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2024-06-25

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个人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培训个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培训个人的心得体会1

这次,我能够参加市级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十分荣幸。经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一、感受名师风采

经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聊城大学领导、教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团体大家庭的温暖。在那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

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

二、聆听精彩讲座

师训中心邀请了省市十分有名的专家和学者给我们学员上课,举办讲座。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职责: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那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三、更新教学观念

经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我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仅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四、拓宽学习视野

我常想:能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是领导和教师们对自我前阶段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认定,大家对我寄予了厚望。想着想着,我就有些汗颜,因为自我实在是很浅薄、积累也很少。于是我在参加学习之前就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来完善和提升自我。

令我欣慰的是,培训班里有许多和我年龄接近,经历相仿的同学,我们有很多的话题能够一同交流和探讨。我们有很多的观点能够一齐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现场观摩活动后,我们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我的观点想法,提出自我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谈到重难点的确定,从课堂上学生的自读自悟谈到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从情境的创设谈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次的小组式研讨,我都能进取参与,珍惜发表自我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我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评课时,专家的点拨更使我受益非浅。我在学习中始终信奉“他山之石,能够攻玉”的信条,坚持和骨干班的其他学员坚持密切联系,定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作业,使自我能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在骨干培训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学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欢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我的梦想。

教师培训个人的心得体会2

任教六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惟独这次市级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月下来,习惯了路上的奔波,习惯了夏日的炎热,更习惯了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一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应对不一样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一样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那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我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可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我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头是我经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本事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本事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本事。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我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进取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感受压力,增强信心

在那里,我突然感到自我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本事、课堂教学本事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我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加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等,我相信经过自我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教师培训个人的心得体会3

20xx年X月,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为期二天的培训。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可是每一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应对不一样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一样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听到了教科院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肖海平教师的有效教学漫谈,也从多方面给我们讲解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怎样才能有效教学,并结合课例组织设计提问,引导讨论其有效性,了解设计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有效课堂的策略。之后就是孝感学院副教授陈叶坪教师给我们讲的健康心理与健康生活方式,我受益匪浅,异常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我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我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此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那里就从培训学习中浅谈几点自我的感悟。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本事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本事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本事。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进取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三、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明白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四、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教师要具备一桶清澈新鲜源源不断的水,这才是我们教师应当具备的。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应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仅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五、进取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此刻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进取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进取实施者。我想仅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本事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次培训资料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我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我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那里,我突然感到自我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本事、课堂教学本事等。这就需要今后自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必须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篇2: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今天非常荣幸的和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做实验,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热情。我和卞老师一进入教室,邀请小朋友们去科学发现室时,小朋友们都大喊:“哇塞,太棒了!”,场面特别壮观,感觉有点像有天大的喜事,心里飘飘然的。孩子们对科学知识非常好奇。我今天给小朋友们做的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盘子里倒入水,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盘子里,用一个玻璃杯扣在点燃的蜡烛上,随着蜡烛的慢慢熄灭,玻璃杯中的水面就慢慢的上升。水面上升的原理是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随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杯子里的气压下降,在杯子外面的水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倒流到杯子里,大家就看到了水面上升的现象。整个实验还是很简单易操作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完成了实验。而且小朋友们都非常注意安全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因为有火,担心小朋友们被烫伤,在我提了要求以后,所有的小朋友都没有去自行玩火,非常遵守规则,值得大力表扬。今天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大家对科学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善于总结和表达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探索欲望强烈。

有的小朋友还问,那为什么水没有把杯子充满呢?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真是非常了不起,出乎我的意料。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挺依依不舍的,还说“老师再做一个实验吧”,真的很有成就感。希望可以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也希望孩子们有机会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做小小科学家。

篇3:教师培训的个人心得体会

评价的标准如此重要, 那么怎样确立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者说, 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源于教学观。教学观是比教学评价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范畴。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一个总体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有怎样的教学观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

从更深层次上讲, 评价本身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从教育史来看, 教学观是随着历史发展的, 一个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特定的教学观, 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人们建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机械论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建立评价标准, 即根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入“结果论”范畴。

随着西方社会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批判, 人们在教育中越来越倾向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这种教学观并不认为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 而是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说到底, 在这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后现代”哲学登上舞台的时代,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必须去学的。教学从总体上面临着大困惑,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史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这样表述:“在教育界, 全球化过程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一直在某些方面存在。后现代派就‘什么东西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这一问题所怀的担忧, 如今更因‘信心十足地教意味着什么’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加剧———尤其是在所谓的新知识经济时代, 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 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 不需要教师有任何个人才干。”[1]随着西方哲学对“主体—客体”、“真理—谬误”这些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 西方后现代哲学流派更加倾向于对任何号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进行“解构”。他们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从某一“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的, 并不存在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人们从对真理的崇拜转向个人切身的体验世界, 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第一重要的。在这种教学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过程”, 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入“过程论”范畴。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中庸之道”, 对结果论和过程论的评价体系采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合理取舍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上: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又要体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评价时既要参照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 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教育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量化。但是为了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准确, 又必须对评价活动给出一个“结论”。 (评价结论该“如何”给出呢?是采用“计量化”的分值, 还是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对评价结论给予文本的描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教学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评价结果所要求的明确性这两者处于一种“张力”之中, 如何合理把握这对矛盾 (张力) 需要极高的智慧。

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竞争氛围浓烈,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给出明确的评价结果以选拔“胜者”。由于对于精确计量化的自然科学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拜, 人文科学也慢慢开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以精确的计量化为特征) 为标准。对计量化的喜好与崇拜甚至到了如此高的程度, 以至于如果某一学科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不能精确进行计量, 不能最终得到一个“数据”, 那么这些科学就显得“不客观”而配不上“科学”这一称号。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越演越烈,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对此深感忧虑, 对这个趋势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范梅南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标准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教育学应追求人文科学的严密性。“我们应该承认, 人文科学对于准确、精确及严密有自己的标准。在定量科学中, 准确与精确往往作为界定测量与设计精良的标志。与此相对, 人文科学则尽量追求对具体事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释性描述, 尽量使概念的基本本质达到完善。‘严密’的本意是‘坚硬’、‘硬度’。严密的科学研究基础被认为在方法上是严谨的、严格的, 不与‘主观性’和定性研究妥协。‘硬数据’指最能反映数量单位或可测量到的测量的知识。与此相反, 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候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 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 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意味着, 人文科学研究会以‘轻柔’、‘深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生活现象的意义带入我们的意识。”[2]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 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 “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 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 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 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 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 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 “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 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 乙教师得分85分, 从最终的得分来看, 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 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 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 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 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 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 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 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 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 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 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 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 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 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 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 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 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 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 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 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 也就是说, 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 就是每一个别的, 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3]

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 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是形而上的整个的人, 良善之人在他的外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善的伦理意义。相类似的, “外在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的外显, 优秀的教学真正的“源头”在于优秀的教师, 优秀的教学活动是优秀教师的“整个的人”的自然流溢。对伦理行为的善恶判断困难重重, 真正的教学评价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如果要对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的话, 最终依据只能是这个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或许能通过他的一堂授课 (但决不仅仅依据这“一堂课”) 去“体会”他的作为教师的个人才华。“才华”这个词同时包容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师德修养、授课的个人风格、语言艺术等。

如果要对教师的教学给予恰当的评价, 那么评判者的权威性是必要条件, 即评判者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要远远高于被评价者。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能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 这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惊讶。但仔细想来, 这也并不奇怪。据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创立之初, 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多多少少理解。它在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审面前显然无法获得通过。 (这些权威的评审自己是否能理解相对论还是个疑问) 在这种情况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之事。评判者的权威性是评价活动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却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看得过于重要, 学生的评价在整个评价结果中占有过多的比重, 这岂不可笑?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建立意义重大, 这关系到教师成长方向的确立, 即依据“这标准”教师应怎样发展自身的职业修养?到底教师应把精力投入到“是否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板书的规范与否”、“教学过渡的设计是否自然”这些外在的方面, 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学识是否渊博”、“对教材内容理解是否深入”、“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上, 这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恰当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大卫·杰弗里·斯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5.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1.

篇4:如何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一、何为魅力

“魅”的古体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指示符号“彡”表示挥泪如雨,到长发飘散,再到异体字的“未”的智慧美丽。尽管字体变化,其根本字义始终未变,即感人、惑人。

而在古籍中,鲍照《芜城赋》曰:“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左传·文十八年》曰:“投诸四裔,以禦螭魅。【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又【宣三年】螭魅罔两。【注】怪物。【史记·五帝纪注】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上述三典皆为“魅”的本义,即长发飘散的处女巫师所扮演的精灵,引申义为迷惑人的、媚惑人的。

何为“魅”?无论是字体演变,抑或是典籍考证,“魅”实质皆为感人、惑人。那么,身为人师者,只有让自身充满感染力,才能站稳讲台,赢得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感染力,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并且需要且行且惜的话题。

二、提高魅力方式探究

“亲其师,重其道”,提升教师魅力,即提升吸引学生的能力。内外兼修是其不二法门。内修品行、学识、视野,外修礼仪、穿着、谈吐。

且从外在修为说起。

外在修为重在礼仪交往与谈吐交流。礼仪交往是一门艺术,修好这门功课需要以“仁义”为本,以尊重悲悯为内核,正气坦荡,律己宽人,温文尔雅,和顺从容。教师为人师表,更应懂得礼仪交往之艺术。懂礼仪,不是孤高自傲,不是装腔作势。当遇到上级,从容大方,把尊重写在脸上,表现在行为中。不需为了讨好卑躬屈膝,也不需胆怯而瞻前顾后;当身逢正式场合,交流沟通,换位思考。自我介绍不可少,引导座次很重要。细节牢牢记心间,不失礼仪之为上;当面对弱势群体,谦和礼让,一视同仁。越是尊重弱势群体,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品德。总而言之,心中常想他人,礼仪自然体现,自信无形中充溢胸间。

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寰宇一家,沟通共赢,演说训练,是你、我、他,是我们每个人获得良好口才的必修课。演说,诉之于口,而行之于心。想要侃侃而谈,其关键在于心思并济。佛家讲因果,万物皆有因果。推因溯果,追本溯源,可以使心思如有神运,演说者语言就如同汩汩清泉,绵长而不绝。想要津津乐道,还可尝试攻其一点辩证运思法。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祸相依使演说者语言入木三分,深刻中肯。演说者魅力四射还需要技巧。发声训练后的声音饱满洪亮,磁性十足,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关注。气出自丹田,而非出于咽喉、非出于胸腔。绷紧下丹田,压低声带,用气说话。之后运用此法,放大声音,演说者语言就会变得遒劲有力。教师外在修为除礼仪交往、谈吐交流之外,还有诸多需注意事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在的气质源自于内在的涵养。教师的内在修为可在视野、学养、方法上笃行精进。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教师决不可做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凡是可以充盈内心,开阔视野的领域,大可广而闻之,取而用之。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军事、经济、科技等各领域都会在弹指之间瞬息万变,学生只需轻轻一点,就可知晓天下。教师需开源取活水,丰富学生的认知,滋养学生的心灵。

当今中国,已不再沉沉睡去,雄狮风范震慑国际诸国。新形势之下,国人当如何前行,如何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国际形势不可不知晓;时下中国,实力对抗已不再局限于武力,经济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软实力的增强更加不可小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鲜的信息植根于脑际,每时每刻有意识地涉略新鲜知识。在这个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运用新科技产品点亮生活,微博、微信、大数据、云计算等,给予人类便捷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人的压力。跟不上时代,不能与时俱进,将会被淘汰。残酷的现实逼迫人们如饥似渴地获取信息、吸收知识。读书、看报、培训,刷微博、看微信、发文章。虽脚步匆匆,然本心从容,如此这般,个人魅力的绽放将指日可待。

学养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语文教师令人敬畏,其涉略广泛,素有“杂家”之称。张教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但其文学素养之深厚,让人肃然起敬。翻看张教授毕其一生所做的笔记,眼前仿佛看到多少个日日夜夜,一位坚守知识阵地的守卫者战斗的身影。脑子里浮现出日历一页页翻过,而学养日益深厚、洞见日益深刻的工科老人。在一本本笔记中,字体清秀整洁、目录清晰考究,制图精细严谨,容量厚重得难以想象。一年365天,一生仅短短几十年。几十年完成这样的阅读量,不可思议。然而,张教授可以,我们同样可以,可以承载着洗尽铅华,担负着深居简从,昭示着不畏浮云,引领着沉静笃定。当花花世界,视听娱乐遮望眼时,抓住本真,让心灵有所寄托,思想得以停泊。

学养深厚,教师的魅力由内而外吸引着学生。如能方法得当,才会事半功倍。得法不僅有做事得法,亦有教学得法、教育得法。只有得法,和谐融洽才不是空话。作为教师,做事得法,教学、教育自然得法。取法乎上,哲学是得法之根源。唯物辩证之实事求是、正反相生、主次相辨、规律本真等,是指导教学实践的真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要得法,需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语言艺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热爱教学为人师表。“大道至简”,教学方法可归结为四点、四性、两注意。(此语源自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学政) “四点”即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四性”即讲究逻辑性、力求形象性、富有节奏性、注重启发性;“两注意”即案例教学、语言表达。常法即规律,遵循规律自然事半功倍。高效省时,教师的成就感倍增,幸福感满溢,个人魅力与日俱增。

篇5:教师个人暑期师德培训的心得体会

霍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霍懋征是一位教育大师,她的点滴事迹都令我深受感动。

她对基础教育奉献时间之长。教龄六十年,以八十二岁高龄了仍活跃在教育战线上。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她从事基础教育几十年,从未对学生发过火!我想这得要有多大的包容心和爱心啊!也许很多学生的母亲还经常向自己的.孩子发过火呢,她的爱真的比母爱还伟大。做她的学生真是一种幸运,教育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显得如此神圣。

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虽深受打击,却仍不放弃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最基础的小学教育。

如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她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60年来,她的生活中经历过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过被误解而受到的非人虐待;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她的意志,没有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她对孩子的爱。这种爱还影响了她的子女。如今她一家三代8人,都选择了“教师”职业。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她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

霍老师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要有全心的爱,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关爱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树立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篇6: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于漪老师在报告中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悲欢和酸甜,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党员教师,从中看到当代教育大师如何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我想,我们比起于漪老师,现在无论在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都比她要优越得多,自己怎样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中,做到忠诚敬业呢?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首先就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定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呵护一方净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交心的人。

于漪老师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对学生充满了热爱。爱学生要象爱自己孩子。因为教师的爱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善良的崇高的情感,而且能点燃起他们的智慧的火花。因此,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爱是拉近学生和教师间距离的桥梁,我要善于发现“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拒他们于千里之外,要和他们缩短距离,给予他们浓浓的爱意,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篇7:教师个人实习的心得体会

数学这个科目真的很神奇,也许其他老师感觉不到,虽然我只带一个班,但是一晚上会有两节晚自习,同学们的问题真的很多,我想,我的晚自习那么少,平时在办公室备。

可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抽出时间做数学题呢?期间,我问导师:“老师,下节应该讲到哪里呢?是讲书还是练习册呢?”导师跟我说:“讲讲练习题,给他们时间做一做”,此时,我真心感觉懵了……上的时间给他们做题?这样会不会有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然后,再一想,他们没有时间做题啊,除了下时间,这些孩子是寄宿生,9点半就必须睡觉,8点20就放学了,然后洗漱,半小时学习。

可是数学题不能急啊!就要自己去琢磨,尤其是程度差一些的学生。

在这和学生磨合的两个星期里,我努力的记住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努力的观察、试探他们的知识掌握到哪个程度,哪怕班级的最后一名也不放弃,虽然现在有10多分的,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他们哪怕只能多出分,那么他们的知识其实也记住了很多,现在也许跟不上进度,但是计算题,需要的过程思路,大部分的都能清楚的写出。

下,我给程度低的学生出不同的题,分别测试哪部分不会!并且一步一步将落下的知识点捡起,并且能够融入到现学的.知识中!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我希望自己能够对他们负责,对他们每一个人负责,只要他想学!我就将我所知道的,我能付出的最大努力,奉献给他们。

这两个晚自习,我几乎未曾歇息过,不断的有学生问我各种问题,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提前学,他们对问题得不到解答的急切!好可爱!真的好可爱!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小组讨论。

如果小组中有一个会的,那么他负责教会另外三个人。

如果是一道难题,那么采用,我先讲一遍,然后小组讨论,不会的弄会,这样我发现,会的人真的会变很多。

讲也是,先采用导学,然后给学生时间研究,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找很多学生上黑板上做类似题目,加深印象,其他同学在纸上作答,此时教师负责在小组间,分批教学,回答问题或者给予提示!再找同学批改黑板上的同学的答案,加以改正。

然后,教师针对他们的错误总结给予适当的强调,提点!

篇8:提升教师个人魅力的技巧

1. 让特色的基本功成为你的亮点。

一个教师的基本功, 如同舞台上演员的扮相, 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永久的, 它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潜质和未来发展的态势。练就某项基本功其实并不是很难, 比如写一手好字, 既不要渊博的学识, 也无需耗费大量的资金, 只要有点耐性, 一点一画都用心, 一横一竖都用力, 持之以恒, 相信自己, 你总会大功告成。当你的学生在赞叹你的字漂亮时, 你就会觉得当初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能说会道, 自圆其说, 这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节课, 有时大部分的时间是以老师“说”为主。假如该说时我们说不明白, 对一些抽象的事物我们没法把它形象地描绘出来, 学生的学习就会打折扣。

2. 善于用智慧去激发学生兴趣。

一节课, 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 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上《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的时候, 先问学生:“假如你有巨大财富, 事业上又取得辉煌的成就, 你会觉得幸福吗?”很多学生都会持肯定的态度, 我却告诉他们, 本文的托尔斯泰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活了。

3. 妙语横生, 能为你锦上添花。

我们知道, 如果你的第一节课能因为谈吐不凡而征服了学生的心, 这不但为你以后的课堂打下基础, 也树立起了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上个学期接的一个新班, 第一节课进教室时听到后面有学生小声说:“这么老的老师。”我当时装着没听见, 仍笑吟吟地说了一句开场白:“这一段时间我老是梦见有一群小孩拿着鞭子把我当牛唤, 让我拉着他们漂洋过海, 你们说我有可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吗?”学生觉得很蹊跷, 都以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我又说:“那帮孩子我看到了, 就是你们, 我觉得我很幸运, 你们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令我精神大振, 看来, 我这老牛不得不扬鞭奋蹄了。”没等我说完学生就大笑了, 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了。以后, 学生和我的关系很融洽。

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一两句的妙语有时就给你台阶下。一次, 我上《花开应有时》的主题班会课, 让学生讨论目前我们初中生早恋问题的时候, 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 你有过早恋吗?”众同学哄堂大笑, 我微笑地说:“我有心无胆, 因为读初中时我个子太矮小, 怕别人看不上, 加上我的父母特别温柔, 我不愿伤他们的心, 但是我收到过同学写的情信。”学生听后更加“放肆”地问:“你怎么处理?”“您回信了吗?”我说:“我让自己最好的朋友帮我回了, 信中说我这个人还不懂得写信, 等我学会写信了再回他, 他的信我会珍藏着, 那个男生不再写来第二封信了。”学生听了, 舒心地笑了, 也从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度的把握。

4. 注意细节, 完善自我。

历来就有“教育无小事, 事事为育人;教育无小节, 节节皆楷模”之说。教学活动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有时会给我们难以想象的效果。上课前, 讲台上的教具乱成一堆, 黑板没擦, 我们可以提前1分钟进去整理或擦拭, 当天的值日生会带着感激的心情来听课;批改成绩差的学生作业时, 少一点打“×”, 改为用“?”, 学生的心里会感到舒服多了, 以后的作业也许会更细心;对迟到的同学, 我们不再呵斥, 而是用一个“请进”的手势, 学生会觉得我们老师礼貌周到, 没有指责的意思, 下次动作会利索些;对常常违犯纪律的学生, 找他们谈话时, 让他坐在我们的身边, 给他们倒一杯水, 胜过你一通的数落;课堂上不认真的同学, 课后递给他一张字条, 除了指出他行为的危害性之外, 多写一些鼓励的话语, 他也许会对你肃然起敬;学生把作业交上来, 我们真诚地向他道一声谢, 学生就有了一种受尊敬的主人翁的感觉;我们有时某些地方做不到或做不好, 学生指出了, 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接受, 学生就会把我们当朋友看待……这些, 并没有让我们老师掉架。相反, 它把我们老师塑造得更完美、更智慧, 树立了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形象。

上一篇:大学军训心得体会500字左右下一篇: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