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2024-08-22

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精选5篇)

篇1: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创新

第一节中国公共事业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事业活动非经济化;我国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我国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我国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放权”和“搞活”;“让利”和“免税”;“开放”和“联合”;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

第二节现代事业管理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模式选择

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的组织管理制度,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事业管理制度,也不完全照搬外国的事业管理模式,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事业管理制度。

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

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多元化的事业组织模式;

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

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

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

篇2: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公共组织文化概述

一、文化、组织文化、公共组织文化

(一)文化

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基本特点:

1、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制约指导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

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依据信息传播系统传递;

3、具有适应性;

4、具有整合性;

5、不断变化。

作用: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又对产生它的各种因素起反作用(推进或阻碍)。

(二)组织文化

定义1:指组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业务理念,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现象等。

定义2: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特征:(1)意识性;(2)系统性;(3)凝聚性;(4)导向性;(5)可塑性;(6)长期性。

(三)公共组织文化

定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文化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公共组织制度和公共组织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则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即在公共组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公共组织与公共关系的各种组织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和精神活动状态。(本章所分析的都是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

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

(一)根据结构——功能分析

1、角色型公共组织文化;

2、权力型公共组织文化;

3、任务型公共组织文化;

4、人本型公共组织文化;

(二)根据隶属区域划分

1、社会总体公共组织文化;

2、区域公共组织文化。

(三)根据表现形式划分

1、精英公共组织文化;

2、大众公共组织文化。

(四)根据作用直接与否划分

1、显性文化;

2、隐性文化。

(五)根据民族文化差异划分

1、西方公共组织文化;

2、东方公共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也有自身独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几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所在地区、所属部门不同,不同的公共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各个公共组织毕竟同属公共管理系统,都从事公共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共同的客观规律,因而它们的组织文化又具有共性的一面。

(二)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概念属于主观意识领域,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抽象;但另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并不是一种纯抽象意识领域的东西,它不能离开现实的具体事物孤立存在。

(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且一旦定型就会长期影响甚至支配该组织成员的群体性行为,不会因为内外环境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这种稳定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又不是绝对的,它随着组织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变迁。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有它特定的理想模式;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性公共组织文化背后,又有一种与之大相径庭的现实公共组织文化。

(五)软约束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一方面,公共组织文化能够对组织的管理起作用,主要不是靠规章制度之类的硬约束,而是靠其核心价值观对组织成员进行软约束;另一方面,这种软约束之中又隐藏着“强制感”,使组织成员具有一种如果不遵守组织文化规范就觉得对不起自己所在组织的心理自责。

四、公共组织文化的结构

公共组织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系统,可以从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公共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公共组织文化从横向结构上靠由9个要素构成:

1、组织宗旨或最高目标。

2、组织精神。

3、组织价值观。

4、组织理念。

5、组织道德规范。

6、组织行为准则。

7、组织制度。

8、组织素质。

9、组织形象。

(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

从纵向结构上看,可分为范围上的三个层次(深层文化、中层文化、表层文化),和内容上的三个层次(心理观念层、管理制度层、行为物质层)。

1、深层文化。

2、中层文化。

3、表层文化。

(一)指导功能

指公共组织文化为公共组织活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凝聚功能

指当一个组织价值观一旦被组织成员认同、接受,达成共识,就会形成一种聚合力量,通过组织共同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等从各个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使组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的精神目标和支柱,可以激励全体组织成员自信自强,团结进取。

(四)创新功能

指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组织的不断发展,组织文化会不断自我更新和进化,而组织文化的变革、更新又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统摄功能

这是指公共组织文化对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六)整合功能

指公共组织文化具有的调整其成员思想行为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实现管理目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导向。

2、约束。

3、协调。

4、控制。

(七)公共组织文化的负向功能

组织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阻抑公共组织的发展,降低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效率,被称为负向功能;主要体现为:

1、阻抑功能。

2、阻碍功能。

第二节公共管理伦理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

(一)伦理与道德 伦理可以指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因人与人的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亲疏程度而有所不同;还可以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范畴,主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道德源自人的内心,属于精神性的原则,表现为个体的“应当”,具有内在性、主观性、个体性。;伦理则是内在道德的外在化,属于客观行为关系,表现为现实的群体规范,具有外在性、客观性、群体性。

其次,道德多指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标准,它按照风俗、习惯和观念直接判定正当的行为;伦理多指行为判断标准的理由,它通过对风俗习惯和观念的检验和反省来进行判断。

(二)公共管理伦理

1、定义:是公共管理领域的角色伦理,是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为公共组织及公共管理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追求的价值目标。包含了公共管理人员个体层次和公共组织层次。

2、作用:公共管理伦理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作为一种观念力量,可以提高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主要体现在:

(一)整体性与系统性

(二)政治性与社会性

(三)非功利性与非交换性

(四)高尚性与广泛性

三、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

(一)定义

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既是制度又是伦理,具体说来就是发挥公共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能,保持行政目标,完成行政任务的责任;遵守行政规则程序,承担职权范围内社会后果的责任;实现和保持公共管理系统的不同岗位之间的有序合作等。

(二)主要内容

1、公管人员的行政责任

2、公管人员的法律责任

3、公管人员的道德责任

四、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

(一)定义

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崇高的目标和丰富的内容。

(二)内容

1、社会主义道德;

2、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

(三)提高途径

1、自律。

2、他律。

第三节公共组织文化建设

一、公共组织文化建设概述

(一)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定义

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

(二)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1、民族文化因素。

2、制度文化因素。

3、外来文化因素。

(三)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优秀的公共组织。

具体目标:

1、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树立公共组织的良好形象;

3、创造和谐、团结、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使本组织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得到满足;

5、全面提高公共组织成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1、选择标准

2、强化认同。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丰富发展。

(五)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

1、示范法。

2、激励法。

3、感染法。

4、自我教育法。

5、灌输法。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行政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和行政领域中的表现形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靠,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行政思想

是古代人们在政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行政认识。如“民本”、“仁政”、“廉政”思想以及“礼治”、“大一统”思想。

(二)中国传统行政心理

是古代人们在行政思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行政实践的稳固的行政态度、行政情绪、行政愿望、行政信念等集体心理现象。如“以吏为师”、宗法等级、“政治教化”心理等。

(三)中国传统行政观念

是传统行政思想、行政体制和行政心理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如“民本”观念、“仁政”观念,以及“官本位”观念、等级观念。

(四)中国传统官僚体制

以非理性文化为基础,主要有几下几个特征:

1、强调德治,忽视专业化分工;

2、封闭性文化,缺乏行为规范;

3、上下级之间是从属关系,缺乏个人独立尊严;

4、官民有别,“身份取向”凌驾“成绩取向”。

三、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创新

(一)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

1、是改进管理方式的需要。

2、是公共组织队伍建设的需要。

3、是解决公共组织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

(二)中国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

2、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国情。

3、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色。

4、必须适应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要求。

5、必须善于继承、借鉴和汲取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个别国公共组织文化的精华。

(三)当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存在着无文化现象。

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3、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

4、存在着形式主义(表现为文牍主义、主观主义、重形式轻内容等)。

5、“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比较突出。

6、在与西方公共组织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负面效应。

(四)实现公共组织文化的创新应作出的转变

1、由集权型向参与型转变。

2、由官僚型向服务型转变。

3、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

4、由人治型向法理型转变。

篇3: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9章概述及银行业从业基本准则

9.1《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概述

9.1.1宗旨

为规范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健康的银行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银行业良好信誉,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职业操守。

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并于2007年2月9日在全体会员大会上正式通过。

9.1.2从业人员

本职业操守所称银行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

9.1.3适用范围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职业操守,并接受所在机构、银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职业操守,在从业生涯中恪守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9.2银行业从业基本准则

9.2.1诚实信用(帝王原则)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以高标准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9.2.2守法合规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范以及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

9.2.3专业胜任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格与能力。

银行从业资格培训资料,视频课程,免费下载/试听:http://edu.21cn.com/kcnet2150/

9.2.4勤勉尽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勤勉谨慎,对所在机构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维护所在机构商业信誉。

9.2.5保护商业秘密与客户隐私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保守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保护客户信息和隐私。

9.2.6公平竞争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尊重同业人员,公平竞争,禁止商业贿赂。

补充考点:

1、规范银行自律组织的法律法规是《银行业协会工作指引》

2、银行业自律规范包括《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中国银行业反商业贿赂承诺》、《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3、中国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职业操守的实践,于2006年10月制定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

篇4:第九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9.1.1金融犯罪的概念

狭义的金融犯罪是指金融业务活动本身的犯罪。广义的金融犯罪还包括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罪等。

9.1.2金融犯罪的种类

1.根据金融犯罪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和规避型金融犯罪。

2.根据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业务管理制度的犯罪。

3.根据金融犯罪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针对银行的犯罪和银行人员职务犯罪。

9.1.3金融犯罪的构成1.犯罪客体

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金融犯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金融工具。

2.犯罪客观方面

(1)违反金融管理法规

(2)具有非法从事货币资金融通的活动

3.犯罪主体

金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犯罪主观方面

9.2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9.2.1危害货币管理罪 1.伪造货币罪 伪造货币罪,是指违反货币管理法规,以招货币的式样,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可在国内市场流通或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2.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均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出售、购买、运输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3.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均为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购买假币;二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假币换取货币。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4.持有、使用假币罪

持有、使用假币罪,是指违反货币管理法规,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均为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持有、使用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5.变造货币罪 变造货币罪,是指对货币采用挖补、剪贴、涂改、拼凑等方法,使原货币加大数量或者改变面额,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变造,即对真货币进行加工,使之面额或含量发生变化。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9.2.2破坏金融机构组织管理罪

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制度。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为未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资格的自然人和单位。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9.2.3破坏银行管理罪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银行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非法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公众”是指社会不特定对象。“非法”包括主体不合法和方式不合法两种情况。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不具有非法占有不特定对象资金的目的,否则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2.高利转贷罪

高利转贷罪,是以转贷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贷款的管理制度。行为对象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并将该资金高利转贷为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具有贷款业务经营权的金融机构除外。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3.违法发放贷款罪

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贷款的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中还要求明知是关系人而违法向其发放贷款。

4.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罪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存款的管理制度。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5.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票证的管理制度。

伪造包括有形伪造和无形伪造两种,前者是指没有金融票证制作权的人,假冒他人名义,擅自制造外观上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真实金融票证的假金融票证。后者是指有金融票证制作权的人,超越其制作权限,违背事实制造内容虚假的金融票证,如银行工作人员制作虚假的银行存单交付他人。变造是指没有权限的人擅自对真正的金融票证进行加工,改变其数额、日期等记载事项。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6.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

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票证的管理制度。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违反规定而出具金融票据的行为。

7.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

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票据的管理制度。

本罪主观方面一般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8.洗钱罪

9.3金融诈骗罪

金融诈骗罪作为类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金融诈骗罪作为类罪,具有许多共性,其基本构造是:主观上均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均遵循下列逻辑顺序:(1)实事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行为;(2)使受骗者陷入或者强化认识错误;(3)受骗者因被骗而做出行为人期待的财产处分行为;(4)受骗者或者其他人(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9.3.1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社会公众的财产与国家的金融秩序。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集资的行为。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且要求是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本罪区别于非法集资等行为(主要是指《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的重要特征之一。

9.3.2贷款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贷款。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构成本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诈骗贷款帮助的,需要分情形进行讨论,既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的共犯,又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的共犯。关键区别在于银行是否被骗。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9.3.3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证,或者骗取信用证以及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即包括了信用证项下关系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财产,也包括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行为:

(1)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

(2)使用作废的信用证。

(3)骗取信用证的。

(4)其他方法。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9.3.4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有关的信用卡管理制度,同时侵犯了银行以及信用卡的有关关系人的公司财产。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仅为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定盗窃罪而非本罪。

9.3.5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

1.票据诈骗罪

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票据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指狭义的金融票据。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

(1)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

(2)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

(3)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

(4)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

(5)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金融凭证诈骗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作为本罪行为对象的金融凭证,则仅指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及单位存单。

9.3.6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或者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或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不仅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更侵犯了国家的保险制度,干扰了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构成。

本罪主观方面,行为人出于过失行为而引起保险事故发生,或因认识错误而认为发生实际未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计算错误而多报了事故损失等,并因此获取了保险金的,均不构成犯罪。

9.3.7有价证券诈骗罪

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有价证券。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可以构成本罪。

本罪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且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果行为人出于过失而使用伪造、变造的有价证券,如不知是伪造、变造有价证券而使用的,不构成犯罪。

9.4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9.4.1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利用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不可收买性。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公共财物。

本罪客观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们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9.4.2行贿及受贿罪

1.行贿罪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和公众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本条不是银行业人员的职务犯罪,但与受贿罪属于对向犯。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单位则可以构成单位行贿罪的主体。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2.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受贿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与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

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

3.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只是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

9.4.3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与国家财产。本罪属于渎职犯罪。

本罪客观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篇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第九章

(2)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26、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B)9-1741007

A.陈云B.毛泽东C.刘少奇D.周恩来

39.1957年2(AB)9-174110

1A.敌我之间的矛盾B.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D)9-1-1740810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D)9-1740910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9.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D)9-1-174090

4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敌我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22.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9-1-1741010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6.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9-1741107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C.正确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D.正确处理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38.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整风运动中反对的错误倾向是(ABD)9-1751101

A.主观主义B.宗派主义C.自由主义D.官僚主义

23.1959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的是(B)9-1801101

A.刘少奇B.彭德怀C.周恩来D.邓小平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BCD)9-2-1810810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37.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为改变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而提出的方针是(ABCD)9-1811007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25.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B)9-1811207

A.“一体两翼”同时并举的方针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两条腿”走路的方针D.“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23.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C)9-2-1811010

A.中共八届五中全会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22.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 B 】9-1811107

A.中共八届八中全会B.中共八届九中全会C.中共九届二中全会D.中共九届三中全会22、1962年初,中共中央为统一思想,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召开了(D)9-1811007

A.北戴河会议B.武昌会议C.庐山会议D.25.1962年1(A)9-181110

1A.“七千人大会”B.中共八届九中全会C.第一次郑州会议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44.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1811004 答: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

(2)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弄清楚它的规律。

(3)还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21.中国共产党为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是在【C】9-1811107

A.1958年B.1959年C.1962年D.1963年

25.1962年初,中共中央为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和明确工作方向召开了(B)

A.庐山会议B.“七千人大会”C.南宁会议D.武昌会议 9-181120

139.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

(ABCD)9-1820910

A.农业现代化B.工业现代化C.国防现代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

39.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是实现(ABCD)9-2-1820901

A.工业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国防现代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

40.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实现(ABCD)9-18

2A.工业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国防现代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

21、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会议是(C)9-1821007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3.新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会议是(C)9-182130

1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6.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C)9-1821207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24.1966年至1976(D)9-1831101

A.“大跃进”B.人民公社运动C.反右派斗争扩大化D.28.“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A)9-1840907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B.上海“一月革命”夺权斗争

C.围困中南海事件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24.1967

(D)9-2-1851010

A.“一月风暴”B.“反攻倒算”C.“右倾翻案”D.“二月逆流”

26.1967年,谭震林等老一代革命家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进行的抗争被诬称为(B)9-1851201

A.“一月革命”B.“二月逆流”C.“全面夺权”D

.“右倾翻案”

36.1967年,在所谓“二月逆流”中与中央文革小组错误做法进行抗争的有(ABCD)9-1851001

A.谭震林B.陈毅C.叶剑英D.李富春

3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粉碎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在(AD)9-2-1861880810

A.1971年B.1972年C.1975年D.1976年

2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C)9-188100

4A.天安门事件的发生B.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C.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D.全面整顿的开始

2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主要标志是(C)9-1881007

A.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B.邓小平的复出C.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垮台D.“天安门事件”的平反

2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D)9-188130

1A.“一月风暴”的兴起B.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C.“天安门事件”的爆发D.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垮台

2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D 】9-1881107

A.“一月风暴”的兴起 B.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C.“天安门事件”的爆发 D.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垮台

3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ACD)9-192100

1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4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BCD)9-192110

4A.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29.1964年,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A)9-1920907

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试制成功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24、1964年,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9-1921007

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6.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D)9-192110

1A.1964年10月B.1966年10月C.1967年10月D.1970年4月

24.1964年,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9-1921107

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5.1964年,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9-1921301

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5.1964年10月,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9-1921210

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7.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在(D)9-192100

4A.1964年10月B.1966年10月C.1967年4月D.1970年4月

27.新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D)9-1921207

A.1964年10月B.1966年lO月C.1967年6月D.1970年4月

29.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在(A)9-1920910

A.1964年10月B.1966年10月C.1967年6月D.1970年4月

27.1971年10月,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9-1931101

A.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C.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D.实现了中法关系正常化

28.1971年l0月,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B)9-1931207

A.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D.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25、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D)9-1931007

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1年

30.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C)9-3-193090

4A.1949年B.1966年C.1971年D.1978年

30.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C)9-1930910

A.1949年B.1966年C.1971年D.1978年

25.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C】9-1931107

A.1960年B.1966年C.1971年D.1978年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C)9-193130

1A.1949年B.1956年C.1971年D.1972年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C)9-1931210

A.1949年B.1966年C.1971年D.1978年

44.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9-3-1940810

答: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

47.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理论贡献? 9-3-194090

1答: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

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

37AB)9-1941210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C.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D.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9.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AB)9-194100

4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C.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D.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40.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可能分为(CD)9-3-194090

1A.落后的社会主义B.先进的社会主义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6.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AB】9-1941107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C.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D.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45.?9-1941104

答: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三、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1、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9-3-194090

4答: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5.9-3-1941010

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1)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7.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ABCD】9-1941107

A.工业和农业并举B.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C.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D.大中小企业并举

47?9-1951110

答: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

(1)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2)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4)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5)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28.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抓住时机发起了改善中美关系的(B)9-1941101

A.“篮球外交”B.“乒乓外交”C.“网球外交”D.“围棋外交”

40.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是

(ABCD)9-1950910

上一篇:玉米地我和娘下一篇:xx中学公务接待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