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

2024-07-15

抗震设防(通用8篇)

篇1:抗震设防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12-20

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 十五 号)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0年11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29日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的

决 定

(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由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年8月26日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经济综合、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科技等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经济增长比例逐年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财政投入。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有关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二章 地震监测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临震预测方案,健全和完善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和地震前兆信息传递网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且备案。

第八条

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三十日内批准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或者规划变更。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负责日常管理。

第九条

新建的一百二十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相应规模的地震烈度监测设施。

对可能产生诱发地震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大坝、矿山、油田、石油化工等重大工程,应当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其建设、运行和日常管理分别由建设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鼓励充分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地震监测信息应当及时逐级报送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已纳入本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台站、监测点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因搬迁或者撤销等原因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

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试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日常管理由原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一年以后,原地震监测设施方能撤销。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函告同级城乡规划行政部门。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审查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可能对地震监测环境造成影响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征求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五条 地震监测鼓励群测群防,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建设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 地震预报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七条 地震灾害预防坚持工程性预防措施和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以防震减灾规划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服从于防震减灾规划。城市建设应当符合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要求。工程建设用地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

第二十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病菌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或区域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建设工程;

(五)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认为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依法报省审批。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级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标准确定。

第二十二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定合格后,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结果所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四条 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医院、地震避难场馆、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应当按照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至少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成本。

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审查机构图纸审查前,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图纸资料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联合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已经办理相关手续的,及时依法收回或者公告作废,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对抗震设计的质量标准和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抗震设计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专项审查。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不予通过。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定后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不应超越资质范围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监理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施工质量监督,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监理责任。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竣工后,当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建筑工程联合验收时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专项验收。

未经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检查验收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相关行政部门不得核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

第二十九条 已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逐步完善地震诱发燃气泄露的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推动地震诱发次生灾害预警响应系统建设。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基建管理,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的规划和指导,逐步提高抗震能力。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鼓励每个家庭常备地震应急包,应急包内必备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纳入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完善和规范各级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网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增强社会防震能力。每年的7月28日所在周为全市防震减灾活动周,各级政府要组织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公安、消防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三十五条 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

(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交通、通信、铁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四)学校、医院、幼儿园、大型商场、体育场、大型公共娱乐场所、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五)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和储备单位;

(六)大型厂矿企业;

(七)其它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单位。

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部门和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二)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

(三)处置程序;

(四)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和完善以下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一)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支撑平台;

(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三)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四)地震应急指挥命令系统;

(五)地震应急信息通告系统;

(六)地震应急指挥管理系统;

(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八)地震应急灾情获取与遥感技术系统等。

第三十八条 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临震应急反应工作。

临震应急反应措施包括:

(一)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组织有关部门对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五)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十九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第四十条 地震灾难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将震情和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开展抢救、自救和互救,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四十一条 公民参加合法的、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其所属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为其志愿行为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地震灾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救援队和医疗队开展紧急救援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四十二条 地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按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

第四十三条 抗震救灾所需资金和物资,通过调拨、自筹、捐赠、保险理赔和信贷等方式筹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审计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给予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时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不需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中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非财政投资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资料未按规定上报、审定及竣工验收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建设单位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故意不将相关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提供给设计单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设计单位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建设、设计、审查、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及本条例中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工程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批准决定的;

(三)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四)在办理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务或为个人和单位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五)未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城市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城市建设不符合防震减灾规划,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六)虚报、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各工业区、开发区、管理区等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篇2:抗震设防

城镇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以程度。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一样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不一样行业的相同建筑,当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一样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篇3: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理探索

一、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理概况

房屋建筑工程中, 需要监理的内容是很复杂的, 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 需要相关的监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抗震设防意识, 积极保证整个工程的监督力度, 一旦发现施工中出现缺陷, 即刻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以保证各项程序都是按照工程的质量要求进行的。与此同时, 需要注重对于监理单位工作的检查, 确保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工程的效能要求, 对于施工过程进行监管, 保证图纸, 施工步骤和建筑结果的高度一致。另外, 在特殊工程的建筑过程中, 谨慎对待监理工作, 依照程序对于地震安全进行评测, 保证地震设防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监理控制的关键点

(一) 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开展之前, 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工作就已经开始。其需要关注以下五点基本内容:一是对于图纸的研究, 积极参与到设计交底和图纸分析的过程中, 对于图纸中的缺陷和不足, 尤其是在防震设防环节上的缺失, 要及时提出, 要求作出调整和修改;二是检查设计的图纸的抗震设防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 主要涉及到地震等级, 地震构造等方面的因素;三是严格审核相关的设计图纸的有效性, 即其是否经过审核机构的审查, 是否履行相关程序在相关部门备案。一旦发现异常, 要求其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四是保证初次工地会议的顺利进行, 确保权责清晰, 各司其职;五是积极开展对于施工单位的审查, 主要包括对于施工单位的资质调查, 以及对于施工人员的证件。

(二) 施工进行阶段。

施工过程往往复杂多变, 需要监理工程师做的工作量比较大。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对于地基情况的检查, 主要包括地基的选择, 埋藏深度, 布置的分布以及凿洞开槽位置等几个方面;其二, 桩基的承载能力的检查。依据相关标准, 检查桩基的承载能力是否可以满足抗震的实际要求;其三, 对于建筑方案和布置的检查, 要求做到和规定相符合, 和抗震设防的要求相符合;其四, 对于结构设计的检查, 保证其设计结果为双向抗侧力体系, ;其五, 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检查, 做到不同的结构都具备极好的抗震功能;其六, 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总高度和层数的检查, 这些因素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得关键墙体能够发挥出抗震承载的效果, 确保构造柱, 圈梁数, 预制板长度, 楼板与墙体的连接都是合理的;其七, 对于超限楼层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抗震设防要求的检查, 严格保证其施工开展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

(三) 施工结束阶段。

施工结束阶段的监理工作, 相对来说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很多, 但是由于在工程监督的最后环节, 往往需要更加重视。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其一, 对于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对于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测量, 确保整个工程的所有检测点达到80%以上的合格要求, 在这样的检测结果之后, 才能够认定为合格, 并签字认定;其二, 严格审查分项工程的质量, 保证程序的有效运行;其三, 对于分部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 严格审查程序, 以抽查和实测相互结合的方式去确定其质量, 保证抗震设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四, 把握时间, 及时通知建筑单位办理抗震办的验收程序, 对于验收没有符合规定的, 不予合格处理。

三、对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监理控制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抗震设防责任体制。

目前, 大多数情况下, 建筑工程在抗震设防方面都没有明确责任, 没有相关的体制来保证此项工作的运行。从这个角度讲, 积极促进监理单位的抗震设防体制,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主体上。

(二) 不断增强抗震设防的意识。

很多的监理单位对于抗震设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使得很多的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意识缺乏, 对于相关的抗震设防的标准和规则没有清晰地掌握, 使得监理工作效率极低。对于这种情况, 相关的监理单位应该加强对于监理工程师的培训, 尤其是加深国家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认识, 使得监理工程师树立起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意识, 不断增强其抗震设防的认识水平, 提高其监理的水平。

(三) 不断提高现场监理人员的素质。

目前,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过程中, 有部分的监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 技术水平低, 对于国家和工程在抗震设防上的要求认识不清, 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导致工程的延误或者误导。由此, 需要监理单位积极开展技术上的培训, 不断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监理水平, 充分结合目前的标准, 强化内部培训的力度, 保证监理工程师可以熟练地使用相关的标准去指导和纠正施工中的错误, 以确保整个房屋建设的质量。

(四) 强化与设计单位的联系。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有部分的设计单位, 受到技术实力的限制, 在设计上出现很多的漏洞, 尤其在抗震设防方面的设计不合理, 难以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这样的情况, 监理工程师没有快速地作出反应, 认为此类问题是设计方的问题, 一味的尊重设计图纸的要求, 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后期使得建筑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房屋建设的抗震工程也难以有效实现。对此, 要不断强化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的联系, 对于实际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映, 要求设计单位作出整改, 避免后期的返工建设, 既浪费了资源, 也难以将抗震设防的效果做好。相关的监理工程师应该有着强烈的监理意识, 对于图纸问题, 要第一时间联系相关的设计单位。

(五) 重视重大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

对于类似于学校, 医院等重大工程建筑项目, 要求监理工程师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测, 再依据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此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是符合抗震设防的要求的。在此过程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联系和上报, 要求相关的单位作出整改。

四、结语

作为监理工程师, 需要对于整个建筑的监理工作负责。在如此的工作重任下, 需要监理工程师认清现在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断强化学习和交流,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争取在房屋建设中的抗震设防上做到不断的突破, 找到更加有利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 注重与建筑主体的联系, 对于不合格的问题及时调整, 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顺利实施。

摘要:文章结合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监理控制的实践经验, 详细介绍了监理工程师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 对于详细的监控要点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理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监理工程,房屋建筑,抗震设防

参考文献

[1] .周德源.筑结构抗震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GBJl1—89/GB500l1-2001

[3] .魏英祖, 郭金贵.西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J].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 (4) :351~356

篇4:对攀西地区抗震设防的探讨

关键词:攀西地区;抗震设防;探讨

一、我国的地震及预防情况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所处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等活跃板块相临近,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仅仅上个世纪,我国七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就占世界的30%左右。《东北深震与我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统计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有90%以上的城市和地区都处于地震高发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就是建筑物的抗防震能力是否合格,所以说提高房屋的抗震等级是有效防止地震时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的有力保证。

攀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一地区由于其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少数民族固有的民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对抗震设防措施仍然没有多少概念,农户大都是自建房,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增加抗震设计和施工。而这一地区恰恰是地震多发区,有时地震强度达到七级以上,对于没有任何设防的当地民居来讲,抗震形势不容乐观。

二、攀西地区住宅区的抗震情况

首先,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其民族习惯和经济局限性,往往对民居的选址遵循传统,按照风水地势而定,而这种感性的选择往往不利于防震,即使很小的地震可能都会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次,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利用的是传统的建造工艺,没有加进任何防震技术,原始的土墙成一字型结构,没有任何抗震能力。同时,且黏土中还没有掺入稻杆或竹条等增加粘合度,在下雨时,这种黏土还会吸收大量的水份使房屋自身的载重量加大,这样就降低了房屋的防震动能力。

三、对攀西地区建筑物抗震加强的措施

3.1要想改变攀西地区抗震现状必须先对这里人们选址建房的习惯进行科学引导。攀西地区山体土体松软,在地震发生时常常伴随着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进而导致房屋因没的任何防护措施受到破坏。因此远离山脚,选择有硬土层等地段建房成了安全的根本保证。

3.2在盖房时要打牢地基,攀西地区很多地方的土质层疏散可能满足不了盖房时打地基的要求,这时可以考虑对地基进行人工加固。人工加固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地震震动对地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采取的一种人为的增加地基稳固性和承受力的措施。因为攀西地区民房特点以层数少(一般为1到3层)、负荷小为特点,所以在施工时可以用重锤进行夯实,这样既降低了建房成本,又提高了防震性能,能被广大农户接受,同时在造这种房屋时还应该加大底层面积,提高地基稳定性。

3.3地上部分的设计也应该以防震为主要指导,这种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空间的对称性,布局要有规则,立体剖面和墙体侧面强度要保持均匀,墙面的尺度和强度要保持一致,同时保证抗震墙位置的确定性。

3.4攀西地区民户进行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是土坯夯土或砖土。以攀枝花市周边农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土木结构房屋80年代以前为105770户,到2008年为33215户,减少了68.6%;砖木结构房屋80年代以前为4367户,到2008年为41269户,增加了950%;在盖房之前进行地基夯实的已经达到100762户,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已经开始重视地基夯实在防震中的重要性。

3.5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汶川地震、攀枝花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破坏性地震的频发,不断引起人民对抗震设防的重视程度,基于此,攀西地区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建房及旧房改造的宣传和扶持力度,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弄农户的抗震设防意识。可以对建房及旧房改造采用抗震设防工艺和设计的农户进行相当额度的奖励,刺激农户的积极性。

四、震后房屋的修补工作

对震后房屋的巩固和修补工作可以有三种方法。1.在开裂部位很小的窗户上面或门上面的表面和裂缝部位围绕具有一定强度有韧性的钢丝,并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水泥修复,抹水泥的厚度要附合规定要求。2.由于墙面原有的灰层影响水泥的粘着力,抹灰的具体做法应是先铲除墙面原有的灰层,然后将修补墙体的专用胶在压力作用下充进裂缝内,同时粘合以后要对外墙体实行高强度钢筋捆绑。然后按照规定对外墙体进行刷灰,从而增加墙体的加固作用。这种修补方法适合于裂缝较多但开口不大的墙体。3.如果遇到强震使墙体裂缝开裂较大时就必须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其个把补过程与抹灰相似,只是这种修补方法需要支板,而且对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接点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以这种方式修补后的房屋的抗震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

结论

虽然攀西地区是地震高发区,但是人们防震意识仍然很淡薄。这里农村居民的住房大多还是以土木、土坯结构为主,在地震时受害最大的也是这种房屋,所以攀西地区的房屋要想提高防震强度必需先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意识提高了,人们在建房时自然就会建筑附合防震规定的房屋。再有针对这一地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全部拆除不附合实际,所以只能基于地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对房屋建设进行防震改进。

参考文献:

[1]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耿淑伟;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的规定[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篇5:抗震设防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1

一、工程概况-------------------------1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1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4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6

七、安全注意事项-------------------8

工程抗震设防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施工图纸 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主要概况

本工程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城内,结构形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十一层。4#楼建筑面积48029.56平方米,建筑长107.22米,宽30.51米。

2、结构概况

建筑设防抗震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框支框架二级;框支柱及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一级: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剪力墙为三级。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

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框架梁

①梁的截面尺寸,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小于 200mm;截面高宽比不大于 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小于 4。

②梁的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不大于 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不小于 0.3。

③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 2mm。

④梁的纵向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不少于 2φ14 且分别不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

⑤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3抗震墙 ①抗震墙的厚度不小于 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 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小于 20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16,底部加强层为1-3层,暗柱箍筋间距为150mm,抗震墙体双排钢筋之间梅花形拉筋间距为400mm;其余楼层,暗柱箍筋间距为200mm,拉筋为600mm。

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 0.25%,并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大于 600mm,直径不小于 6mm。③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④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

1、原材料的控制:进场的所有施工材料,必须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合格证,销售单位的资质等资料证明。材料进场后进行外观检测,材料与所附资料相符并没有问题再送检测机构复试,待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2、工艺的报验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专职质检员与施工负责人进行验收,合格后提交监理和甲方进行工程验收,监理验收合格并进行签字后可进行下道工序。但基槽、基础钢筋及接地预埋、主体中间验收等重要分部分项必须经设计院、质监站、抗震办参加隐蔽验收。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发地震灾害,施工严格按施工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进行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基础部位的筏板采用《筏形基础》04G101-3,基础墙体、主体墙体及梁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梁-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03G101-1修订版,现浇楼板采用《现浇混

凝土楼面与屋面板》04G101-4及相应的建筑设计、验收规范。1.地基与基础

(1)根据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为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槽深度为-3m,开槽时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放坡。按照勘探结果,基底原土层的承载力不足以作为持力层,根据设计要求对持力层进行加强,加固方法是钻孔现浇素混凝土桩、铺200mm厚碎石褥垫层相互结合做为持力层。本场地地下水位较低、而且水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本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4)根据涿州市地质资料和本场地土层承载力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拟建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20米的深度内底地层剪切波速一般为210-220m/s,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

(5)基础为 钻孔桩基础每个设计空洞800-2000;每个桩均嵌入持力层内,混凝土的浇筑快速连续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2.地上主体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自首层至顶层的剪力墙(包括电梯井剪力墙)与框架梁形成整体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梁

①与混凝土墙连接的梁,箍筋在距支座1.5倍梁高范围内加密间距100mm; ②梁上开洞均以结构为准,严禁随意留或凿洞,预留洞附加筋按大样图设置;(2)剪力墙

①剪力墙各种构造要求按照03G101-1执行。

②墙上孔洞必须预留,不得后凿。除按施工图纸预留孔洞外,还应由各种的施工人员根据各工种的施工图纸认真核对,确定无遗漏后才能浇灌混凝土。(3)楼面、屋面板 楼板构造详图集04G101-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

1.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抗震结构工程的质量,必须设置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我检查,根据规范的具体要求,着重检查以下的项目:(1)弯起钢筋的弯起部位、弯起高度;

(2)钢筋的受拉筋的接头位置,钢筋的规格及根数;(3)洞口加筋的位置、大小、布置的情况;(4)拐角处附加钢筋的长度、位置及布置情况;(5)梁柱箍筋加密情况;

(6)梁、柱变截面及交接处工艺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合格后再由其他班组检查,互检合格后,交给下一班组做交接检查,待合格后再报验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2.重要分部分项工程验收(1)基槽的验收。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阶段性的验收,也必须有质监单位的监督,方可验收。(2)地下部分的验收。按设计意图施工完每步工序并自检合格后,均向监理项目部、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申请验收。待完成地下部分施工后,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才可进行地上结构施工。

(3)主体验收。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进度,在结构施工中项目部计划主体分二次验收,即九层、十八层。每次验收均在自检合格并经项目监理部确认后,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申请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二次结构施工。(4)竣工验收。工程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完成,达到并满足使用效果后。自检合格,并通过项目监理部组织的初验;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及相关单位申请验收。待参加验收的各方一致认可该工程,在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符合设计要求,并予以签认,该工程才可交付使用。

七、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严格注意脚手架的稳定性、脚手板的安全性。(2)高空作业时应挂安全带,并且要高挂低用。

篇6:学校医院抗震设防策划方案

二、加强学校、医院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学校、医院现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医院建筑物的建筑年代、结构类别、抗震性能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登记、统计。

(二)对学校、医院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各县(市)区政府在开展抗震性能普查、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学校、医院的建筑物,责成产权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签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三)推进学校、医院危旧建筑物的拆除重建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以“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危旧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危旧建筑物的拆除重建工作,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或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仍不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危旧建筑物必须停止使用,尽快予以拆除重建。

(四)依法提高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医院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按照《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从 年 月 日起,对我市辖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医院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基本设防烈度1度的标准进行设防,其它县(市)及市内五区按8度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履行相应的责任。地震、城乡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责。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学校、医院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

篇7:公路桥梁抗震设防要求

第一档次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系指特大桥、大桥、隧道和破坏后修复或抢修困难的路基、中桥和挡土墙等工程),此类工程地震破坏后会引起严重后果,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国防上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抗震等级定为一级,设计基准期为80年。

第二档次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一般工程(系指非重点的路基、中小桥和挡土墙等工程)和二级公路的抗震重点工程以及二三级公路路工程抗震设防目标

公路工程对政治、经济、国防和抗震救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震时一旦发生破坏,将造成交通中断,后果非常严重。进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等级公路的重要性程度,考虑重要性系数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重要性系数的取值与工程类别有关,《公路抗震规范》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修复(抢修)难易程度上桥梁的支座。此类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其抗震等级定为二级,设计基准期为60年。

第三档次为二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三级工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以及四级公路上的梁端支座、梁端连接、支挡措施。此类工程具有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其抗震等级定为三级,设计基准期为40年。

第四档次为三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四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此类工程的抗震等级定为四级,设计基准期为。

第五档次为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此类工程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在200辆以下,一般可以不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我国根据地震的不确定性、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国家的经济条件及公路工程的特点和用途,在考虑国家经济力量可以承受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公路工程设施基本完好的前提下,提出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总目标:按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公路工程在发生与之相当的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位于一般地段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工程,经一般整修即可正常使用;位于一般地段的二级公路及位于软弱粘性土层或液化土层上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三四级公路工程和位于地震危险地段(指发震断层及其邻近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崩塌、岸坡滑移等地段)、软弱粘土层或液化土层上的二级公路以及位于抗震危险地段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工程,保证桥梁、隧道及重要的构造物不发生严重破坏。

2 桥梁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1)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

选择公路工程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评价,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及危险地段。

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地段;不利地段,一般是指孤突的山梁、高差较大台地边缘、软弱粘性土及可液化土层等地段;危险地段,是指发震断层及其邻近地段和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地段。

路线与桥位宜绕避下列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段;地震时可能陷塌的暗河、溶洞等岩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矿穴地段;河床内基岩具有倾斜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地震时可能倒塌而严重中断公路交通的各种构造物,

对河谷两岸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而造成堵河成湖的地方,应估计其淹没和堵塞体溃决的影响范围,合理确定路线的标高和选定桥位。当可能因发生滑坡、崩塌而改变河流方向、影响岸坡和桥梁墩台以及路基的安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确定合理的桥梁结构方案

在确定路线的总走向和主要控制点时,应尽量避开基本烈度较高的地区和震害危险性较大的地段;在路线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地形,正确掌握标准,尽量采用浅挖低填的设计方案以减少对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

对于地震区的桥型选择,宜按下列几个原则进行:尽量减轻结构的自重和降低其重心,以减小结构物的地震作用和内力,提高稳定性;力求使结构物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以减小在地震中因扭转引起的附加地震力;应协调结构物的长度和高度,以减少各部分不同性质的振动所造成的危害作用;适当降低结构刚度,使用延性材料提高其变形能力,从而减少地震作用;加强地基的调整和处理,以减小地基变形和防止地基失效。

(3)震害调查表明,梁桥的震害主要发生在下部结构,桥墩在纵、横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剪切破坏或弯曲破坏,使得墩身错位倾斜,导致落梁现象,引起桥面垮塌。桥台背后土体易在地震作用下失稳,推动桥台向河心滑移,并伴有沉陷和倾斜,梁体沿纵向挤压桥台,重则支座剪坏桥台断裂,造成边跨落梁桥面坍塌。桥梁支座在地震力作用下,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支座锚栓剪断、活动支座脱落、支座连接破坏等,支座破坏常常导致落梁。震害资料同时显示,梁桥上部结构一般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震害主要是梁端撞损、梁片分离等,不影响梁的承载能力,震后也不难修复。

因此,按照《公路抗震规范》规定,在梁桥抗震验算时,应分别考虑顺桥和横桥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注]计算墩台和支座承受的水平力以及地震动力水压力,并应考虑顺桥方向桥台的水平地震力和地震土压力。而对于简支梁和连续梁桥上部结构的抗震能力一般不予验算,但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桥墩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采用静力法。对于结构特别复杂,桥墩高度超过30m的特大桥梁,可采用时程分析法。

3 公路桥梁设计反应谱

一般梁桥抗震计算仍采用反应谱理论,桥梁抗震设计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基本原理和导出方式均相同,但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谱的形状及参数取值也有微小差别。

篇8:抗震设防

一、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

震级就是一种衡量发生的地震强度的指标。地震烈度通常是指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而遭受的破坏程度。抗震设防烈度通常情况下均是取其基本烈度, 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建筑物的大小、高度、类别以及当地抗震设防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 对于特定的某个地区, 其发生地震的震级可能是不确定的, 但是其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确是国家规定好的, 到目前为止这个规定还是固定不变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包括6度、7度与8度。要想提高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就必须要提高相应的抗震等级, 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影响建筑抗震等级的因素不仅有地震分组、建筑场地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以及设计的基本加速度等外部环境, 还有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类型以及抗震设防分类等。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将直接增加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在压力, 同时也会提高相应的配箍率以及配筋率, 进而对建筑的造价产生影响, 影响的主要方面就是加大了钢筋与混凝土的使用量。

二、实例分析

(一) 建筑物的概况

该建筑物是一座普通的10层综合办公楼, 其建设结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物的总高度为40m, 第一层高度为3.7m, 第二层到第十层的每层高度为3.3m, 选用平顶的设计, 围护墙采用190mm的加气混凝土建筑。该建筑类型属于丙类, Ⅱ类的施工场地, 第一组的地震分组, 地面的粗糙度属于B类, 其基本风压为0.5kN/㎡。

(二) 分析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时的土建造价

通过分析、计算上述建筑工程的相关数据, 可以得出该建筑在不设防以及设防烈度为6-8度时的土建造价的差异以及设防烈度不同时土建造价的变化情况, 此处的土建造价包含了主体结构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管理费、机械使用费以及其他直接与间接的费用等。其具体数据见表1、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在结构体系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将抗震设防烈度由6度提升到7度增加的横截面尺寸需要增加6根柱子;由7度提升到8度则需要增加13根柱子的横截面尺寸, 除此之外, 增加各个构件的配筋数量。对比不设防的情况下, 将抗震设防烈度提升到6度的时候, 其土建造价的增加率大约为2%;提升到7度的时候, 其土建造价的增加率大约为6%;提升到8度的时候, 其土建造价的增加率大约为11%。

(三) 提高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方法

首先, 当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由6度到8度的时候, 可以通过改变配筋率以及构件截面尺寸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其次, 当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大于8度的时候, 也可以通过改变配筋率以及构件截面尺寸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但是这样的方式已经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不仅会增加构件的纵向尺寸, 降低使用面积的有效性, 还会增加地震的作用力。这时应当通过改变建筑的设计结构、设置相应的隔震消震设施以及增加抗震支撑结构等有效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进而实现抗震设防烈度的标准, 这样的方式所增加的造价要比改变配筋率以及构件截面尺寸的方式少很多。所以, 选用适合的结构体系为建筑抗震性能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会直接影响土建造价。再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抗震技术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多, 目前主要研究的就是斜撑体系, 对于降低建筑的土建造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结构的纵向构件的主要功能就是承载纵向的压力, 而在进行承载水平压力的时候就会变为受弯构件, 这时就要有非常大的横截面尺寸, 非常的不经济。如果选用斜撑体系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斜撑体系中的构件均为拉压式构件, 对于水平压力的作用有着一定的抵抗能力, 并且可以降低纵向建筑构件的数量以及减小相应的构件尺寸, 进而降低建筑土建造价。最后, 除了利用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以外, 还应当采取相应的隔震、减震等方式, 尽管增加了相应隔震、减震等设施的费用, 而因为降低了作用在建筑结构构件上的地震作用, 进而降低了建筑配筋以及结构构件的使用数量, 导致相应的建筑造价也有所减少,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 计算工程的总造价, 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 通常都会接受一些建筑造型比较奇特或者室内外装修都比较奢侈的方式, 但是却不考虑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降低这方面的造价投入。这样“重外观、轻结构”的思想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就会遭受到惨痛的代价, 结构才是整个建筑的立足之本, 只有加强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才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标准也在逐渐的提高, 尤其是对于建筑的室内装修。除此之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对于建筑中使用的相关设备、仪器等也在不断的更新, 进而增加了建筑的总造价。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得出, 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对于建筑总造价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 相比整个建筑结构的造价, 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尤其是一些地价比较昂贵或者装修比较豪华的费用占据的比例就更小了。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谭一平.广厦建筑结构通用分析与设计程序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周雍年, 张晓志, 谢礼立.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效益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 (01) .

[3]许东.抗震设防烈度的变化对框架结构钢筋用量影响的定量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3 (07) .

上一篇:初一作文植树节见闻下一篇:第十二周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