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

2024-08-01

小说创作(通用6篇)

篇1:小说创作

《小说创作与鉴赏》(微型小说专题)试卷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姓名

一、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既走向普及化,又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20分)

二、杨进的《土生子》创造的微型小说人物形象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为什么?它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20分)

土生子杨 进

新房墙壁上的那盏灯像女人的奶子,圆鼓鼓的,一股股乳汁就从那边喷射出来,搞得满屋温乎乎的尽是甜甜的气味。从乡下进城工作的阿美如愿以偿,终于找到了城里的女人,一个极漂亮的女人。新婚那夜,他女人低头坐在床沿上,纤弱的小手缠弄着香喷喷的花手绢,幸福地期待着他。

阿美脱了笔挺的西服,松了松那条血染的领带,挨着女人坐下,顺手关了壁灯。房内漆黑一团。

“啪踏踏踏。”

半夜。阿美猛然醒了。开了壁灯,开了吊灯,满屋亮堂堂。

“这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像条白鱼,赤条条地跳起,胸脯一阵起伏,眼睛露出迷惘的神色。

“阿丑。”阿美急切地打开了窗口,街上暗幽的静无一人。什么人妈的阿丑。阿美擂擂后脑勺,挨着熟睡的女人,重新躺下:

“啪踏踏踏。”

阿美瞪大了眼。阿丑的脚步声又出现了,搞得阿美一夜没合眼。满脑子“啪踏踏踏”声。

从此,阿美每晚挨他女人躺下,阿丑的脚步声便奇迹般地从窗外传来。新婚蜜月,阿美没困一个安稳觉,一夜一夜像游神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搞得他女人心惊肉跳。

“这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几乎是吼。

“我怎么听不见。”他女人小心地说。

“你这婊子仔细听。是阿丑的脚步声。”阿美使劲捏女人的两个白奶子。

“阿丑是谁?你……”他女人颤声问,蛇一样扭动光身,想挣脱阿美的双手。“阿丑就是阿丑!”阿美充满了痛苦,啪地打了女人一个耳光。

女人哭了。

阿美也哭。

没几天,阿美他女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整个身子变成了一块花花绿绿的尿布。极温柔极忠厚的阿美变得狂躁不安,喜怒无常,害怕夜晚,原来壮得像牛的身体瘦得像掉了膘了野狼,天一黑,阿美打得女人鬼一样嚎。女人受不了,告到法院,和阿美离了。

阿美又孤独一人。不过,阿美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他又变得极温柔极忠厚,居然喝凉水也长肉,像许多快乐的单身汉一样上班,下班,喝酒,钓鱼,打鸟,逛商店,看电影。能呼呼睡上一天一夜,平平安安过了十几年。

阿美四十岁了。好心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寡妇,也是城里的女人。这次,阿美住上了五楼。结婚的日子选的是一个鹅毛雪飘的黄昏,寒风像发疯的泼妇一样,吹得小城天昏地暗。

阿美送走客人,刚刚钻进他女人热烘烘的被窝,那“啪踏踏踏”声由远而近又来了,竟破窗而入,冲得玻璃“哗哗”碎了一地。寡妇吓得惊叫一声,用被子捂住头。阿美狂怒地冲到窗口旁。活他妈的见鬼,哪有阿丑,没关窗户。是风和阿美开了一个玩笑。

没过多久,阿美主动和寡妇分手了。

阿美老了,从城里到了生他养他的山村,那天傍晚,阿关美拄着拐杖慢慢来到村前的林子边(这地方阿美进城前常去)。西下的残日,把林边的一个老女人浑身染得血淋淋。老女人面对小城的方面,深陷的瞎眼冒出一串串血红的珠子。阿美见状,悲哀地呜咽:

“阿——丑——。”

两个老人抱头痛哭。

三、美国作品《三封电报》属于什么情节类型?请具体分析它的特征。(20分)

三封电报[美]佚名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

四、以武宝生的《十六条旧军裤》为案例,分析微型小说“因物显人”的侧面写人方法的基本内涵。(20分)

十六条旧军裤武宝生

战斗训练团团长郝亮,通知下属的十六个连长到团部参加工作讲评会,并要求每个连长把近年来穿过的最破的军裤带一条来。

十六条旧军裤摆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有的屁股磨破了窟窿,有的磨飞了毛,还有的打了补丁。

郝团长的目光环视着会场,亮着嗓门问:“各位,看罢这十六条旧军裤都有些啥想法?”

会场上,大眼对小眼,寂静无声,随后,郝团长拿起二连连长张子义的旧军裤说,大家再细细审视一遍。这条旧军裤臀部并非磨飞毛,更没有打补丁。只是前面膝盖处和裤脚处碟开了花,郝亮指着这条旧军裤说:

“要我讲评各位的工作,首先该表扬的是二连长!为啥?因为,军裤磨损的位置说明了问题……”

“军裤磨损的位置?”连长们各有所悟地眨巴着眼睛沉思起来……

五、以陈洁的《万元先生》为案例,阐述微型小说写人的基本方法。(20分)

万元先生陈 洁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先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管我妈的屁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头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

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人们说,是啊是啊。

篇2:小说创作

80年代中,《活动变人形》文化批判色彩90年代《恋爱的季节》《事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b)1)艺术特色:

他在西方现代派的基础上,率先借鉴西方意识流方法,对旧有的小说形式进行改造,他尝试以现实主义为主题,以意识流辅助技巧为手段,创造出一种心流现实主义的小说,小说的主题仍是人物和故事,但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注重实践逻辑联系的主题上,有限的使用空间的自由组合,在叙述方式上,他将传统的第三人称全文叙述,于意识流的内心分析感觉分析,感情独自相结合,不同的手法之间转换自然,显示了作者运用意识流的圆熟,他还多方面的借鉴现代派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比如西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

荒诞小说 朱慎独“沐浴学”《沐浴学发凡》

讽刺那些国内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批判国民性中盲目拉拢权威,将正常的生活家易变性,将丑陋的更丑陋,由此加以批判 2)在语言上为了显示意识活动的特点,作者放弃了对语言的完美对称的追求,取而代之追求语言的多样化和陌生化,语言单位之间常出现大幅度的跳跃,断裂,悖反,有些小说界见了相声的话语方式,语言俏皮夸张,调笑成分很强,杂文语体,文言句式,民歌民谣常出现于作品中,语言密度相当大,往往由一个话题引起,语意相关或相近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断出现追求表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感受。幽默是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语言风格,作者在反映不合理的现象是,经常夸大生活中荒诞可笑的一面,表现出强烈的幽默感

王蒙小说创作 对王蒙的介绍

1958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有《最宝贵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奇》、《坚硬的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 长篇小说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王蒙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 王蒙的超于一般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像别的作家那样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善于领会生活对艺术的启示,将对生活的思考与艺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接受外来的艺术影响,这使他的创作处于常新的状态,永葆生机和活力。

王蒙认为:“对于作家来说,探索生活,就要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主要作品:《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相见时难》等系列作品。

关于意识流:所谓的“意识流”,是指19世纪末出现的,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的现代小说表现手法,它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意识活动,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跳跃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意识的自然流动来结构全篇,在文本结构上显得腾挪跌宕,时空倒置、自由。这种“意识流”文学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论等,又为它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像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沃尔夫的系列作品等都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差别:王蒙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运用,只是基于方法、技巧层面上的接受,是为着内容表现的需要服务,没有将它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因为很明显,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小说创作方法,以无中心、无主题、无意义为特色,而王蒙的创作,则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的艺术创造过程,表现既定的主题和特定的思想意义。正因为这种区别,王蒙的这些作品又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3.王蒙反思小说的创作特色:

⑴ 对“伤痕”文学的超越

不同于当时普遍的对文革苦难的揭露、控诉,王蒙很快实现了对“伤痕”文学的超越,直接进入到对造成文革灾难的社会、历史与人性根源的反思。

⑵ 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灵现实

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⑶ 宽容的历史态度,从历史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

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教训。

⑷ 革命理想主义和历史理性主义

他既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出于对革命的信念,他既认识到现实的力量,又表现出对现实问题的超越,避免了当时那种普遍性的感伤。

篇3:小说创作

在汪曾祺小说搁浅的这段时间里, 可谓是经历了其人生中最跌宕起伏的岁月。快乐的、惨痛的、激动的、平淡的生活影响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促进了他独具风貌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民间文学素养和风格的形成

汪曾祺很小的时候就对民间文化十分感兴趣, 这在他解放前的小说创作中就已有体现, 比如短篇小说《复仇》、《鸡鸭名家》、《老鲁》等。1950年开始担任编辑后, 他有了更系统地接触民间文学的机会, 其民间文学素养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得到提升。

民间文学素养和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解放前部分文风的一种继承;《民间文学》这个平台为他提供丰富的民间素材;特殊时期良师益友的重要影响。前两者不必赘言, 特殊时期的良师益友是指除沈从文之外的两位大家赵树理和老舍。赵对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浓郁的民间色彩、土地风情以及他本人散发出来的强烈的农民气息和农民式的幽默。而他从老舍身上所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气质:平易谦逊的人格以及认真的治学态度, 这是汪认为最为珍贵的处世之道和为学之法。此外也有沈从文自始至终的民间味道、热情与希望的影响。他的这一重要创作风格体现尤为突出的是他的“高邮系列”小说。他在1979年之后的创作更多用一种平凡笔触描写平凡的民间生活, 展现民间生活的力与美。

二、主题和素材的填充

汪后期短篇小说创作主题和素材的丰富除了得益于他对民间风格的追求和对故乡的了解外, 近30年的人生经历也具有极大的补充作用。汪从1950年的编辑生涯到1957年对其《惶惑》的批判, 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 两年下放劳动, 1960年摘掉帽子去农科所, 文革时期今天“进牛棚”明天“上天安门”的起落及粉碎四人帮后对他的清查……, 这些经历构成了他后期短篇小说中极其庞大的故事阵容和创作主题。

他曾说过他“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 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而具体到每个作品时, 有其自我主题的相对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比如政治的、社会的、小人物生存的主题等。这种特性正在于他在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中体察到的社会不同侧面的迥异特征。他的小说选材本着一个原则:写出真情实感, 非沙上建塔, 很多事物都存在原型, 比如汪家的“保全堂”、《大淖记事》里的十一子、《钓人的孩子》中的郑振铎等等。

三、思想情感的裂变

汪曾祺通过这段小说创作空白期的思想情感裂变后最终找到了出路。

第一次裂变是从淡然地无视政治到慢慢地关心政治。汪一度想远离政治, 做个潇洒文人。而经历近三十年的政治风暴无法自拔之后, 他发现人是不能脱离政治而孤立存在的。新时期的到来使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汪曾祺认为应该为社会发展和大众精神进步作出一点贡献。第二次裂变是从平和淡然到痛苦茫然的裂变。他在解放前期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寂寞和温暖》就是书写他当时心境的一部作品。深受恩师沈从文、妻子家人和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 他才学会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面对困苦的境遇, 具有淡淡悲观色彩的观念逐渐走向平淡地感受美和希望的生活态度。《羊舍一夕》其实是他情感变化的一个过渡阶段——逐渐由年轻时的轻狂和激进走向成熟后的平静和思考, 思考新的生活观、创作观和作品的现代意识。

四、“新角度看旧生活”创作观的形成

“以新角度看旧生活”的创作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汪后期小说的色彩、背景、情感等重要因素的成熟。其意义即以新时代的感情写旧社会。这其中有理性的思考和权衡, 也有感性的方便快捷。汪曾祺则用一种新的发现美和希望的方式去解读旧社会普通人的生活。

能够形成这种观念, 总的来说是他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心灵与新旧两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的结果。首先, 旧社会是他深刻经历和思考过的社会, 那里有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其次, 他的这种和谐、淡雅、唯美、充满希望的现实主义的新角度是深受他的这段历练过程影响的。第三, 这也是经过他对未来创作之路不懈探索而最终发现的一条适合自己、适合新时代的创作之路。他决定用当下的心态写他熟悉的生活, 以宽大的胸怀容纳旧社会里、民间生活里的一切, 比如《大淖记事》、《受戒》、《故里三陈》等, 以及他改写过的诸如《异秉》等一系列小说。杨红莉认为“他试图通过‘改写’小说, 达到‘改写’人的生活模式的目的……表征着他独特的艺术观和生活观。”他把曾经对于世事的无奈、彷徨、疯狂和想象转化为对穷苦人们的深切同情、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注、对美和人性的大力颂扬。

五、结语

长在旧社会, 活在新时期, 作者正是在那期间度过了自己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的难忘岁月, 它完全可以代表作者心智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 预示了八十年代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的大爆发。

摘要: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生涯中有一段特殊时期——1950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 他的小说创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但时空的力量巨大, 三十年的时间他进行了丰富的积累, 为其小说创作高峰的到来打好了基石, 无论在创作风格、主题素材、情感和创作观念上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时空,汪曾祺,空白期,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158, 76.

篇4: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艺术构思;构思内核;美学理想

一般将2000字以内,笔墨极为简练的,能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它具备小说家族共同拥有的要素,又有其区别其他小说品种的鲜明个性。步入文学创作的殿堂,从微型小说伊始,是颇为恰当的选择。那如何写好微型小说呢?

一、确定好微型小說的构思内核

艺术构思是整个创作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处理好艺术虚

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一个,且只能确定一个构思内核。它是指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出来的思想与形象初步结合的一个意象实体,包含一个精彩的高潮情节,一个传神的性格侧面,一个揭示或暗示与此血肉相连的深刻意蕴。它最具审美价值,能够赋予微型小说以鲜活的艺术生命。

1.寻找契机刺激,捕捉构思内核

构思内核的最初闪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骤然生发于生活的某个特定契机的直接刺激,但又与丰厚的生活积累密不可分,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客观因素与作者的主观因素相契合的结晶。郑贱德曾这样谈及《苦涩的微笑》的创作情况,他有两件难忘的事:一是省电视台通讯员会议午餐时,某小报编辑初见他时笑容可掬,知其是教师后便转而同某大刊记者热情攀谈,不再理他;二是乘火车去参加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时,因病用作协会员证,顺利办好他人难以搞到的卧铺,一路备受关照。这是作者积累的互不关联的生活素材,虽记忆犹新,却并未想到写小说。只是后来偶然读到相关文章时,才想到这两件往事,产生创作的冲动与激情,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酝酿并形成这样的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雏形:同一列火车上,凭教师证买不到卧铺票,而一个记者证却被礼遇有加。

不难发现,使两件互不关联的生活事件发生碰撞,建立联系,并形成构思内核的,是偶然阅读的触发,这便是特定契机的刺激。一旦获得这种刺激,便可能迸射出灵感的火花,诸多的生活素材在某一点上形成相互感应,从而萌生新鲜而独特的感受。围绕这一感受,诸多性质相同、特点相同的素材汇聚一处,相互碰撞,使最初的感受益发突出、集中而强烈。结合着生活素材的独特感受,便是构思内核的最初基因。

直接刺激的契机,可能是一个鲜明的个性、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生动的场面、一幅奇异的画图,也可能是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个独有的动作、一个特殊的声响、一个细微的物件,甚至可能是一个新鲜的意念、一种微妙的情感、一个大胆的想象、一个怪异的幻觉。虽然契机出自偶然,但还是应该坚持积累素材,提倡主动寻觅契机,一旦发现其闪耀,就要牢牢抓住导致创作的契机,刻不容缓地使其化作更耀眼的思想艺术火花,积极而迅速地进入艺术构思的实际过程。

2.提炼主要情节,完善构思内核

构思内核闪现,形成雏形,便积极促使艺术构思朝着定向、定位运动,直到构思内核成型与完善。诸多生活素材因独特感受发生碰撞与联系,发展成为强烈而深刻的体验,但它往往比较杂乱,不甚明晰,因此,必须根据创作意图与美学理想,对生活素材进行取舍、组合与加工处理。

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关键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深刻体验与美学理想,积极调动生活积累中最生动、最有意义的素材,慎重取舍,灵活组合,巧妙改造与熔铸,虚构出富有深厚意蕴的精彩情节与生动形象。

二、选择好微型小说的形式

微型小说是“限制的艺术”,也是“最棘手的艺术”,尤其要求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将全篇组合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尺水兴波,出人意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作微型小说,必须独辟蹊径,积极寻求相应而有效的结构形式。

例如,纵向单线型结构,它只安排一条线索,设计若干场面,将其按照时间序列组合,建立起紧密的艺术联系。这种结构,次第展开,环环相扣,头绪很少,枝叶不多,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还有戏剧型结构,它是借鉴戏剧的方法与技巧,将矛盾冲突的整个过程集中于同一时间与地点,除必要的叙述语言,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这种结构,显得紧凑,矛盾集中,情节单纯,语言简洁。例如,余小惠的《母亲和儿子》,叙述母亲只关心儿子在幼儿园的三餐,而对儿子诉说的纸鹤会飞的故事毫不理睬,因此,损伤了他的自尊心而拒绝回答母亲的任何问题。通过对话,表现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地体现出戏剧型结构的优势。

采用这种结构进行创作,一是尽量让人物进行对话或独白,不用或少用作者的叙述语言;二是人物、事件、时间与场面高度集中,将人物对话限制在有限的时空范围;三是注意提炼口语化、个性化的对话。

三、要运用好微型小说的艺术手法

同样题材与主题,有人写得枯燥乏味,有人则写得妙趣黄生,原因是艺术技法在发挥作用。常用的艺术技法有抑扬法、误会法、对比法、虚实法等。创作微型小说,应该积极寻求并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四、设计好微型小说的开头与结尾

微型小说,必须讲究开头的艺术,别开生面地迅即切入故事,推出人物,展开矛盾,立时抓住读者。微型小说的结尾,是作品总体意图最终完成的关键所在,必须巧妙设计,惨淡经营,以便将“艺术的打击力量放到最后”,激活全篇。

篇5:小小说创作指导

一、把握住小小说的特点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小小说又称千字小说、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等,以其篇幅短小、构思新颖、立意深远而为读者所喜爱。近几年来,随着话题作文的兴起,在高考作文中也出现了不少以小小说为体裁的佳作,如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拂向沉闷已久的考场。如2000年的《豆角月亮》,2002年的《昭君的选择》(全国卷)、《一个人的战争》(北京卷),2003年的《竞标》、《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全国卷)、《水浒论杂》(上海卷)等都先后获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可以说,话题作文写作所提出的“在话题范围内作文”、“八百字以上”和“文体自选”等要求给了同学们一个通过小小说来发挥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那么,怎样写好小小说呢?下面先谈谈小小说的特点。总的说来,小小说的“小”是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篇幅短小

小小说的篇幅短小,字数只有几百字到一千多字,往往通过撷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瞬间,反映人物在某件事或某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出某个道理。它所反映的往往不是人物的精神全貌,只是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选取的就是王昭君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作出心灵抉择的一个镜头,以此来表现她为了民族的和平安定宁愿作出牺牲的伟大精神。文末写道:“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选择,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卒章显志,凸现主题。全文仅八百余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历史瞬间,堪称佳构。

(二)、情节简单

情节冲突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情节简单并不意味没有情节冲突,只是小小说的篇幅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太复杂的情节,作者往往选取富有典型特征的瞬间或镜头来表现人物特点。有很多时候,作者将读者能够想象到的情节都尽量省略了,从而造成令人回味的效果。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小说全文只有七行字,内涵却极为丰富,可以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一位公司经理,喜欢上了刚招聘来的年轻的女打字员,给她预支了薪水,送了花束并共进了晚餐……不料此事被夫人知道了,为了平息**,花了一大笔钱买贵重礼物向夫人和岳母赔罪。事后,只得另招聘一位中年女打字员了事。这么丰富的情节,但是作者仅仅选取了账本上的一张支出明细表来表现,对于其中的情节变化、人物冲突的过程,作者没有刻意渲染,留给了读者一个巨大的能尽情发挥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读后发出会心一笑。

(三)、人物集中

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人,次要人物很少,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通过人物间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陷阱》,取材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韩信因为与萧何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最终没能识破吕后设下的“陷阱”,一去不回,留下千古遗憾。主要人物是韩信,全文就是通过他的“迟疑不决——追忆友情——坚信不疑”等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而次要人物——使者,对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静观其变;他“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貌似平静,却包含无限奸诈,并促使韩信拿定了主意;他“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暗示韩信此行的悲剧性结局。文章将笔墨集中于韩信这个人物身上,充分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不蔓不枝,内容紧凑。

(四)、以小见大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指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是指所选的题材截取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但正如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它的篇幅虽小,却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小小说的“大”。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往往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穷困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用自己的生命在墙上画下了一片绿叶,这可能是他最微不足道的作品,却是他最有意义的最伟大的杰作,因为它拯救了一个因贫穷和疾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琼西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几幅作品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文中充满了人文精神的闪光,启示着读者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篇幅的短小、情节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其内容的苍白和思想的浅薄,应该做到篇幅的短小与内容的博大、意旨的深远的完美的统一。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小小说创作时要努力追求的境界。

二、小小说的选材

小小说的选材和立意决定着作品水准的高低。通常来说,我们要尽量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题材,摹写自己所熟知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熟知”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有过深刻感受的生活;二是自己借助其它方式间接了解的生活,如借助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网络聊天等方式感知生活。中学生进行小小说创作要尽量避免进入陌生的领域,如山盟海誓的情感纠葛、变幻莫测的政坛风云、生死一线的江湖传奇等。具体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写现实生活——摹写生活,刺恶扬善

1、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我们所熟悉的内容,但所谓“熟地无风景”,太熟悉反而觉得平淡,无材料可抓,无话可写。真的如此吗?非也。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再宁静的校园也会有故事发生。不然的话,《花季,雨季》怎么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不说别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互相掣肘,传统的师道尊严与教学民主化的冲突,青春少年面对朦胧情感的躁动不安,平庸的学习成绩与遥远的梦想之间的距离……这些生活中的大小矛盾又怎么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许,一场小小的争论,一次不大的**,一支短暂的插曲,都可以触动我们的写作灵感,演绎成为我们笔下生动的画面。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涉及学校题材的小小说也不罕见。在2000年高考作文中就涌现出了大量高分作文,如《豆角月亮》、《这样的学校》、《蓝的马,黑的花》等。

2、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永恒题材,家庭内的悲欢离合,家庭间的情仇恩怨,在这个星球上不断上演,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写作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父辈与子女的沟通障碍,上辈与下辈的情感交流,传统与时尚的格格不入,还有父辈的情感危机对子女的身心影响……凡此种种,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想将它们现诸笔端?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人间大爱》表现的就是父母对亲子与养子的真挚情感,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绿太阳红太阳》则以父母离异为题材来表现亲情因素对评价客观事实的影响。要注意的是,在用第一人称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小说时,因受其中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不由自主地写成散文。写作中不要忽视小小说的基本要求。

3、社会生活

作为一名学生,这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还有小部分时间则在享受亲情的阳光,涉世未深的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往往是一种间接的、感性的认识。很多时候生活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生活场”——即行业特色突出的生活环境、言语动作习惯等,因此,在涉及此类题材时要尽量避免自己了解不多的生活侧面,以免露了马脚,“磕”出“硬伤”。

在高考作文中,每年都有大量反映社会问题的优秀小小说问世,如2000年的《县长手中的王八》、《剃头记》,2001年的《面试》,2002年的《夏夜蝉鸣》、《我叫不叫》、《老张算命记》、《一个人的战争》,2003年的《竞标》、《保姆与家教》等。这些小说中,有的以表现人物的心理见长,如2002年的《我叫不叫》、《一个人的战争》;有的以情节构思出彩,如《县长手中的王八》、《老张算命记》、《竞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竞标》这篇小小说,可以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悬念巧妙:1.吴市长掌握项目决策权,但无建筑公司上门——为什么?一个波折,一个悬念;2.吴市长的儿子有一家建筑公司!——看似前一波已平,悬念已解,实则一波又起,悬念又生——吴市长何去何从?3.吴市长不露声色,但内心焦急:儿子不堪重任,他人不敢自荐——情节趋于平缓,继续向前发展;4.天龙公司总经理夜访吴市长,并送来一纸包。——纸包里装的是什么?平地起了波澜,悬念越来越悬;5.天龙中标——意料之中,但神秘的纸包仍然让人牵肠挂肚;

6、吴市长揭开谜底——纸包里装的是一叠以前长江大桥发生事故的惨不忍睹的照片!——意料之外!情节达到高潮。整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让人欲罢不能。

4、动物人生

转换小说主人公的角色,从动物的角度出发,以动物的眼光看社会、看人生。视角的转换往往能造成一种新奇的效果,对事物往往也能有全新的诠释,并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方面,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可谓是高手,他的小说《我是猫》轻松诙谐且不乏讽刺力量,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人们强烈兴趣,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广泛存在的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装腔作势等人性弱点的思考。

在这几年高考作文中,像2000年的《全能学校》、2002年的《我叫不叫》、2003年的《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等,均是如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文章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角度,从一只驴的角度出发,写亲情,写理性,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这篇小说如果把“驴”换成了人,那么它的可读性、趣味性就会大大降低。另外,小说中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语言和“驴”本身所具有的乡土味相互映衬,令人倍感亲切。

(二)、写历史传奇——“故”事新编,借古讽今。借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实所谓“旧瓶装新酒”也,方法有二:

1、扩写

撷取历史故事的一个片断,紧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片断的内容,翔实地摹写出人物在紧要关头的心理、情态,借以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选择这类题材进行写作,一定要注意在熟知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就会让读者误以为作者的文史知识有所欠缺。借这种题材来进行小小说创作的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并不少见,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陷阱》的题材就来源于《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贺。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计五十八字。作者紧紧抓住“相国绐信”四个字作文章,着重表现韩信面对好友萧何的“绐”时的心理抉择,他最终没能走出感情的迷障,“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再也没回来过。再如2001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其题材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孙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作者尽情驱遣想像,将一匹马的传奇演绎得淋漓尽致。

2、改写

对名著或历史中的题材进行加工、改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或平时作文中见得比较多的一种方式。相对于扩写来说,改写要显得轻松一些,一般来说只要人物性格和原著基本吻合就行了,而故事情节则不必受到过多的束缚,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去设置。这也是同学们在写作中比较喜爱采用的一种形式。在这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这类作文占了较大的比例,如2000年的《谁是打虎英雄》,2001年的《堂•吉诃德新传》、《佛爷爷的宝典》、《朱贵开店》,2002年的《刺秦》、《弥勒规则》(北京卷),2003年的《既生亮,何生关张?》、《水浒论杂》(上海卷)、《孙悟空下岗记》、《普朗克的忏悔书》、《谁偷了玉坠?》等。

三、写虚拟世界——畅想未来,催人警醒

不知何故,在高考作文中极少见到科幻类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原因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种可能是评卷老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君不闻“子不语怪、力、乱、神”么?),对“胡思乱想”类的文章斥之以“一派胡言”,不感兴趣,即使有明珠美玉也因缺少慧眼而被埋没了——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另一种可能是考生的想像空间狭窄,根本难以写出高水平的蕴含人生哲理的科幻小说。若是前者,大家在平时练笔中则完全不必担心(当然,在高考中就不必冒险了);若是后者,则应反省自己的知识结构了:那一点点可怜的理化知识、生物科技知识、宇宙空间知识是否在这小小的创作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了?

再看这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只在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中出现过大量的科幻类题材的佳作,如《两个人的一生》、《爱因斯坦复活之后》、《梦醒之后》等。这一年的作文可以说是题目激活了考生的想像能力,而从此之后,考生们面向虚拟世界的那扇大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倒不能完全说是题目限制了考生的想像能力,其实,人类对环境、能源、政治的忧患意识,对地球命运、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追求平等、民主与自由的人文精神等都可以用科幻题材表现出来,难道大家就不能从《魔鬼终结者》、《黑客帝国》等科幻片,甚至从《哈利•波特》这类魔幻片中受到启发么?

三、怎样让小小说更有小说味

近年来在高考作文中,小小说是记叙类文章里较易得高分的一种文体,也确实有不少优秀文章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在平时同学们的习作中也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将有关值得注意的方面列举一二,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一、内容宜“真”不宜“伪”——真金才能经受住现实烈火的淬炼。

中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实在没什么东西可写,于是将写作的空间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社会中。但是,由于同学们对社会的了解更多是通过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间接认识,往往在事件的冲突和人物的塑造上把握失衡,以至于给人虚假的感觉。例如,有些同学的题材不时涉及成年人的情感纠葛,虽说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作参考,但由于缺乏对爱情、家庭的深度理解,写出来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那是一种可贵的纯真和一种可爱的稚气相揉合的产物。

还有,有许多同学喜欢写某位“落拓公子”的人生传奇,主人公常常凭借某种意志就能登上人生巅峰,大有草鸡变凤凰的本事。本来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没有,可是作者在写作时过分突出主人公某一方面的非关键因素,忽略了其它重要因素(如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环境因素甚至机遇等),让人感觉特别“假”,难以认同。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造成的,因此在小小说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写陌生的领域,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

二、题材宜“小”不宜“大”——让神奇的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有很多同学在小说创作中有贪大求全的毛病,表现之一为时间跨度长,例如总想在小小说中表现主人公传奇性的一生,结果落得“一地鸡毛”,没有一处片断耐人咀嚼。表现之二为涉及人物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宾夺主,而主人公却不知到哪儿快活去了。这种问题的出现是构思不严谨造成的。小小说是借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性格的表现离不开特定事件,离不开细节的刻画。如能注意到这一点,以上的问题便不会出现了。

小小说的特点在于一个“小”字,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折射出社会的侧影。故而要尽力做到情节紧凑(一般主要事件不要超过24小时),人物集中(三五人足矣),寓意深刻(小中见大是小小说永恒的魅力)。切记大象不可能在杯子里洗澡,不要将较大的、适合写中篇乃至长篇的题材用来写小小说。

三、角度宜“专”不宜“多”——借一双慧眼就足以看清世界。

小说的叙事角度有全知全能视角、限制视角和纯客观视角三种。全知视角又称零度焦点叙事。叙事者无固定视角,并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作者可以不时变换叙事角度,一会儿写A君如何想如何做,一会儿写B君怎么想怎么做。这种视角常出现以中长篇小说中。纯客观视角又称外焦点叙事,指叙事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去追溯事情的历史背景,不涉及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叙事者也不抛头露面,评头论足,抒发胸臆。这种叙事角度在新闻作品中较为常见,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力度不够。限制视角又称内焦点叙事。它是以小说当中的人物视角展开叙事的。它的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域的限制,即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小小说的篇幅特点决定了最好采用内视角来展示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否则易让人觉得内容虚假或松散拖沓。

例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全部从主人公——农民的角度展开叙事。写他因穷困无奈弄回毒鱼的心理矛盾;写他所看到的妻儿欢呼的场面;写他怕见全家中毒的惨象而出外,略去妻子做鱼的细节;写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的意外,让他又不得不回到直面全家人食毒鱼而死的现实中(作为唯一的知情者,直面死神的降临无疑是痛苦的);在妻儿的鼾声中仍然不能入眠的依然是他,他没想到因煮的时间太长鱼已经失去毒性,求死不能的现实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无奈中。全文都是以这个农民为中心展开的叙事的,略去了不必要的细节,文章干净利落。

四、结构宜“曲”不宜“平”——峰回路转方知人间别有洞天。

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此处的“文”还只是“文章”,是应对策论之作也。写小说更得注意这一点了,矛盾冲突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性格在矛盾中才能得以展示。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小说。

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竞标》一文中的公与私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情与法的矛盾,一重又一重,使文章悬念丛生,读来欲罢不能。最后揭开谜底,令人拍案叫绝。再如《陷阱》

一文,韩信的心理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展示其在紧急关头对情与理的艰难抉择。还有《石碑上的历史》,在这篇以“非典”为题材的小说中,有个人情感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有感情和理智的矛盾,还有传统习俗和现代法律的矛盾……以上每一篇都写得曲折生致,扣人心弦。写小说好比引着读者走山路。“山阴道上,络绎不绝”,阅尽人间奇景,是中长篇小说的惯用手法;而路转峰回、豁然开朗则是小小说的看家活路。

五、表达宜“纯”不宜“杂”——让好茶在紫砂壶中泛出清纯的幽香。

小说得有小说味儿,必须得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主,人物的性格需要借助人物本身的言行来展示,这就决定了其表达方式只能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且只能以人物描写为主。

有很多同学受多年散文写作的影响,总爱在文中夹杂过多的环境描写和抒情,这就好比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偏偏背着坤包、打着小花伞,搔首弄姿,实在有点不伦不类。还有的同学在刻画人物时爱贴标签,先直接点出人物性格,再写事例加以证实。这种构思其实是受了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其思路:我认为某人是怎样的——不信我举事例证明给你看——通过以上事例证明了我的结论。这就像用煮咖啡的方式泡茶,纵然是龙井珍眉也难免暴殄天物了。

找到一个好的题材确实不易,就如极品茶叶于世间难寻一样,记叙描写则是泡好这壶茶的紫砂。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应当用细节不露痕迹地展示人物性格,对人物不置褒贬,让读者自己去评价,去体味。

四、刻画生动而逼真传神的细节

宋朝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马正惠得到了名画家厉归其《斗水牛图》真迹,十分喜爱,但遭到一庄客偷偷的讥笑,马问他为什么讥笑,庄客说:“某非知画者,但识真牛,其斗也,尾夹于髀间,虽壮士膂力,不可少开。”厉归其的这幅画做到了形神兼备,却因为这个细节的“失真”而导致黯然失色,由此可见细节是绘画艺术的灵魂。绘画如此,小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小小说的特征是微小,因为受篇幅限制,不能不减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两个最具表现力的情节、细节、镜头,一句两句语言,只有把这些微小的细节,写足写透写尽写精,才能振聋发馈攫取人心。

作家刘真从创作中体会到:“作品中的细节,就象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来决定的。”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通笼统的叙述。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读者,有谁会忘记吝啬的严监生临死前,为了挑掉一根灯草而伸出两个手指不肯断气的情景呢? 可以说小小说中细节的作用,甚至大于作品,细节经典了,整个作品就一定不同凡响。我们熟知的那些经典小小说如许行的《立正》、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刘国芳的《诱惑》、滕刚的《预感》、欧•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无不有生动而传神甚至是震撼人心的细节。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尽管洋洋千言,其实就是围绕一句话去写的:“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许行先生的《立正》,尽管几乎写了一个人的一生,但自始直终都围绕一个的动作写,一提蒋介石,主人公就想立正。欧亨利先生的《最后的常青藤》,尽管前面用足了铺垫,其实是医生的一个主意——那片叶子是画在墙上的……其实对于生活而言,一个人记忆、经历,生动、鲜活的是由细节组成,相比之下,所谓的大事反而隐退和模糊。所以,小小说最难得的是牵动、稳定全篇那个细节。

同学们在对小小说中的细节进行描写的时候,应抓住那些能够表现人物某一典型性格侧面的某一最突出的性格元素进行细致的描绘,它的镜头所向的是某一最鲜明点,而不是大部。要把细节写好,我们要的细节是精挑细选的一组有本质联系的细节,然后将它们写细,一笔一笔地细心刻画,使它显得分明,具有表现力。崔旸的《名字》的细节是这样的:两个老同学在大院中偶遇,当老同学许辉喊赵林这位老同学的名字的时候,赵林感到很陌生且脸色冷冷的,语气也很生硬;但当赵林知道了许是新来的市长时,马上改口叫“许市长”,而许却笑着让他喊名字,赵“叫不出来,脸上用力的笑着”,结尾许说千万别“市长”“市长”地喊,长了会把我的名字喊丢了,直点出令人深省的主题。这个故事从喊名字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入手,对每个人的脸部表情和语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使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个细节也在整个故事链中充当了重要的一环,为后面的点出深刻的主题作了铺垫。总之,我们要确定一个能表达主题的细节,先通过一番渲染后才将细节顺理成章地写出来,触动读者深思的神经。

在创作小小说时,同学们应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之上,深入捕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艺术想象,用新的眼光,写出富有新意的细节来表达较为深刻的主题。从我接触到的稿件来看,同学们在创作小小说时细节上缺乏新意且没有深度:常用拍拍肩膀来表现一个人的平易近人、用抓头发来表现一个人的一筹莫展或是愤怒、用香烟烧着了手指来表现一个人的深思……这些细节本来很好,但你用他也用,读多了令人腻味。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在对生活的进行捕捉、提炼的基础上,写出了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表达了深刻而独到的社会思考。如《洗澡》写一个陷于都市的紧张、忙碌与疲惫中的小人物“老何”,偶然从一条老街穿过时听到了一个旧式院子里飘出的琴声,于是此后天天下了班就从那儿过,听听琴。这样一个细节,可谓简单至极,但作者却又借助“老婆同志”的质问另一个细节,从琐碎的小事中提炼出了城市的节奏和脉搏,以及城市里小人物的存在状态,然后以艺术的想象深入“老何”的内心,提炼出了“洗澡”这一小说的灵魂。而且小说并不就此止笔,还进一步借“老婆同志”之口将心灵的“洗澡”同现实中肉身的“洗澡”对比起来,使小说弥漫出伤感的情调,在情感上深深地撞击着读者。从《洗澡》可以看出,对生活细节的提炼和想象,不仅帮助作者完善了故事,而且赋予了故事以审美和思考、延展的空间,达到了较强的阅读投射效果。

“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细节虽小,但意义重大。任何一个细节都隐含着深刻的思想,就看你怎么写,就看你的悟性,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五、设计巧妙的结尾

小小说由于情节单纯,缺乏引人入胜的对发展过程的描写,大多是瞬间镜头的闪现和勾连,这种情节特点,决定了它在结尾上做文章,用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完成小说的结构构架。小小说的结尾比开头重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也就是西人说的“把艺术的打击放在最后”。著名作家王汶石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时,曾经有一段妙论,对小说结尾的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写短篇小说关键要有个好结尾,就如同打牌,要有一张大王在手。有了大王,牌怎么打都行。如果手里连张小二都没有,这牌根本就没法打。”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短篇小说,但是用来关照小小说,似乎更为恰当。

孙方友的小小说《神偷》,结尾相当棒。解放前的周口镇,有一神偷号大鹏,由于年过古稀,手眼不济,便不再行窃,决定洗手还乡。但为衣食计,制作一铜牌,以此为记,到徒子徒孙处,收取点钱财。一次在漯河上火车时铜牌被挤掉,“化缘”不成,囊中又羞涩,万般无奈,准备重操旧艺。于是在许昌下车后发现一中年汉子,便跟踪伺机下手,但由于手艺荒疏,一时失手,被中年汉子抓住。但此汉子放了他,并劝他不能再干这个了。解放初期,神偷住进养老院,周口县委书记到养老院给老人们拜年,众人出门迎接,神偷一看,认出这个县委书记正是当年那个中年汉子。第二天,年过古稀的神偷失踪。几个月后,县委书记接到一个人送来的木箱,打开一看,惊讶万分――内里竟是一百多根血淋淋的断指!……这个结尾真可谓“豹尾”,既干脆有力,又让人回味无穷

目前最值得称道的多数“欧享利”式结尾,这种结尾由于有奇峰突起之效,从而“曲终奏雅”,深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除了以上基本的技巧外,小小说要做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令人击节称叹,回味无穷,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刻画人物的小说,注意向人性的深度挖掘。以作家许行的《立正》为例。这篇小小说写了一个国民党连长简单的习惯性动作:那个当俘虏的连长一听到“蒋介石”就会立正。被俘后,解放军想尽办法也,没有给他改正过来,后来红卫兵也没法做到,但红卫兵不和他讲客气,他们不会和你谈人性,他们直接把他的双腿废掉了。可当作家说出一句话“你这辈子可叫蒋介石给坑啦!”时,却发现,连长的上身仍做了个坚定的立正姿势。

我相信,只要了解我们中国历史的人,在读罢这篇小小说的时候,都会在灵魂上受到震动。作者当然不仅仅以一个国民党连长简单的习惯性动作为描摹动机,他真正想要你震撼的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怎样强烈地加之于人性之上。在这重含义上,人抑或人性是很弱势很被动的个体。作家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进行说教,而是直探人性,反映人性丑陋的一面。当人性在一个非自由的环境中受到扭曲,那么矫正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历史留下的有些创伤,是永远改不掉的。

又如叶大春的《不死花》,故事写的是黄昏恋的悲剧。老张和老李退休后,各自的伴侣又离开了他(她)们,在老年婚姻介绍所的帮助下,迎来了他们的黄昏恋。这段感情使老人神清气爽,快乐健康。但却遭到了双方儿女的竭力阻挠。为了爱的邀约,他们搅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像过去的地下工作者一样,以阳台上的不死花为信号,相约于这“人间重晚晴”的夕阳时光。可惜,好景不长,老张因赴约死于车祸,苦苦等待的老李没有看到老张来践约,也在生日之夜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子女们在老人死后才知道了不死花的秘密,悔恨交加痛心疾首。血缘的私欲和冷酷,在这里被揭露,家族心理畸形变态,人性自私的一面也是其恶的缘由:害怕重新组合,害怕被分割,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而放弃了善良、宽容和仁孝。这篇小说对于我们人性中的许多劣根性如虚荣、利益至上、冷酷等都做了充分的暴露。这篇小说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思想深度和揭露事物本质的力度,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才能方解其中之味。

第二,在有限的空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

小小说篇幅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然容不得枝枝蔓蔓,拖泥带水。小小说必须突破篇幅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蕴,正所谓“文见于此,义起在彼。”(刘熙载《艺概•文概》)。笔者以为小小说不应简单地通过一个故事诠释一个道理,或是把主题直白地揭示出来,而应将意蕴深藏,甚至是多层意蕴不确定主题。小说需要经过读者读后的一番深思熟虑,才得出结论;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同一作品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启发。这样才会在有限的空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

如《老诗人与小贩》:诗人过去名声远扬,口碑极佳,他的诗歌颇有轰动效应。可现在,“诗坛疲软萧条,诗人惨淡经营,诗歌名声狼籍”,老诗人十分忧虑,却也难挡文学之日益颓势,只有长叹与低泣,为诗歌,也为自己。一日,老诗人访友未遇,饥肠辘辘时偶然碰到一个卖烧饼的小伙子,就向他买了烧饼果腹,后发现包烧饼的纸上“写着诗句”,于是攀谈起来。小伙子谦虚求教,老诗人得意非凡。诗人与小贩成了忘年交,品诗饮酒,“情酣意浓,不亦乐乎。”在此期

间,老诗人佳作频频,收获颇丰,得意之时,难免忘形,就去找出版社洽谈诗歌出版事宜,却屡屡败绩--碰了许多软钉子。怒发冲冠时,本想把诗稿付之一炬,陡一转念,想起了卖烧饼的小贩。“小贩将老诗人的诗歌恭恭敬敬地抄在烧饼的包装纸上,一时间,烧饼生意陡然兴隆起来,许多文人墨客闻讯专程赶到城西来品尝„诗饼‟……”

“诗饼”投放市场并获得成功,意味着什么:诗殇?诗运?还是在揭示在一切陷入粗鄙化的世纪末诗人们那种去意彷徨的无可奈何的窘况?还是为了说明过高的期望值,到头来可能只有失望?抑或为揭示在一切市场化的今天,纯文学只有和市场挂钩,才能生存发展?……这一切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第三,在司空见惯的场景里,提炼出新鲜意蕴。

当隐藏在司空见惯的场景“背后”一般人因不去深究而忽略的重要问题,因熟视无睹而人们麻木以待的事理,经过有心的作者进行了特别的挖掘之后使我们读了作品有一种由衷的感慨,受到深刻的启迪。

篇6:莫言小说的创作心理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的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心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借助心理学批评,可以分析作家与作品的各种深层的复杂关系。心理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他所受到的压抑、精神的创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心理批评要求在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反观作家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内容,并认为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借助以上观点,分析莫言的创作心理,笔者认为莫言的创作动因在于其受到的压抑和深层精神创伤,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创伤的间接或直接的表现,是他压抑的情感的释放。

莫言的精神创伤首先在于其痛苦压抑的童年体验,使得他形成了内向而敏感、自卑而又孤傲的性格,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则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童年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正如冰心所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莫言的童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痛苦。1956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置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莫言家里是上中农成分,经济的贫困和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创伤记忆。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使他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少年时最大的兴趣是喂养鸟雀,但却被其父扼杀了这一童趣。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早就呼吁要对父母们进行训练,他说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何况最真挚的爱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在某种意义上父母与子女是仇敌”。现实生活中的阴影和无爱的童年,使莫言在心理上压抑而孤独,逐渐形成了内倾、自卑的气质特征,在文学系的同学这样描述他:“一颗天真烂漫而又骚动不安的童心,一副忧郁甚至变态的眼光,寡言而有敏感多情,自卑而又孤僻冷傲,内向而又耽于幻想”。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无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莫言曾说到,“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由此可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动机,正是基于自卑心理所产生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

然而,这也导致莫言对世界、人生的把握和对艺术的理解,带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并把它投射到其作品中去,表现为对生命本体悲剧的展示,即对生的悲剧、死的悲剧和性爱的悲剧的体验性描述。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把他的全部欲望凝结到透明的红萝卜上,但是,他却徒然地拔光了满地的萝卜也毫无所得,欲望是难以实现的,稍纵即逝的幻象则使人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在《红高粱》系列小说中,罗汉大爷被活剥时凄厉的呼喊和血肉模糊的尸体撼人心魄;似锦年华的戴凤莲在对生命的欢乐的回忆中死去;还有恋儿、成麻子、耿十八刀的死,“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以及余占螯几起几落、直到从日本北海道返回村庄后的英雄末路之状,无一不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余占螯与戴凤莲的爱情也充满悲剧色彩,一方面余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不惜杀人放火,还差点被曹梦九抓去坐大牢,一旦实现了对戴的占有,又别有所求,另一方面,二者的爱情又以戴的死去,而表明这种爱情的难以持续。在莫言看来,生是痛苦的,死也是痛苦的,饥饿是痛苦的,爱情也是痛苦的,它不是由于社会状况带来的个人之苦,而是与生俱来的痛苦。

在《我想到痛苦、爱情与艺术》一文中,他写到:“人生的根本要义我以为就是悲壮或凄婉的痛苦。英雄痛苦懦夫也痛苦;高贵者痛苦卑贱者也痛苦;鼻涕一把泪一把痛苦畅怀大笑未必就不痛苦。大家都在痛苦中诞生在痛苦中成长在痛苦中升华在痛苦中死亡。死亡是痛苦的解脱。但如果有灵魂,死亡也仅仅是痛苦肉体的解脱而不是痛苦灵魂的解脱。古往今来的痛苦灵魂在茫茫宇宙中徘徊着,游荡着,寻求解脱的方式。寄托痛苦灵魂的是艺术,解脱痛苦灵魂的也是艺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品里都搏动着一颗真正痛苦的灵魂。”可以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心理,使得莫言的小说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此外,莫言的精神创伤还表现为作家在生存中的缺失性体验,使得其小说创作具有叛逆与审丑倾向。作家的缺失性体验指的是作家处于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之中而产生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缺失性体验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的心理动机。

物质的匮乏,爱的缺失,使得莫言在心理上滋生出强烈的反叛意识。

他在名为《我痛恨所有的神灵》这篇文章中,宣扬渎神精神和自我意识,强调文学的批判性。他认为,“如果没有对固定的、僵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和信条的叛逆,很难有社会的变革……敢跟父母作对的孩子,他身上自有一种天才的素质”,莫言在艺术上有意识地与流行的作品、流行的理论划清界限,独辟蹊径。他说,“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各有高招,有阳光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你是仙音缭绕,三月绕梁不绝,那是你的福气。我是鬼哭狼嚎,牛鬼蛇神一齐出笼,你敢说这不是我的福气吗?”正因如此,从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叛逆精神渗透于字里行间,不管是在早期的《红高粱》系列、《透明的红萝卜》,还是近年来的《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小说皆表现出离经叛道的精神。也正是这种反叛道德、伦理,破坏规范和权威的叛逆精神,使得他对文学的审美把握表现出审丑倾向。

可以说,莫言在小说创作中的审丑倾向是他反叛的一种姿态。传统文学大多数处于古典美学的范畴,以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子不语,怪、力、乱、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国儒家几千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一种话语霸权的方式影响和制约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莫言心灵的创伤是因为生活中的弊端和丑行而产生,生存中的缺失需要在作品中得到补偿,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也需要在其中得到宣泄。因此,审丑是莫言的一种自觉的选择,是他张扬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挑战。在这里,审丑便有了积极的意义,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忠实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超越了美与丑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活剥人皮场面的描写,有恋儿大难临头之际黑色预感的渲染和神秘体验,有襁褓之中的婴儿被粗暴、残酷地扼死的场景,一支农民游击队在墨水河全军覆灭、横尸沙场的画面,一个心情抑郁地忏悔着自己莫须有的罪过、以自己的失语为自己赎罪的孩子的心声,乃至于肢体上的残缺,独眼、断手、哑巴,苍蝇和大便,月经和生殖器,死鱼样的眼睛等等诸如此类让人厌恶与不快的场景和形象。莫言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正是其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反叛与意义的消解。

上一篇:六一国际儿童节祝词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