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2024-07-05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篇2: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2.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3.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4.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反思

5.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6.《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评课稿

7.《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8.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篇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篇5: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篇6: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我来说一说

1.一块黑板的长大约是。

2.大约1厘米的物体有()。大约1米的物体有()。

3.4米=()厘米。100厘米=()米。700厘米=()米。

4.填“厘米”或“米”。

房子大约高4()。小明大约高130()。

一张课桌大约高60()。门大约高2()。

5.在○里填上“、、=”。

4米5米28厘米82厘米100厘米1米

6米90厘米8厘米8米2米40厘米

我会算一算

35厘米+7厘米=18米-6米=1米-10厘米=

1米-10厘米=50厘米+50厘米=25米+5米=

22米+4米=58厘米-29厘米=1米-3厘米=

我会判断

1.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2.5厘米比2米长。()

3.一根电线杆高8厘米。 ( )

4.一本书厚3米。 ( )

5.比38厘米短8米是30厘米。 ( )

6.教室宽6米。 ( )

我会解决问题

1.爸爸今年42岁,小红今年比爸爸小24岁,以后爸爸比小红大多少岁?

篇7: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用米量》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篇8: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用米量 》的教学设计

关岭县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的例4和例5。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的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

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

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

六、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 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小明身高12()黑板长3()课桌长50()

七、我来当老师。判断:对的打 √ , 错的打×.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米()3.教室的长约8厘米.()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课后反思:

篇9: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第5题。

学生对长、短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也会直观地进行比较物体的长或短,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对比较短的物体进行量的描述和操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要学习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单位——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为估计、测量做好准备。

(二)核心能力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范围,所以通过学生的不断测量,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增长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估测的活动,建立估测意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五)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米 用米量》名师教学课件、《认识米 用米量》随堂小测、《认识米 用米量》课时作业、厘米尺、米尺,整米长的绳子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①小明测量出家里的床是2厘米,你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对吗?为什么? ②一只新铅笔的长度是多少?5只新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呢? ③一根筷子的长度是多少?4根筷子的长度是多少呢?

(二)课堂设计 1.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活动1: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的长度.思考1: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如手掌的宽,一拃的长,数学书的长)。

思考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怎么办? 活动2:找2~3名学生动手测量黑板的长度。思考3:对于这几位同学的测量你想说什么?

预设1:用学生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再相加,最后求出黑板的长是400厘米,这样测量有点慢,太麻烦了。

预设2:提出厘米尺太短了,要用更长的尺子量。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可以用厘米尺进行测量,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需要用更长的测量工具——米尺或者卷尺来测量,需要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层次、有目的进行复习,通过测量黑板的长度造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需要一个更大的测量单位或工具的需求,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认识米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时候,需要用到更长的尺子,(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谁愿意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①量一量黑板的长,测量了几次,结果是多少? ②说一说测量的感觉。

(2)进一步认识1米,建立表象 活动3:1米有多长

①认真观察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③睁开眼睛看一看1米的长度,找一找你的身上或你的周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④用米尺同桌互相量一量你所找的物体的长度。活动4:找身上的1米

在你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1米。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用米尺比一比。(3)米和厘米的关系

活动5: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观察米尺,找到上面的10厘米,比一比10厘米的长度。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总结汇报板书【板书:1米=100厘米】

米通常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所以也可以写成1m=100cm。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比划——想象──测量,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巩固练习(做一做)

(1)拿一根绳子,估测出1米,2米,......给你的同桌看。同桌进行评价。

【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和3。通过估测活动,既可以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建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进行灵活运用,特别是同桌之间的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2)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1米20厘米,小红最矮90厘米,小刚的身高可能是()厘米。

【答案】小刚的身高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

【解析】考察目标2。1米20厘米=100厘米+20厘米=120厘米,小刚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矮的,所以小刚的身高在120厘米与90厘米之间。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推理。

(3)实践活动

四人小组为单位,先估一估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低,大约多多少厘米?再互相测量,并做好记录。

【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2、3。通过活动,既可以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1米的建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课堂总结

小结:本节课通过测量黑板的长度,知道了生活中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通过找身体上以及身边长度为1米的物体,使我们对1米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数米尺上1厘米的个数,知道了1米=100厘米。而且还利用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时作业 1.解决问题。

两只蜗牛赛跑,全程1米,一只蜗牛小黑跑了80厘米,另一只蜗牛小白跑了60厘米,它们两个谁距离终点近?近多少厘米?

【答案】小黑距离终点近。近20厘米。

【解析】考察目标2,本题是对1米=100厘米的变式考察,在知道1米=100厘米的基础上,再进行灵活计算,计算的方法不止一种,可以按照常规思路,分别求出他们两个距离终点分别有多远,再计算,还可以直接计算他们两个现在相差多远,就是跑得快的蜗牛距离终点比跑得慢的蜗牛近多少。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1)爸爸或者妈妈的身高。(2)家里床的长度。(3)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高度?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的高度? 【答案】略。

篇10:第一课时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1厘米有多长的基础上感知1米有多长。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

1米的直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探究新知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课件出示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一、情境引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三)想一想。

三、知识应用

(三)想一想小红小军小刚90厘米1米20厘米小刚的身高是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比如:91厘米,92厘米,95厘米,1米2厘米,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厘米。1米18厘米。

四、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篇11: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题,第53页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3.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准备:

学生:软尺一条或1米长的绳子一根。

教师:米尺一把,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

1.自己和老师的身高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谁愿意告诉我你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你们发现了吗?刚才你们在说身高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板书:米)

(2)估估1米。

师:米可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大家请看,今天老师穿了这双鞋,现在的身高是1米六十二。你们说说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米六十二呢?(地面到头顶)

师:那请你估计一下,从地面到我的哪儿是1米呢?(指名一生上来指,并说一说,再贴上一个标签)

师:你是怎么猜的?(再请一生说)

二、初次感知,认识1米

(1)自主认识米尺。

师:那么到底我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他们俩的估计到底准确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用米尺量一下)

师:刚才你提到了一位新朋友(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所以就叫它米尺。

师:你们手中也有一把米尺,只不过和我的材料不同。你不想好好认识这位新朋友吗?(想)它的身上可是有好多神奇的标记哦,同桌一起找一找。

(生同桌观察米尺,教师巡视,并找出发现米尺有两面的学生)

师:现在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宣布一下!

(内容有:米尺的两面,刻度线,刻度从0~100)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缺了谁?(刻度0)那它在哪儿?

(2)共同探讨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那谁能告诉我,米尺的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呀?到米尺上去找找(是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又是多少厘米?(2厘米)

从刻度0到米尺上的最后一个刻度100呢?(是100厘米)(板书)

师:这么说,这把尺的长度还可以说是100厘米。(板书:厘米)

师:既然这样,实际上1米——(等于)100厘米(板书:“=”)

三、进一步感知1米。

(1)寻找1米

师:熟悉了米尺,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出,到底我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师:现在你要帮我测量了,你想不想对我提个要求呢?(好的,那我就配合你的测量工作(师配合站直))

那你测量的时候,米尺放的是不是也要有点讲究呢?(也要放直了,而且要贴着老师的身体。)

学生测量,并与原来的估计作比较。(移动原先的1米标签)

师:你们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的距离是1米吗?为什么?(引出“与什么参照”)

师:那到底谁的估计准,我们用米尺检查一下。(同桌合作分别量出自己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

师:虽然我们标签贴的地方不同,但我们身上的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也可以说是100厘米。

(2)在活动中感受1米。

① 双臂伸直,测量两手间的距离

张开双臂看看,你觉得自己两手间——我觉得两手间的距离要比1米长。

师:是吗?请你两手把米尺拉直,现在的距离是1米,而我们双手间的距离要比1米长。

师:好,现在只要你的拇指和食指能动,把米尺放掉,看一看,左右看看,这么长大约就是1米呀。(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1米)

睁开眼睛,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举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② 排1米长的队伍

师:现在我在想,如果我们有一支队伍是1米长,(师用手比划出1米)你说这支1米长的队伍大约有几个人?

学生活动,并发现(身体侧过来人数站的多,而面对着同学们站的时候占的地方大了,所以站的人数就少)

③ 走1米长的路

师:你估计一下,走1米长的一段路大约要走几步?(师做出1米的手势)谁先估计一下?(两步、三步)

学生活动,并发现:同样走1米,跨的步子大一点,走的步数就少一点;相反,跨的步子小一点,走的步数就多一点。我们走的时候要自然,均匀。

④ 几个1米

你们瞧,原来数学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这么贴近啊!那你知道我们这块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吗?估计后测量。

再估计、测量教室的宽。

四、课堂练习

1.完成P53 第4题、5题。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7米7厘米70米80厘米80米

3.一段麻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

(1)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2)还剩多少米?

五、学习回顾,拓展延伸

篇12: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

4、例5。【课程标准陈述】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知道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高、有多长,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3.结合认识米尺,通过观察米尺刻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学习重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难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选用合适的尺子测量黑板长度,认识米尺、用米尺量,来评价学习目标1。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总结收获,从自身找到1米的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3。4.通过测量黑板、教室的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4。【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评价目标1)1.活动导入。出示厘米尺与米尺。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用什么尺子量铅笔的长度?来量一量。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黑板有多长?谁来量一量?继续用用厘米尺来量,可以吗?你想选择哪一种尺子?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理由,并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测量后,说出黑板长度是几米几厘米。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厘米尺就太小了,不方便。需要用老师手中长长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因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米”。(板书:认识长度单位——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评价目标2)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有多高?试一试,1米的长度可以从你的脚底达到你的什么位置?再告诉你的同伴吧!

指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出1米的高度达到他身体的某一位置,互相比一比,感受1米的高度。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你的1庹比1米大,还是比1米小?比一比。学生上台比一比1米的长度,大约比一庹略小一点。2.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评价目标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数一数,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3.用米尺量。(评价目标4)问:教室有多长?量一量。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一人测量,一人作标记。怎样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

三、活动巩固

1.练习一第3题(评价目标2)

2.第4题(评价目标2)

3.第5题(评价目标4)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评价目标2)

四、活动应用(评价目标2)小组活动。

钢笔长15()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数学书长26()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

篇1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篇14: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直尺 铅笔 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 宽 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

上一篇:旅游节目主持人串词下一篇:小区近期物业管理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