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2024-07-31

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精选11篇)

篇1: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中学生田径训练论文田径运动训练论文

中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多年对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运动损伤一直是业余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经常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影响到训练计划与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体育高考前损伤而导致不能如愿考上理想的体育院校。我们在对学生在田径业余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往往是被动的,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本人通过多年来对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中经常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规律,为了减少这种损伤的发生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业余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田径训练 运动损伤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区及周边10所中学的体育高考生,共96人,其中男生71人,女生2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查阅大量的关于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做理论支撑与参考。

1.2.2 问卷调查

以普查校医务室病历卡记录与运动训练登记卡纪录为主,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相结合。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发生率

所有参加田径业余训练的学生中有高达56.25%人受伤(见表1),这从侧面反映出在目前的中学业余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比较严重,很多学生由于学生本人或者教练员的疏忽等原因导致损伤,致使训练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或者难以继续下去。

2.2 中学生业余训练运动损伤的日期

在54例运动损伤中(见表2),有两个区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高峰期,有21例发生在3月,有19列发生在4月,分别占了24%和22%。3月、4月是业余运动训练损伤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体育高考生面临体育术科考试,训练任务重,心理压力大。

②气温逐渐升高,一部分肌肉开始放松,一部分肌肉还处在冬眠僵硬状态,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易造成损伤。

③加之这一时期为迎接各级竞赛,抓紧了各专项练习,尤其是田径专项容易造成损伤。第三个运动损伤高峰期发生在11月,占9.2%。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运动损伤,究其原因有:首先,由于这一阶段运动量逐渐加大,学生训练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大运动量与大强度的训练;其次,这一阶段是运动竞赛高峰期,有迎新篮球、排球赛、有市篮球、田径运动会、有校级田径运动会等,这些学生均属班、年级的 体育尖子,赛事多,身体比较疲劳,容易造成损伤,再次,天气由暖变凉,气温下降,肌肉僵硬,准备活动时间相应要长一些,但师生又容易忽视;最后,由于中学阶段全力抓文化学习,训练时间不足,师生均不想失去这以赛代训的时机,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2.3 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运动损伤部位

从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运动损伤的部位情况来看(见图1),其损伤的多发部位是腰背部、腿臀部和足踝部位。其主要原因有: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等运动项目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腰部、腿部和脚踝关节要求较高,如果学生的基础训练不牢或者运动负荷过大就会引起损伤,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加强对学生力量素质的练习。

2.4 导致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

导致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种类,通过调查得知,导致哈尔滨市及周边中学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是,准备活动不充分,由于哈尔滨地处祖国北部,一年中半年以上气温较低,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会使肌肉的粘滞性增加,进而导致在训练中出现动作不协调或者局部用力过大导致损伤的发生;二是运动负荷过大,很多教练员在训练中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性和针对性问题,很多训练计划都是针对训练好的几个人设计,进而导致相对素质差的学生很难适应教练员的负荷要求,在疲劳中勉强完成技术动作,进而导致损伤事故的发生;三是学校的场馆设施条件导

致,很多学校重视的是文化课教学,很少有领导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怎么样,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购置力度降低,学生仅用一些简易的器械进行练习,再加上没有很好的场地条件使得学生经常在过硬的地面跑步,很多学生脚踝和胫骨就会受伤。

2.5 解决措施与方法

通过对哈尔滨市及周边各中学代表队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其结果显示出: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发生损伤的比例较高,所发生的月份是3、4和11月份,多发生的部位是踝部、腿臂部和腹背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以避免学生损伤的发生。

①对于刚刚参加训练的新学员要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为主,同时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学生灌输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传授。

②对准备活动方面应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冷或者恶劣天气时,同时要加强易受伤部位的防护。

③科学的安排针对不同参训学生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深人了解每个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做到负荷量和强度的制定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④加强对学校场地与器材的管理、维护、包养和完善,教练员应多动脑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训练条件,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杜绝致伤隐患。

⑤每次训练课结束后,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放松,减少或降低运动疲劳,使学生身体放松,轻松的投入到下一次的训练课中。

参考文献:

[1]高顺生.实用体育保健[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3年.[2]崔和明等.湖南师大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文学学报(自然版),2008年.

篇2: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关键词]业余体校 快乐训练 田径前言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和每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地、欢乐地从事体育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手段,而且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和丰富情感作为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展体力与智力,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在业余体校训练中也可以应用,我们称它为“快乐的训练法”,是指在日常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在安排练习内容和方法时能使运动员愉快地接受,让运动员在训练中要刻苦但不疲劳,学中有快乐,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业余体校的学生大多在青少年时代,身体发育旺盛时期,具有活泼、好胜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运动技术不稳定,如果在训练中方法不当,可能使运动员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训练中采用传统的练习方法的同时,要改变训练方法,笔者经常用快乐的训练的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业余体育快乐训练的应用

2.1训练中既要严格又要调节快乐气氛

在训练中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必要的,但教练员过于严厉,使训练紧张,反而压抑了运动员的个性发展。教练员要多关心和爱护运动员把他们当朋友和知己。在训练中教练员要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少用批评讽刺的语言去刺激他们,不要把发脾气、斥责甚至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带入训练之中。要让学生在训练中感觉教练员既严肃又慈祥可敬,帮助运动员在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时树立自信心,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训练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日常的训练中,经常会碰到运动员水平不

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就会出现一时难于掌握的现象,这时教练员就要有耐心、细致地分析其原因,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如“你真笨”或“你的动作太差”,甚至动手体罚学生,其结果会导致运动员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不想练等现象,所以教练员的言行举止十分重要。在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只有好的心情,才会有好的结果,在训练休息期间要善于用幽默的“玩笑”来调节运动员的疲劳和紧张情绪,使之起到精神放松的效果。

2.2训练手段多样化

2.2.1音乐法

音乐能调节紧张情绪,缓解疲劳,起到放松肌肉和加强动作节奏感的作用,如在中长跑训练的准备部分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在准备活动时提高兴奋性,在整理放松阶段,可选择节奏柔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消除疲劳,享受音乐,娱乐身心。

2.2.2辅助法

中长跑比较单调,如果单纯的重复跑、跳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因此,课时的安排要别具一格,有新鲜感,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感到乏味。如长跑的间歇练习可设计800m+600m+400m+200m金字塔式的练习。另外,练习时可以经常改变路线让学生在事先绘制好的路线上跑,如螺旋形、圆形、三角形等,并在这几种图形上不断转换,在跑的过程中改变节奏、方向、姿势等。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2.3比赛法

比赛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机会让他们竞争和参与,如中长跑练习的追逐跑。在比赛分组时教师应注意到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把学生按性别、成绩等分成运动能力、水平均等的几个组,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比赛更精彩、更激烈。

2.2.4游戏法

体育游戏一般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并使人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长时间高热情的参与练习。在组织游戏前应讲明规则,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按规则进行游戏。在练习的间歇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较强趣味游戏来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也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放松,如“传笑游戏”接力,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笑声中结束,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手段。

2.2.5提问法

中长跑训练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讲解和设问,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相关的知识。如决定中长跑的因素是什么?要保持体能必须做到什么?跑动过程中的节奏和呼吸频率怎样调整?使训练与所需知识结合,比单纯的理论和实践课更能使学生接受。

2.3训练计划安排须合理化、多样化、科学化

田径训练比较单调,如果单纯地重复跑、跳、投练习,久而久之运动员们就会感觉厌烦,并易产生疲劳枯燥,导致消极情绪。教练员要多动脑筋,安排训练要多样化、科学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有相同的训练结果,达到同一个目的。让运动员感到训练安排有特色、有新鲜感,更容易接受训练安排,这才是最成功的训练计划与实践。比如,中长跑训练,不要总是在场地跑道上跑,可安排听音乐跑、变速跑、追逐跑、野外跑、林间跑、上山跑等方法,都能起到提高奔跑能力,发展耐久力和提高专项成绩的作用,采用不断变换训练环境和方法还能克服单调、枯燥的情绪。在大自然中训练,开阔了视野、心情舒畅愉快,运动员就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成训练任务。又如,在短跑的起跑疾跑练习时,可采用起跑上台阶,利用自制训练器材和抗阻训练法、起跑上坡跑等方法,既能较快的纠正起跑上的身体抬起过早的错误动作还能发展两腿起跑蹬地力量。结论

快乐训练有助于运动员缓解疲劳,减少受伤,身心愉快,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快乐训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体潜在的活力,塑造人体可观的精神状态;“快乐训练”能全方位地推动人体身心健康,而人体理想的活动是对“快乐”很好的体现,体现出“快乐”对人体的影响与该项目的影响,依然能提高运动成绩,更能提高人体的竞技意识,激发人体的竞技欲望;快乐训练能使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当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新时代人文体育精神——以人为本的原则。快乐训练法还需要在业余训练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有待于教练员们去发扬、去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科学可行的方法,为提高业余训练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芦秋菊.怎样让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篇3: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对策分析

1 核心力量对田径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性

1.1 提升田径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核心力量对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姿态、田径技能、专项能力等发挥着基础与支撑的价值。加大对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 是提升田径运动员比赛竞争力的基础。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作为竞技比赛最为关键的素质之一, 田径运动员在场上比赛的时候, 如何保持身体发力的平衡与力量经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短跑、跳远、跳高等身体处在非平衡状态的位移过程中, 田径运动员需要具备非常好的协调性, 才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动作技能发挥, 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肌肉群发力正是实现这一前进动力的关键所在。同时, 优秀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提升核心肌肉群的稳定性, 对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髋关节, 促进身体平衡能力与控制能力的提升, 实现身体的稳定性, 保持身体良好的对抗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1.2 利于田径运动员动作技能的高效性

田径运动实验结果表明, 具备优秀核心力量的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其身体的对抗性更加灵活, 也更容易获得比赛的主动权。核心肌群作为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源泉, 田径运动员的腹部肌群、背部与臀部肌肉的协调是适应激烈比赛的基础。在田径运动员的肢体发力的时候, 核心肌群所储存的能量可以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向下一个环节传输。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 能够借助核心区的稳定性为四肢肌肉的发力构建支点, 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打下基础, 为运动员的身体重心的稳定与快速移动、进攻与防守等提供力量支持。

1.3 预防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田径运动中的短跑、跳高、投掷等作为身体肌肉对抗强的项目, 在日常的训练、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重复性的运动负荷, 这就使得运动员容易出现关节劳损、腰部扭伤等运动损伤。而优秀的核心肌群能够保证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以正确的身体姿势与动作位置来应对场上对抗等变化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 降低了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 利于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升。

2 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对策分析

2.1 田径投掷运动员小臂肌群训练的方法

在田径运动员比赛的过程中, 标枪、铅球、铁饼等动作都需要依靠手臂肌群的力量来完成。所以, 加大对田径运动员臂肌群的训练, 是提升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田径运动员臂力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以下方法来开展:方法一:弹力带臂屈伸训练的方法, 即将弹力带的一侧进行固定, 将另一侧缠绕在运动员的手掌上, 反复做腕关节的屈伸动作。方法二:正握、反握负重腕屈伸。方法三:正缠重锤腕屈伸, 将负重锤带正缠于手掌上, 进行腕的屈伸动作。

2.2 田径投掷运动员大臂肌群训练的方法

大臂肌肉是由肱二、肱三头肌等构成的, 这些大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大臂肌肉群, 是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田径运动过程中, 大臂肌肉群有着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运动功能。在日常核心力量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杠铃、哑铃的负重反握弯举来锻炼运动员的肱二头肌。借助俯卧臂屈伸动作等进行肱三头肌的锻炼。

2.3 田径运动员胸部肌群及肩背部肌群的训练

运动员的胸部肌肉群分为胸大肌、胸小肌, 在田径运动当中, 胸部肌群是核心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运动员的对抗防守等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斜方肌对田径技术动作的灵活性与动作速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田径运动员来讲, 要全面地提升其胸部肌肉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橡皮筋交叉夹胸练习来锻炼胸大肌和胸小肌;而针对斜方肌可以使用负重耸肩的方式来进行锻炼。

2.4 田径运动员大腿肌群训练的方法

田径运动员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作为大腿部的主要肌肉, 此类肌肉的力量是田径运动员快速跑动、跳跃的动力之源。因此, 在田径运动员腿部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陆上负重深蹲、负重半蹲等方法来提升腿部肌肉力量素质。

2.5 田径运动员腰部肌群训练的方法

在田径动作完成的过程中, 腰部肌肉发挥着重要的固定与协调作用, 是田径运动员身体控制能力的基础。所以, 在田径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时候, 加大对运动员腰部肌肉的锻炼, 以此来提升运动员身体固定能力。在进行田径运动员腰部肌肉力量训练的时候, 可以借助瑞士球、仰卧负重等方法来进行锻炼。

3 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注意法则

3.1 加大核心力量训练时间的科学安排

随着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表现出了短周期、快节奏的特征。所以, 这就需要加大对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训练周期的科学安排, 以此来提升田径运动训练的效果。教练员可以按照运动员肌群位置的差异, 将核心力量的训练划分成整体核心力量训练、局部核心力量训练两种方式。在开展田径运动员整体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提升整体核心力量训练的均衡性。同样, 在开展局部肌肉力量训练的时候, 要保证运动员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开展局部力量的练习。

3.2 做好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内容选择

从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目标来看, 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类:第一类是以跑为主的力量训练方式, 第二类是以跳为主的核心力量训练, 第三类则是以投等为主的核心力量训练。在这3类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核心力量的发展重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跑动与移动训练的过程中, 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部位趋向于腿部, 注重田径运动员身体姿态的适应性发展, 因此更多的是一种系统力量的训练。而在投篮等专项训练的过程中, 核心力量的训练倾向于动作力量的精细化, 因此注重田径运动员四肢同时发力能力的训练, 是一种微观掌握的力量训练方法。

3.3 做好核心力量训练差异性的对待

由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客观差异的存在, 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核心力量的稳定性、核心力量的发展需求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 在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时候, 教练员要提升训练的差异性与针对性, 以此来促进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教练员提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观察与把握, 为其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案, 以此来促进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娜.现代“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理论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 :168.

[2]韩春远, 赵晓雯, 王卫星, 等.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J].体育学刊, 2013 (5) :112-116.

[3]韩佳芹.东西方身体训练交融及差异探究——以核心力量训练为例[J].读天下, 2016 (13) :275-276.

篇4: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运动;核心力量

1前言

篇5:田径运动队训练计划

训练的分期:整个训练分二期(准备时期、竞赛时期)准备时期的训练任务一般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改进技术,培养意志品质,为竞赛时期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打好基础。准备时期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安排应根据运动员水平、个人特点和比赛任务等而定。准备时期训练特点是运动量较大,强度较小,训练时间较长,身体训练多,完整技术训练少。

竞赛时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巩固与提高专项技术,改进技术,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比赛中争取优异成绩,培养意志品质。竞赛时期一般身体训练较少,技术训练增多,运动量相对较小,应在体力和技术较好情况下,保证大强度训练课的质量。训练时间的安排:早6:00到7:00(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练习)下午4:10——5:30(技巧和能力的学习提高)

指导老师项目安排:鄢勇 : 跳远跳高。柯诗明 :短跑。周期:长跑铅球

篇6: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田径业余训练运动员爆发力最大负荷与速度训练组合研究

爆发力是田径运动项目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田径业余训练中,研究发现:小负荷力量练习与徒手练习不能很好地发展爆发力;中负荷练习能产生较强爆发力;大负荷练习后立刻进行几次轻负荷练习,再加上徒手练习,所产生的爆发力效果远远比中小负荷或单一的徒手练习大得多.

作 者:邵正风 作者单位:本溪市溪湖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本溪,11700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82关键词:田径 运动员 爆发力 最大负荷与最大速度 训练组合

篇7: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队的具体工作,做好训练、比赛,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

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训练时间

每天上午: 9:40―――10:10分 每天下午: 大课间时间

三、训练名单:

四、训练计划

抓平时,加强队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训练,促进队员专项成绩的提高,迎接校田径运动会,争取多出好成绩,多出好苗子;同时做好队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保证其以最佳竞技状态迎接比赛;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及布置冬训任务。

1.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全面锻炼队员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2.学习和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迎接各类田径运动会,促我队队员努力拼搏,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辐射比赛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5.与班主任协调做好新队员的选材工作,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的衔接工作。

6.迎接各项田径运动会,做好队员的选派工作。

7.第一阶段(1——2周)选拔队员,进行一般强度的训练,恢复体力,发展一般力量。每周三次,每次一节课。

8.第二阶段(3——10周)注重培养队员的专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项成绩。

9.第三阶段(10——20周)突出专项成绩,采用比赛形式进行强化队员素质。

10.做好与冬训工作的衔接,加强队员的专项成绩的提高。

篇8: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力量素质是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力量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其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的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运动员学会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的必要条件。因此,力量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必须重视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核心力量是人体比较特殊的力量,几乎所有的运动都离不开它的参与。在田径运动中,核心力量是身体完成摆腿、伸髋、送髋和转髋等动作的主动力,影响着田径运动技术的学习。为此,在抓好专项技术和其他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把核心力量训练引入到田径运动训练中对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核心力量训练概念的阐述

(一)人体的核心区和核心力量

从解剖学角度来讲,核心区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腹肌、背肌、体侧屈肌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核心力量与传统的腰腹力量不同,是一种以稳定人体的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存在于田径运动的任何一个项目,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专项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和稳定作用。

(二)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传统力量训练中核心肌肉发展的不足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核心部位,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训练。把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田径运动训练中,可以提高肩、臂和腿等远端肢体上的肌肉工作效率和身体平衡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完成较高质量的技术动作,进而提高运动成绩。再则核心肌群的力量得到加强,可以减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受伤几率。同时核心力量训练也可以作为一种康复医疗手段,可以促使核心受伤部位的复原。

二、在田径运动项目里核心力量的作用

(一)核心力量能够稳定机体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减少能量的消耗

正确的身体姿势是完成技术动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跑、跳、投项目在运动过程中都是四肢环节的运动,而躯干作为核心区是四肢近端的附着点和固定点,为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维持身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核心力量可以使径赛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身体重心维持稳定,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心的大幅度变化,进而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跑步的效率。

(二)核心力量是运动员身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加大了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的能量输出,对上下肢的协调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田径运动项目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参与的全身运动。在整体的运动过程中核心力量把不同关节肌群的收缩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创造条件。虽然核心部位的肌肉不能直接完成人体的运动,但是它稳定的收缩性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创建支点,提高四肢的收缩力量。如投掷中的各个项目的能量来自于下肢的蹬地、转髋,这些发力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力量通过核心区传递给上肢直至末端,最后完成出手,核心力量在此起到了传递能量的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如果运动员不能利用核心部位的力量精确和流畅地将整个身体的能量从支撑腿传至投掷臂,投掷的动作技术和运动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三)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核心力量能保持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核心的稳定能力可以控制骨盆以上躯干部位和腿部的位置与动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整体运动链中产生、传递和控制肢体的力量和动作。如跨栏、跳跃项目,运动员必须有良好的对身体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运动员保持较长的腾空时间,来完成娴熟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放松、自然、平稳,身体保持高重心,在之后的竿上悬垂以及悬垂后的后翻摆体等这些复杂的动作是在数块或数群肌肉在核心肌群的稳定与协调工作下得以实现的,因此核心力量对躯干的良好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是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前提。

(四)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背部疼痛,腰腹拉伤、各关节的扭伤是田径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保证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这就大大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在运动中的损伤往往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导致的,由于核心部位力量的缺失,使四肢的部分肌肉也参与到维持身体的稳定,从而导致肌肉的拉伤。例如在跳远腾空的过程中,这时身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核心区域力量薄弱,就需要腿部的部分肌肉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这样就会导致腿在摆动的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加大了摆动腿在空中用力时拉伤的可能性。

篇9: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关键词】河南省;女子跨栏组;核心力量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Core Strength of Women Hurdling Athletes of Henan Province

ZHAO Dun-fu

(He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Athle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new type of strength training, which receives attention from many exper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 Henan women’s hurdle team. Experiment shows that 6 week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athletes and their skill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Women Hurdle athletes, core strength

1前言

在中国田径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腰杆当家”,之所以说腰杆当家说明了整个腰部在田径项目中的作用非常大。这也说明了,我国老一辈的田径教练员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整个腰部在田径项目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近几年在竞技体育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即“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最初应用于康复领域。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核心力量迅速被竞技体育所采用〔1〕。

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迅速开展,这也说明了核心力量在整个竞技体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跨栏作为体能主导类的速度性项目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更多的是在动态中进行。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田径队女子跨栏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省田径队女子跨栏组8名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她们大部分具有一级或者二级的水平。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平均年龄21.7±1.28,平均身高:1.69米±0.03,平均体重59.1kg±3.25。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Internet网络、中国知网(CNKI)资料文库等对相关的核心力量电子资料进行归纳分类,筛选出针对本文的相关文献资料。

2.2.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来说明核心力量对运动员所起到的作用。

2.2.3逻辑分析法:对所有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整理,并最后得出自己的相关结论。

2.2.4摄像与解析法: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录像拍摄,并通过APAS三维解析软件进行解析,获得相关的数据。

2.2.5实验设计: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的需要作者对李春雷、夏吉祥提出的7个等级的模式进行了修改,分为4个等级,即第一个等级为稳定状态下的静止练习;第二个等级为稳定状态下的无负荷运动;第三个等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止运动;第四个等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每一个等级训练6周,6周的训练结束以后再升入下一个等级进行训练。每个动作的持续时间在30s—60s。组间的休息为1分钟左右。

第一个等级:稳定状态下的静止练习

动作类别:俯卧时肘关节、脚支撑〔2〕;侧卧时肘关节、脚支撑;仰卧时肩、脚支撑。

动作要求:每个动作控制30s×3组。目的在于静止状态下,体会核心肌肉的作用,以及自己对身体控制的感觉,提高重心稳定性。每个动作类别都要求身体成为一个直线。

第二个等级:稳定状态下的无负荷运动

动作类别:俯撑桥、侧撑桥和仰撑桥练习〔3〕

动作要求:40s×3组。六个动作在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身体姿势,保持好呼吸,臀部不要控制住不动。俯撑桥要求慢慢抬起异侧的手脚,侧撑桥要求侧抬起脚,仰撑桥要求慢慢抬起脚。

第三个等级:非稳定状态下的静止运动

动作类别:(见图1)

图1下肢悬吊静止核心力量练习手段

动作要求:40s×3组。这个级别的训练需要一些器械,如吊绳或者足球都可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非稳定状态下静止控制身体不要晃动。

第四个等级:非稳定状态下的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

动作类别:(见图2)

图2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手段

动作要求:50s×3组。这个级别也需要吊绳或者足球一类的器械。首先在动作过程中始终控制整个身体,而后按照箭头指定的方向进行运动。要保持好呼吸节奏。

3结果与分析

3.1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在竞技体育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是通过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使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因此,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人们一直将重点放在了四肢上,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2〕。近几年,随着运动链理论、神经肌肉系统和本体感受性训练理论的提出,人们发现核心力量几乎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非常重要。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4〕。1985年,Panjabi 首次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5〕,他认为,脊柱稳定性设计〔3〕各方面的问题或系统:被动脊椎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1989年美国旧金山脊柱研究所(SFSI)在设计的“动态腰椎稳定计划指南”中提出了中位脊柱(neutral spine)的问题〔6〕。1992年Panjabi又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认为人体的核心稳定性是一种“稳定人体系统,以使椎间的中部区域保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有关核心力量的概念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主要焦点在于对与“核心”位置的定义。陈小平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竞技运动中它还能够主动发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7〕。

3.2核心力量的解剖学理论以及作用

核心力量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是对核心的位置的定位,有的学者认为核心主要是指的是人体的躯干,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大部分学者根据研究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从解剖结构来说,人体的核心部位包括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等骨骼以及它们周围的韧带和结缔组织,还包括附着在骨骼上面的肌肉,是核心区域能够显示的表层和深层肌肉〔8〕。

关于核心力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对脊柱、骨盆起到稳定的作用;整个核心部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一些项目能合理有力的发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田径的投掷项目中,运动员如果仅仅依靠上肢来投掷器械,成绩不会理想,必须借助整个腰腹下肢,在最后超越器械的过程中,由下肢发力,通过核心部位最后作用到上肢与器械上。其次,核心力量能够控制运动员的平衡、提高力量的利用效率,比如,田径中的跳跃项目、冰上运动的一些项目等,都需要很好的核心力量的平衡作用。核心力量还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员运动伤病,核心力量好的运动员相对来说受到伤病的困扰就较少,尤其是整个腰部的伤病,核心力量的较强可以很好地保护好整个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脊柱受到伤害。也为四肢的发力建立了很好的支撑点。

3.3实验前后的结果对比

3.3.1运动员素质的对比分析

对于跨栏运动员来说,素质的好坏对成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核心力量的训练,跨栏组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由表1可知,运动员的100米、反应时和20米折返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髋关节的灵活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传统的力量训练大部分是在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比如深蹲练习、抓紧等,运动员练习的时候要求保持身体的平衡,对肌肉的刺激比较深。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大部分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很少有在平衡状态下进行,比如,运动员跑步过程中都是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进行,跨栏时摆动腿和起跨腿依次进行。传统力量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手段不能缺少,而核心力量的训练更多的是在非平衡条件下进行的,更加接近实际训练和比赛。

3.3.2运动员过栏技术的对比分析

过栏技术是指起跨腿的脚接触到起跨点到过栏后摆动腿的脚接触地面时的一大步,即跨栏步。它是由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构成〔9〕。起跨攻栏的任务就是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为迅速过栏创造更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通过6周核心力量的训练,由表2可知,跨栏组运动员的身体重心相关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心投影点与栏的水平距离、身体前倾角和重心的垂直距离以及垂直距离的位移,都不同程度地变小。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技术动作有所改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实力明显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的提高对于相关技术会有很大影响,运动员在栏上做剪绞技术时会轻松自如。运动员在过栏时尽量降低重心,从而做到跨栏而不是跳栏。

下栏着地是指从身体重心达到腾空最高点开始,到摆动腿着地支撑的这一个过程。主要任务也是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把垂直速度降到最低。由表3可知,训练前后的数据有所差别。在这个技术阶段,运动员的摆动腿要积极下压,起跨腿迅速提拉,两腿动作协调、积极、连贯,整个动作要快。着地点距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要近,这样更加有利于摆动腿的支撑和运动中的人体更加平衡,有利于下面连贯动作的发挥。下栏支撑时着地腿的膝关节要伸直,身体姿势较高,身体重心的高度与起跨结束时同高或稍高。支撑时间要短,这样水平速度损失少有利于离栏后转入栏间快跑。

4结论

通过6周核心力量的训练,使得河南省女子跨栏组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为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运动员的过栏技术有所改进,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4):108.

〔2〕孟献峰,冯嘉.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女子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4):66.

〔3〕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4.

〔4〕〔7〕〔8〕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

〔5〕POP M H.PANJABI M 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255-256.

〔6〕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LTTE.namic lumbar stnbilization program〔M〕.San Francisco: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1989.

〔9〕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1.

篇10:县田径运动会训练计划

2012年下学期

为了迎接区市县径运动会,能在运动会上取得较的好成绩,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训练计划:

一、计划目标、任务

1、迎接区市田径运动会,促使我队运动员顽强拼搏,以更高的运动技能迎接比赛,争取能拿到好的成绩。

2、做好新队员的选材,吸收新的队员,做好队伍的衔接工作。

3、全面发展队员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队员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队员名单 兵乓球:

男:戴辉、刘传、叶广洪、田健华、吉彬 女:田慧敏、钟爱萍、杨东霞、黄洁、钟宁 羽毛球:

男:戴诗军、钟健明、吉彬、田健华、戴辉 女:钟燕玲、田莉梅、钟宁、黄洁、杨东霞 田径:

男:戴辉、刘传、赖辉海、田健华、卢东海、田佳欢、李启贤、张刘 女:王云、钟春梅、田莉梅、田俊、曾慧玲、田瑞梅、刘小珍、钟爱萍

三、训练计划

1、训练目标:(1)、增强队员身体素质,全面恢复体能;(2)、通过训练提高队员运动技术、技能,使能在比赛中达到最好成绩。

2、训练重点:

重点抓住短跑、中长跑、投掷项目的训练,以争取能在区市运动会中获得好成绩。

3、训练时间:

2012年9月10日至2012年10月31日;早练:6:30至7:30; 下午:4:20至5:20。

4、各项目指导教师

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胡冲、曾友祥

5、具体训练计划:

(一)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挑好有潜力的苗子,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提高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弹跳等等素质。训练强度不要过大,但运动量要大。心理准备方面,这一时期沉着冷静很重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动机。要求:

1、队员准时出席训练,训练要认真刻苦:

2、队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之间要有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为学校争荣誉的思想。

(二)、比赛准备期(强化训练阶段)

作为专项的准备阶段,以一般性身体训练为基础,提高专项性身体素质。以速度、技术为中心,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作为心理准备,有意识避免因准备期的负荷反作用所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逐渐有针对性地实一些相对于比赛而言的心理演示。定期检测队员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要求:

1、队员掌握从事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2、队员运动后要进行积极的放松练习,增强营养的补充;

3、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比赛期(保持、调整阶段)

调整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并通过训练,使之保持下去。在这一时期要想实现预期成果的条件,是逐渐增大训强度、训练内容的多样性及合适的比赛次数。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在重要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比赛的发挥能力。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上犹梅水中心小学

篇11:田径运动员核心训练

摘 要 田径是比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及个人运动能力的运动,对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要求甚高。对短跑、跳跃及投掷类项目而言,负重力量练习在平时训练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动作速度和负荷重量构成力量练习的两大主要因素。如何选择负荷重量,根据重量确定完成次数和完成速度是负重力量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尤其是在运动训练领域,是关键问题,因此,吃透运动负荷的基本原理,掌握安排、调节运动负荷的基本方法,是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和参加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负重训练 运动负荷 生理机能反应 生理负荷强度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的业余田径训练中,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训练都不正常,有课时较多而顾及不到的、有训练费用不能保证的、有不想多花时间在下午两节课的业余训练中,认为训练付出的精力远比上课多(主要为提高成绩)等等原因。所以一旦有比赛任务,大多都是临时组队。学生运动基础差、成绩也较差。面对训练时间短,又要提高学生成绩这一问题,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使其技术、技能、战术、心理及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关键是如何在训练中合理安排好力量性负重训练和运动负荷的问题。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针对中学生在中学的业余田径训练中存在的力量性负重训练和运动负荷的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据统计法 2.2.3 观察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田径运动的负重训练与运动负荷的实质 3.1.1 负重训练

动作速度和负荷重量的关系在负重力量练习过程中。动作速度和负荷重量成负相关关系。换言之,就是当负荷重量增加时,练习的速度必然会降低;反之,当练习的负荷重量减少时,练习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完成练习次数和负荷重量也称负相关关系。采用相同的动作结构,负荷重量轻时一次性完成动作的次数会较多,而负荷重量增加时完成次数就会减少。3.1.2 运动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个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在实际运用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即没有一定强度的量和没有一定量的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即提高负荷的强度,则要相应减少负荷的量:增加负荷的量,则要相应降低负荷的强度。大强度和大量的练习(如用很快的速度跑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有机体承受不了,而小强度和小量的练习(如用慢速跑一段很短的距离)又难以获得起码的练习效果。在运动实践中,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一般是通过调节影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各个因素来实现的。

3.2力量性负重训练与运动负荷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3.2.1怎样掌握力量练习中的动作速度和负荷重量。

力量性负重训练原则认为:人们可以用克服相对较重阻力的练习来发展绝对力量潜力;也可以用克服相对较轻重量的练习来发展速度力量。阻力是发展力量的关键,不管你完成多少组和重复多少次,只有在阻力足够大时,才可能有效地获得肌肉力量。想用较轻重量,靠增加重复次数和组数来获得有效的力量增长,效果不是很好。在力量训练的实践中,负荷重量的选择决定了完成动作的速度及次数。根据力量训练原则和训练目的,人们通常用下面方法安排负重训练的内容。

第一,发展肌肉绝对力量潜力,即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间协调性:采用较重的负荷重量,完成次数少的重复练习。一般用个人极限负荷重量的75%-95%,重复6-8次,完成4-6组。如用95%以上的重量,可能太大了,对于力量训练水平不是很高者来说,很难应付下来。故较少采用。这种方法也有人称之为最大力量训练法。成年短跑、跳跃、投掷运动员较多采用。尤其是投掷运动员,把这种方法作为有效提高绝对肌力的重要训练手段。对于高校业余田径运动员来讲,要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不宜采用单一的手段来重点提高某一项身体素质。在一些中学或业余体校,教练员为了让运动员早出成绩,往往过早地发展力量素质。相对而言,采用负重大力量训练法获得的力量增长效果而带来的运动成绩,较提高全面身体素质后取得的成绩,来的更快更显著一些。但中学业余田径运动员不同于专业运动员,靠提高绝对力量素质来出成绩,是急功近利的作法,会限制和影响高校业余运动员以后向更高方向发展。所以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中,不提倡,也不宜采用这种大负重力量训练法。

第二,发展速度力量,提高肌肉内协调性:采用较轻重量,增加次数提高速度。一般认为用个人极限重量的75%以下,重复12次左右,快速完成6—8组。它是为有效改善肌肉间协调用力效果和提高动作速度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人们也称之为快速力量训练法。由于这种练习对肌肉的刺激强度不够大,更多地增加协作肌的疲劳程度,所以想用这种方法长期广泛地获得肌肉力量是不太可能的。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运动员极限负荷重量增长情况,不能建立起客观真实的档案资料,对具体训练中负荷重量的选择提供不了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它只有和大负荷重量训练法结合起来,在发展绝对力量和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中,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发展肌肉绝对力量潜力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大负荷重量的大强度力量训练+较小重量的快速力量训练+一般的专门性练习。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不太适应,对于较高层次的运动员来说,是经常采用的手段。例如,投掷运动员,在获得力量练习的综合效益后,为了将一般力量及时地转化到投掷技术动作中去,还采用力量练习与技术练习相结合的手段。

3.2.2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

3.2.2.1超量恢复的原理:学生的有机体在承担一定的负荷后产生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要使机体所产生的疲劳症状得到恢复甚至超量恢复,就得让有机体在承受一定的负荷后得以休息,使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在保证机体充分恢复的前提下,负荷越大,机体刺激越深刻,产生的超量恢复水平也越高。生理机能反应阶段是评价运动员的心肺机能状况和体能素质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一个完整的单项训练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动员阶段、稳定阶段、疲劳阶段、恢复阶段。

(1)动员阶段:动员阶段的时程越短,生理反应越小,说明运动员的内脏机能动员快,灵活性高。

(2)稳定阶段:稳定阶段的时程长短和负荷积分值,是评价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体能素质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

(3)疲劳阶段:疲劳阶段的时程和积分指标数据,在运动医学领域中是用以评价运动员耐疲劳能力的敏感指标,同时在运动心理学上也是评价运动员毅力品质的新指标。

(4)恢复阶段:又称恢复期,从本次单项练习的运动终点到下一个单项练习的始点(转折点),指运动停止后,人体处于相对休息状态下的恢复。恢复期由半恢复期和续恢复期组成。

(4.1)半恢复期:指在运动停止时刻的生理负荷反应强度完全恢复到安静状态水平的过程中,当其恢复了全程的二分之一时所用的时间,该段生理机能的恢复速度很快,斜率值较大,所用时间占整个恢复期的比例较小。

(4.2)续恢复期:生理负荷反应强度从半恢复期完全恢复到安静状态水平,该段生理机能的恢复速度较慢,斜率值较小,所用时间占整个恢复期的比例较大。

一般中学田径在组队后短期训练,时间都安排在每天下午第六节课后进行,这意味着机体所要恢复的时间基本确定,这就必须对每天训练中的负荷做一个科学合理安排。

训练的适应过程:学生的有机体在训练中承受运动负荷后会产生适应过程,在机体对负荷适应后,会出现“节省化”现象。若每天的训练负荷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不变,学生机体适应后,则机体的机能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只有有节奏地安排运动负荷,逐步提高刺激强度,使机体产生新的适应,才能提高机能水平,获得良好的训练效应。但要注意,若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增加掌握不好,提得过快、过猛而使学生在下一次的训练中还处于疲劳的状态,很容易造成疲劳积累,不但不能产生新的适应,成绩不能提高,反而对学生和训练带来不利的影响。3.2.2.2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提出来的。

“生理负荷强度是训练中(外部)运动强度作用于人体而引起机体的(内部)反映。

(1)生理负荷反应强度:简称负荷强度。一般指负荷强度点的数值大小。

(2)强度变化幅度:指在各阶段的持续运动时间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该指标为分析各阶段的反应平稳程度及体能训练强度的选择等提供参考数据。

(3)强度水平:根据与运动员自身能达到的最大生理负荷反应强度的百分比,强度水平的划分主要协助教练员制定和分析训练中各强度的匹配、分布,为合理安排运动量,达到预期训练目的提供帮助。(4)平均反应强度:指训练中所有心率样本的平均值。教练员有时用该指标反映整个训练中的负荷强度。”(引自参考文献4)

所以要认识到训练中加大运动负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一个手段,不能为大而大,越大越好。况且,运动负荷的大小都不是绝对的。“最大限度”、“极限负荷”没有一个是固定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而是根据不同训练水平的人采取不同的负荷。只有准确掌握好自己每个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实施最合理的运动负荷,逐步提高运动成绩。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学生在训练中承受一定负荷后,机体会产生疲劳,因此要使学生有相应的休息时间,其机能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一般中学田径队集训短、时间紧,学生训练时间仅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进行,所以下午的训练课的运动负荷最好安排在学生机体的机能能力第二天下午得到恢复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每天训练课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若运动负荷安排过小,后一次训练课是在学生机体产生“超量恢复”之后进行,那么机能能力仍只保持在原有水平上;若运动负荷安排过大,后一次训练课是在学生机体尚未恢复时进行的,其机能能力就会下降;若运动负荷合适,后一次训练正好在学生机体产生“超量恢复”时进行,其机能能力将逐步提高。

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在整个训练中,量和强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两者有机搭配才能保证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成绩。强度虽然比量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更大,但它必须在量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加大。强度加大了,量就要有所控制,若量和强度一直持续增加,不但整个运动负荷加不上去,还易产生训练过度。所以训练中,量和强度的安排应波浪形安排。二者要有机配合,使学生机体适应不断增加的运动负荷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3.2.2.3合理运动负荷监督

训练中安排适宜运动负荷是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机能水平和运动成绩的能否提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对运动负荷承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还得通过多途径、多指标进行监督,通过分析,找出符合学生个体的运动负荷。这里可用两种常用的简易方法了解学生的运动负荷。

生理指标评定法。运动负荷后晨脉不超出平时晨脉3-4次/分,血压变化范围上下在10毫米水银柱以内,体重不少于0.5公斤。机体承受负荷后,休息10分钟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脉博为小负荷;比运动前安静脉博快12-30次/分为中等负荷;比运动前安静脉博快36-54次/分为大负荷。

主观感觉及教师观察。运动负荷不大,学生主观感觉食欲、睡眠都会正常;当出现困倦思睡时若再加大运动负荷就会造成疲劳积累导致食欲不振、乏力、对运动场地、器材、练习等产生厌倦感等,这就是不合理的运动负荷而引起的过度疲劳症状。在训练中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训练行为,若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变形、成绩下降,说明运动负荷过大,要恰到好处地及时调整。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运动员在力量性负重练习中必须根据运动本身的规律进行训练。一味的盲目苦练只会使运动员自身受创,而运动成绩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4.1.2 运动负荷伴随运动训练中,对运动训练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科学的运动负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2建议

4.2.1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体育基础、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采用科学严谨的负重力量练习方法,使运动员快速有效的提高机体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2.2教练员应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员本身也要及时发觉自身的机体反应,并主动寻求与教练员或指导教师汇报沟通,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使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实做到在训练中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 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参考资料

1.运动医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青少年田径训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邓伟明.孙学川.范晓燕.简坤林.基于Polar表数据的体能训练生理负荷强度分析系统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1997

上一篇:窗外的春天作文900字下一篇:《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