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过年作文

2024-08-25

年味的过年作文(通用13篇)

篇1:年味的过年作文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过年的味道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过年的味道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过年的味道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过年的味道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过年的味道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篇2:年味的过年作文

“从今天起,我国正式进入了春运高峰,今年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广播里、电视上,都在传播这样的消息。过年的味道开始酝酿起来了。

会有亲朋好友来我家拜年,热闹增添了一点儿“过年的味道”,但奇怪的是,来的人不少,送的礼不少,待的时间很短,说的`话很少,好像礼到任务就完成了,给人的感觉就像还个礼走个过场罢了。

我们也会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好多次我们刚坐下甚至还没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办一样的,我们茶杯还没捧上就离去了。

刘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写过年的情景是人们从腊八开始就酝酿过年的味道,炒瓜子磕花生串门聊天,热闹得不亦乐乎,尽管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贫乏。而现在,送礼几乎成了串门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过去更有“过年的味道”的就是大量购置年货。人们刷着贵宾卡、会员卡,把一推车一推车的年货搬回家。超市里的人们洋溢着物质满足后的笑容,却因失去了精神的依傍而显得僵硬没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的座位早就被定完了,大家去饭店吃所谓的年夜饭,看似“过年的味道”很浓,但在情感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就该散了,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几家亲戚,送礼呢。

“过年的味道”发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了,但它像一只未熟透的苹果,吃起来酸涩涩的。

还是以前小时候的过年过瘾呢。虽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也没有饭店里的美味佳肴,但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放两元钱一包的小烟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个小电筒就可以去幽暗处探险,一副残缺的扑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乐就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个小红包就让我们对新的一年憧憬无限……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像有讲不完的话……那种心心相通毫无防备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才有真正的“过年的味道”。

现如今,很多过年时的仪式都开始简化甚至省去了,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的习俗都少见了,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了,那么请问,实实在在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

篇3:年味的元旦

现在我们要过两个新年, 阳历年的元旦和阴历年的春节。同是过年但过法却不同。中国人习惯于过阴历年, 阳历年的元旦好像只是机关的人放几天假, 过年就像没过似的, 一点年味儿也没有。

上世纪70年代, 我们村子里的阳历年曾经过得很红火, 且过得很有中国味, 到现在还回味无穷。我印象最深的是1974年的元旦, 因为那天, 我们村办中学的郭校长跌倒了。

在我的太行山的老家, 过年燃旺火是传统的习俗, 而把这种习俗用在元旦, 则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那时过元旦学校是不放假的, 作为小学生, 元旦成了我们除“六一”外最向往的节日。

我们学校在村子的中心, 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元旦的前一天下午就不上课了, 各班的任务除一部分学生打扫卫生外, 另一部分学生就是到野外砍柴架年火。一个下午, 村子的土崖上、高岭上, 就可看到三三两两穿着破烂的孩子挥着斧头、镢头忙碌砍柴的身影, 就可看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孩子拖着柴从学校圆拱形的大门凯旋而入。

柴在不断地增加, 架年火的人忙得满头流汗, 不亦乐乎。柴在增高, 一个十米高的年火堆不一会儿就架起来了。而孩子们是不走的, 我们在院子里围着年火堆玩呀玩的, 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去。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 孩子们早早地就来到学校。七个年级400多人, 校园里热闹非凡。

各班的人数都点齐了, 半明的电灯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新年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由我们的郭校长点年火。郭校长名郭保安, 五十上下年纪, 那时他是披了一件黑呢子大衣的。只见有人不知从何处拿来一个布扎的蘸了油的火把, 点燃递到了校长的手中。校长就到了年火堆的旁边, 从最下边的一个放了芝麻秆的点火口把柴点燃。开头是一点小火, 一会儿火焰就直往上蹿, 随着孩子们一声声嗷嗷的呼喊, 一根冲天的火柱照亮了整个校园。那是吉祥之光, 温暖之光。老师和孩子们都笼罩在这新年的祥光中。

年火的升腾中, 郭校长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放鞭炮。郭校长手中的鞭炮年年都和他一米八的个头一样高。只见有人给他把鞭头燃着,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震响起来。郭校长披着呢子大衣提着鞭炮小跑着围着年火放, 而周围的学生只是一个劲儿地喊着。跑着跑着, 郭校长却脚下一滑一下子跌倒在了地上, 摔出去的鞭炮则在他的前边乐开花地响着, 围着看的人们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有人扶起校长说:“过年跌倒, 拾个元宝。”校长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片灿烂的笑。

元旦的早饭是由学校管的, 支大锅, 燃大火, 学生们每人一个大白馒头, 一大海碗飘着肉香的汆汤。锅里冒着白腾腾的蒸汽, 孩子们端着碗唧唧喳喳地喧闹着, 元旦就香得有了肉味。

吃过了饭学校里要发奖了, 有的孩子就会领上“三好学生”的奖状, 抱着笔记本或钢笔等奖品, 乐呵呵地向家长报喜去了。

我童年的元旦, 也很有年味儿。

【赏析】

“元旦”的“元”, 指开始, 是第一的意思, 凡数之始称为“元”;“旦”, 象形字, 上面的“日”代表太阳, 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 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 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 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 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21世纪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既过传统的春节, 又过一过阳历年——元旦。喜庆谁还嫌多呢?更何况井水不犯河水。于是, 元旦也有了浓重的中国色彩, 有了浓烈的东方味道……本文标题叫“年味的元旦”, 主要突出了元旦的“味”, 也就是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的特色;也只有在中国, 才能把元旦过出这种味道来。文章通过对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村办中学过元旦方式的回忆, 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融汇合的过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深意笃, 细节鲜活。可以说, 如果没有那段真实的经历, 如果没有那种深厚复杂的情感, 是绝对写不出如此凝重质朴的文字的, 也不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索……

(李月)

习俗链接

元旦发展史

元旦, 也被称为“新年”, 是指公历的1月1日。但在古代, “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 也就是农历新年。

元旦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澳门, 元旦均为法定假日;中国内地及台湾均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 “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 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汉语“元旦”含义:“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时间, 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国以前, 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历史上, 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 (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 (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 (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 (10月1日)

(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记载)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 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 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为了“行夏正, 所以顺农时;从公历, 所以便统计”, 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 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自此我国的每年1月1日就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新年“元旦”节日。

扫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 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变得丰富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 以后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 点起蜡烛或油灯, 围坐炉旁闲聊,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篇4:传统过年,年味多

腊八粥喝几天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国人钟情腊八粥,除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腊八粥用料多样,营养素搭配合理,充分体现了食物多样化的配餐原则。传统中医认为腊八粥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

二十三糖瓜粘

在年前腊月二十三,在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在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们生活情况的故事。过去每家每户都在灶台正中供奉灶王爷,称作“一家之主”。灶王爷的画像两边有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像前还要供上一碗灶糖、一碗凉水、三柱高香。因为有“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献给灶王爷的灶糖又叫糖瓜、关东糖,是一种用黄米或小黏米和麦芽大米饴糖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但是这种糖,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的时候还是慎重为好,因为它黏度大,主要含麦芽糖,升血糖的速度快,对健康益处不多!

二十四扫房子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此时许多家庭会把地面、窗户、家具擦得光亮如新,但仍会留下一些死角,不仅有碍观瞻,积存的灰尘也会危害健康。

对于打扫沙发和地毯,可以做一次吸尘,床罩、被罩和枕头清洗,并用开水烫;对于冰箱的清洁可以用消毒剂擦拭;电脑、电视和音响等精密家电,可以用静电除尘刷除去灰尘;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屏很容易附着灰尘,长时间不清理会形成黑斑,清洁屏幕时要先关机,并切断电源,可用照相机镜头清洁纸当抹布,第一遍擦拭时用力要轻,以免灰尘颗粒划伤屏幕,更换清洁纸后再擦时可稍用力;清洁电脑键盘时,可把酒精稀释后装在喷壶中,均匀地喷在按键上,然后用干燥的棉布擦拭;清洗微波炉内部时,最好先放入一杯清水,蒸煮三分钟,水蒸气有助于清除污渍。门厅里的纯毛门垫不太脏的话,可用吸尘器顺毛的方向吸尘,如果有污渍,可用专用的地毯喷雾剂喷射污渍,待其变成粉状,再用吸尘器吸去;PVC材料或合成纤维的门垫可以放在洗衣粉水里,用软毛刷刷洗干净;洗手间里的防滑门垫用过一段时间后难免滋生霉菌,用水清洗过后,最好用稀释过的消毒水除菌。另外,清洗门垫时应该戴上塑胶手套和口罩。

二十五冻豆腐

到了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做冻豆腐了。自己家里做冻豆腐很容易,因为北方冬天冷,买一块鲜豆腐,直接放在外面冻一晚就成冻豆腐了。

现在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冻豆腐,是经科学加工制成的。工业上,冻豆腐是在极其卫生的车间里加工的,全过程需23天。加工工艺大致是:大豆→挑选→清洗→浸渍→粉碎→煮沸→过滤→蛋白质凝固→成型→切块→却冻→成熟→解冻→脱水→干燥→检查→入库→出厂。新豆腐经过冷冻,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形态呈蜂窝状,颜色变灰,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破坏较少。

据介绍,冻豆腐含蛋白质63.4%,脂肪26.4%,碳水化合物7.2%,水分0.4%,其余2.6%。冻豆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据分析,每100克冻豆腐就含有25毫克维生素E。维生素E有抗氧化、预防衰老的作用。由于失掉了大量水分,冻豆腐就不会像豆腐那样滑嫩,但是很适合煮火锅,因为冻豆腐里面的空洞会比较容易吸收火锅汤内的美味。

食冻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均应慎食。

二十八把面发

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发面蒸馒头了。面团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让酵母充分繁殖产气,促使面团膨胀。经过发酵的馒头膨松酥软、易于消化、而且可以破坏植酸等影响营养素吸收的因素,值得推荐。

民间有很多发面方法,比如用老面发酵、用化学膨松剂(如小苏打)发酵,或直接购买“自发面粉”或“发酵粉”。其实,酵母是最佳的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发酵原理是一样的,即在面团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能使面团变得松软。用小苏打等化学膨松剂来发面,其中没有酵母菌,而是产气化学物质,会严重破坏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市场上的“自发面粉”或“发酵粉”与其原理相似,也会损害面食的营养价值。老面发酵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发酵方法,它依靠空气中的野生酵母和各种杂菌产生发酵作用,由于产酸细菌较多,会使面团产生不良的酸味。

用酵母发面则最具优势:一是由于酵母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如有机物、矿物质、多种维生素、酶类,以及麦角固醇、谷胱甘肽等活性物质;二是它能使面食口味纯正、柔和,还有酒香味。不过,由于酵母菌既怕冷又怕热,鲜酵母一般要保存在10℃~25℃的环境中。使用酵母发面时,可加入少量食糖,1∶1的比例最合适。酵母的使用量也要适宜,重量为面粉的1.5%~2%时,其发酵力最佳。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篇5:过年的作文 粽香・年味

关于过年的作文 粽香・年味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三(7)班 周加茹

过年喽!吃粽喽!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吃粽子吗?那是因为“粽”和“宗”的读音很像,吃粽子是“光宗耀祖”的意思呢!

今天,我们家可忙开了锅。看,奶奶淘着米,准备着粽叶。爷爷和妈妈一起包起了粽子。一裹一捏,挺简单的样子,我也决定来试一试。我照模照样地学了起来,唉呀,不是漏了馅,就是散了架,粽叶在我手上完全不听使唤。看来,我只能乖乖地帮着夹馅打下手啦。哇,馅料真丰富啊!有爸爸喜欢的.肉馅,有妈妈最爱的干菜,还有香香甜甜的红枣,真是满足了各种口味的需求呀!开始包白米粽啦,我又帮着解绳子。我把缠在一起的四条小细绳小心地解开,本来只够包一个粽子的绳子就变成了可以包四个粽子的了,而且用细绳包的粽子更好看呢!

在大家的努力下,大盆大盆的粽子包好了。瞧,爷爷包的粽子胖嘟嘟的,真可爱;妈妈包的粽子瘦瘦长长的,显得很秀气。咦,怎么还有一种奇怪的粽子呢?它是由一大一小两个粽子连在一起的,尖头朝下看,就像是母亲抱着孩子,难怪妈妈说这叫“抱孩儿粽”。我把尖头反个方向,朝上看,哈,又像是两片船帆呢!我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顺风粽”,表示一帆风顺的意思。

咕嘟咕嘟,下锅的粽子煮熟了,香软可口的粽子出锅啦!在浓浓的粽香里,你闻到过年的味道了吗?

(指导教师 茹茉莉)

篇6:过年的年味儿作文

一大早,家人都开始了快乐又繁忙的生活。你瞧,“家伟,你贴歪了”“什么贴歪了,你拿三角尺子量一下,这可是标准的90度。”我和姐姐正在窗前边贴对联边争论。“快点,一会儿还要去打年货呢。”父亲开始催促了。“我知道了,马上就来。”我不耐烦的说。

街上真是人山人海呀,我们在超市左挑右选,瓜子仁、杏仁``````哈哈哈,都是我爱吃的,我抱着一堆零食蹦蹦跳跳的去找父亲母亲了。姐姐也不示弱,她拿着虾仁和牛排不停的往篮子里放。

最受大家喜爱的年夜饭终于开始了,母亲的手艺一向好,老远我们就闻到香味了,看着一桌子的满汉全席,我们口水直下三千尺。哈哈哈,父亲说,等一下再吃,先去放一下鞭炮。随后,我们在烟花中快乐的品尝着美味。

年初一最有趣的就是拜年了。我们一家人拿着礼物,开始奔走。外面四处都是热闹的`鞭炮声,人们脸上都是动人的微笑。三叔家到了,一进门便收到三叔的大红包,我乐得笑开了花。便高兴的说:“三叔新年好。”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懂事, 三叔笑眯眯的夸我。

篇7:过年年味作文

我家也不例外,先是妈妈参加年货达人比赛并获得了大奖,然后是爸爸单位里举行团拜会,我抽到了一等奖,一只我好盼望的手机。然后呢我家也挂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爸爸还大老远的去买了很多烟花和鞭炮:什么“聚宝盆”呀,“恭喜发财”呀开门炮呀……我和爸爸还准备为家人带来一道好菜“金玉满堂煲”准备拿红包喽!

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准备年 夜 饭,夜空中不时绽放出绚烂的烟花: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礼炮,百子炮……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在这么热闹的场景下,我家可别有一番年味,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我和爷爷一起去河边放生鲤鱼,和妈妈爸爸一起到楼下放鞭炮……随着炮竹声一阵阵地响起,爸爸叫到“开饭啦”我们一家一下子围到了桌前。好菜一道接着一道,浓浓的`香,直往鼻子里灌:白斩鸡、清蒸黄鱼、红烧肉,红烧牛肉,各种海鲜,还有一道我特意DIY的“金玉满堂煲”……我夹了一只鸡腿,“吧唧吧唧”地嚼了起来。嗯,真好吃!我沉浸在美食的幸福中,接着爸爸端上了一个好大的盘子,上面趴着八只大大的螃蟹,红红的背油光滑亮,似乎在招呼我们,我看得口水直流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过了一会儿,今天的主角上场啦!那就是“金玉满堂煲”:金黄的蟹肉,大红的枸杞,碧绿的剑兰,纯洁的百合……寓意着来年全家百年好合,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嗝——”我吃饱了,坐在椅子上,等待那一个激动的时刻……不用说也知道,当然就是发红包喽!爸爸笑咪咪的来到我跟前,递给我一个大红包,爷爷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外婆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妈妈也递给我一个大红包,还特意买了兔年金条送我,20xx年是我的生肖年呢!喜的我心花怒放。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来到了!这一年我们会更好!在噼噼啪啪的炮竹声中,在彼此真挚的祝福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篇8:年味春节过年作文

曾记得,小时候日子清贫,但是,无忧无虑,过年的“年味”最简约也最幸福快乐。过年,只是翘首企盼有新衣裳穿,有肉吃,有白米干饭填饱肚子,有几小盒小鞭炮,折零开来,久久放一枚响炮,开心好几天,就算过一个好年了。

长大后,过年的“年味”意味着放假了,放纵驰荡几天难得的闲暇。放下厚重的书本,放下繁复的工作,放下所有的包袱,放松自己,放任纵情简短的休闲,也算不辜负青春好年华。

人到中年,过年的“年味”意味着责无旁贷的保证全家人的吃喝玩乐。过年了,放下了自我,自己的事多大都是小事,家里的事多小都是大事,东奔西跑去张罗年货,忙碌酒水和美味佳肴。过年,意味着迷失了自我,图的是让全家人尽兴满意,让自己穷开心满足。

人步入晚年,过年的“年味”意味着只奢求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福。记挂的不是自己的残年晚景,操心更多的是,一家人的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人这一辈子,为自己操心的时间真的是很少极少,屈指可数。人往往有着数不胜数的奔忙劳碌,更多的总是牵挂和操劳自身以外的人和事。

篇9:小学生写过年的作文:年味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就是为了晚上那一顿美味的佳肴。爷爷去买鱼;奶奶炸芋头和扣肉;爸爸杀鸡;妈妈和我一起淘米。一顿午饭后,我开始分工了。“爸爸妈妈去洗菜,爷爷切菜,我和奶奶做菜。开始吧!”我严肃地说。“好的!保证完成任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妈妈“哗哗哗”地洗着菜;爷爷“咚咚咚”地切着菜;我和奶奶“唰唰唰”地炒着菜……大家在其乐融融地分工合作,沉浸在欢乐中。我们看见爷爷奶奶露出喜悦的笑容,爸爸妈妈和我面面相觑,顿时心里明白了很多。

我们做了很多菜,有:扣肉、清蒸鱼、猪肚炖鸡汤等。我最喜欢的一个菜是清蒸鱼。它是这么做的:先把鱼的内脏、神经、牙齿去掉。把它切成一块块的。放入葱、姜、料酒等东西去腥,腌制五分钟。之后用开水大火蒸八分钟。一道清蒸鱼就做好了。

大家准备了一道道丰盛和美味的佳肴,互相送出了新年祝福,愿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年味,就是年的味道,自古以来一直留传下来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年味,我的年。

小作者:陈馨仪

指导老师:唐萍

篇10:年味的过年作文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门,各家各户都会热火朝天地蒸着粘豆包。粘豆包是属于北方这个季节的传统年味美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品,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重视和祝福。每当粘豆包出现在饭桌上时,那就说明年关将至,该过年了。

粘豆包可是一道“急不得”的美食。自家种的个头饱满的粘玉米在9、10月份收割过后,还要在太阳光下自然晾晒2个月左右的时间,沐浴过阳光的粘玉米不仅保存了自身营养物质,同时也提升了粘玉米的口感。经过脱壳处理的粘玉米,用清甜的山泉水浸泡一个月的时间后,粘豆包的制作过程才算开始。

一桶一桶被山泉水浸泡过的粘玉米,送到磨坊磨碎,拉到家里,将面子里的`水分过滤掉一些,用手一捏,能捏成团即可。然后,就是烀小豆了,小豆一定要选择当年的新小豆,陈小豆烀不烂乎,小豆烀好之后,就要把小豆捏成团,放在室外冻一下。

每家每户包粘豆包是一项工程,许多街坊临居会聚过来帮忙,等包到半夜时,还要蒸一锅,给前来帮忙的人吃一顿。

粘豆包的吃法也很奇特,北方冬天,在年还没来之前,几乎顿顿都吃粘豆包,在吃之前,根据自己的口味,有的在热腾腾的粘豆包上洒一层白糖,或一勺子猪油。把粘豆包的韧劲和清香发挥到极致。

香甜有嚼劲的粘豆包,品质越好的猪油,一粒粒洁白的白糖,在整个正月里,更是北方色味形俱的传统美食,让人们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方人的回味与记忆。家乡的年味,在这些流传下来的美味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篇11:春节过年年味年俗作文

腊鸡、腊鸭、腊肉、腊香肠、牛肉干、熏鱼……每当年关将近,外祖父便会交代外祖母去集市上将所需肉类采购回来,或是将自己家养的鸡鸭杀了,再去村邻家的池塘中现捕新鲜活鱼。一切材料准备齐全,外祖母将其腌制起来,每块肉都用铁丝穿洞再换细麻绳穿过,鸡鸭则是将细绳直接捆绑其脖子垂挂。再用竹竿和木棍搭成坚固的三角形支架,将腌制好的肉类高高悬挂。待到大晴天,外祖母会吩咐我和她一起将一挂挂肉抬出去晾晒,肉在太阳底下被晒得吱吱冒油,早已馋得我想直接掰下一只鸭腿啃来吃!

年关在即,要做的年货可不止腊味。腐乳作为一道风靡全中华的开胃菜,不管是饭桌上,还是外出用餐都方便。过年的豆腐也涨价了,外祖母通常要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去赶集挑选豆腐。选豆腐时,外祖母会选择“老”点的豆腐,也就是硬度比较高的、水分比较少的豆腐。挑选好的豆腐被切成大约三厘米见方均匀一致的小方块,豆腐块之间一般留两厘米左右间隙,再将腐乳曲粉均匀撒在豆腐块上,待其长出白色的毛茸茸菌丝后,就成了霉豆腐。将发酵霉化好的豆腐块,放入高度白酒,沾上高度白酒的豆腐块再依次放进调料中,使每个豆腐块都能均匀地沾满一层调料,最后将豆腐块放进玻璃罐中。三天后,倒入茶油淹没豆腐块,此时外祖母便会将早已洗净晒干的橘子皮碾碎撒入罐中,增加香味。

酱姜、陈皮,是我家过年糖盒里的主角。大年初一早上,村子里的男子和小孩们要走街串巷拜年、说吉祥话,一到我家,外祖母便会笑眯眯地捧出一碟酱姜或糖醋姜请大伙儿品尝,小孩子怕辣自然都不敢吃,大人们往往都对外祖母自制的姜赞不绝口。外祖母做的陈皮也是当地“一绝”,家乡的陈皮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橘子皮,我们又叫它“柚子糖片”。陈皮成品呈弯月状,半透明,边色翠绿、脯白如玉、香气清幽,入口有薄荷的清凉,不仅外观漂亮且营养丰富。

现在过年,外祖母还会早早地晒杨梅干、红薯片、李果干、蜜茄……而这些,都需要夏天就去集市采购,有时邻居去山上采来,她也会买来做,每回一打电话就兴冲冲地告诉我:“果干再晒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你快赶紧放假回来呀!”上了大学后,我就极少回家,有时过年也在外面。现在虽然是离家千里之外,味觉却还逗留在家乡的餐桌上。

篇12:过年的年味散文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篇13:有关过年年味的童年回忆故事

大年三十,从上午起,四大顿(年三十的上午、下午和正月初一的早上、中午)就开始了。当我们吃着白馒头肉菜的时候,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水饺的时候,当清脆悦耳的接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无不沉浸在欢乐年味之中。

大年初一,我穿着母亲亲手给我缝制的崭新的花衣服, 随着大街上的人群,向父老乡亲拜年的时候,那时的谈笑风生,好像又回荡在耳际。那快乐的场景,又甜在我的心头。让我感觉过年真的好幸福呀!

我的子女们小的时候。他们也在昐过年。那时我们吃定粮,虽然定粮的30%是白面,平时我们尽量少买白面,好节余些儿白面,留到过年的时候吃。要过年了,我在蜂窝煤炉子上,蒸一些儿白馒头,花糕、枣花儿。让孩子们品尝年味的幸福。至于肉类的食品,凭着粮本上的供应,还能买到定量的牛肉。买回来包成牛肉水饺,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感觉年味儿浓浓的。

新春佳节,儿女们穿上爸妈在商场里给他们买的成衣;吃着盘子里的糖果、花生、瓜子;一毛、二毛地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孩子们也被浓浓的年味儿所陶醉。

现在,我的孙儿也盼过年。他的年味则是另一种味道。他希望在年假里,能多玩玩电子游戏,让爸妈带着他到南方旅游。至于吃的、穿的,早不是他想要的了,因为他早已不像他的父母那样有所需求,更不像他的爷爷奶奶那样渴望了。他的精神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彩电、电脑、手机,早已不陌生了。他不像他的爷爷奶奶的童年那样,连电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看电视了;也不像他的爸爸妈妈的童年那样,能听听收音机、看上小的黑白电视,就是很奢侈的了。

我们祖孙三代人,虽然有着相同的童年,但对年味儿的感觉却不相同。这年味儿变化,正是祖国六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真实写照。

作者|高凤英

上一篇:新源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汇报2011aaaa下一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