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4-07-19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通用6篇)

篇1: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约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为以后的赏析诗歌奠定一点基础。

3.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学习,以此为引子,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处于起始阶段,几乎没有古诗词赏析能力。通过课外古诗词的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学习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2.体会诗歌意境。

(二)难点:

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图画法

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图画作品等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美图我来看,画意诗情入眼来:

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课前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是李清照写的《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换一种角度,欣赏一幅我们班同学的画。(出示课件)(王维的《竹里馆》)认真观察,看看都画了什么?然后想一想:看到这幅画,你可以想到哪首诗歌呢?

(学生观察说出看到和想到的;画的主人谈一下自己画的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可以借助于图画来进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讲解两个概念:

物象: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进两个关于诗歌的概念,让学生理性认识诗歌的一些常识。为下文学习做以铺垫。

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以此为支点,一起领略古诗歌的魅力。

二、课中美文我来赏,寄情画意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歌,找找看,作者写出了哪些物象呢?(学生边读边找,自己将找到的写在黑板上。)季节:夏季

黄梅时节

雨,青草,池塘,蛙,棋子,灯花,还有一个等待朋友的我。

设计意图:用举例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教师介绍的概念的理解。为赏析诗歌做一点准备。

2.再读诗歌,你觉得诗歌通过这些物象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从哪个物象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同桌之间讨论完成。每个组推荐一名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准备的材料:

天气特征:黄梅时节的家家雨。写出江南雨季特别的景致。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夜的“寂静”。

第三句点题,“有约不来过夜半”,“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也明白客人不来的原因是下雨出行困难。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动作描写,体会独处的诗人的落寞、无聊、惆怅。抓住“闲”这个词语,体会含义。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诗歌,读出诗人的落寞、无聊。教师先范读,学生个别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品味古典诗歌的情感美。

三、简笔勾勒绘美图,诗中画仙脱颖出

四人一个小组,用简笔画勾勒诗歌内容。(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完成,课中修订)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请四个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在绘图时,一定能有所体会。)教师给予学生评出的画仙赋诗一首,算作奖励。

设计意图: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来。在活动中让学生领悟诗词魅力。教给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来凸显诗词的内容,这是诗歌赏析的一种方法。

四、披文入境揣意境,笔端含情韵味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教师给出)

要求: 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的内容描绘出来,描绘时一定注意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利用给出的一些物象,体会作者的心情。独立完成,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分享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还是需要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再现诗歌的内容,进行诗歌的赏析。这是诗歌最基本的方法。

五、收获满满我来谈,诗词学习方法多 学生先自己谈,然后教师归纳。鼓励学生要学习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

文字描述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归纳学习方法,再次复习学到的方法,为以后课外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准备。

六、课后美文我来赏,魂牵梦绕翰墨香

推荐:1.苏轼的《浣溪沙

斜风细雨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2.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5.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要求: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利用课堂教的方法,图文结合,赏析诗歌的意境。纸张大小为A4纸。

2.可以借助于网络,亦可请教美术老师。

3.课余举办古诗词赏析比赛,人人参与,个个进步。

(学生先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有时间教师可以范读,然后让学生齐读。)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一些优秀的课外古诗词,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教师寄语学生:

学海遨游勤做舟,经风历雨弄潮头。莫言十载寒窗苦,来日凌云壮志酬。

设计意图:用古诗词的方法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设计:

约 客 赵师秀

雨,青草,池塘,蛙,棋子,灯花——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闲敲棋子落灯花”

——动作描写,无聊,惆怅 方法归纳: 图画法

文字描述法

《约客》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课前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是李清照填的词《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现的。现在请同学们换一种角度,欣赏一幅我们班同学的画。进入本节课第一个环节:课前美图我来看,画意诗情入眼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看看都画了什么?然后想一想:看到这幅画,你可以想到哪首诗歌呢?

生:月亮,竹子,一个人,还有琴,可以想到王维《竹里馆》。师:可以背诵吗? 生:可以。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下面请画的主人谈一下自己画的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张天赋同学:我画的是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在一个安静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功利的羁绊,表达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与作者淡泊的心态。师:看来张天赋同学对这首诗歌认识很深刻,画得也不错。老师把一首诗歌送给你,希望你喜欢。你来读一下。

生:张家得女子,天赋自为名,睿智难题解,遐思美韵生。书能藏万卷,悟更胜一层。多有怜惜意,雕琢大器成。师:老师希望你努力学习,终成大器。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的竹子、月亮等,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物象。那么什么物象呢?请看大屏幕。和物象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概念是意象。

生:朗读教师给出的物象、意象的概念。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师:老师给同学们就个例子说明什么是物象和意象。

例如我们经常读古诗词会碰到“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送,为什么呢?希望被送走的人能“留”下来。在“柳”上寄与古人的一种思想。我们将这些寄与思想的就叫做意象。以后随着同学们知识越来越丰富,你会知道很多的意象的。

师: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以此为支点,学习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课中美文我来赏,寄情画意解诗文。

师: 同学们自读诗歌,找找看,作者写出了哪些物象呢? 老师举一个例子:雨

生1:青草,池塘,青蛙,棋子,灯花,师:你觉得还应该有什么呢? 生2: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我”。

师:非常好!为这个同学鼓个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你觉得诗歌通过这些物象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从哪个物象或者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生1:我觉得诗人通过物象告诉我们江南梅雨季节的特生。表达的情感应该是失望、寂寞。从灯花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油灯点的很久了,所以才会有灯花的跌落。生2:我觉得想通过青蛙的叫声,写出雨夜的安静,也写出诗人的无聊。生3:我觉得通过青草、池塘、蛙声,写出诗人无所事事。

生4:我觉得作者通过热闹的蛙鸣等环境描写,想要衬托夜的寂静。……

师:我们一起了解了诗歌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预习时你们画的图画,在四个人一个小组,修订一下,使之更能很好的表现诗歌的内容。然后每个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分享。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简笔勾勒绘美图,诗中画仙脱颖出。看看那个同学能成为画仙?

生1:我画了一副棋盘,还有一个人。生2:我画了柳树在雨里摇曳,还有落花。生3:我画了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人在下棋。

生4:我画的是荷塘,有很多的青蛙在叫,因为诗里有“青草池塘处处蛙” ……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还有黑板上的画,评出心目中的画仙。生:某某同学

师:老师依然送给你一首诗歌,希望你喜欢。生:读“行韵有诗篇,放眼苍穹千万年。回眸一笑间”

师:同学们分享了的美图,老师为同学们的表现叫好。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同学们可以学一下国画,国画配古诗词,那才是绝配。

诗歌学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披文入境揣意境,笔端含情韵味生。就是品味诗歌的意境。

生:齐读:“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师:同学们,现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便利贴上完成诗歌意境的描述。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内容描绘出来,描绘时应注意体会诗人 的心情,做到情景交融。

生1: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成了烟雨世界。青蛙成了耳朵的主角。夜深了,客人还没有来。实在无聊,敲着棋子打发时光,竟然震落了灯花。

生2:江南的雨,催熟了梅子。青草染绿,还有池塘和青蛙。与友约弈,约时已过半夜。独自一人,闲敲棋子。无聊至极。生3:梅子成熟了。斜风细雨柳如烟,传来阵阵蛙声。已过半夜,有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聊,敲着棋子,打发时间。

生4:在梅子成熟的季节,细雨蒙蒙。长满了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的蛙声。朋友还没有来,可能是因为下雨出行不便的原因吧。怎么打发无聊的时间呢?只能是敲着棋子。

……

师:同学们都抓住“闲”这个字了。它用动作描写,写出诗人无聊、落寞、惆怅的心情。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个探究题:苏轼的《承天寺夜游》里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秦观的《浣溪沙》里有“宝帘闲挂小银钩”,这两句话都有一个“闲”字。下去好好品味一下,看看“闲”的含义是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把你在便利贴上写的文字贴在你的画的留白处。课下交上来,我们将举办展览,分享学习成果。

师: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可以自由朗读诗歌,用你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心声。

生:自由朗读。齐背。

师:本节课我们以《约客》作为例子,学习了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进入第五个环节收获满满我来说,诗词学习方法多。

生1:诗歌可以用歌唱的方法。生2:还可以用图画法。

生3:我觉得还可以用文字描述法。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学习诗歌,不仅仅要能背诵,会默写。更应该在理解诗意、诗情的基础上,有自己对诗歌的赏析。今天我们实践了图画法,文字描述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好好应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有所得的。

师:心无旁骛致情专,举一融通能反三。学习要有举一反三的本领,下面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课后美文我来赏,魂牵梦绕翰墨香。

师:发放教师推荐学生课后学习的诗歌内容。推荐:

1苏轼的《浣溪沙

斜风细雨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2.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4.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5.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出示要求: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利用课堂教的方法,图文结合,赏析诗歌的意境。老师推荐五首诗歌。

2.可以借助于网络,亦可请教美术老师。3.举办古诗词赏析比赛,每个同学都要参加。

师:老师在课的最后送给同学们一是诗歌。这是老师给予你们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通过努力,实现凌云壮志。

生:齐读。

学海遨游勤做舟,经风历雨弄潮头。莫言十载寒窗苦,来日凌云壮志酬。下课。

《约客》教学反思 古诗文诵读,教师一般的教学方法停留在背诵、默写的范围。我觉得这样的学习,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单薄。中华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学生应该对诗词赏析有所涉猎才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要求“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教师帮助学生慢慢形成。我认为初中起始年级就应该在这些方面予以关注。

《约客》属于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文,本节课我主要是想以此为支点,教给学生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我认为,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诗词赏析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的。

本节课的亮点是:

1.通过图画法让学生在遵从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笔来勾勒诗词的意境。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要把它画出来,肯定会仔细研究诗歌的内容。学生参与度极高,几乎都能用笔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内容,化无形于有形。虽然他们的画笔还显稚嫩,这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喜欢就行。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画得更好。以后还会与美术老师沟通,教给学生中国画的画法,有理由相信,中国画和古诗词,一定是最好的搭配。

2.文字描述法,学生能够从自己学的诗词内容出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孩子们各有特色,甚至有的孩子利用古诗词来解读诗词,真的很好。

3.我对一些孩子的评价,也是用古诗词进行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评价方式非常的喜欢。孩子们很是崇拜我。亲其师才可以信其道。课余,还有一些孩子问我索要诗词。课堂的预设性诗词发给孩子。至于他们需要,依然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孩子的愿望。

4.古诗词素养需要“熏”。即使现在孩子不懂得古诗词如何押韵,如何平仄?那有什么关系。教师只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熏陶,相信有很多的孩子会喜欢上古诗词,能做好前文明的继承;还有个别的孩子会通过学习会作诗填词,那就是传承了。多好!

不足之处: 40分钟的课堂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不够,第六个环节没有很好的展开。希望有一种课堂,称之为长短课堂,如果适用于现在的教学,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篇2: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题:《泊秦淮》 主备人:王晓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二)合作探究

1、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2、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这首诗是在批评商女不知亡国恨吗?为什么?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学生自学课文及导纲,不理解的批注下来。

2、讨论交流(由组长协调本组内组员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解答,也可以轮流说说自己对导纲问题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即将结束时用白板 显示展示、评价的分工。)

三、展示评价

四、总结归纳

主题;诗人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再次朗读本诗,注意感情、语调。

六、拓展延伸;同为亡国之君,李后主(李煜)和陈后主的命运却截然相反,试分析其原因。

七、作业;积累相关诗句

1、《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17-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主备人:王晓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誉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大意

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四、诗歌赏析

1、“赚 得 行 人 空 喜 欢”中“赚”字和“空”字好在哪里? “赚”字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骗”,生动写出“下岭无难”是对行人的欺骗,幽默风趣,富有情趣。

“空”字是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2、“一山放过一山拦”中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的景象,将山写的生动而富有情趣。

3、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无论做什么事,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

17-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贾生》 主备人:王晓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 学习《贾生》

(一)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合作探究: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四)总结归纳: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17-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约客》 主备人:王晓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了解赵师秀,领悟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你约了朋友到你家来玩,结果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南宋大诗人赵师秀面对这种情况,又做了些什么?板书《约客》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赵师秀(?~1219),南宋诗人。

2、背景资料:《约客》:作者准备和约好的客人对弈来度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过去了,客人还没有如约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河畔,传出蛙阵阵;约好的客人说来却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手拿着棋子轻轻地敲击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过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3.赏析诗句

(1)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夜晚池塘蛙声四起,“处处蛙”,似闹而实静,更衬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前两句既将梅雨季节的特征描绘得形象逼真,又为诗人约客不至时的焦急、无聊作了铺垫。(2)、找出描写诗人动作的诗句,说一说他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明确:“闲敲棋子落灯花”。动作描写,将诗人焦躁但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闲敲棋子”,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约客》: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后两句点题,刻画出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揭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约客》:是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

篇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课外古诗文诵读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小组向S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发放了330份自编问卷,收回330份。通过对收集据的分析,整理出学生的意见如下:

要求讲解142人。学生反映老师缺乏讲解、背景介绍、理解和意境体会,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学生不知其意的背诵也对于古文功底、文化素养的积累没有好处。古诗文欣赏是融合了字句、意境、作者际遇、时代背景的有机整体。

期待形式多样化226人。学生期待学校举行诵读会、赛诗会等形式,让诵读变得不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大家共同的盛会。

希望以培养兴趣为主120人。学生期待学校不要强制背诵,不以考试形式出现,而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赏析为主,用审美的目光去体会诗。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背诗。

希望精简篇目224人。学生反映诵读课业太过繁重,学生期待有选择地背诵有“更有价值”的名篇。应有“精读”和“泛读”之分。

二、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

1.与课堂相通,节省讲解时间

挑选与课堂内容相通的诗布置诵读。课文和诗有题材、手法、意境的共通之处即可,无需主旨相同。对课堂的教学有复习、巩固作用,让课外诗文与课堂联系,学生在课内外受到整体的熏陶。《唐诗三百首》选本可以选用有插图与名家集解的选本,更有助于诗歌的解读。

2.诵读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体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组成诗社、配乐朗读小组。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诵读,活跃气氛并加强教学效果。高中的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让学生的课外诵读由观念中的“学习时间”转变为“消遣时间”,在休闲、谐趣间掌握知识,轻松愉悦地诵读学习。

3.课外诵读可作为部分课后作业,减少学生负担

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如果布置完全与课堂内容不想干的背诵任务,那么,课外诵读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但如若诵读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可以让其变成作业的一部分而代替功能相同的其他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达到“精简篇目”的效果

事实上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部分古诗都是经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名篇,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要求逐篇背诵给学生带来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贴合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提升诵读的“价值感”

三、课外诵读与课堂的结合方法探究

根据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研究小组以案例形式呈现解决方案。选取《苏教版语文必修一(2014年秋季版)》的“向青春举杯”单元进行分析。

1.《沁园春·长沙》(2课时)

课文主旨:少年伟人的革命热情,主宰沉浮的气魄与理想。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与字音;(2)学会赏析本词的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的革命理想,引导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配合诵读:《渡荆门送别》《望岳》。

选择理由:《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少年时期与友人在荆门分别所做。全诗不述愁苦反映诗人倜傥不群。诗人的豪情壮志、乐观旷达,与课文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豪情壮志充溢于胸的名作。李、杜两位伟大诗人的青年壮志可以与课文中的青年理想相互呼应,有助于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2.《相信未来》(1课时)

课文主旨:在逆境中,好好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教学目标:(1)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2)把握诗歌中代表性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3)培养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配合诵读:《行路难》。

选择理由:《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一时间茫然失路。然而乐观旷达的胸襟使他积极用世、克服困难,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与《相信未来》有着奇妙的共鸣。

3.《致橡树》(1课时)

课文主旨:新女性的爱情不依附、不柔弱,相互扶持、平等忠贞。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意象的涵义,体会诗歌之美;(2)把握诗歌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配合诵读:《洛阳女儿行》《金谷园》。

选择理由:《金谷园》是诗人杜牧游览金谷园有感石崇富贵云散,爱妾绿珠坠楼身亡的旧事。表达了佳人与落花同命的惋惜与悲悯。《洛阳女儿行》描写了贫女骤贵,豪富奢靡的生活。然而在豪奢背后,她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两首诗都描绘了古代传统女性的爱情生活,她们是男权社会的依附者,如同玩物般被锦衣玉食供养着,命运也不能自主。这样的爱情与《致橡树》中的先进女性的爱情形成了强烈反差,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课时)

课文主旨:对世界、明天的祝福与希望,以及流露出的孤独、困惑。

教学目标:(1)总结诗歌分析方法;(2)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其矛盾心理。

配合诵读:《溪居》《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选择理由:《溪居》是柳宗元被贬,虽写山水,故作旷达,然而终有郁郁之气。《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写韩愈被贬途中登衡山,览岳庙自我解嘲,旷达豪放实为失落、迷茫、愤懑。两首诗都是以旷达写郁闷,难以掩藏矛盾的心情。这种矛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海子的矛盾,体会文心潜藏、文意错综的奇妙。

5.《雨巷》(1课时)

课文主旨:《雨巷》的象征性很强,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诗歌;(2)体会诗营造的境界及情绪;(3)分析诗意象的深层含义。

配合诵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重帷身下莫愁堂》。

选择理由: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向众说纷纭。是爱情诗还是寄寓了“香草美人”的深层含义?就像《雨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这两首课外诵读诗是实际上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暗抒不遇的意味较为明显的,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寄寓力,诗的朦胧的魅力。

6.《断章》(1课时)

课文主旨:理解诗的多层次的意蕴,情诗兼是哲理诗。

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意象中主客体的关系;(2)感受诗深层次的哲理意蕴;(3)体会本诗的主旨的多层次性,体验“合理误读”的魅力。

配合诵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选择理由:这两首无题诗就像是《断章》一样,表面读来极似爱情诗,然而它的深层含义却历来晦暗不明,争议颇多。然而不能否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文学的“合理误读”的魅力,这种课内课外、古今结合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对这种误读之美产生初步的认识。

7.《错误》(1课时)

课文主旨:江南女子寂寞地期盼着爱人的回归,具有着东方韵味的轻愁。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学会运感情于字里行间;(2)体会诗的艺术手法;(3)与西方情诗对比,体会诗的东方韵味的意境。

配合诵读:《春思》《春词》。

选择理由:这首现代诗具有明显的与东方闺怨诗词一脉相承的韵味。李白的《春思》中运用如碧丝的“燕草”、低绿枝的“秦桑”等意象,与“三月的柳絮”一样,营造出了轻愁浮动的江南意境。“春风不解意,何事入罗帏?”这句充满了无理之妙的诗句,与“三月的春帷不揭”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刘禹锡的《春词》有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现代诗与古诗奇妙的血脉联系,玄妙的古典韵味,值得琢磨。

8.课后写作

高一、高二学生主要练习的文体是记叙文。本单元写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的生活很重要”,让学生不要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激活我们的诗情”。因此本单元作文的题目应与叙述生活有关。

配合诵读:《月夜》《过故人庄》。

选择理由:《月夜》记叙了刘方平对于春夜转暖的独特感受,体物入微,通过月色、虫鸣,体现出变化的物候、不变的静美。《过故人庄》记叙了孟浩然前往友人田庄,共度重阳。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平凡的景物,营造出了不平凡的诗境,深情厚谊在字里行间悄然流露。两首诗都体物入微,从平凡的田园景物中体会出美并且付诸笔端,与专题“生活中的诗情”相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平凡诗意”的理解。

四、结语

中学时期正是古文功底积累、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但古诗文教学相对较弱,古诗文的课外诵读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单纯的背诵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探索出新的诵读模式是有必要的。诚然,对于新的诵读方法的探究、与课堂的结合、课外拓展的开展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还需要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7.

[2]高中语文必修1(高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篇4: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唐诗三百首中学语文课外诵读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较常使用的古诗文课外诵读选本,它兼收并包,诸体皆备,同时具有浅白通俗与思想深刻的特点。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课外古诗文诵读情况,《唐诗三百首》是较为理想的载体。南京师范大学课外诵读研究小组对南京市S中学33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发现高中课外诵读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策。S中学有着诵读《唐诗三百首》的传统。

一、课外古诗文诵读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小组向S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发放了330份自编问卷,收回330份。通过对收集据的分析,整理出学生的意见如下:

要求讲解142人。学生反映老师缺乏讲解、背景介绍、理解和意境体会,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学生不知其意的背诵也对于古文功底、文化素养的积累没有好处。古诗文欣赏是融合了字句、意境、作者际遇、时代背景的有机整体。

期待形式多样化226人。学生期待学校举行诵读会、赛诗会等形式,让诵读变得不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大家共同的盛会。

希望以培养兴趣为主120人。学生期待学校不要强制背诵,不以考试形式出现,而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赏析为主,用审美的目光去体会诗。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背诗。

希望精简篇目224人。学生反映诵读课业太过繁重,学生期待有选择地背诵有“更有价值”的名篇。应有“精读”和“泛读”之分。

二、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

1.与课堂相通,节省讲解时间

挑选与课堂内容相通的诗布置诵读。课文和诗有题材、手法、意境的共通之处即可,无需主旨相同。对课堂的教学有复习、巩固作用,让课外诗文与课堂联系,学生在课内外受到整体的熏陶。《唐诗三百首》选本可以选用有插图与名家集解的选本,更有助于诗歌的解读。

2.诵读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体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组成诗社、配乐朗读小组。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诵读,活跃气氛并加强教学效果。高中的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让学生的课外诵读由观念中的“学习时间”转变为“消遣时间”,在休闲、谐趣间掌握知识,轻松愉悦地诵读学习。

3.课外诵读可作为部分课后作业,减少学生负担

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如果布置完全与课堂内容不想干的背诵任务,那么,课外诵读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但如若诵读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可以让其变成作业的一部分而代替功能相同的其他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达到“精简篇目”的效果

事实上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部分古诗都是经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名篇,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要求逐篇背诵给学生带来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贴合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提升诵读的“价值感”

三、课外诵读与课堂的结合方法探究

根据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研究小组以案例形式呈现解决方案。选取《苏教版语文必修一(2014年秋季版)》的“向青春举杯”单元进行分析。

1.《沁园春·长沙》(2课时)

课文主旨:少年伟人的革命热情,主宰沉浮的气魄与理想。

教学目标:①掌握生字与字音;②学会赏析本词的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③体会诗人的革命理想,引导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配合诵读:《渡荆门送别》《望岳》。

选择理由:《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少年时期与友人在荆门分别所做。全诗不述愁苦反映诗人倜傥不群。诗人的豪情壮志、乐观旷达,与课文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豪情壮志充溢于胸的名作。李、杜两位伟大诗人的青年壮志可以与课文中的青年理想相互呼应,有助于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2.《相信未来》(1课时)

课文主旨:在逆境中,好好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教学目标:①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②把握诗歌中代表性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③培养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配合诵读:《行路难》。

选择理由:《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一时间茫然失路。然而乐观旷达的胸襟使他积极用世、克服困难,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与《相信未来》有着奇妙的共鸣。

3.《致橡树》(1课时)

课文主旨:新女性的爱情不依附、不柔弱,相互扶持、平等忠贞。

教学目标:①体会诗歌意象的涵义,体会诗歌之美;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配合诵读:《洛阳女儿行》《金谷园》。

选择理由:《金谷园》是诗人杜牧游览金谷园有感石崇富贵云散,爱妾绿珠坠楼身亡的旧事。表达了佳人与落花同命的惋惜与悲悯。《洛阳女儿行》描写了贫女骤贵,豪富奢靡的生活。然而在豪奢背后,她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两首诗都描绘了古代传统女性的爱情生活,她们是男权社会的依附者,如同玩物般被锦衣玉食供养着,命运也不能自主。这样的爱情与《致橡树》中的先进女性的爱情形成了强烈反差,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课时)

课文主旨:对世界、明天的祝福与希望,以及流露出的孤独、困惑。

教学目标:①总结诗歌分析方法;②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其矛盾心理。

配合诵读:《溪居》《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选择理由:《溪居》是柳宗元被贬,虽写山水,故作旷达,然而终有郁郁之气。《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写韩愈被贬途中登衡山,览岳庙自我解嘲,旷达豪放实为失落、迷茫、愤懑。两首诗都是以旷达写郁闷,难以掩藏矛盾的心情。这种矛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海子的矛盾,体会文心潜藏、文意错综的奇妙。

5.《雨巷》(1课时)

课文主旨:《雨巷》的象征性很强,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诵读诗歌;②体会诗营造的境界及情绪;③分析诗意象的深层含义。

配合诵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重帷身下莫愁堂》。

选择理由: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向众说纷纭。是爱情诗还是寄寓了“香草美人”的深层含义?就像《雨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这两首课外诵读诗是实际上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暗抒不遇的意味较为明显的,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寄寓力,诗的朦胧的魅力。

6.《断章》(1课时)

课文主旨:理解诗的多层次的意蕴,情诗兼是哲理诗。

教学目标:①明确诗歌意象中主客体的关系;②感受诗深层次的哲理意蕴;③体会本诗的主旨的多层次性,体验“合理误读”的魅力。

配合诵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选择理由:这两首无题诗就像是《断章》一样,表面读来极似爱情诗,然而它的深层含义却历来晦暗不明,争议颇多。然而不能否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文学的“合理误读”的魅力,这种课内课外、古今结合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对这种误读之美产生初步的认识。

7.《错误》(1课时)

课文主旨:江南女子寂寞地期盼着爱人的回归,具有着东方韵味的轻愁。

教学目标:①诵读诗歌,学会运感情于字里行间;②体会诗的艺术手法;③与西方情诗对比,体会诗的东方韵味的意境。

配合诵读:《春思》《春词》。

选择理由:这首现代诗具有明显的与东方闺怨诗词一脉相承的韵味。李白的《春思》中运用如碧丝的“燕草”、低绿枝的“秦桑”等意象,与“三月的柳絮”一样,营造出了轻愁浮动的江南意境。“春风不解意,何事入罗帏?”这句充满了无理之妙的诗句,与“三月的春帷不揭”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刘禹锡的《春词》有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现代诗与古诗奇妙的血脉联系,玄妙的古典韵味,值得琢磨。

8.课后写作

高一、高二学生主要练习的文体是记叙文。本单元写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的生活很重要”,让学生不要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激活我们的诗情”。因此本单元作文的题目应与叙述生活有关。

配合诵读:《月夜》《过故人庄》。

选择理由:《月夜》记叙了刘方平对于春夜转暖的独特感受,体物入微,通过月色、虫鸣,体现出变化的物候、不变的静美。《过故人庄》记叙了孟浩然前往友人田庄,共度重阳。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平凡的景物,营造出了不平凡的诗境,深情厚谊在字里行间悄然流露。两首诗都体物入微,从平凡的田园景物中体会出美并且付诸笔端,与专题“生活中的诗情”相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平凡诗意”的理解。

四、结语

中学时期正是古文功底积累、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但古诗文教学相对较弱,古诗文的课外诵读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单纯的背诵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探索出新的诵读模式是有必要的。诚然,对于新的诵读方法的探究、与课堂的结合、课外拓展的开展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还需要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7.

[2]高中语文必修1(高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唐诗鉴赏辞典(上、中、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篇5:《课外古诗词诵读》问题

(一)《秋词》

1.《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的。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积极乐观的心态。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借景抒情,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鹤飞冲天的景象,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从炼字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_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二)《夜雨寄北》。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4.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孤寂、郁闷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形成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诗中“僵”、“尚”二字用的好,请说出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潼关》。

1.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

篇6:《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 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论语>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所以在课堂尾声之时引出雷海为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把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太过威严,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工夫,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记忆的成果,原本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变成了赶场,重点未突出出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课,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下来,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禁锢在我设计好的线路和教学流程之中,束缚了其自主性,上下课来所以我感觉非常心慌和不安。这也是以后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倡的,教师应多考虑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六、思教学效果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师还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或许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以此为镜来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景问题。当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通过反思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扬长避短。

施维江名师工作坊

施维江名师工作坊(又名“江源文坊”),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曲靖市教育局批准并授牌成立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坊和名校长工作坊之一。工作坊以市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骨干,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为核心。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促使每位工作坊成员努力做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的教师,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使工作坊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施维江名师工作坊坊主

施维江,男,汉族,1968年生,云南马龙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全国中小学良好品德养成教育指导教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曲靖市名教师,曲靖市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马龙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投资发展经验总结下一篇:童年的记忆八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