培训20万家政服务人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便利安全、协调联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家政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家政服务企业规模化、连锁化步伐,推进家政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稳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使行业总体水平基本适应服务市场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二、做好规划和统计工作,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和城市化发展需要,研究制订科学的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网络中心建设、大型企业培育和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规划制定与落实工作。要做好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增强家政行业规划的可操作性,不断优化网点布局。依托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组织企业定期报送有关数据和信息,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各地要逐年上报和发布行业发展报告。

三、健全有关制度、标准,进一步规范市场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家政网络中心平台,积极探索有效规范家政服务企业经营和服务行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实现对家政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管。要进一步密切网络中心与服务企业对接,努力形成统一品牌、统一号码、集中控制、分散服务的家政服务运营管理模式。要加快出台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管理办法,明确管理部门、运营主体、运营流程、业务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内容和要求。各运营单位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调配、资质认定、质量监督、教育培训等系列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家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抓紧出台《家政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办法和标准,细化服务内容,明确服务流程,使其在规范企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方面切实发挥作用。要加快家政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客户服务跟踪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服务企业和服务人员信用评估体系和公示制度,加强市场日常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切实做到让广大群众消费有选择、维权有渠道、服务有保障。

四、加快网络中心建设,完善和增强服务功能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家政服务网络中心这一家政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总结过去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引导和支持中心城市深入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要加强对其它城市的工作指导,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鼓励第三方参与运营管理,确保网络中心运营管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防止利用网络中心优势形成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创新网络中心建设模式,使之真正成为便利、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诚信、优质的企业发展平台,规范、有效的服务监督平台。已建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要进一步提档升级,优化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扩大覆盖范围,推动服务内容向相关生活服务业以及购物、配送等方面拓展,增强网络中心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向城郊、乡镇延伸服务,形成城乡一体的家政服务网络体系。未启动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地级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借鉴已建城市的经验,加快推进网络中心建设。要按照商务部有关要求和建设规范,坚持高标准起步,广泛运用新技术,利用语音呼叫、网络、短信、传媒等多种手段,努力实现“互联网、语音网、无线网”三网融合,提高供需信息对接速度和匹配质量,真正建设成全方位、全天候、快捷化服务的高质量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五、培育家政服务企业,形成一批连锁经营的企业品牌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选择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其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有效带动行业发展。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鼓励大型家政企业加强资本运作和规模化运营,实现跨区域经营和全方位服务,提升行业盈利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支持有实力的家政服务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广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开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帮助中小家政企业解决服务场所问题,引导其深入到社区和郊县设立便民服务站点,贴近需求,提供增值服务,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总结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凝聚各方力量,建立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要依据本地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情况,抓紧制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有关城市科学选择、严格规范培训机构,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严格监督验收,充分保障就业。培训机构应主要依托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技工院校、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申请、市级部门审查、招投标、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省级部门确认、国家部委备案的培训机构选择认定机制。培训内容要按照商务部《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要

求,适应实际需求,选择权威家政培训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可针对不同学员特点分级培训,初级培训以普及型、基础性的家政服务技能为主,中高级培训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和复合化,适应家政服务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满足不同层次家庭服务需求。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基地式培训、滚动式培训、合作式培训,促进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教学培训与实操培训的紧密衔接,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家政服务协会组织,积极探索利用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立家政服务业协会的新模式。引导协会组织在沟通政府与企业、规范行业行为、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委托协会开展标准制定、资质认定、信用评价、培训教育、信息统计、技能比赛等工作,提高行业自律水平。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家政协会组织承担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任务和运营管理,参与“家政服务培训工程”及有关从业人员培训,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共同为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八、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加强对家政服务业以及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宣传,加深广大群众对家政行业发展前景和服务主体的理解和认知,宣传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和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引导人们逐步转变消费观念,加快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进程,不断扩大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特别要着力宣传国家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的惠民政策,以及部分城市和企业开展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和“家政服务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显著效果,赢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调动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广大企业办好家政、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政府支持、媒体关注、企业积极参与、各方协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九、完善配套政策,协力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努力为家政企业协调有关用工、用地、注册、税收、贷款、网点布局、社会保障以及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着力解决家政服务企业和人员险种少、上险难以及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等问题,降低企业、服务人员和消费者各方风险。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及时研究解决家政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工作落实及进展情况,要以书面形式于8月31日前报商务部(商贸服务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七日

篇2: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家政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然要求。家政服务业主要包括清洁保洁、搬家搬场、病人陪护、老人或母婴护理、家庭水电维修和除四害、管道疏通、家庭管家、保姆等服务内容,涉及千家万户,具有鲜明的民生特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体现。

2.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服务业大市的必然要求。家政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于推动服务业优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业大市和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是促进充分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家政服务业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日趋丰富,家政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的重要抓手。

二、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4.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和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坚持规划引导、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政策扶持,规范家政服务市场,提高家政服务水平,提升家政服务功能;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家政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家政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5.主要原则。

——双管齐下原则。既要优化、提升大众型家政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专业型家政服务业;既要改造、提升传统型家政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现代型家政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业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三力合一原则。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政府引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的“三力合一”。

——四化带动原则。以市场化做大家政服务业规模、以国际化提升家政服务业档次、以信息化提高家政服务业水平、以法制化优化家政服务业环境。

6.发展目标。

——到2013年,主城区家政企业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家政服务业营业额达到16亿元,从业人员8万人;到2020年,主城区家政企业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家政服务业营业额达到50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

——从清洁保洁、搬家搬场、病人陪护、消毒消杀和保姆等传统型家政服务,向涉外保姆、家庭顾问、家庭助理、家庭管家、精神陪伴(陪读、陪聊)等现代家政服务转变,满足不同层次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

——2012年前制订并实施杭州市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家政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

7.家政服务企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对家政服务企业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4800元的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

8.对城镇失业人员从事个体家政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家政服务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

9.对家政服务企业实施财政奖励。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 每年年终由市家政协会负责对年营业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进行统计上报,市、区两级政府按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额给予奖励。奖励资金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由各级财政分级承担。

10.支持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具备培训办班资格或办学条件的家政行业培训机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定后,开展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培训补贴可按市有关就业培训补贴政策的规定给予补贴。鼓励使用教育培训消费券。培训后经考核鉴定成绩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做到“输入有组织、培训有教材、实训有基地、鉴定有标准”,逐步实现“上岗先培训、劳动签合同、工资建专户、保险进统筹、维权多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家政骨干企业建立家政服务员培训基地。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实施员工制,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

11.对家政服务企业实行社会保险补贴。鼓励家政服务业吸纳和招用城镇失业人员。主城区范围内的家政服务企业,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安置主城区城镇失业人员(经劳动保障部门审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比例达到全部职工人数15%(含)以上的,继续按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补贴期限至2011年,每年年终由市家政协会负责上报企业名单,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家政企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情况的审核,市地税部门负责家政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的审核,市财政部门负责补贴经费的拨付。

四、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发展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贸易局、发改委、工商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质监局、交通局、城管办、城管执法局、民政局、统计局、法制办、总工会、公安局交警局、贸促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贸易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根据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加强对家政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3.强化服务管理。在市发展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贸易局牵头制订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建立家政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和管理档案,对家政服务企业诚信行为进行考核并作为年审的主要依据。市工商局要根据相关规定,为企业出资和注册登记提供方便,依法尽快办理领照手续,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家政服务企业,鼓励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连锁经营;强化家政服务业市场管理,依法取缔无照经营、查处违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市劳动保障局要帮助指导家政企业规范用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市财政局要按照规定落实家政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市质监局要会同市贸易局,根据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实际,组织制订家政服务标准和家政企业等级标准。城管、执法、交警和运管等部门要对家政服务企业从事搬家的车辆和运营提供方便。市民政局要加大对社区家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市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家政服务业发展情况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

14.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有关部门要根据家政服务业的行业特点,明确各项保障措施。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市法制办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现行政策法规的调研,加快家政服务业的地方立法步伐,尽快开展《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的立法前期工作,促使杭州家政服务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5.实施品牌战略。引导、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争创省市名牌、省知名商号、省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对名优商标的跟踪指导,扩大品牌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力度,建立著名商标、名牌培育库,在认定杭州市著名商标时给予适当倾斜。对被新认定为杭州市著名商标的家政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新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的家政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协会或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被确定为浙江省名牌企业的家政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评为杭州市新兴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家政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表现突出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予以表彰,并在各级劳模评选中安排一定的名额。开展“家政明星企业”、“家政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现有品牌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杭州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国家及商务部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经认定,对制订完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成功引进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单位,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对成为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鼓励引进品牌家政管理公司,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我市家政服务行业,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提升我市家政服务业水平。

16.推进网点建设。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的连锁网点,并将其纳入市贸易局、财政局《关于鼓励发展便民、便利连锁经营的奖励办法》(杭贸政〔2008〕150号)的奖励范围;出台为居家养老提供家政服务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家政品牌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并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17.强化协会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完善行业协会组织机构,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增强行业协会的广泛性、代表性、权威性。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专职化和全员聘用制,促使行业协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维权、规范和指导作用,构建国际化家政服务信息平台,拓展服务外输渠道,提高我市家政服务业知名度。行业协会可制订并组织实施行规行约、行业质量规范、服务标准、职业道德准则、企业诚信建设等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将中介性、技术性、公正性职能以及行业评选等职能依法授权或委托行业协会承担,排出时间表将非行政许可项目逐步转移到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承担公共管理事务的,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

18.落实扶持资金。从2010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用于实施家政服务业品牌战略、推进家政网点建设、开展家政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奖励。该资金由市发展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和使用。

篇3: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散装水泥主管部门, 散装水泥办公室:

“十一五”期间, 全国散装水泥行业快速发展,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总体要求, 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 以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 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 努力提高全国水泥散装化水平。

二、发展目标

加快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业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散装水泥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 促进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的均衡化发展。到2015年, 全国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3亿吨, 水泥散装率达到58%, 预拌混凝土使用量达到22亿立方米, 预拌砂浆使用量达到4800万吨,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45%。

三、工作重点

(一) 全面提升城市水泥散装化水平。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并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扩大“禁现”城市范围, 鼓励中心镇、城镇周边及农村发展预拌混凝土, 鼓励设区市发展预拌砂浆, 积极扩大“禁现”区域与覆盖范围。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查、项目申报验收等各个环节入手, 全面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禁现”区域内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杜绝现场搅拌混凝土与砂浆, 减少噪音粉尘污染, 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 加大农村地区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积极拓展农村散装水泥市场, 配合建材下乡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小城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应用, 重点推进农村散装水泥与预拌混凝土物流设施的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与扩大预拌混凝土的使用量。

(三)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进一步促进对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天然资源。着力促进人工砂的推广应用, 实现天然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 特别是利用废矿渣、尾矿石等制造细集料。积极利用城市建设、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工厂化处理, 以替代天然砂石料。

(四) 重视散装水泥物流体系建设。

要加快散装水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的投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专业化物流企业, 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保证市场供应。利用智能服务系统与动态监控平台, 优化物流调度, 减少物流环节, 强化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提高运输、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现代化水平, 建立高效、低成本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提高散装水泥铁路运输的效率。

(五) 加大散装水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 特别是开发适合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配套装备,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应用与推广。

(六) 加强散装水泥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生产管理、质量标准、技术推广等方面, 组织好专业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推广散装水泥和“禁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各地应争取将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纳入参公管理范围, 行政开支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四、保障措施

(一) 突出制度保障。

完善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发展的法律法规, 推动出台《散装水泥管理条例》, 鼓励开展地方立法, 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明确有关部门职责, 建立分工协调机制, 形成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发展的合力。

(二) 加大督查力度。

各级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 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 严格遵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规及国家发展散装水泥的有关规定, 加大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相关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 及时公布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结果, 强化监督处罚效果。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 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 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 加强规划指导。

各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要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节能减排目标, 制订本地区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明确产业布局、备案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措施。确定行业准入标准, 严格行业准入管理, 建立行业退出、调整机制, 确保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区域产能的合理规模与合理布局。

(四) 明确资金支持。

继续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与使用管理, 适时修订《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专项资金对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要向行业技术创新、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和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推广领域。

(五) 完善标准规范。

加快研究制订散装水泥相关技术质量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应用规范、预拌砂浆生产、运输、施工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为工程设计、审查、施工、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便利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用与推广。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与公用信息服务的标准体系, 规范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与信息服务的范围与管理机制。

(六) 加强宣传工作。

努力创新宣传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宣传效果, 提高全社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行业在资源节约、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 做好各项政策法规和配套实施文件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宣传贯彻。

(七) 发挥各界力量。

篇4: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上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环境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问题。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2.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支撑,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商业的业务流程,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认真研究分析,着眼长远,理性推进。注重发挥基层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县而异,探索适合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4.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务求实效,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重点扶持、优先试点;总结先行地区经验,不断提升示范效应,形成推广机制。

(三)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在降低农村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农村就业、带动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四)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适应农村产业组织变化趋势,充分利用“万村千乡”、信息进村入户、交通、邮政、供销合作社和商贸企业等现有农村渠道资源,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增强产、供、销协同能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渠道下沉。加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鼓励“万村千乡”等企业向村级店提供B2B网上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鼓励将具备条件的村级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加强与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共用,推动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

(五)加快推进农村产品电子商务。

以农产品、农村制品等为重点,通过加强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农村产品品牌,提高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带动农民增收。与农村和农民特点相结合,研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的农村电子商务。指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供销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涉农残疾人扶贫基地等,对接电商平台,重点推动电商平台开设农业电商专区、降低平台使用费用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等,实现“三品一标”、“名特优新”、“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进行网上分销,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探索开展网上批发交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市邮政局所、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从大型生产基地和批发商等团体用户入手,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优势,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探索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衔接的农产品交易模式。

(六)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

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和“万村千乡”农资店、供销合作社农资连锁店、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乡村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推动放心农资进农家,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可追溯的农业生产资料。发挥农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将农资研发、生产、销售与指导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网络、手机等提供及时、专业、贴心的农业专家服务,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加强使用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宣传、应用和推广农业最新科研成果。

nlc202309021550

(七)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逐步增加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多用,缩小城乡居民在商品和服务消费上的差距。鼓励与服务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不断完善农民网络购物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叠加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农产品网络销售、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家电维修、养老、医疗、土地流转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与城市社区电子商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互补和融合发展。

(八)提高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水平。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搬迁人口发展电子商务。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到2020年,对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九)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企业“向下”、“向西”发展。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和拓展涉农电商业务。引导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向在线交易和电商平台转型,提升服务功能。

(十)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支持组建区域性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组织,成立专业服务机构等。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店建设、品牌培育、品质控制、营销推广、物流解决、代理运营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规范有序发展,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十一)鼓励农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

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和巾帼电商创业行动。以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切实发挥他们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指导具有特色商品生产基础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对接城市,探索农村创业新模式。各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要积极吸收农村妇女、残疾人士等就业。

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强农村宽带、公路等设施建设。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宽带中国”建设,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动4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公交化改造。

(十三)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各部门和单位及电商、快递企业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发挥好邮政点多面广和普遍服务的优势,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在农村的发展,建立完善农村公共仓储配送体系,重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物流设施建设。

五、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

(十四)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

鼓励电商基础较好的地方积极协调落实项目用地、利用闲置厂房等建设农村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或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发挥孵化功能,为当地网商、创业青年和妇女等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培训、摄影、仓储配送等公共服务,促进网商在农村的集聚发展。支持地方依托第三方综合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搭建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的结合,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研究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电子商务标准、统计制度等。发挥各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势,逐步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全程,提高市场信息传导效应,引导农民开展订单生产。

(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金。鼓励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提高农村电商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供应链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有关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加大对电商创业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充分利用各地设计开发的“青”字号专属金融产品,或依托金融机构现有产品,设计“青”字号电商创业金融服务项目,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协调各类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办理手续,对信誉良好、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十六)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

依托现有培训项目和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对机关、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等,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操作等方面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电商人才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门槛。

(十七)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守法诚信经营。督促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体准入,遏制“刷信用”等欺诈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创业营商环境。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分级包装、冷链仓储、加工配送、追溯体系等技术、设施的研究、应用和建设,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质量管控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十八)开展示范和宣传推广。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认真总结示范地区经验做法,梳理典型案例,对开展电商创业的农村青年、农村妇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商业模式等进行总结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地区间沟通与交流,促进合作共赢发展。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三农工作的新领域。各地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大胆探索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篇5:关于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2009年6月1日 省人民政府 湘政发〔2009〕1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规划》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交易、支付和认证活动的电子商务活动,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经济活动。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切实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湖南)建设,充分发挥移动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3年,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用户规模突破1亿户,商户规模突破10万家,实现产值200亿元,自有知识产权的移动电子商务关键技术装备与软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先进、数据安全、系统稳定的移动电子商务核心平台,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电子商务国家级技术标准体系。

(二)基本原则。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必须坚持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突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效应;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各级政府在整合资源、引导投资、带动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推动、协调,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突破瓶颈,寻求集约化建设、合作共赢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动电子商务企业。

(三)发展重点。

1、打造一个平台。建设全国一流、面向民生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方便百姓生活,带动自主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移动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物流服务、机具制造、研发培训等产业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建设两大基地。一是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安全芯片、SIM卡、智能读卡设备等移动电子商务核心产品的研发、制造企业落户园区,形成移动电子商务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支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湖南建设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基地。建设全国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运营工作,制定行业相关业务规范和标准,在全国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拓展、用户拓展、商户拓展、系统支撑,到2013年形成1000人的运营团队。

3、实现三项创新。一是技术自主创新。形成以射频识别(RFID)为核心的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智能终端设备标准,实现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价值链多方合作共赢的移动电子商务新模式。三是协作机制创新。打破行业壁垒,形成开放的社会协作模式,打造各环节相互协调的运作机制,加强产业资源整合,聚集国内外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构造新的产业链,架构新的产业群,形成以信息为纽带的全过程的有机协作。

4、推进六大应用工程。一是推进移动便民小额支付工程。通过布放移动POS终端,实现手机购物等现场支付功能;鼓励企业接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企业对个人(B2C)的远程交易服务,扩展服务范围,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鼓励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移动小额支付的业务应用。二是移动便民网上购物工程。借助SMS、GPRS、移动互联网等无线技术,通过短信、语音、网站、手机定制终端软件等方式的远程移动支付业务,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远程购物功能及业务应用。推动省内企业广泛开展移动商务活动,培育一批在互联网领域有影响的企业。三是移动企业一卡通工程。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企业内部多功能的移动电子商务刷卡服务,实现企业员工考勤、企业门禁、车库管理、安保、内部消费支付等功能。同时,推进校园一卡通应用,实现身份识别、现场支付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四是实现移动公交一卡通工程。成立由政府主导,相关企业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承担单位共同参与的运营实体,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共同推进移动公交一卡通工程;推动公交相关行业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对车载POS终端、公交IC卡进行改造,实现手机刷卡乘坐公交的移动公交一卡通应用。五是推进移动公用事业缴费工程。引导水、电、煤、有线电视等公用事业缴费类业务运用移动电子商务,统一支付,改善应用环境,大力研发公用事业远程控制终端,实现全自助化的移动公用缴费流程,带动公用事业远程控制终端产业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能力。六是推进移动农村电子商务工程。搭建移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以县域有实力的零售批发企业市场化运作为主体、构建标准化农家店经销网络,建立以集约化采购和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实现工业品进村、农副产品进城、门店资金归集的全新商务模式,推进移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三、完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家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目标,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将移动电子商务列入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范围,省财政每年从省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和引导移动电子商务重点领域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移动电子商务相关标

准的制定、信息服务业统计建设等。建立健全适应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责任保险等机制。

(二)落实移动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移动电子商务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符合国家税法规定条件的,可以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

(三)放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准入。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发展完善。凡新办移动电子商务企业,注册资本按法定最低注册标准执行。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

(四)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企业的用地支持。简化移动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移动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五)拓宽移动电子商务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移动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鼓励移动电子商务企业以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移动电子商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移动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六)增强全社会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增强企业和百姓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积极采用移动电子商务方式交易和支付。

(七)大力培养移动电子商务人才。积极构建新型的移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省属高等院校要加强移动电子商务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从事移动电子商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移动电子商务人才交流工作,把移动电子商务人才纳入省重点引进的人才目录,引进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移动电子商务人才。

(八)建立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对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根据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重大政策、重要措施和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定期协调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州要抓紧制定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配套政策及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要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和措施,在全省形成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合力。

(一)建立畅通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指导和协调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和行业管理工作,省技术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支持制定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标准。省移动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支持相关企业搞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的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协调服务和市场宣传,为移动电子商务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制定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规划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和技术标准的移动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篇6: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商商贸发[2009]1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省会城市商务主管部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商业街建设发展迅速,对于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商业街发展缺少规划行业标准和有效政策引导,一些地方存在无序化建设和特色不鲜明等问 题。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导和扩大消费,挖掘消费新热点,推动各地商业街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推动商业街的建设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坚持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坚持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切实发挥商业街在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方面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争取利用2-3年时间,在全国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秀的商业街网络体系。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商业街,使商业街成为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弘扬商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规划,科学定位。按照“提升现有商业街、创建特色商业街”的工作目标,因地制宜,明确商业街的布局定位、个性特色、业态规模和发展目标,做到理念创新、规划先行。商业街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二)挖掘内涵,强化特色。充分挖掘原有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统风貌的商业建筑,发挥商业街在商业特色、产业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商业街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塑造。

(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协会 配合、企业为主、市场运作”。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建设管理、优化环境、提供服务、督促检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商业街协会组织要对商业街建设 给予配合,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商业企业积极参与商业街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商 业街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商业街建设、改造和提升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确立发展目标和计划进度,提出对商业街 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分步实施商业街的建设改造提升工作。

(二)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商业街建设。商务部将积极推动有关商业街行业标准的出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可根据本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标准,明确商业街的空间规模、业态特点、服务特色、配套设施等内容,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三)调整功能布局,着力突出特色。各地要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综合型商业街的培育,要注重把规模、经营、文化、特色、功能等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购物、娱乐、旅 游、商务、文化、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商业街集聚作用;专业型商业街的培育,应强调特色化、专营化、规模化;对于新建商业街,要注重市场定位清晰和个性 化设计,强调业态结构合理和服务功能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集聚特色品牌。

(四)完善综合功能,健全配套设施。要以营造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环境为出发 点,完善商业街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同时,增强商业街的休闲和旅游功能,充分发挥商业街的集聚效应,完善各种人性化、无障碍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体现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增强商业街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便利功能,营造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商业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 众多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是商业街建设的行业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同规划、建设、财政、工商、税务、消防、交通、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要发挥商业街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全社会互联互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深入调研,加强工作指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商业街建设工 作,把加快商业街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商业街的统计工作,掌握建设进度,加强对城市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引导商家积极应 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调整商品结构,创新经营方式,合理布局经营业态,为名品、名店进名街创造条件。

(三)创新模式,强化商业街管理。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商业街管理的新模式。一是要制定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加强管理,完善服 务,切实做到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客。二是要协调处理好交通、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等影响商业街建设的问题,为顾客创造一个集商旅互动、休闲娱 乐、文化观光为一体的和谐环境。三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相对独立的综合管理队伍,做到权责统一、服务到位、管理到位、监管到位。

(四)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各地商务部门要加大政策协调扶持力度,对重点培育的商业街加大资金投入。要扩大商业街建设资金的筹措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各方面的财力支持。

(五)扩大宣传,塑造品牌形象。组织制定商业街宣传推广计划,加大对商业街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各地重点培育的商业街为载体,利用节假日促销、大型展会等活动,通过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整体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商业街建设发展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积极落实,分段实施,及时总结。对意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与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联系。

联系人: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 仇亚童

电话: 010-85093754 85093753

传真: 010-85093762

电子邮件:qiuyatong@mofcom.gov.cn

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篇7: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为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加快我县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原则,以拓宽网购市场和农产品网销市场为抓手,围绕“谁来做、在哪里做、如何做”电子商务的三大问题,集中用两年时间,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人才、物流、通信、政策等支撑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全面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威宁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路,推动威宁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

XX年,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发展产业园,与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合作,打造示范电商企业1个,实现线上线下正式运营;培育发展注册地在县内的电子商务企业5家以上,建成35个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和100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确保年底全部建成投运。打造2个综合服务示范乡、10个综合服务示范村。

XX年,培育发展注册地在县内的电子商务企业30家以 上,全县627个村全部建成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打造10个综合服务示范乡、50个综合服务示范村,力争建成2个以上省级综合服务示范乡、10个以上省级综合服务示范村。

确保到2018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亿元;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20亿元。

二、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采取“一企一议”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进省内外电子商务巨头和相关知名企业进入我县,做大做强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互相连接等方式,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

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我县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生活服务业等通过B2B、B2C、O2O等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入驻阿里巴巴、京东、贵州省电商云、贵州供销社“贵农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布新产品信息、销售特色产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丰富产品营销方式,支持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

鼓励本土人才通过电子商务创业。以“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宗旨,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职业院生、大学毕业生、个体经营户等重点,通过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政策引导,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切实发挥其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打造集电商综合运营中心、电商企业、快递物流公司、仓储配送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电商培训基地等电商配套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集聚区,将电商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的企业形成聚集,打造完整的电商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建立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重点对现有的“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邮政基层代办网点、远程教育站点等网点进行相互整合,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网络购物、农产品网上销售、快递收发、机票车票代购、话费充值、电费代缴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乡级服务站要组建电子商务服务队伍,实现品牌推广、物流配送、产品包装、网络接入、业务技能培训,构建起由镇到村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解决长期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村级综合服务点要配置电脑设备,开通上网功能,培训网点人员,使之具备一定的网络购物和信息收集技能,在提供便民超市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网络代购服务,代买农耕用具、家电、服装、日用品等商品,商品通过物流送到各村的服务点,村民再到服务点取货。

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以威宁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起点,以跨境电商为抓手,以沿海发达地区电商企业为依托,以大学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城市、农村创业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积极与第三方服务商、物流企业等合作,不断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整合周边优质旅游、购物、消费、休闲等产业,形成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创业、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综合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

四、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做好邮政线路规划,增加物流运输车辆,扩宽服务范围,依托邮政物流快递网络开展县乡村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和引导快递物流企业进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入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支持农产品、农村消费品集散地,农村客货运站等网点开展物流快递业务。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加快实施“小康讯”项目,提升农村地区的宽带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无线4G网络和有线宽带网络 建设,实现县城、乡镇、重点景区连续覆盖和农村繁华区域有效覆盖。鼓励各通信运营企业进一步优化通信资费方案,加快资费调整,降低流量资费。

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村与村之间循环路网、出境道路和通往重要村寨、重要产业基地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最后一轮111个行政村863公里通村油路任务,确保全县627个行政村村村通油路,通畅率达100%,实现村村通油砼路、组组通公路目标。

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结合我县电商发展起点低、人才溃乏的实际,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电子商务策划人才和中层次网店开设技术人才,统筹策划威宁电商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模式,通过试点示范,指导传统企业电商化,培养孵化有志青年开设网店,推动全县电商产业的发展。

着力电商人才队伍培养。立足县职校、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课程,就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理论和实操能力的电商人才。同时依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创业青年、村级网点服务人员电商知识、实操技能、网上开店等业务培训,为全县特别是乡村提供应用型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电商发展环境。

加强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加大对政府管理部门、重点园区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讲的方 式,加大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重点培训电子商务全过程实务操作,分级培训,全面推广,打造一支为电子商务产业服务的专业队伍。

五、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县财政设立县级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和重点平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以及开展人才培训和电子商务宣传推广等。

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在本县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电子商务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网上商城、网店以及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税收优惠、用地安排、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积极鼓励小微企业、大学生和农村知识青年创业。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培育发展农特产品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对于经国家知识产权、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认定的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同时借助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营销工具进行全方位、多领域、高密度的推介传播,形成品牌互联网市场影响力。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虚假宣 传、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以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向电商企业、信用服务机构、消费者开放。

六、加强工作和服务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威宁自治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县供销社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人员配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以及《贵州省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聘请专业人员科学编制威宁自治县电子商务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此规划来引领全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工作。

强化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有关会议筹备及各成员单位日常协调、沟通等工作;协调组织制定推进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协调办理需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重大事项;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收集、整理、发布各乡镇和部门有关电子商务的工作信息;督促各乡镇和成员单 位开展电子商务工作,协调落实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各部门依据自身职责,制定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措施,研究出台配套实施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公共服务,营造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强化监督管理。研究制定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电子商务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和网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加快建立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方法,加强监测分析,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市电子商务业发展情况。

篇8:商务部关于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线, 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提高全国水泥散装化水平为目标,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意见》强调,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完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引领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节能环保建设。鼓励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进行兼并重组, 形成优势互补, 布局合理和有序发展的散装水泥绿色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环保优先。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积极推广可替代原材料,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减少并逐步杜绝粉尘、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推进散装水泥产业绿色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散装水泥行业技术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应用, 加强技术集成和流通模式创新步伐, 努力提高生产、现代物流及施工设备的技术水平, 推进行业装备技术的标准化、系统化水平。四是坚持统筹布局。推动散装水泥中转、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布局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物流运输方式及产业布局等相协调, 推进散装水泥绿色产业有序竞争、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 “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 全国水泥散装率达到65%, 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保持在18亿立方米左右, 预拌砂浆使用量达到1亿吨,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55%, 加快建成以散装水泥应用为核心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一体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散装水泥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更加成熟, 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意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指出, 一要打造以散装水泥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体系。1、促进预拌混凝土规范发展。针对部分地区预拌混凝土产能严重过剩现状, 坚持以总量控制、优化结构为目标, 科学规划, 加强行业监管, 调整供给结构。加快推进预拌混凝土广泛应用, 尤其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推广力度;加快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推动外加剂、掺合料等关键材料和泵送技术同步发展。鼓励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投资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产业,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2、加大预拌砂浆推广力度。完善预拌砂浆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执行效率,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产品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预拌砂浆企业生产特种砂浆, 提高预拌砂浆行业供给能力。整合预拌砂浆生产、设备研制、建设施工等各方力量, 通过完善使用设备、组建专业队伍、加强宣传培训等方式, 着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鼓励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开展“生产施工一体化”服务, 推广机械化泵送和喷浆等先进施工方法。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以下简称“禁现”) 。3、加快推进水泥预制构件生产。顺应建筑工业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建设发展趋势, 引导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向水泥预制构件生产环节拓展。扩大水泥预制构件在建筑工业化和相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示范性工程建设, 推进装备式建筑发展。鼓励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预制构件的生产、使用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要促进散装水泥产业绿色发展。1、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以信息技术推动散装水泥相关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提高废水、粉尘回收利用能力, 加强能耗网络化监测水平。加快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开展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评定工作,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计划,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按照“全封闭、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生产目标, 改造或淘汰一批环保不达标的混凝土搅拌站。2、着力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建筑垃圾和工业尾矿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逐步以机制砂石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砂石, 作为混凝土、砂浆的粗细骨料、掺合料。

三要推进散装水泥行业创新转型。1、加强设备和技术研发工作。鼓励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适应建筑施工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要求, 推动散装水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 提升行业现代化水平。支持科研院所、大型建筑企业、科技开发型企业和成套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散装水泥相关技术研发,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2、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信息化建设, 与相关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 提高企业网络行销能力。引导企业升级和完善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建立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 全面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水平, 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监管机制。3、鼓励散装水泥物流方式创新。在行业中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等技术, 推动散装水泥生产与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对接, 提高车辆运输管理和资源调配能力。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四要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1、创新农村推广应用散装水泥 (以下简称“农村推散”) 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水泥企业为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站提供混凝土配比设计、检测等技术支持和服务。鼓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采取直供销售方式, 减少流通环节, 满足农村市场需求。2、完善农村散装水泥物流配送设施。尽快制定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出台配套政策及行动方案,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鼓励大型混凝土企业下乡, 在主要集镇、中心乡镇建立中小型混凝土搅拌站, 在村庄集中地区分片建设微型混凝土搅拌站, 在偏远地区建立水泥制品专业市场。针对农村市场特征, 加快研发更适合农村运输、装卸、施工的配套设备。

为了确保“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意见》还确定了六项具体保障措施。1、加快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完善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运输、施工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开展绿色节能生产、废水废渣处理与回收利用、“农村推散”和物流方式创新等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动态监管数据库,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各项功能的有机结合。完善行业统计制度, 建立科学、全面的散装水泥统计和运行分析体系。4、提高执法监管能力。着力构建散装水泥生产、流通、使用相互结合、共同促进的监管工作体系, 完善检查监督制度, 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禁现”工作目标责任制, 完善日常巡查和考核制度, 加大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相关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5、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围绕节能减排和提高建筑质量等主题, 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终端等平台,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 提高施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度。加大“农村推散”宣传力度, 推动建设一批典型工程、样本工程, 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预制构件的积极性。6、充分发挥各界力量。积极发挥各级行业协会的作用,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 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咨询机构、服务中介的作用, 组织开展行业内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加强对行业重大和共性问题的研究。

上一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说课稿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