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2024-07-09

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共4篇)

篇1: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本钢是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具备铁、钢双九百万吨的能力,是我国生产汽车用钢、家电用钢、高强钢、不锈钢等品种的精品板材基地。现有全民在籍职工80936人(其中,在岗职工62575人,居家休息职工18361),集体职工38411人。目前,本钢现有困难职工17587人,其中全民2275人,集体15312人。从分布上看,困难职工主要集中在建设公司、综合公司等放飞和集体单位,从致贫原因上看,主要是由于职工或家属患重大疾病,家庭供养人口多、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为了妥善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本钢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和职工互助互济保障机制,推进帮扶管理制度化、帮扶形式多样化、帮扶活动经常化,逐步形成了以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为核心,创业帮扶、医疗救助、助学帮扶等制度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体系。

一、加强领导、严细管理,当好第一知情人和第一帮扶人

多年来,本钢各级工会组织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好职工的贴心人、娘家人。

1、加强领导,构建帮扶组织体系。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为了确保帮扶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落到实处,本钢建立建全帮扶工作组织机构,横向上党政领导亲自抓、工会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纵向上从集团公司、厂矿至车间班组,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困难职工的管理及帮扶救济工作,明确工作内容、责任和程序,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覆盖整个企业的帮扶工作网络。

2、深入调查,当好第一知情人。当好第一知情人,对困难职工知情、知心,对每个困难职工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困难程度等情况,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职工的想法、要求、意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群体档案,本钢工会根据本溪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适时地修订本钢特困、困难职工认定标准,按照认定标准,采取随时掌握和定期调查相结合,分别在基层单位和集团公司建立档案,输入微机,实行公司、厂(矿)两级动态管理。对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及时建立档案,纳入帮扶范围,确保调查建档不漏一人,帮扶救助不落一户。

3、明确责任,当好第一帮扶人。制定下发《本钢困难职工管理办法》,建立“第一责任人”组织网络,明确各单位工会主席为帮扶第一责任人,各级工会必须对困难职工做到 “五清”:困难户清、家庭状况清、困难原因清、解困措施清、帮扶效果清,确保困难职工家庭达到“六有三不”(有粮、有菜、有油、有衣、有被、有煤;房子不漏、孩子不辍学、不发生意外)。对困难职工本人及家庭发生的突发事件随时报告,采取相应应急救助措施,第一时间帮扶困难职工。

二、创新帮扶体系,实现帮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帮扶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本钢帮扶工作救助体系,促进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帮助困难职工脱贫解困。

1、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牵手送温暖”制度。制定下发《本钢牵手送温暖活动实施办法》。通过工会牵线搭桥,领导干部主动与特困职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并相应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一方面对特困职工从生活上给予帮助,一方面积极推荐鼓励家庭成员参加技能培训和提供再就业机会,让有自救能力的家庭尽快摆脱困境。新事业公司李强等10多名困难职工家属,通过牵手送温暖活动,都在厂区浴池、休息室安排了临时工作,提高了家庭收入。几年来,本钢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会干部先后与4301户特困职工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其中1174户特困职工家庭已摆脱贫困。

2、建立困难职工家庭创业扶持制度。一是由公司工会为困难职工提供无息贷款,鼓励和引导困难职工家庭进行创业脱贫;二是想方设法为困难职工家属安排临时岗位或开辟增加家庭收入。发电厂5名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困难,妻子均无工作,公司工会为他们贷款25000元,在发电厂工会的帮助下,安排他们的妻子在厂区开办职工爱心洗衣店。总医院1名困难职工因本人患病无法正常工作,妻无工作为维持生活及孩子上大学支出,以自己住房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开办学生用品商店,缺少流动资金经营陷入困境,公司工会及时为其贷款1万元帮助其恢复了正常经营。几年来,相继有150余名职工通过”造血”帮扶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状况,摆脱了贫困。

3、建立温暖助学制度,解决困难子女上学难题。为解除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点燃困难职工家庭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本钢工会从温暖工程基金中拨专款给予资助,并逐年加大对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帮扶的救助力度。每学期开学前,本钢各级工会采取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将助学金及物品送到孩子手上。几年来,共资助729名困难职工子女升入大学,累计资助金额达98.5万元。

4、建立职工互助互济制度。一是推广建立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互助机制。我们先后以维检公司、冷轧厂等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建立职工医疗互助基金会,资金来源采取行政出一点,工会拿一点,职工交一点的方式筹集,由工会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使用。维检公司一职工孩子免疫力丧失,患有多种疾病长年住院,爱人无工作无收入,维检公司启用医疗互助基金3000元对其进行救济。发电厂一职工患脑瘤,爱人无工作照顾不能自理的婆婆,发电厂工会及时对走访慰问并送去救助金5000元。互助基金会成立以来,共发放互助金43.2万元,帮助重病职工109人,有效地减轻了职工医疗负担,使职工感受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本钢现已有15个厂矿建立了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二是通过职工互助互济储金会,解决职工因突发重大疾病或生活中发生临时困难时应急使用资金。储金会资金为应急借用,临时垫付,需及时偿还。职工缴纳100元入会,所集资金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利息纳入帮扶互助基金,如工作关系调出或退休,本金返还职工。全公司45个储金会目前累计资金300多万元,平均每年借款8000多人次。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互济保障计划》,为职工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帮助患病职工减轻因病住院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使更多的职工享受到住院医疗互助保障,我们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对每人50元的参保互助金,采取公司、厂矿两级工会使用工会节余经费各承担20元,职工承担10元方式筹集。今年8月至今,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全公司共有60家单位64560名职工参加了互助互济保障计划。

三、拓宽帮扶渠道,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几年来,本钢工会积极筹措帮困扶贫资金,内聚优势,外聚合力,努力拓宽帮扶渠道,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送温暖。

1、采取定期和随时救济形式,分层次做好困难职工的救济。制定下发《本钢困难救济经费管理使用规定》,采取普通困难救助和特殊困难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普通困难职工救济由厂矿工会定期研究发放救济款,实现救助经常化。当职工家庭发生突发性重大事件,严重影响基本生活时,公司工会予以特殊救济,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特殊困难职工救济采取随机性,发生一例,救济一例。

在每年的新年、春节期间,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救助力度对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近3年来,春节期间共发放救济款651.37万元,购买救助粮油125.3万公斤。救助困难职工达5.6万人次。在送温暖活动中,本钢各级党政领导都深入到职工家庭、医院病房,走访慰问困难职工,把党的温暖、企业的关怀送到困难职工的心坎上。

2、开展“应保尽保”活动。我们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职工,积极开展“应保尽保”活动。一方面积极引导其到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办理社会低保待遇;另一方面积极与政府民政部门、社区办事处联系沟通,使符合办理社会低保的特困职工都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职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和发挥社会化帮困的最大效应。

3、建立本钢帮贫扶困物资调济中心。将困难职工经常性救助工作与职工群众经常性捐赠活动有机相结合,把职工群众自愿“按需捐赠”的物品,用于困难职工家庭。本钢帮贫扶困物资调济中心于2003年成立,为充分发挥“救急济难”的作用,把好事做实,我们规划出专用的物品陈列间及库房,制定了严格的库房管理及物品接收、发放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中心”成立后,开展不定期大规模的捐赠活动7次,收到家用电器,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物品共计13.5万件,发放捐赠物品12.7万件,累计有5.9万人次领取了生活必需和急需用品。

4、以工会职工消费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帮困活动。本钢工会把职工消费合作社作为开展帮困送温暖的一条有效途径,多年共实现销售额5600多万元,让利职工近560万元,先后安臵困难职工家属30人,并从职消社的盈利中,拿出3万元,为特困职工无偿捐助每人价值200元的生活日用品。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模范示范社”。通过职工消费合作社这个载体,使送温暖活动更加具体化、经常化。本钢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的实施,使困难职工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救助保障,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篇2: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以来,全市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752.48万元,慰问困难企业1427家次;慰问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71970户次,其中困难职工43587户次、劳动模范543户次、农民工4923户次。全市各级工会还通过多种途径向21317人次的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政策咨询,为2850名困难职工提供了互助医疗服务,为487名困难职工子女提供了助学服务。**市总工会分别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荣获全国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工会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和2006年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一、深入开展调查建档,实现困难职工管理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

掌握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是把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构建全市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档案,为送温暖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是健全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年龄、收入来源、技术特长等20多项情况进行详实纪录,做到一人一档、一户一卡,每季度进行定期调查更新,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更新。二是健全就业服务档案。对每位困难职工的贫困原因进行记录和分析,了解他们想知道什么、想学习什么、想从事什么职业,提出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脱困举措。三是健全困难职工思想情况档案。市总工会连续五年召开了困难企业党政工座谈会,向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党政工领导及时了解困难职工思想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四是健全特困职工跟踪档案。各级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单位的特困职工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报告,将已经脱困的特困职工及时退出特困职工档案,为新出现的特困职工及时建立档案。目前全市已建立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档案的基层工会超过900家。

二、切实加强载体建设,促进送温暖活动由年终型向常年型转变

困难职工需要元旦春节的温暖,更需要一年四季的常温。我们主要通过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五个载体建设,推动送温暖活动逐步实现经常化和日常化。一是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两级帮扶中心,其中市级帮扶中心1个,县区级帮扶中心13个。三年来,各级帮扶中心共接待来信来访职工10577人次,受理各种困难救助1843件,接受政策咨询2753人次,提供法律帮助267件,为593名困难职工协调补缴了各种保险费,为389名特困职工协调办理了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加强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参保职工累计达15万多人,参保、续保份数达105185份。2005年和2006年,我们分别为1000多名市属基层工会干部和1300名困难职工每人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为广大困难职工群众和工会干部筑起医疗保障中的第二道防线。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参加医疗互助保险,最大限度地降低职工的医疗费负担,我们累计投入的医疗互助保障宣传经费达20多万元。三是加强工会优惠服务基地建设。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工会会员优惠服务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市第一、二、四、五人民医院,**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康迈商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市工人文化宫邕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7个工会优惠基地。四是加强经常性医疗救助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关注农民工、爱心送健康”系列公益活动。2006年5月联合**望州医院、**长江医院等医疗单位向农民工赠送了1100份免费体检卡。积极开展2006年农民工防暑降温专项检查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额36080元,慰问农民工6010人,发放健康咨询资料2980份。五是加强突发性事件帮助制度建设。2006年7月,由于受强热带风暴的影响,造成我市部分单位、职工财产严重损失。我们根据受灾情况,及时为17个市属基层工会受灾损失严重的职工发放慰问金11.93万元,解决受灾职工的燃眉之急。

三、不断丰富工作内涵,推动送温暖工作由时效性向长效性转变

丰富送温暖工作内涵是实现工作由时效性向长效性转变的关键。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丰富工作内涵,从单一的元旦春节慰问,发展到常年送温暖;从简单的困难补助发展到医疗救助、优惠服务和法律援助;从单纯的经济救灾发展到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和送文化、送政策;增强了困难职工的“造血”功能,使许多困难职工得以解困。

(一)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开展切实有效的政策帮扶

首先是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制定与困难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政策法规,认真提出修改意见,从源

头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困难职工群体的利益。近年来,**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市城市居民临时困难救助暂行办法》、《**市城市医疗救助办法》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都充分采纳了工会提出16条意见和建议,为解决困难职工的社会保险、再就业、子女入学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我们还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形成了《**市亏困企业下岗职工、困难职工基

本情况调查及建议》、《**市亏损国企内部存在问题调查及建议》、《**市失业职工申报民政救济的建议》等调研报告,为政府涉及困难职工群体的决策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自强意识,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实施,是送温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我们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310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介绍13043人次,经培训和开展职业介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990人次。

1、努力推动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印发了2400本《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政策文件汇编》,5000份《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指南》,3000份《最低工资规定》和6745份就业跟踪卡(含职业介绍信)等宣传资料,并长期通过《**工运》大篇幅刊登政府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开展大量宣传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基层工会干部的就业政策培训,仅2006年市总就先后组织了186名困难企业工会干部深入学习掌握再就业的18个配套文件。在吃深吃透政策的基础上,组织基层工会干部深入下岗职工家庭进行政策讲解,积极引导职工树立职业无贵贱的思想,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竞争意识。

2、全面加强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主要通过强化“四个基地”作用,全面开展技能培训。一是以市总职工学校、市文化宫邕贸职业技能学校等为基地,为下岗失业人员长期开设养殖、烹饪、服装裁剪等培训班。二是以市总工会、直属工会、基层工会三级培训网络为基地,分层次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全市建立工会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培训机构15个,培训基地35个,2006年全市各级工会共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386期。三是以农民工流动夜校的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生产技能、安全知识、劳动法规等讲座,全市累计有4.5万人次农民工在夜校接受了培训。四是以行业工会培训中心为基地,定期邀请高级技师免费为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训近万人次。

3、积极探索困难职工再就业的途径。三年来,我们通过联合地方税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等部门分别举办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现场招聘会、利客隆超市专场招聘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招聘活动。参加活动的各类企业达496家,提供各种岗位15591多个,进场求职人数多达18990人次,签订就业意向的有5575人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下岗职工。我们还通过组织跨地区劳务协作努力开辟就业途径,市教育工会与学校联合建立的培训基地2006年共培训职工1500人次,通过向外省劳务输出推荐就业,就业率高达100%。

(四)深入开展文化送温暖活动,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我们以农民工艺术节和职工文化进工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农民工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文化“送温暖”活动。一是打造农民工文化艺术节新品牌。2005年以来,我们已联合市文化局等部门连续举办了两届农民工文化艺术节,在50多个工地累计开展了80多次艺术展示活动,参加活动的农民工达达10万多人,深受到广大农民工群众的欢迎。农民工艺术节已成为我市农民工维权的品牌。二是设立农民工流动图书站。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4个农民工图书流通站,首批送入各大工地的图书杂志达4000多册,电子图书卡有1000多张。三是深入开展职工广场文化活动。近两年来,我市各县区和市属企业工会共开展职工广场文化活动200多场,参与职工达20多万人次。2006年春节期间,市总工会还组织人员深入到三个建筑工地,开展为农民工送电影活动。

(五)创新工作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金秋助学活动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助学帮扶。截止目前,**市总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489人,发放助学金76.67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做助学活动的最先知情者。依靠工会组织网络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困难职工档案,明确掌握困难子女上学情况,这是我们搞好金秋助学活动的坚实基础。二是做助学活动的最佳协调者。充分发挥工会联系面广的优势,协调有关单位合力助学,形成整体优势。2005年以来,通过我们的协调,市总工会机关工会、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工会、市财政局机关工会等7个市直机关单位与7个困难职工家庭结成了助学帮扶对子。三是做助学活动的最好资助者。我们不仅是通过资金直接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还通过联系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具、联系减免学杂费、帮助申请助学贷款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

四、着力整合社会资源,推进职工帮扶工作由工会型向社会化转变

篇3:建立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近年来, 企业工会在开展扶贫帮困、“面心实”活动, 落实“送温暖”工程等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目前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 如果仅就工会帮扶工作, 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 不仅难以治本, 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 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帮助职工群众脱困上着力, 由节日慰问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 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从客观来看, 困难职工是企业在改制、发展、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 他们面临着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各种生活上的困难, 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经济困难, 但又不具备城市低保户申报条件的贫困临界线边缘户, 生活保障出现了真空。对此, 工会组织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帮扶体系。

一、企业困难职工产生的主要原因

1.离退休职工。离退休职工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 当时工资收入低, 配偶基本没有收入, 靠一个人的退休工资维持家庭日常生活, 形成一老养一老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发病机率也相对高, 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 退休职工普遍反映大病重病生不起, 医疗费用难以承受;若有子女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情况, 还要节省一部分生活费帮子女度过难关。

2.下岗待业所致。随着企业发展、改制, 部分劳动技能单一的职工随之待 (下) 岗, 无固定收入。职工待岗待业半年以上,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收入来源中断, 导致生活困难。

3.患大病所致。由于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医疗费用十分昂贵, 部分职工“有病不敢看, 大病看不起, 小病拖成重症, 因病致贫致困”情况目前十分普遍。调查结果显示, 因病致困, 因病返困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并处于恶性循环中。

4.子女上学所致。目前的教育费用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 确实难以承担。初中以下还过得去, 一旦考上高中、大学, 负担随之加重, 但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子女, 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东挪西凑, 面对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 年复一年形成反复性困难。

5.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困难单亲家庭中, 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 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绝大部分属于待业职工或无业子弟, 无特长和资金实现再就业, 自我谋生的能力相对较弱, 自身观念滞后, 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变化, 依赖思想严重。

二、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存在的问题

1.帮扶形式无创新。主要是集中在逢年过节期间, 慰问送温暖, 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 难以治本。

2.帮扶内容局限。目前, 企业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 多以发放困难慰问金为主, 效果只是临时性和局限性的, 缺乏平常化的和制度化的帮扶, 对困难职工家庭情况也缺乏跟进, 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贫困现状。

3.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帮困作为企业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目前没有一套保障困难职工学习技能、心理指导、培训再就业的体系, 无法从机制上解决根本问题。

三、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的建议

1.积极为困难职工谋求自身发展提供帮助。将帮扶工作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坚持组织困难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 使困难职工掌握技能, 促进困难职工的再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 配合党政, 利用摸底、走访机会, 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树立信心, 鼓励并引导困难职工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 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彻底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贫困, 实现企业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目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有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特困职工跟踪制度。针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家庭进行帮扶跟踪, 及时掌握其家庭情况、解困需求, 在不同时期, 对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帮扶救助, 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困难职工帮扶管理中心, 充分利用帮扶系统对困难职工进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困难职工信息档案, 根据困难程度将困难职工进行分类, 定期对帮扶系统困难职工档案进行清理, 做到发现一户, 归档一户, 脱困一户, 注销一户, 并实行帮扶责任制, 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

3.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企业扶贫帮困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更是摆在企业发展、转型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关爱, 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在企业开展困难帮扶工作, 要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地方政府就业中心、民政部门的惠民政策, 结合企业及困难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企业困难帮扶工作与社会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中国水电十局工会针对特别困难的待业家庭, 及时走访困难职工家庭, 摸底调查, 为公司21户特别困难的待业家庭申请享受了地方民政部门的“低保”救济金356元/月·人;为3名残疾人申请享受了地方民政部门的残疾人专项补助金。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对困难职工群体进行帮扶, 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的作用, 形成企业长效帮扶工作机制。

四、结语

篇4:努力构建企业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增强针对性,认真倾听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加快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感情是密切关系的基础,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加强疏导,要坚持“话上说完,人要劝走,事要解决”‘努力做到“三个主动”,既:对于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主动听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主动解决,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主动办理。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很有必要解决与职工群众的“感情缺乏症”问题。要关注民生、善解民困、善待群众,变职工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真正实现与职工群众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与职工群众建立起鱼水般的亲密关系,做到“对待职工群众要有情,服务职工群众要有能,教育职工群众要有理,心系职工群众要务实”。同时,加强疏导,既可以面对面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又可以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解各基层单位、部门的工作,指导基层单位实事求是地解决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二、富于创造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建立教育引导机制

要采取印发宣传提纲和政策解释说明,宣传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形势,宣传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等有效和措施,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好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即一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领导干部和党群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企业改革、经营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全过程。二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职工群众提高思想境界。三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权利,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坚持重在教育干部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立言与立行相统一、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五是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原则。发挥各自的组织优势,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融合服务、开拓创新、调查研究、协调配合”等“四种能力”,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在总结经验中提高,在解决问题中加强,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接待来访职工群众时,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提高重要信访的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要牢牢把握“四个环节”:第一,对职工群众反映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给当事人一个解决的时限;第二,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现实政策、法规不符,而且又一时解决不了的,应当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第三,对个别要求过高和无理取闹的,理直气壮地做工作,把道理讲清讲透,绝不乱开口子;第四,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需要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协调或调查解决的问题,做好现场交接工作,由有关领导部门包案处理。

三、保持经常性,及时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梳理排查,加快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立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做到工作重心下移。“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在忙于企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坚持经常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会同有关职能处室问题和问题突出的重点单位进行排查摸底,进行认真研究,集中梳理,明确政策界限,积极做好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处理和解决稳定问题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职工群众情绪、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要特别注意教育引导群众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四、把握规律性,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加快建立矛盾化解机制

上一篇:钳工实训要求下一篇:我喜欢读书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