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2024-07-06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共8篇)

篇1: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计本一班

姓名:徐庆地学号:2011221247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个年度。报告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现状?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

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这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要教育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贫困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去。大学生要有到哪里去都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思想,不应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不应该一毕业就想着高薪,就想着找一份舒服的工作,要有到困难地区吃苦的勇气。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主动到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优先录用等。

第二、大学专业设置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必须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大学应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需要的人才,而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学以致用,学能成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来培养人才,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教育部门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督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要下决心取缔。

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很好办法,创业不仅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要鼓励大学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在大学里设立创业培训课,指导大学生毕业后,勇于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自主创业,在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必须要增设创业培训一课,通过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

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此外,要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理证照等各个方面扶持成功创业人士。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对没有技能有创业愿望而又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应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有意创业者,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帮助他们办理证照手续,创业资金不足的应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贴息,有带动就业的,根据他们解决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就业资金补助,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多层面的、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通过这五方面的努力,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篇2: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摘要:今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大幅下降,这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有了很大的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已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社会国家高校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现在身处校园温室的我们也许还为能真切感受到大学毕业带给自己的压力,但是这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已经让我们内心对“毕业”一次充满了恐惧。大学生毕业真的等于失业么?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是好还是坏,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了。

首先还是谈谈现在存在的就业难的原因吧。

一、学校方面。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这虽然不是一个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但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就业多增了一道坎。高校本身是一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地,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强实力为自己乃至国家谋得一席之地,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我们的高校怎么了?她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从自身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教育大多数还仅仅是单纯地教授知识的层次。很少有培养学生多方面处理问题以及开拓思维的教学,教学模式古板。这容易使学生们减弱刚上大学时对专业的热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去上课热情。最后就失去了解决就业问题时本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垫脚石。这一系列的不良反映连续发生,导致最终大学毕业生们不但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足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

许多大学生对于上大学是一种从高中解脱的心态,没有为自己的大学做过详细的规划,来到大学后都只是一味地放松自己。孰不知,四年光阴匆匆而过,回想自己的大学,那仿佛只是高中毕业后的落脚点,不是加油站,没有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就直接进军社会了。而来到了社会这个大海洋,自己犹如一只没有方向感的小舟,茫然地,寻找不到停靠的海岸。

而另一个就业难的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就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谓是养尊处优,靠着老一辈对自己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到社会后可能接触到一些存在上岗机会的工作但是开始条件相对不是太优越时,许多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了。有机会,但不善于把握,怕吃苦,那就业谈何容易?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是有必要深思熟虑的。

三、社会方面。

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这些国际经济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是使得大学生们左右为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此外,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也使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失去了较好就业机会,尽管这样的现象不是很多,但是毕竟是存在的。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得到了挫败。

以上从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下面,来说说这个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就学生而言,通过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是对自己未来就业道路上的一种警醒。它时刻地督促着大学生想到自己的未来,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这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深层次地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发

挥好大学这个进入社会前的加油站。

就高校而言,他们也开始深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切地为在校大学生积极探索多方面的就业机会。他们都在努力使“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一个历史,让本校学生切身感受到毕业后的就业希望。各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例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也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参考文献]:《论大学生就业问题》邓庆良

篇3: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仅用五六年时间, 就使我国从精英化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从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346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 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各项事业的腾飞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进而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1]。

与此同时,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快显现出来, 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教育受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重挑战。高校扩招之后, 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 2013年已近700万, 而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却难以满足, 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就业。

近几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 我国受其牵连使得许多竞争性弱的中小企业倒闭或被兼并, 造成大批工人待业, 使原本就紧张的就业岗位竞争更激烈。同时, 我国正处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 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对本部门人员进行了精简、重组, 不但减少了就业岗位, 而且增加了需要就业人员的数量, 使得就业率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 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35.6%[2]13, 近几年的就业率也不甚乐观。

2.高校教育模式与就业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是为国家输送优秀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而当今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需要偏离, 急需的专业没有及时设立, 导致专门人才培养的缺失;有的高校则盲目求全求大, 不断增设新的专业, 导致某些新增专业并没有成熟的就业市场, 已脱离社会发展, 使得毕业生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还有的高校急功近利, 开设了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 并不断扩招, 但并没有考虑自身师资力量的缺乏, 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另外, 高校培养人才周期较长, 而经济发展变化快, 在人才需求上提出更多更高层次的要求, 使得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2]。

此外, 一些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不能全面了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尤其是对区域经济结构、层次、前景及各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等缺乏深入的探究, 反馈给相关教育部门的信息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偏差, 使高校的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相应的就业教育缺乏指导性, 导致就业的分散与滞后。同时, 当前我国高校虽然意识到就业教育的重要性, 但某些学校并没有或者刚刚开设相关课程, 而且多数只是流于形式, 致使某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意识, 对就业的残酷性没有充分准备, 从而影响到今后的就业。

3.就业市场有失公平。

(1) 就业市场机会的不公平。有的单位规定只要男性;有的对外地毕业生提高招收门槛;有的对相貌、身体缺陷以及病毒携带者等与岗位要求并无多大联系的因素要求苛刻;还有的单位对于毕业生是否党员、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等较为看重。与此同时, 部分区域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2) 就业市场条件的不公平。就业市场条件的公平性应体现在不同的就业地区和行业需匹配相应的工资待遇及发展机会。目前我国的就业中存在着东西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高危特殊行业差异等。同时, 社会、家人的一些不良导向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诱惑也使某些高校毕业生更青睐北、上、广等发达和沿海城市, 而偏远的西北地区和一些贫困的山区、老区由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 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极端不均衡,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破坏大学生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加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4.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 个人能力的缺乏。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缺乏师长的监管, 往往使得刚从高考中解脱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只要考试过关、学分到手就万事大吉, 对所学专业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同时我国高校教育本身“学以致用”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 因此毕业生在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的双重缺失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 自我定位的模糊。大学生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 家庭中的宠儿, 往往在择业时一味强调“我要干什么”, 而不考虑“我能胜任什么”, 不是从自身的特点、优势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 而是把目光盯在一线城市、沿海城市、待遇好的热门单位, 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3]270, 这种思路经常会造成很多工作机会的丢失。

(3) 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情商”和“智商”不成正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加之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度呵护, 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依赖、消极与被动, 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4], 拼搏精神也很欠缺。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提供政策及法律保障。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萎靡,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前有所放缓, 但总体形势是好的, 政府也已出台大力度拉动内需的政策, 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3]。政府应进一步构建更加合理的用人体制, 大量吸收有潜力毕业生[5]。当前社会的高端人才流动性很强, 受利益驱使, 跳槽现象屡见不鲜, 不仅使用人单位白白投入前期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而且会造成人才市场的不良竞争等问题。因此, 用人单位不妨多考虑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他们比较踏实、好学, 在提供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下, 稳定性要强于其他群体。

同时, 政府也应加大力度整顿就业市场, 采取强硬措施遏制不良之风。严禁用人单位任人唯亲、暗箱操作, 杜绝一切歧视行为,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关注那些到基层、偏远地区、不发达地区甚至高危特殊行业工作的毕业生, 为他们提供应有的待遇, 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彻底消除区域、城乡的差距, 免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保证就业的公平性。

2.高校应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1) 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超乎想象, 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 推陈出新, 与国际接轨, 保证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要建立新型学生评价体系, 摈弃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应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估。

(2)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 更要多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为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各类企业沟通联系, 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有目的地培养专门人才, 努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3) 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不能只流于形式, 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提前并且紧跟形势、结合实际。应积极联系各个单位和企业, 定期召开校园招聘会, 尽可能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和机会。同时做好相应的就业服务,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支持。

3.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1)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给自己一个清晰合理的定位, 客观评价自身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有能力胜任的工作岗位;同时, 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 政府现在制定了很多到农村、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 要意识到并不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到农村、到基层同样可以大显身手, 发挥作用;要调整好就业心态和心理承受力, 具有耐心,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 先就业、再择业。

(2) 要增强自身的就业实力。在校期间, 打好专业课的基础, 保证考试成绩优异, 并且尽量考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完善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所认可的基本手段;另外,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一些社会实践, 提前感受一下社会, 积累一定经验, 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3)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3]271。目前国家已制定很多毕业大学生创业的倾斜政策, 为大学生营造了优良的创业环境。毕业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多做尝试, 年轻不怕失败, 即使不成功也可以积累更多经验, 为今后就业和再创业提供帮助。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更是千千万万家长所关注的问题。探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是执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才能让这些“天之骄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有力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大国, 才能缩短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周期, 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2]24。

参考文献

[1]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 2010:1-2.

[2]胡俊花.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3]李江丹, 钱剑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4) .

[4]郭绚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J].改革与开放, 2009 (7) :157-159.

篇4: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就业 认识 调查 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认识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82%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就业形势担忧的学生仅占16%。

2.所学专业与求职关系调查。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占比最多,但与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优势的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优势的占比偏多,英语和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的占比偏多,文学专业各选项占比基本相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应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性,但不一定绝对对口”,极少数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最欠缺的素质。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依次是:相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它。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认识的调查

1.农村就业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6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比较愿意者仅占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及政治面貌无关,因为在对它们进行逐个交叉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2.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多数大学生不会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意愿,占66%;其他次要因素为,家庭压力占21%,社会舆论压力占6%,其他占7%。

3.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实现自身价值、各种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等)、为家乡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其它。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因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4.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了解”。

5.农村就业影响程度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福利状况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没影响”,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一般”。

6.农村就业方式的认识调查。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就业,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少数学生选择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们选择的“其它”就业方式主要有:到农村自主创业以及到农村做基层管理人员。

7.农村就业单位性质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依次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农村的政府机关及国营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职位需求有限,而农村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人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更多关注农村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水平。这为将来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2.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因此,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宣传农村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3.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选择支农、支医、自主创业以及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较少。所以,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空间。如建立完善农村创业基金制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篇5: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

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篇6: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前言:如今我们已是大二的学生,现在的我们在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知识、武装自己头脑的同时,还应该做的就是看清毕业后的就业情势。因为现在全国正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作为即将毕业的一代大学生,不能只依靠着国家颁布各种条例,实行各种政策来对我么予以帮助,我们作为马上要进入社会的一份子,应该自己分析情势,认清自己未来的去向,好在毕业后直接向着目标前进,进而取得成功。于是做出如下分析。

一、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相关资料系显示: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009年应届毕业生突破600万人,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往届毕业生,2009年待就业毕业生超过1000万。

至2009年底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累积达到2400万人,毕业新人的失业率占失业人数的50%,这部分人群大多无行业技术、无行业经验、更无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已成为一种社会压力,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觉得就业形势很困难或较困难的高达90%。

二、我国大学生为何就业难

(一)外因——国家、高校、用人单位

1、国家。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高校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

1)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

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

2)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

3)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

4)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

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5)某些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

允许,设置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用人单位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

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二)内因——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知识、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2、大学道德、心理素质欠缺

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存在“混日子”的不良思想,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高。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生的对策

我们大学生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应当做出相应的措施。

第一、反思自我,是否自己在虚度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该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接触各个不同领域,为我们将来进入社会、就业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分析自我,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缺陷、兴趣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各种能力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第三、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后,研究职业的工作内容,它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尽量让自己对它有所接触,积累一定的经验。

篇7:当代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调查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重点,也是我们党外交工作的一大重心。台湾问题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是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作为一名大学生,祖国未来发展所依靠人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鉴于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对台湾问题认识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在本校图书馆现场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武汉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武汉各个高校的不同专业。

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18---24岁

调查对象的职业身份:在校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年级)文化程度:本科在读

二、基本经验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

2.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对台湾的主权。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3.大陆的对台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0年代中期,对于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武力解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们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进一步表明了大陆和平解放台湾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表示绝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武力。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对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大陆与台湾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从1987年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三个阶段。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这无疑对两岸同胞都是十分有利的。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并举行会谈。那是海峡两岸60年来的首次握手。而后来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谈判更是给两岸人民统一希望。

有小组成员精心搜集和设计,我们制定了一份“当代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看法问卷调查”(见附一),调查表以选择题为主,加以适当的表述题,从多个层面对同学进行了调查。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人流量大、分布广泛的优点和互联网方便快速的特点,以多种途径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经验:

1、调查对象对台湾问题的关注程度: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于台湾问题还是比较关注的,同时由于电视,网络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大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相关台湾问题的信息。认为台湾问题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占82.08%,认为关系一般的占16.98%,而选择与自己“毫无关系”或选“其他”的比例为0.83%的受调查者非常希望台湾统一,不希望统一的为0,其他人则选择了“一般”和“说不清”。

75.47%的大学生表示“会为台湾统一而努力”,18.87%表示会“考虑一下”。而4.72%表示对此“漠不关心”。

对于中国对台湾的政策方针,认为“了解”的占36.79,认为“比较了解”的占15.09%,“不了解”的占16.98%。

可见大学生对于台湾回归还是抱有极大的希望的。有由此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并迫切希望为祖国出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

2、调查对象对台湾回归的意义的认识:

认为台湾回归对我国的重要性体现在“国防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分别占37.74%和38.68%,认为“文化方面”的占9.43%,认为“面子方面”的占7.55%。

有86.79%的人认为台湾的回归会给两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前台湾问题的基本形势大学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3、调查对象对解决台湾问题存在的阻碍的认识:

在解决台湾问题存在的障碍中,23.27%选择“台独势力”,19.11%选择“国际反华势力”,16.07%选择了“英美的西方国家”,13.57%选择了“中国国力不够强大”,9.97%选择了“政治制度的差异”,5.26%选择了“恐怖分子”。

对于“如果台湾当局一直为蓝营执政,是否有利于两岸早日统一?(蓝营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选择“非常有利”的占61.32%,选择“蓝绿执政都一样”的占29.25%,选择“绿营执政有利”的占3.77%,选“其他”的占5.16%。

对于台独分子使用“金钱外交”的行为,认为“不得人心,必将失败”的占35.59%,认为“对两岸统一起阻碍作用”的占31.08%,认为“是对大陆的挑衅,伤害了两岸人民的感情”的占18.92%,选择“应该给予严厉还击”的占11.26%。

4、调查对象对中国政府关于台湾的政策方针的基本评价:

在“大陆‘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是否满意?”一项中,选择“不满”的占7.55%,选择“一般”的占22.64%,选择“政府说的就有它的道理”的占28.3%,选择“自我认为还满意”的占41.51%。

在“认为“一国两制”对台湾问题是否适用?”一项中,选择“适用,因为适用于香港、澳门”的占51.89%,选择“不适用,台湾问题更复杂”的占33.02%。其他人则投了“不知道”和“其他”。

在“认为中国同台湾各党派相互往来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帮助吗?”一项中,选择“有”的占90.57%,其他的人则比较平均的选择了“无所谓”,“一点用处都没有”和“不知道”。

5、调查对象认为为解决台湾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陆应采取什么措施?”,18.9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发展经济,缩小两岸经济差距”,13.84%选择了“外交上孤立台独分子,加强与国民党等友好党派联系”,18.3%选择了“加大两岸民间交流”,14.73%选择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1.83%选择了“做好军事准备,武力统一”,8.93%选择了“改变美国等国家对台政策”,7.14%选择了“重申立场”,甚至有4.02%选择了“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

6、调查对象对台湾统一的前途的判断:

对于“和平统一”的看法,认为“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占12.26%,认为“随着国力增强会实现”的占80.13%,认为“没有希望,坚持武力解决”的占3.77%。

对于台湾回归的时间,认为“需要10-50年”的占76.42%,认为“需要50-100年”的占20.75%,认为“100年以上”的占1.89%,另有1.89%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法实现”。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在我们进行调查和询问的过程中也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台湾问题和相关政策的理解上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台湾问题表现出了巨大关切,但对目前中国对台政策却缺乏相应的了解,对台湾政治环境认识还很欠缺。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感性不高。

2、台湾是中国主权的一部分,台湾的回归不仅仅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完整性更有其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对台湾回归的意义缺乏独立的认识和深入思考。

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示会为祖国统一而努力,而奉献。但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表现出急躁的情绪,缺乏耐心。其不理性表现在不少人对“和平统一”缺乏信心,支持武力统一。对“一国两制”的政策持怀疑态度,把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过多的归结与台湾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坏境和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4、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不高,对某些政治问题的认识还比较幼稚。很多大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认识和行为脱节,理论和实际脱节,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如在提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显得比较激进,绝大部分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四、今后的建设方向应该采取的措施:

经过对调查内容的认真分析和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我们觉得在大学生对于台湾问题方面主要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改进:

1、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关心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国家针对台湾的政策方针的了解,对台湾政治坏境和台海问题的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要深入的去解读。学会独立思考,不激进,不盲从。

2、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分子,肩负着祖国统一的大任,将来更有可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以期将来在台湾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增强对台湾人民的认同感,不要因为台湾一些政客的作为而疏远台湾人民,要清楚的认识到台湾和大陆一脉同源,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缺少台湾,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完整的,中华文化是残缺的。

4、当前高校存在着只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倾向,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和行为规范呈现出滞后于大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发展的倾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健康全面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台湾问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不少大学生也清醒的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是相当艰巨的,时间是紧迫的。随着老一辈台湾人的相继离去,新生的台湾人与大陆的联系越来越少,对祖国的归属感逐步减弱。所以加强文化交流,找到两岸人民的共同归属感很重要。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台湾形势,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的建设,将自己建设为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整体。然后寻求逐渐与台湾的融合,为两岸的整体发展而共同努力。只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才能赢得自己的国际地位,才有能力阻止国际势力对台湾问题的无理干涉。即使将来,不得已武力收复台湾,也有那样的国防军事实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坚持一个中国不动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实现!

五、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

胡锦涛:《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上的讲话》。

附一:

当代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看法调查问卷

简介:

您好,我们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大二的学生。台湾问题从建国以来一直是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栋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对台湾问题认识的调查。真心感谢你的参与。

1.您认为台湾问题与我们:

*A 息息相关

*B 关系一般

*C 毫无关系

*D 其他 2.您了解台湾问题的途径是(可多选):

*A 网络

*B 报刊杂志

*C 电视或广播

*D 与人聊天

*E 其他

3.您关心台湾问题吗?

*A 非常关心

*B 关心

*C 不关心 4.您希望统一台湾吗?

*A 非常希望

*B一般

*C 不希望

*D 说不清 5.您了解当前中国对台湾的政策方针吗?

*A 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不了解

6.您对大陆“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是否满意?

*A 不满

*B 一般

*C 政府说的就一定有它的道理

*D 自我认为还满意 7.你认为“一国两制”对台湾问题是否适用?

*A 适用,因为它适用于香港、澳门 *B 不适用,台湾问题更复杂

*C 不知道

*D 其他 8.您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是?(可多选)

*A 台独势力

*B 国际反华势力

*C 中国国力不够强大

*D 台湾当局所谓的“邦交”

*E 恐怖分子

*F 英、美等西方国家

*G 政治制度差异

*H 其他

9.您认为中国同台湾各党派相互往来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帮助吗?

*A 有

*B 无所谓

* C一点用处也没有

*D 不知道

10.您认为大陆在台湾遭受自然灾害时对台湾进行经济援助能对让台湾同胞感觉到归属感吗?

*A 有很大帮助

*B 作用微乎其微

*C 完全是浪费时间 11.你认为消除大陆和台湾隔膜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A 经济交流

*B 政党交流

*C 文化交流

*D 民间交流

*E 其他

12.您对和平统一的看法是?

*A 好是好,但基本不可能实现

*B 随着国力的增强会实现的 *C 没希望 坚持武力解决

*D 其他 13.您认为台湾回归会给带来两岸经济利益吗?

*A 会

*B 不会,甚至会倒退

*C 只会给大陆带来经济利益

*D 没影响

14.您觉得台湾回归对于我国重要性是在(选最恰当一个)

*A 国防方面

*B 文化方面

*C 面子方面

*D 经济发展

*E 其他

15.您觉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陆应采取什么措施?(可多选)

*A 发展经济,缩小两岸经济差距

*B 外交上孤立台独分子,加强与国民党等友好党派联系

*C 加大两岸民间交流

*D 重申立场

*E 做好军事准备,武力统一

*F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G 台湾独立

*H 改变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政策

*I 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

*J 其他

16.如果台湾当局一直为蓝营执政,是否有利于两岸早日统一?(蓝营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A 非常有利

*B 蓝绿执政都一样,影响不大

*C 绿营执政较有利

*D 其他

17.您对台独分子目前使用的“金钱外交”等反动行为有何看法?

*A 不得人心,必将失败

*B 对两岸统一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C 没什么大不了的

*D 是对大陆的挑衅,伤害了两岸人民的感情

*E 应当给予严厉的还击

*F 其他

18.作为当代青年,你会为台湾统一而努力吗?

*A 非常乐意

*B 考虑一下

*C 漠不关心 19.您认为台湾回归需要?

*A 10年-50年

*B 50年-100年

*C 100年以上

*D 无法实现

20.作为当代大学生,请你就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您的建议或看法 :

附二:

调查结果统计

第一题:A: 83.02%

B:16.98%

C:

0

D:0 第二题:A: 26.01%

B:22.71%

C: 28.14%

D:15.59%

E: 7.46%

第三题:A: 44.34%

B:50%

C: 5.66%

第四题:A: 83.02%

B:15.09%

C: 0

第五题:A:36.79%

第六题:A:7.55%

C: 28.3%

第七题:A: 51.89%

C: 12.26%

第八题:A: 23.27%

D:9.42 %

G:9.97 %

第九题:A:90.57%

C:2.83%

第十题:A:64.15%

第十一题:A: 30.02%

D:16.04%

第十二题:A: 12.26 %

C: 3.77%

第十三题:A: 86.79%

C: 9.43%

第十四题:A:37.74%

D:38.68%

第十五题:A:18.97%

D:7.14%

G:0.89%

J:1.34% 第十六题:A:61.32 %

C: 3.77 %

第十七题:A: 35.59%

D:18.92 %

第十八题:A:76.42%

第十九题:A: 75.47%

C:1.89%

D:4.89%

B:46.23%

B:22.64% D:41.51% B:33.02% D:2.83%

B:19.11%

E:5.26%

H:3.32% B:2.83% D:3.77%

B:31.13%

B:32.08%

E:4.72% B:80.13% D:3.77% B:0

D:3.77%

B:9.43%

E:6.6%

B:13.84%

E:11.83%

H:8.93 %

B:29.25% D:5.16%

B:31.08%

E:11.26%

B:18.87%

B:20.75%

D:1.89% C:16.98%

C: 13.57%

F:16.07%

C:4.72%

C: 14.15%

C:7.55

C: 18.3%

F:14.73%

I:4.02%

C:2.7%

F:0.45%

C:4.72%

第二十题:(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1、首先两岸同属中华,加强文化交流找到两岸人命的共同归属感很重要,其次两岸应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所以大陆应该首先将自己建设为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整体。然后寻求逐渐与台湾的融合,为两岸的整体发展而共同努力,再者应该有一支强大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的强大的,大陆政党应该加强与台湾的政党交流,逐渐改变台湾政党的台独意思

2、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但是台独分子给民众灌输的文化及历史,使得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历史的真实一无所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灌输民族意识,唤醒民族责任感。另外,通过两岸经济交流及民间交流,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兄弟情。

3、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想要短期内解决时不可能的。只有当大陆国力强盛时,台湾人民才会有回归祖国的意愿。

4、我认为“和平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坚持无理解决台湾,不能再脱了。

5、严厉打击台独分子,对于顽固分子,坚持使用武力。

6、宁可废了也不能让他独立,更不能让他成为美国霸权的工具,来对付中国。

篇8: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1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日解放日报的就业报告中显示:“在最近一个求职季中, 52.9%的应届生投递简历量达10份以上, 互联网成为应届生投简历最大渠道, 其中招聘网站渠道占67.6%, 超过招聘会现场渠道53.3%的比重。但调研中, 近三成应届生整个求职季都未获面试机会, 37.5%参与面试次数为1到5次。同时, 有63.6%的应届生放弃过面试机会, 最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及职位吸引力不足。其中, 华东地区高校应届生面试5到10次者居多, 人均面试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从就业专业分布比例上分析可以发现, “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录用成功率为最高, 录用比例可达35%。不相上下的, 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类”的应届毕业生, 录用比例为34.8%。就业有点冷门的专业则是“生物/医学/制药类”, 录用率仅为19.2%。同样不容乐观的是“文史法哲/教育/艺术类”应届毕业生, 其毕业人数最多, 就业率却仅为19.4%。

2 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许多毕业生对于自身方面定位不准确。一方面, 许多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只知道埋头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 缺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形成了有学历没能力, 有文化没有水平的现象。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自我认识不足, 择业期望值过高, 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 综合素质欠佳, 缺乏上岗前能证明自身职业能力的必须的资格证书。

2) 学校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不足。当代众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内心又十分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致使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和作用的学生少之又少。一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是否有必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并提出:“规划了能起多大作用?只是一项没有必要的作业。”在实现“考上大学”这一“人生目标”后, 许多学生就开始表现出缺失明确的奋斗目标, 心浮气躁、懒散堕落,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行为。尽管有一些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引认真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他们只是把这当作学习任务, 并没有将所作的规划努力付诸于行动, 或者不能持之以恒, 坚持到底。由此可知, 在规划职业生涯的事情上, 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错误的感觉和不科学的认知, 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正确的理解, 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深入的了解, 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及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与从事何种工作的重大意义, 这些都会波及到大学生的就业及其未来的发展。

同样, 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有各大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不够。许多大学的就业指导相关机构的工作很多仅仅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 提供必要的招聘信息、就业渠道和政策制度指导等常规性事务的工作层面上, 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缺少一定的研究, 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过少, 导致很多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成写计划、找工作。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却依旧带有很浓的就业指导气息, 开展、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 许多也只是停留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的宣讲。而且, 当前我国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人员不但数目少, 而且他们的素质也是差距悬殊, 因此, 师资力量逐渐发展成一项制约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3) 高校广泛扩招, 使大学生大众化。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 按当年统计,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 增幅高达48%。

2001年, 录取260万人, 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7年, 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 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 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 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 计划录取599万人, 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

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 比2008年减少3.8%, 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去年增长4%, 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 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 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到2011年已经到达72.35%。

高校的广泛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扩招的速度超过了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量, 市场消化能力始终是有限的, 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4) 高校的教育革新不能顺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众多学校在拟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寻求办学思路时, 市场意识不强, 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 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伴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 众多新兴产业、新岗位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可是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依旧十分落后, 停滞不前, 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还有一部分高校盲目地开展热门专业, 导致学校出现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也有不少院校存在过细地划分专业, 设置的学科门类有限, 教学内容陈旧、枯燥, 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改进的现象, 让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竞争优势和斗志。

其次, 就业指导工作较为落后, 有待改进。虽然现在, 我国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但基本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众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被所介绍的就业形势, 传授的求职技巧、面试技巧, 推荐就业形势, 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等方面所限制, 不能科学合理地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3.1 高校毕业生应该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首先, 对自我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积极消除盲目从众心理、不随波逐流。大学生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击退就业困难的第一步是正确而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客观合理地分析自我, 正确和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气质、性格、品格、能力等特征, 这不但对如何选择就业十分重要, 而且与良好的就业心理息息相关。同时, 当代各高校学生很有必要养成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良好习惯, 学会全面地认识自身特点、优势以及缺陷和不足, 科学分析和合理地评价自我, 做到脚踏实地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避免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 避免择业时遇到到困难、遭受打击带来的不安和忧虑。

其次, 毕业生要积极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制定科学合理的求职目标。毕业生应该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 降低自己就业的心理预期。舍弃一些自己原有的不合理的求职取向, 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互平衡。

最后, 高校毕业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主择业意识, 要保持自信心, 学会主动出击。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自信心,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正确对待应聘路上遭遇的挫折,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积极接受人才市场的多重选择。

3.2 各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积极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合理认识和正确对待职业生涯规划

各学校要拥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课程加入学生教学体系中, 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断努力改变和完善过去种种只是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常规性事务的工作层面上的作风已经是必不可少了, 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突破口, 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 不断开拓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构建和建立健全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有计划地帮助广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从新生入学起步, 直到毕业, 在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努力贯穿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系统地传授和训练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培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和个性特点, 结合社会未来的发展,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并最终找到一个能够发挥个人潜力, 具有发展空间的理想职业。”

3.3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一, 合理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和结构。政府有必要采取和实施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以减少甚至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平等的因素;深入进行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的改革, 给大学生求职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合理, 使就业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 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加速推动人才市场走向合理化, 鼓励或奖励大学毕业生为西部、偏远山区等基层、边远地区服务, 倡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第三, 采取有效手段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发展经济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提供给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 政府应使用有效手段控制高校扩招。对高校的不断扩招进行有效地控制, 以防止大量的人才过度涌入市场, 减少职业竞争力。

3.4 积极改进高校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型人才

依据大学生专业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现状, 积极改善各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法, 增强大学生就业实力。同时, 各学校有必要积极调整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 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社会实用型人才。多方向、多渠道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掌握市场需求的动向, 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快捷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接触市场的机会, 提前感受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差异。积极提倡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跨专业学习,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增长大学生的见识, 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考研网.13年就业压力全面释放逾七成高校应届生尚未找到工作[J].解放日报.2013-2-27.

[2]百度文库.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J].人民网教育频道.2010-2-22.

[3]倪钢.林伟英.周海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学生工作课题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作文:东方黎明的太阳下一篇:长沙市工伤认定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