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教学设计

2024-09-05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液体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篇2:液体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的大小 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篇3:液体压强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

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一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如图1所示,液体能从容器侧壁的孔中喷出,说明液体对侧面有压强。

图1

如图2所示,是课本18页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图2

图1所示实验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定性的演示;图2所示实验需要多次测量、记录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同时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这一结论。学生容易形成模糊的物理概念,课堂效率较低。如何能使学生简单明了滴直接得出结论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实验室配置的液体内部压强计还有可改进之处。对此,结合教材实际,提出了自制教具的设想,通过自制教具降低难点,使学生易于探究、便于掌握,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目标。经过多次尝试、反复试验,设计制作了液体压强演示仪,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学习更加简单明了。

二、仪器装置介绍

1. 装置原理图

图3 装置原理图

2. 实物图

图4 实物图

3. 结构介绍

液体压强演示仪共由几部分组成:容器、微小压强计、升降台、探头、底座及橡胶管组成。

容器可以盛放不同的液体,液体不同,密度不同,同一深度的压强也不同。

微小压强计固定在一个底板上,每个微小压强计通过橡胶管与各个方向的探头相连,液体对探头上橡皮膜的压强通过橡胶管呈现在微小压强计的液柱变化上。通过各个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高度差说明容器内液体对各个方向的探头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探头是在一个圆环上固定着同一深度向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的探头,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微小压强计的底板上。

升降台的作用是调整探头的高度,升降台的支撑臂固定在底板的背面。升降台可以使探头处于液体中不同的深度。

三、制作方法

(1)盛液体的容器由5块有机玻璃板用玻璃胶粘制而成。

(2)底板制备: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正面分别排列固定微小压强计,背面固定探头的支架和升降台,再把每个微小压强计与探头相连的橡胶管稍加固定。即成为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的定量显示板,底板就做好了。

(3)探头的制作。在一个圆环上同一高度、不同方向固定6个探头,每个探头再通过塑料管和玻璃管由橡胶管与各个微小压强计相连。

(4)将每个微小压强计的一端与各个方向的探头用橡胶管连接(微小压强计与橡胶管连接的地方添加一个塑料弹簧,防止橡胶管打死折)。将橡胶管在底板背面稍加固定。为了能随时调整微小压强计与探头相连部分内的气压,在橡胶管中间安装了调气阀。

四、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时先将红色液体分别注入“2,3,4,6,7,8”这6个微小压强计内的指定刻度,这6个微小压强计分别与探头的“上、前、左、右、后、下”六个方向相连;再将绿色液体注入“1,5,9”3个微小压强计内,到指定刻度,这三个盛绿色液体的微小压强计不与探头相连,起对比作用。通过底板背面的“调气阀”调整微小压强计内的液柱高度,使微小压强计内液面高度持平。

绷膜时,橡皮膜套在探头上的操作要尽量减小各探头上的橡皮膜松紧度,以减小误差。

实验时,容器内加入液体,旋转升降台的手柄,控制探头的高度,当六个探头都进入液面时停止旋转,观察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变化;再调整升降台,使探头继续下移,在液体中浸没更深,再观察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变化;边调整探头的高度边观察液柱的变化。由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探头在液体中的位置,及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高度差相等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这一结论。

实验完毕,升起探头到液面以上,打开调气阀。

五、优点

(1)该演示仪可以同时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等时高效。使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的建立更加清晰。

(2)本教具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将液体压强的特点很好地展示,教具设计具有很好的对比性、整合性。

(3)该演示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示范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可重复使用,便于教师自制推广。

六、结束语

本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对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一种思想: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那么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将埋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4:《液体的压强》教学新探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篇5: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篇6: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只是让学生乱想乱说。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只是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在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之后,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排除那些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主要的精力来探究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尤其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被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学生说什么,我就探究什么。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使探究实验更为有效。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变成了被动因素,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本节课题我没有让学生的兴奋点集中起来的素材,为新课引入铺垫太平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过度连接生硬,突然。

四、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模糊,学生不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表演,抢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对学生缺乏引导。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没有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篇7:《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篇8:浅谈我在液体压强中的实验教学

关键词:液体压强,探究实验,小组协作,主体性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液体压强一课, 是初中物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 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 从现象入手, 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 实验分析、总结归纳知识。从而让学生感知液体压强, 体会探究过程, 在动手中快乐学习, 突破了体验和探究液体压强特点这一难点。

导入部分我给学生展示的是潜水员在深海进行工作的视频, 潜水员们穿着笨重的潜水服在水底工作, 观看完毕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最新款潜水服能到达的深度和费用。笨重的潜水服价格惊人, 为什么深海作业需要这么昂贵的装备呢?学生能够说出, 因为海水有压力或压强。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深海潜水的经验, 那么你能举例说明水有压强么?学生会联想到游泳的时候有被水挤压的感觉, 带胶皮手套在水中时, 手套被压在手上等这样的例子。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例子很好的达到了引课的目的。

本节我所设置的第一个教学实验是, 让学生在课堂再次体会液体压强的存在和产生原因。在这阶段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小组探究实验。首先给小组下达器材准备任务。选取一饮料瓶, 在瓶口插入一段塑料管 (直径需要跟容器相匹配) , 分别在容器的上表面、侧面和底部钻孔。先用胶带封住这些小孔, 再将水沿管注入容器中, 让水面高出容器扣一段高度, 同时扯下胶带, 观察水喷射的情况。学生观察现象, 思考原因。在本实验中, 学生看见水从底部, 侧壁, 和上壁同时流出, 细心的孩子还能看出在侧壁上离底越近的孔流出的水柱水平射程越大。教师追问原因, 引导孩子发现液体压强的最终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教师接着引导:我们发现了液体对底部、侧壁、顶部都有压强, 那么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能不能用我们手边现有的实验器材证明呢?这样的发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讨精神和积极性。经过组内讨论之后, 很多同学想到了把有孔的空瓶放入水中, 水会从孔流入, 从而证明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在完成这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我利用了小组协作实验的手段, 学生自己身边的实验器材, 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动手的快乐和体会到了自我价值, 因为器材的准备、实验的完成、现象的记录需要多个学生配合完成。配合好的, 用时少, 效果好。孩子在私下会交流自己做的好的原因, 这样组间的交流和良性竞争提高了我课堂的时效性。

第一个目标完成后, 我利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了过度:通过咱们身边的器材, 同学们亲自感受到了液体压强, 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把学习任务过度到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这一任务中。

我的第二个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阶段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并存的教学方式。学生探究前, 我把压强计的半成品 (组装好的微小压强计和装好带颜色液体的U型管) 让学生组装完整。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 虽然仅仅是连接胶管这一项工作, 对于他们特别困难, 我不担心时间的浪费, 因为了动手组装, 对于压强计的工作原理孩子更容易理解。学生们能够发现当有压强作用在橡皮膜上的时候, U型管两侧液体就会出现高度差, 高度差越大, 说明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 这个器材实际就是将作用在橡皮膜上的液体压强转化给U型管中的液体从而让U型管内液体发生高度差, 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锻炼。在组装的过程中, 还会出现U型管在使用前两侧就出现高度差或者是使用时, U型管两侧并不出现高度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自行解决器材的故障。然后把故障的现象, 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详细记录并全班展示交流。组装好之后, 再找一组学生讲解压强计的使用, 学生讲解的肯定有所遗漏、语言不恰当或者出现某些小错误, 教师不能急于纠错, 先由班级学生自己补充更改, 教师只要做最后的总结即可。压强计的组装过程中, 学生不仅明确了压强计的工作原理, 故障分析和解决办法, 还很好的将教师讲解的难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难点, 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孩子。对于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师先做好指导, 将学生提出的各项猜想, 进行归纳, 总结出: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液体重力、液体面积, 这几个猜想。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地进行研究, 为了提高课堂的探究效率, 我进行了分组分题目探究, 2个组探究同一题目, 探究之后一起交流总结出最后的结论。教师的任务就是进行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探究, 因为这个探究中实验器材中需要盐水且压强计精确度要求较高, U型管现象差异较小。我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拍照展示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 学生根据现象归纳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在学生探究实验中, 对于现象的描述较为困难, 因为“U型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这段文字陌生且不上口, 我利用最原始的但也是效果最好的重复这一办法, 组内每个学生将这段文字重复描述, 基本能流畅的说出了。对于结论的总结, 因为现象学生都亲自观察到了, 进行得相当顺利。

上一篇:成果展主持词下一篇:小学生守则主题班会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