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2024-06-21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精选8篇)

篇1:《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②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又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正如叔本华所说“抒情诗,少年 之作也!”我么对诗歌有着特殊的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余光中在文章中写道:“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直根于心中。”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b、朗诵: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①语速——稍慢

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 ③重音

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教师范读(配乐)

强调: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自由读

指名读(配乐)c、赏析:

1、介绍意象: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乡愁!比如: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简单排列组合,使我们感受到的是落寞单调的秋 可怜数行雁,点点长空排。——寂寥、凄冷的氛围。

2、分析意象:

(1)请大家浏览诗歌,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小时侯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抽象的情感,投射到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衬出诗人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d、诵读:

1、分别诵读给同位听。

2、设置情景朗诵:

旁白:有一天背着行囊,浪迹天涯,夜晚在野外燃起篝火,对着一轮明月,弹起吉它,轻轻吟唱„„(学生配乐朗诵)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

我是这样处理这首诗的——

——欣赏:不看书,听录音,请学生讲讲看: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回答时追问,板书“物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物象 讨论:(讨论中,注意学生的回答思路,抓住下列关键词语,用板书强化)“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情”注入“物象”—→“意象”产生 再读:试背,边朗读、边体会:诗歌采用的“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性。扩充:关于余光中的简介。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篇2:《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精妙的写法,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为: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的朗诵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课文;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

教学难点为:

深入品析诗歌, 体会文章写法的妙处,学会鉴赏诗歌

教法学法

版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一思想,教导学生不说“大话空话”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

本课在教法上我准备采用对话法、点拨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法上采用合作探究、品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播放思乡曲)1971年的夜晚,皓月当空,台北厦门街的一间旧居内,一位清瘦的男子临窗而立,对月沉思,忽然,他转身来到书桌前,挥笔而就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一经流传,便风靡一时,曾经一度万人空巷,聚集吟诵,为之动容落泪。这首诗就是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诗作《乡愁》。

这首诗歌仅仅88个字,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究竟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

设计意图:播放《思乡曲》,营造思乡氛围,给学生以情感的感染;动情的导入语和提问,为的是进一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教学的展开蓄势。

(二)诵读感知 初解文意

1.朗读诗歌,明确诗歌的朗读节奏,想一想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应该是怎样的?

2.诗歌共四小节,你能概括四个小节分别表达的情感么?

设计意图:

篇3:《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 学生意识

什么是学生意识?学生意识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自觉关注。这堂课, 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学生意识。前面也有说到或许是受了“模拟上课”的限制, 但一名优秀的教师, 不论有无学生, 都应做到“有学生”、“无学生”一个样。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不应以牺牲学生为代价来“成就”自己的口才。

首先, 从教学程序上来说, 老师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先生后师”。杨老师虽然有叫学生先自读, 但着重强调的是“了解一下诗的内容”。学生在不熟悉内容的情况下恐怕很难感受和体会到诗的语言美, 更别说加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了。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说“下面听老师范读”就难免有“先师后生”的嫌疑了。再则, 一个环节加以两项任务, 难免让学生有“应接不暇”之感。之后, 杨老师让学生再次自行朗读。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可以再细细地去品味, 只是老师又加了一句“组长领着, 来试着读一下。”这样一来, 就由原来的将学生“捆绑”在自己身上改为“捆绑”在“组长”身上了, 并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另外可以注意到的是, 老师在一开始并没有划分小组, 也没有规定小组长, 如此一来,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就会造成分组不明的混乱。

其次, 从教学对象上看, 因为这是一堂没有学生的课堂, 所以老师很难与“学生”做到良好的互动交流。杨老师虽强调说:“我们的课堂, 我们来主宰。”但纵观整堂课, 学生显然并没有获得课堂的“主宰权”, 而是一直被老师“捆绑”着、压抑着。可以注意到, 这堂课老师提问学生、叫学生起来回答的次数少之又少, 在个位数左右。

2 学科意识

现今语文课越来越存在“泛语文”甚至是“非语文”化的倾向, 归其一点, 就是学科意识不够强。

在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方面, 现如今的很多老师都是有所欠缺的。一开始的课程导入, 杨老师采用的是音乐导入法——采用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她说:“音乐, 可以叩开人的情感大门。今天, 在我们的讲课之前, 首先, 听一首歌。”一说“乡愁”就说“爱国情感”, 就好比一提《边城》就要学生概括理想社会的特点一样, 存在着“泛语文化”的倾向。笔者认为, 这里的音乐改为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会来得更为贴切和妥当一些。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堂课杨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 诵读诗歌; (2)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3) 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这难免让人感觉到这堂课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 徘徊于文本语言之外, 又出现泛语文化的倾向了。笔者认为, 将第二点改为“赏析诗歌, 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来得更好, 直接凸显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语言形式表达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堂课对语言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26分55秒的时候, 老师让学生“学了方法就要用”, 听一听席慕容的《乡愁》, 听完之后用前面讲到的方法来赏析这首诗歌。在这里笔者有一点疑问, 老师只花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直接“灌输”学生以赏析的方法, 而没有很好地对余光中的《乡愁》从语言层面去好好体会, 下面又如此仓促地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 学生如何能做好呢?有主次颠倒的嫌疑。文章最后的总结, 并没有回顾全课、紧紧围绕课文展开, 而是一味地抓住“乡愁”这个字眼抒发“乡愁是什么”, 这难免存在“泛语文化”的倾向。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 宁愿先将“语”、“文”讲到位, 再去进行拓展, 再问学生:“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示?”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挥、自由想象, 而不要强行设定一个主题。语文教材的文本不应只是一个由头。

3 技能意识

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技能意识了。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也能从中看出一名教师的语文修养和技巧能力。纵观整堂课, 杨老师上得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细细琢磨之下, 还是有一些小瑕疵。

从“说话”说起, 可以看出一开始的杨老师还是有些紧张, 她把“激情澎湃 (pài) ”读成了“激情澎‘bài’”。3分38秒的时候, 老师把成语都说错了, 她把“有的 (dì) 放矢 (sh) ”读成了“有的 (d) 放矢 (shì) ”, 误导学生啊!在自己朗诵诗歌的时候, 还把“坟 (fén) 墓”读成了“féi墓”, 普通话方面还有待加强。当然, 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像杨老师将“后来啊”的“啊”读成了“ya”, 这是正确的, 当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是“i”时, “啊”要读作“ya”, 体现了杨老师一定的汉语言文学修养。

其次, 板书方面, 这也是笔者不太满意的一个方面。先不说字不是很好看, 它既不是行书, 也不是楷书, 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板书的排布也不是很合理。老师自己也说到拿到一首诗歌, 首先要分析它的语言, 那么在罗列的要点中就应把“语言美”排在第一位, 而不是放在最下一位, 板书最好有顺序地、有逻辑地分布, 让学生一目了然, 而不是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未免随意性太大了。

纵观整堂课, 杨老师还是很有激情的, 有很多可取之处, 也一直面带笑容。但是, 在这笑容的背后, 牺牲的却是学生的时间, 学生的“笑容”。“泛语文化”的倾向、学生时间的侵占等, 都是现下语文老师们值得深思的一些问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笔者在这里呼吁一声:“请把课堂还给学生吧, 不要让学生成为可怜的‘多余人’!”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一堂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现在的很多课堂, 教师教的时间往往大大超出学生自己学的时间, “学生”部分的参与少得可怜, 几乎成了课堂的“多余人”。本文就以河津实验三中杨老师的初中语文教学视频——《乡愁》实录为例, 从学生意识、学科意识和技能意识三维度针对其教学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篇4:《乡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篇5:乡愁语文教案

课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四、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篇6:乡愁教案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 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2)从构思立意上,C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

1.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篇7:《乡愁》教案

戚氏初中

王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诗中名句。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

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像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设置情景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由自身经历自然过渡到“乡愁”这一主题,提问学生:在你们过去的十几年岁月中有没有过“思家”的毒?学生自由解答后,教师自然引出,平凡如我,普通如你,甚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余光中先生,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

二、深情诵读,独处诗韵 1.作者介绍

PPT展示,学生归纳重点 2.背景介绍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示创作背景。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时间点,进而理解表达情感。3.深情诵读

诗歌重在诵读。教师范读。

学生听后评价。听后引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语调、语速、感情。整体感知后齐读全诗。

三、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思考: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

2、思考: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用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化,你能找出这些词语吗?

3、这些意象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中叠词、量词用的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5、对比阅读席慕蓉《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有何异同?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仿写:乡愁是-----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篇8:浅谈如何编写初中英语教案

那么, 究竟该如何写初中英语教案呢?笔者以为, 初中英语教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写课题课型

课题及本课时的标题, 教师要准确地表明, 也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中英语课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 (包括阅读课、语法课、口语课、听力课等) 、复习课 (包括单元复习课、语法专题复习课等) 、习题讲评课等。课型不同, 教学方法也就会有所差异, 唯有明确的具体的课型, 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 而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 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通俗地说,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学到什么, 它是教案的首要核心, 也是教师授课的指向。教学目标应简洁浅显, 一目了然。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又要以教材为文本、紧扣实际学情。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通过本课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获得何种情感体验或思想提升。教学目标的设置还要有梯度, 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 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

三、写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突出重点才能确保全局。初中英语教师编写教案前要认真分析学生、分析教材, 把真正的重点体现在教案上、呈现在课堂中。

四、写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道栅栏, 教师要基于重点找出难点并为突破难点而想方设法。当然, 很多情况下, 教学重点即教学难点, 二者可以合二为一。

五、写学情分析

我们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在写教案时, 这部分往往最容易忽视或者最不屑写, 殊不知, 只有正确把握住了学情, 教师心中在会有数, 写起教案来也才会有底。学情分析可针对上一课时而言, 也可针对某个单元而议, 抑或视阶段学习情况而定。

六、写教学方法

是任务型教学法, 还是情境教学法等,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有明确的交待。教无定法, 教师要敢于尝试新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最合适、最高效的方法。

七、写教学用具

这是为了教师课前准备时有据可依, 如教学挂图、幻灯投影仪、盒式录放机、课堂补充练习等。

八、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学环节。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采取“导学式”教学, 以我校的“一二一模式”为例, 一“导”:教师引导、指导学生, 二“自”:自“学”———回顾相关“已知”, 自主学习“未知”;自“纠”———思考反馈结果, 自我纠正错误;一“合”:小组合作探究, 发挥集体智慧。

2. 知识要点。教师备课时对本课时的主要知识要写全写细, 这样上课时才会有的放矢, 不会遗漏。

3. 预计时间。

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 因此, 教师要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耗时做出初步合理的估计, 如此上课时才能从容安排授课进度, 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

4. 师生活动。

教师要在教案中体现口语化的课堂用语及各个环节的过渡用语, 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英语来表达教学内容, 要写出何时使用何种教学用具, 何时在何处板书何内容。教师还要写出学生学习的活动内容和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注意讲练结合, 使师生活动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九、写板书设计

板书的重要性、形象性、直观性不言而喻, 教师要在教案上计划好如何合理利用黑板, 生词、词组、句子分别写在黑板的哪个位置, 用何种颜色的粉笔, 写多少个等等都要做到教案有写、心中有数。条理清晰、书写美观的板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便于课堂结束前的小结。

十、写课后反思

与上述九点不同, 这是要在一节课教完之后才写的, 无论是课上得成功的经验, 还是比较失败的原因, 无论是教师课堂上的即时灵感, 还是学生课后的良好建议, 都可以写进反思之中。许多事实都表明, 善于坚持写课后反思的老师, 总是快于别人获得专业发展。只有把课后反思思得到位、写得即时, 也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总之, 初中英语教案的编写意义明显, 作用突出, 只要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 就一定会把教案用活、用好。

摘要:本文从对初中英语教案的界定入手, 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编写初中英语教案, 侧重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作文 智慧学习下一篇:信用社综合柜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