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

2024-08-0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

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形式不仅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教师走下讲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使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变成了“学生讲老师听”的新型课堂形态。

一、本班学生学习基本概况。

本班共有学生49人,男生25人,女生24人。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尝试和实践,学生对“活动单分组导学”的学习方式已渐渐熟悉并开始习惯,由开始的茫然不所错被动接受到如今的熟练运用积极跟进,课堂学习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创造性阅读,小组合作中主动和同伴协作探讨核心问题,展示时勇敢自信,能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在韩立夫教授“六字诀结构化预习”的理论指导下,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一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搜集资料,拓展性地自主学习,这些行为都是高效课堂学习理念带来的显性成果。

二、高效课堂创建所做的主要工作。

1、学习理论,奠定高效课堂实施的行动基础。

自我校加入到宝鸡市“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改实验校后,学校做了大量的动员和培训工作。在实施初期,随同全校领导班子和二十多名老师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加班加点,在郭校长的动员讲话中明确参与课改的重要意义,即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成功。接到刘校长认真学习《有效教学教改项目指导手册》和韩立福的高效课堂讲义的工作任务之后,我积极翻阅手册,观看韩立夫关于高校课堂的讲义稿,熟悉了许多理论知识,也模模糊糊懂得了一些实践操作的要领。我深知,由于自己站讲台的时间较长,在传统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如今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师角色,这无疑跟接受一次教学大手术没有两样。所以,内心有着难以言语的排斥心理,更多的是盘算着该怎么办。在轰轰烈烈地活动单设计中,尽管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做的对不对,但在和同伴的协作研讨中,至始至终地尽心尽力吗,生怕由于疏忽让本来就茫然的工作走更多的弯路。面对这份新生事物的撞击,深感自己教学实力的浅薄和无力,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陪着学生一起慢慢走上高效课堂的学习轨道。

2、改变座位形式,营造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下的课堂座位形式的插秧式的排排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身体和目光都是面向老师,便于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控制和整堂课的驾驭。但高效课堂中,老师不能再成为讲台的霸主了,那里将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老师该往哪里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开始慢慢接受六人面对面的小组围坐形式。经过对全体学生的个人信息认真分析,我将全班49个人分成了8个小组。受学校教研会小组体验式培训的启发,我花了一整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选组长、定组名,设计组训,确定小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各小组上台,在组长的带领下向全班同学展示各自的风采,成员介绍,小组呼号,集体宣誓,在激情昂扬的氛围中构成了全新的学习小组。

3、完善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实施时,没有系统规范的评价依据,多靠即时的口头表扬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尽管六人小组的学习形式已经建立,但是心连心的凝聚力却还没有形成。在学校数次培训和指导的启发下,我翻阅了大量小组构建的策略和评价策略,制定了简单的课堂加分制度,并将加分的内容、形式、分值制成表格下发到各组长手中,节节做记录,天天做统计,周周做汇报,同时伴以明星组长、红旗小组等各种评选活动,利用班会或者晨会的时间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样以来,小组长的工作主动性被激活,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慢慢增强,大家都不想让自己小组的分数成为全班最低的,于是就有了强烈的上进意识和为集体争光的意识。这样的评价机制运行以后,不但让学科教学变得有序井然,而且激活了班级管理工作的运行。比如学校“四无”活动的开展,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使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落到了实处,人人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小组评价开始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值周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变化,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很有条理地做好每天的工作,填好值周日志,每天的晨会小结,每天的教室内外清洁,为我原来繁琐杂乱的班级管理减轻了许多负担,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4、优化活动单,让课堂环节更加简约实效。

刚开始接触“活动单”这个概念时,一切都很陌生。由于什么都不懂,所以设计出来的活动单全是习题的堆积,从拼音、字词、句子到阅读理解,跟那成套的习题集没有两样。拿到课堂上,课本全被抛到了一边,四十分钟尽组织学生做了活动单了。于是我开始埋怨这哪里是什么高效课堂,这分明是应试教育,题型训练。一段时间,我的语文课完全变成了习题讲解课。无奈之余发现,好多老师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于是大家又开始琢磨,开始研讨,开始一边上课一边研究这个活动单的奥妙。当郭校长有一次发现学生手里的活动单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不能让活动单束缚住我们的手脚,活动单的设计一定要简约,切中文章的核心,切实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服务作用。这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再次搬起课本认真研读,开始和同伴们商量将课堂的几个大环节和获得弄个单的模块对应起来。这样以来,活动单的设计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又慢慢删除那些琐碎的基础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形式和内容。于是,由“自主预习模块、文本研讨模块、巩固练习模块”三大模块构成的学生学习活动单终于面世。随着内容的优化,它已经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越来越有效地发挥着引领和辅助作用。

5、教研活动积极跟进,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养。

从“一案一本”到“一案一单”,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经历了许多坎坷,学校为了提升老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也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每一次的培训,我都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特别对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几次高效课堂体验式培训活动中,我的受益颇丰。在参与各级各类培训的同时,我坚持阅读高效课堂相关的杂志、书籍,特别是借助自己的博客,将实践的心得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有了疑惑和问题,及时到网络查找资料,对照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上学期进行的高效课堂个人技能展示活动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每一次的竞赛内容,用平时学习积淀的各类理论和素养陈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做课展示活动中,我全面回顾自己在高效课堂中得到的点滴经验,凭借多年的课堂驾驭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用高效课堂的模式主动学习,轻松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课堂技能展示活动中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我深知,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技能展示活动中,自己投入地学习,用心地实践,那不知觉中慢慢提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才是最重要的。

三、高效课堂实施的主要策略

1、学习小组的组建以及管理方式。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本班共有学生49名学生,学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建设的过程分三步进行: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我认为学习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成绩应该优秀(4)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5)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要有创新精神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目前我班学生给自己小组起的名字有:飞翼、活力、闪烁、咕啾、豆子、无敌、给力。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为全班每个学生编一个号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小组成员按成绩1、2、3、4、5、6号,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排在最前边,每个小组的1号就是本组各方面能力比较弱的,越到后边的号综合能力就越强一些。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候既便于组长分工,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以及时评价,使每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车”现象的发生。

2、导学案及活动单的设计及使用。

导学案为备课组教师研读教材、集体备课的结晶,教师个人使用前可根据教学实际和思路进行修改,使用完成后必须有手写的教学反思。精读课文的导学案一般为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为一课时。导学案分为四部分内容:备课人和内容信息;导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活动单;主要将导读、生成、训练(拓展)等合为一单。

目前,五年级语文活动单共由三个模块构成:自主预习模块(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大意,搜集作者资料和课文背景、摘录好词好句、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文本研讨模块(根据课文内容画行文思路图、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理解);巩固练习模块(根据所学课文进行话题练笔或者即兴仿写)。学生学习活动单一般是上课前发给学生,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分步分环节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和填写,下课后上交由老师批阅。

3、课堂的基本流程与环节。环节一:板书课题,明确目标。环节二:小组合作,预习交流。

(1)由组长组织对前一天的活动单预习情况进行交流评价。(2)小组代表上台集体展示,其他学生同步用双色笔进行补充。环节三:感知文本,理清脉络。(1)引导学生感知文本。

(2)完成活动单的文本研讨模块。(3)组内交流,智慧共享。环节四:集体展示,理解文本。

(1)由最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上台进行展示。(2)其余学生用双色笔完成补充和修改。(3)老师进行适时点评和点拨。环节五:巩固练习,即兴练笔。

(1)根据活动单的提示完成单位时间的即兴练笔。(2)集体展示,师生共评。

四、高效课堂创建中的体会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成长总是要历经波折的,比如高效课堂以全新的思想和姿态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时,每个人都对此充满了排斥和怀疑。但当它真正走进我们的行为甚至走进我们的内心时,慢慢地我们尝试到这种改变给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前,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苦口婆心地去分析去讲解,一节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老师的主观教授中进行,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理解效果和消化程度全然不知。但现在不一样了,当学生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地向全班学生讲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时,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高效课堂探索到至今,虽然我们品尝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改变和成果,但也积攒了许多让人困惑的问题,比如从形式上表现的很细致扎实的结构化预习中,有许多孩子只是将课外资料上的基础知识或者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不加筛选或者不分重点地罗列和摘抄,结果是书上画的花花绿绿,写得密密麻麻,但实质上一经抽查,连最基本的课文朗读关都不能过,字词认读关也是问题重重,暴露出的问题是不但使预习流于形式,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反而走向低效。其次,小组合作过程中,对于学习对子的组织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得主动强学习能力强点的学生可以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但使那些胆子小参与不够主动的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却成了掉队的人,时间长了,他们会逐渐丧失与人协作的欲望,失去主动学习的乐趣,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日益弱化。在全班进行的集体大展示环节中,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了胆量和自信,但在台上进行展示时,缺乏明晰的思维和清楚的表达,更多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地朗读答案,尤其在下边的同学提出异议的时候不能自如地进行互动交流,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口齿不清,语言啰嗦,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些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加强细节训练,让所有的学生对于组内的小展示也好还是班上的大展示也好,都能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统一的上台、讲述、互动、总结。自从学校下发了统一的小组课堂评分要求,课堂评价基本有了统一的依据,各科学习也得到了相互协调和步调同一的评价,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具体的操作上缺乏对组长的细节培训,导致很多时候各组的加分标准不够统一,个别小组和大家分值悬殊过大,老师在上课加分的时候也有忘加或者加分随意的时候,这些做法时间长了会导致小组评分流于形式,对于下组合作学习不能起到及时的督促和激励作用。

关于课堂中的“以生为本”。我们所研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其最本真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力,使他们在一种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体验认知的乐趣和探究的快乐。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由于时间问题或者学生因素,在教学节奏不能按计划进行的时候容易走向传统的讲解、分析,以讲代读,以讲代思,时时充当课堂教学的霸权者。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的时候挖个洞,让学生往里跳,引着学生来搭后半截的话,这种情况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过经历,其严重性便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我记得刘校长在实验一开始就提醒我们老师,不管学生说对还是说错,都不要批评,只要让他说出来就达到目标,时间长了,等树立了自信,孩子不但想说而且说对的比率也就变高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是因为这样的尝试和等待而使教学节奏显得过慢,课堂效率低下。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发挥案单作用,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里充分展现自我,快速成长,实现高效。

回顾“一案一单”的实验历程,虽然时间不长,我们却早已在艰难和挣扎中迷失自我,更多时候的语文课只能静静地等待孩子们认真写单,因了一部分孩子的写字速度,我们甚至连最宝贵的朗读、默读、品读时间也是压缩再压缩。也许,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高效”二字似乎像一条无情的皮鞭抽打着我们,让越来越简单的语文课堂教学顾了这头却误了那头。反思这一切的一切,或许是我们的理论学习太过肤浅,操作方法太过粗糙,使我们的“一案一单”课堂模式不仅没有完全体现小组合作的鲜明特色,更可惜的是失去了原有语文课的生命情怀和情趣情感。

《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教授说,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核心是育人,再往下说是基于人本的教育思想。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它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亲爱的老师们,实现高效课堂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而我们,还在路上。

篇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

实施“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学的总目的之一是“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为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改变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使语文课堂和谐、高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十不”教学策略。

一不布置预习

教学一般都有“预习”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看,却存在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缺乏实效的预习使学生养成了浪费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不良学习品质;三是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高效地教学;四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课堂学习缺少兴趣与动力;五是也相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尝试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在上课之始,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师指导下的统一行动,又是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的真问题,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发现真问题,从而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由于有了教师的学习指导,有了学习时间的要求,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观念,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没有了预习,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应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让学生“先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度信任,相信学生能学、会学,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从而更加刻苦,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不课始复习

传统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始复习,其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课堂同时也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要尽量在既定时间内合理地完成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师生的教与学才会更具责任感、使命感,才会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如果课始复习过度,必然会占用新授课的时间,新授课时间也就会相应缩短,师生既要忙于复习,又要忙于学习新的知识,必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上,一般而言,每一节课末都有复习环节,是新授课的最后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对新授课内容的提升与发展,再辅以适当的课后作业,足以使学生掌握与巩固知识。

于是,我们尝试取消课始复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能为本节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为全面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提供保证。

三不精美导入

在许多课堂上,教师都要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这种语言是教师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结果,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凝练概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内容的介绍,这样做的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总体印象,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节约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时间,创造学习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也存在负面效应: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先入为主,在不用思考的情况下,知道文章内容、写法、特色、语言等,()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教师所讲内容,无法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与认识。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教师如先解读,实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进入预先设定的条框之中,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教师自欺欺人的表现。教师的作用不是提前告知,而应该是有意暴露和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何况,当人们在现实中自主阅读新文章时,导入这个环节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有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取消精美导入,为学生在课堂上腾出更多时间,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不课始解题

许多语文教师,一上课就从题目,尤其是高考考题入手,讲题目的结构,讲题目的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讲题目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教师自己的解读,并不是学生的解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题,然后结合文本对照解题,如果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帮着引导解决。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也提升了对题目、文旨的理解。

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上采用直接导入法上课,将解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解题。不解题,即不介绍文章内容,不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题目含义,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导入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变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地看书、思考,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这是学生学习的权利。不解题,并不是说教师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在学生确实需要讲解时才讲,即所讲内容是教师非讲不可时才讲。这种讲解,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需要而定,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决不可由教师随心所欲地讲。

五不轻意范读

传统教学非常重视教师的范读,以给学生影响,给学生熏陶。教师的范读确实有上述作用,但反过来想想,教师的范读多了,学生自主品读的实践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读书从学生读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读书开始。不先入为主、不限框、不设条,就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学生出现错误,教师才引导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教师的范读要像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另外,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通过轮读、比读、表演读等方式,在读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如错误的生字词、句读、情感表达,由学生间相互讨论解决,最终把字音弄清,把句读弄明,使感情到位。如果学生读得很流畅、很到位、很准确,教师就不必在学生朗读上做文章,就可以节省时间进行其他环节的教学。

教师不范读课文,实际上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地相互解决问题,是把读书权真正还给学生。

六不预供情境

有教师认为,教学法的要义就是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文本的情境、乐学的情境。于是,许多教师课前总是在情境上绞尽脑汁,一上课就提供若干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情境。如上课效果不好,教师还会责怪自己创设情境的本领不高。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情境权首先是学生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言外之意,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情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情境创设的权利首先应当交还给学生。而学生的见解是教学中最可贵的资源,是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已经领会了,教师就不必再纠缠;学生的理解有误,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如果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暴露问题,教师就提供相关情境,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七不允许查阅

有些课堂教师一抛出问题,学生就开始忙起来,忙什么?忙着查阅资料。如学习文言文,学生似乎在比谁翻资料翻得快、翻得多。而教师则认为这是在扩大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搜寻、检索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教师这样的做法与理解是错误的。课堂上这样的翻阅,其实不是学习,不是研究,是移字,是“抄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做了,并且做对了,但学生真正懂了吗?尽管所答全对,但这是资料上的,不是学生自己的解读,以资料解答岂能代替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再者,放手让学生翻查资料,就不能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八不轻意开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其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但在现实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了讲演者、表演者、卖弄者。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讲、说、写、演,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我们认为,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教师在课上不要轻易讲解,而是要还权给学生。不讲解,是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的期待,学生就会竭尽全力解决问题。但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完全不讲解,而要看时机、看火候,在什么时候讲解、讲什么,决定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在学生需要讲解时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时讲。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这种讲解,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导出方法、导出规律、导出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把握实质、形成能力、熏陶思想。一句话,教师要做到“无事不出场”,“非出场时才出场”.

九不迁就学生

很多公开课上得很“顺”,似乎都是“水到渠成”,果真如此吗?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顺”的原因是课堂上,教师喜欢关注那些举手的学生、那些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那些尖子学生,而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不举手的“差生”.“课堂繁荣”是假象,其实质是少数人的发展,是少数人表演的课堂,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使得“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目标落空。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施教”,而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以好代差,以表面的“热闹”代实质的“虚假”.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迁就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再者,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肯定,要火眼金睛,发现问题,有策略地指出问题,提升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十不布置课后机械作业

现在,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厌学问题。为什么厌学?因为课后有大量的机械作业,学生非常不感兴趣。由于课堂效率低下,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设立基本目标,不拔高,不降低。这样,课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为课后解放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们认为,课后不应在知识的识记上纠缠,而应着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读书、观察、实践、活动;课后时间应是学生的,一定要把课后的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使课后时间更有效的运用,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自制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有限,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引导、组织学生投身到有益的事情中去,提升认识,提高水平,让学生想做、能做、做好,在做中求乐、求趣。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从而实现乐学、爱学、好学,充满兴趣、高效地学。

篇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总结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目前,在教师层面上,我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了解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很了解的占75%,知道一些的占25%,一点儿不了解的没有;(2)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一些难度的占88.6%,没有难度的占11.4%,难度很大的没有;(3)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的占100%;(4)84.3% 的老师知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15.7% 的老师了解一些;(5)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知道得很全面的占85%,主要原因是有部分老师;(6)知道上好一堂课所做事项的占96.8%;(7)92.5% 的教师知道怎样衡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8)认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占100%;(9)全面熟悉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占98.9%;(10)全面熟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的占94.6%;(11)全面理解提高课堂有效性出发点的占95.7%;(12) 全面熟悉设计有效教学情境原则的占94.6% 等。

针对以上现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需要教师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如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提高语文课堂的朴实性

语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要求老师知识和能力都面面俱全,那也不太现实,所以人类运用高科技并触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多媒体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现在大部分语文课堂都使用课件,借助音乐和图片升华情感。还有一些教师甚至以是否使用课件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和理念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到大大降低,课堂教学形式浮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语文能力。因此, 本文认为我们的语文应始终姓“语”,“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必不可少的八字宪法,要充分地运用文本,利用文本与学生之间对话,而对于课件则应该秉承当用就用,可选时就不用, 不当用时坚决不用的原则。

语文课堂要朴实,教师还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怎样学,我们怎样教。这样的课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加强师生课堂对话互动

加强师生课堂对话互动,以生成情感和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 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互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教学《春日偶成》一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 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三)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反思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实践证明,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心理倾向,对增强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

在反思时,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简单地说,反思,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和探究过程,是对出现的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的活动。

(四)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渴望正面评价,是中小学学生的共同心理。他们常常把老师的鼓励性正面评价视为最具权威、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任何进步或点滴成绩, 都要慷慨、及时、得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从中感受欢欣, 意识到自身价值。

三、结语

篇4: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与策略

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语文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具体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语文课的前提。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语文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语文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语文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教学。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高涨,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进入良好的记忆状态,所学的知识就在愉悦的轻松的情境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兴趣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注重在开发其智能上下功夫,让其潜能充分发挥;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多教其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力争成为优秀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挫伤、打击,而应该激发、鼓励、多关心,多接触,重点辅导其基础性的知识,以掌握知识为主,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发展语言技能,感到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

篇5: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关于“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我同意我们网络培训中的观点:实施高效课堂,需要课前精心准备、优化精讲、精学、精练的时间安排、学会运用教材、坚持教学反思。也就是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会用教材、活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精心安排讲、学、练的时间,使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下面我结合自己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谈谈对实施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个问题。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交流。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时我充分肯定他的提问,说“嗬!这么肯定!这确实是每个新课老师常提的问题,那你请说说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还能说”?老师要求并引导学生尽量的把事情讲的具体清楚。之后老师小结:问题提的很好,答得也很好,但不是老师要提的问题。于是又有学生回答“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自己回答。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文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关键的话进行体会,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对回答正确、理解深刻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又表示“很可惜,还不是老师要提的问题。接着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老师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有的说“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有的说“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对该问题的提出者老师表示非常的肯定和赞赏,作为奖励,让学生板书“了不起”,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为了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他绝不放弃,当别人都劝阻他时,他还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挖;儿子的了不起在于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

却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对以上每一个发言提问的同学,我都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引导学生解答。最后老师亮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说出你的理由”。然后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走进父亲,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种时间罗列的作用;抓住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体会38小时失常的举动下父爱的执着、父爱的力量、父爱的伟大!

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这节课中,我用“猜猜老师要提的问题”这个带有挑战性和鼓动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探究的平台,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尝试和挑战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细节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锻炼了学生提问、思考、理解、阅读、合作和表达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充实、有效。

篇6:德城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德城区教育局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任务,着力深化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总体目标

1.提升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教方式”的转变。

3.完善全新的“备课、课堂、作业、评价”模式。

4.深入落实六高效:“高效备课、高效课堂、高效作业、高效辅导、高效考查、高效教研”。

三、具体推进目标

(一)努力构建小学语文“双主四环节”教学模式

“双主四环节”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

2.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能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劫机 积极创设和谐氛围,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更为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

“双主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构成:自觉----归纳----巩固----发展

“双主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新授课

1.提示目标,自觉初读

时间:8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操作:

(1)明确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自学方法。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便于学生积累自学方法。

(3)学生深入文本,根据自学提示,读思画批,有感受的地方写批注。

注意: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2)教师要准确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提高自学效率

2.合作探究,归纳导读

时间:12分钟

目的:

(1)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全部自己解决,找出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主要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充分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

操作:

(1)学生自由交流,互相学习。

(2)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哪些地方最打动你?为什么?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对文章写法特点等的梳理,以便于指导今后的语文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

(1)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才能顺利解决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点不宜太多,要在一个点上把功夫下足。

3、积累内化,巩固写读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熟读成诵,学习语言表达方式,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操作:

(1)文章经典的语言段落鼓励学生背诵

(2)根据语言文字训练点,提供尽量多的写作范式,当堂进行写话练习

注意:

(1)要鼓励学生努力去达成目标

(2)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达成目标,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当堂练习,发展扩读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操作:(1)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设计精当的当堂达标检测题,包括适当的字、词、句的练习等

(2)紧扣核心学习目标,选定扩读材料,课前设计成书面测试题,让学生在自读和小组学习的环境中完成书面测试题(发展扩读环节)

注意:

(1)题目的选定要慎重,训练点要恰当,阅读材料要和本文的重难点相符

(2)测定后的讲评要及时,要鼓励学生

复习课

1、设置情境,自悟学法

时间:8分钟左右

目的: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自己领悟学习方法

注意:

(1)思维情境的设置要紧密联系教材

(2)指导学生自悟学法时,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回顾总结,归纳方法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帮助学生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学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操作: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

注意:

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3、迁移训练,巩固学法

时间:12分钟

目的:使学生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操作:

(1)根据复习的内容,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

(2)学习迁移的内容针对性要强。

注意:

学习方法的掌握,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迁移性学习内容要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4、序列训练,发展认知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帮助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

操作:

(1)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新的发展。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注意:

(1)需要教师从平时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2)注意明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讲评课

课前准备

目的:

(1)老师掌握第一手资料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操作:

课前批阅学生做的试卷,分析归纳学生的错题原因,并且做好错题归类。备好解决办法。注意:

要重视对错题的归纳,没有详细的分析归纳,就没有好的讲评课。要做出规律总结。

1、自主定位

时间:3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答题的情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达成目标。操作:

(1)分析检测的总体情况

(2)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 要学生自己掌握,哪些要同学们小组讨论掌握,哪些教师要讲解。

注意:

(1)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受到表扬的学生飘飘然,也不要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勇气。

(2)要言简意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解决

时间:15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原因,是知识该记的没有记住,还是表述不清、书写不规范引起的,还是方法不对。让学生兵教兵。

操作:

(1)对出错率较低,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给学生指出,哪些是学生看书做的,哪些是小组讨论做的。

注意:

(1)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还有需要老师讲解的题目,并做好个别辅导。

(2)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问,提高合作效率。小组内仍有不会的问题要反映给老师。

3、疑难点拨

时间:10分钟左右

目的:归纳需补缺的知识点。加强规范性训练。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操作:

(1)教师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和学生反映上来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2)教师展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例和解题规范的正确例子,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规律总结。

(4)对难点进行攻破。

注意:

讲解题目要有代表性,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要能给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和方法指导。要在课前对需要讲解的题目做好备课。

4、再次测试

时间:12分钟左右

目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知识和能力再次在变式中应用。

操作:

(1)对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目和需要进一步练习规范的题目,要再次设计题目让学生完成。

(2)题目要进行当堂评价。

注意:

试题的选择要体现本节课的目标,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并进行评析,进一步强调。

(二)优化课堂结构。

四个环节,均要科学高效。每节课老师要尽量少用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20分钟以上)。让100%的学生都动起来,积极自主学习,能与合作探究,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展示。教师要全神贯注听学生发言、看学生板演,发现每个细节问题,及时予以点评、引领。

(三)重视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师对每一节课要从操作层面到目标达成,从学生参与的广度到学生参与的效度,认真总结,思考对策,及时整改。各学校和教师要认真总结语文课改经验体会,撰写论文形成课改成果。

四、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开展“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加强理论学习,是研究“有效、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同时,请进来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学习锻炼,条件允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区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培训活动。

(二)抓常态课,实行常态课互助,进行现场评议,查摆问题。

各学校继续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教师听课、观摩、记录,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围绕主题,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无效现象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合理建议。在评课中,深入分析教学细节,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引领。实行常态课互助,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教学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策略。特点是真实、有效、实用,也便于协同合作、互助学习、彼此共享。各教研组坚持每周一次。

(三)发挥学科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举行示范课、展示课。

具体做法是,举行名师展示课、提供范课,融说课、讲课、评课于一体,展示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较高的教学艺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7: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工作更加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要看课堂效率如何,而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下面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真正在各个方面表现特别完美或者是各个方面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几乎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或者是优点,只是某些学生的优点多于缺点。同时,各个学生也具有自己的明显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如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记忆能力、知识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相同,兴趣偏好不同,都会反映在学习效果当中。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想更好的构建起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把握清楚,这样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本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语文小组活动,让那些具有人际交往天赋的学生担任语文活动小组的组长,负责协调各种关系,让课堂气氛活跃。而让理解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语文小组的学习组长,负责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小组变得更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创新师生备课,建立高效课堂

可以说,备课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备课只是老师的工作,反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以及基础知识的有效预习,更缺少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环节,因此说,为了构建起高效课堂,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创新理念,实现师生备课。

学生备课,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进行课前的有效预习,老师在课前需要将预习的具体要求和预习方法讲给同学,并提出检测的措施。同时,老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升每个人的预习效果。

如在识字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将课文中“我会认”部分的生字圈出,并将书中生字表的生字注音并识记;而对于“我会写”当中的生字,则要求学生注音,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组三个词语,并将该字音序查字法以及部首查字法需要查的拼音和部首标出,这样学生能够对这一个字掌握的更清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效率也会更高。

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老师备课,则需要打破传统备课的理念,要追求创新,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备课。具体来讲,在备课的时候既需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涉及到少数学生的低目标要求,遵循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有效创设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能够将学生很快的带入到课文当中,便于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课堂中,不管是课文内容讲解,还是识字教学,在导入情景的环节上都要力求简洁,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接的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老师创设一种直接且具有趣味的情景。如在讲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瀑布的雄伟和壮阔,理解作者通过夸张手法表达的情怀,可以直接将庐山瀑布的相关视频资料或者是图片资料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对其整体的面貌和气势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讲解古诗具体内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

情景的创设还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题的方式,因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启发学生并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说,设置有效的问题也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难易程度要得当,好中差学生的问题都应该涉及到,并且要严格的控制好问题的数量,避免提问随意性现象的出现。提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学有所思,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就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更好的发挥作用,基于此,就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起高效课堂。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实施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补充, 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会截然相反。

3.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1) 打破定式, 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打破思维定式, 试着进行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

(2) 曲设情境, 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 广开言路, 多向思维, 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 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 挖掘难点, 探究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 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 然后陈述出来。

4. 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 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 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 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 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1. 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 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 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 接着, 教师乘势上课。

(2) 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 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教学新课时, 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 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 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 对难检字进行识记, 再组织字词竞赛。

(3) 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这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 再让学生提问, 这样, 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2. 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 以此提升学生的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篇:护理专业毕业生自荐信集合下一篇:劳动美?中国梦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