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哪个版本好

2024-07-03

鲁迅全集哪个版本好(共5篇)

篇1:鲁迅全集哪个版本好

《富兰克林传》哪个版本好一点呢?

我看的是富兰克林的自传,其他版本的传记没有看过。不知道您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但因为我和我爸爸都读过这本书,交流过,都感觉收获颇多,对富兰克林先生也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会写写青年和约半百年龄段的人对于富兰克林自传的不同感想,希望能对你有所参考。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先生从出生写到中老年(未写完就去世了),其中他写了许多有着教育意义的自己的小故事,也有自己青年时代自我提升的过程和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何打拼,如何与青年同伴互相学习的经历,认识到的各种人和他的感想等等,对于美德和品质的认识即纯粹,又并不天真,而且实用,非常值得青年借鉴。当他书写到他的中年期时,他讲述了许多其在公益、事业、兴趣方面的经过,说了很多的名言和俏皮话。据我爸爸说,“他十分有趣,很想仔细读。”(我爸爸算是人生赢家,文革时期靠坚持自学出人头地,喜爱看书,一般我很相信他的判断)书的首页附有富兰克林20岁就定下的人生的17条戒律(好像是17),末尾附有一生大事记。而且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平易近人,又富有幽默感和智慧。富兰克林作为曾经相当成功的印刷厂老板(那个年代印刷厂=报社),有一句名言,“语言应当精炼而不应浮夸,应该尽量在最有限的字数中传达给读者最丰富最有用的信息。” 看书时我觉得读的并不轻松,但他故事的平易近人、叙述的有趣和发人深省以及时不时的幽默始终吸引我看下去。看完了之后觉得智商提升一条街啊~~~以下内容较为个人,仅予参考。我看完这本书后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想做的事,有很多从他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感想有,啊,富兰克林一生中有那么多成就好伟大,啊,富兰克林20多岁就定下了这么充满智慧的戒律真是太。。我也要这样,啊,富兰克林能够如此遵守戒律,自制力好强,啊,他离家出走独立做事业,好勇敢。。总之就是他一下成为偶像啦。想做的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按照书中所写的品质和方法来做事。至于学习到的事,有以下:1,头脑发昏是因为吃得太多的缘故,主餐一些面包一些水就够了。我略略节食后,果然头脑容易保持清醒。2.人要勤奋,要做有意义的事。3.人要主动学习。4.逆天的语言能力能让你一下子脱颖而出,所以我现在十分重视语文英语的表达技巧。5.做人要始终保持谦虚,并且表现出谦虚。6.各种 练习语言技巧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不记得了,打算重复看,慢慢学。至于我父亲,他因为工作忙没能仔细看,仔细读的只有那17条戒律。他认为这些戒律很有人生智慧,这些戒律是一套十分有效的处世哲学。每一条他都给自己打了分,除了“倾听”以外分都蛮高的,他比较满意,并且让我也学着做。我很同意。此外,他很想把书留在家里自己看,但觉得对我更有帮助就让我带到国外去了,这说明这本书是十分有价值的。我觉得比其他人笔下的一个人,直接读这个人自己的文字更能体会他故事中的人性。请恕我这样妄言的不谦虚的表现,但我也实在很想把自己的观点抛出去以获得讨论,我想只有在知乎这样开放的平台上,我才能同时保持谦虚又这样冒味地表达观点吧。望有帮助。

篇2:鲁迅全集哪个版本好

国外开发者博客中有一篇有趣的文章,将程序员按水平像软件版本号那样划分为不同的版本。相对于在招聘时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程序员,直接表明需要某种语言N版本的程序员或许更方便直接。根据作者的观点,可将WEB开发者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本:

Alpha:阅读过一些专业书籍,大多数能用Dreamweaver或者FrontPage帮朋友制作一些Web页面。但在他们熟练掌握HTML代码以前,你大概不会雇佣他们成为职业的WEB制作人员。

Beta:已经比较擅长整合站点页面了,在HTML技巧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但还是用Tables来制作页面,不了解CSS,在面对动态页面或数据库连接时还是底气不足。

Pre Version 1(0.1):比Beta版的开发者水平要高。熟悉HTML,开始了解CSS是如何运作的,懂一点JavaScript,但还是基于业余水准,逐步开始关心动态站点搭建和数据库连接的知识。这个版本的WEB开发人员还远不能成为雇主眼中的香饽饽。

1.0: 能够基本把控整个站点开发,针对每个问题尽可能的找到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对可测性,可扩展性以及在不同(层)框架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WEB设计工具尚无概念。这个版本的WEB开发者有良好的技术基础,需要有进一步的帮助和指导。

2.0:懂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理解分层开发的必要性,关注代码分离,对问题寻找更完美的解决方法,偶然也会考虑设计模式的问题,但对此仍然概念不清。属于优秀的初级开发者,能完成较松散的代码开发(相对大型严谨的站点开发而言),在面对较复杂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时需要周边人的帮助。

3.0:开始较为深入的理解面向对象编程和设计模式,了解他们的用途,当看到好的设计模式时能看透其本质,逐步关注分层的架构解决办法和可测试性。理解不同的开发语言并能说出他们的异同(例如各自的优势)。属于优秀的中级别开发者,雇主也确信他们最终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版本的人可以给1.0和2.0的开发者以指导。但他们对架构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只要给予一些指导,他们能很快理解并熟记做出的决定,以及选定方案的优势所在。

4.0:理解模式,重视用户的反馈。着手研究方法论,架构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最佳入口。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超越开发语言,技术架构的整体方案,可根据需求解构程序。能从理论的角度,不同模式如何融合成最佳形态,将多种X-驱动的模式应用到不同的方案中。是精通多语言的高手,理解不同系统和方法论的细微差别,属于高级程序员。这个级别的人能够轻易的辅导2.0和3.0的程序员,将他们推向更高的级别。

5.0: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各种系统结构有深入研究,能对整个代码架构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在团队粘合性以及代码安全性方面有杰出贡献。对1.0到4.0版本的开发人员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察觉,让整个团队保持积极性且保持兴奋的状态创建软件解决办法。举例来说,他们总是对新的技术和信息保持饥渴状态,试图用最简便的方案解决开发任务。在整个IT团队中获得信任,属于高级程序员和架构师。

篇3:浅析谢曼诺夫和竹内好的鲁迅研究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虽然鲁迅自己一直都感到孤独,但是他成年后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喧嚣中度过的,像这样在平平静静中度过好几年,真叫人觉得太蹊跷了。鲁迅那个深邃的大脑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许多研究者都会想知道答案。然而,最早考察鲁迅这几年生涯并试图加以合理解释的却是外国的汉学家。一位是前苏联的弗·伊·谢曼诺夫,他曾经在中国留学,著作《鲁迅及其先驱者》是他的成功的博士论文。另外一位是日本的竹内好,他的《鲁迅》可谓是鲁迅研究的经典著作。

对于鲁迅这段晦暗不明的生涯,他们二人所用的材料大体差不多,主要是《鲁迅日记》、鲁迅回忆这一段时期的文章(如《〈呐喊〉自序》)、还有其他人的回忆鲁迅的文章(如周作人《鲁迅的故家》、《关于鲁迅》)等。不过,他们二人在对材料的选择、把握和处理,以及得出的最后结论都大相庭径。

从材料的选择来看,谢曼诺夫在运用上面提到的材料中,特别重视第三种材料,他引用了钱玄同、胡适、陈独秀的一些文章作为旁证,这是竹内的材料中所没有的。他还综合了许多鲁迅研究的成果,如胡冰的《鲁迅研究札记》。因此,他所掌握的材料显然更加全面繁多。他甚至还注意到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注意到鲁迅在一九一二年加入了共和党,但革命后并未参与任何活动。他注意到鲁迅所读的一些美学著作《露国现代之思潮及文学》、《欧米文学研究手引》。他还注意到鲁迅试图出版托尔斯泰的《劲草》。竹内用的材料只有三篇文章,即《〈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和周作人的《关于鲁迅之二》,其他只有笼统提出的“鲁迅的作品”,和谢曼诺夫相比我不得不用寥寥两个字来形容。尽管竹内的研究也是细致入微并且有着独特深度。

然而从把握和处理材料的方式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材料辨析上,谢曼诺夫更加力求准确,他甚至对鲁迅是否加入过光复会也进行了考察,而且还在考察材料同时纠正了其他鲁迅研究者的一些失误。竹内的文章里却没有这些内容。

在材料组织上,他们各有两个相对的特色。第一,谢曼诺夫完全遵循时间线索,有条不紊,他把时间大致相同的材料集中起来让他们互相印证,使我们可以非常清晰详尽地了解鲁迅那时的生活变化。但他同时又受到了时间线索的约束,文字中似乎有种流水账的气味。竹内的材料是呈放射状分布的,他以潜在的鲁迅作品为中心,其他材料(包括鲁迅自己回忆性的文字,周作人的回忆性文字)按照他们与鲁迅思想内核——“回心”的接近程度对它进行环绕印证。这是颇具突破性和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但是也容易使读者陷入一种不明晰的“漩涡”中。第二,谢曼诺夫喜欢将包含事实一致的材料聚集在一起,以便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结论;竹内喜欢将包含的事实互相冲突的材料聚集在一起,以便对已经存在的某个结论提出质疑。

材料分析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比如关于钱玄同和鲁迅交往的材料,谢曼诺夫和竹内都曾有所关注。以下是谢曼诺夫的分析(《鲁迅纵横观》第70页):

帮助鲁迅爱上《新青年》的是钱玄同。在日本,他曾同鲁迅一起听章炳麟的课……

我们格外感兴趣的是他与鲁迅的友谊,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观点,也很接近鲁迅后来坚持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钱玄同在早期的有关作品中,对近期的中国文学(林纾、梁启超、李宝嘉、吴沃尧、曾朴等),态度是相当温和的,但当同胡适、陈独秀辩论的时候,由于他们有时过于夸大了前辈的作用,他对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作家的态度明显的激烈起来。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后来的鲁迅那里也能看到。

钱玄同对鲁迅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应当认为,鲁迅对钱玄同的影响更是无可争辩的。既然鲁迅和钱玄同经常见面并长时间地交谈,因而我们便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某些观点,实际是属于鲁迅的。

关于钱玄同,鲁迅回忆说:“那是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这篇在果戈理同名小说影响下写成的激动人心的白话小说,集中抨击了传统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基础。可以想象,这并不想在关于钱玄同谈话的记述里鲁迅所谦逊地描绘得那样,而是对此早有准备的。

以下是竹内的分析(《鲁迅》第52-53页):

据我看,鲁迅在文章中谈到自己的时候,大多采取追忆的形式,这已在前面谈过;而在“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这样的心情下写出《呐喊》自序,那种感觉尤为深切;只是相应虚构的东西较多。所谓由于金心异的访问产生了《狂人日记》,恐怕这并非完全事实吧。至少他没有以深入事实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事实不过是为追忆所利用罢了。不过追忆本身却是真实的。他必然要追忆过去的心情没有虚假。就是说,他大概是想说明自己走向“呐喊”的经过;想说明开始“呐喊”的根源;或者是想诉说那种情况是多么难以说明吧?但是与其说既然他要虚构过去就无法说明现在的心情,毋宁说,我们只能看到他对说明的回避。他说“我自有我的确信”,然而却没有说明那种“确信”。至少没有用语言说明。这与他不是个思想家也有关系。不过,我认为,还有比这稍深一些的意义。就是说者与他的回心之轴有关。可是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在稍微引用一下《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在他的自传性文章中也是比较概括的,因此常被引用;不过,在我看来,问题也非常多。

谢曼诺夫用的材料有四条(如果能够找到更多的,我想他一个也不会放过,全部都要搬到书里来),对于材料,他几乎不加选择地一网打尽。由于对材料的详尽极为重视,谢曼诺夫就能够从事实出发,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在钱玄同与鲁迅的关系上处理得较为辨证,认为他们是互相影响的,不曾忽略鲁迅对钱玄同的影响。但就分析的方式而言,谢曼诺夫大多采取由材料直接的出结论的简约方式。由于习惯于紧抓时间线索,他将描绘出钱鲁两人交往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作为分析的首要任务。严格地说谢曼诺夫并没有什么分析的言辞,如果说有的话,也仅仅作为材料的依附品,点点滴滴,碎成片断。但是这种分析又不是我国古代文论那种类型。在分析动机上谢曼诺夫有很明显的整合统一的念头,但是他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成功,他被细若蛛丝的材料付诸了手脚,行动干涩,难以流畅地表达。所以结果造成他的论据如此充分,却给人一种武断甚至粗暴的感觉。

与此形成对照,竹内只用了一条材料,然而他的分析缜密精巧如同七宝楼台。这一段分析有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析鲁迅自传性文字的形式,竹内认为“大多采取追忆的形式”,首先这种分析摒弃了一直以来对其情节内容的关注,采取整体上宏观把握的方式,其次,竹内的分析将追忆认定为一种文体的形式,而不是内容,这样的分析表示竹内有一个先在的观念,就是认为追忆与过往的事实有差别,追忆往往是对过往事实的删减或修改。这样就为第二层分析作了准备。第二层分析在认定追忆是一种形式的前提下,认定鲁迅采取这一形式的行为动机的真实性,即追忆中所包含的情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竹内将鲁迅的追忆文字与其是看作陈述过去的事实,不如是看作真情告白。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分析的话,竹内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分析也没有多大意义。那么,就必须继之以第三层分析。严格意义上说来,这一层不应该叫做“分析”,而应该叫做“推理”,然而竹内推理的依据并不完全是鲁迅这一小段追忆的文字,首先是他对文本之中情感、形式、潜在内容的个人理解:从内容这方面来说,竹内首先认定它有显在与潜在的分别,在这段分析中,竹内将显在的内容称为形式(和形式主义所说的文本的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是形式与潜在内容之间的协调融合剂,又是他们赖以存在的动态因素。潜在内容作为情感与形式的栖身所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由此,竹内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使命,即揭示文字的潜在内容。其次,竹内参照了文本以外的事实材料:“金心异从反问他的寓所的日子起,已经经过了近五年的日子”。这一事实和“由于金心异的访问产生了《狂人日记》”在常理上叫竹内难以接受。所以竹内断定“还有比这稍深一些的意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材料分析上,谢曼诺夫和竹内好都很重视细节的辩正和整体的把握相结合,但他们又有更多的不同点。谢曼诺夫的特点是:一、以材料为轴心,分析过程平直显豁。二、明了的决断多于谨慎的推测。三、结论与材料高度一致。竹内好的特点是:一、以某些先在的观念为轴心,分析的过程动态伸展富有立体感。二、谨慎的推测多于明了的决断。三、结论形成了对材料字面意义的否定状态。

关于上面竹内的第三个特点,有更加典型的例子可以证明,以下是竹内分析梁启超对于鲁迅的关系的文段(《鲁迅》第70-71页):

鲁迅也许如周作人所说的收到了梁启超的影响。不过,……在他的本质方面,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接受的方法是为了从中选择自己本质的东西而投身其中的这种方法。他不是用了这种“挣扎”的接受方法吗?

周作人的“只是不看重文学之直接的教训作用,本意还没有什么变更,即仍主张以文学来感化社会,振兴民族精神”这段话,对我来说听得也很糊涂。……我不是说鲁迅不想“振兴民族精神”。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为了“感化社会”才“运用文学”。我认为,他不仅“不看重文学之直接的教训作用”,而且也不重视间接的教训作用。不仅是不重视,而且我觉得,对于他的文学来说,这种情况不是从最初就已经不成问题了吗?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更清楚地肯定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是对于这样的表白,我并不原封不动地加以接受。因为……无法说明他与作品之间的矛盾。

在鲁迅和梁启超之间,有种决定性的对立;那种对立也可以认为把鲁迅本身的内在矛盾对象化了,因此,我认为,与其说鲁迅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毋宁说鲁迅在梁启超那儿看到了被对象化了的自己的矛盾。

这些文字是竹内在辨析梁启超对于鲁迅的关系。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段文字前面,竹内大段地叙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政治小说论和他创办各种报刊的活动,以描绘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的主流,但又用了简练的笔墨提到了王国维,来代表主流以外的支流,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支流的合理性。这是竹内为鲁迅定位的框架。后面的五段文字都是对这框架逐层深入的演绎。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正如第一段文字所言,竹内从一开始就否认鲁迅受到梁启超的影响,那么,这样长篇累牍地讲述梁启超的意义何在?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匪夷所思,竹内毫不理会材料中的一切,似乎有意在向周作人,甚至鲁迅本人质疑和挑战,他说:“在鲁迅和梁启超之间,有种决定性的对立”,“他(鲁迅)的接受的方法是为了从中选择自己本质的东西而投身其中”。他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仅仅是对事实的一次次驳诘么?仅仅是一个欲扬先抑的小把戏么?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可他既然这么做了,一定有更内在的原因。

其实想到谢曼诺夫和竹内好,他们一个苏联人,一个日本人,就很容易明白他们之间的差别怎么来的——文化背景完全两样啊。他们不约而同地按照自己民族文学发展的道路来看待鲁迅。那个按图索骥的,眼光辽阔,他相信,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一匹飞驰的骏马,不断向远方前进;那个剥茧抽丝的,心灵幽微,他相信,一个人的思想就是只柔软的蚕蛹,要竭尽全力将自己裹紧。这就是谢曼诺夫和竹内好。

《鲁迅及其先驱者》,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隐约听见谢曼诺夫思考的脉搏,他在整本书中所表达的就是鲁迅以前的晚清文学尤其是伟大的文学家给予鲁迅多么巨大的影响,他所注重的就是鲁迅身上体现的历史与政治纠葛,种种的外因。所以对于鲁迅这一段晦暗不明的生涯,谢曼诺夫努力找寻细小的证据,证明鲁迅没有“蛰伏”。因为对一个被放置在唯物主义进化论的视野中的对象来说,他是必须在不断地“发展”着。他的内心要好像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那样充满了对于社会或者“革命”的忧患和深沉的责任感,他至多可以是“冷静”的,但不允许有“冷眼”。

岛国的学者有隔绝一切的习惯,他所信仰的惟有“内心”,所以外界的东西没有用,他所赖以达到内心的惟有“直觉”,所以言辞的东西也没有用,顶多只是反面的牺牲品。竹内好所说的“回心”包含着宗教的皈依与救赎感。他抛弃了谢曼诺夫手中紧握的时间锁链,他相信自己抓住的是“永恒”,即在文学天地里无拘无束的生命,这个永恒不是可以共享的,它只是鲁迅一个人的,也是鲁迅终身不能摆脱的。所以在鲁迅的一生中,越是沉寂的时光里,鲁迅越是接近他自己,这就是竹内特别在意他的“蛰伏期”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心峰译.李一航、刘瑞芝校.《鲁迅》, 浙江文艺出版社.

篇4:《华岳全集》版本之论

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藏有一部《华岳全集》残本,存四卷六册,框高21.5厘米、宽14.1厘米。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记书名、卷次、叶。首卷为图。卷首有万历丁酉(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年贾待问撰《刻华岳全集叙》,后有曹士伦题识,然后为万历丙申(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张维新《华岳全集叙》,后面也有曹士伦题识。其后为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此书有四个版本:其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华阴知县李时芳撰修,十卷;其二,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张维新为潼关道副使,贵阳人马明卿为华阴知县,两人以李时芳的刻本为底本,修改了部分错误,并增补三卷,为十三卷;其三,万历三十年(1602年),华阴知县河间人冯嘉会又以张维新的刻本为底本,增文数篇;其四,入清后,书中载“国朝祭告之文,与宋琬、蒋超诸人之诗,则莫知谁所续入。”

由此可知,《华岳全集》至少有四个版本,依据馆藏残本《华岳全集》卷首贾待问和张维新的叙,以及卷三所载祭告文的时间,最晚为万历十五年(1587年),可以确定馆藏《华岳全集》是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刻本为底本的。

王重民先生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中也记载了一个版本:此本卷首贾待问的叙为万历三十年,张维新的序为万历二十九年,不知何故。此外,卷末有马明卿和冯嘉会的跋,马明卿的跋后有曹士抡的评语“不朽之脉,文章是也。明序姑序,因笔损益之,道也。斯文未丧,百世可知,愿后有识之者。大顺囗年开创。邑令曹士抡评。”王重民先生还指出,此书所载祭告之文“下至康熙五十三年”。那么,此书应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的在第三种版本——冯嘉会增文本——的基础之上增补为第四种版本的清代增补本。馆藏本早于王重民先生提到的清代增补本,清代增补本卷末马明卿的跋后有曹士抡的评语。可以想像,馆藏残本若完整,应该也有马明卿的跋和曹士抡的评。王重民先生没有提到贾待问和张维新的叙后有曹士抡的题识,想必是在流传以及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删削增改时遗失了,这就尤显馆藏残本《华岳全集》的重要与珍贵。

馆藏万历二十四年本卷首贾待问和张维新的叙后都刻有曹士伦的题识,均署“大顺初年开创第一令曹士抡谨识”。笔者学疏才浅,未识出两篇题识,将图片录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篇5:鲁迅全集哪个版本好

英语外教哪个网站好?哪个英语外教网站好?

选择英语外教学习网站,首选英语外教一对一课堂教育模式的学习网站,真正摆脱对传统大课堂的疲惫感,还可以通过英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制定个人学习和复习计划,达到有针对性地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但是一对一外教英语网站哪个好呢?

速恩英语,作为一家专业的英语外教网站,本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通过分享知识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从而改变这个世界。自速恩英语成立以来,吸引了许多毕业于国外高校的专业外国教师前来任教,同时也得到许多学员的高度认可。

速恩英语的学员对阿卡索外教有很高的评价。他们觉得速恩英语区别于国内外大部分口语培训机构的填鸭式素材整理、独门秘籍依赖式教学的关键所在;而有些学员觉得阿卡索外教的主要角色是口语陪练,部分外交的个人能力可称得上是此在线平台的中流砥柱,更有和外教熟悉的学员认为每个外教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人魅力,如mike的速记和及时纠正启发对一些想快速提高英语口语的学员很有帮助,tim丰富的备考经验则可以为参加雅思、托福等各种考试的学员提供很好的建议;另外他们认为阿卡索课程对于发觉自身口语问题大有裨益,如控制表达过度的欲望,听清问题重点,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的套路等……

外教一对一,课时费:一次一结,简单明了。

选择一个好的英语外教网站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关键,速恩英语是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学员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专业英语外教网站,也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很好的选择。

上一篇:《散文诗二首》巩固复习+典型练习【附答案版】下一篇:暑期实践调查报告-英语培训机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