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2024-07-15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破解我市丘陵山区农民增收难的新答卷

——宜都“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调查

如何促进丘陵山区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9月中旬,我们到“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他们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流转土地、拓宽销售,带领农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探索的助农增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主 要 做 法

宜都市“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社员108名,是一家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去年带动农民增收645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他们的做法是:

(一)引种试验 不断创新

创新,是合作社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在带领农民致富的进程中,始终把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成效明显。

一是不惜花钱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近几年来他们到郑州科研所、山东寿光、湖南农科院等单位引进蔬菜新品种21个,其中:西瓜12个,辣椒3个,百合2个,马铃薯1,雪莲果1个,其它2个。这些品种中,有3个是中科院工程院士吴明珠的最新成果,每斤种籽最贵的6000元,最便宜的也是每斤18元。近两年引种试验园达到48亩。其中:西瓜12亩,辣椒5亩,百合20亩,马铃薯5亩,雪莲果2亩,其它4亩。

二是科学管理塑造新形象营造氛围。在引种试验过程中,他们除了按品种栽培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外,在试验示范园分别建立了标识标牌,既有一个15平方米的基地建设大站牌,也制作了20多块分品种亮相的小牌子,做到了有基地、有牌子、有记录、有数据、有分析材料、有总结报告。同时,也为合作社发展增添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是强化推广组织大参观凝聚人心。在引种试验、示范园产品即将成熟的时节,他们每年组织一些参观活动,以此为大面积推广凝聚人心。主要对象是:合作社社员、当地农民科技示范户、部分村组干部以及相关部门领导。通过到实地参观、品尝,增加感性认识,增强了对发展特色蔬菜的信心,也增进了与社员和科技示范户之间的友谊。

(二)流转土地 扩大规模

为了探索流转土地新方式,他们在“依法、自愿、互惠”基础上,通过4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合作社去年流转农民土地228亩,今年新增流转农民土地272亩,总面积达到500亩。

第一招:租金“一打一开”。流转的500亩农田涉及123个农户,合作社根据农户要求,随时可按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付给农户,不拖不欠不打白条。方法简单,但很奏效,保证了出租方和租赁方的两满意。

第二招:干活“付给报酬”。就合作社租赁土地的情况分析,多数家庭是子女在外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在家耕种农田。为了解决这些人能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合作社采取聘工的方法,让这些人在合作社里来干活(同样耕种他们出租的土地),由合作社付给报酬。标准是:打短工的(三个月以内)每月每人800元工资,做长工的(六个月以上)每月每人1000元工资。这种做法很受欢迎,既发挥了土地流转的有利作用,也为留守老人增加了收入,而且这些老人们通过参加合作社集体劳动,相互交流,促进了和谐,保证了平安。

第三招:“用地养地”结合。合作社在租赁农民土地中,一般不改变土地的农业属性。从租赁的500亩土地情况看,70%以上的土地有机质少,通透性差,团粒结构不好,不耐旱。根据这种情况,合作社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结合。一是实行作物轮茬(作);二是施入大量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地力;三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仅去年就投资32万元在望洲坪村、梁山村修渠道442米,挖排水沟230米,修水池2个。出租土地的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高兴地说:虽然我们土地出租了,但亲眼看到土地在改良,质量提高了,合作社解决了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四招:赚钱“发给红包”。为紧密与土地出租方的关系,合作社实行赚钱后分红包的方法,以义为重,以情感人。具体做法是:年终结算赢利后,按照赢利的作物和田块把红包发到户。去年76个户有29个户分别得到了200元的红包,今年123个户,预计将有100个户得红包。

(三)严格管理 保证安全

合作社把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用五统一保证了产品质量。

一是统一供种。不管是引种、示范,还是推广的作物,品种由合作社“定”,种子由合作社“供”。从源头杜绝了劣、杂、假种子的流入。

二是统一供给农资。在生产中所用的化肥、农药、薄膜、微肥等生产资料,统一由合作社按需要配送到生产基地,使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以内。

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合作社安排有4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生产基地的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是统一技术培训。每种作物播种前,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培训。首先进行12人的骨干培训,再进行123个农户社员的整体培训,使他们明确重点,掌握要领,减少失误,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是统一销售。所有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礼品产品专门设计了精制包装,60%的产品实现了包装销售,增强了市场谈判能力,保证了农民利益。

(四)狠抓流通 盘活销售

过去,因为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生产发展出来的产品往往出现卖难,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个合作社采取先调查市场,再确定发展品种的办法,克服了卖难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他们一是在北山、雅斯超市开辟了通道;二是与广州、上海、深圳等地销售老板签订了营销协议;三是在网上建立了平台;四是在宜昌、宜都设立了5个销售点。今年销售西瓜25万斤;辣椒286万斤;马铃薯52万斤;百合368万斤,此外还帮助当地农民卖黄瓜、西红柿等30万斤。

(五)立足品牌 抓好宣传

去年,合作社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萌栗特”商标,今年又系列开发了“梁山西瓜”、“梁山土豆”、“梁山辣椒”和“洲际百合”四个新品种。由于品质好、安全卫生、营养高效,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围绕这些产品,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很快在老百姓心中加深了印象。一是在宜都电视台新闻栏目和资讯频道宣传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的事迹,跟踪报道合作社实施标准菜园建设项目的新闻;二是在互联网相关各大网站宣传“萌栗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介绍标准菜园建设的主要做法;三是利用各种会议宣讲合作社发展过程,介绍创业历程,展示基地形象;四是制作各类展牌宣传基地建设情况,展示产品,介绍特性;五是编撰一些易记的广告语宣传合作社,推介产品。

基 本 成 效

合作社虽然只成立了近两年时间,通过大胆实践他们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一)推动了结构调整

他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立足实际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

在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合作社选择了百合、西瓜、辣椒、良种马铃薯四个品种,通过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用效益征服了当地农民。从这4种作物的平均产出及销价看,每亩平均纯收入(见表一)为2896.25元,比过去种玉米每亩增加2036.25元。今年合作社示范总面积为2070亩,仅此种植一项,比过去增加收入421.5万元。同时,他们瞄准市场需求,合理确定规模,有效规避了卖难风险。(二)提高了种植水平

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合作社在108名社员中选出了12名年轻人作为骨干培养,采取联基地、联农户,包培训、包指导的办法,使其它社员跟着学、照着干,每个户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目前,这个合作社不仅能够承担农作物引种试验课题,还能在示范推广中发挥很好作用,及时总结、纠正生产中出现的难题。今年,气候多雨,温度偏低,病害增多,他们创造的覆膜深沟技术,巧妙地应用药物混合方法,战胜了自然灾害和虫害,每亩辣椒产量突破了5000斤,西瓜、马铃薯、百合等平均增产30%以上。

(三)促进了土地流转

就这个合作社在梁山、望洲坪等村的土地流转情况看,农民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比自己种田收入高点和及时缴纳租金就行,这两点合作社做到了。今年新流转的272亩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值得高兴的是:出让土地的123个农户中,有54个户的56人在合作社打季节工,挣工资48.5万元,人平8660.7元。

(四)拓宽了流通渠道

合作社在产品经营上采取的是统一销售。理事长华勇说:统一销售产品,一是有总量;二是有质量问题可以追溯;三是可以增强与销售商在价格上的谈判地位。近几年来他们建立营销信息平台,联系农贸、超市、批发大中市场,开辟农产品专卖店,与30多名外地客商有业务联系,保证了产品不愁销。

(五)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合作社今年营运情况看,农民收入和自身效益得到明显增强。预计种植业总收入843.7万元,经营性毛收入320万元,合计1163.7万元,比去年增加46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土地租赁费25万元;请工工资80万元;种子、肥料、农药315万元),流通费用440万元,纯收入303.7万元,减去为108名社员分红资金149万元,合作社留存30万元,纯收入124.7万元,比去年的68万元增加56.7万元。农民收入除每亩增加的2896.25元的纯收入(2070亩计599.52万元)外,工资和分红229万元以及帮助农民销售产品价格提升(30万斤,平均每斤高出0.2元)6万元,合计834.52万元。几 点 建 议

宜都1357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地理结构。丘陵山区占87.12%,平原只占12.27%(红花套、高坝洲、五眼泉、姚店8%的地区;枝城10%的地区;陆城18%的地区)。全市2011年末农用耕地237021亩,其中,丘陵山区占70.5%。这一地区的人口19429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279970人)的69.4%。粮食总产104578吨,丘陵山区59716吨,占57.1%,而在农民人平纯收入上,全市平均9151元,这一地区只有7060元,相差22.85%。为保证我市山区丘陵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解决山区丘陵地区农民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问题着手,优先安排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把工作的出发点转移到如何真正为这些地区农民带来实惠问题上来。

二是要认真研究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搞好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上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宜牧而牧、宜粮而粮、宜药而药、宜果而果,不能千篇一律搞一个模式。注重开发一些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产、规模销售,不断培育市场,带动初级产品的加工,逐步向产业化经营过渡。增强造血机能,实现点滴积累,滚动发展。

三是合理利用人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到了不少技术,也具有一些生产经营经验,但因资金缺乏和组织能力弱,回乡创业困难较大。因此,在相关项目的安排上,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从政策到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和项目的实施,转变山区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增收致富的信心。

四是解决周转资金。我市规模较大一点的农业企业融资难度相对较小,像“萌粟特”这样的合作社恰恰难度很大。建议市政府拿出4000万元财政周转资金,解决山区20个(每个合作社200万元)小型合作社的困难,并以三年一个周期定期偿还,支持他们用小钱办大事。

五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这些地区缺水和渠道排、灌不配套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加调研人员:侯家喜 王德凤 孔祥亭 王 柳 万红渠 刘仁华 王本忠 罗其红 艾刚华 吴泽玉

执 笔:王本忠 王 柳

篇2: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2920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45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33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6.7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2.5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13.8万人左右,全市155万亩农作物所需劳动力为9.76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6.07%,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

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3: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农民工,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国企业在高速进步的同时也饱受招工难的困扰, 而且用工难的现象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情况。过去农民工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东部以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现在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但是与企业招工难相对应的问题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种奇怪格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存在, 我们又应当如何去解决就业问题, 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农民工务工、就业和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片面提高用人标准, 用人观念落后

部分企业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片面的抬高用人标准, 甚至出现就业歧视的现象。有些大企业在对外招聘时, 对农民工的健康情况、外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提出的问题与工作岗位并无关系, 甚至认为, 农民工综合素质差, 这样的落后观念, 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 将一些原本工作经验丰富农民工挡在了就业大门外, 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部分民营企业运行机制不规范,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国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 劳动合同管理混乱, 不给于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 当出现劳动争议或纠纷时,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有些企业片面追求低成本, 无故压低用人成本, 企业待遇差及社会保险覆盖率普遍偏低, 使得农民工工作满意度下降, 从而加大企业招工的难度, 并使得更多的人等待就业。

3、农民工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操作技能差, 没有工作经验, 法律意识淡薄, 对工资待遇存在不切实际的要求, 阻碍了农民工的就业。通过调查分析, 在中国70%以上的农民工没看过《劳动合同法》, 在自己权利受到伤害时, 有很多农民工在企业的哄、骗、吓等手段下, 得不到合法权益保护。

三、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对策

1、处理好企业用工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

解决好企业用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最为有利的对策之一就是政府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 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合理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农民工劳动力富余的地区可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大量吸收农民工就业;针对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鼓励其调整产业结构, 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克服不考虑当地劳动力供求的实际, 盲目求大求快的功利性做法。政府在制定扩大经济建设规模、开展招商引资计划时, 充分兼顾到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 搞好经济发展规模与劳动力供求的平衡。

2、开展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就业培训

企业用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最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失业, 加上农民工操作技能较差, 年龄较高, 用工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 企业可以根据农民工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为农民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增加农民工实际操作技能, 为农民工合理的就业岗位, 解决企业自身的用工难问题;政府可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既能保持劳动者技能稳定性, 又能提高就业质量。除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外, 更应注重加强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教育。

3、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选择合适的就业途径

在政府和企业给予农民工提供就业便利性的同时, 农民工自身也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外出务工时, 选择好就业的城市, 尽可能多的抓住就业信息, 避免出现长时间找工作及待业现象的出现;如果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提升自身的技能, 然后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可以与当地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工朋友多沟通, 留意当地的就业机会。希望农民工朋友根据自身条件, 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和创业的途径。

四、结束语

“就业难”与“招工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对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差, 也不能完全将责任推给企业的用人观。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并存, 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 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颁布合理的政策调整企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 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合理用人, 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 选择合理的就业渠道, 三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珂, 高晓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09 (01)

[2]王瓯翔.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J].职业.2009 (05)

[3]李冉.浅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 (03)

[4]张车伟, 王智勇.全球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9 (02)

篇4: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篇5:关于我市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2001、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2002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2002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2002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社会转移空间。通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截止2002年底,全市转移剩余劳动力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6.6%,平均每6个农业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28%。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向外拓展转移空间。近年来,赴俄累计输出劳务1.6万人次,开发俄土地7000公顷,劳务收入8000万美元。此外,还向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输送劳务。

六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靠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

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积极推进撤乡并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市乡(镇)由86个减少到64个,行政村由859个减少到626个,乡(镇)村两级干部减少1500人,减少行政支出1300万元。

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村民议事、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切实增强农民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源头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农民负担呈逐年减轻趋势。2002年全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共减轻农民负担7706万元,人均减少114元,亩均减少10元。深化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农民增收纳入干部考核重要内容。把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包乡、包村、包片、包点、包户责任制,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将所包对象增收与否、增幅大小、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调动了农村干部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积极性,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性问题比较突出 结构制约。

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农业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带动能力弱。农村小城镇建设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强。在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市场制约。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卖难十分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收,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从国际市场看,**农村开放度不高,毗邻俄罗斯的区位竞争优势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大豆、小麦价格超出国际市场价格20%—50%,已失去市场竞争能力。畜产品、蔬菜等虽有一定价格优势,但因规模、品质等问题,在短期内开拓国际市场难度较大。从**自身看,地处偏远,处于中心市场末梢,辐射面小;人口总量仅为173万,农业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会购买力规模不大,内需拉动力较弱;缺少规模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特别是缺少能够辐射全省、全国的“龙头”市场。

体制与政策制约。从体制方面看,我市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信息不灵,市场交易能力低,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从政策方面看,近年来由于受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影响,农民收入明显减缓。1997年到2001年,粮食市场价平均下降4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科技与信息制约。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2002年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42%,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由于农产品质量差,名特优品种少,过腹转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低。农村信息服务滞后。农村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缺乏对农民的信息引导,预测性、定量分析少,导致农民决策缺乏依据。

劳动力素质制约。敢闯敢干进取精神不够。缺乏闯大市场、创大事业的胆识和气魄。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驾驭市场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不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村劳动力1.2%。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自觉、主动参与农村民主管理意识差,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收入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篇6: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胡大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鸡蛋的品质、品味、营养成份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消费者返“土”归真,回味以前的农村散养鸡蛋。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在发达国家还出现了有机食品,原来追求高产的生产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不同质量的食品在价格和效益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在市场上,既有每千克不到8元的普通鸡蛋,还有每千克14元的“柴鸡蛋”,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回归自然进行蛋鸡散养或放养,成为发展绿色食品的一种新的途径和选择。

一、放养蛋鸡的概念和优点

现代蛋鸡散养并不是原来地方鸡种的规模化散养,而是选择适宜散养的蛋鸡品种,利用果园、林地进行规模化散养。

放养蛋鸡是指雏鸡脱温后,经1—2个月的舍内培育后,放养于果园、茶园、林地中的饲养方式。一般选择比较开阔的缓山坡地,搭建简易鸡舍,白天鸡只自由觅食,早晨和傍晚人工补料,晚上在禽舍休息。放养蛋鸡以五谷杂粮和田间地头草虫为食,生产出的鸡蛋色泽好、味道鲜美,即“柴鸡蛋”,深受消费者欢迎,可以卖出好价钱。

优点:一是果园位臵偏僻,面积大,有利于鸡群的防疫安全。二是鸡群在树木中自由活动,采食大量的杂草和野生虫蚁,既可使树木免遭虫害侵袭,又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减少因集约化饲养增加的药物和能源的消耗。三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鸡粪还田,既缓解了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减少了果园的化肥使用量。鸡粪中含有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可作为果园中蚯蚓、昆虫等动物的营养物质,从而为鸡提供丰富蛋白质饲料,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果园放养蛋鸡生产的鸡蛋优质无公害,风味独特,经济效益高。通过放养蛋鸡可改良土壤品质,改变目前果园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达到种养结合,形成综合效益。总之,果园放养蛋鸡对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果园放养蛋鸡的经济效益

据测算,一只农大3号蛋鸡育雏育成期耗料5.5kg,计16.5元(单价3.0元/ kg),产蛋期(20—72周龄)耗料30 kg,(单价2.5元/ kg),计75元,加上种苗及药费8.5元,一只蛋鸡全期费用100元。农大3号标准产蛋量是300个。据我市果园养殖户养殖情况调查,散养产蛋量在200-260枚左右,即按220枚每枚鸡蛋的成本在0.45元。如果鸡蛋价格常年保持在0.6元/枚,每只蛋鸡的产蛋收入在132元,加上成鸡20元,收入在150左右。也就是说放养农大3号蛋鸡1000只,毛收入可达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丹江口市果园生态散养蛋鸡经过两年的试点推广,已取得成效。

例如:家住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八组全国人大代表辛喜玉,2011年5月20日通过市畜牧兽医局购买了2000只农大三号蛋鸡,经过的室内育雏后放养到200亩的核桃园中散养,并在园中建起了栅栏或搭建了网架,同时为了防热、下雨还搭建了棚舍,园地里种植苜蓿及菊苣牧草,对鸡实行轮块放牧,鸡吃园地的牧草和虫子,生长速度快,并且产蛋率高,目前蛋鸡产蛋率达到了85%以上。每天产蛋1600枚以上,每枚蛋均价都在1元以上,每只鸡可获纯利30元左右。

六里坪镇双龙堰村二组的何相群,作为村主任的他,身先士卒成了果园养鸡的带头人,2011年春季经镇畜牧部门介绍,从市畜牧局以优惠价格引进1000只农大3号鸡苗,投入11000元建起7间石棉瓦房,充分利用百亩桔园林下空间,干起果园养鸡。为了保证土鸡蛋的质量,既不能过多的投喂饲料,又得要保证其营养的供给,除了投喂部分玉米和饲料外,他在30亩桔园里种上白三叶,划分区域,实行轮换放牧,这样既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的投入又对桔园的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得到了根治,6月购回鸡苗,25天的育雏,育雏结束后放入桔园散养,10月底开始产蛋,截止到今年1月31日,共产蛋近45000枚,每天投入饲料成本每只鸡不到2角钱,以这样计算,养1000只农大三号蛋鸡一年的鸡蛋纯收入4万余元。

习家店镇小茯苓村养殖户刘丰斌2011年6月3号进了一批农大3号蛋鸡苗4000羽,建了300平方米标准鸡舍,80亩桔园或果园、荒山林地轮流放牧。固定投资(鸡舍、围网、料桶、饮水器等)需7.5万元。鸡从育雏到开始产蛋需20元成本(包括鸡苗、饲料、疫苗、药等)该投资到鸡不产蛋了淘汰出卖时可以完全收回成本。去年冬月和腊月育成鸡3500只,每天一只鸡吃0.15斤饲料,一斤饲料1.5元,每天需饲料费用787.5元,当时每天产蛋2000个左右可卖2000元,减去饲料费每天净赚1200元,两个月净赚7.2万元。

由此可见,果园养鸡既是一个适合山区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又是一个提高果园养鸡经济效益的“生财之道”。其一,让鸡在果园自由采食,培养“野”性,提高了肉的品质;其二是鸡在果园内又起到除草、施肥的目的,减少了肥料和人力投入;其三是较好地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了节肥增效。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短、平、快”发展项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蛋鸡生态放养是充分利用闲臵土地,果园、山间林地等等。有了这些草场资源和场地,可以给蛋鸡提供丰富的虫草天然饲料和广阔的活动场地,这样可提高蛋鸡的品质和风味,生产出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生态鸡蛋,能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而鸡粪又可化作优质肥料,供果林、小草吸收,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了水源形成了种养结合立体生态模式,适合广大农民规模化饲养。

我市有着丰富的山场和果园资源,其中就柑橘面积就达30万亩,今年计划果园养鸡面积达到3万亩,养殖蛋鸡100万只以上,新增产值3亿元,就这一项可农民增收100元,若在一半的柑桔园里发展果园鸡,可使农民新增700多元,可见果园养鸡空间很大、前景很好,目前种鸡场已建立,示范基地已建68家,现已初具规模,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丹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靓点。

三、果园养鸡中存在的问题

果园养鸡成效显著,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宣传力度不够,技术服务不配套,养殖户还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如丹赵路办事处茅腊坪村二组胡立杰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及缺乏养殖技术员指导,去年从畜牧局引进200只农大3号鸡苗,成活120只,成活率只有60%,而目前120只每天只收鸡蛋20多枚,产蛋率不到20%,光喂饲料就花了3000多元,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市场销售还存在困难。由于果园鸡蛋才上市场,一方面是产量少,多数都用于单位销售,没有完全上市场,所以还没有完全被市场和消费群体认可;另一方面春天和秋天鸡蛋容易保管和销售,尤其是夏天一天收那么多鸡蛋,时间长了鸡蛋销不出去就坏了,加上一无储藏手段,二没加工企业,三没和养殖合作社对接,鸡蛋销售成了摆在鸡农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是缺乏品牌效应。我们虽然发展了果园鸡蛋,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养殖的都是农大三号鸡,但每户所喂养的饮料不一样,鸡蛋的品质也不一样,而且鸡蛋大小、色泽不一,且叫法多样,土鸡蛋、生态蛋、柴鸡蛋、果园蛋的都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虽然进行了包装,但没有分类,在市场上没有竟争力。

四是防疫意识不强。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养殖户也做了防疫工作,但只注意了简易的疫防,在果园外围圈了网子,园内盖了简陋的鸡宿,但对遇到特殊天气鸡传瘟缺乏应对措施,这些应急意识不强,若真遇到特殊天气和鸡瘟那就损失的一无所有,甚至倾家荡产,几年的血汗白流了。

四、几点建议和对策

果园养鸡是丹江口市探索出来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环境改善的新路子,我们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强,使农民受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农户和技术员的双向培训,提高养殖效益。首先要做好对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和防疫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防能力;其次要加强技术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指导养殖户养殖发展;再次,要建立养殖户的养殖档案,掌握养殖动态,跟踪服务;最后是技术员要深入养殖户进行养前、养中、养后服务,提高养殖效益。

二是打造龙头企业和加工园区,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与畜禽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对果园鸡蛋深加工能力, 如利用果园蛋加工成皮蛋和石鼓镇的“灰蛋”打好品牌推广销售,提高果园鸡蛋的附加值,助民增收,同时要建立大型的储藏室, 对鸡蛋进行保鲜,提高鸡蛋的储藏保鲜能力,确保四季供应,市场不断货;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通过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造势把果园鸡蛋推进超市,和超市进行无缝对接;最后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要和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促进果园养殖专业化生产。

三是打造果园鸡蛋品牌,提高市场竟争力。首先要创造品牌。郧县有松针蛋,我们要用好武当山(水都)名片,大打武当(水都)牌,我们可以把果园鸡蛋叫“武当(水都)生态蛋(武当绿色蛋)”或“武当(水都)养生蛋”;其次要统一鸡种、统一饲料喂养,达到鸡蛋色泽、营养成份等等一致;再次要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最后要对鸡蛋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规格一致,规格不同价格不同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丹江果园鸡蛋成为丹江农产品的一个重大特色,走出丹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之成为丹江口市农民增收的创汇“金蛋蛋”。

四是提升动物疾病防控能力,为家禽养殖业保驾护航。继续依法依规实施强制免疫、计划免疫和补免工作;强化免疫主体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大中型养殖场宣传增强业主的自主自发免疫意识;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场)建设。对动物疫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逐场逐片地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从根本上净化疫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每月定点、定时、定量、定性监测和春秋两季集中监测,开展重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把握疫病的流行和分布规律,分析评估疫情风险,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篇7: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农民组织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统计上报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1个,涉及水稻、小麦、棉花、西瓜、畜牧、水产、芡实、用水等产业、行业,其中冠名合作社的有4个,其余为协会,协会中包括了原永丰街道8个村的用水协会。无论是协会还是合作社,都经民政局登记或科协、科技局等部门批准,但大多数为松散型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农委、工商等部门的大力宣传指导下,三湖芡实合作社、郑集花卉合作社、界牌三元养猪合作社、益民鹅业合作社、汊涧畜业合作社、龙岗芡实合作社、天长街道蔡营稻业合作社、天长蔬菜合作社、杨村苗木花卉合作社、平安稻业合作社、绿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相继成立,并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市政协的具体指导下,仁和镇原芦龙村还成立了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芦龙农事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全部按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成员全部出资合作,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目前又有5家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筹建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呈蓬勃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农民组织化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氛围良好。各地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民组织化的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有所加深,能够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的抓手,进行引导。市农委开展了多次不同对象专题培训,要求农经站做好相关服务。市工商局设立专门窗口,明确一名副局长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二是成员结构多样。在合作社内部,既有农民社员,也有非农社员;既有生产环节社员,也有加工、销售环节社员;既有个人社员,也有企业团体社员。金集益民鹅业合作社8名社员中,就有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天长街道杨圩绿色蔬菜合作社共有30个社员,其中1名非农社员,1名天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依法登记,有固定场所,有健

全的组织机构,成员全部出资,为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平安稻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500人,基地覆盖附近3个镇,面积达7万亩,社员入股130万元,年分红11万元。今年秋季,原平安镇周边6123户农民种植的6.7万亩水稻,康盈米业有限公司按订单规定共收购优质稻谷16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近300万元。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有200多个农民自愿入社。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全村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几乎服务到每个农户,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事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城打工,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1、认真宣传发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6月30日农业部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我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举办培训班。除参加省、滁州市培训班外,我市举办了农经人员和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培训班。市新农办和农委于8月31日举办了由农经人员和26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二是以会代训。10月中下旬,我市先后召开各镇街道分管新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会议以及畜牧、蔬菜、种植业、林业、农经部门负责人会议,和畜禽大户、苗木花卉大户会议,进一步进行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我市的成功典型事例,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2、部门积极主动。为推进我市农民组织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市农委明确各镇街道农经站负责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具体指导,给每个农经站统一印制了合作社成立的基本条件、申请程序、成立大会的主要议程、可设立的会计科目等,并安排农经站负责人主动上门指导。

3、强化政策推动。2007年我市新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据市新农办介绍,市政府专门安排130万元资金,鼓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合作联合。市新农办在资金引导方面,考虑设立基本奖和绩效奖。对凡真实注资、单独建账、依法登记、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给予基本奖励;而对带动农户多、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大的则给予绩效奖,以更好地促进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提供服务者进行自愿联合,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市成立了近30多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但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不到10%。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养猪、养禽、花卉苗木、种稻、种菜、养蟹等,合作领域不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经纪人等方面还没有破题。在已成立的合作社中,除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平安稻业、益民鹅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的合作内容较少,亟待巩固、充实、提高。

2、认识有待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合作社成员,乃至牵头人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真正意义了解还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是冲着上级能给予点扶持资金或可申报项目而成立合作社,即使成立了也规模较小。目前除平安稻业合作社和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入社社员数超过200名外,其他合作社成员均在二十户以下,有的还不到十户,小范围的合作,很难发挥作用。

3、服务功能不强。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人才、技术比较缺乏,服务功能不强,手段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会议,加大对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使镇村干部和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程序、管理、利益分配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更多合作。建议由市农委、新农办、市工商局、广电局共同谋划,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扩大领域。天长稻米加工企业上规模的就有30多户,产品几乎全部是销往东南沿海三省,各打各的品牌,增加了不少成本,不利于天长稻米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市农委在粮食加工业和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做文章,以优化社员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培训提高。建议农委和新农办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指导其按照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服务社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申报品牌。建议涉农部门切实做好相关服务,积极帮助合作社申报无公害认证,注册品牌,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篇8: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1 调查情况与分析

1.1 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采取当面了解、查看养殖档案和电话询问等形式, 先后调查了7个乡镇152户 (场) , 共3 519头能繁母猪。其中存栏能繁母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3个, 存栏能繁母猪10头至30头的养猪场49个, 存栏1~10头的散养户100个。据统计, 3 519头能繁母猪共年产7 129胎, 平均年产2.02胎, 产活仔71 200头, 平均每胎产活仔9.98头。28日龄断奶时存活60 628头, 胎平提供断奶仔猪数为8.50头。母猪产死仔6 423头, 占总产仔数的8.27。仔猪在哺乳期死亡4 119头, 死亡率为6.5%,

据调查情况分析, 不同规模猪场, 不同管理水平, 其母猪生产力有一定差异。其中存栏母猪500头以上的猪场, 母猪平均年产2.08胎, 胎平产活仔10.10头, 胎平提供断奶仔猪8.61头。存栏10头至30头母猪的猪场, 母猪年产1.92胎, 胎平产活仔9.75头, 胎平提供断奶仔猪8.42头。散养户母猪平均年产1.88胎, 胎平产活仔9.5头, 胎平提供断奶仔猪数8.0头。散养户中土杂母猪胎平产活仔9.7头, 胎平提供断奶仔猪8.2头。

1.2 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及养猪户反映的情况, 对我市母猪繁殖力情况作如下分析。

1.2.1 母猪生产力受三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影响, 即母猪繁殖力、公猪繁殖力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 饲养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调查数据显示, 三个规模化程度及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 母猪年产胎数和产活仔数、断奶仔猪存活数都高于一般规模猪场及散养户饲养的母猪。

1.2.2 母猪品种对繁殖力有一定影响。

良种母猪胎平产仔数略低于土杂母猪, 其中大约克母猪易肥, 发情不太明显, 难产发生率较高。土杂母猪初情期早, 分娩时产程短, 难产发生率低, 产仔数多, 但仔猪初生重小, 增重慢, 饲料报酬低。同时, 由于仔猪哺乳期较长, 母猪平均年产胎数相对较低。农村散养户可利用土杂母猪与瘦肉型种猪杂交育种, 选留其后代作母本, 能明显改善二者的繁殖性能。

1.2.3 下列因素对母猪的繁殖力影响较大

(1) 母猪产后疾病影响母猪妊娠。有的母猪产后发生子宫炎、阴道炎、产后无乳综合症等疾病, 虽经积极治疗, 但往往影响母猪妊娠, 一般推迟一个情期, 或推迟10天左右发情。

(2) 良种母猪第1胎断奶后发情困难。养猪户反映, 良种母猪膘情控制不好, 往往推迟产后发情期, 甚至长久不发情。这种情况一般为25%左右。

(3) 妊娠期流产。引起母猪妊娠期流产的原因, 一是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蓝耳病等。二是高温高湿条件, 如有的猪场猪舍条件差, 往往到夏季气温39℃、相对湿度达到87%左右时, 部分母猪难耐高温而发生流产。三是免疫应激反应, 如有些油佐剂疫苗注射妊娠期母猪, 可引起2%~3%的流产率。四是霉菌毒素的影响, 如玉米水分大或保存不当, 发霉变质后其霉菌毒素可造成母猪流产或死胎。

2 提高母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2.1 养好后备母猪

2.1.1 要选择优质后备母猪

商品猪的遗传组成包括父母各1/2的基因。后备母猪的好坏可影响后代的生长速度、肉质、体型以及产仔数。选留大约克纯种母猪时要注意其外阴大小, 阴户太小的多发生难产。

2.1.2 加强后备母猪的培育

后备母猪宜小群饲养, 要求确保正常生长发育, 保持不肥不瘦的利用体况。在培育后备母猪期间, 要注意调教和加强运动。调教主要是训练母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如定时吃食、定点排泄等。加强运动和适当的阳光照射能强壮体质, 促进猪体发育匀称, 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 预防肢蹄病。

2.1.3 适时配种

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一般应达到240日龄, 体重100kg以上, 且发情2次以上。当母猪表现出精神兴奋、外阴部红肿开始消退, 阴户松驰, 出现竖直皱褶, 有粘液流出, 用手压臂部不动或后退, 这时即可配种。由于个体间发情长短有差异, 为了保证受孕, 应采取复配技术。即在母猪发情后一天输精, 过12小时再重复输一次精。

2.2 养好妊娠母猪

2.2.1 妊娠前期重保胎

母猪从配种到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 一般需要18~30天。这一阶段的饲料以中等营养水平和每日限喂2千克以内为宜, 可适当喂些青绿饲料。要尽量让母猪安静, 避免各种应激反应和过强运动, 防止跌跤或吵架, 以减少胚胎损失或流产。

2.2.2 妊娠中期适当控料

母猪妊娠中期指配种后40~80天阶段。此时, 受精卵已经牢固地在子宫壁上着床, 流产和死胎情况较少发生。这一阶段, 母猪食欲旺盛, 消化力强, 而胎儿营养需要少, 可适当控制精料喂量, 增喂青粗饲料, 防止母猪过肥而影响后期仔猪增长和产后正常发情。

2.2.3 妊娠后期要“攻胎”

母猪妊娠后期指怀孕80天至110天。这一阶段, 胎儿发育迅速, 需要大量的营养, 母猪还需要保证泌乳而蓄积营养, 所以, 应采用高营养标准和自由采食, 即所谓“攻胎”, 尽量提高仔猪初生重。特别要注意调整钙、磷比例, 预防母猪产后瘫痪。要多喂些易消化和易于通便的饲料, 如增加麦麸比例, 多喂青绿多汁饲料, 防止食滞和便秘, 避免造成难产和死胎。

2.2.4 分娩期管理要加强

母猪分娩期指怀孕110天到分娩这段时间。妊娠母猪进入预产期, 要有专人看护, 注意观察临产征兆, 做好接产准备。日粮供给应比妊娠后期减少30%~50%, 多喂青饲料。应避免应激反应而导致难产、不泌乳或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产科疾病。母猪分娩时, 可停喂饲料, 喂一些温热淡盐水。在接产前要将母猪乳房、外阴部、臀部洗净, 然后用消毒药水清洗。当母猪分娩时产程时间超过3小时或每头仔猪产出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的, 要及时安排助产, 以避免或减少因难产而造成的母猪疾病。

2.3 养好哺乳母猪

母猪分娩对机体是强烈的应激反应, 体力消耗大, 抵抗力下降, 需要细心护理。取走胎衣后, 要用干净的毛巾擦净母猪后躯血水, 用温水洗净乳房, 同时按摩十多分钟。分娩当天, 只喂些麸皮汤、稀饭等流质饲料, 供应充足饮水。第2天开始喂少量饲料, 以后逐日增加, 至7~10天, 才能让母猪自由采食, 要补充一些青绿多汁饲料和富含钙质及无机盐的骨粉等。同时, 可参照产妇的补养方法, 给母猪喂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 促进母猪产后康复和泌乳。□

收稿日期:2012-04-10

摘要:在养猪业发达国家中, 经营和管理良好的猪场, 母猪可达到年产30头活仔的目标, 而我国母猪每年提供的仔猪数相对较低。文章通过对湘乡市7个乡镇152户 (场) 3519头母猪生产力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湘乡市生猪养殖水平的现状, 提出了提高母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上一篇:小班美术《彩色的雨滴》教案反思下一篇:策划推广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