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的学习方法

2024-07-07

税法的学习方法(精选6篇)

篇1:税法的学习方法

迎战CPA考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难度较高

与其它类型的考试相比,注册会计师的考试难度较高。一般认为,CPA相关课程的试卷,体现了该学科的最高难度水平。因此,考生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压力不能太大,而且要善于把压力化为动力,进而产生复习效力。

在注会考试中,税法的难度又是相对简单的,考试的要求是记住政策,会计算就可以了,而且基本上会考查比较细致的规定,这些小的知识点如果第一步就算错了,后面就没有分了,所以注会学习关键就是要把握好这些关键的点,掌握好了其实也并不难。

2.可利用时间较少

考生在应考的同时大都要承担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重负,这会大大地降低考生有效利用的时间,使考生不能集中精力。这或许是众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要应付这方面的挑战,除了需要工作单位和家庭的配合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免一些意义不大的事情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

说到时间上,税法不要求过于集中的学习时间,比较零碎的时间反倒是很有利于税法的学习,因为税法上每个章节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联系,知识点比较零碎,也比较适合抽空学习,比如上下班的时候听网校的MP3课件就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让漫长的旅途变得高效有意义。

3.气候条件较差

每年CPA考试都是在炎热的夏天,高温给考生的复习带来了许多麻烦。高温使人体的消耗比平时大,高温还使人昏昏欲睡,精神很难集中,在缺少降温措施的情况下,高温还可能导致中暑、感冒等病症。除了少数气温凉爽的地区(如昆明)外,糟糕的气候条件导致考生无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战,这是考生遇到的自然条件方面的挑战。

4.学习效果不好

对于不少考生来说,要应付难度相对较高的考试,十分需要有效的辅导。虽然不少地方都有辅导班,但并非每个考生都能得到最满意的辅导服务。尤其是在边远的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应考辅导的考生,或者即使参加了辅导班而效果不佳的考生,特别是对于缺少财经背景知识的考生来说,如在复习时遇到了问题,很难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不过最近网络越来越普及,即便是偏远的山区也有可能上网,接触到最新的资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上班族已经没有时间参加面授的辅导服务,车马劳顿不说,时间还很固定,一旦没有时间就错过了,所以面授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对会计考试辅导来说。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网络远程教育弥补了面授辅导的缺陷,自由便利的特点满足了上班族的需要,在家办公和学习都成为了可能。现在市面上做的最早和最好的就算是中华会计网校了,时间早就了这个好品牌。

刘李流星

论坛等级:★学员 学术级别:会计员 发帖:84 经验:176 鲜花:0 勋章:0 离线 用户信息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分享到:

引用 回复 收藏 送鲜花 赠勋章 扔鸡蛋

发表于:2008-12-09 14:14:00只看该作者 1楼

如何有效地复习迎考,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每一个考生都要遇到的问题。我们结合《税法》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以下5个要点:1.树立并坚定必胜信心

与其它类型的考试有所不同的是,CPA考试属于资格考试,严格以“60分”为标准,不存在人为划分“分数线”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及格,就可以拿到单科合格证书。考生应付这种“过关”性的考试,实际上就是自我挑战。通俗地说,应考CPA主要就是“自己与自己斗”,而不是自己与别人斗,它的竞争性并不强。

要成功挑战自我,关键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这一点,考生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仍然会有一些考生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相信自己必定能过关。为此,需要分析自己的长处,以便强化自信心,对于短处的分析不要被低落的情绪所控制。经验告诉我们,更多地看到“光明”的一面,暂时忽视“阴暗面”,对于恢复和确立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一些朋友常看到周围的考过注会的人,或是通过网络,了解到很多参考的人真正能通过的非常少,于是没有了信心。考试难,对我们通过考试制造了“麻烦”,但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出注会考试的“含金量”,试想如果是一项非常容易通过的考试,其价值又有多大呢?你还会去参考吗?取得一个谁都能取得的资格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当你看到它的难度的时候,正证明了你所选择的正确性。应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信心是一定要有的,没有信心你很难专心去

刻苦的努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价值骄傲的事,是唾手可得的。都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方能成其功勋。树立信心,不妨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因为每年不是有十几万的人通过或多或少的门次的考试吗?唯独我不行?2.制定复习计划

也许有些考生认为,制定计划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考生认为即使制定了计划也没有什么用处,往往计划不如变化。的确,计划只是你应付考试的一种打算,是自己约束自己的一个规则。但计划制定的过程,能够让你更加了解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因此,即使不能完全按计划行动,对你也是有好处的。何况,如果能够基本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行动,就一定会有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无论如何,对考生来说,有计划和没有计划相比,总是利多弊少,因此,制定计划不可忽视。引用 回复 收藏 送鲜花 赠勋章 扔鸡蛋

刘李流星

发表于:2008-12-09 14:14:00只看该作者 2楼如何制定复习计划呢?

首先要抓住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了《税法》考试的重点内容,你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些重要内容上。

其次,要合理安排复习轮次。一般来说,复习是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从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因此要不断重复考核内容。最好能有三个轮次的复习:第一轮次的目的主要是弄懂

论坛等级:★相关知识点,解决“懂”的问题;第二轮次的复习要把相关知识点串起来,以求对相关知识学员 计员 发帖:84 经验:176 鲜花:0 勋章:0 离线 用户信息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达到“通”的水平;第三轮次的目的是要熟悉和掌握考核内容,达考生仅仅停留在“懂”的层次,对于许多问题掌握得还不牢靠、不扎实、不熟练,结果可想而知。

再次,要留有余地。计划毕竟只是一种对未来行动的打算,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干扰计划的推行,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当然也有很多朋友说自己不会制定计划,那你要相信,没有计划,不等于就不能学习,特别是千万不要认为有了严密的计划,就等于已经学习好了。例如,我们计划在五月看完全部的税法,那么是否通过一个月的学习税法就学到了,是否就可以做题了。这可未必。关键是学习的效果。当然,没有计划做事,是盲目的。不妨根据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需要备考的科目,制定一个比较粗略的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再对每个阶段细化。例如,我们的计划是5月第一周看完税法前三章教材和听课。那么执行的时候,第一周就针对这个时间段再细化,星期一看什么,星期二看什么等等。没有计划也有了计划。

学术级别:会到“熟”的水平。俗话说,“熟能生巧”,当达到“熟”的程度时,考生一定能过关。许多

有了计划,又如何能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呢?很多都是没恒心,感到学习很枯燥,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法坚持!其实,没有恒心,正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兴趣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能专心去做它,就不能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尽办法的克服它,而是一遇困难即退缩。当你能将困难,作为自己生活的兴趣,当你将枯燥的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不存在不能坚持的问题了,因为你的兴趣就会驱使你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培养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或许你在专职学习,很少有机会将所学很快用于实践,但可以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作为一个个敌人,与它比赛,就象玩游戏一样的,当你学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或许这样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了。因为谁也不会对获奖感到枯燥。3.理清思路

当面临复杂问题的时候,思路是否清晰是关键。《税法》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繁杂,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税收概念以外,对每一个税种,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的分析框架,用于梳理相关知识。尽管教材提供这种思考或梳理线索,但这些线索并不统一,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使得许多考生产生这样的感觉:看书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不理解,书本一合上,脑子里似乎什么也没有。这说明,你对所学知识缺乏整体上的把握。

我们仔细分析税法中各个税种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每一税种都会涉及4个基本问题:(1)纳税人,即谁应该缴纳这种税?即谁应承担依法纳税的义务?或者说,政府应对谁征税?(2)课税基础,即按什么缴税?即征税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政府对什么征税?(3)税收负担,即应缴多少税?即应承担多少税收负担?或者说,政府应征多少税?(4)纳税程序,即怎么缴税?即什么时候缴税?缴到哪里或缴给谁?用什么方式缴税?前三个问题,应由税收实体法(有关税种的法律)规范;后一个问题,应由税收程序法(税收征管法和税收行政法制)规范,但税收实体法中也会有所涉及。以上4个基本税收问题,就是4条基本的思路,是考生梳理思路的主要框架。

对于考生来说,在复习每一税种时,可以按这4个方面去把握。其中,第一个问题,即谁应缴纳这种税,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应缴纳某种税,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例如,房地产交易行为应缴纳的税收,从销售方来说,要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从购买方来说,要缴纳契税。第二个问题,即对什么征税,主要涉及征税对象和征收范围两个方面。第三个问题,涉及税率和税负调整(既包括税负降低,也包括税负提高,但主要是税负降低,即减免税优惠)。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对税法知识的不知,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个的知识点,随着学习的深入,就能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线,再进一步深入,由线就可以构成面,再由面构成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学习任何知识都会经历的,不能过快,还没有积累到一定量的知识点,是不能建立起知识体系的;也不能过慢,仅仅看到了局部的知识点,而不能举一反三,互相联系,那样学习也是无法实际应用的。4.突破重点

从历年试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可知,《税法》考试的重点是明确的。在被列为重点的章节中,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征管法五章为主。对于重点,一定要达到前面所说的“熟”的程度。对于非重点章,特别是那些每年只涉及1~2分的章,在时间和精力的安排上要相应减少,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完全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5.熟悉历年考题

在命题规则没有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同,特别是相近的试卷,无论在试题结构上,还是在难易程度上,应该相差不大。此外,重要的考点,基本上在历年的考题中会重

复出现。这也是不少已过关考生的一个经验。因此,熟悉历年考题,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有助于熟悉题型,还有助于模拟练习。

考生不妨像正式考试那样,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采取闭卷的方式考考自己。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分析原因,巩固考核内容。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篇2:税法的学习方法

2、今年的重点还是可以放在营业税和增值税法,其次资源税也要特别留意。税法考试中其实计算的部分挺多的,并不是纯记忆的内容。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些计算的小技巧。每年失利的考生都是做题速度慢,对知识点掌握不熟练。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在学习税法的时候先明白其原理,然后再结合老师所讲的税法解题思路和相关政策规定,多听习题班,多做计算题和综合题。

3、在听课的过程中,老师都会把常考的考点介绍给大家,并且会结合实务讲解让大家更容易理解。那么考试的重点就应该牢牢抓住,对于课上强调的重点内容要认真掌握,打好基础,那么通过考试的希望就已经大大提升了。

篇3: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原则

1、规范性和一致性原则。

近年来, 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在制度和发布会计制度和税法时, 缺乏政策法规应有的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凡是一个新的法规出台, 往往会随后发布几十个、上百个补充规定, 而且补充规定之间也往往存在着矛盾之处, 给执行者和相关执法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加大了协调税法和会计制度差异的难度。因此, 无论是会计制度还是税法, 在协调过程中, 有必要进行修改时, 应当十分慎重。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论证, 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 以保证会计制度和税法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2、成本效率原则。

在对税法与会计制度协调时, 必须把握好差异程度。既不能片面强调缩小差异, 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便于税收征管, 而忽视会计信息失真可能给投资者决策带来的影响;也不能一味强调扩大差异, 而导致企业会计核算更加灵活, 忽视可能造成的大量避税和偷漏税款现象, 给税务部门征管增加难度,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和提高税收额外负担及征税成本。同时还应当平衡降低税负涵养税源关系, 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和经济与税收同步增长。

3、政策的可行性原则。

协调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的时候, 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从会计规范的角度上来说,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十分复杂, 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 一方面, 大量的国有企业还处在改制适应期, 政府需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 政府出于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的动机, 会计制度改革既要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 又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税法角度来说, 我国的经济建设,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也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保证, 税收必须在保证财政收入、调节经济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外, 我国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素质都普遍较低, 要完善会计制度和税法体系建设, 必须循序渐进, 立足现实, 充分考虑可行性。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处理思路和方法

1、加强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协调。

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 所以两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是会计和税法规范协作的重要保证。设立由两个机构代表组成的常设协调机构, 不论在法规出台前还是执行过程中都加强联系, 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损失, 有助于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 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作的有效性。此外, 无论是会计制度还是税法, 在协调过程中, 需要做出修改时, 都必须十分慎重, 要经过周密规划、调查和论证, 待时机成熟时才能进行修改, 以保证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2、及时协调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 对会计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要使税法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 与会计原则作适当的协调:如捐赠的处理、融资租赁的划分标准、资产减值的处理等问题。其次, 税法应注意与会计制度的主动协调, 以减少业务差异、降低纳税人的核算成本。另外, 对于我国会计处理还不规范、甚至存在制度空白点的业务类型, 要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 并同时考虑与税法的协作问题, 以便对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业务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加强会计与税法之间的信息交流。

首先, 会计要披露必要的信息以支持税收机关的工作, 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 并且应加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 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因为披露方面的不足和缺失, 使税收不能及时地将信息需求反馈到会计信息系统, 这样无疑加大税务部门的信息获取成本, 此外, 税务信息的非公开性也使会计和税务关系的相关研究面临很大的数据障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腿协调制度差异, 正确处理存在差异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构建税务会计体系。

加快构建税务会计的理论体系, 满足国家作为所有者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共同发展的产物。鼓励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利用, 符合税法精神, 税务筹划是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高度完善。

总之, 要协调或减少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 一是需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本质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着手, 在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 可通过简化年度报告、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财务报告的实时提供、采用事项会计模式等来改进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通过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来提高可靠性。二是从立法层面, 适时协调会计法和税法, 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的时候, 充分考虑对有关问题的确认方式和计量方法, 保留永久性差异, 减少暂时性差异。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J].税务研究, 2006 (01)

[2]、刘冰, 常青.税法与会计规范的融合性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 (05)

[3]、闫燕.会计与税法中存活差异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08)

篇4: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方法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方面构成,其中前三个会计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三者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后三个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是利润表的构成要素,三者关系是:收入-费用=利润,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会计所得,而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又称税法所得)时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法规定,当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有关税收法规不一致时,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税收法规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会计上计算的会计所得必须是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后的余额,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两者关系可表述为“应纳税所得额=会计所得±纳税调整项目金额”。下面笔者就从利润表的构成要素,即收入、费用等方面来分析会计和税法的差异表现。

一、会计制度和税法的主要差异表现

(一)收入方面的差异

1.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对收入重新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对于收入的确认时间,新会计准则也提出了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收入准则规定企业的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额。而税法对于销售商品的应税收入确认与会计规定基本一致,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例如有的企业发生分期收款业务时,税法规定可以按交付产品或商品开出发货票的日期确认收入,也可按合同约定的购买人应付价款的日期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但应该注意到,有的企业在实际发生分期收款业务时不是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按交付产品或者商品开出发货票日期确认收入,而是按收到价款的日期确认收入,这样可以起到推迟交税的目的,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收入的及时性。

2.非生产部门使用本企业产成品的差异

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而使用本企业的货物的,应作为收入处理,其价格按同类产品同期市场价格确定。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则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而是按货物账面价值直接由产成品科目转入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相关科目。

3.销售折扣(现金折扣)与销售折让的差异

税法规定,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折扣销售,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折让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折让后的销售额计算收入;如果将折扣额、折让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折让的金额。而会计制度规定,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即按总价法进行会计核算;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销售折让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收入。

4.接受捐赠收入的差异

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收入视为应税收入,对于企业取得的货币捐赠,应一次性计入企业当年收益,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照合理价格估价计入有关资产项目,同时作为企业当年收益,在弥补企业以前年度所发生的亏损后,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较大,企业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平均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并应在相应期间的年度所得税申报中对有关收益额及分期结转额的情况做出说明。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包括货币捐赠和非货币捐赠,不视为企业取得的一项收入,接受捐赠的资产一般会使企业的经济资源增加,将其纳入“资本公积”项目核算。

5.国债利息收入方面

税法规定,企业购买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免税,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因购买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二)费用方面的差异

1.工资、薪金的差异

税法规定,(1)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的,按计税工资规定扣除。即企业实际发放工资、薪金在计税工资、薪金标准内的,可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经国务院批准,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允许扣除的计税工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每月800元上调到1600元,同时停止执行按20%比例上浮的政策。

(2)工资、薪金支出实行工资、薪金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其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在工资、薪金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薪金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以内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企业按批准的工效挂钩办法提取的工资、薪金额超过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额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用于建立工资储备基金,在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在实际发放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当期应负担的工资、薪金应全额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冲减当期利润。

2.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差异

税法规定,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高于其计税标准的,应按计税工资标准分别计算扣除;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低于其计税工资标准的,应按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分别计算扣除。而会计制度规定,当期应负担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应全额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冲减当期利润。

3.业务招待费的差异

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即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应全额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冲减当期利润。

4.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1)折旧年限。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固定资产都明确了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批准,可以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2)折旧方法。税法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采取直线折旧法。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从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中任选一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表中予以说明。

5.资产摊销的差异

(1)无形资产摊销的差异

税法规定,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或者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期限不得少于10年。而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2)开办费摊销的差异

税法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摊销。而会计制度规定,将开办费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当月损益。

6.研究开发费用的差异

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年终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增长比例未达到10%的,不得抵扣。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据实列入当期费用,冲减当期利润。

7.借款费用的差异

税法规定,(1)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费用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之前发生的,应计入有关房地产的开发成本。

(3)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全额计入财务费用,冲减利润。

8.广告费用的差异

税法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其当年度销售(营业)收入的2%,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粮食类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纳税人因行业特点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提高广告费扣除比例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其当年度销售(营业)收入5%的范围内,可据实扣除。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可全额计入营业费用,冲减利润。

9.捐赠、罚款、赞助支出的差异

税法规定,各种非广告性赞助支出不得扣除;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各种税收的滞纳金和罚金不得作为扣除项目;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金融保险业为1.5%)以内,准予扣除;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对农村义务教育、中国红十字会、公益性青少年活动等的公益性捐赠可全额扣除,(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对慈善机构、基金会的公益性捐赠可全额扣除。而会计制度规定,捐赠、罚款、赞助支出全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利润。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办法

会计制度与税法产生差异有其深刻的历史前景和理论根据。由于会计和税法规范的经济关系不同,这种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然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这种矛盾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进行协调的,如果片面强调各自的独立性,会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国应积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会计与税法差异进行协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沟通

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的制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会计制度的具体制定者为财政部门,税法的具体制定者为国家税务总局。他们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应加强沟通与合作,财政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时,不仅要满足会计报表的报送要求,还要尽可能满足规范纳税基础的需要;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制定税收制度时,应尽可能与会计保持一致,使得纳税调整项目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减小实际征税的难度。

(二)税法应适当放宽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制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企业资产在实物形式上损耗和技术上的无形损耗都迅速增加。但是目前税法对企业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限制性规定非常严格,如规定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0年,折旧方法一律采取直线法。这些规定极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当然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而达到调节纳税的目的,税法可以规定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必须报请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并且一经确定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变更。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相互宣传的力度

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且应加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同时我国还应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会计界和税务界的相互宣传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把会计知识与税法知识的培训、宣传纳入日常工作,组织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办税人员及广大经济工作者认真学习,搞好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宣传工作,加深对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会计和税收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有效性。

(四)会计制度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

会计政策作为企业财务揭示所选定的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企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性质的差别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利益驱动情况,加之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利益驱动取向不同、目的不同,使得会计政策的选择情况千差万别。而税法对会计政策又规定得过死,必然与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矛盾,产生大量的纳税调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规范会计所得与税法所得的差异调整方法,简化税款计算。而对于众多的非公有制小型企业可严格按税法的规定选择会计方法。

(五)加快税务会计的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篇5:学习税法的心得体会

企业所得税法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企业所得税征收与缴纳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其他所得和清算所得征收的一个税种。企业所得税的额度, 直接影响到净利润的多少, 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 企业所得税筹划是避税筹划的重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用法令形式固定下来,企业有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法律保证,并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增长;企业自身有依法规定的收入来源,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将从新增加的利润中得到应有的份额,使企业的责任和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职能,有利于调节生产、流通和分配,加强宏观控制和指导。有利于改进企业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2、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从而满足公共欲望,缓解市场失灵,实现国家职能。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通过学习税法,我认识到税法是经济法重要的一部分,税法的在宗旨,本质,调整方法等许多方面与经济法整体上是一致的。税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具体部门又是与经济法相区别,双方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刘老师生动的讲解、丰富的法理内涵以及严谨的教学态度深深地吸引。老师详细地从法律的角度揭示了税法制定的初衷,并引领我们将会计和税法的知识结合起来。税法课程对于会计人在实务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一名合格的会计必须精通丰富的税法理论乃至原理,而刘老师的课程恰恰就是从原理的层面去阐述税法的制定和运行的。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用详实的事例来说明税法的运行机制,将其内在决定因素直接呈现给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

篇6:学习税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税法的心得体会一:学习税法心得体会

税收是国家实现政治和经济职能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税法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从本专业的角度来看,税收主要表现在所得税会计的调整方向上。如果很好的了解和运用税法,对企业的成本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税收的不适应性和不完善性也逐渐表现出来,所以学习税法不只在其作用上有必要性,对其的不断变化也应该时刻关注。因为国家通过税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以通过税收的变化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

经过一年的税法课程的学习,了解了税法的本质。在税法的变动和对专业的影响方面有些许心得体会。

税法的发展是多重兼顾的,其立法的基本原则是符合人民意愿,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规范。税收是工具,不可随意附加职责,所以税法的变更是可以多元化的表现出社会经济状况的。虽然税法有政治趋向性,服从于国家政策的变更,但总体上看,市场经济的影响是主要的因素。自从入世以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市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内资企业也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税法在宏观调控中起很大作用,近年来由于市场因素的复杂性,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不容忽视,而且针对各种性质的企业在市场上要求同等地位,税收的变更已经刻不容缓。从会计方面看来,会计是税法影响的反映者,所得税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得税只是针对内资企业而言,由于其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年限、费用划定范围等和会计上相比有所不同,对企业成本控制、利润核算都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不以所得税法核定,所以从会计的反映上面看,企业核算不能统一,在市场的竞争上也有失公平。国际经济市场的税法准则给中国市场带来范本,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也有启示作用。所以,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繁荣中国经济,税法的变更也是必然的。这也是税法稳定经济、维护国家利益职能所要求的。时刻关注税法变化是学好税法和应用税法的关键所在。

今年3月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此法将于08年1月1日实施。这次企业所得税统一是我国整体税制改革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税制建设发展的自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不是税前利润最大化,而是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税后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两税合一”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完善,这体现了税法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职能。而且“两税合一”的规定使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通过适当降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提高使用效益,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近阶段的“两税合一”仅仅是税法变动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例子。它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适当降低了税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制度走向成熟、规范的标志性工作之一。从此次税法变革出发,会计的所得税处理方法也将有相应变动,了解税法动向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有辅助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税务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名公民面对这项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意义的义务时,应该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税法、时刻关注税法不但可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把握对经济动脉的敏锐度,提高信息利用率。

>学习税法的心得体会二:学习税法心得>>(1350字)

这学期我学习了税收理论与实践,获得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首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与税收息息相关,不论我们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都需要税法的相关知识,然后我们更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家及百姓会关心税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还了解到了我们的税法有哪些缺陷及怎样去改革这些法律上的缺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去自己深入到企业中调查企业纳税情况,这样能够了解到最真实的数据,而且能得到更多的感悟。

税收是国家实现政治和经济职能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税法的影响也无处不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税收的不适应性和不完善性也逐渐表现出来,所以学习税法不只在其作用上有必要性,对其的不断变化也应该时刻关注。因为国家通过税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以通过税收的变化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我所做的第一篇文章企业纳税,我所调查的企业是我的家乡锦州紫金药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民营企业,我向相关工作人员调查了企业纳税情况,分别是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费,城镇使用土地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经过调查可以更加了解企业具体纳税情况,而不只是看到的是书本上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学到的知识更加具体。同时我的感受是中国的税种十分繁杂,会给一些企业带来一些负担。第二篇文章是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的调查,这次我所调查的是锦州市一家民营汽车修理厂,调查后我得到了中国税收流失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心理因素,其二是税收征管乏力,这包括税收执法不严,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缺乏科学的定额依据,掺杂人为因素使大部分定额偏低,业务考核标准的导向错误,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是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其三是现行征段手段与高科技支撑下的商品交易方式的不匹配。其四是由欠税引发的税收流失。其五是个别征税主体人生观、价值扭曲。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又查询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可以让中国的税法更加合理,更能让中国的企业接受。

第三篇文章是深化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我所选择的税法是物业税。选择物业税是因为房产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房价的不断变化。从理论上说,物业税是一种财产税,是针对国民的财产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因此,首先政府必须尊重国民的财产,并为之提供保护;然后,作为一种对应,国民必须缴纳一定的税收,以保证政府相应的支出。物业税是政府以政权强制力,对使用或者占有不动产的业主征收的补偿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费用。在了解了什么是物业税之后,我查阅了相关书籍,了解了国家对于房产税的相关税改方向以及改革建议等相关内容。了解物业税可以更多的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国家对房产的关注。

这门课程是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多的让我们去接触企业内的工作人员,虽然在接触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困难,例如调查时他们不愿意告诉我们比较真实的数据,但是我觉得还是学习了很多关于税法的知识。

这些调查可以让我们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内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税务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名公民面对这项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意义的义务时,应该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税法、时刻关注税法不但可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把握对经济动脉的敏锐度,提高信息利用率。

>学习税法的心得体会三:学习税法心得>>(3408字)

税法是我们学会计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还没接触它之前,就听别的会计科目老师说过税法的重要性与它的难度,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确实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税法这课说句实话很枯燥无味,零零总总的会计科目,各种税率,征收方法等,条条框框太多,刚开始时上课时真的让人提不起精神,还有老师教书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用图形合理的解释,使人很快就能明白,比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好理解,使抽象变得更形象。

通过税法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知道会计人员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如何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怎样公平公正地做好纳税工作,使我在将来要从事的会计工作中懂得不断加强和税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税收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做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经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新税法的内容,根据新税法的要求,调整一些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规避税务风险;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做好会计处理和税收衔接中的细节问题的同时,懂得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准,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使我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税务知识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在今后我一定将学以致用,把新的业务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我学习税法最主要的心得是要想把税法学好还是要多做习题,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问题,发现问题,要理论结合实际,才更有助于我们记住。税法是一门文理兼有的学科,它既要求我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由于它是法律性学科,当然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法律条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不断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留意这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与时俱进。

我国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那么,到底那些原则可以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呢?我认为,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日本学者金子宏认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 没有法律的根据,国家就不能课赋和征收税收,国民也不得被要求交纳税款。我国学者认为,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税收法定原则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课税要件法定原则。课税要件是指纳税义务成立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税制要求,包括纳税人(纳税主体),课税对象(课税客体),税率、计税方法、纳税期限、缴纳方法、减免税的条件和标准、违章处理等。课税要件法定原则是指课税要件的全部内容都必须由法律来加以规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或当事人随意认定。(2)课税要素明确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课税要件法定原则的补充。它要求课税要素、征税程序不仅要由法律做出专门规定,而且还必须尽量明确,以避免出现漏洞和歧义。(3)课税合法、正当原则。它要求税收稽征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征税、核查;税务征纳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应纳税额的确定,税款缴纳到纳税检查都必须有严格而明确的法定程序,税收稽征机关无权变动法定征收程序,无权开征、停征、减免、退补税收。这就是课税合法正当原则。包括课税有法律依椐、课税须在法定的权限内、课税程序合法。即要作到 实体合法,程序正当。(4)禁止溯及既往和类推适用原则。禁止溯及既往和类推适用原则是指税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在司法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禁止类推适用。在税法域,溯及既往条款将会破坏人民生活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而类推可能导致税务机关以次为由而超越税法规定的课税界限,在根本上阻滞税收法律主义内在机能的实现,因而不为现代税收法律主义所吸收。(5)禁止赋税协议原则,即税法是强行法,命令法。税法禁止征税机关和纳税义务人之间进行税额和解或协议。

2、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对此可参照西方有 利益说 与 能力说。利益说 依据 社会契约论,认为纳税人应纳多少税,则依据每个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即得到的社会公共产品来确定,没有受益就不纳税。而 能力说 则认为征税应以纳税能力为依据,能力大者多征税,能力小者少征税,无能力者不征税。而能力的标准又主要界定为财富,即收入。我国实际中通常用的是 能力说,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税收公平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下面我从内容方面写写我的心得吧,我觉得最难掌握的还是增值税,这可是难点,光看书的篇幅就知道,我一直很模糊,为什么要教增值税,进项税与销项税,在学会计基础的时候就有接触,可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在借方,而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在贷方,经过税法老师的精彩解释我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真谛。还有消费税,原来不是所有的销售行为都要交消费税,只是对特定的适用。比如奢侈品,烟酒,化妆品等。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烟酒、化妆品、奢侈品会那么贵,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对于营业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学食堂的饭菜比在外面买的便宜的原因,原来学校食堂是不用交营业税的。

与此课程相关的课程我们还学了税务会计,我了解了税务会计与税法的一些区别。

(一)会计与税收在原则上的差异

1.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于谨慎性原则有不同的认识

新会计准则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依据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不会低估损失或负债,也不会高估收益或资产;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是避免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减少税收收入流失现象的发生。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人员凭经验所做的估计,并不一定真实的发生;而税法认为除非损失确实发生了,费用才可以被扣除。

2.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认识不同

新会计准则认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企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而税法只依据权责发生制计算生产经营所得,依据收付实现制来计算其他所得。权责发生制增加了会计估计的数量,税法会采取措施防范现象的发生。

3.会计与税法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解不同

会计认为会计核算仅以企业交易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是不全面的,应以企业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进行核算,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如果税法承认巨额坏账准备,将会严重损坏所得税税基,因此税法一般不接受会计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4.会计与税法对可靠性原则的重视程度不同

会计在一些情况下会放弃历史成本原则,为确保会计信息是相关的,新会计体系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税法始终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运用,因为征税属于法律行为,对证据的可靠性要求加高,而历史成本恰好具备较强的可靠性。

(二)会计与税法在损益计量方面的差异

会计与税法在损益计量方面一直存在差异,新会计准则施行后,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产生了一些新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对取得固定资产的计量方面,会计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时依据的是其取得时的成本,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并没有作理论性的规定。新会计准则施行后,会计在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上允许企业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税法则限制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会计与税法在损益计量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差异,如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合同或协议销售商品后获得的价款的收取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而税法仍利用销售商品的名义价格来确认销售收入并计算应该缴纳的税金。

我还知道我们每个公民有一定的收入就要交个人所得税,我们履行了纳税的义务。以前总是不知道个人交税的程序和时间,总是糊里糊涂,现在都知道了,学了这课还真让人受益匪浅。

上一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下一篇:信用社监事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