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2024-07-20

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8篇)

篇1: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和反思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写作难度,并正确地批改作文,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难自然是难免的。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写作欲望燃烧起来。如有一次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样子?”“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不叫我摸热水瓶了,天冷了多穿衣服了,少吃零食呀……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本分的事情,她都要管。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话,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妈妈,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早上起得最早。起床后快速地刷牙洗脸,便一头扎进厨房,给我和爸爸准备早饭。妈妈特别麻利。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煎难蛋和小米粥就做好了。在饭桌上,妈妈还边吃边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辛苦,我一定要孝顺妈妈。”这次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根据现在的学生接触外界实际生活比较少的现实,我在作文教学中组织开展“帮妈妈买一次东西”的活动。其中一个主题是“帮妈妈买一次青菜”,要求是向妈妈要一元钱,独自上市场买菜,看谁买的菜又多又新鲜,再把这件事写下来。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辨别能力,还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刘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向妈妈要一元钱去买菜。放学了,我拿着钱来到了菜市场。市场上的菜可多了,有茄子、芹菜、黄瓜、辣椒、小白菜,等等。看得我眼花瞭乱,都不知道买什么了。对了,妈妈不是说多吃青菜对身体有好处吗?就买青菜。我走到了一位和善的老爷爷跟前问:“老爷爷,小白菜多少钱一斤?”“五角。”老爷爷回答。“我买二斤”。老爷爷很麻利地给我称好了菜。我提着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原来买菜还有那么多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帮妈妈几次。

像这样,我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开展了不少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起作文来自然感到得心应手多了。

三、开设说话课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作文时却无计可施、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明明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一只大老鼠从他身边飞快地跑了过去,钻进了一个洞里,把明明吓了一大跳。他想:可恶的大老鼠,我一定要把你捉住。于是他就在家里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段管子,他计上心来,拿着管子把它放进了洞口,自己高兴地坐在管子上专等老鼠上钩,谁知老鼠“噌”的一下从管子里钻了出来,逃走了,明明傻眼了。由于有说话课做先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完善作文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更喜欢作文了。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以上只是笔者粗浅的探索和体会。在保持作文教学基本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我们就应该采用。

篇2: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在今天的“比教学”活动中,我于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主讲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作文研讨课。本节写作课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授课过程按照课前预设,有条不紊进行。材料阅读、材料中的对象和对象行为、表象原因和本质原因、肯定与否定、立意和小结等教学流程清晰可见。练习环节提供两份材料,组织学生学习立意。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比较顺畅,过渡也自然。

从教学目标来看:具体、适宜、针对性强。从教学思路设计看:从学生习作材料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关注度高;每个素材后设有具体的问题,便于活动开展;整节课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脉络较清晰。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基本功上看: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举止从容;能较熟练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效果看:一是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进步;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今天《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课,虽然备课中自己觉得准备的挺充分的,但是真正上完课,才发现还有一些不足,甚至是考虑还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改进。如:选用的材料例子虽有代表性,但有所重复,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不是太合理,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方法指导时例子可以优化为一个,由师生一起分析。课堂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一个例子后再给一例让学生自己分析以增加练习的强度。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单一而缺乏丰富性。

总之,整个课堂中,给予学生参与讨论计划得好,变化得快,学生失去了本应在课上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的机会,思维活跃程度偏低。如对本质原因的分析,最终还是老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仍然回到自己的立意中来;在最后 的材料的审题中,老师给出的立意明显高出学生很多,没有达到本应达到的要求。

篇3: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反思

教教师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学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 而不思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是, 指导在学想屯昌和帮助践、独立学思生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同实和县红时旗节, 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参与到学, 与学生交生各个环行中学流和沟通及时引导, 学准确地了解学情生解决问题或调, 为符整教学计划式式的转变, 培, 训学生获取新知从而实现学习方的焕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反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过程中, 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在整个思威友问者和题, , 合而作用是者自作, 己为与的学学感生生情的共和知同想心探法朋讨,

启发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

理, 最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要加强学习, 认真反思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 “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可见, 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政治教师, 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课, 整堂课教师旁征博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课堂富有情景,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当学生对问题没有反应时, 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 以致使整堂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新课改实施以来, 政治教师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如教学方法改进中, 如何突出教学观点?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等。面对困惑, 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在不断地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 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学会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 反思内容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政治教师在学习领会课改新理念时, 应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 全面地比较分析, 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改进, 哪些该摈弃。通过反思, 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 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 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

3.对学生本身的反思。有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 但是对老师来说, 实际上变难了,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其实, 教师必须要转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而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教师要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二) 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政治教师的反思意识, 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

2. 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政治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 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 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能力的保障。

3. 掌握反思的方法。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 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 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 巧妙的教学设计, 点滴的鲜活细节, 也是问题的开始。问题, 有些是教师总结发现的, 有些是通过学生反馈发现的, 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 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

第二步, 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 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 还需要与同事相互交流、合作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课题研究等来合作反思。

篇4:对高一作文教学的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网络;题材

今年是我第四次进行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比起前几次的重基础,这一学期的教学,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我的作文教学总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教师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写不出好的作品。学生厌写导致老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在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东西。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简直就和数学物理的套用公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总是在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写的时间长了,这种写作就变得了无趣味,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

2.过分强调作文的形式性

这集中表现在我们会按照高考高分作文的模式去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优秀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葫芦画瓢。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我们以为我们在为孩子好,教给他能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方法,其实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对作文而言,不再是孩子们的有感而发,不再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一套现成的模式,出现了万能的作文材料,我们熟知的一些历史人物变得非常全能,只要写作文,就可以按照作文的主题和要求在他们身上找到作文需要的材料点,所以就出现了万能的李白、杜甫和屈原。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其实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打动人的作品。

二、解决对策

1.放宽学生作文的外延

我进入很多学生的qq空间,发现平时作文一塌糊涂的学生

在qq空间里的日志竟然写得深刻感人,缠绵婉约。写作功底简直让我吃惊。我就想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让他们以写日志的方式作文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学生在空间里的日志有人评论、有人赞誉,有人转载,因此这种写作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写作时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因此我就倡导要把学生写日记写日志的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在改作文的方式上也和以往不同,由学生轮流改留言或进行评论,这样的话学生越来越爱写作,对写作的兴趣浓厚了,写作的水平随之提高了。

2.利用小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我经常鼓励他们把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师的墙面上进行展示。甚至通过办小报的方式贴在教室外的墙面上向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会在展示之前和学生做好沟通,肯定学生的优点,好好表扬一番。然后,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地方能作进一步修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一般都能积极参与。修改后,学生常常惊奇地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再也不把写作文视为“拦路虎”了,也从心底感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当家长会上家长看到教室里贴的学生的习作时,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从办小报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认可的喜悦和满足,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见报,会在写作上更下功夫,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

3.利用网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我是一名85后的教师,我喜欢上网浏览新闻,也喜欢在好朋友的空间里瞎逛留言。当了老师后,我也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QQ好友,经常关注他们的空间动态,进行交流。从学生的空间里,我会发现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东西,他们有淋漓尽致的表达青春的方式,他们有对他们的偶像的支持方式,他们在空间里嬉笑怒骂,纪念他们的爱情和友谊。而我做的就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和他们谈心,陪他们烦恼,同他们一起高兴,作为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QQ空间经常给他们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对他们的日志读完之后发表看法,进行指导,偶尔学生在空间里尝试写作的诗歌我都会转载评论,这样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还间接地指导了他们的写作,简直一举两得。

学期中间,我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个多月,学生经常会在网上留言给我,跟我说心里话,鼓励我,这大概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吧。就为了这些可爱的学生,我也会继续努力,多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写出更加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想有一天等我老了,翻阅那些学生写过的作品,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一定会将快乐写作、快乐语文的理念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

篇5:教学案例和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卡子镇药树小学

张吉富

我的语文课,咋看起来无序,杂乱无章,因为我上语文课喜欢打破常规,常常让学生翻开语文书自读自悟,或圈点字词,或画画重点句,或标记疑问等等,放飞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思维,以牧羊式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自己去感悟课文中景色的美丽、人物的高尚、道理的深刻„„让学生的情感之花自由绽放。

现在用一个阅读教学片段来展现我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情景。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去观看诸葛亮是怎么用草船借箭的,解读诸葛亮、周瑜、曹操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抓住重点语段自读自悟,然后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就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数分钟后,学生就议论纷纷。

生:我认为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所以说,课题可以改为“草船骗箭。

师:了不起,敢说真话!

生:我反对!这是对诸葛亮人格的侮辱,否定了他过人的智慧,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我深深感受到你很崇拜诸葛亮,你读懂了诸葛亮。生:诸葛亮不是凡人,是神仙,他怎么就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他还算准了曹操只敢放箭,不敢出兵,他不但算准了天气,还算准了人心,师:你的书读得真好,走进了诸葛亮的内心深处。(鼓掌)生:不过,诸葛亮这次借箭还是有很大风险,假设曹操万一出兵,就完蛋了!

生:没有万一,不存在万一,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把诸葛亮的性格摸透了。你的担心是多余的。(板书:神机妙算。)

师: 你对“神机妙算”解读得非常好,感受深刻。(鼓掌!)生: 我深深体会到,诸葛亮与周瑜立军令状的时候太伟大了,天知道诸葛亮此时已算准了天气,算准了箭的来源,算准了鲁肃一定会帮忙,并且绝对不会泄密。

生:周瑜这个人物太遗憾了,他智慧过人,他很了不起,可惜心胸太狭窄了,妒忌心太强了,太小气了。

师:听了这位同学见解,大家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小气的人,有嫉妒心的人,难以走向成功,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周瑜身上吸取教训,不能嫉妒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嫉妒别人的长处,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在读书时收到了人生启示,懂得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生:如果周瑜心胸宽阔一些,也许他的事业更辉煌。

生:我从周瑜身上深深感受到,人不应该有妒忌心,有妒忌心的人,往往坏了自己的大事,他的人生是不健康的,他的生活是痛苦的。

生:过分谨慎多疑,也办不成大事,曹操就吃了大亏。生:我认为鲁肃对不起周瑜,他应该为周瑜效劳。

生:他的看法我反对,因为鲁肃善良忠厚,他看出周瑜用心险恶,要杀害诸葛亮,于心不忍,所以他要救诸葛亮一命。

这些参与发言的,上中下的学生都有,他们说好说坏,说多说少,说深说浅,说对说错,我都不计较,只要学生肯读书,有话说就行,因为这是学生心灵的“真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感受、真见解,他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矮子看戏随人说短长。日久天长,学生见我上课一直很民主,很宽容,不责备,不打棍子,一向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大胆地举起了手,我班张燕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女孩儿性格内向,见人很怕羞,我刚接这个班时,在课堂上你问什么她都不吭声,就是你用铁锤也敲不出一句话来,同学们说她原来在课堂上从来没有举过手,没有发过言。而现在的张燕已今非昔比,课堂发言总是冲锋在前,胆子大了,爱读书了,话多了,情感丰富了。在同学们发表见解时,我发现她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抓耳挠腮,目光很专注,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此时我用眼角的余光瞟了她一下,手欲举还收,分明是在想一个问题,但又还没有想好,结果她很自信地举起了手,我立即点头示意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一本正经地说:“诸葛亮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有偶然和侥幸因素。” 师:好!你敢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有勇气。我和同学们都洗耳恭听你的理由。

生:你们看,诸葛亮的20只快船上都装的是什么,是易燃的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呀!曹操一旦射来火箭,岂不船毁人亡。你说,这不是侥幸吗?(有部分同学赞成这种看法)

师:你不简单,说得有理有据。(转向全体)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和侥幸。

生:通过再次认真思考课文内容,我同意诸葛亮借箭成功隐含着侥幸因素的说法。因为,船上不但装满易燃物,而且20只船还用绳索连接起来,一旦着火,根本无法散开。

生:你们说船易着火这是事实,不过说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是侥幸就不对了。大家想想,诸葛亮的船与曹军水寨仅相距一箭之遥,曹操如果真用火攻,岂不是自取其害?

生:我认为曹军若用火攻,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诸葛亮借箭成功后顺水顺风返回南岸,这说明风向是由北而南,火苗不会自动烧到北面的水寨。

生:这是事实。不过曹军是不会放火箭的。你想,如果诸葛亮的船果真着了火,船上的军士一定会抱定与曹军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么近的距离,就是用军士推,也能把火船推到曹军水寨。到那时,谁的损失更大?

师:大家刚才的争论很精彩,同时争论的结果也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想再次听听你的看法。(转向最先发言的同学)

生: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争辩,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思考,我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并不是偶然和侥幸,完全在于他的神机妙算。他知道连在一起并布满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的船很容易着火,但他更知道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曹军投鼠忌器,是断然不敢用火攻的。可见,诸葛亮真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真是神机妙算,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师:(面向全体)你们赞成他现在的看法吗?

生:(齐,响亮地)赞成!

课后反思:

我上语文课,舍得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舍得给学生说话的时间,特别是对学生的发言,初开始学着说,也许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把一句话说得支离破碎,学生自己也有很多顾虑,这时的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发言的欲望还很脆弱,心灵的语文情感之花还非常娇嫩,老师千万不能因急于求成而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倘若急躁、责备,学生心灵的那盏刚刚亮起的求知之灯很容易被扑灭,老师要百倍珍惜,全身心的呵护,热情地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希望,所以,我一直很民主,很宽容,我给她们的都是欣赏的态度,满意的笑容,期待的目光。一点一点地、循循善诱地激起他们读书说话的欲望,点燃他们的语文激情,培养他们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一旦把他们送上了“车”,他们就会感到坐车的轻松与快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音、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只有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才能得到尽情展现,课堂才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篇6: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

1、判断。

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篇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吴玉兵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材分两段,先教学比例的意义,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学,上了一节预习课,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包括获得了哪些知识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识讲授、传达给其他同学,另外,还要记录好自己有哪些疑问等等。

二、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为什么要两内项乘两外项乘,为什么不相除,或相加、减呢?通过学生 的这些表现,我感受到让学生去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谨地去研究一个问题这方面还是有欠缺,还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一感觉,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讲解道:这一规律的得出,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同学们说通过一个事例就能轻易下结论吗?学生说不应该这样,那应该怎么样呢?学生继续说:“应多举几例子,然后观察是否都存在这种规律,然后才可以下结论。”又有一个学生说:“得出结论之后,还应该继续举例验证。”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说法之后,我又继续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其实科学家在发现、研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是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的,他们有可能也试着去除过,试着去相加,或相减过,反复试验,才发现两内项相乘的积和两外项相乘的积是存在一定规律的,从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给学生总结:“要研究一个结论,经过一个举例——观察——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的一个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一条路走不通,就变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知识结论,更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鱼”,又要“渔”。” 篇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4、培养学生自学、合作、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题求比值

二、探究新课:

1、探究比例的意义。

①展示比值相等的两组比,让学生发现特点

②引入: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用等号连接)

③归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④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引入比例各部分名称,“内项”“外项”。

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分数形式的比例,怎么找内项与外项。举例

②讨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什么秘密呢?

③汇报。

④归纳共同的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三、巩固练习

1.以下列各比的比值,并把相等的比用“=”连起来。

12:164.5:2.710:63/4:1/8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写出比值为5的两个比,并写成比例的形式。

四、总结: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说收获。

本节课课后与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内容多,容量大,学生接受能力不理想;

2、一些已学过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强调,比如:比、化简比、求比值等,熟悉以前的知识,与今天学习的“比例”区分开来;

3、注意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两种方法,即: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最好把它们在一道题中展示出来;

4、分数形式的比例,需要让他们认清外项和内项,这是一个难点,不能一掠而过;

5、最好把比和比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

篇7:《影子》教学案例和反思

师:课间,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我发现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走到哪儿。

生:我发现影子总跟着我,我做什么,他做什么。我跑,他也跑。

生:我发现我躲在房子的后面,影子就没有了。

生:我发现太阳出来就有影子。阴天、雨天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

(出示挂图)

师:星期六,乐乐在太阳公公陪伴下,到外婆家去玩,你们找一找他的影子在哪里?

生:他的影子在脚边。

师:一路上,他发现他干什么,影子也干什么。他们一起玩耍起来。他有一个好朋友,多有趣。于是他编写一首儿歌。下面我们一起学一学。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怎么读?(学生举手)

生:影子。

师:注意“子”是平舌、轻音。谁愿意读?

(学生举手)

生:影子。

师:你的字音很准,请××再读一遍,这次你会读得更好!

(全班齐读)

师:反复读课文是最好得学习方法。下面开书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借助音节朋友帮助。读完以后圈出生字读3遍

(学生独立拼读课文,认读生字)

(自学活动结束)

师: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下面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四人小组读字活动,看哪一组的字音读得最准。

(学生在小组长得带读下开展认读,开火车读,听音找朋友的活动)

师:刚才,老师看见了每个小组的读字活动,开展得很不错,××同学,生字卡片拿得很规范像个小老师,××同学眼睛盯着字学得可认真了。下面,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字音读得最准。

教师出示去掉音节的要求学会的生字。(学生举手)

指名认读。

师:注意“子”单独一个字时,读“zǐ”和“影”组成“影子”读zi,谁再来读?

指名学生读。

教师出示带音节的要求会认的生字。

师:刚才,我们认读了田字格的字,同学们掌握还不错,现在看看双横线里的生字,谁还会读?

(学生举手)

教师指名1~2个人读再齐读。读“前、后、左、右”四个字将他们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认一认教室的四个方位。(开火车读)

师:看来,每个小组的同学表现都很不错。现在老师把生字放回在课文里,你还会像刚才那样读得这么准吗?这次在读准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了再读下一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汇报读;教师出示“小黑狗”词卡,指名读。

师:你喜欢小狗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家里有只小狗,我每天回家它都跟着我玩,我很喜欢它。

生:我叔叔家里有只小狗,只要来了生人,它就叫。

……

师:小狗真可爱,就像你们的好朋友一样,你们喜欢它吗?怎样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心情?

(指名学生读,带着微笑的表情)

师:看得出你很喜欢这只狗。老师现在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教师出示句子“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指名学生读)

生: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这条小狗。谁还愿意读?

生: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

师:老师听出来,你的影子也像小狗一样可爱。现在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第一节里,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行。

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论。

师:老师现在也想读,你想听吗?(老师范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可以读得这么好吗?因为老师是向你们学习的。你们不是介绍影子像小狗一样可爱吗?老师也被你们的感情感染了,才会读得这么好。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呢?

(指名学生读)

师:谁愿意和老师玩一个游戏。

(学生举手,指名一人)

师:影子在前。(学生没动)

师:影子在后。(学生没动)

师:影子是一条黑狗,我走它也走。(边走边说)

(学生还是没动)

师:它是我的影子吗?为什么?

生:不是。他没有动。影子是跟着人走的。

师:谁再来试一试。(学生举手,再指名一人)

师:影子在前。(学生站在老师前面)

师:影子在后。(学生站在老师后面)

师:影子是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边说边走,学生跟在后面)

师:(高兴地抱一抱学生),啊,我找到影子了,给影子送一个礼物。

师:你们想玩吗?

生:想──

(同桌相互玩找影子的游戏)

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生:找到了──

师:高兴吗?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一节再读一遍。

(全班齐读)教师出示:子、也

师:这两个字,谁还认得?

(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子,也”中各有一笔是红粉笔写的,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笔画。指“乛”,这是横钩,跟老师练一练。(带着学生书空)。指“乚”,这是竖弯钩,跟老师练一练。

(带着学生书空)

师: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

生:要摆在中间。

师:对(边书写边指导)“子”字第一笔“乛”,从左上格写到右上格,落笔在竖中线,上部的一半,第二笔“亅”压住竖中线,写时略微弯一点,才好看。第三笔“一”从中线一半写到右中线的一半,写时压住横线,收笔略微停顿一下。

师:好,下面试着书写一下。

(学生练写)

师:“也”字,谁来说出该怎样写?可以先看看书上是怎么教的?

生:“第一笔“ ”从左下格挨着横中线写,过竖中线到右上格。挨着竖中线折下来,“钩”要挨着竖中线与横中线的中点。第二笔“ ”,挨着竖中线写。第三笔“乚”,从横中线上一点写,从左下格到右上格。

师:你们学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老师看得更仔细,写得更认真。(学生书写生字)

【反思】

传统课堂的模式可以定义为师本课堂模式,它使学生难于摆脱教育体系的弊端,难于摆脱教师控制、主宰课堂的局面,以至学生潜力难以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于投入,兴趣自然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师本课堂实际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又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有别于师本课堂的生本能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生潜力。生本课堂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课堂──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度分析上。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等情绪体验。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时,我就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入手,着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以《影子》为例,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创设情景,注重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体验。《影子》一文是采用儿歌的形式描绘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课前,我从学生那儿了解到他们除了知道影子是黑的之外不知道有其他什么特点。如何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影子其它有趣的现象。我想到了游戏这种活动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也是乐此不疲的活动,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在游戏中受到感染。于是,在课间我设计并组织了孩子们玩“踩影子”的游戏。他们两人一组,你追我跑,你踩我躲,不知不觉在轻松的情景中发现影子有趣的现象。在上课时,当老师问起,“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时,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发现发现影子总跟着自己,自己做什么,他做什么;有的发现自己躲在房子的后面,影子就没有了;还有的发现太阳出来就有影子,阴天、雨天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能交流发言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满脸喜悦。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点到的学生只能遗憾地从鼻腔里发出一点声音,收回小手。

二、真情交融,享受快乐

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中的二、三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我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找影子”的课间游戏,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满足他们情感体验。在设计这一活动时首先是我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然后再是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都是平等的,是他们的朋友,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设计活动,赢得学生的欢迎,他们个个兴致昂然,教室里每一寸空间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快乐。游戏结束,学生能很快地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美好的情感体验常常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融。当智能与美好的情感体验交融时,可以爆发出驱动力,师生关系的和谐正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情交融,使师生双方同时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情趣与自身无法估量的潜力。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

三、小组协作、教室当学室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行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生本课堂强调的小组协作学习法是指合作、伙伴的形式,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四个),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包括小组协作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等等,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即当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一部分学生已通过自学或家人、朋友的帮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内容。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出来,让他们“当”起同学们的“教师”,尤其是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有些学生很会认生字,而且字音也很准,我就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着小组的同学认读生字,在 “小老师”的带领下,教读、开火车读、听音找朋友,学习形式丰富多彩,“老师”教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学生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看到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我感到课堂只有交给学生,才赋有生命。

四、生为本、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表现在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充盈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的载体,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让有着鲜活思想,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倾注自己的感情,融情入境,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反复吟诵,品读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经过分析我选择“小黑狗”一词作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你们喜欢小黑狗吗?为什么?”小狗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当选择这个话题时,我想小狗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一定鲜活起来,要不怎么学生纷纷举手,唯恐老师不点他。由对小狗的喜爱引发到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和小狗一样的可爱,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将喜爱之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各自感悟不同,读出来的语感也不尽相同,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 也走。”我没有硬性规定他们该怎样读,反而鼓励他们读出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篇8:《鸟啼》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模块“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英国作家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 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神奇生命的由衷赞美, 生发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告诉人们应该向鸟儿那样面对严冬, 面对死亡, 面对苦难, 面对绝境, 不哀伤, 不沉沦, 勇敢地面对, 顽强地抗争, 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这种哲理性很强, 集情、景、理于一身的文章, 一直以来都挑战着教师的理解和教学。

《鸟啼》沿着“聆听——思考——礼赞”的思路展开。文章对鸟和鸟啼的变化描写 (鸟复苏, 到微弱的啼鸣, 再到悦耳的声音) 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死与生虽不相容, 但春天必然来临, 生命的冲动谁也没法阻止, 表达了作者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启示人们像鸟一样向死而生。

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在向死而生的内涵上。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 是基本内涵。这种生命解读, 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理解了死, 才能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 才能看清自身发展的无限。

二.教学设计

教材编写者建议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围绕这个建议, 笔者三轮教学采取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简) :

1. 听一听:鸟啼有什么特点?

2.看一看: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啼鸣?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鸟啼放在这样—个环境中?

4.想一想:鸟啼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5.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

第二轮教学设计 (简) :

1.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段重点朗读。

2.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供学生研习。

(1) 课文第一段:“横陈”“吃净”是什么意思?作者写鸟儿的死亡如此惨烈目的是什么?

(2) 面对死亡, 鸟儿们有哪些表现?请标注体现鸟儿表现的句子并朗诵。

(3) 对鸟儿的这些表现, 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标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诵读并赏析。

(4) 文中作者对死亡和生命有哪些认识?给你什么启发?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轮教学设计 (详) :

1.迅速浏览全文, 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作者从这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变迁的第一阵爆发。

大家不难发现, 文章1—8节就在写这场变迁的爆发, 之后就是作者的感悟。那么, 这场变迁是怎样的变迁?

明确:冬天——春天

文章中鸟啼成为了春天来临的主要表现内容, 那么冬天呢, 通过描写什么内容来表现?

明确:鸟尸

在原文中哪个地方进行了集中描绘?

明确:第一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 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幅画面的特点。

明确:死寂、毫无生气、恐怖、凄凉。

所以, 这散落遍地的鸟尸就象征着死亡。那么, 鸟啼呢?作者笔下的鸟啼也并非纯粹的, 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呢?

明确:鸟啼象征生命。

面对冬天充满死亡气息的鸟尸的画面, 我们倍感凄凉压抑, 那么, 面对春之鸟啼, 我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喜悦。

哪一小节最能体现这种喜悦之情?

明确:分析赏读第6节。

2. 作者从鸟啼中听出了这样一场变迁的爆发, 有了怎样的感悟呢?请自由朗读9—15节, 寻找观点句。

明确:提示找观点句的方法。“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那么, 围绕观点句, 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一谈。

明确: (学生分别分析) 作者认为, 生命和死亡全部相容。死亡犹如冬天, 不能选择;生命更像春天, 不能抑制, 所以, 他认为要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

鸟儿是怎么做的?找出文章中的描写。

明确:第14节。放声高歌。“它们不能哀伤, 不能静默, 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 不静默, 不追随死亡”的比较。

3.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不能选择、不可避免的困境、挫折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做?“向死而生”是否给了我们一定的人生启迪呢?

明确: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得珍贵, 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海德格尔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向死而生!世界不能选择, 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力量不可阻挡。向死而生的生命, 才显得更加可贵与伟大。

4. 结合你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感悟, 寻找一些熟知的事例 (历史人物或身边人物) 加以阐述。

三.反思评价

以上三个教学设计是笔者在2004年、2007年、2010年分别使用的。2004年的时候, 刚刚接触新课程的理念, 正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试用,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听———看——想———拓”的思路, 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7年的时候, 苏教版高中教材已完整使用一轮, 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 重视了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到了2010年, 教材使用两轮, 对教材的优劣势有了明晰的认识, 也接受了文本细读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就形成了上述的设计。比较这三种设计, 我以为只有进行文本细读才能更加接近语文的本质, 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1.文本细读或可避免语文的“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倾向。新课改以来, 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人们在为语文不再枯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欢欣鼓舞的时候, 突然发现, 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 娱乐味越来越浓。动辄讨论, 动辄活动, 课堂热闹了, 却丢掉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涵咏;不在文本中品读字词句篇, 却跑到文本外面研究与理解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 种了人家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丢了语文的根。我至今仍保留着2004年上《鸟啼》时所用的课件, 声音、色彩、画面不可谓不精致;我至今也还记得在“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有识之士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不说“振聋发聩”, 亦不说“醍醐灌顶”, 但着实让我警醒:热闹能带来快乐的氛围, 却不一定能带来快乐的语文!2007年的教学设计, 走出了繁杂, 走向了语文的技能训练, 但总也感觉少了一些语文味, 有“应试化”的影子。第三个设计, 立足于文本设计, 着眼于文本字词句的解读, 让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 同时也学会表达思想。个人认为, 文本细读有效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基本倾向。

2.文本细读应该关注到文章的“文”、“质”、“道”三个方面。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 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文本, 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解读文本, 就应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道、文本之质。高中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加之编者明确的编排意图和作者直白的抒情议论, 学生说出文章的主旨似乎并无困难。因此, 有老师提出, 这篇文章不值得上。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教材编写者大概会首先反对。苏教版教材按人文话题组元, “珍爱生命”这个专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 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告诉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 “人生才更有价值, 生活才更加精彩, 生命才能永恒” (以上均引自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珍爱生命专题内涵解说”) 。可见, 《鸟啼》一文构成了编者对生命的认知和思想体系, 不教的话, 显然不能将编者“珍爱生命”专题的编写意图忠实地贯彻下来, 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更重要的是, 在接受媒介多、接受途径广的信息社会, 学生缺少的不会是思想, 而恰恰是表达思想的方法, 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比“文”、比“质”更重要。第三个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以赏析“哪一小节最能体现春天鸟啼的喜悦之情”、“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掌握了技能。笔者以为, “因道悟文”是近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和强化的。

上一篇:小年给领导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科技部2014年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