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2024-07-24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共11篇)

篇1: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主观的目所能及的美,还包括一些隐形的美,比如美好的心灵还有一些美好的事情,美和丑恶是对立的,一些善良的纯洁的真能量的事物,都可以算的上美。

那么,一个人对于美的感受或者审美的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把握美的能力,就得从小培养,从小学生做起,使美扎根于整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远离一些丑恶的.东西。

在社会上,从古到今,丑恶的犯罪的肮脏的事情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呢?因为有些人没有正常的审美能力,或者在生活中,被一些不好的事情所盅惑,眛了心智,才做出一些犯罪的举动,但凡这些人内心存在真善美,具有正常的审美的能力,辨别美的智慧,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从小让真善美灌注于每个人的心灵,长大以后,才会明智,理智,对美的事物珍惜和感恩。也经常会做一些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人类有助于自然的事情。所以,审美能力,应该从小培养。

篇2: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语文课中塑造了大量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者形象,如《屈原》中的屈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以及《药》中的旧民主主义者夏瑜等;同时也有勇于超越自我,积极进取的勇者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我与地坛》中的“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以及《一碗阳春面》中的母子三人等,这些人物形象或精神感人,或品质卓越,都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可贵品质,并及时地加以渲染和引导,从而让学生为之动容动情,深受感染和教育,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利用语文课中丰富的审美要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要素,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美、散文中的自然景物美、诗歌中的意境美,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美和语言文字美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材料。

1.剖析小说中人物的人物个性,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美。

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小说往往是以其所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来取胜的。小说中成功的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而且它还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提示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鲁迅就是以其所塑造的一系列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诸如愚昧落后的华老拴、身受封建社会毒害的祥林嫂、以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阿Q等,来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讲析小说,不仅要讲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详细分析小说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描写,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因为在小说中,小说人物形象的一切描写,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关联着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无不包含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无不体现着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精美巧妙的艺术构思。在分析小说时,只有分析了小说中有关人物描写的所有一切,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并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艺术形象之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分析散文作品中的写景状物,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之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秀散文,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充满生机的《春》,以及富有诗意的《荷塘月色》等。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引导,就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感知美、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如朱自清的《绿》,主要是写梅雨潭,而梅雨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瀑布潭,可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时,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有意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原来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结页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梅雨潭的绿简直是太美妙了,美妙得如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这样,经过一定的分析和引导,学生不仅认识到梅雨潭的绿,而且还能感觉到梅雨潭的绿的可爱之处。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在深刻地感受美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欣赏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时,我们也要让学生深深地懂得,那荷塘中富有诗意的一切,包括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地流水,以及如洗的月光、斑驳的树影等,它们既是一幅美妙的自然景物画,同时也是作者超脱现实和自我的一种喜悦心情。只有让学生懂得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因此说,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散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的分析和鉴赏,来感染和启发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3.渲染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诗歌是以诗的意境美取胜的。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老师能用心设计,紧紧围绕诗歌的意境,不断地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去加以渲染和描绘诗的内容,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能充分体验到诗的意境美,并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如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诗中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勾勒了一个绚丽动人的梦中世界,创造了极其神奇美妙的意境。因此,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渲染诗人丰富的想象世界,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体验诗中的审美情趣,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如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中以无意写有意,以无情写有情,以有限的自然景观,勾勒出无限的生命境界,意味深远,意境阔大。在讲析时,如果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和渲染,带动学生的情绪,融入诗的意境,那么学生所得到的美的感染和对美的感悟将是无法言表,无法形容的。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的魅力之所在。

4.纵观各类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之美。

文章的篇章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思路和脉络。面对一篇文章,只有放眼全文,了解其谋篇布局,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真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诱导,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之美。对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来说,篇篇文章结构不同,布局迥异,有如奇峰迭起,千姿百态。如在夏衍的《包身工》中,包身工倍受中外反动派摧残的一部血泪历,在其笔下,竟浓缩在了一天之中。全文从起床到用餐,从上工到下工,处处都闪动着包身工紧张、忙乱、劳累、穷苦的身影,处处都流淌着包身工的血和泪。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结构形式完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又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文中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抒写对生活的瞬间感受,从北京,到徐州,到南京一路写去,直到买桔子这一细节,作者才刻画出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情感。这样全文形成了由远及近的布局艺术。还有《项链》中,路瓦栽夫人所有的虚荣,一生的遭遇全系于一挂项链上。全文围绕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构思巧妙、结构完美。《祝福》中,祥林嫂的半生经历,凄惨命运也都集中概括在两次到鲁镇做女工的前后变化之中。凡此种种,莫不显示作者驾驭题材布局谋篇的非凡功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布局周密,谋篇严谨的文章结构形式之美,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5.探究文中的谴词造句,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言教学中,深入课文,探究文中的谴词造句,会让人不断地有语言之美的发现。如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就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千里万里的雪景尽收眼底,可谓一字传神。在《绿》中,梅雨瀑的纷纷扬扬的小水花,倏地钻进你的衣袖中,再也寻它不着,一“钻”字,平添了几分诗意,几分情趣。再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道:“茫茫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青”,一个“浮”,恰切地写出了雾的着色和轻而不散,微微飘动的雾的状态,生动、传神而逼真。诸如此类等等,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字的巧妙运用,往往会妙笔生花,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这一点,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学生也就会更加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了。

篇3: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一、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意境, 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 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 进入文章的意境, 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 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 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的这一道理的启示。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地区分美和丑, 明确: (1) 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 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的鼠目寸光思想, 是人类的丑。 (2) 高尚的友谊, 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 其丑无比。 (3) 坚强的意志, 高尚的气节, 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动摇、沉沦、自暴自弃的颓萎的精神境界, 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 更是丑陋的行为。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对文章意境开掘的深度, 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审美认识的高度。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 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 对强敌面前临危不惧, 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都铭刻心中。我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 启发同学们从为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伟大形象, 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 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搏息息相连。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 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的阅读兴趣和个性, 保持了学生的阅读激

情,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自觉地坚持阅读,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认真读、读中学”的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四、建立成长袋, 开心阅读

学生阅读的内容需要老师帮助选择, 阅读的习惯需要老师培养, 阅读的方法需要老师指点, 阅读的收获需要老师去认可和赞扬。成长记录袋是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式。它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 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评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成长。丰碑, 更加辉煌壮丽, 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 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 对信念、理想的美的追求和向往, 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三、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 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 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 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 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 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 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1) 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 (2) 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

四、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中发掘美

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 常常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 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 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我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的结构。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 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 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 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 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是小女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的本能呼喊。我们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现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 最后达到高潮。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 完美结构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完美的充分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 着重考虑内容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 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 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完美形式达到统一。

综上所述, 只有利用好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 使其对真正认识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才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东岗辽核希望小学)

我们班每个学生都建立了阅读成长袋。袋中的内容是阅读记录卡。学生每阅读完一份读物, 就填写一张记录卡, 卡上要记录基本信息 (文章名称、作者等) , 还要把自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 通过阅读掌握的词语和优美句段, 也要在记录卡上有所体现。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记录袋, 在班内定期开展评比, 看谁的记录卡多。这既满足了学生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 越读越开心, 又为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的呼唤, 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亲近阅读, 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 帮助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做一个

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勇, 陈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仁伟.如何奖罚孩子最有效[M].西宁:

阅读和每一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阅读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文化的根, 一个快乐的童年。加强阅读, 不仅是时代对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篇4: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 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簡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灵活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

篇5: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个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回想很久以前,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很陌生,离自己很远,而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已经被学校作为必修课去开展工作,在我认为,这一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才能带给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班上有位女生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她的父亲突然生病离世,巨大的伤痛造成心灵的压抑,让原本成绩优秀的她突然一落千丈,变成了差等生,性格也由活泼好动转变为沉默孤僻,自然没有同学愿意接近她,慢慢的,她也就变大伙孤立了…后来,班上来了位慈祥的班主任,注意了她的存在,在她没能完成作业时,细心的辅导她,在她参与春游活动时出现在她身边和她分享食物,在生活中引导同学们多多去帮助她,接纳她……这一切都给予了她许许多多心灵上的温暖和心理的安慰,久而久之,她的脸上终于回复了以往的朝阳。在大家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下,她最终在六年级时以较好的成绩考上镇上一间理想的中学。

而回想起在初中时期,住我楼下的一位男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童年同样经历了灰暗的色彩,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了,把他寄养在外公外婆家,男同学从小非常淘气、好胜。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争取到手。在家里,年迈的老人家传统的教育方式令他们只懂一味的迁就,一次次地满足孩子无数的要求;在学校,孩子的恶劣表现已让老师们感到失望,并完全放弃了对他的栽培。这为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在初三时期清明节的一个夜晚,和家人争吵后,他夺门而出,开着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第二天早上,警察发现了他血肉模糊的尸体……原因居然是,男生跳上大货车试图偷窃,不慎翻滚落地被迎面而来的另一辆汽车辗压致死。(唉……)

上面提到的女生和男生都同样受到了心理障碍,不同的是,他们所在的周围环境不同,小学女同学得到了母亲和老师的重视,而大家都忽略了那位初中男生,所以他们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

现在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尤其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成年的孩子 很多时候想法都比较偏激、自我。遇到什么事情,都没有人可以商讨,家长每天忙着工作和照顾孩子的生活已经身心疲惫,对这方面又总是容易忽视,同样老师对于所有的学生想要面面俱到很困难,既然不能个性化指导,就该在方法上有所传授,在心理上有所引导。

篇6: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渡头中学 谢海荣

手机:*** 邮箱:xhr152@163.com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才引进的一个概念,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其实施的主要承载者,在确保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心育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营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创建一种和谐的师生的关系,促进师生的多方位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才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则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当前,在我国相关著述中通常采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因此,加强心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里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

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般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1 一是和社会有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对孩子的发展,我们应承认它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比如,那些好的广播、电视、录像和电脑制作等一些大众传媒教育,的确培养造就了几代人。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与之进步不相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一些孩子整天与计算机为伴,而远离自己的亲人,产生孤僻沉默的不良性格,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那些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街头聚赌、还有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试想,若不是社会管理上存在着这些死角,有些孩子又怎么会误入歧途呢?这能说不是社会的责任吗?因此,我要大声呼吁:如果社会风气不早日改变,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和学校有关。学校的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各类学生犯罪事件、离家出走事件、大学研究生的跳楼事件的屡屡出现,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和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主宰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有的学习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心理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和家庭有关。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换而言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也有一些家庭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一辈照顾孩子,造成学生心灵上的孤独、孤僻和叛逆。

四是和情感方面有关。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的烦恼等等。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蒋 琼 皮格马利翁之谜——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卢小梅

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李宇雯

篇7: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乌鲁木齐市外国语小学 第二十二小学 陈秀霞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 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以自我为中心。它的突出表现就是自私。成长中多受呵护,很少人批评他们,吃苦少,在挫折面前容易走极端。

2、性格孤僻、冷漠。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相互之间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厌学心理。差生常受冷遇,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学生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易对教师形成抵触情绪,不服管教,造成反抗心态。

4、精神胜利法。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去积极寻找原因亡羊补牢,向好处努力,而是自认倒霉,找一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接纳自己。

5、缺少法律意识,有暴力倾向。表现为易冲动,我说东你就不能说西,谁不服气就打你,直到你低头求饶;哥们义气重等等。

6、焦虑问题。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沉重压力引起的。致使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

可见,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小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4、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占少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咨询和治疗,忽视了发展性问题,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殊不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违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

5、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青少年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这是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要途径。我们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包括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团队活动渗透等。

2、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用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从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角度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活动,或组织举办夏令营,到教育基地锻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4)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3、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1)学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学习用笔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

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困扰多数属于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篇8: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玷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全面贯彻《大纲》精神,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艺术创造个性的发展。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篇9: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一、让学生感悟生命之美

对于初中生来说,豆蔻年华,他们并不知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可贵之处,以致一些学生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同学之间的一点点矛盾,互相大打出手,甚至拿刀相向的地步等等。可见生命在这些学生眼里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可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

例如,在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生命在困难面前的脆弱不堪。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体会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但也非常顽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珍爱生命,體会到生命的神奇和生命的美。

二、让学生感悟亲情之美

现在学生的亲情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还一味地抱怨,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不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家长能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才是好的,才是爱,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亲情,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爱,体会亲情的美丽之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三、让学生感悟大自然之美

放眼望去,大自然中处处都是美丽的色彩,处处都有和谐的画面。春是绿色的,它给人以生机活力;夏是红色的,它给人以激情;秋是黄色的,它给人以丰收的满足感;冬是白色的,它给人以洁白无瑕之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美,让自然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动人。

例如,在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的同时,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让学生在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灵性所在,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总之,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发现语文知识蕴含的各种美,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最终使学生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10: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时刻都有新事物的产生。但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栋梁。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当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我们以前过得那么幸福。在小孩子的身边,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造成影响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长久下去,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们的“应试教育”来说,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的指挥,学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家长的高期望下,被迫负担更重的学习担子。久而久之,学习繁忙,要与同学互相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算你再聪明,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不动就钻牛角尖,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学生还是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小困惑——在我们眼中的小事。如果困惑没有及时解决,让它越积越多,当它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就会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懦弱、粗暴等人格阻碍。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脑子特别的聪明,人也很活泼好动。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但是,他特别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下课老是动手动脚惹同学,上课也喜欢插嘴。当他不喜欢的时候,考试卷子也不愿意写一个字;当他受到委屈时,就喜欢装病不上课,吵闹着要回家。班里面的学生都特别不喜欢他。作为班主任,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和家长进行沟通。几次想把家长请来学校,但家长一直说工作忙,没空。直到小孩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打架,弄得鼻青眼肿,需要双方家长进行调解时,才愿意露面。家长的不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学生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要引起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后来通过几次的谈话,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教育家长要多关心小孩,要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要让小孩有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方面 现象

1.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

影响

家 庭 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中家庭气氛温馨减少;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1.学生之间激烈的升学竞争;

2.学校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对学生的分数进行排位; 校

3.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1.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的出现; 社

2.政府部门的不正之风; 会

3.观念的多元化。

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

对社会有错误的认识,自我调控能力减弱。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篇11: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很多教师都会感叹:“唉,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句话从某个程度上说,有其合理性。因为现在的不少学生的心理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心理上的问题比以前的学生都要复杂多了。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走上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要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心理上困境,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当代学生的心理困境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第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第三,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第四,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2、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

(2)用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从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角度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活动,或组织举办夏令营,到教育基地锻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4)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3、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1)学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学习用笔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

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困扰多数属于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上一篇:写雪景的散文下一篇:吊车租赁协议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