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环境造就我的经济学思想

2024-07-17

实践与环境造就我的经济学思想(精选4篇)

篇1:实践与环境造就我的经济学思想

实践与环境造就我的经济学思想

白益民

总结过去,面向未来

国贸易公司“三井物产”工作十年(1993年12月至今),精通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环节,熟知最先进的大型综合贸易运营机制,洞察中国贸贡献给社会,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是我的心愿。特别是大宗原料的国际贸易的管理与机制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领域的问题。

作经历中,业务涉及农产品加工的诸多行业,包括粮食,饲料,油料,果汁,茶叶,乳制品,肉制品等。对这些行业的历史和现状有清晰竞争力有透彻的了解。中国大陆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企业,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台资企业和主导力量。应该研究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建议政府采取更积极和有超前意识的产业政策。另外,转基因,有机等也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贸易业务上的出色表现,1996年3月至6月被调入公司总部(在东京)核心部门研修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日本粮食进口,综合加工和储我是接触到日本稂食经营和管理核心的第一个外国人。在回国后的工作中,我不断加强和提高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掌际操作,并且对宏观经济的诸多要素有了初步的感知。跟踪和预测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变化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

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在饲料行业大发展的时期。在对国外粮油市场信息刊物进行研究后,本人为 “新希望集团”创刊了企业内部1997年至1999年期间,一直兼职该刊物的主编。制作信息刊物的经历,使我掌握了不少利用电脑编辑文字和图象,以及处理数据和绘制经济的认识,总结和掌握了它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规律。

金融事业的负责人一直在北京工作。自从1995年结识后,我们一直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在“新希望 ”连续成功上市了‘新希望农业股份要发现新的投资机会。为此,2000年-2001年,我投入到了”新希望“的产业研究中,当然还是兼职工作,主要针对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金融领域的知识和体验, 并且开始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农业产业化是政府和企业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

于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后,于1991年7月至1993年12月任职于北京第一轻工业总公司的食品,酿酒,造纸,日用化工等行业。这里所谓的化工是指的轻化工或日用化工。我们也把它称作(或包括)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有机领域。虽然从事贸易工作后,对这些行业接触不多,但与同学和老师的聚会中还是不断感受到这一领域的发展与问题。

曾经在北京工商大学参加企业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并通过了8门结业课考试。在随后申请硕士学位的2门国家统考中很快通过了研放弃了综合课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我掌握了企业管理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我后来的工作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中,我将这些管理知识应用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内的民营生产厂家,很快帮助他们打开市场局面,并规范了生产和经营管理。虽然我对企实践基础。

安全:

基本需要,石油(能源)就是现代工业的粮食。粮食和石油的储备与安全是我们当前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的观念仅限于认为安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和静止的管理意识完全不能适应我国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建立崭新的和综合的粮食和石油储备灵感促使我在不断深入探索这一领域。我的信念是,要为“中国现代粮食和石油的储备与安全”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顺便提一下,母亲在中国第一个饲料企业"北京南苑饲料厂“的总设计师。父亲是北京石油大学50年代建校时的元老,一直在校任教(教授,退休)。也许一。

团这样大型民营企业的交往,以及参与小型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我切身感受到民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但也清楚认识到它们内部自身存过去的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从容不迫。而面临当前外国企业的竞争,它们却显得手足无措。明显可以感受到,最近一段时间,国公司的挤压。无论在大型的制造业,还是先进的服务业,民营企业都处在竞争的劣势地位。思考和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分析各种各样的宏观经济数据。实际上,在日常的贸易工作中,撰写了大量的有关农产品方面的行业报告,其中不些本来属于社会的公共资源却被谋些部门垄断盈利,实际上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隐患。如同空气一样,公共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化,信息服务的要求也就更高。而有些经济部门不思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增值的数据分析产品和服务,而是依靠垄断初级的公共数据获取收。促进公共经济数据的开放,推动政府增加信息服务和提高信息管理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又一个课题。,企业对即时的、专业的、综合的商业信息有着越来越强的需要。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覆盖的范围越来团在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方面却严重滞后。主管企业的领导往往忽视了商业情报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到国内企业的经理人严重缺乏管理商业情报的意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设立企业内部的商业情报管理机构花费大,不切实用社会化的专业信息公司提供的服务。我将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中国大型企业内部的商业情报建设,以及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专:

发达的排名前3位的经济体分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自从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与此相反,欧美企业凭借信息产美企业推崇的MBA教育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一下子,似乎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已经全盘欧美化。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在对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势头正在迅速扩展。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都以日本式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所谓日本的企业文化实质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虽然欧美在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取得优势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在其它传统产业,特别是国际贸易和国目前正在重新走过日本、韩国和台湾过去几十年经济起飞的历程。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及其背后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义。

白益民

2004年4月20日

篇2:陈云的经济思想与历史实践

一、辩证唯物观下的经济思想

在介绍陈云的经济思想前,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以事实为根据,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早在1945年,陈云同志就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讲话中提到,“错误就是把客观看错了,结果也错了”这个著名论断,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陈云同志坚持唯物主义原理的工作思路。陈云同志的每一篇文稿中都有着辩证法的光芒,他强调要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对各种的意见、思路和方案都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诠释和比较,最后还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商定才能作出决定。陈云同志的调查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得出的科学论断,而不是先有结论才去小心求证的违反唯物主义规律的行为和作法。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陈云同志在1982年初的《加强计划经济》谈话中认为,搞建设就是要按部就班地搞下去,这样才有效率,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陈云同志也主张量力而行,如他在1954年6月份在《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提出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降低工业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工人工资,这三条措施应该说是好事情,应该做,但是不能做得太快和太早,要极其慎重和量力而行。在1951年7月,陈云同志在《做好工商联工作》的讲话中就提出,处理全国经济问题要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问题的,马马虎虎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愿选择后者。1959年初期,我国正热火朝天地执行着“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路线,“以钢为纲”的口号深入人心,陈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强调经济工作要“站稳脚跟,在巩固的阵地上前进”的重要思想,这表现了陈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稳扎稳打的经济工作思想,这也是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14—17。陈云同志的“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经济工作思想体现在很多问题的各个方面,如:在国家的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先生产后基建、人民购买力的提高必须与消费品的增长相适应、保持财政信贷平衡防止通货膨胀、争取快准备慢、计划指标必须留有余地等方面。总之,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的核心(主导思想)就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量力而行。

陈云同志一向主张在公有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应当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和长期发展。他一再指出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是必要的。同时,陈云同志强调,工业、手工业和农副业产品和商业中的大部分必须要分散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不能片面地只重视集中生产和经营而忽视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错误做法。在对国家生产部门间的比例发展关系上,陈云认为,一个国家按比例发展,就是要根据自身当时的经济情况来规划计划中应有的比例。比例的大小没有唯一的方法,要根据平衡情况来确定,合乎比例的就是平衡的,而平衡了,基本上也是合乎比例的[2]23—25。陈云同志还认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从长期看,重工业应当处于领先地位。但另一方面,陈云同志强调消费资料生产的重大意义,一再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陈云的历史实践

陈云同志认为,我们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来了解情况,其余的10%才用来做决定。因此,正确的决策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得出来的。而正确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是要发动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发挥他们民主参与的积极性。1961年,陈云同志在他的《青浦农村调查》中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通过算账的方法,非常细致和全面地提出了他的结论。在他的《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饲养》的调查报告中,陈云通过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全面论证了母猪饲养的六条好处。在《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的调查报告中,陈云通过采用全面算账的方法,得出:“种双季稻比种单季稻每亩多收220斤,但种植双季稻的各项损失加在一起就折合310—330斤稻谷,两项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种植双季稻是得不偿失的。”陈云在建国初期领导了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统一财经、平抑物价和粮食的统购统销”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的完成,由此奠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1953年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复苏后的建设工作,当时面临着粮食供求紧张这个大问题,陈云受中央和国务院的委托对粮食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他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严重的,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整体的物价水平,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即粮食统购统销)来解决这个严重问题。面对中国当时的粮食危机,陈云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陈云在1960年底提出进口部分粮食的重要决策,至此,1961—1965年间,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几百万吨的粮食,以调配粮食的需求。陈云还通过自己的调研向中央提出要扶持和发展化肥工业的建议。最后,陈云亲自担任中央化肥小组组长,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周密部署和组织了化肥厂的建设和生产,为当时中国渡过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1960)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和特殊的时间段,是从“大跃进”造成的严重损失向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转折期。陈云同志当时是中央副主席,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逆城市化”的模式(压缩城镇人口)来解决粮食问题,增加了农业生产,同时也减少了城镇工人的开支,为财政好转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陈云建议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对主要粮食产区加价政策。为了使中国尽快走出发展滞后的经济困境,陈云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措施,其中将1961年的基础建设压缩为上年的4/5, 1962年又压缩为1961年的一半,直到1964年经济复苏后,才回到“一五”计划的1/5的水平。陈云还加强对信贷和银行的治理,发布了“银行六条”(《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改造的决定》)和“财政六条”(《关于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有效地控制了金融的流通和需求的平衡,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了当时历史的最高水平[3]13—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是一个改革、再造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对于指导这场变革的领导层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参考,“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政策探索上的理性推动和市场经济自我完善和演进的过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到1992年明确了经济社会转型,陈云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云探索和解决了诸如特区货币问题,改革与调整的关系,工业财贸系统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等一系列难题。

陈云同志从事经济领导工作长达几十年,多次出任中国经济工作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随着整个革命的进程而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和起伏,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矛盾暴露得非常明显,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规律也表现得很充分。这段历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很深刻,这为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最终使其形成一个发展阶段清晰的、结构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陈云的经济思想阐释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好中国的经济问题。陈云对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探索更是体现了一种注重实效,吸取历史教训的方式和做法。实践证明陈云在经济变革和体制变迁中的一系列做法是正确和审慎的,体现了其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向前, 于国宁.陈云与“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 2005 (1) .

[2]夏兴国.陈云恢复时期经济思想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5 (6) .

篇3:实践与环境造就我的经济学思想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 现状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0-01

1.现状扫描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方式改变不大,和网络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还是主流课堂教育的附属品,没有统一规范的形式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法,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义深远,经过实践检验更有必要。

2.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能适应,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个心理调整的过程,单纯地说教,效果肯定不好。理论不能不讲,但是要看你怎么讲。如果学生不明白,或者是不认同,你要求他必须如何去做,倒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机械地说教,开辟多种教学路径。

一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更加丰满、生动、形象,更易于学生的学习和吸纳,让干涩的传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体验。

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放弃的阵地,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们开发建设自己网站、论坛、社群,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理想、谈价值、说追求、诉心愿,成为同学间思想交流的园地。

三是,利用网络交际工具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合起来,通过文学欣赏、艺术鉴赏、电影品赏来交流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2过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地来设计,它的教育过程有着自己特定的规律,一般来说要经过这么几个节点:

其一,思想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正确的网络认知输入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意识。或者用教师自己的网络思维观念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学生,使他们的内心发生变化,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其二,师生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在入学初期因为自身的客观原因产生学习困难,不是努力地去克服,而是沉溺于网络寻找安慰。这时,就要通过教育活动促使其行为的转变。

其三,行为优化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的主要目标,也是完善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调整和纠正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最终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优化受教者的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3.1疏堵结合。在网络环境下,有着严格的禁止是必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这种先期的干预相当重要,要严格筛选、鉴别,禁止有害信息侵入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校园网络,构建网络“绝缘”系统。实践证明,有害的网络信息会使通过千辛万苦取得的思想教育成果毁于一旦。

在严防死守的高压下,却不能把网络管死、管僵,要根据网络特有的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享受网络资源的自由,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法律的框架内畅所欲言。同时还要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尊重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3.2注重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借助网络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可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了文化、文学、文体、艺术等形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广阔空间。

一是,网络理论教育平台。把主流的课堂教育和网络平台贯通,课堂上讲的内容,通过网页进一步的展示出来,设立相应的“经典解读”、“难点释义”、“民族之光”、“新思维”、“火花碰撞”等栏目和课程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二是,网络心理疏导平台。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理论到校园文化的实际应用,从网上心理测试、咨询到专家、学者、教师的答疑解难,适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及时破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

三是,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对生活现实的困惑,解决了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就化解了一半。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结合起来,在网络上打开他们的胸怀,有什么想法、困惑,诉求通过这个渠道来宣泄。教师通过网络耐心解答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开就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换。

网络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的检验使网络教育更具特色,将会成为最为有效思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王海建.宋英.网络虚拟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篇4:林伯渠经济思想的实践与作用

林伯渠是中共创始人之一, 为中共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林伯渠一生从事经济建设活动, 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上述时期均处于战乱状态, 给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不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此形势下, 林伯渠不畏艰难困阻, 毅力推行自身的经济建设思想, 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实践活动, 在林伯渠的努力下, 使得国内经济建设实践活动迎来胜利。正因林伯渠具有不畏艰难困阻, 勇于探索的精神, 中共中央多位核心领导者商议决定, 由林伯渠负责党内根据地的一切经济建设活动, 如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 由此进一步表明中共中央对林伯渠的信任和支持。无论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还是在经济建设实践方面, 上述这一创举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寥寥无几, 其原因在于:首先, 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面积和影响最大的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存亡, 并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后勤保障;其次, 在中国共产党内负责财政经济工作的所有人员中, 唯独林伯渠所负责的工作最为全面, 其主要体现为农业、工业及商业兼顾, 处于经济建设的前线, 并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修正和执行;最后, 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该根据地直接接受中共中央的监督和领导, 林伯渠的经济思想能够充分验证中共中央经济政策的可行性, 及时发现中共中央经济政策存在的漏洞, 从而及时予以纠正, 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综合上述三方面可见, 与其他根据地和经济领导人相比, 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与林伯渠所发挥的积极性作用尤为重要。同时, 林伯渠的经济思想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建设思想, 对毛泽东的经济建设理论形成和发展起着借鉴作用[1]。

二、林伯渠经济思想的实践与作用

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林伯渠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即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此应将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首位,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投入力度, 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林伯渠一生较关注农业的发展, 他指出, 农业能够产粮, 帮助人们解决吃饭问题;农业能够产棉, 帮助人们解决穿衣问题;农业能够产工业原料, 帮助国内工业企业发展。土地革命时期, 林伯渠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在中央苏区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组建农业合作社、调剂劳动力及建造谷仓等, 这些措施推行使中央苏区的粮食、棉花及工业原料等产量大大增加;抗日战争时期, 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在此恶劣的环境下, 林伯渠并未放弃发展农业, 他在陕甘宁边区建立农业劳动合作社、颁布租个条例、实行农业贷款等措施, 使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发展, 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良好的基础。

另外, 林伯渠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他多次上表要求中共中央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用于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力。土地革命时期, 林伯渠萌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 林伯渠提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思想;解放战争时期, 林伯渠倡导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 并全面阐述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了落实这一思想, 林伯渠引进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广泛推行植被技术, 除此之外, 他还创办光华农场, 林伯渠的一系列措施为中共中央农业技术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重视工业发展, 打造工业区。

土地改革时期, 林伯渠一味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忽视工业的发展, 以至于各大根据地工业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 至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林伯渠等经济建设领导者逐渐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从而开始针对各根据地工业的发展予以规划, 在诸多经济建设领导者的共同努力下, 各根据地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而林伯渠在发展工业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作出卓越的贡献。

解放战争前, 中共中央达到陕甘宁边区, 此时发现该根据地工业发展极其落后, 难以满足中共中央多方面需求。在中共中央的要求下, 林伯渠组织发展工业, 并将工业列为经济建设的第二位置, 总结看, 林伯渠在发展工业时呈现两大显著特征:第一, 率先支持发展小工业;第二, 强调资本与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林伯渠之所以这样安排, 其原因在于陕甘宁边区只适合发展小工业, 不具备发展大工业的条件。在林伯渠的领导下, 陕甘宁边区小工业突飞猛进发展,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小工业群, 同时, 林伯渠注重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 他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丰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 并引进一大批先进的设备, 至解放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工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 林伯渠为了使边区工业更快发展, 积极鼓励私人工业发展, 并为私人工业发展颁布优惠政策, 如税收减免政策。林伯渠采取上述多种有效措施为陕甘宁边区现代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3. 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中央苏区时期, 受内忧 (中共中央对商业采取“左”的政策) 外患 (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 的影响, 使得中共各根据地商业难以发展起来。为解决这一问题, 保证商业顺利发展, 林伯渠成立对外贸易局, 由其承担中共各根据地商业贸易活动职责, 此措施的实施使中央苏区获取更多的物资, 而且给予中央苏区政府带来更多的收入。延安时期, 中共中央多位核心领导者反对发展商业, 坚持对商业采取“左”的政策, 领导者们认为, 发展商业不仅不能满足边区战争的需求, 而且会引发互相争利现象, 不利于边区的稳定。林伯渠反对这些领导的观点, 坚实发展商业政策, 其原因在于, 林伯渠始终认为, 发展商业能够给予政府带来更多的收入;发展商业能够刺激生产, 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提高工业生产质量;发展商业能够实现各根据地的交流与沟通, 对各根据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商业贸易顺利高效开展, 林伯渠组织成立对外贸易局, 由其承担贸易的各项工作。同时, 针对于商业贸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商业贸易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另外, 林伯渠鼓励私营商业的发展, 并为其发展制定多个优惠政策, 以此促使边区商业进入繁荣阶段。

4. 转变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结构。

林伯渠将大半生献给了陕甘宁边区, 并为推进陕甘宁边区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之前, 陕甘宁边区以农业为主, 工业落后, 人民的生活极其艰苦, 温饱难以得到保证;林伯渠来到陕甘宁边区后, 先是稳固农业的发展, 后又积极推行工业, 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转变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结构。从农业方面看, 陕甘宁地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作物结构, 其农作物种植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农作物产量大大增加, 人民在保证温饱的同时, 还存在剩余;从工业方面看, 陕甘宁边区出现现代工业, 工业部门逐渐增多, 工业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 且工业产值在边区的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 人民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收入。此时陕甘宁边区的人们生活面貌得到巨大的改善, 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另外, 林伯渠还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推广合作社。与中央苏区的合作社相比, 陕甘宁边区的合作社不仅规模更大, 而且种类较多, 合作社的广泛推广使得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多年战乱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上下百废待兴, 此时中共中央政府决定效仿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优秀经验,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合作社, 在农民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更多的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并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延安时期, 林伯渠大胆设想, 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既能够促进私营工商业的发生, 又能够推进边区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后, 中共中央政府依据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优秀经验,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 林伯渠的工业思想、财政思想、金融思想及商业贸易思想也对加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林伯渠经济思想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为加快新中国经济建设, 林伯渠做出了多种尝试, 每一种尝试均能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土地改革时期, 林伯渠置于中央苏区内广泛推广合作社, 其中包括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粮食合作社及耕牛合作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合作社逐渐成为林伯渠经济思想实践的核心内容,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平台。

摘要:林伯渠领导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 使根据地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其发展经济的思想对于现在的经济建设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林伯渠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思想, 在当时的情况下, 保证了党、政府、军队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积极发展工业, 奠定了边区的工业基础, 推动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其提倡商业自由的思想在当时党内领导中也是不多见的, 财政上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财政制度, 财政政策逐步完善, 经济的发展也是根据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林伯渠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与作用, 希望通过研究本课题能够对现代经济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林伯渠,经济思想,实践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介甫.林伯渠在延安的战斗岁月[J].中华魂, 201 (06) .

[2]林伯渠, 著.林伯渠文集[M].华艺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牵引变电所安全下一篇:联盟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