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2024-07-18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共6篇)

篇1: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当面对来自外部或自身的压力时,感到无所适从,其行为往往偏离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

是全世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好范文版权所有

笔者在自己工作所在地福建省将乐县深入调研后,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侵财化性质突出。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将盗窃、抢劫作案当成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挥霍和享乐欲望。如:未成年人杨某因无钱玩游戏机,先是向别人借贷,后因无力偿还,窜到邻居邱某家盗走现金1600元;更令人咋舌的是,未成年人曹某等人两个月内在将乐城区溜门入室作案竟达10余起,直到被民警抓获才追悔莫及。

(二)暴力化程度加剧。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居多,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一天晚上,陈某、熊某两名未成年人在将乐城区将过路行人杨某两人挟持到某巷子内,以言语威胁和搜身的方式抢走受害者身上现金100余元;有一天,未成年人王某等人在将乐水南桥头与刘某发生口角,随后王某等人携带菜刀、东洋刀及啤酒瓶等追砍对方,导致受害人刘某轻伤。

(三)外来化犯罪多发。由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一时又找不到活干,生活困难,导致一些外来未成年人以偷盗为生。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外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8名,占总数的18.2。外来未成年人胡某和刘某有一天窜到将乐城区一家石材店,乘店内无人之际,盗走抽屉内现金4800元、手机一部。

(四)低龄化趋势明显。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员中,13岁以下的有19人,占总数的19.2。将乐民警通过巡逻布控,在城关抓获涉嫌盗窃摩托车案件4起的未成年人王某、温某、邱某,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11岁。

(五)团伙化倾向突出。近年来,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据了解,这些团伙成员大多数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组成,他们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并且胆大妄为,不计后果。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三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就达17个65人。2003年2月,民警通过调查,抓获杨某、温某、董某三名未成年人,经查,这个团伙涉嫌撬盗卷帘门入室作案22起。2004年4月10日在将乐县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参与人数多达30多余人,其中12名未成年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六)女性犯罪有所抬头。女性未成年人在犯罪方式上出现了由过去与男性合伙作案的依附地位发展为现在的独立作案。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3名未成年女性犯罪嫌疑人,占总数的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盲目膨胀,追求物资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资,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哥们义气、好打抱不平、盲目崇拜“英雄”等,成为部分未成年人追求的时尚,致使一些良莠不分的未成年人观念扭曲。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低下,好奇心和摹仿能力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上邪路。那些不良影视、黄色书刊、有害网站等不健康的传媒宣传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我们不然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号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有的家庭缺少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家庭“内战”不断,孩子处在“硝烟弥漫”中,耳濡目染便形成一种暴戾怪异的脾气。有的家长或常年在外奔波忙生意,或沉迷于“筑长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偶尔念叨一两次,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纵容溺爱,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无所顾忌而步入歧途;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粗暴,方法单一,动辄训斥或打骂,久之,孩子的灵魂便无端地被扭曲了,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教诲而犯罪。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更是不容忽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或者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他们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的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加上缺乏长辈的引导往往误入歧途。

(三)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在校生,应该承认我们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合格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冷落、歧视、体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得到特别呵护的“特殊生”,不但得不到关怀与帮助,反而受到排斥、歧视,久而久之,便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心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四)从业能力的限制。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无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打工,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报酬低,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催化剂。有的用工单位,违法招收童工,并且低薪使用,有的甚至以各种借口拖欠、扣发其工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涉事未深、是非辨别力差和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人,便将怨气转向社会,甚至实施报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未成年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想方设法利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切实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尤其要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四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从而增强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真伪、抵制诱惑的能力。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等多种渠道,净化优化育人环境。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的腐蚀。要多举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展览,展示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成因、成果等,让未成年人做到自省、自律。要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警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有关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认真检查、监督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健康的活动场所,尤其要加强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净化文化和音像出版市场,电子游戏机室和营业性歌舞厅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此外,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帮教工作。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要主动关心未成年人,特别是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针对迷途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教育改造难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助教育,对经过教育、改造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失足未成年人,要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对失足未成年人要以宽容之心、关爱之心去对待帮助他们,让他们卸去心理包袱,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有志、有为青年。

(五)强化学校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学生抓起,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和歧视“特殊生”。中小学要聘任公、检、法、司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帮助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协助学校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建立治安室和警民联系制度,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兼职法制副校长要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对待违纪厌学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要给他们进步的时间,改正缺点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过高过严。

(六)强化家庭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家庭和谐美满,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离异或单亲的家庭,父亲或母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不能因为自身利益或情绪而迁怒于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愿望、要求,要多传授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劳动的技能,吃苦的精神。

(七)加强打击力度。对唆使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人员,必须给予严惩,对典型案件快侦快破,营造声势,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公安机关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实施监控,特别是对“二进宫”、“三进宫”者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打防结合。同时要发挥监管场所教育功能,做到精心管教,真情感化,重塑失足未成年人灵魂。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监所内的未成年人,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于一般成年人的管理,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心。

(八)加强用工督查。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正逐步走上轨道。但对流动人口的准入,劳务市场的规范、私营业主的用工等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督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建立遣送机制,负责将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遣返原籍,杜绝用工方面的不规范行为,从而制止未成年人盲目外出。对外出打工人员,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外出打工条件的未成年人,不得出具有关手续,更不得造假,使用童工。

篇2: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容忽视。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同时讲究科学的管教方式,不专横也不纵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要象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不要随意训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学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法制教育阵地和多种形式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三)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淫秽、暴力、恐怖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是未成年人犯罪之源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

学校在课余加强学习的思想教育和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增大学生的课余爱好,使学生既学好文化知识,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丰富其课外活动,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辩别是非善恶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如建立少年宫、文化宫,举办科技展、绘画展及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健全司法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

我国刑法、刑诉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问题在运用法律上有一些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如“讯问不满18岁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在辩护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未成年的讼权利起着很好的作用。各级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搪法,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合法,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上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适用刑罚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实施各种行为比较轻率、主观恶性小的特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偶然犯罪、危害程度较轻、有悔罪表现的,一般从轻、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优先考虑从轻处罚,以体现刑法从宽的精神。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羁押、缓刑、假释、减刑、附加刑方面,我国法律都有别于成年人的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司法机关均应适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尊心和改过自身的信心及社会效果考虑,应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完善之方面的刑事法律:①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②对未成年被告人应尽量进行法庭教育,同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及学校、社区加强管教和教育,收容教养等;③未成年罪犯应当与成年犯罪分开关押、改造,防止交叉感染,以利于他们刑后的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

篇3:探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未成年人自身的个人生理、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又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同时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 自身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感知、思维和智力等方面都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因而具有自我表现意识突出, 反叛意识强烈, 自尊心明显, 渴望得到尊重, 易于模仿环境等心理特点。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 知识少, 社会阅历浅, 经验缺乏, 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 因此他们极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接受错误、消极的东西, 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二) 教育因素。缺乏良好的教育而造成的“自我”意识模糊, 人生观价值取向倾斜。这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与未成年人朝夕相处, 其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家庭暴力频发、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对孩子在某方面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的留守儿童增多,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教育不当导致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 没有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导向, 导致未成年人自我意识模糊, 容易让未成年人养成自私自利、好吃懒做、嗜好攀比、金钱至上等不良习性, 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管理松散, 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异化, 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学生只重课本知识忽略品德教育, 道德观培养缺失,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讥嘲恶讽, 甚至置之不理, 对其自尊心造成严重的践踏, 致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于是开始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有的甚至过早地流入社会, 接触、感染不良习气。三是家庭、学校构筑防范篱墙不连贯, 容易出现防范空白地带, 使未成年人犯罪意图轻易得逞。四是法律知识缺失。未成年人大多法律意识淡薄, 对未成年人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均有责任, 所以在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情况下, 未成年人一旦犯法却已经悔之晚矣。

(三) 心理因素。一是性格偏激, 激动易怒, 遇事容易冲动, 一哄而上, 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疏导。对于年龄在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也称躁动期, 逆反心理强, 容易冲动易怒, 遇事不考虑后果, 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指引, 在一念之间可能酿成大错。二是内心空虚, 盲目追求感官刺激, 导致其道德、伦理观念的倾斜。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饮食无忧, 营养供应丰富, “早熟”型的据多。由于过早接触色情、淫秽物品, 身心遭受侵袭, 在性冲动上不能自我控制, 容易发生性侵害行为。

(四) 环境因素。一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重哥们义气, 导致人生观倾斜。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的表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重大, 而未成年人因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遇事容易盲从, 受不了约束, 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法律,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毒害未成年人。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普及全国, 在街头巷尾网吧遍布, 微信更是能够通过摇手机交友, 这些新兴传播媒介在给我们提供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时, 也伴随着很多不良因素的出现, 使大量的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色情网站、腾讯qq、微信“摇一摇”, 使未成年人面临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难以分辨是非好坏, 因为网络的不良影响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攀升。

二、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尽管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但由于他们属于特殊社会群体, 与成年人相比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就更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一) 家庭、学校共筑预防长堤, 培养和增强未成年人自尊、自重、自爱意识, 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俗称“建一所学校胜过建十所监狱”, 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对未成年人加强教育, 使其克服自身因素的缺陷和不足, 唯有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导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预防长堤, 从根本上消除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优化家庭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强化学校管理, 注重德育教育,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是非观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三是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 填补防范空隙, 构建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二) 对“问题少年”及时引导, 进行心理疏导, 对不良行为积极进行矫治。“问题少年”一般是指具有不良行为, 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未成年人。对于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家长及老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此类未成年人一旦发现不良行为, 及时纠正, 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 防止破罐子破摔, 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 司法机关设立未成年人心理防护基地等等都能起到较好地引导作用。

(三) 社会共同参与, 加强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政策的最早提出, 是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角度出发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 实行综合治理。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 各负其责, 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4: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原因 预防对策

2009年1月,南明区人民检察院为适应办案需要,率先在全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专门批捕、起诉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通过近两年对我院办理的案件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

1、从犯罪人员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来看,以16、7岁男性青年为主,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0%左右,且团伙性犯罪居多。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16、7岁本应是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年龄,但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有许多成绩不好的、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从此走上社会,而年龄的幼小,劳动技能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散一族。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里,游戏厅里,而经济上的窘迫,使他们容易形成小的团伙想方设法找钱,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结伙犯罪。如在我市南明区二戈寨地区经常发生的在凌晨抢劫过路货车驾驶员的案件就是此类案件的代表。一帮16、7岁的青年,长期在网吧里出入,组成“狂傲帮”长期结伙寻衅滋事,没有钱的时候,就持自制的砍刀在凌晨抢劫过路的货车司机。

2、暴力型侵财案件居多。在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抢劫案件占67%,在当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受网络游戏、港台大片的影响,都随身携带有刀具或持其他械具。尤其在酒后,容易冲动,在实施抢劫犯罪时,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如我院办理的张某等人抢劫案,张某伙同他人多次在本市持刀实施抢劫,在抢劫一人的摩托车时,冲上去不由分说,对着对方就是一刀,至对方因抢救无效死亡。从此看出,青少年群体心理和情绪不稳定,辨别力和判断力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走向极端,铸成大错。

3、同班同学因法律知识淡薄,不懂法,为了所谓的义气,相互影响,走上犯罪的情形较多。如我院办理的犯罪嫌疑人秦某、田某抢夺一案。秦某、田某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同学、好朋友,二人在高中阶段分开读书,秦某因家庭原因不愿回家,找到田某,提出到外面找钱,田某碍于情面答应秦某的要求,后二人在实施抢夺过程中被抓获。又如张某等人抢劫案,就是5名同班同学,因一人想要手机,邀约其他4名同学,大家答应帮忙到别的学校找人“洗手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法律常识一点不知,还有的人之前也曾经被抢,不但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甚至觉得这样做很好玩,很刺激。

4、外来人员聚居地的未成年人,因生存环境的相似容易聚集在一起,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范某等人抢劫案。范某等7人都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在本市沙冲路一菜场内的出租房,父母忙于做小生意,疏于对子女的管教,范某等人长期无正当职业,无所事事,聚集在一起结伙抢劫犯罪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5、因家庭原因,离家出走,到外面租房居住的未成年人日益增多,由于脱离家长的管教,结交不良朋友,加上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李某等人强奸、抢劫、故意伤害、强迫卖淫一案,李某系女性,17岁。案发前,李某与自己的男友长期在外租房居住,并通过网络等方式结识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青年,并提供房屋供这些人居住。某日,在此居住的几名男青年将二名女性强奸,李某在其中强行索要对方手机,并帮助联系他人准备强迫二名女性卖淫。本案中的李某,因父母离异,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开始吸食毒品,而母亲虽改嫁,又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对女儿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给予满足,过早地在李某心灵里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致使李某长期与一帮17、8岁的男青年混在一起,成为帮凶。

二、预防对策

1、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从他降生之时起,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老师,正是父母们不同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院办理案件过程中,通知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时,通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家这个儿子平时在家很乖,学习成绩也还好,从来不出去惹事,都是别的坏小孩带坏了他。从这一些话,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平时表现不了解,更不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对孩子一味偏袒,另一方面,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有一些父母,不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不注意身边的小事,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2、强化学校的法制教育课。邓小平说过:“加强法治重要的是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要从娃娃做起。”我们现在的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法制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一般是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全校学生集体上一堂法制课,然后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代替法制教育,有负责的老师也会在平时提醒一下:这个事干不得。可以想象,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会有多少,到底什么事干得,什么事干不得,概念是模糊的。

3、加强对16、17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让这一部分孩子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为他们提供谋生的手段,是他们一方面“有事可干”,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4、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对出租房的管理。在入户调查的时候,了解一下这些人员的思想状况,不定期地召集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篇5: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2005年2月至4月间,他们持木棍抢劫出租车司机、抢劫在校生并进行暴力殴打、翻窗入室盗窃现金等共计作案5起,涉案金额6000多元。

此外,南京高淳县曾有5名中学生将一女同学以喝酒为名灌醉后实施轮奸;南京秦淮区16岁的王某将邻居家的4岁女孩骗至家中,谎称为其检查身体进行猥亵继而实施强奸等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官痛心疾首地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为主,而如今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也屡屡发生,这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以血来换回人生的教训。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布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南京市共有839名未成年人因犯罪而受刑,较之前年的389名,增长了115%。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专审未成年人犯罪的王俊法官说,去年南京的未成年犯罪形势完全可以称得上“异常严峻”。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6月28日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三大社会公害,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呈现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智能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等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行为举止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翻开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卷,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1)家庭结构残缺: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2)家庭成员不和睦:一些家长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拿孩子出气,恶语相加使孩子没有愉快的童年生活,精神长期处于消沉苦闷之中。(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纵溺爱,要么对子女粗暴生硬,要么对子女自由放任。(4)家长素质不高:也有少数家长本身就品行不端,身教甚于言传,不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而使孩子步入歧途。(5)忽视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吃管穿,家长教育不教育无所谓。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造就人类灵魂的重要场所。然而有的孩子走出校门,刚踏上社会就走向犯罪,有的甚至直接以课堂走进牢房。撇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以学校教育上去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而轻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只注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而把双差生则当成“包袱”冷眼相看,放任自流,他们往往受到嘲讽和歧视,对学习没兴趣,最后流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

(2)课业负担过重:升学的指挥棒还直接炮制出可悲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是“白天老师管,回家家长管”整天围着功课转。不少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身心受压抑,心理扭曲而不健全。有的为了释放压力而走上犯罪之路。

(3)以罚代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罚代教,推出校门了事。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为数不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忽视法制和德育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现在的法制课和思品课虽成为学校的常设课但有的学校仅仅教育流于形式。从近几年检察机关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知识极其贫乏,基本是空白。

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

(2)社会上的黄、赌、毒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

(3)当前,尤其突出的是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孩子迷上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旷课、弃学,久而久之,很容易误入歧途,步入泥潭。

4、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原因:(1)未成年认知能力低,抵御不良影响能力差,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地、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2)自身生理的限制,未成年人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3)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年龄的落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

2、从处分惩办转到早期预防上来,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正确指导思想和领导体制。

3、从做表面文章转到真抓实干上来,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责任制。

4、从短期行为转到标本兼治上来,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家规划。

5、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制。

6、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及生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是以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质,预防违法犯罪为的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的研究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理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目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相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五、研究目标及对策:

通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保护入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培养未成年人的品行,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研究目标及对策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但未成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

2、学校方面:改革教育体制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全面教育,适时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3、社会方面:

(1)执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对非法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处。以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责任制。

(3)围绕检查办案,为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以学校为阵地,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司法保护。同时司法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污点”清除制度,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使其早日溶入社会。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6月):

1、确立个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

2、准备好各种调查材料对在校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思想品行等各方面进行调查。

3、制定《家校联系簿》

4、制定《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此表主要记录问题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情况变化、是否辍学迁移、是否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等情况。开始每月考察一次,以后每季度考察一次,期限为一年。

(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

1、分析调查材料,确定问题学生和帮教责任人,落实帮教政策,实施三级帮教,努力转化问题学生。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帮教对子”。

2、与镇派出所联手,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的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每两月举行一次法制讲座。

3、通过《家校联系簿》定期与家长联系。

4、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学生每周完成一篇“成长周记”。

5、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4月):

1、每星期整理一次《家校联系簿》,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

2、每月整理一次问题学生的“成长周记”。结合帮教责任人评选出“转化进步奖”。

3、根据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的书籍、专著。并从中汲取经验,运用在客体研究中。

2、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题学生的转化状况,这样研究就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个别问题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寻求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1、整理优秀“成长周记”“帮教小结”并做好每阶段的转化总结。

2、教育叙事,个案分析,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等。

九、课题创新:

1、与问题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簿”。

2、帮教责任人通过“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对问题学生实施考察。

3、建立各种奖励机制。

十、参考文献:

1、《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3、《法制教育》

4、《现代快报》(2006年3月20日)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一)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鲁礼堂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OIBZHO11 学科分类:职业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鲁礼堂

副教授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员:贺红梅

王勇鹏

陈祥松

陈世杰

杨道喜

冯蓓 韩岭

谢春华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探索21世纪初预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规律、措施、办法,增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未成年人中开展预防犯罪教育的意识,使家长、学校、社会和各界人士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对未成年人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能够预防和及时矫治的。并且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能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综合治理之路。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使预防和矫治工作系统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能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从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就

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家庭对策、学校对策、社会对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就如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提出了办法和对策,最后就贯彻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建议。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区域性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又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采取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课题组既有理论工作者参加,又有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安人员的参与,在研究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研究相结合。二是各方面的研究人员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既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教授,有有主管青少年问题的学者、组织者,还有经常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打教导的政法公安人员参加。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够更多地从全局性的高度分析问题,使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专职与兼职研究相结合。专职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总报告的起草、专题调研,与各子课题工作单位的联络,兼职人员主要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四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要在时间上有前瞻性,在空间上能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和未来要求。为此,课题从酝酿立项开始,就注意发挥各协作单位的作用,并通过信函、通讯等多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次参与青少年犯罪研讨会,以期共同探索,求得共识。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当代未成年人发展中有很多优势,但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课题组概括阐述了当代未成年人遇到的十个问题,使得未成年人中的不良行为大量产生和发展,成为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这就给党的政府、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必须从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起。这是以往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没有全面论述过的论点。

2、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化、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突出、智能犯罪增多等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在21世纪性质会日趋严重,类型会越发多样,手段会更加残忍,危害会不断加大,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形势会更加严峻,责任会更加重大。

3、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和网络的监管乏力造成。

4、只要采取正确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的。

5、工读学校是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特殊教育部门,要鼓励、支持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参与工读学校的创办和建设,这是本课题组在调研中提出的论点,正在被立法部门所采纳。

6、公安、司法机关在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工作与形势、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速改进。

7、提出了当前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立法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8、对如何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在我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是没有的,如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组织系统、对策系统、信息系统、资金投入体制等,都是为了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系统社会工程,使我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能持续、长效、有序的进行,为实现我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作出努力。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1、在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把握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开展对策研究。

2、在我国开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和预防系统工程建设,按照“大教育”的思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迫切性严峻形式,为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一定要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就必须开办工读教育,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应立即着手在长、株、潭地区开办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加强立法。抓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办法》草案在省人大的通过。

五、取得的社会效益

1、课题组提出的“工读学校也可以采取民办形式,发动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工读教育”的建设已被省人大立法机关采用,已写入草案并使各级领导对工读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2、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对“差生”的教育矫正,正准备来取措施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

3、长沙市已开办了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篇6: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罪如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犯罪整体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笔者试以光山法院近几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对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其预防加以分析与探究,以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知识层次较低

通过对本院近三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统计表明,未成年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左右,多数人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0%以上的表示在学校从未受到过老师的表扬,部分人破罐子破摔,中途辍学,在社会上受到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犯罪团伙性、成人化强

首先,团伙犯罪案件增多。未成年人在学校结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2008年本院审理的汤某(17岁)盗窃一案,就是辍学前的两位好同学邀其一起“搞钱”,而到高中校园盗窃,引发共同犯罪。其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部分未成年人似乎有清醒认识,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成人化、有组织、有目的、有预谋,甚至有分工。以上述汤某等三人盗窃一案为例,三人行动前,准备了相应工具,对盗窃校园环境进行了“踩点”,得手后对赃物的处理等均进行了明确分工。

3、以物质享受为目的 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均不成熟,容易形成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别人吃、拿、玩比自己好时,心理有时就失去了平衡,时间长了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抢劫、盗窃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本院2002年审理的贺某、文某、徐某等抢劫杀死“同心网吧”老板上官一案就是因几个青少年为享乐而无钱,与网吧老板发生矛盾,进而产生抢劫念头,闯下大祸,酿成悲剧。

4、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未成年人由于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在喝醉酒后或闲逛时,由于某事一时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本院2007年审理的甘某故意伤害案,就是甘某等几个青少年在饭馆就餐,有了醉意后,偶为小事与他人发生争吵,即一时冲动,用水果刀将他人捅伤,受到法律的惩处。

5、受网络等不良社会因素诱发较多

经统计,本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中,80%以上的青少年与“上网”有关。他们或是因为“上网”缺钱而抢劫、盗窃、抢夺,或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影响而强奸、伤害。2008年4月本院审理的张某、李某团伙抢劫案,在公安机关侦查及法庭审理时,四名被告人(其中二人为未成年人)均谈到为寻求刺激而模仿网络、电视上暴力镜头效仿实施犯罪行为。本院2008年审理的史某(15岁)强奸案,也是因受电视、网络色情情节影响而强奸一上学的小学生,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定型。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时期,主观上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志薄弱、抵御能力差,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潮影响,并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冲动性,如果引导教育不当,极易走上犯罪道路。2008年7月,本院审理的卢某、刘某、蒋某、王某等五人团伙抢劫案,五人就是因同事、同学、老乡等关系纠集在一起,“结拜”为兄弟,为追求享乐,开始是盗窃自行车,后干脆抢劫,虽是未成年人,但亦因犯罪性质严重分别被判处了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2、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及外来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腐蚀。不少青少年缺少应有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将腐朽的坏的东西当成“流行”的东西去追求。如本院2008年审理的刘某贩卖毒品案,其开始仅仅与一些年龄相仿的二十岁左右的朋友一起在“ktv”厅模仿吸食毒品,后因缺乏毒资,并认为毒品赚钱容易,即贩卖 “k粉”,被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

3、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法治道德教育滞后。各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创造“名校”效应,往往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开设了少量的法治品德教育课,但流入形式,不少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教师对其不管不问,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尊重,这些学生经常逃学打游戏、玩台球、逛舞厅,为寻求刺激或筹钱消费,即盗窃、抢劫,或参与贩卖假币,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本院2008年审理的陈某(不到15岁)抢劫犯罪案,该被告人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其爷爷负责日常生活,上初中时因为学习跟不上,即经常与其他同学纠集一起逃学玩游戏,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后破罐子破摔,最终与高年级同学在一天夜里持械蒙面抢劫住校学生财物,被依法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4、缺乏必要的家庭管教。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留守青少年缺乏父母经常的约束、管教,特别是近年来“离婚”率不断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全面的关爱,甚至不少家长也认为没有知识,只要勤奋,一样可以

赚钱养家。对孩子的约束放纵,加速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如本院2008年审理的代某抢劫案,代某年仅17岁,父母忙于赚钱,很少过问孩子的成长,代某与郑某、张某等一起到学校盗窃不成即持刀向学生索要财物,在遭到拒绝反抗时,持刀将学生刺伤,后该三名被告人以抢劫罪分别被判处了三年、二年、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5、社会各方的某些原因也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因素。如对违法犯罪分子打击不力,给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侥幸;社会提供的就业不足,给青少年在精神上造成打击及伤害,极易诱发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进而走上犯罪;某些学校入学时门槛过高,无学可上的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2008年5月本院审理的程某故意伤害一案,2004年、2005年时该被告人因盗窃和寻衅滋事均因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该被告人未吸取教训,同时也因家庭缺乏必要管教,又故意伤害他人,终被本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1、政府应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巨大社会危害性,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措施,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学校要加强法治道德教育。将素质教育摆上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日程,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差生多给予引导,要看到其长处,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3、家庭要担负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责任。每个家庭、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注意经常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与孩子分开生活的家庭,应考虑一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案,避免孩子失于管理,在亲友的配合下,在孩子周围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圈。

4、扩大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解决青少年的就业门路。

5、加强娱乐、文化场所的管理。尽量减少青少年与社会不良因素接触的机会,为青少年积极营造健康活动的场所,避免有不良习气的青少年交叉感染。

6、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通过实例教育广大在校青少年学生、辍学青少年,帮助其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上一篇:渣土车安全技术交底下一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