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2024-07-16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精选9篇)

篇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我体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主要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问题构成。

一、扶持谁。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要求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具体工作内容为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

二、谁来扶。近年来,我国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格局。要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期间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怎么扶。总书记指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是解决“怎么扶”问题的重点,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需求导向的扶贫行动机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专项扶贫措施与精准识别结果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

在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既体现在指导国内精准扶贫理论创新、顶层设计、基层实践上,也体现在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上。

篇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已剩下不到3年时间,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推动落实。我们立下愚公之志、砥砺为民之心、发扬实干苦干之风、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一定能如期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此文刊于人民网)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是促进协调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决战脱贫攻坚,更要确保广大贫困群众都能如期脱贫。

筑牢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切实转变思想,积极作为,转变滞后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引领带动群众自力更生。还要选好“带头人”,培育“领头 羊”,选出基层党组织“领军人”,做群众“放心人”,大力培育创业带富“领头羊”。同时,必须要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敢于向在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中出现“庸、懒、散、浮、拖”等问题“开刀”。

典型示范,引领脱贫攻坚。要加强对脱贫攻坚成效突出的党员干部的宣传,树立“标杆”,激励更多的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促使各地进一步增强总结提炼经验的意识,将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推广宣传,形成相互借鉴学习的良好态势。加强对典型地区的宣传。大力宣传在脱贫攻坚中率先脱贫的地区,增强地区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可以形成相互追赶的良好局面,引领脱贫攻坚继续走向新的胜利。

篇3: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强化“一种意识”。强化“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狠抓“两个动作”。狠抓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落实。一方面, 在规定动作上, 认真落实《开展“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目标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 把“单位帮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民政托底、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决战五年、同步小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确保今年脱贫10万人以上;另一方面, 在自选动作上, 创新动态管理办法, 引入大数据, 建设大平台, 实现大管理, 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 确保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结对、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等“五个精准”, 从而使精准扶贫工作迈向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高效化。

三是推进“三位一体”。主要是围绕推进社会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等“三位一体”战略, 着力抓好五大帮扶工程的落实。产业帮扶上, 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 做强优势产业;搬迁帮扶上, 大力推进贫困农民进工业园区、进乡镇街道、进中心村落户居住就业创业, 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教育帮扶上, 通过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加强基础教育等措施, 从根本上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保障帮扶上, 要稳步提高救助标准, 逐步健全救助机制, 为广大贫困救助对象提供兜底保障;服务帮扶上, 要不断强化农村卫生、就业、文化、社保、科技、法律等公共服务保障, 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篇4: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去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完全符合广东实际,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要树立强烈的攻坚意识,采取超常规措施,举全省之力,推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同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 落实五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

省对全省脱贫攻坚负总责,要搞好牵头抓总,确定目标任务,加强督导考核。市、县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县委书记和县长是当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县党委政府要把三年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处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镇、村要负起责任,确保脱贫工作落地见效。

○ 精准脱贫要切实到户到人。

继续摸清情况,确保今年内把贫困人口数据搞清楚。认真研究解决扶贫与低保衔接的问题,现阶段重点在帮扶,不能简单地“一保了之”。对已经认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脱贫。

○ 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

要扎实搞好珠三角市、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对口帮扶,确保定点帮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引导社会捐助扶贫资金到户到人,完善社会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生动局面。

篇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我们要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仍有3046万。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多万人,而且越到最后脱贫难度越大。从剩余贫困人口的构成上看,很多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贫困群体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众,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难度更大。目前,全国300多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超过千万,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3万个深度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比重占到53%。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脱贫基础更为薄弱。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特殊性、文化传统和生活观念存在特殊性,与既有成熟扶贫模式匹配难度较大,大大增加了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以及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的难度,也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设计与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了脱贫攻坚良好氛围的形成,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有的地方存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闭门造车、扶贫项目设计上好大喜功、工作开展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甚至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脱贫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对于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探索与研究仍显不足。有的地方对于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众,简单贴上“等靠要”、观念落后保守的标签。这不但不能激发出他们脱贫的动力,反而可能强化其既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打破束缚贫困群众发展的观念枷锁、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亟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引导。

努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面对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真正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要通过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将作风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等措施,把强化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脱贫、健康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综合保障性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做好军队帮扶工作,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扶贫。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精准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

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帮扶干部应深入贫困群众,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努力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如有的地方从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的角度营造奋发有为的环境,有的地方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手段打破“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这也是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注重提升各类贫困人口的风险防范能力,强化社会保障的防贫减贫功能。增强农村社区的扶贫济困功能,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发挥社会资本在减贫中的作用,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作者为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 者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拓展(人民观察)

黄承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发挥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根据国情实际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养锻炼干部队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使我们党和人民的“四个自信”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

在改革开放后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坚持改革创新。我国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在于,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同贫困标准下,都能有效实现既定扶贫开发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制度改革推动减贫,到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一直在改革创新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贫困人口分布及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战略和政策,避免了一些国家简单进行抽象的赋权、干预措施却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条件,因而减贫成效不彰的困境。我国建立起符合本国实际的贫困标准及其调整体系,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创新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社会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并在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部署,分阶段、有计划、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并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同时,注重发挥党和政府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的作用,不断提升扶贫脱贫国家动员能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坚持可持续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投入体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国家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和各类资源迅速增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的扶贫投入背后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保障社会资源投入与社会财富增长相适应,从而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主体。贫困治理不仅要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融入社会;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还要降低人们陷入贫困的风险。开发式扶贫通过建构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不仅在经济意义上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而且在社会层面使贫困人口远离贫困。它还注重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

坚持协同推进。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成因包含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经济与政治诸要素,单一的贫困治理手段往往收效有限。我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找准致贫原因 采取特殊举措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适势求是)

吴 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实现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找准深度贫困的成因。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等。从自然条件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社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从现实因素看,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即使有产业项目,也存在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艰巨、任务繁重。

直面深度贫困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完成脱贫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从脱贫攻坚工作看,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推进。总体而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都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本高、难度大,要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不小。二是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乏产业规模效应,缺少经营主体带动,项目建设支撑不足,金融资本支持不够,市场发展活力欠缺,缺乏能够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的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缺乏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三是一些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一些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困难群体面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境。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超过其他贫困地区,这就决定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既要稳又要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关键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在具体工作中,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同时,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脱贫攻坚的资金、项目和人才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建强深度贫困村党组织,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脱贫攻坚干起来,切实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扶贫办)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大家手笔)

李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按照2011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实际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扶贫攻坚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

一个地区脱贫不返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建立,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有效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们都是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至关重要,因为那里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尤为落后。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又如,有的地区力求扶贫产业形成规模,结果却造成大规模的产业单一化,进而造成供给过剩、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而一些地区注重转变发展思路,在精准扶贫中重视发展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虽然产业规模较小,但有竞争优势、有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了可持续。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防止因发展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而导致失败、造成损失。

篇6:精准实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XXXXXXXX XXXXXX 201X年X月

201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准确领导下,我X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为指引,按照深入贯彻落实 “实施双轮驱动、推动综合扶贫”发展战略,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取得了脱贫攻坚新成效。现就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X扶贫村共有XXX个。主要分布在市域边界线附近,主要经济来源以粮食生产为主,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通达性差,农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其次,扶贫村生活卫生条件不佳,农村凋敝,空心化严重,村民务工技能差,生产力低下,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围绕城乡统筹推进扶贫攻坚

按照“成片连线、集成突进”原则,我X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积极推进城镇与农村、新村与产业互动,着手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带动能力,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二)推动“小组微生”规划实施。

根据不同村镇的实际情况,融合产业规划,突出新农村特色风貌塑造,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要求,着力推动新村建设。

(三)加强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推动扶贫村规划建设,采用“下派指导、上挂锻炼”等方式

(四)派驻扶贫村书记,确保扶贫规划落实到位

在扶贫规划上,抽调规划技术骨干,脱产派驻扶贫村,因地、因村、因户制宜,认真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扶持项目具体可行、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各项措施切实可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面大

我X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全市还有较多农村贫困人,农村扶贫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

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市场经济观念淡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贫困群众缺乏自信心,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没有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依赖思想严重,存在着等、靠、要的麻痹思想。

(三)缺乏正确的扶贫认识观

贫困群众普遍存在落后的扶贫认识观。群众的依赖心理严重,一味指望上级扶贫单位给予现成物质帮扶。干部在抓扶贫工作时缺乏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未能在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上好好下功夫。对近期利益看得过重,对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认识单薄。这些落后的认识观降低了扶贫的科学性和后续性,很有可能导致返贫最终使得扶贫初衷落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整改不足,继续推进各项计划的达标

认真总结前期扶贫工作的不足。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民主讨论汇总整改措施,不断改进扶贫工作方案。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按照扶贫计划鼓足干劲继续完成好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二)加强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大力做好扶贫的舆论宣传

要大力宣传,营造扶贫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各类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设。要充分调动受帮扶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三)进一步提高乡村规划扶贫队伍建设

篇7:重责担当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稿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重千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可以概括为七个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其中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弱有所扶,现结合扶贫工作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我国仍有近6000万人没有脱贫,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1.扶贫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扶贫就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国家领导人曾在不少场合明确指出,通过扶贫努力促使全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潜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好扶贫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能够刺激消费需求,增强中国经济活力。

2.扶贫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扶贫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的一项重大政策。它的实施既依赖于全社会稳定的条件,又为国家当前和长远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一是解决了温饱,赢得了人心。坚定了他们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二是加快了发展速度。各方援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三是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扶贫中焕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干劲,同时观念更新逐步深入。

3.扶贫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样板‛。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比较多,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党的领导,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在全世界能够做出一个成功的‚中国样板‛。中国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在全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扶贫的经验也是国际期盼了解的热点内容。

二、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或者92.8%,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以前出台一项政策,一批人都能够脱贫致富,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

2015年1月,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精准‛和‚真脱贫‛是有深刻内涵的,一个说的是方法到位,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扶持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只有尊重群众意愿,对症下药,才能赢得群众真心点赞。一个说的是结果确凿。‚真脱贫‛‚脱真贫‛不仅要求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更要坚持长远、久久为功。

三、重责担当完成“精准”“真脱贫”

习近平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距2020年还有不到3年时间,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我局自2016年以来,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发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包到村、到户、到人,今年上半年,安排一名副局长到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每名科级干部均按要求包户到人;二是重责担当,尽职尽责。一边做好省档案局、省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检查工作,组织专门工作组开展精准扶贫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督查;一边率先开展好自身承担的扶贫任务。9月28日,市纪委驻市委办公室纪检组在前往我局扶贫联系点X县XX乡XX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时,听取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培育发展了大棚蔬菜的种植,筹集资金对村级道路、排水系统、旱厕等民生工程进行改造,对‚XXX‛水库进行了维修加固等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对我局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二是基础工作扎实;三是工作成效明显。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心声,只有保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你放在台上!

篇8: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会议认为, 这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 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是打赢脱贫攻坚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 深刻分析了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汪洋副总理的总结讲话以“干”字为核心, 明确提出了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任务要求和重点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

会议要求, 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首先,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和最艰巨的任务。如果到了2020年, 我们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 还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 还存在满目疮痍的贫困村、衣衫褴褛的贫困户, 这样的小康就不能让人信服, 也不是我们所要的小康。为此, 我们要切实把脱贫攻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真正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其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共产党人回报老区人民的政治使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根, 不能忘本。要切实担当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革命老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和主战场, 确保老区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再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 我们要切实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 扎实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先富带动后富, 积极反哺农村, 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会议强调, 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要求。一是深刻把握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的重大判断。既要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更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 以更加有力有效措施, 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二是要深刻把握“两个确保”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确保”的目标进行了深入阐释。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坚定决心和实现人民梦想的远大胸襟。我们所有的政策举措都要围绕“两个确保”的目标来谋划和展开, 真正立下愚公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要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要求做到“六个精准”, 强调重点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深刻把握, 切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不断推动脱贫攻坚持续取得新成效。四是要深刻把握“五个一批”的科学路径。谋划未来5年剩余贫困人口怎么脱贫, 是这次会议的最重要议题。具体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既给思路, 也教方法, 他强调, 开对“药方子”, 才能拔掉“穷根子”。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 因地制宜、多管齐下,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五是要深刻把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决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进一步落实责任、严格督查、加大投入, 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保证。

会议强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要把切实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作为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工程, 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实效, 确保到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编制好工作规划, 梳理好重点问题, 落实好关键举措,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要抓紧抓好4 项工作。

一是学习宣传好中央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行动起来, 精心组织安排, 采取多种形式, 结合学习国务院扶贫办编发的《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县乡村基层, 可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 编印学习宣传提纲, 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确保中央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研究梳理好重点工作。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 对照中央精神, 认真梳理我省脱贫攻坚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的重点工作。省扶贫和移民办提出重点调研课题, 省级领导要带头领题调研, 争取拿出一些务实管用的办法。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我省贯彻中央决定的行动方案或实施意见。

三是编制好脱贫攻坚规划。当前, 各地区、各部门正在编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 抓紧研究本地区、本部门“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 认真谋划一批扶贫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 纳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中。

篇9: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起草的背景。

答: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随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按照中央有关分工方案,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

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主动作为,务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2015年12月,农业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方案,提出了总体工作设想。之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部领导带队赴江西赣州、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河北阜平、山西五台、内蒙古兴安盟等贫困地区,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研究产业扶贫思路举措。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产业扶贫专题调研。在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征求多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性文件。

问: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的意义是什么?

答: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当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意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与以往产业扶贫政策最大的不同是,《意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扣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政策边界,并对防止实施中脱轨走样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其次,《意见》更好地处理了“统”与“分”的关系,注重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只对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作了规定,对有关部门实施的专项性产业扶贫,如林业、光伏、旅游等扶貧措施不作具体规定。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要求?

答:在指导思想上,要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问:如何在贫困地区选准、选好产业?

答: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产业发展是一种经济活动,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问:如何培育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

答: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意见》强调,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此外,要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人员,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产业。

问:在产业发展中,如何创新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答: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意见》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就是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一方面,要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问:如何健全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答:《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一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保险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二要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三要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积极培育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品质。

问:为确保产业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意见》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上一篇:村党支部书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材料下一篇:项目申报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