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孔子

2024-06-30

三字经,孔子(精选10篇)

篇1:三字经,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非所宜

器 知义

礼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一步

耳听为虚为实

金无足赤完人

更进眼见,人无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鼠 寅虎 辰龙

午马 申猴 戌狗

丑牛 卯兔 巳蛇未羊 酉鸡 亥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明月松间照泉石上流。维)

江碧鸟逾白,山

清王,(青花欲燃(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2:三字经,孔子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孔子师项橐的传说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篇3:歌曲创作“三字经”

一、“形”

“形”,是指音乐形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用优美旋律引起人们的联想形成共鸣而产生。作为造型艺术雕塑、绘画、书法、摄影艺术形象能直观的、具体的表现出来。作为时间艺术、听觉艺术的歌曲与空间艺术的不同,它在一定的时间中展现和完成,其音乐形象是比较含蓄的、抽象的。

一首歌曲能成功的塑造音乐形象,能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可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可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可陶冶人们的性情,可增强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可大大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鉴赏力、产生审美愉悦,获取审美享受。否则,能消极人们的思想感情,对生活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歌曲创作的重要手段。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保卫黄河》的雄壮。通篇是齐唱和轮唱歌曲,表现游击健儿“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英雄气概的战斗进行曲,旋律豪壮明快,节奏鲜明紧凑,音程跳跃有力,既表现民间音乐风味,又有新的战斗风格。卡农手法构成的二部、三部、四部轮唱,并加入“龙格龙”的衬词,使音乐更加活跃和风趣,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此起彼伏的轮唱,形象地描绘了风吼马叫,黄河咆哮,游击健儿在崇山竣岭和青纱帐里时隐时现出没不定的战斗图景,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群众抗日洪流,具有风起云涌,排山倒海之势。音乐成功地刻划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再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不朽的战歌,号角的音调,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富有动力的进行旋律,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今天,每当听到这旋律,引起一片联想,会把我们带到了烽火硝烟的战场,心中展现出一幅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其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地刻划了对敌人的仇恨,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的英勇形象。这就是音乐形象的感染力。

二、“情”

“情”,我认为情有两种,一是直接的“情”:是对身边的人和事始终保持的创作热情。音乐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富有抒情的艺术。音乐不能说理,不能表示具体内容,只有旋律进行,以情感人。因为,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也正是音乐和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从表面现象看,语言艺术(书面记录除外)也是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但语言所用的声音有语义。音乐则不然,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它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

音乐运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由情感体验出发,唤起人们内心一定的情感意象。所以,写歌时要在“情”字上下功夫。同时,要始终保持旺盛而充沛的创作精力,热爱所要歌颂的人和事,对具有先进思想,体现时尚,富于生活气息的,首先自己要有贴切感受,要动情动的手舞足蹈。才能把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凝聚在旋律上。动笔创作前,要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群众是物质的创造者,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用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旋律,来歌颂他们,树立他们形象,抒发他们感情。同时,作品要充满乡土气息,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朴实、真切、感人,让他们听的懂、看的见,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致富奔小康,建设美好的家园,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音乐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起着组织与协调人们的意志行为的作用。因此,必须经常下基层采风,与群众打成一片,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听记老农民哼唱的原始民歌、民谣,提炼其中好的素材,进行润腔和改编,或者深化和升华音乐主题,拓宽思路,开辟新的途径,使之增强时代感。如《民军大生产》,原名《边区十唱》,曲调是一首陇东民歌《推炒面》,经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同志重新填词改编后,赋予了新的气质,成为一首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传世佳作。歌词语言生动、风趣、群众化,旋律朴实流畅,音程跳跃有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采取“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显得气势更为强烈,富有鼓动性,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大生产的力量,生动地反映了边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创作才智。这是艺术家深入边区军民之间体验,饱满创作热情,挖掘原民歌潜在力量,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的结果。因此,创作首先不是从技巧出发,而是从感情出发,才能唱出真切的感情。在进入创作冲动之中,作者是忘乎所以的,充沛的激情,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某种富有表现力的技巧。

二是间接的“情”:是对古诗词或书本的领悟,深解其中味的情。例如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所作的《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一歌,曲调情绪深沉,唱词高雅清秀,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以情动人,既有古曲的典雅美,又有被现代人所接受的特点。

黛玉葬花都是哭天抹泪,从花引伸出悲叹自己的可怜身世,曹雪芹对她倾注了很大的感情。王立平为该连续剧作曲再创作时体会到: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一提“葬花”,就强调“葬”字,“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果只强调一个“葬”字的话,她葬的不仅是花,也包括她自己和她的姐妹们。多表现她对自己的前途身世的悲悯,甚至是绝望。形象是哭哭啼啼,一片暗淡悲愁。王立平却发现过去不曾注意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它是一种不平,是捶胸顿足的呐喊,是一个弱女子对社会发出的反抗呼声。他的感受是:虽然一开头看见林黛玉在低头葬花,最终发现她在昂首问天,音乐是从另一个层次,另一个剖面来表达它,解释它。所以王立平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作为“葬花吟”的主题音乐,也是全剧的主题音乐。

艺术需要感情,感情需要真挚,这是作曲家王立平用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在纸背之后去真领悟、真体味、真感慨、真惆怅,全身心倾注,多少次在钢琴上洒满了眼泪,才发现它的神韵之所在,是深解其中味的“情”。

三、“新”

“新”:即写歌时要有创新,音乐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根据歌词的内容,写给什么人唱,心中要有什么样的设想,然后进行音乐思维活动。首先,思想上要有丰富想象力,找到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或者理解的一个深度,或一个层次。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形式,准确生动的音乐语言,贴切深厚的感觉,在旋律节奏等方面,力求突破一般化,这些都具体表现在音乐语言的范畴。歌曲要有“警句”出现,使旋律产生一种动人的真质,使人的听觉为之一新,荡动心弦,难以忘怀,如施光南作曲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结束部,只用“口来”字来唱,完全用音乐表达,旨在从一字一腔中渗透出旋律的美感和利于细赋感情的抒发与表达。这轻快明朗的下行旋律进行,似鼓点的节奏,尤如鼓声由远而近,表现手段恰到好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明朗的大调,表现草原牧民“打起手鼓唱起歌,千里牧场牛羊壮”的欢乐场景。这“意外进行”的旋律运用得十分巧妙,准确表达了歌曲的形象与意境。再如周大风作词作曲的《采茶舞曲》,全曲汲取了上海、浙江一带有影响的重要曲目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曲调保留了越剧特色,又有所创新,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欢快,充满欢乐和激情,具有鲜明的舞台风格。它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生机勃勃,又生动地表现了采茶姑娘情趣盎然的欢乐场景。这是融汇与贯穿的结果,并力求尽可能地体现出时代特点的新音调。

“形”要生动鲜明,“情”要情深意切,“新”要独具匠心。这是歌曲创作“三字“经。

篇4:更年三字经

众女性,进更年,时间短,时间长,得几年。

主表现,经血乱,分泌变,是根源。

卵巢功,始衰退,雌激素,大量减。

性功能,多障碍,性欲低,性冷淡。

子宫腔,易出血,规律失,周期变。

有时少,一点点,有时多,似涌泉。

间隔期,也不同,有推后,有提前。

最长时,几个月,最短时,十几天。

阴道内,环境变,弱酸性,变为碱。

免疫低,抗力减,易患病,易感染。

滴虫生,霉菌染,外阴痒,内发炎。

尿频急,灼热感,尿疼痛,排尿难。

综合征,最易发,主潮热,加出汗。

情绪杂,心不安,喜与忧,常变换。

多疑心,易激动,身边事,看不惯。

关节痛,肌肉酸,背变驼,腰变弯。

骨质松,脆性添,怕跌跤,骨易断。

劝女友,重保健,学医道,度更年。

更年事,属自然,心明白,早防范。

排紧张,祛焦虑,弃消极,减负担。

爱事业,爱工作,寻开心,找乐观。

走出去,多交往,知心话,对友谈。

看电视,读书刊,长知识,解心烦。

养鱼鸟,种花草,育晚辈,乐天年。

动与静,巧安排,不疲劳,不过闲。

常活动,气旺盛,血脉畅,精力添。

日三餐,讲科学,巧搭配,营养全。

蛋白质,多摄取,控体重,少吃甜。

喝牛奶,食禽蛋,蔬与果,天天见。

豆制品,经常吃,创条件,尝海鲜。

常洗漱,净口脸,内衣裤,勤洗换。

化妆品,宜少用,常梳理,少烫染。

防肿瘤,最关键,常体检,到医院。

篇5:三字经研读:《三字经》校本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

《三字经》既有道德典范人物榜样的力量,又能吸取许多人文历史知识精华,体会中华文学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同时又感受到时代精神。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用一千多字涵盖了自然界、社会及中国古代人文与历史的基本知识,通过“读千年美文”,引导学生“做少年君子”,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精神。它又是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适应低年级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了教学面,生动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因此,开设了《三字经》课程,就是意在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道德意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国学、用国学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将《三字经》作为本年级校本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经典文化熏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从小与经典为伍,与圣贤对话,启智求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纲要的设计思路

《三字经》校本课程纲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三字经》课程设置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叙述了《三字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说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体现的是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确定内容,明确方法,了解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丰富知识,获得人生启迪。

第二部分 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篇6:骑行三字经骑自行车三字经

你有听说过《骑行三字经》吗?你知道怎么骑行吗?你知道骑行中要注意什么呢?

众车友,细听好,骑行规,要记牢

单车行,高风险,车上路,心要专

头戴盔,最重要,护手套,不可少

若夜骑,还不够,前车灯,后尾闪

组队时,常协调,律八条,不能忘

列队行,慎换车,保间距,限超车

控车速,勤查车,护具全,禁脱把

勿急拐,勿急刹,苟不慎,意外生

君不见,难友亲,泪长流,泣无声

新车友,勿擅为,经济账,算分明

头上盔,一百多,项上首,值几何

半指套,几十块,腕掌伤,贻亲忧

全护具,费不多,或摔车,佑命神

闹市区,车似龙,休闲地,人如鲫

骑行时,需谨慎,讲文明,多礼让

篇7:三字经考题

【温馨提示】 : 本试卷共 50 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 应的位置上,做完后上交答题卡。本试卷请自己保留,不上交。希望你取得好成绩哟!

1、“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是()的意思。

A、人之初,性本善。B、三纲者,君臣义。C、苟不教 父之过。

2、“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是()的意思。

A、马牛羊,鸡犬豕。B、玉不琢,不成器。C 性相近,习相远。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身上。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4、“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生下来时,本性是善良的,这是()的观点。

A、告子 B、孟子 C、荀子

5、《三字经》 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子女,五个子女长大后都很有出息。()A、黄香 B、曾参 C、窦禹钧

6、“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的故事。

A、孔融 B、黄香 C、王祥

7、“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

A、要认真学习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8、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是()的意思。A、融四岁,能让梨。B、子不学,非所宜。C、昔孟母,择邻处。

9、李白是受了()的启示,才刻苦学习的。A、父亲 B、老婆婆 C、老爷爷

10、李白小时候十分()

A、爱学习B、贪玩 C、聪明

11、春季是四时之首。()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12、“三光”是指日光、月光和()

A、灯光 B、火光 C、星光

13、“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

A、猪 B、鸭 C、鸽子

14、笛子和箫属于八音中的()A、木 B、丝 C、竹

15、《论语》共有()篇。A、10 篇 B、15 篇 C、20 篇

16、《中庸》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柯 C、子思

17、有一本书,“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这本书是()A、《孟子》 B、《中庸》 C、《大学》

18、有一本书,曾子写的,“自修齐,至平治。”这本书是()

A、《孟子》 B、《中庸》 C、《大学》

19、《小学》是朱熹和他的学生编写的一部启蒙教材,讲的是()

A、如何写文章 B、如何对对子 C、如何接人待物 20、“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

A、《水浒传》 B、《左氏传》 C、《右传》

选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A、李耳 B、庄周 C、荀卿

21、《道德经》的作者是()

22、《庄子》的作者是()

23、《荀子》的作者是()

24、传说为了帮助人们寻找可以种植的粮食,尝遍百草的是()A、伏羲 B、神农 C、黄帝

25、传说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A、唐尧 B、虞舜 C、大禹

26、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位美人是()A、西施 B、褒姒 C、貂蝉

27、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是()

A、夏 B、商 C、周

28、“家天下”是从谁开始的?()

A、唐尧 B、虞舜 C、大禹

29、楚汉相争,最后谁胜利了?()A、刘邦 B、项羽 C、刘备

30、刘备“三顾茅庐”是要请谁出山帮助自己呢?()A、庞统 B、贾诩 C、诸葛亮

31、魏国的创建者是()A、孙权 B、曹丕 C、刘备

32、蜀国的创建者是()

A、孙权 B、曹丕 C、刘备

33、戏曲《小放牛》唱到“赵州桥什么人儿修?”,你知道赵州桥是谁负责设计 建造的吗?()

A、鲁班 B、李春 C、李泌

34、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

A、殷商文 B、金文 C、甲骨文

35、“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这句话中介绍了南朝的四个朝代,请 给它们排序:()A、宋-梁-齐-陈 B、宋-齐-梁-陈 C、陈-宋-梁-齐

36、补充填空:夏有禹,商有汤。________________。()A、号三皇,居上世。B、周文武,称三王。C、四百载,迁夏社。

37、我们中国人经常自称是“炎黄子孙”,这是因为()

A、和唐尧虞舜有关 B、和大禹有关 C、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有关

38、毕昇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39、下列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清朝-唐朝-汉朝 B、唐朝-汉朝-清朝 C、汉朝-唐朝-清朝

40、补充填空:________________。彼无书,且知勉。()A、披蒲编,削竹简。B、如囊萤,如映雪。C、如负薪,如挂角。

41、隋朝的李密为什么把书挂在牛角上?()A、没地方放书 B、可以边走边看 C、好玩

42、你知道“削竹简”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名字吗?()

A、公孙弘 B、路温舒 C、孙敬

43、古代有个人,晚上怕打瞌睡影响读书,就用绳子把头发拴在房梁是,他是()A、路温舒 B、苏秦 C、孙敬

44、补充填空:蔡文姬,能辨琴。________________。()A、莹八岁,能咏诗。B、谢道韫,能咏吟。C、泌七岁,能赋棋。

篇8:安全行车“三字经”

行车前, 细察看, 制动灵, 灯光明;

有故障, 及时修, 带病行, 有危险;

驾车时, 别饮酒, 饮了酒, 车祸候;

行驶中, 莫超速, 一超速, 易出祸;

进村庄, 要慢行, 避儿童, 横穿行;

雨雾天, 视线差, 路面滑, 需谨慎;

交叉路, 要慢行, 讲文明, 礼让先;

乡村道, 路弯弯, 多注意, 慢速行;

驾车中, 莫闲谈, 注意力, 别分散;

超高载, 违法规, 盲目行, 有危险;

遇它车, 礼让先, 不斗气, 不逞能;

行车中, 若疲劳, 先休息, 别强干;

若超车, 择时机, 发信号, 别冒险;

篇9:相声“三字经”

相声是起源于北京,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产生,逐渐形成了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相声在早期主要用北京话,20世纪80年代后期演员们开始有意摆脱北京方言的影响,用普通话表演。现在,相声已经流行于全国各个省市,可以说,相声是中国影响最大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

相声的表演形式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两个人说的对口相声和三个人以上说的群口相声三种。但影响最广泛的还是由两人表演,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对口相声。两个演员分别称为“逗哏”和“捧哏”,通过“系包袱”和“抖包袱”达到令人开怀大笑的效果。

相声的形式非常简单,演员们常说“我们相声不需要服装,也不需要道具,两个人往这儿一站就能表演。一句话,我们带着嘴来就成了。”当然,这是一个“包袱”,但也确实说明了相声的形式有多么的简单。往往两个演员只要身着相同或类似的衣服,无论是西服、衬衫、中式小褂儿、夹克……都可以上台表演,甚至在一般性的社区演出或业余演出中,两个演员穿的衣服不一样也没关系,观众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这是由对口相声“两个人和大家聊天”的艺术特点决定的。

传统相声和现代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在形式上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基本说来,演员要身着长衫(大褂儿)、白袜子、圆口布鞋,大褂儿不许挽袖口,如果要挽的话,通常只能逗哏演员挽手背上的一半,称为“马蹄袖”;要有一张长方形桌子,称为“场面桌”,桌子上往往有醒木、扇子、手绢三样道具。

虽然相声的形式简单,但是它却能引人发笑,并且是以能引人发笑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可笑的相声就不是相声。无论是长段儿,短段儿,都会有很多引人发笑的地方,而且节目最后,一定有一个非常引人发笑的地方——称为“底”,使观众在大笑声中鼓掌,演员在笑声和掌声中退场。相声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有些经典的老段子也许让人笑出声来的地方不多,可它还是以逗人笑为目的。无论有多长时间的叙述和铺垫,最后都是为了让观众开怀大笑。

用聊天的形式达到让观众笑的目的,这就是相声最大的特点。

东方朔(前161—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暗中褒贬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徘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抒发自己的不满。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其高风亮节及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于陵县。

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之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武帝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读罢大加赞赏他的气概,命他待诏在公车署中。公车署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东方朔并不满意当时的处境。一日出游都中,见到一个侏儒,恐吓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侏儒问他为何,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无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线去作战,像你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槽蹋粮食,所以当今圣上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大哭,东方朔对他说:“你不要哭,皇上就要来了,他来了你去叩头谢罪。”一会儿,武帝乘輦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要将我们这些矮小的人通通杀掉。”武帝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如此说。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武帝听了哈哈大笑,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见到武帝的机会就多了。

因东方朔的这些特质,所以相声艺人把东方朔尊为祖师爷。马三立曾回忆说,他拜师的时候,曾向东方朔画像磕过头。

溯源长,历史短。成行业,并不远。

关于相声的发展历史,已故著名曲艺理论家冯不异曾概括为——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说其源流之长,可追溯到古代的“徘优”;而真正形成行业,从艺人把相声作为谋生手段算起,至现在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相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三百段以上的大段儿保留曲目,小段儿的、片段的节目更是丰富,综合起来有千段儿以上。著名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口吐莲花》、《地理图》、《八扇屏》、《卖估衣》、《贾行家》、《扒马褂》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虎口遐想》、《五官争功》等影响较大。著名的相声大师有李德锡(1881—1926)、高德明(1909—1960)、张寿臣(1899—1970)、马三立(1914—2002)、侯宝林(1917—1993)、刘宝瑞(1914—1968)等。

大清朝,道光年。张三禄,始流传。

张三禄,北京人,是迄今已知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相声艺人。据传,他原为八角鼓票友,因性情不好,受人排挤,愤而以卖艺为生,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把儿头。

但传说亦有存疑。八角鼓在道光年间还没有专业艺人,八角鼓票友社会地位不低,而江湖艺人则处于社会底层,“玩儿票”的张三禄因小愤就转而卖艺,自趋下流,殊不可解。

八角鼓,唱全堂。使口技,演双簧。

已故资深曲艺编辑王决在《曲艺漫谈》中提到对相声发展有影响的五个曲种是:口技、全堂八角鼓、莲花落、评书和滑稽二黄。

八角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直径不足一尺,木制鼓框,成八角形,单面蒙以蟒皮,鼓内一边立一短锥以持握,周围七边皆有梅花孔,每孔串三小钹为响铃,下端饰有丝穗。演奏时手指弹击鼓面,或摇震鼓身或指搓鼓面发出铃声。

满族人把八角鼓的每个零部件都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八角即暗寓八旗;围鼓的八个小钹及串梁,为三八二十四固山;鼓下所系的红黄丝二穗,黄者为宗室,红者觉罗,即所谓觉罗宗室八旗二十四固山;下缀双穗,象征着“谷秀双穗”。八角鼓自乾隆末年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票友们活动的场所),唱出一定水平出应外局,即称子弟八角鼓;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戏法)齐全的,称为全堂八角鼓,包括五音大鼓、单弦或杂牌子曲、琴腔等。全堂八角鼓中有一种“逗哏”,类似三人相声的演出,又有“拆唱八角鼓”,由两人或三人演唱,插科打浑,这些都是相声的前身。

另外,江湖艺人的口技表演,称“象声”——将八仙桌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身于其中,仿学自然声态,运用语言逗趣,拉拢观众。北京老艺人汤金澄(1890—1980)表演口技的录音,仿学技巧和包袱笑料浑然一体,几乎就是单口相声。

口技有时也两人表演,一人在布幔外,与布幔内的人配合,或引申发挥,或刁难嘲讽,目的都是把观众逗乐,这就已经很接近相声的今貌了。

据传双簧是由黄辅臣、黄辅亮所创,称“双黄”也称“双学一人”,后称“双簧”。两人表演,“前脸儿”不出声,称发托卖相,“后身儿”或说或唱,称横竖嗓音。双簧中也有大量用语招笑的桥段,现在演双簧也都是用相声的垫话儿。

口技、拆唱八焦鼓、双簧的形式已经很像相声,但在相声作为独立曲种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它们作为单独的曲种依然存在。

说学唱,带逗哏。相声史,第一人。

说学逗唱,这是过去相声艺人总结的相声的“四门功课”,又称“四门口技”。具体说来,“说”是相声演员最重要的一门技艺,占主导地位。从狭义上讲,“说”指的是叙述故事或绕口令及大段儿贯口等等;但在广义上,“说”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人人都要说话,但相声的“说”不同于生活的“说”,相声的“说”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必须要“美”,要字正腔圆,要有轻重缓急,而这种“说”又不同于朗诵,要尽量平和、不露痕迹地把观众引入到情景氛围中,叙述事情,讲解道理,描摹景物,勾画心理,这都是相声“说”的范畴。

在四门功课里,“学”的概念最明确。“学”,第一是学人物,学语气。学个老年人就要像老年人,不但形态上要像,语气声音上也要达到“神似”,这可不是一日之功。相声不是为学而学,而是要利用“学”来强化叙述能力和创造幽默氛围。比如学老年人,不是学完就完了,而是要在角色和演员两者之间灵活地转换,有时候没有语言上的提醒——不说“我学一个老大爷”或者“这个老大爷说”、“小女孩说”,要直接进入人物,进入对话。如果演员仿学的功力不够,不但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还会让观众一头雾水。第二就是学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学唱评戏,学唱京剧,学唱流行歌曲等等,不但要学得像,还要学得讨俏。如果学一句就非常像了,就尽量不学第二句,因为毕竟是仿学,不可能句句都像,多学无异于狗尾续貂。第三是学方言,行话叫“倒口”。相声中的方言都是为了刻画人物或者为了包袱,很少有纯粹为学而学。第四就是学其他杂项。比如学电台播音,学街市叫卖,学动物形态及叫声等。

相声的“逗”,不单单指的是“逗笑”,更指的是“抖包袱”的方法。“包袱”是相声的核心,组织运用“包袱”有很强的技巧,不会抖包袱、抖不好包袱的演员肯定不是合格的相声演员。其次,相声的“逗”往往是捧哏和逗哏之间逗,两个人就同一件事情表达见解,展示口才,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让观众觉得妙趣横生。第三,相声的“逗”还有一种含义,即“引发”。北方话里常有诸如“把他的火儿给逗起来了”的话,即用此义。相声演员不但要善于说、学、唱更要善于把观众的热情“逗”起来,营造一种幽默的氛围,使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情绪高昂、笑点降低。我们常见平时很严肃的人在听相声的时候却一反常态,开怀大笑,这就是演员把他“逗”起来了。

相声中的“唱”指的是唱戏曲、歌曲、太平歌词及各种小曲小调等。现代相声中运用“唱”的手段的节目很多,但要注意的是,“唱”和“学”在某些部分上容易重叠。比如唱一首歌,是算“学”还是算“唱”呢?这里有一个标准,用自己的嗓音唱,就算“唱”,如果把自己的嗓音装饰起来仿学他人,就算“学”。相声的“唱”不但有增加节目趣味、使现场气氛热烈的功效,在相声的原生态即街头卖艺的时代,还有聚拢观众的作用。

朱少文,穷不怕。一张口,走天下。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叫朱少文(亦作朱绍文,1829—1903),清末北京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他幼年学唱京剧,因有文化而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曾红极一时的《能仁寺》、《八大拿》等京剧剧目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传,清同治初年,由于“国丧”,朝廷下令不准唱戏,朱少文不得不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说笑话。他随身只带一把答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两行字,另外一副竹板上写着“日食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穷苦相声艺人气节可见一斑。他自称“穷不怕”,后来收了徒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等,常常带着一两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就逐渐创造了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现在的相声演员都尊“穷不怕”为第一代相声艺人。

一人说,二人逗。甲乙丙,称为凑。

一人使,叫单鞭。设范文,自己翻。

群口活,比谁笨。设冲突,矛与盾。

有分工,捧逗腻。或互补,戏中戏。

对口活,最常见。捧逗间,包袱现。

表演相声时,演员可以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入活,也可以先和观众聊天气、热点新闻等等,还可以先评价和讨论上一个节目,通过“垫话儿”自然而然地引到自己的段子中去。无论作品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目的只有一个: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把观众拉到聊天的氛围中来,从而制造幽默的气场,抖响包袱。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有的作品是讲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节和塑造夸张的人物形象制造笑料、组织包袱。比如传统相声《君臣斗》、《古董王》等。有时候,演员会在演出中加入一些与故事本身无关的幽默元素,构成包袱。比如在讲述中提到了扇子,就可以把相声小段儿《扇子论》加入其中。还有就是对一个问题展开讲述,用观点的奇特、事例的夸大等方法制造笑料,《扇子论》即是如此。类似的节目还有《漫话燕京》、《十二缺》等。有的节目很长,能连着说几天,内行称为“八大棍儿”,如《张广泰回家》、《马寿出世》、《双槐树》等。还有的节目干脆就是讲一个小笑话,但是要讲得丰富、精彩。

单口相声表演起来较对口相声难度大,因为只有一个演员,不好产生和制造矛盾,遇到观众有疑问时,演员不得不自设反问,如“那位说了……”。单口相声的包袱也许不很密集,但其历史性、知识性、故事性并重,这些方面都要优于对口相声。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含)以上演员表演。除逗哏、捧哏演员外,另外的演员称作“腻缝儿”。它的构成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通过文字游戏比拼聪明才智,如《金刚腿》、《酒令》;有的是故弄玄虚撒谎圆谎,如《扒马褂》;还有的就是设局设套儿诓人上当,模拟表演,戏中有戏,如《大审案》。从形式上说,有的时候是先上两名演员,表演中途再上其他演员;有的时候是所有演员从一开始就上台,一起表演。它的构成和对口相声类似,但由于群口相声人多,如果是一开始所有演员上台的话,往往直入主题,很少聊更多其他的东西,这样是怕观众听着乱,演员自己也不容易找到感觉。

据侯宝林说,“腻缝儿”应为“泥缝儿”,不能说“丙”这位演员一定就是“泥缝儿”,三人相声并没有突破对口相声的格局,一般是一捧二逗,个别的也司一以是一逗二捧或一逗多捧,《五官争功》就是一逗多捧。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表演,一捧一逗。逗哏——演出中主要叙述的演员,称作“甲”。因为两人的舞台形象和舞台作用均不同,所以往往对口相声的双方要有矛盾,展开争议,通过各种手段制造笑料及包袱,谓之“逗”。逗哏演员要讲述故事、仿学人物、引起矛盾、引发思考,尽全力展现自己的艺术能力,在表演中占主要地位;在艺术形象上往往比较机智、灵活,甚至比较刻薄、尖损。捧哏——演出中通过起承转合起烘托配合作用的演员,称作“乙”。捧哏要配合逗哏,通过衬托、铺垫等手段使逗哏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使逗哏在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经过精心处理并经过相声手段来表现的笑料被称为“包袱”。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在观众不知不觉当中把一样一样的东西往一个铺开的包袱皮里放,再把包袱皮系好,到一定的时候再突然把包袱皮打开,使观众一下子看清了包袱皮里装的东西——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观众自然地发出笑声,这就是包袱。包袱必须是用相声手段来表现的笑料,换言之,包袱是“抖”出来的,不是一般的笑料都可以称为包袱。

雅与俗,应有度。手段高,是为醋。

有规律,有禁忌。若不知,糊涂艺。

学与说,切忌贫。戒打骂,伦理哏。

在所有的舞台类文艺形式当中,相声与观众的交流是最密切的,它不但要求演员与观众必须交流,而且交流必须是双向的。这种“聊天”的形式大大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因此,观众在欣赏相声的时候,是最放松且最为娱乐化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观众在剧场、茶园听相声的时候搭下茬儿,甚至在演员表演时直接和演员说话,这种情况在相声的本质是娱乐观众,使观众发笑,观众看相声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笑,为了娱乐的时候,是毋庸置疑的。

但相声要说出内涵,使观众忍俊不禁,或会心一笑,或开怀大笑,效果的产生当在情理之中,切不可以逗贫、打骂、占便宜为招笑手段。

篇10:三字经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三字经》为首,称为“经”;《千字文》垫后称为“文”。在综合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方面,自然是《千字文》的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程度,《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看,《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得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

从教学顺序上看,历来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殿后。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通衢,引伸义就是规律、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贤人的话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三字经》既被称为经,又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仅仅凭借文字是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每一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所不同的是,《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代的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

此次我们介绍《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千字文》。《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这次的《三字经》讲座,则是以经义为纲文句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起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

三字经易解

章炳麟增订本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酸苦甘 及辛碱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礼乐射 卸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仁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易解: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订年号为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燕京(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于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易解: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清世祖是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来传位给康熙,雍正历经乾隆、嘉庆,一百多年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的绩效良好所致,外族统治能够文武并重,实在值得赞赏。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易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国势逐渐衰弱,内忧外患纷纷而起,内乱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外患则是英法两国为了通商问题,时常来骚扰侵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掌权,政治伦理荡然,加上无能又专断,宠信宦官且听信小人谗言,朝政大乱,种下清朝沦亡的祸因。(英商在福建、广东沿海省份贩卖鸦片,引诱中国人吸毒,因为林则徐的禁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更由于列强入侵,清廷无能,屡战屡败,频频割地赔款,传到第九位皇帝宣统,国势更是积弱不堪,国父孙中山先生,为救亡图存起来革命,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易解: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东南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订五权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个朝代全在这里。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易解:史书虽然繁多,研读时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读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四,这四种书号称„四史‟内容最为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盖全。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易解: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如此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易解: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读书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易解: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益。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殊胜可贵。)。

彼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易解: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发奋发图强的。如囊萤 如映云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易解: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坚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易解: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易解:五代时,后宋的梁灏,八十二岁还能考中进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像梁灏年纪虽大(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很多)还在用功,大家都称赞他不平凡,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应该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易解:北齐的祖莹,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即能以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称奇,你们应当能从小努力,以他们为模范,好好的学习效法。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易解: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儿),从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可以从琴声分辨出吉凶之兆。)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他们这些女孩子,既聪明又敏捷,你们这些男生应当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要是好榜样就要学习。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易解: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你们从小就知道学习,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万古流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赞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易解: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善用秉赋,不知道上进,只是苟且度日,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易解: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要努力求学,长大后,应该力行实践所学到的学问,对上能辅佐长官(协助领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社会人民。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献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易解: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勤劳努力的学习,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师长,都是没有益处,要时常警惕,好好努力。

(圣经:含泪播种者,必欢呼收割。)

三字经易解终

参考资料:

辞海·中华书局。辞汇·文化图书公司。三字经张宗翰注译·文国书局 新译三字经黄沛荣注译·三民书局 三字经课诵本·世峰出版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字经,孔子】相关文章:

骑行三字经 骑自行车三字经05-02

三字经06-25

卫生三字经05-24

三字经劝学04-09

三字经解读04-14

养生三字经04-17

公约三字经04-19

处世三字经04-20

课堂三字经05-16

茶叶三字经05-16

上一篇:加强金融统计数据分析下一篇:幼儿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