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2024-07-09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共8篇)

篇1: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可以预见,部分拥有中医药资源优势的地区,将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农业+中草药”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热门选择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的专项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该规划提出七条重点任务,其中第五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规划的出台,将极大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相关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更大提升空间。

据24个省(市、区)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情况调查显示,共有454个景区点、度假村、宾馆等机构正在从事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随着规划的实施,中医药旅游产业在产品开发和线路整合方面将持续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医药旅游走近寻常百姓。规划提出“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推出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这将促进中医药养生与市民旅游休闲深度融合,使中医药养生旅游更加贴近寻常百姓,同时也丰富我国中医药旅游产品,对于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中草药旅游促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可以预见,部分拥有中医药资源优势的地区,将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在适合中草药种植的地区,“农业+中草药”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热门选择。三是民族医药将成开发热点。规划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东盟(10+1)、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提高民族医药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能力”。这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中医药民族医药是人类的共同瑰宝,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独特的临床疗效、显著的预防保健作用和旅游业有着天然的融合基因,未来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民族性、地方性。同时,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区域也会和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区域产生高度契合。

四是各地积极打造中医药养生主题线路。规划提出“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目前北京、广东、广西、甘肃、河南、山东等省市积极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中医药康体养生旅游。国内已经形成北京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南宁壮医药和瑶医药健康养生基地等中医药养生旅游地和中医养生线路。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在产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区均会形成一批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五是创新营销模式,转变推广手段,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知名品牌。规划提出“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深入研究、挖掘、创作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北京、浙江、海南等地相继成功举办过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中医药养生旅游节、中医健康旅游论坛等节事活动。

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工作,既利于中医药事业建设,也利于中医药旅游的宣传推介,利于中医药旅游品牌的构建。

篇2: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乌当区以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

今年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贵阳市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成功入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乌当区医药产业告别了“傻、大、黑、粗”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医药制造产业、医疗服务产业、养生保健产业、健康管理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

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3家,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在全省同类型园区中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产业聚集 彰显竞争优势

沿乌当区高新路一路前行,会看见路两旁制药厂、医药企业的牌子不时掠过车窗,这里是乌当现代制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乌当区东接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南融贵阳主城区、西临贵阳综合保税区、北连开阳县南江乡。区内生态环境良好,地热资源丰富,目前辖区已探明的野生中药材达1058种,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第一家医药企业落户乌当区,到如今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乌当区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已走过了24个春秋。

“1992年,作为今天新天药业前身的生物制药厂,成为第一家落户乌当区的医药企业,在当时炼铁厂、酿酒厂等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背景下,制药企业的创立给乌当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开辟了新的方向。”乌当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车冰介绍说。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当时乌当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高峰期,乌当区的乡镇企业数量超过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5000人。

在第一家药企落户的那一年,一件足以催化乌当区医药产业发展速度,乃至决定今后工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事发生――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落户乌当区。

借此机遇,在随后的几年,乌当区的产业转型之路成功嫁接到现代制药业的发展上,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健兴、远程、天安、威门等一批至今仍为乌当区工业经济骨干力量的药企,便是在那时应时而生。

近年来,随着全省布局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划,乌当区以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按照“园区聚集、创新驱动、壮大规模、加速发展”的思路,打出集群发展的组合拳。

为此,乌当区先后出台了现代制药产业创百亿元产值培育计划等扶持政策,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园,重点打造中药、民族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及医疗器械制造,健康保健产品生产,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医药产品物流,健康休闲、康复医疗等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大健康医药产业,是乌当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需要。”车冰说。

去年8月,贵阳市出台《关于支持乌当区建设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了人才引进、土地规划、项目审批、金融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

如今,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63家,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初步形成。

2015年,乌当区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78.9亿元,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1.45%,医药产业已成为乌当区经济结构中发展最迅速、地位最显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技术创新 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康心药业有限公司的呼叫中心,上百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一边和制药厂家或各大药店联系,一边用电脑在网上下单。库房内,搬运工人正将整箱的药品装车,由货运司机运往各地。

康心药业是贵州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在的客户包括医院、药店和其他机构等5000多家,覆盖全省及周边省市,每天的订货量已稳定在600万元左右。

“制药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关联产业的聚集,从印刷、包装到原料提供,一条完备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康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海说。

事实上,不仅是康心药业,德邦印刷、千叶塑胶等一批医药关联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从事医药包装的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和新天、威门两家制药企业挂牌“新三板”,乌当区的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依托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乌当区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引领,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园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目前,园区内有20家企业获省名牌产品称号,规模以上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园区拥有1个工业企业创业孵化平台、44个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和9个技术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创新创业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黔五福”“贵州龙”“味莼园”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以时代沃顿、千叶塑胶、森瑞管业等企业为代表的水处理、药品包装、建材等环保新材料产业,其产品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在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园区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成果转化项目。其中,节能型复合反渗透膜获国家863计划支持,抗污染型复合反渗透膜等两个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扶持,海水淡化复合反渗透膜首次实现了国产化,占领我国复合膜材料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近年来,乌当区还结合智慧乌当、大数据等建设,使之与医药产业有机融合、相互补给、共同发展。正是借助贵阳和中关村“牵手”的契机,康心药业和中城科智慧(北京)城市规划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设贵州省交易量最大的医药智能物流中心。

示范带动 助力同步奔小康

大健康医药产业不仅是一项绿色产业,还是一项惠民产业。

车过乌当区新场镇一路西行,绕过几个山头,穿过一片河谷地,大约20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达古村。村外几座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醒目地提示着人们,贵阳市药用植物园达古基地到了。

自从2013年6月开建以来,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药用植物园达古基地已提前开始了太子参、天门冬、白芨等中药材的培育工作。

基地负责人伍琼斌说,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构思的出笼,为辖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不,基地里培育的30万株丹参已经售出了一批。”

事实上,吸引贵阳市药用植物园在达古村建立基地,也是乌当区延伸医药产业链,推进中药和民族药深入开发与产业化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众多药企落户乌当区给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乌当区工信局副局长罗朝富说,区内现有的天麻、杜仲、灵芝、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资源,不仅吸引着本地药企设立原料科研基地,还吸引着外地专业中药材种植大户的落户。

目前,在中草药的产业基地建设上,乌当区中药生产企业在全省8个县共建有各类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2.373万亩。其中,辖区内已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2.3万亩,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6个,基地不仅解决了企业原材料供应,更带动了种植基地周边经济的发展。

为了延伸产业链,乌当区紧扣“医、养、健、管”加大药品研发生产、医疗器械、中药种植、健康旅游、健康服务等产业培植,着力打造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区人民医院结合大健康医药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去年率先成立了乌当区智慧医疗,通过与银行合作,居民凭身份证就能免费办理一张居民健康卡。

“老百姓只要有一张居民健康卡就可以在全区甚至全省就医,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乌当区人民医院宣传科科长张佐成介绍,此居民健康卡还具有储蓄等功能,目前领用的人数在一万人左右。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及资源优势,乌当区以医药产业为龙头,推进温泉旅游、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篇3:中国大健康产业前景及趋势分析

1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 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 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 “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 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结语

篇4: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近期,科技部发布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贵州省4人入选。其中,贵州大学池永贵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镇远县名城食品厂厂长冯廷萃、贵阳世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兴海、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志奇3人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新入选的4名科技人员均在创新创业中取得过突出成绩。

近日,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贵州省‘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化创新示范推广”2014年年度总结暨中期检查会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召开。项目围绕贵州苦荞、辣椒、茶叶、薏仁、马铃薯、肉牛、蓝莓和蔬菜等八个特色食品产业,通过贵州省市(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服务。项目实施至今,已帮助八个贵州特色食品产业累计新增总产值4.01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近日,在贵州省科技厅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邀请下,国家级科派员张放、卢家旺走进贵州,在龙里为贵州量身打造了一片200亩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科派员张放称,根据目前计划,现代农业园内将栽种石榴、桃子等最适宜龙里土壤的水果,预计栽种后第二年将实现亩产5000斤。

贵阳携手富士康科技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世纪互联集团,于去年11月开始共同打造贵阳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项目,建设全城、全覆盖、全天候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无线WiFi,争取2017年内实现无线WiFi全城覆盖。届时,贵阳将变成真正的无线城市,市民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在贵阳的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方便地连接上免费WiFi。

据悉,2015年5月底前,一期免费无线WiFi将正式运行,市民可通过贵阳市两城区的中华路等几条主干道上的几千个网络站点,在公共区域畅享免费WiFi。

篇5: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大健康产业发展利好因素

由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大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2月,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全国老龄办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信号,促使不少企业投身于大健康产业的浪潮中。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规模。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到2016年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健康服务产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政策导向清晰

作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7条具体措施,勾画了健康服务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将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健康服务业将因此受益,相关服务行业也都将因此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这意味着健康服务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从美国的情况看,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2009年就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大健康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政策导向逐渐清晰,在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对质量的严控、对创新的鼓励扶持,将加速相关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的分化整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配套逐步完善

尽管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我国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传统观念作祟,影响群众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意识有待强化;技术基础薄弱,个性化服务不足。

目前涉及中国健康产业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和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

应出台并完善健康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发展,并明确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业内普遍认为,政策带来的利好将在未来几年凸显,而随着大健康产业的爆发,构建科学的健康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布局迫在眉睫。在新一轮大健康产业浪潮中,如何提供符合社会消费发展趋势、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制药企业拓展大健康板块、寻找新增长点亟待思考的问题。

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内外迄今没有对大健康产业做出过权威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大健康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康管理等。

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产业群体,它至少包括四大基本产业,即: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大健康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国的医药工业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健康产业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大健康产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

大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票市值中,大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l0%。大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发达国家已经将大健康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日本将大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大国,大健康产业极具发展前景。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大健康产业能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如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

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社会和谐。例如,新药的发明能够减轻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带给其家人幸福。

大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首先,健康管理以及对疾病预防的保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从而节省大量的卫生费用。其次,当疾病发生后,药品的合理使用,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门诊、住院、紧急救护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卫生费用开支。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药品的合理使用最具成本-效益比。研究表明,美国在新药取代旧药方面每投入1美元,总卫生支出就减少6.17美元。英国针对12种疾病治疗所做的研究估计,因药品替代而减少病床使用的费用节约,从1970年的1.14亿英镑增加到2002年的109.87亿英镑。

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后果将极其严重,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如非洲贫穷的目家、处于战乱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边远农村的农民以及儿童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死亡人数众多,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未来数十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若缺少新药开发和必要的药品供应,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大量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呆在疗养院和医院中,产生巨额卫生费用,给我国未来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大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大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防病治病的斗争史。不同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重大疾病的流行有时甚至会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为克服各式疾病挑战,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和丰富获得健康的知识和手段,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延续。譬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磺胺和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出现,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划时代作用。以往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生命的许多细菌性传染疾病,如产褥热、流行性脑膜炎、肝炎、肺炎等,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10岁。

20世纪后半期,新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制成的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增进公众健康、增加人类预期寿命方面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

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显而易见,大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健康服务业增长动力分析

以基因测序、癌症早期筛查、再生医学及3D打印器官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将成为健康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扩大相关政策对健康产业的推动,可以促进个性化医疗发展以降低医疗成本。

未来癌症可能超过心脏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主要威胁。由于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不断被各类污染所破坏,人的寿命增长正在变得缓慢,甚至会停止,健康管理成为未来人类在医学领域取得进步的重要部分。

健康管理是探讨如何让普通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和活得更美的医学新理念。尽管高端医学不断发展,但能够解决人类生命健康问题的医学技术尚未产生。因此,如何对人进行全面和可持续的健康管理就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研究是未来医学及健康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分为以下层次:首先是人类自身主动对某些疾病的预防。比如对癌症的预防,人类自身行为习惯的某些改变,可以有效防止癌症发生。预防医学的第二层含义在于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通过政策推动人们提高对疾病及其预防的积极性,普及预防医学常识,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对疾病的预防水平。第三层在我看来,是人类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改变,例如在绿色生态城市中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一些紫外线强烈地区铺设防紫外线膜降低皮肤癌的发病率。

传统医学在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在未病的防治方面已有数千年的研究,中国在人的体质研究领域更是历史久远。目前中医缺少走向世界的“科学语言”,医学界亟须让世界了解中医在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6: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国家信息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显示:中药材、中成药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持平。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

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第四;××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第五;××年,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各子行业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性较为突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中药处于新发展阶段,凸现长期稳定投资价值,具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公司能够分享行业成长;化学药整体增长趋缓,抢仿及创新将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生物制药从仿制向研发转变,技术成熟的公司将领先成长(引自长城证券)。

篇7: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促进我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不断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营造医药行业发展良好环境,提高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我省医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终端化学制剂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8%提高到22%以上。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选择我省医药行业优势领域,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依托济南、烟台、潍坊、菏泽、淄博等医药产业密集区,着力建设医药专业性孵化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从新药发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及产业化的单元技术平台的设施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2.加强重大新药研发。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治疗药物,仿制一批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专利到期药品。结合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加强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关键技术、药物手性制备技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长效、缓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技术、抗体药物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技术、糖类药物结构研究及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等研究。努力构建海洋生物药物资源库,重点突破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发现—技术—工程—产业”链条,开发海洋创新药物,构建完整的海洋药物创新体系。

3.提高智能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医药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积极采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产制造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积极推进智能示范工厂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和云制造,构建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构建医药行业生产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建设“健康山东”便民惠民服务平台,推广预约挂号及其他互联网便民惠民服务应用,探索健康医疗云服务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以齐鲁制药、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鲁抗制药等企业为骨干,不断巩固提升我省原料药发展优势。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原料药,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制剂产品,巩固输液剂、粉针剂、水针剂总量规模,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调减基础输液和普通片剂产量,发展治疗性输液。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制剂生产技术,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缓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黏膜给药、载体给药、儿童特殊给药的新剂型和新产品。

2.大力发展新型医疗器械。以威海威高、育达医疗、百多安等企业为骨干,巩固扩大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市场,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可降解生物材料、体内植入材料、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技术、生物材料纳米制备技术等。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电监护系统、血液净化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数字诊疗产品。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加快开发体表(体内)止血材料、手术防粘连材料、生物粘合剂、功能性敷料、涂药支架、可降解缝合线等产品。形成技术和产品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大量取代进口产品。

3.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以鲁南制药、山东步长、烟台绿叶、东阿阿胶等企业为骨干,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桔梗、牡丹、玫瑰、西洋参、驴皮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和发展,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要求,提升道地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开发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质量综合评价、现代分离纯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产业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饮品、药酒、药妆等健康产业,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医药骨干企业,加强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医药产业园区。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产业链招商,引导和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促进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联合与购并,推动企业横向联合,提高产业发展一体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医药产业群。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的产业及其他养老服务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药品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1.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倡导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大企业改造力度,对于生产原料药和传统药物为主的企业,加快推广生物催化转化、基因工程、酶法替代化学法、管道化连续反应、高效厌氧处理等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改善原料供应结构,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原材料,从源头加强医药生产污染防治。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进节能节水节地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医药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大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2.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用足用好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医药领域知名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标准、质量水平,提升产品硬实力。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诚信典型的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安全意识与企业自律意识,提高产品、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发挥好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引领全省医药行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对品牌产品、企业的后续监管,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实施退出、摘牌。

3.强化药品质量管理。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鼓励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追溯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推动企业在中药材(饮片)、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追溯。引导全程追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执行温控、洁净度等生产环境标准,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仿制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一致性评价服务平台,指导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对已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组织质量一致性评价,重点开展基本药物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高基本药物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再予以注册。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医药诚信体系。加快建立医药产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我省医药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医药研发、生产和流通单位信用记录档案,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在“信用山东”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予以公开。完善医药企业、单位及相关个人信用信息归集、评价、披露等管理机制和制度,改善市场诚信环境。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运用媒体宣传、市场准入等手段,全面发挥信用联合奖惩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督促企业履行质量“第一责任人”义务,引导企业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诚信自律。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企业信用与商品质量保险体系,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引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主动开展守信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积极完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药品标准管理工作机制,提升质量标准研究和制(修)订能力,发挥标准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制(修)订,制定完善符合省情的药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建立高于国家和省级标准的企业标准。修订《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山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标准》。补充制定农药、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易虫蛀、易霉变、重金属易超标的道地中药材标准。结合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特点,充分发挥ISO秘书处成员单位作用,积极参与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在巩固原料药出口市场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制剂药品、中药和医疗器械出口。大力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及新型制剂国际化注册进程,加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推动企业建设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的生产线,提高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和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我省企业在国外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技术资源加快新药研发。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跨国医药公司来我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建设生产基地或引进生产新的产品。

(四)推进审评审批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规模结构与监管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队伍,按照用好存量、增量适度、专兼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人员、专职检查人员和不良反应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借助符合条件的审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仿制药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审评、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优化审评审批流程,缩短工作时限,推行行政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和质量。全面公开受理和审批相关信息,引导申请人有序研发、科学申报。积极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促进研发、制造强强联合,推进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化。支持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注册新药,优化药品技术转让程序,鼓励开展委托研发、生产。

(五)实施深化医改政策。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推动价格信息公开,及时应对药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及时研究分析价格不合理药品,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专项调查,或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和反垄断执法,促进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政策与价格调整政策相互衔接、配套联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完善和全面推进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大力推行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对通过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在招标采购、临床使用、医保报销中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适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大病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启动实施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制度间的衔接,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六)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加快生物制品检验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生物制品批签发授权,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加强口岸药品检验所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医药外向型经济发展。建设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验室、有源医疗器械试验室和药品安全评价实验室,着力提升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威海、淄博等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提升区域性医疗器械检验能力。加强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能力建设,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大临床试验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开展临床试验的积极性。支持扩大临床试验机构规模数量,适应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需要。

(七)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加强产业协同监管,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医药企业的沟通机制,健全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提升行业自净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交流、提供信息咨询、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难点、热点问题和企业诉求,加强行业协调自律,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各类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政策制定、舆情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实施警示、约谈、告诫等措施,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及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落实企业产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主体责任。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四、强化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运用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具有较强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基于重大疾病治疗的创新药物品种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重大产品的国际化开发,支持通用名化学药品、蛋白类生物药品、高端医疗器械诊疗设备专项等项目。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医药行业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化建设等,扶持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对在我省转移转化的重大创新药械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二)强化融资贷款支持。强化银企对接,鼓励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医药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积极对接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型医药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着力推动医药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加快培育医药企业发债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大力推动已上市的医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非医药企业通过换股、定向增发等方式吸收并购医药企业,推动优质医药企业借壳上市。

(三)推广自主创新产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加大对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产品的认同度。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装备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鼓励三级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大型医用设备,并与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生产企业建设国产影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政府采购项目中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原则上应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

篇8: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致使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 传统医药目前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医药就其学术体系的完整性和现代应用的广泛性而言, 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成为我国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国传统医药主要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两大部分, 与西医药相比, 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角度不同

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平衡体系, 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为健康;当人体受外界影响以及由外界影响而导致内伤, 人体平衡就会被打破致使生病, 传统药物则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故传统医学主要是针对有病的人, 将人放在第一位。西医药学虽然也承认人的整体性, 但因其是从局部认识人体, 总是将局部变化作为衡量健康与治疗疾病的依据, 药物成为改变局部指标的物质。故西医药学总是针对人的病, 将病放到第一位。

(二) 药物理论表现和应用方面不同

传统药物的优势突出在理论方面, 如蒙医药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 藏医药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理论, 维医药的“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学说等, 而西药的优势突出在物质方面。传统药物之所以能增进人体健康水平、防治疾病, 乃在于其系统的医药学理论, 在该理论范围内, 增进健康, 安全有效, 是传统医药今天受到全世界重视的根本所在, 这也是西医药学理论所缺乏的。此外, 传统医药从科学角度占优势, 其所依据的均为正面经验积累的知识, 而西医药学则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 注重药物结构和功效关系等, 并不完全得自临床经验, 故从技术方面来看, 西医药学明显处于优势。

(三) 客观反映及临床用药不同

传统医药学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 放到宇宙大环境来考虑, 如蒙医药以“阴阳五行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 所涉及的可变因素较多, 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由此而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 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不伤身体, 即准确性和安全性高。但从微观方面来看, 传统医药学未能运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物质表述, 反映在临床用药上, 对局部病变的针对性即精确性较差。而西医药学对人体状况和药物功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指标表述, 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呈现较高的精确性;但从人的整体讲, 则难保障准确性, 故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很难避免的。

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的基础条件

自20世纪80年代后, 国家对传统民族医药采取了积极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政策, 促进我国民族医药事业有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 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医疗与科研机构、民族医药制造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 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和开发潜力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气候多样, 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许多类型, 成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天然宝库。据统计, 我国传统民族药物有12800种, 其中, 蒙、藏、维吾尔、傣4个民族医药体系使用的药物在6000种以上, 其中有名贵的三七、冬虫夏草、雪莲、天麻、贝母、麝香、灵芝、肉苁蓉、麻黄等。民族医药材种类多, 储量大。近年来, 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为了防止野生药材品种退化和人为滥挖, 依据地理、气候和生态等特点, 因地制宜,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面积种植,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 民族医药各具特色, 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族民间在识别、采集、应用天然药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医疗知识。传统民族医药不仅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而且在抗癌、接骨、风湿病和精神病治疗等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的疗效, 极具开发潜力。

(二) 传统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在传统民族医药中, 由于每个民族医药产生的文化背景、生产水平、生活习俗不同, 故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藏、蒙、维吾尔、傣族通过本民族的文字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 出版了医史、临床、药物方面的专著, 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藏医药的文献整理和汉译成果最为显著, 先后出版了《月王药诊》、《晶珠本草》、《四部医典》、《玉龙本草》和《四象诊疗医典》等, 并译成汉文出版;蒙医药在进行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编译工作后, 出版了《饮膳正要》、《碧光琉璃医鉴》、《蒙医金匮》等经典著作;维吾尔医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也相继出版了《医学之目的》、《维吾尔药志》、《维吾尔医药学》等多部著作。虽然传统民族医药的理论尚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但对传统医学“证”的现代科学基础和复方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深入认识, 传统医药对疑难杂症治疗的特殊疗效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

(三) 传统民族医药医疗与科研机构快速设立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的藏、蒙、维、傣、壮、苗、回、彝等共15个民族设置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共203所, 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 在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 中央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7亿元支持35所地市级以上民族医院、79所县级民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1。随着投入不断加大, 一批民族医医院、科研机构和民族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 一些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民族医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目前共确定了13个重点民族医专科 (专病) , 10家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 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国家发展民族医药政策的大力推动下, 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快速增加, 许多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

(四) 传统民族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医药受到广泛的重视, 许多省区都把民族医药列为支柱产业和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批民族医药生产企业随之脱颖而出。如目前贵州省的中药、民族医药生产企业已达88家, 生产中成药、民族药250多种, 年产值50多亿元, 列居全国各民族医药的首位;苗药的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以益佰、百灵、神奇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藏药生产企业目前已培育出奇正、金珠、诺迪康等知名品牌, 部分藏药产品远销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虽然为数不多,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蒙药集团、亿利科技、双奇药业、奥特奇药业等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中蒙药生产企业。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如新疆、青海、广西、云南等地的民族医药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

三、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国际医药行业开始重视天然药物的研究

进入21世纪, 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耐药性的日益显现, 加之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同时, 为避免化学合成药品的毒副作用, 人们也开始青睐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为了寻求新的突破, 国际上许多国家把研发重点转向了天然药物, 各国研究中药及其他植物药的机构迅速增加, 专利数量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传统医疗机构, 全球约有40亿人在使用传统药治病, 占世界总人口的80%, 传统药物的开发利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有关专家预计, 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 这为我国传统民族医药的开发与产业化发展, 带来了极佳的发展环境。

(二) 新医改成为推进传统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

新医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并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 作用。国务院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 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是基于对传统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 也是对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的进一步深化, 完全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卫生事业、中医药工作的发展现状。毋庸置疑, 传统民族医药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扬光大是我国新医改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三)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传统民族医药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民族医药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 也包括各族人民积累的卫生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的有机结合, 使民族医药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温总理在去年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基础, 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 加快西部新一轮大开发, 这对传统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过去10年的西部大开发是投资拉动型的, 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则进入了内生驱动型发展阶段, 即主要依靠产业发展驱动。从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 民族医药具有投资规模小, 回收资金快, 科技附加值高, 破坏环境程度小, 便于综合开发等优势, 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有鲜明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之一。

(四) “十二五规划”为民族医药现代化明确了方向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民族医药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 作为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族医药的地位得以提升。目前, 藏药、维药和蒙药等已经被列入了《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 我国将对藏、维和蒙等各民族医药进行系统整理, 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新药的研发和生产, 以促进民族医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 拟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民族医科和民族药房, 筛选140项民族医药技术, 进行分类、分层次推广, 在全国遴选、建设一批民族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和实施推广示范单位, 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发展民族医药的大背景下, 我国民族传统医药在原材料种植、有效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安全性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行业有望迎来规范发展的格局, 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也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岳凤先.中西药优劣对比及未来药物的发展趋势[N].中国中医药报, 2003.3.5

[2].廖育群.中国传统医药[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年

[3].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特色产业.中国医药报[N], 2006.2.21

上一篇:8个成功励志小故事及心得下一篇:学校2005-2006学年度业务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