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

2024-04-17

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精选8篇)

篇1: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

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

岁月匆匆过,年华似水流。

一年大学已擦肩而过,如流水般从天边滑落,找不到自我,却也从未停留……这一路走来,我们曾承受过的酸甜苦楚又该怎样道来?

在这物欲横流的尘寰,吾辈却能找到此等安好之地,吾生怎不生欢喜呢?这偌小的天地,给了我最贴心的温暖和最真的安慰。这恐怕是吾辈求学以来第一次所拥有的`罢!

“你一年都没有想明白……”这是曾老师对我的娓娓箴言。是呀!小生的确是没有看透世人的你争我夺,总以为自己付出的就一定会有我想要的结果!错了,我真的错了!当我把现实与梦想折叠,才明白自己错在过于在乎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错在小生还没有放开心胸,悸余曾经的失败,不悦于自己没有得到的自己本应该拥有的……在这所过去的一年,吾生怎不狼狈!

如今,要我拾起过去,实属再现那曾留下的伤疤,不是吾生不敢面对,而是那都已成为过去,为何还要让它重现我的生活呢?吾生不希望它再次影响的自己的心态,允许小生尘封那过往的回忆。

一年过后,我总算明白了这些。越想获得,你却又偏偏得不到。吾生学会了把任何想要得到的外界的噱头放低,放低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吾生又为何不能看淡这空空如是的物质,只求那心灵的收获?!

外界,有太多迷惘和诱惑,如是我闻,心静如水是何等难以达成!但为何不是吾辈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吾生只求那心灵的祥和与安静,让灵魂得以升华……作伴欢沧海,结生度余年。

秋,只愿陪你看那细水长流……

细水长流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你们总会相作伴游沧海,结生余年。

篇2: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

彼时的再见,成了真的不见。有多少往事,在逐渐繁忙的生活琐碎里,渐渐的消失在记忆的深处,直至像尘埃消失在空气里一样消失不见……有的人,并不是不想再见了,只是时间久了,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就这样,不打扰,不问候,渐渐的沉浸在“相见不如怀念"的自娱自乐中不可自拔。

又到了一年的临了,前两年的自己,在这个时季,也该在起程的路上了吧。旧时的时光总是值得留恋的,只因在那段时光里,有一群可爱的你们……

呵呵,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脑海中一一划过,似乎在梦中都还敲响的键盘声,是你俩通宵打游戏的动静。那时候,我不喜欢游戏,也不懂得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你们,能够让你们这样整宿整宿的不睡,只为了一局又一局的游戏。虽然到了现在,我也不喜欢游戏,更不懂得游戏对你们的吸引,但我却怀念那一段伴着你们敲击键盘入睡的日子,也不知现在的你们,过得可好?

那段日子,总有一个勤劳的身影,在宿舍里动来动去,那是你在一遍又一遍的打扫,拖地。记得,在宿舍里,你总是睡得最早的一个,每天23点不到,就能听到你打呼的声音。那时的你,不用电脑,偶尔会用手机玩玩小游戏。欣赏你在轮滑上飞扬的身影,听说,现在的你,还在继续轮滑上的飞扬,希望你飞得更远,有梦就有远方。当然,不知现在的你,可还是喜欢一个人的旅行。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漫步沙丘之两个人的细水长流散文

世界之大,大的生畏,有的人一生流浪四方,看过千山万水,踏过无数过国度,领略过无数风土民情,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只是一辈子太短,还是走不完这世界的路,看不完所有的风景;世界之小,小的离奇,有的人一辈子固守一方土地,总以为自己看见的三寸天堂便是心中的世界,没有去过城市,没有品尝过美食,没有认识太多的人,日日辛苦劳作,身上满是苦痛的痕迹,手里却总还是那么零星的收入,朝不保夕,只是一辈子太长,长到没了尽头,苦到了尽头。

我们只是普通人,走在拥挤的人潮中,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遵循着老祖先留下来的生活轨迹,出生,蹒跚学步,去学堂,等书读到一定程度,等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催婚,现代的爱情难得圆满,物质总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有电影里一句台词说:爱情令人神往,但金钱却是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有了婚姻,开始繁衍后代,紧接着,我们走上了父母走过的路,一路向西,慢慢如同太阳的光辉渐渐陨落,一生就此结束。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所谓的生活,似乎没什么瑕疵,没什么漏洞,有时候我只觉得人不应该如此,只是我又不知该如何更改这条路。

茫茫世界,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世界,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却忽然某一天有了命中注定的交集,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奇妙,能够产生友谊,爱情,亲情的分子,进而产生了酸甜苦辣咸辛辣七味。刚出生的我们是近乎纯洁干净的存在,只是经不住岁月的考验,经不住尘世的熏染,饱受过世间风雨,将七味尝遍,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些与自己相伴成行的人,有的人迷失在途中,再也寻不到最初的自己;有的人坚守初心,朝自己心中的方向一路向前;有的人在途中退了场,退出偌大的滚滚红尘,成为局外人,久而久之,你会突然发现,你身边相伴的人越来越少,不知在何时,你的亲人、朋友、同学渐渐消失在你的视线里,没有一句再见,只留下一处记忆空寻,在黑夜静谧时,孤影无声流泪。

人习惯在追忆青春,遗憾往事,当年留下的满纸留言渐渐的被自己遗失在那连七彩琉璃的阳光都照射不了的凄凄黑黑的死角;当年一起嬉戏打闹,相约成行的伙伴慢慢的被自己遗忘在那种风草枯长墙脚蜕皮的转角处;当年搁浅在心里的珍贵的青春记忆缓缓的被自己遗留在那岁月刮起的风雨中。我们曾有那个心,想要抓住被岁月抛弃的东西,想要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只是现实无奈,我们被拥挤的人潮推挤着向前,昨日花谢花开,不是梦,就让往事都成风,心随你动。

又是一个冬天,我站在迎风处,听见寒风扰乱落叶,撩拨过往的忧伤,云如枯丝,细细白白,长空辽阔,似无任何遮拦,只觉景色格外凄凉,心生无限感慨。平日里常与人言,将世间一切看淡,无论是对人,对事,都一概淡然以对,活得潇洒,若要真真切切完完全全的做到,怎么一个难字了得。有些许时候,写一些文字,为人事扰乱心绪,感受过苦痛,体会过离别,品尝过思念,体味过悲欢,终究做不到全然的安之若素,淡然若水,毕竟我们只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俗人。满纸感伤,心绪难平,因为苦痛,曾嚎啕大哭,因为委屈,曾夜里悄声哭泣,因为快乐,曾笑出了眼泪,曾有时候,因为送别,转身泪如雨下。经历多了,便就成长了,失去的同时也收获了,少了眼泪,多了份隐痛,多了份留恋。

篇6:牵一人手细水长流爱情散文

我们生命之中,遇到与自己有缘分的人,很容易。然而,遇到一个你愿意和他相守到老的人,不容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你、都适合你。毕竟,一辈子很长。

光阴,山南水北,人来人往中,一切陌生与擦肩的上演,都顺应自然。每一种缘分,都是人生一段美好的经历。如若,错过的足够多,花光所有的运气,相逢自己喜欢的人,遇见两个人的人生,每天烟火家常,说许多废话;那人始终比自己大度,岁月,由此安详。

人到了一定年龄,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思想,渐次隐退。等到人世风景都看透,内心平宁,更渴望一种细水长流的情感。喜欢你的人,看重你的现在,而爱你的人想要你的未来。最好的爱,不一定山盟海誓,不一定刻骨铭心,而是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

风尘仆仆,许多年,人情世故的冷暖相袭,种种情感的不平经历,曾几何时,我们遗失了那颗纯澈的初心。一路风雨兼程,心境必然染了沧桑。许多的想法,也许终不能被人理解。然而,又有什么重要呢!只须有那么一个始终在乎的人,护住自己余生的眼泪,呵护自己一路周全,便足够!

再浪漫的爱情,长久下去,最后都会变得平俗、庸常。只有那个适合你的`人,才能让你的日子过的安怡、安心。冷暖相宜、有滋有味的生活气息,会让你感到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快乐、灵魂的安如。幸福是一份深切的感知、拥有的满足。幸福,是想要的都顺应了心意,不辜负自己。

顾西爵说:“人这一生,总会爱上那么一个人,他可能并没有多好,你只是刚好就喜欢那几分好。”何其幸运,而那个人也刚好喜欢自己,便是可以用一生托付的爱人。他懂你的欲言又止,懂你的忧伤欢喜,自由而宽容的心,善待彼此,不用太多介意,也无需太用力。倘若,爱是一种喜欢的坚持,那么爱了就要坚持到底。年轻的陪伴,若懂得珍惜,也许,忽而就是一辈子。

人生路上,相逢太多的人。有的人适合靠近,有的人适合远离;有的人适合尊重,有的人适合戏闹;有的人适合喜欢,有的人适合爱。有的人,只适合挽手走一段路,有的人,却适合一辈子相伴。一直记得有个人喜欢说那句:来日方长,日久见人心!是的,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合适自己一辈子,需要时间来验证。

海子说:“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若没有什么很遥远的梦想,有那么几个小而简单的愿望,且都能一一实现,就很好。素衣淡茶的朴素生活,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不是日子足够好,而是自己懂得满足。

最好的生命际遇,是一切的付出,都心甘情愿。用优雅的心相遇,用宽容的心交集,用微笑的心道别,用感恩的心怀念。辽阔的生命天空,总有一朵云,为你停留。时间里消磨,习惯了他的存在。慢慢,你会为他学乖了,变可爱了。牵手人生,等有天,一起把岁月熬老,所有人都不知去向,所有世事都淡忘,只有他,始终在自己生命里。

篇7:细水长流的抒情散文

茫茫红尘,淡淡人生,回首三千,情然依旧,

咫尺天涯,平平淡淡,但回往事,爱已随风,

人生如梦,岁月见老,弹指挥间,时光相伴,

情如流水,一曲琴音,一段心情,情谊浓浓,

真情如画,爱如笔尖,心灵交汇,笔触暖语,

风雨兼程,世事难料,一路相伴,愿爱到老,

情依旧细水长流,爱淡然陪伴永远,情可以平平淡淡,爱可以入入蓉蓉,真情一生就一回,深爱今生就一次,人可以淡然相忘,心不能视而不见,一段情爱于心中,至此一生了如然,岁岁年年长相伴,相爱陪伴要永远, 红尘中指尖轻弹,流年季时光相伴,穿越文字里行间,相守牵念于情了,深深珍藏在心间,念起便是一世情,相守就是一生爱。浓浓的色彩,灵动的笔触,也绕不出一路的相伴,用真实的文字,体味一颗善感的心,生命雕刻着一份真情,相约在最美的时光里,彼此一份真情的牵挂。总是相系美丽心间,品味你我真情的清香与温暖,感动着一份缘的相遇,沉淀一份情意,心醉一份相逢。祝福深深,情谊浓浓,如丝的友情,如缕的友爱,在这一刻凝成永恒,留下一段美丽的风景,把彼此相约在心路的友情,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愿快乐与你相伴,唯幸福与你同行,真情一直到永远,真爱一生长相伴。

一份前世的情缘,篆刻了今生的笔尖,为你绘下了一幅斑斓的画卷。

一句前世的誓言,旖旎了今生的琴弦,为你谱下了一曲醉心的温暖。

爱是人生最美的语言,情是人间最浓的色彩,情是爱的依托,爱是情的绽放,情在理解中懂得,爱在包容中升华,情能融化心灵的冰霜,爱能抚慰生命的荒芜,情是心湖上奏出最动听的音乐,爱是生命中开出最温情的花朵。有爱的地方,就有来自心灵最温暖的守望,有情的角落,便有了来自灵魂最温情的笑意。人生因为情而丰盈,生命因为爱而美丽,盈一份感动于生命中,让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依,爱与爱永恒。用一份真心的付出,在文字暖语,总会让久违的心感动,在真情笔尖,总会令相知的心陶醉,真情于心灵交汇,快乐与喜悦分享,听一曲琴音,拾一段心情,一字一句,恰似你的轻轻呢喃。一点一点,爱你是浓浓的思念,一帘一梦,恰似你的脉脉柔情。多少牵挂默默无声,多少感动泪盈眸中,多少感伤互诉心声,多少陪伴风雨无阻。咫尺天涯的身影,天涯咫尺的心灵,万水千山的思念,天涯共此时的柔情。

一盏前世的心灯,照亮了今生的书笺,为你写下了一首如水的缠绵。

一壶前世的老酒,氤氲了今生的心间,为你梦下了一场不悔的爱恋。

爱能陪伴取决一段情,情能到老取决一世爱,若缘浅情深,空劳牵挂,即便我千次痴念,百次回眸,到头来也等不到你花前月下。 若一页心音,半指流沙,即便我以血为墨,鱼雁传书,到头来也等不到你十里桃花。每一份感情,都是在理解中永恒。每一种相处,都是在包容中幸福。人心只有一颗,别拿冷漠周全,诚信只有一次,别拿谎言挑战,真情只有一回,别拿虚假敷衍。不是每一场缘,都能永远,不是每一段情,都有结局。一颗心,付出久了得不到回应会受伤,一份情,冰封久了得不到温暖会变冷。缘分的长短,需要双方用心呵护,感情的深浅,需要彼此好好珍惜。所谓真情,就是可以相互取暖,所谓真心,就是始终不离左右。再热的.心,如果不被重视也会凉,再深的情,如果不被珍惜也会淡。错过一辆车,可以等,错过一个人,也许就是一辈子,真情不可玩弄,真爱不可愚弄,否则;爱失去了永远都找不回来。

一帘前世的烟雨,倾心了今生的水岸,为你滴下了一怀爱恨的呢喃。

一段前世的邂逅,浅醉了今生的牵绊,为你守下了一片紫色的浪漫。

一份阳光明媚的心情,懂得疏风斜雨的温柔,若各怀心愿,彼此为家,即便我高台望断,泪落倾城,到头来也等不到你共话桑麻。若岁月流逝,倾尽昭华,即便我宫门高阁,忆念成殇,到头来也等不到你厮守白发。爱有千般,情有万种,一段情,始于情忠于爱顾家,一世爱,始于爱顾于家为己,情分亲情爱情,爱有大爱小爱,一生一人一知音,莫负命中有缘人,一浓一淡一段情,莫负儿女老双亲,一远一近一生爱,莫负当初结发人。一离一别,一聚一分,红颜已老,岁月无痕,一朝一夕,一岁一年,情遁梦远,爱梦情然。甜一阵苦一场,请为你执爱的人而守一生,苦一世梦一程,请为你始终的情呵护相惜,让爱从此有了归属,无论人情冷暖,是风是雨。相爱的心,是此心连着你心,相知的份,是此生系着彼生。让爱随心长大,让心随爱丰满。喜欢那些温暖的情怀,你掌管我的幸福,我陪伴你的未来, 情依旧细水长流,爱淡然陪伴永远。

一次前世的回眸,朦胧了今生的泪眼,为你留下了一世情长细流水。

篇8: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上一篇: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下一篇:战略读书笔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