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秋雨中散文

2024-07-15

漫步秋雨中散文(精选11篇)

篇1:漫步秋雨中散文

漫步秋雨中散文

初秋,凄凄楚楚,雨滴零、我心落寞悄然而生。走在的第一场秋雨里,沿着记忆的阶梯,踏过天波桥,寻找曾经遗失的美好,静静守望周围的风景,看着湖对岸的仰圣山,听蝉鸣蛙叫,情难枕、笔消瘦,字里行间殤渗透,字字句句,将雨中即景,写入西风流年里。在泪水飘落过的幽静处,在葳蕤深处伏笔,捡拾、坠落在尘埃的幽幽之伤。谁了解我坎坷人生的辛酸,谁又知道我文字里的凄凉,又有谁懂得欣赏我错落的萧逸?

天凉好个秋,站在秋雨里,雨中的清爽淡漠不了记忆,听着陈瑞的《老地方的雨》凄婉清美的曲调,游荡在回忆里、回眸往事,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不太容易、记忆总是那么惆怅,缩倦在阡陌红尘一角,翻阅着自己的`故事。时光如斯,目光晕眩,静静缱绻在四季匆匆里,可这样的守望,终是苍白的等待,随着岁月颠簸的记忆飘零成尘,思绪里的一丝难舍又将何处安放?秋之交,瓜果飘香,悠扬飘荡在空中,然而、我的收获是什么?风华圐圙在这座汴梁古城,让滴血的文字伴随四季翩跹、

滴答的雨、纷乱了记忆的琴弦,一端,是冷暖交织的光阴,弹奏了红尘过往,一端,是悲欢离合的往日,挣断了拼凑的故事,勾勒了长叹短词,凄清依旧……我愿隔着一帘从容风景,酣醉于这座美丽的古城宋都,守候地老默待天荒,任斑驳的流年销毁容颜。故事里的我倘若在锦碧年华徘徊,然而 现实却是一场花雨碟梦,早与青春擦肩而过!往事如风,宛如昨日,当记忆如烟散沉,让心酸的故事湮灭,留一点念想,融入笔尖,刻画出一颦一笑,将孤独载入沧桑红尘里……

时光飞旋,过客匆匆,有恒久的日月,没有恒久的青春;然而,在我的人生旅途,还有多少情怀?去描述沿途靓丽的风景,人生有很多渴望,渴望幸福圆满,人生有很多期待,期待成功辉煌,渴望与期待周而复始,似乎永无止境;如今的我菁华遁迹,些许无奈与我拥挤,憔悴和秋风相依,洒落一地泪雨;时光荏苒,你已走远,你是否忘记、龙庭湖畔烟花的灿烂,可是现在的风景,已经刻画成物是人非、绚丽早已经被时光的影子埋葬,潜伏在回忆深处的笑靥,是无法触摸的念想,是海市蜃楼里优美的画面。

世事无常,荆棘坎坷,人生一瞬间,成败都可能在瞬间失去,能留住的又有多少?人生不过就是一个演绎在沧桑里、或长或短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很多的人,和你一起彩排过爱恨和喜忧,陪你在欢笑与眼泪里,曾经走过与停留的曲折里,有分有合、有悲有喜。如今的我,若梦初醒,拒绝俗世的诱惑,抛弃所有红尘里的无奈,徜徉在自己认为美丽芬芳的词汇里,不管别人怎样讽刺我的文字,不怕他人说我的文词是美丽辞藻的堆积,我行我素,执着豪迈漫步在秋雨里 ……侵权必究

篇2:漫步秋雨中散文

一颗颗果实挂在枝头,一片片枫叶铺满小径,一朵朵花儿进入甜美的梦乡……因为秋天的到来,瓜果飘香,农民伯伯的脸上挂满了因丰收而带来的喜悦;因为秋天的到来,世界更换了色彩,如果说春夏是清新的,那么秋天就是温馨的,带给人们一中温暖的感觉;因为秋天的到来,吹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使人们感受到了清爽的滋味……

秋天的气息弥漫,瓜果的气息飘散,在这种丰收的、温馨的韵味里漫步又何尝不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浪漫呢?

漫步在果园里瓜果飘香的小径上,闻着果香漫步,看着两旁挂着累累硕果的树林,会有一种甜甜的味道从心中油然而生,你会发觉丰收的味道是如此的美妙。

漫步在枫树林中,走在高大的枫树下,踏在厚厚的枫叶层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奇幻,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包裹着你,会有一种暖暖的滋味,从心底油然而生。

漫步在小溪的沿岸,望着水中的石子,水草和小鱼那快乐的身影,你会顿时感觉在跟着它们的节奏欢快的“舞蹈”.看小鱼溅起那昙花一现的、晶莹剔透的水花,你的心会跟着那水花的消失而平静、平静。这一动一静,如同富有魔法的节奏,引领着你的思绪一波三折。

在如丝绒般的毛毛细雨中漫步,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富有灵性的韵味。雨中的一切如同初生的婴儿,接受着母亲的洗涤。

“丝绒雨”中,小草和树叶的叶尖上,都垂着一颗掉又掉不下来、饱满的、晶莹的、泛着光的小水珠,水珠压弯了小草和树叶的头,可这样的.它们,更有一种妩媚的意韵;一丝丝雨丝飘落在手背上,一股如同甘泉般的凉意直沁人心脾;一滴滴小水珠滴落在水洼里,溅起一朵朵雪白的小雪莲。

秋雨中漫步,别有一番新的味,既温馨又浪漫,既暖又凉……静下心来,细细感受在秋雨中漫步的滋味吧!

肖远新老师点评:

充满诗意的秋天,无数美好而奇妙的感觉在小作者心头油然而生。轻声吟诵如诗如画的文字,无言的音韵之美也像秋天的飘香一样,悠悠地浸入读者心灵。

小作者的感觉是细腻的,只有细腻的感觉才会有细腻的文字。她敏锐地感觉到了秋天的变化:果实熟了、枫叶红了、小草黄了、花朵眠了、夏天的炎热走了……

走进大自然,感悟秋天的无限诗意,那是因为小作者看到了无数美好的景色。“果实挂在枝头”“枫叶铺满小径”“花儿进入的梦乡”……

随着方位的不断变化,各种景物次第呈现,对秋天的感觉也不断升华。“漫步在果园里瓜果飘香的小径上”——“甜甜的味道从心中油然而生”;“漫步在枫树林中”——“暖暖的滋味从心底油然而生”;“漫步在小溪的沿岸”——“引领着你的思绪一波三折”;“毛毛细雨中漫步”——“享受富有灵性的韵味”.

篇3:漫步秋雨中散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散文,独立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但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所谓“以佛治心, 以道治身, 以儒治世”, 但又以儒家文化为正宗主流。儒家文化特点很多, 最主要的是:“礼有三本: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 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 焉无安人。故礼, 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1】在这里, 笔者把荀子的话分拆成儒家文化的三个特点, 即:1、“天地者, 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2、“先祖者, 类之本也”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型文化特点;3、“君师者, 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这三个特点入手, 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中文人独立人格缺失的影响。

一、农耕型文化的影响

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 揭示的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贵池傩》中, 作者揭示了现实中对待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看法:既批评全盘否定政策, 也否定现在某些人那种完全肯定、全盘照搬的文化复古主义倾向。他认为, 既要“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 但“心底珍藏的” (却应该是“痴想着月球的旋转和风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她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早熟的中华文明使文化的交往趋于单向性, 从而形成华夏中心主义。千百年来, 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 依赖“黄土地”, 把土地当做自己的命根子,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中华的地理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 再加上辽阔的版图, 遇到什么天灾人祸, 内部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从而造成中华文明不必“走出去”的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封闭状态下产生, 而且比周边各族成熟较早, 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模式, 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注重自身体系的整合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更强调对传统的评价和解释, 并通过对传统的解释和阐述求得发展。

余秋雨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关注就已深入它的本质, 开始触摸到它的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 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 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正是由于痛感于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萎缩, 余秋雨一方面批判了躺进一方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隐士高人;一方面对那些活泼健全的独立人格表现出由衷的激赏。在《青云谱随想》里, 与其说余秋雨欣赏“八大山人”怪诞的画, 毋宁说他更欣赏朱耷的孤傲与佯狂, 那种人格色彩的强悍呈现。《阳关雪》中提到的唐人风范, 他们相信自身的力量, 自信可以战胜自然, 也能超越自己。他们是生活的强者, 命运的主人, 所以他们的脚步放达而豪迈。他们要把这种自信注入每个中国人的肌体, 把自信的微笑输进历史的魂魄,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挺直腰杆, 昂起头来走路。可惜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 有健全的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毕竟太少, 所以作者才不无痛心地说:“中国, 太寂寞了”。

二、伦理型文化的影响

伦理型文化,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由于伦理型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的基础之上, 是为巩固君主专政服务的,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人的个性的发挥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造成了人格的某种缺陷。

在伦理文化影响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是忠君、重孝的文化。在《柳侯祠》中, 柳宗元因罹祸而被远贬蛮荒之地, 从而远离现实斗争中心, 但由此柳宗元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像柳宗元这样经历的文化精英在中国文化史上比比皆是, 苏东坡就是在远贬黄州之时奏出了生命的绝响。他们有机会渐渐洗去身为权贵的嚣浮气息, 思考生命的真正意蕴, 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见解, 使生命得到升华, 散发出持久的人格力量。但由于长期受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 忠君报国的愿望从未消亡过, 总想回到庙堂一展抱负, 所以他们日夜盼望着遇赦回归朝廷, 柳宗元于是在“这年年初, 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 他还是按捺不住, 欣喜万状, 急急赶去。”【2】可朝廷怎样对待这些文人的呢?“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 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 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 让你记住:你不是你”。【3】正是由于朝廷的防范和文人自身所受儒家伦理文化的熏染, 从而导致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中逐渐消磨和缺失的缺失。

三、内圣外王型文化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里, 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 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 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孔子的“礼”属于外部制约, “仁”属于内心的自觉。“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 “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 后者即所谓“仁”学, 或“内圣”之学;前者即所谓“礼”学, 或“外王”之学。在孔子那里, 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强调以礼自治, 要求人们自觉地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与非礼的言行做斗争, 处处循规蹈矩, 安于本分, 这是礼的精神在人生道德领域的体现。中国文人价值观的失误与封建伦理的名份、道统观念有着不可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把人的价值评判归结为封建道德评判, 看他是否尽了“名份”。即便到了20世纪初, 也没有跳出这种“名份”的桎梏。在《酒公墓》中的酒公就是被这种名份标准残害的人。酒公先生是状元的后代, 留学美国专攻逻辑, 传统价值观念却给他开了个荒谬的非逻辑玩笑。虽然有人主动靠近, 趋附风雅, 甚至强抢他为师爷, 但都不是看重他逻辑学上的造诣, 而是因为他的留学生和状元后代的名份。酒公只是想借助他留学美国攻读过逻辑学的名份为自己的祖国做点应该做的事, 可连这点很容易实现的要求都没有实现。《阳关雪》中余秋雨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古代, 一为文人, 便无足道。文官之显赫, 在官而不在文。” (这样角色错位和礼治要求的角色“绝对相称”的环境中, 中国的知识分子又谈何树立健全的独立人格。

既然外在的礼治有如此多的不足, 不能够树立健全的独立人格, 那么就从内在的修养来培养独立人格。“仁”是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 而“仁政”则可以被看成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以道德的人格力量感化他人, 达到上行下效, 内圣外王的境界, 突出人的作用, 以每个人的道德完善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写道:“这种恶果比其他恶果更关及民族的命运, 因为这里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急遽退化。科举制度实行之后, 中国的任何一个男孩子从发蒙识字开始就知道要把科举考试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 除了不多的少年及第外, 他们都将为这种考试度过漫长的年月。”【4】传统的知识分子太重世俗功利, 太重集体主义, 也太容易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媾和认同, 以至丧失自身的独立人格。在这种氛围中和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官员怎么可能会具有独立人格, 怎么可能会有创造性, 怎么可能会有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 有的只是摇头晃脑的背诵古诗文, 埋头苦研八股文;有的“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 被随处装上拆下, 东奔西颠”;反之, 一味寻求独善其身, 把消除了志向当作志向, 则是文化人生命价值的另一种误区。作为这一误区的代表是带有避世色彩的隐士。如《西湖梦》中写到的在西子湖畔孤山脚下“伪隐居”的林和靖等, 他们成为泯灭社会使命和人生追求, 只求自以聊慰的文化孤魂。如此之流又怎么会构建起健全的独立人格, 又怎能担当起中国文化承传的大任。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注重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个人也被束缚在土地上, 很难建立健全的独立人格;而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文化, 注重的是对家长和君主的绝对服从, 也很难有建立独立人格的土壤;内圣外王的文化, 注重的是以礼治来规范人的名份, 以“仁”来衡量人的道德, 这都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 更加不可能让你有构建独立人格的可能。也许在古代中国会有一些独立人格, 但这种人格独立和价值、利益的实现是以个人对封建制国家和宗法关系的绝对服从为前提的, 是以对个人个性、欲望的克服、压抑甚至是牺牲为代价的。由此可见, 余秋雨散文中要表现的文人独立人格的缺失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属性。

参考文献

[1]、柏杨:《中国人史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年。

[2]、余秋雨:《文化苦旅》, 东方出版中心, 2005。

[3]、綦桂芬:《文化苦旅展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4]、王新菊:《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篇4:再读《秋雨散文》

最欣赏他的《千年庭院》。它讲述的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的历史。这里没有金戈铁马的铮铮号角,传来的是茂林修竹间琅琅的书声。这声音从孔孟传到了韩愈,从韩愈传到了朱熹,传到了王阳明,传到了康有为、王夫之、蔡元培,传遍了中华大地,贯通了上下千年。读这篇散文,常常感动于岳麓书院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踉踉跄跄;感动于书院廊厦间传出的第一声“子曰诗云”;更感动于那一个个细节所诠释的坚韧和高贵。我不知道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子孙的我们,有几人能说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有几个人能如此详细地了解以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历史?

我也欣赏他的《苏东坡突围》。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近黄州。黄州的残酷现实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然而,苏轼在这样的现实中进行着自省。他无情地剔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个完全的自我,获得了精神意义上的突围。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仅限于能背那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读了这篇散文才知道,这位豪放派词人在“念奴娇”、“赤壁赋”等千古名篇的背后交织了多少血泪、多少痛苦﹖也使我对苏轼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的开阔胸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还欣赏他的《抱愧山西》。它酣畅淋漓地叙说了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他考察山西的晋商文化的兴衰,深入地揭示了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晋商文化的催生作用;同时也写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人格光彩。我在惊叹晋商的睿智,惊叹山西人的团队精神的同时,更为秋雨先生慷慨豪迈、雍容大气、充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的散文风格所陶醉。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到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的狭隘、性格的浮躁、懒散的作风、繁重的功课使他们面临知识的荒原。《秋雨散文》的内容广泛,阅读它,既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又避免了历史教科书和各种简介之类的枯燥、乏味。它用或深刻或浅显或细腻或粗犷的文笔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实在可以作为中学生必备的课外读物。

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文训练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而《秋雨散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范例。同时它的语言典雅、灵动。他总是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如果用心去读,用心品味,我想一定会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影响。

如果你读不懂那些深奥的古文,如果你无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淘得你需要的“金子”,那么让我们漫步在《秋雨散文》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中,去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的中华大地浓厚的人文气息、积淀丰厚的文学涵养吧!

来读一读《秋雨散文》,不管你是工人还是农民,是学生还是老师。

篇5:晨中漫步的散文

不知为什么?最近好像被一种情绪困扰,姑且叫它忧郁?但它不是忧郁,比忧郁多了些莫名的感情,就像无头怪物潜藏在身体里。再望望天际,阵阵东风刮来大团大团的乌云,仿佛是西行的帆船,满载新鲜的货物慢慢驶来。

东风刮来的云朵里,细腻如酥的雨丝儿飘落下来,当云朵被割离得支离破碎时,丝丝状状中阳光乍现,空气中透出些寒气。又过了几天,深夜里,一股带着暖意和芬芳的神秘气息悄然潜入,有什么东西似乎开始改变了。

清晨沿河边走,青乌的河水缓缓流淌,阳光下似乎无数欢乐的音符在水面上跳动,才忽然间发现——春天来了。轻柔的柳黄丝条还是昨日,今晨绿黄半染,顿觉润绿了眸子;花苞呈了淡粉色,栗树枝条上的嫩芽紫润鲜亮,丁香树也吐出淡紫色叶芽。土地松软,枯草下乏着绿波,近看却不明显。看来草木迎春,不久复苏归临,在浩荡之势中遍野,一个鲜亮,美丽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这一切的感觉多么惬意,鸟儿也按耐不住喜悦了,在高枝矮丛间迂回飞动。小鸟早!我忘了用什么鲜活之词向它们献语,况且语言在这里是苍白无力的,这又随之让我生出一丝倦怠,多愿沉醉在这晨的静谧中不醒。

路过一个老住宅区,墙里有歌声传出来,仿佛左邻右舍正在办一场小型音乐会,我这个不请自来的莽撞者,有幸聆听到那甜美的歌唱,和从每个教室里飘荡出的悠扬琴声。

当然,在一个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时是很容易忽落这行走中周围的影响的,注意力可能集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上,对生活无穷的想往上,和家庭里操不完的心事上,就像鸟儿在笼子中专注于拍打金翅,或渴啦,饿啦时高声鸣叫一般,生活中的一切情节,细节,是感受不到的。

也只那些情意深切的人,在不知觉中深陷春的缱绻里,身心柔软地松懈下来,想往快乐的灵魂,通过这外界的感官,捕捉一闪即逝的美意,正如炎炎烈日中一个口渴的.孩子,在畅饮一番水后心中会张满对水的怀念。

在那片老住宅区我站了许久。那是些灰色的砖墙,高压线凌乱地从房檐下穿过。它挤在林立的高楼间,显得风格冷硬,很不协调。它怎么没有排在棚户区改造的工程中呢?或许在做着安置问题的交涉?道路两旁的杉树可是年年绿着,而今静默不语。

我过了小桥,沿着小路继续行走,眼前是一片常绿的灌木林丛,金灿灿的阳光挥洒在针叶植物上,我沿着丛林中的小路继续行走,周围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走动了一会,随之要离开时,枝头的小鸟突然对着我歌唱,怕出声,我静止住脚步,聆听枝头的画眉,那如笛声般悦耳的鸣叫,听着针叶间的鸽子发出轻柔地“咕——咕”声,这使周围的一切充满了鲜活和甜蜜的气息。鸟儿们是如此快乐地歌唱着春天,花草树木是那样欣欣然地绿了,红了,紫了,粉了。

人生也颇不如此罢,人和自然是相通的。草木年年岁岁中的枯荣与人的生死喜乐和悲哀是多么像似,这种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被我瞬间识破,不由惊喜。

所以。我一直崇尚自然。人有他的哀愁和悲喜,自然也一样充满活力光彩,苍古的轮回。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人在现实生活里的奋力拼搏,也不过是让生命改变得更加光彩,与四季所赋予自然的改变是一样的道理,生死相连,生生不息,生命不止。

篇6:雾中漫步的散文

一早起来,外面灰蒙蒙一片,推开窗子——好浓的雾啊!这应该是今年第一场雾吧。如今的气候状况,北方的冬天,雪也稀罕得和南方一样,一年里雨也难得下几回,雾是雪和雨的伴儿,雨雪少了,雾也有些稀罕了。

雾虽然于公路交通有些不便,但对于天天居于其中的小城,我觉得倒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何况这是早春的雾呢。在我眼里,春天是美好的,春天的雾也是美好的。比如楼下这一片花园,其实并算大,在雾里却不看见边际了。树枝上刚绽开的嫩叶像一只只绿色的鸟,飞在灰色的天空中。远处的树冠、草丛、青竹,之所以叫得上名字,全凭对那片花园的印象了,看是看不真切的,这便有了一种朦胧的美。与花园相隔相望的那栋五六层稿的楼房不过百米的距离,此刻却显得很远很远,只能隐隐的看见楼房的轮廓。房顶的旗杆、防雷设施都隐去了,看不清楚了。楼房上那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窗户平日里就像楼房的眼睛,我一站在阳台上,它们便炯炯有神地与我对视,这会儿却影影忽忽,空洞无神了。

走在街上,前方不远处一个菜市场,只看见影影绰绰的人或站着或弯着腰或来往走动,却看不真切。缓缓移动的车辆穿梭在人群里,几乎分辨不出车的颜色。一切都像在过去那种黑白电影里的样子。视野里的楼房建筑也越远越朦胧,越高越隐约,几座高层楼房竟真的与天相接,直插云霄了。一座临街而建的商场大楼并不很高很宽,却只能看见与我相近的这半边楼体,给人一种这个商场很宽很高大的感觉。街对面一排两层的门店后面是一个高层小区,门店中间空出了一间,是人们进出小区的通道。平日里一眼能望见通道里面的小区里的草坪和停放的车辆,这会儿什么也看不见,通道也显出幽深的样子,好像通向的不是小区,而是另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走过一个广场,广场角上有几棵高大的云杉,其实并不密集,却看不到树梢,如一排排伸展的双臂一样的树枝交叉着,使得树下的空间看上去阴森森的,仿佛那里不是几棵树,而是一片树林,叶茂林深,望不到尽头。再往前走,是一段百十米长林荫道。两边的法梧在我跟前还比较清楚,越往前面越模糊。我知道林荫道的尽头是一条横过的马路,此刻却看不见马路了。刚开春的树冠上叶子还没有茂盛起来,却在林荫道上空交汇起来,在雾的遮掩下,交叉的树冠使这段林荫道竟给人一种幽长、深远的感觉。

也许是清晨小城还没有完全睡醒吧,漫步在雾中小城,街上没有人声嘈杂,没有时不时响起的各种缘由的花炮声,连来往的汽车也静悄悄的,让我有一种如置身于太虚幻境的感觉,一切都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便觉得这样的感觉也挺好。便想,这世间的事情,有时也如雾中的小城一样,不一定什么都要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模糊自有模糊的乐趣,朦胧自有朦胧的好处。

在城市,在现代化的高速路上,雾是交通的障碍,但在山野乡村,雾却是美的天使。她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使司空见惯了的.山水草木变得空灵莫测、朦胧迷人。

几乎所有的名山胜岳,其险峻、巍峨都离不开雾的渲染和衬托。华山的挺拔,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峻秀等等,离开了雾的缠绵、云的缭绕,不知要逊色多少。宋朝有一位名叫郭熙的画家,参透了雾与山互衬互映的美感,他在《林泉高致》里写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成为历代书画人士广为引用理论经典。我极少出游,没有亲历过雾锁名山的壮观美景,但在地处秦岭南麓浅山区的家乡,雾与山缠绵的景象却时有所见。春秋季节的早晨,常常是雾盈村野,直到太阳出来,那或浓或淡的雾才漫悠悠地从川道旷野里向村后的山中遁去,当遁到半山里的时候景致就出现了,灰白的雾弥漫在苍绿的山腰里,隐没了雄壮的山体,只有敦厚的山脚和起伏的山头裸露着,平日里不知走过多少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忽然间变得似掩非掩,似露似露,神神秘秘,也仿佛高了许多,美了许多。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郭熙那句“烟霞锁其腰”的妙语来,不禁为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参悟之精深而暗暗叫绝,更为雾锁群山的美景而赞叹不已。

不仅是山,雾中的乡野里,一棵树、一条路、一处土崖、一座小桥都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平日里熟视无睹的一切因了雾的轻遮淡掩,一下子含蓄了,生动了,令人刮目了,就像一个素面朝天的女子略施粉黛,立刻变得风情万种,妩媚可人。最耐看的是雾中的树,看不清树身,分辨不出是槐、杨、桐、椿,只有密密的树冠,透过雾探头探脑地向你张望着,象是要与你打招呼,却只能显出隐隐约约的暗影,由浓而淡,由近而远,很有层次。由大大小小的树和高高低低的房舍组成的乡村在雾里更是别有一番情调,屋顶的瓦沟和瓦沟里的杂草、墙垣上斑驳的苔痕,还有房前屋后或路边的杂物都看不见了,村子象是穿了一件不算新但却很干净的衣杉,清爽了许多。

乡间的路很少有宽畅笔直的,更多的是曲折蜿蜒的崎岖小径,沿路而行,一会儿是芳草萋萋,一会儿是溪流潺潺,一会儿绕悬崖,一会越石罅,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攀缘而下。大雾一起,天地混沌,这一切都隐没了,走在雾中的乡间小路上,你所能见的只是近在咫尺的景物,前边的路是什么样子,会遇上什么景致甚或障碍,你离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还有多远,你都看不清楚,但是,只要你脚步不停,总会有姿态万千的景致随步而现,转一个弯,越一个坎,爬一段坡,跨一条溪,都会有让你不曾预料的惊喜。走着走着,冷不丁会遇到一个女人,挎着篮子,轻盈地走来,象下凡的仙女,或者碰见一位老农,扛着一把锄头,缓缓而行,象神话中的道人,你还没有一点准备他就突兀地出现在你面前,悄没声息地,来无影,去无踪。也许你还会看见路边不远处有一头牛,或者几只羊,却看不分明,影影绰绰,似有若无,一切都好象带着仙气,亦真亦幻,亦实亦虚。

篇7:情感散文:雨中漫步(定稿)

把雨伞收起,独自走回家,顺便品味淋雨的滋味,耳边滴答不绝的雨声。看着雨滋润万物,洗涤大地,别有一番情趣。在如此浪漫的氛围中,心里充满喜悦,但同样的一场雨,人心感受却不相同,这场雨落在每个人身上,我想应该很少有人像我有这种闲情去感觉,去品尝它。

古今多少诗词文章是在雨中完成的,有亡国之叹,有怀乡之情,偶有欢喜愉悦,但更多饯别离愁。雨未曾变过,依旧那么柔情,那么的诗情画意,诗人笔下的雨,总有另一番情致。雨在诗词文学中有太多意涵,静待我们慢慢深入体会。

篇8:品读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不是单纯地写景, 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他有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独特的视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我发现我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 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着的中国文化。这正是秋雨散文的特色。

余秋雨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 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 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余秋雨胸藏丘壑, 兴寄烟霞, 横七纵八, 拈来皆成妙文。他将生命敞开来, 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 去倾听历史的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他笔下的山川草木, 楼台庙宇, 总是与人呼吸相通。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 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 再由文化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

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 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 使我无端地感动, 无端地喟叹。”《莫高窟》一文中这样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 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 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

作者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 把对民族的情感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 那天傍晚,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车队正要启程, 他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 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 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余秋雨的散文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 有深沉的思考, 给人启发和感悟。

余秋雨走出了书斋, 走出了都市繁华, 一个人, 悄悄地, 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 任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沙扑打, 又黑又瘦, 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 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 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且看《文化苦旅·废墟》中对“悲剧”的思考:“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 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 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 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 因为‘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 因为有白发, 有诀别, 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 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上前仆后继, 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作者将“悲剧”提升到哲理高度进行思考, 阐释了悲剧、悲壮及崇高的相承关系, 引发人们深沉的思索, 激励人们面对人生的悲剧, 不要悲观, 要勇于面对、勇于进取。

再看《山居笔记·一个王朝的背影》结尾:“今天, 我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 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 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 而打下了最后一个句点的, 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多么耐人寻味啊!这是文人的悲哀, 还是文化的悲哀, 抑或是历史的悲哀?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余秋雨擅长使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他的文章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 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他的散文语言典丽精工,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写苏东坡被官差押解的情形:“长途押解, 犹如一路示众, 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 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 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 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 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地抖, 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 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 而法官和原告, 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两段文字很形象、很精彩, 充满情感。读着这些文字, 读者被感染了, 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愤之情, 为东坡而悲, 为文化而悲, 为民族而悲;悲的同时, 更有愤恨, 愤恨那些嫉恨东坡才华的品格低劣的“文化群小”:例如舒亶、李定, 又如王圭、李宜之……

再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这个抽象名词的描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这段精辟的议论, 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气势不凡, 文采斐然, 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我们为作者的文笔叫绝的同时, 更为文化大师苏东坡的成熟感到振奋。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透过各种附丽于山水古迹的文化积淀, 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散文写得大气, 充满了理性。他对传统的散文观念、表现手法、审美规范和要求, 都作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篇9:情感散文:漫步在寒风中

这也是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感受,一种人生体验,一个人的时候,漫步在河畔小路,看着河水悠悠,河中的水冒着白色雾气,淡淡的薄薄的,尤如缥缈的仙境,河边上能看冻了的薄薄的冰凌,草枯了草黄了,但总是还有个别芳草,经风雨见世面,寒风中还依旧翠绿翠绿,生命力显得极强,顽强的活着,象你象我象他,人尤其是有些人,生命尤如寒风中的草一样,夏日凸现着茂盛,秋天依旧自自然然,春天仍不改绿色的本色,冬天里也不怕枯黄一片的孤独和寂寞,和自然相伴,没有一丝的怨言,给人一种活力一种朝气。

寒风中看看高山,高山不动,欣赏一下河水,似觉人间还是有情,杨柳依依丝丝长,时儿还打在人的脸蛋上,觉得有疼,却觉得有点烧,象是人抽在脸上,有觉得象是手在轻轻抚摸,有一种自然和人亲密的感觉,更有一种拟人的情谊。

人在漫步,水在流淌,柳丝在拂,本不能相互交流的生活,此时此境,到有一种相互默契,人情相通了,我看着水,一河温柔的深情缓缓远我而去,几多浪花恋恋不舍,多少次回头,好象在说再见朋友,我们在一起,情相依,你的身影在我心中,我们彼此相融,那个是你,那个是我呢,我们本是一体,没有分离过。

柳丝细长,风一刮象是浓密的黑发,寒风吹来象似在梳理大自然的发型,经过了春夏秋的风采展示,该梳理一下让美丽在绵上添花,风无语,柳丝无言,配合的很密切,杨柳齐刷刷的显出大自然的风流,柳丝上曾经不愿离开的柳叶,在风这把梳子的梳理下,不得不离开,飘到河水漂走,落到小路静静的不愿离去。这时候的柳丝和相依的叶子真是动情了,人和人动感情那是人,植物和植物动感情和人一样,它也喜怒哀乐,可惜我们人那能懂得树的情感呢?也许树和树有着彼此的恩爱,我们人还没有那么高深的科枝,还读不懂它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真意。

但是杨柳给我们人类的春意盎然的风貌,那却是情依依难相忘,人们对杨柳的感情是深厚的,无可非议,人和植物无形中就建立了一种分不开的深情。

我慢慢的走,慢慢的思考,人在烦恼的时候,人在愁情满怀的时候,漫步在河边的小路上,欣赏着河水缓缓,让水的情感冲涮着浑浊的心灵,水有情拨开迷雾见了真情,觉得水很美,在流去的水畔,我看着河水,静静的思考,水的生命力极强呢?比人的生命强,人是生命中的智慧结晶,如果说没有水,智慧的结晶还能维持下去吗?但水离开了人,照样流淌,还养育千万种水中生命,看来水的生命力还是强。人只不过是温柔之水中的一种附属物。水不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因为有水才活着,足以说明真正的生命意义是水的存在,而让人在地球有了生存的环境,而不有人水才在地球流溢形成大海。

仔细的想想,人的存在,更体现出了生命之水的珍贵和伟大,水这东西,真是伟大到了极点,结成雪花飘飘洒洒,化作白雪融化在无穷的天涯,化成雨水淅淅沥沥,化成冰凌,又变成温柔躯体流向大海,永远不智慧的灵性。

人伟大在什么地方,能改造世界,能改造什么样的世界,没有水什么都是一句空话,都不可能实现。我忽然觉得人是水凝成的,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水成就的。

漫步寒风中,看着杨柳,看着流水,让人联想很多,思考很多,知道很多,静下心来,才觉得生活需要思考,需要去联想,美好的生活不仅仅繁花的都市,激情的舞厅,诱人的图画,醉人的美女和青春帅哥,或者陶醉歌舞声平之中。

智慧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可以是远离都市的青山绿水间,柳丝依依任大自然的风雨去裁剪,没有一丝的雕饰,流水坦荡,顺山势而流淌拐弯,不需要拦截,也不需要拉直,顺其自然,形成水渊,制造浅潭深水处让龙藏,浅水处让鱼跃,平缓的水面让漂流着成群的小鱼,去装饰大自然的风采。养育着几户人家,浇灌着无垠的粮田,映着牛羊一群来饮水,哺育着杨呀柳呀护堤岸,形成一段弯弯的小路,让人们走不到头。

篇10:漫步雨中荷塘散文

阴雨连绵的秋季,无处可去。上网、看电视、休憩;休憩、上网、看电视,闷到我无法呼吸,我再也无法忍受,我一定要出去。

换上一双不再时尚的鞋子,撑起一把五彩的伞,在沥沥的雨声中,独自走出家门。

雨无情地击打轻薄的雨伞,砰砰、砰砰,声震耳边,四周是无边的雨幕,天地也连成一片。手中的伞,为我撑起无雨的空间,伞的一圈是透亮的雨帘,禁不住俏皮的轻轻一转,随即甩出珍珠万点,鲜亮的五色就在眼前变幻。一时兴起,模仿了陕北的秧歌,就让伞在雨中起舞,心情无尚的轻松。

不知不觉,竟走到荷塘边上,雨中的荷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中,别具一番景象。平时休憩的地方,此时空无一人,优雅而有些神秘。我随心的走着,什么都可以想,我轻松的走着,也什么都不想。

荷塘不大,北边是一带密密的竹林,在雨中沙沙作响;西边是一片阔叶的紫荆树,然后是草地,并稀疏地间以碧桃、玉兰、红槐等树木,花期已过,这些树木在雨中默默地站立着,叶子在雨点的击打下轻轻地摇晃,好像在和我打招呼。小草在雨水的洗涤下,却是更加的青翠而神采奕奕。

围绕荷塘的堤岸是一圈垂柳,漫天的雨丝先是落在柳梢,再滴滴答答落在地面,滴在塘里。荷塘里北部和东南有两片大小不等的荷花,花已开过,碧青的荷叶高擎着几颗莲蓬,仿佛一群芭蕾舞女正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起舞,轻盈、飘逸而又张扬。荷叶在雨点的击打下滴滴嗒嗒的.歌唱,更有无数颗晶莹的水珠在荷叶中调皮的打着滚儿,似乎是雨戏荷叶、又好像荷叶弄珠。

荷塘的中间漂浮着几株茂盛的七彩莲,墨绿的叶片衬着开得正艳的红的、黄的、白的花朵,片片花瓣正精神抖擞的迎雨竖着,似乎在说:下吧,我可不怕。

小鱼儿已经悄悄地躲起来,间或有一两条觅食的大鱼在水下若隐若现的潜行,仿佛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潜艇,偷偷摸摸又小心奕奕。

雨越下越大,落在水面,立刻会涌出无数晶亮的气泡、溅起一片晶莹的惊叹号,但仅是昙花一现,旋即消失,即刻又有新的再现。这不是新陈代谢,而是雨滴各自尽情的身手表演。仿佛无数来自高空的勇士,奋勇争先,不顾一切奔向大地,在水面激情表演,跳得肆无忌惮,一霎时形成万千交汇的圆圈,一霎时崛起万千晶莹的惊叹。无法平静的水面波光闪闪,凸出晶亮的气泡,同时伴奏出激烈的小提琴曲,与竹林豪迈的歌唱汇成一片,奏响了天地间最动听的管弦。

一霎时,我走进了诗意童话的世界,不禁惊叹这声色俱美、形神具备的表演,大自然处处唯美,只是期待你用心发现。

我一扫几天的沉闷,为了自己新奇的发现。顺手扯一把低垂的柳丝,更大的声响,更大的水花把演奏推向高潮。我轻松而又愉悦,飘飘欲仙,纵然我渺小而又平凡,怎能舍弃这爱美的慧心、秀眼。

雨还在下,四野迷蒙,天地似乎连成一片,我走在这小小的荷塘边,把自己融入这有限的风景,不忍离去,踽踽流连。就这样,在雨丝飘落的天地间,这无名的荷塘成了我难忘的佳境,塘中青荷演出曼妙的芭蕾,水面漂浮七色彩莲,周围垂柳飘逸,四野青雾迷漫,柳下有一红衣女子,撑一把五色的伞,在一片沙沙、哗哗、叮咚、滴嗒的交响乐中,怡然自得地走着舞步。树叶在风中拍手称赞,竹林微微把头点,小草翘足在观看,水中鱼儿窥探,水面崛起一片晶莹的惊叹,于是,这朦胧的风景灵动而充满诗意。

篇11:难忘的一次雨中漫步散文

昨天傍晚时分,我和老公带着六岁的儿子去散步,小家伙一蹦一跳跑在我俩的前面,嘴里还唱着“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夸夸我……,”唱着还回头问:“妈妈是这样唱的吗?”我说:“是,唱的不错。”儿子笑笑,又开始边走边唱开了,我和老公走在后面看着小家伙可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从家出发路过安林大桥就到了浅水湾,那里有一条长长的河叫泸水河,河的两岸有成排的柳树还有几颗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樟树。我们迎着微风,呼吸着新鲜空气,看柳树随风飘扬,看来来往往在这里散步的人群。忽然儿子说:“妈妈,你看那里有人钓鱼,我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河边一群钓鱼爱好者在那里钓鱼,他们有些站着,有些拿个小矮凳坐着,安静的呆在那里等着鱼儿上钩。再往前走就到凤林桥,桥的两头各有一座亭子,里面有供人们休息的凳子、长椅。我们边走边拿出手机一边走一边拍,玩的很是尽兴。走累了我们走进亭子休息,看亭外的风景。

稍坐休息后,我们又出发继续往前走。渐渐的天慢慢暗了下来,路两边的路灯开始亮起来,河两边及桥两边的彩灯也亮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灯全亮了,照亮了这漆黑的夜晚,给这漆黑的夜晚增添了几抹色彩,那夜景好美。

我们正欣赏着,天空忽然下起毛毛细雨,但并没有让我们起打算提前回家的念头。我们漫步在这雨中,感受着雨中漫步带给我们的别样感受,儿子更是高兴的说:“好凉快呀,下雨散步真好玩。”再看看其他散步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没有要回家的念头,仍然漫步在雨中,可能和我们一样也在感受雨中漫步带给他们的别样感受吧。

过了不多会,雨越下越大由原来的毛毛细雨一下子变成瓢泼大雨。我们加快脚步跑进亭子躲雨。随着雨越下越大,来这里躲雨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一会儿整个亭子挤满了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老人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使得原本安静冷清的亭子顿时间热闹起来。大家在一起和熟悉的人聊着天,以打发这等雨的时间,驱散心中的烦闷。二十分钟过后,还不见要停雨的迹象。这雨反而越下越大了,还夹带着大风,本来还坐在我们对面的人群,因为风势的关系,雨随着风飘进了亭子,刚刚还坐在位置上的人们,只好站起走向亭子中间。接着另一边也有雨飘进了亭子,我们庆幸自己坐的位置没有雨飘进来。儿子说:“妈妈还是我们坐的位置好,你看他们都坐不了了。”儿子的话说完还不到十分钟,我们这边也飘进了雨,一时间整座亭子四面都有雨随着风飘进亭子。大家纷纷挤到亭子的中间。这时雨下的更加的大,站在外围的人群身上都淋到雨。有人说了一句唉呀这雨飘到身上都感觉有点冷了。这时我看到有些带伞的人,自发的站到了外围撑起了伞挡住了瓢雨,这场景让我感觉好温馨!

这场雨下了足足有半个多小时,我们默默的站着等雨停。雨开始慢慢变小至先前的`毛毛雨。看到雨变小,人们陆续走出亭子,我们也挪动着步子准备往家赶。

刚走了不到二十米的样子,由于鞋子本来就坏了,再上刚才的大雨,路上到处都是积水,鞋子被雨水一浸,结果鞋面和鞋底分家彻底坏了。无奈我只好脱下鞋子,把坏了的鞋子扔进垃圾桶,然后光着脚丫走。光着脚丫踩在地上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童年时,整天光着脚丫在河边、稻田、土路上玩耍的情景。那时候没有水泥地,全是土坡路及沙子路,我们可以光头脚丫到处跑而不会伤着脚。而此时由于雨水的原因,我赤脚走在地板上容易滑跤,老公便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抓紧我的手,慢慢的向前走。遇到有很多石头会咯人脚的地方,老公便背我过去。一旁的儿子不高兴了也要老公背,老公说散步就是要自己走,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走。小家伙生气的说:“妈妈,爸爸就知道喜欢你一个人,我让他背,他都不背我,我生气了。”说完噘起了小嘴,飞快的走在前面不理我和老公了。

上一篇:一次难忘的演讲-美文故事下一篇:工作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