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2024-07-29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通用9篇)

篇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单元中考考点整理

(妥善保存,巧记狂背)

一、“两极”与“冷战”(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

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影响: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3)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冷战:

(1)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为反苏、反共。

(2)概念::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3)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4)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冷战与争霸的表现: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美苏军备竞赛;北约和华约的成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考考点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及其意义。“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两弹一星”。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原因和影响。)

(一)巩固新生政权:

1、土地改革:(1)完成时间:1952底完成;(2)内容: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等;(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巩固了新生政权。

2、抗美援朝(对外):(1)时间:1950-1953(2)经过: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美国所谓“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战争扩大;10月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3)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1)三大改造的对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方式: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自愿的原则,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3)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1956年底。

(4)三大改造的意义:表明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三)失误与挫折

1、出现失误与挫折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2)影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3、“文化大革命”:(1)起止时间:1966年—1976年(2)原因: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势,采取“大民主”的错误做法。(3)影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启示(教训):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健全法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两弹一星”含义: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大事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发重要贡献);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功勋人物:钱学森、钱三强和邓稼先(“两弹元勋”)

4、“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攀高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延伸:载人航天精神)

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考考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一)改革开放的年代

1、历史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对内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农村改革:,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最初为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1)格局: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4、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的实践

(1)港澳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回归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3、台湾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至今与大陆天隔一方。

(2)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大力发展以“三通”为核心内容的两岸交往。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交流日益增多;“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反分裂国家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保证。

四、“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中考考点有:两极格局的结束)

1、冷战的结束: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1989年开始,苏联解体于1991年底)。

(2)标志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党失去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

(3)影响: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争取世界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之一。

篇2: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以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简述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炼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的经验,理性思考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2.难点: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四、教学过程

1.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一堂典型的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新课。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在创设情境中,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展开,尤其是在设置问题时层次性明显。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堂课气氛活跃的主要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

2.不足之处

(1)在课堂呈现的形式上: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师的提问过于琐碎,呈现一问一答的情形,虽然问题都是学生在回答,但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讨论。

篇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 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 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 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 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 地理, 人文, 社会学,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 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 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考试方向,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 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 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 时间又紧, 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 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 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 细评, 讲练结合, 专题讨论, 个别辅导, 并采用集体备课。

1. 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 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 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 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 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 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 不会如无头苍蝇, 盲无目的。

3. 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 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 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 重在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 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 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 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 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 理清线索, 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 讲“和平”问题,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 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 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 可在世界版图上, 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 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 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 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强记忆能力。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 从而加强记忆。再次, 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 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 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 按内容分类记忆, 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 确定重难点, 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 查漏补缺复习之后,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 突破难点, 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 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 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 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 (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 , 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 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 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 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 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 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 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 应该讲述, 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 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 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 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 要跳出热点的框架, 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形成知识网络, 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 辩证设计作业, 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 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 题型单一, 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 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的基础上, 布置相应的作业, 使历史与社会的作业重点、目的明确。因此, 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定位,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更是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重在参与学习情景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重在体验和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回顾、重温课堂上知识, 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点的确立、材料的组织, 既加深课文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培养问题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复习体系,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影响以及对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目的在于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业考试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框架,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复习的步骤, 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从而为自己能顺利应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参考文献

[1].姚自超.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变”, 教学广场.2007.12.

[2].夏鹏飞.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代教育, 2008.3。

篇4: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發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篇5: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小结

刘渡中心学校

沙开华

本期来,自己任教九年级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且能利用历史典故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求知识,在学中求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文化成绩比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可有可无.因此,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讲授,在讲授中寻找教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感人,提高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本是梏燥无味的一门功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那么,整个课堂就会象一潭死水一样,无法出现波浪,一堂课也只会是老师的无味讲解,学生也只会听之甚之,不加记忆,不加思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这种现象,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除深刻钻研教材外,并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引进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能及时地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发现有不认真听课或搞小动作的学生,我能及时提醒,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有比较顽皮的学生,我能在下课后,及时地找他谈心,用关心爱护的态度,指出他的不足.同时,及时地表扬他的闪光点,让他明白,老师心中时刻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存在。从而,他们在今后的历史课中,明显地改变了过去的厌学情绪,并且,能积极主动地提问和做好课堂笔记。

三.学他人之长,用知识充实自己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除认真备好课外,最主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除订阅相关的资料外,并积极主动地请教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备课阅卷的经验。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积极参加函授本科的学习,在多方面学习及努力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在期末考试中,优秀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及格率也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多,明显比过去进步。自己也乐在丰收的喜悦中,因此,自己的教学热情也越来越高。

四.课堂提问与课后指导相结合

历史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多数的内容是靠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我把成绩较好的和较差的分成两种类型。较好的,不仅在课堂内,提一些难度大一点的内容,让他们多加思考,引导他们向深奥处寻找答案,并在课后给予他们的及时指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较差的,在课堂内,,提一些比较容易的内容,一旦解答出来,就及时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后,指导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题型。.这样,通过层层深入。让差的学好,让好的更好,真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虽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自己有决心和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了教育,自己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篇6: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1、根据考古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发现在( )

A.亚洲的印度 B.非洲的肯尼亚 C.欧洲的德国 D.欧洲的法国

2、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大约建立于( )

A、公元前31B、公元前15世纪 C、公元前D、公元前6世纪

3、古巴比伦奴隶制王国统一两河流域的是( )

A、古印度人 B、苏美尔人 C、古埃及人 D、阿拉伯人

4、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5、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 )

A.佛教 B.____ C.伊斯兰教 D.道教

6、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全盛时期的统治者是( )

A、梭伦 B、汉尼拔 C、屋大维 D、伯利克里

7、小明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 ( )

A埃及与金字塔 B西亚与楔形文字 C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D耶稣与佛教

8、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人民大会 C、公民议事会 D、贵族大会

9、在古代雅典,能够参与政事的是( )

A、全体希腊人 B、全体雅典人 C、全体成年人 D、成年男性公民

10、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西亚两河流域中的“两河”是指( )

① 幼发拉底河 ②尼罗河 ③底格里斯河 ④恒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最早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的是( )

A、图特摩斯三世 B、汉谟拉比 C、亚历山大 D、恺撒

12、古代罗马帝国在布匿战争中的作战对手是( )

A、雅典 B、不列颠 C、斯巴达 D、迦太基

13、在古代,与雅典共和国并存的奴隶制共和国是( )

A、马其顿 B、埃及 C、罗马 D、斯巴达

14、建立罗马帝国的皇帝是( )

A、汉尼拔 B、恺撒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15、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人民大会 C、公民议事会 D、贵族大会

16.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火种取自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

A.古代埃及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17.下列文明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

①阿拉伯数字传播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亚历山大东征 ④大英博物馆陈列圆明园文物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8.人们常常把工作、学习中取得重大突破称之为“发现了新大陆”。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中,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就是今天的( )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大洋洲

19、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

A、《独立宣言》的发表 B、约克镇战役 C、萨拉托加大捷 D、阿亚库巧战役

20.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王权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

A.《宅地法》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二.判断正误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法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 )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新模范军可以用火车运送物资。 ( )

3.意大利最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走上了强国之路。 ( )

4.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之后,还在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的联邦政府,从而被称为国父。 ( )

5.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是在拿破仑统治下到来的。 ( )

6.新航路的开辟比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要早半个世纪。 ( )

7.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 )

8.《农夫和蛇》这个故事出自古罗马故事集《天方夜谭》。 ( )

9.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实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伦。 ( )

10,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展开,以哈格里夫发明了“珍妮机”开始。 (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大陆 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类在距今约 年前形成。

2、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人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4、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最初经历的是 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是 社会初级阶段。

5、原始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了部落 ,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起父”,这样的生活时期称为 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开始处于支配地位,母系氏族逐渐被 氏族所取代。

6、古代埃及王陵,金字塔为中文转译,因其形似中文的“金”字,因此我国称它们为金字塔。现在的 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遗迹,其中,国王 的金字塔规模最巨大。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7、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革,历史上称为“ ”。建立了中央集权,日本开始过度到 社会。

8、古 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经 改进并传播到西方,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

9、古代埃及人创造了 文字,苏美尔人创造发明了 文字,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 文。

10、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汇集了古希腊的民间寓言故事的是《 》;阿拉伯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

11、伊斯兰文化代表性建筑是 ,最著名的有麦加 的和大马士革的 ;法国的 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

四、列举题:(第1题4分,第2、3题各3分,共10分)

1、人们形象地把“四大文明古国”统称为“大河文明”,试从地理环境方面举出孕育出古代文明的几条大河(至少四条)。

2、世界古代史上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至少三个)。

3、世界古代、近代史上的著名科学家(至少三个)。

五、填表题(5分)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三大宗教的内容,补充写出所缺的其他相关内容。

宗教名称 创始人 创立时间 经点 产生地区

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 《金刚经》 南亚古印度

____ 公元一世纪 《圣经》 巴勒斯坦、小亚细亚

穆罕默德 公元七世纪

六、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以下是某国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请回答:(6分)

(1)、材料中的“吠舍”、“首陀罗”分别指哪些人?(2分)

(2)、上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为什么?(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2分)

2、阅读下列材料:(4分)

“盗窃王宫或神庙财产的人,必须处死。侵犯别人住处的人,必须就地处死,掩埋;趁火盗窃财物的人,必须当场扔到火里烧死……拐带别人奴隶的人要处死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者对主人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要被割掉耳朵。”

请回答:

(1)上述文字出自哪部法典?(2分)

(2)这部法典是谁制定的?有何历史地位?(2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等。

材料二:宣言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除。”

材料三:宣言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请回答下列四个问题:

⑴、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请结合所学完成下表。(3分)

项目 国家 开始的时间 开始的标志 颁布的法令 主要领导人

材料一 英国 1640年 新议会的召开 克伦威尔

材料二 美国 1775年 来克星顿的枪声 《独立宣言》

材料三 法国 1789年 《人权宣言》 拿破伦

⑵、材料一中的这段话出表明什么?它颁布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⑶、材料二中“这些联合殖民地”是指什么?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

(2分)

(4)、材料三中的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材料三的颁布有进步意义?(2分)

4、阅读下列材料:6分

有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请回答:

(1) 这是哪位历史名人说的名言?他是哪国人?(2分)

(2) 这位历史人物有哪些主要的科学成就或贡献?(2分)

篇7: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班级姓名

1、迄今为止,人类最古老的化石出土于洲。

2、下列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成员集体居住在一起 B已经形成稳定的家庭C公共生产并共同消费D财产继承按母系计算

3、下列有关南方古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直立行走B首先发现于非洲南部C是已知人类直系祖先D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

4、根据目前考古发现,一般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洲。

5、下列关于父系氏族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血缘关系依从父亲而确认B在氏族中以男性家长为核心C妇女在氏族内部取得了支配地位D贫富分化加剧并出现了私有财产

6、古代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7、下列关于汉谟拉比国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征服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B建立了两河流域最早的国家C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D制定和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8、印度种姓制度中婆罗门的主要组成人员是()A雅利安人中的祭司B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C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D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

9、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

A社会经济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社会等级制度D社会分权制度

10、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期。

11、“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城兴起于()A幼发拉底河畔B台伯河畔C印度河

12、罗马帝国的版图最大时出现在()。A公元前一世纪 B一世纪 C前二世纪 D二世纪

14、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是()

A恺撒夺取最高政权B屋大维夺取最高统治权C伯里克利进行改革D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

15、西欧奴隶制和上古历史终结的标志性事件是()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C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D东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

17、有关人类起源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众说纷纭的神话不断出现 B自然环境的变迁C人类体质形态的进化完成D自然科学的进步

18、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最早发生在()

A母系氏族社会早期B母系氏族社会晚期C父系氏族社会早期D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19、下列古代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的是()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20、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属于。

21、公元前8--6世纪,希腊的奴隶制城邦主要有。

22、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广大奴隶没有任何公民权 B妇女、外邦人能够参加国家政治生活C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 D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

23、下列现象没有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是()

A只知其母不知其父B私有财产开始出现C贫富分化加剧D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24、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母系氏族社会的出现B文字的出现C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D阶级的出现

25、关于古代埃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发源于尼罗河流域B公元前3100年出现国家C法老是最高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D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6、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精神统治阶级的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27、伯里克利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不包括()

A公民有机会参加国家大事的管理B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参政机会 C使广大妇女得到了参政的机会D公民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1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第25条: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贪取屋主之财物者,此人应投入该火中。第196条: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9条:若自由民损毁自由民的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国家的什么政治制度?它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全体公民主要指哪些人?伯里克利所说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8: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笔者认为,教材整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作指导;以“校情、学情”为基础;优化教学结构,扩展“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提高“发展性学力”,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整合应当成为每位教师的教改课题之一。

1. 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笔者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所有交叉内容绘制成表格(见表1)。

综上可见,在两册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每个章节都有交叉或重合的内容,因此,无论合科还是分科,对同一内容和同一学生,教师都要讲两遍,既浪费了时间资源,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整合两本教材的相关内容势在必行。

2. 整合是统一达成课标要求的需要

如在人口、资源、环境(简称PRED)问题的教学上,《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标如下: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而《历史与社会》学科对PRED问题提出的课程标准如下。

2-1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

2-2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3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国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2-4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2-5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2-6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不难看出,在PRED问题上,两门学科的课标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只是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各有侧重,社会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更广一些, 还要求学生了解世界的PRED问题,而思品学科侧重于关注中国的情况。若能有机整合二者,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3. 整合是新一轮中考改革的需要

杭州市近几年的中考卷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无论是学科内综合、热点问题综合,还是思想品德学科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都比较自然合理、浑然天成,挖掘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如2006年杭州市中考卷第37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8分)

在浙江省缙云县,有一对老人(男的叫董万春,今年83岁;女的叫张春晖,今年74岁),自1957年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49年了。下面是这对老人向记者反映的情况。

1956年至1978年,工资一分也没有涨,两人加起来每月工资93.5元。

49年里,有5个年头家庭财政出现赤字,即1961年赤字84元;1969年赤字116元;1973年赤字190元;1976年赤字76元;1994年赤字6885元。前四次“赤字”是因为当时工资低,家庭开支大造成的,1994年欠债是因为那年我们分到了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这次欠债感到很幸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记的都是吃穿的开销。到八九十年代,我们的账本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我们的退休工资加存款利息等,每年有5万多收入,花不完。

———摘自2005年1月23日《钱江晚报》

(1) 读完材料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分)

(2) 1956年至1978年期间,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多曲折, 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曲折的主要表现。 (2分)

(3) 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请写出这一年发生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简要分析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

(4)材料能否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完全实现的结论?为什么?(10分)

这是一则思想品德学科和历史与社会学科间的大综合题。该题以一户普通家庭的收支作为载体,很自然地把历史与政治融合在一起,以史为线,前后对比,材料充实,提问得当,兼顾了两个学科的相关内容。

又如,2008年杭州市中考卷中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试题。社会学科以图为载体,考了杭州到汶川的实际距离,考了汶川相对于北京处在什么方位;思想品德学科以汶川大地震的两幅图片和灾情描写,让学生写出“一则令你最感动难忘的抗震救灾的场景”和其中蕴涵的两个《思想品德》观点,并要求对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写出从难忘场景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上述考试内容告诫我们,我们只有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使思想品德学科与社会学科有效“联姻”,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有机结合,达成中考要求。

4. 整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社会学科注重学生对地理和史学知识的把握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而思想品德学科注重学生对时政的敏感度及政治分析能力。若能把二者整合起来,就可以避免学科知识的割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分析近三年的杭州市高中招生考试实施细则和试卷,不难发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是中考的命题总轨迹。2008年中考卷就突出了对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如以汶川大地震、嫦娥一号、北京奥运、抗雪减灾、3·14西藏暴乱、民生等重大的社会问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未经阅读材料就从教材上盲目翻找答案的毛病。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整合,应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网络化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彻底改变“保姆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主探索世界的权利,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教材整合的实施策略

由于两本教材各成体系,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相当缜密,所以,要将两册书中的交叉部分进行整合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有一定的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归纳了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整合课标

还是以PRED问题为例(见表2)。

经过以上整合,可以把分散在两册书中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避免知识点的割裂,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在运用图表、材料等教学资源时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策略二:整合内容

笔者在前面已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中的交叉内容以表格形式归纳出来,但就知识点本身,它们还是孤立的点,要真正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必须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宏观整合和微观调节,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经过精心编排,笔者将两本书的内容整合如下(见表3)。

整合遵循了以下的思路:将两册书的所有内容分成三部分,主题分别是了解世界—了解中国—融入社会,第一部分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介绍并了解中国针对这些问题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三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对社会进行了解,并且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

策略三:整合方法

1. 从现象到本质

如对环境问题这类学生看得多、听得懂的话题,笔者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进行整合。先给学生看形象又直观的环境恶化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及对自己的危害性;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最后出示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实施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这样,学生由所熟悉的表面现象深入到问题的实质,逐步深入,一气呵成。对教材的资源问题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整合。

2. 从感性到理性

前面讲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是中考的命题总轨迹。社会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史学知识的把握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而思想品德学科注重对学生的时政敏感度及政治思想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能否将两者合二为一呢?在PRED问题中人口问题的教学上,笔者尝试采取“由感性到理性”的方法对两者进行整合。

先运用典型事例列举人口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通过社会课本对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的探究,揭示人口问题在不同的地域的不同表现。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相提并论?最后,出示我国的人口变化图表及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状况图表,让学生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概括原因,切实理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我国的基本国策。

3. 从宏观到微观

关于经济领域的内容, 两本教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思想品德》从我国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角度入手, 让学生明白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而《历史与社会》则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及经济运行规律,同时还涉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知识和由此派生出的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等经济概念及消费者的行为表现。对这部分内容,笔者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进行整合。先从宏观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入手,举例说明市场经济有它的优势———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法制性;同时也存在着弱点———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因此,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进而列举实例说明市场经济中资源优化配置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发展地区经济的道理。讲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就可以顺势引入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回到自身,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分别从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对八年级的法律知识再一次进行了复习,让学生从合理消费的角度思考应如何在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中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

篇9: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一单元小结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一、复习计划的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社会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时间又紧,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并采用集体备课。

1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

3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理清线索,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讲“和平”问题,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可在世界版图上,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强记忆能力。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从而加强记忆。再次,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按内容分类记忆,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确定重难点。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复习之后,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应该讲述,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要跳出热点的框架,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形成知识网络。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辩证设计作业。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题型单一,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上一篇: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文书下一篇:社会创新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