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2024-07-07

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共8篇)

篇1: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观看《焦裕禄》、《第一书记》、《王家坝》

心得体会

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看,公仆精神本质,奋斗精神的精髓,求实精神是灵魂,大无畏精神是重要内容,奉献精神是鲜明特征。在了解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这次的学习很有意义。

一是学习他对党的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垦,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焦裕禄同志工作中经常深入生产的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改造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次学习也使我想起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细节,有一对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非常艰难。在冬天天气严寒,将要下大雪的时候,焦裕禄首先想到两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御寒的衣物等,并说“我是你们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的”。这个细节非常感人。作为一名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积极为广大职工群众做好工作,爱岗敬业,贡献力量。

四是学习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他参加革命工作后,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穿的衣服,不知补过多少补丁,这深深深的教悔我。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斗争。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好自身形象。

通过这次观看学习活动,感受颇深,在我们现在这样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里,更应该学习他那不怕困难勇于与自然做斗争的精神,学习他不贪图享乐,一心为民的做法。对工作更要尽职尽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促进党员作风建设,努力实践共产党员职责。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将永远都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

中心校织观看电影《第一书记》,观看前从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过程我也一直在流泪。我不想谈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为第一书记的感人之处,也不谈电影成功之处。我想谈谈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的一些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称职,这反映出单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选拔干部存在一定问题,起不到激励人才、发现人才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现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样创新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个舞台,给一心为党的同志一个肯定,才能激发出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话语“不干,不好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挂职锻炼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态,也反映出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组织上安排,选拔下去挂职锻炼,应当说是要选拔有能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少是为新农村建设带去新的理念。那么他们不管能力大小,首先应该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这样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为单位办事。只想个人升迁的人,是不会把单位的事当成事业来做的,这样的干部真能担当重任吗?而我们选人用人的原则也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用人唯亲,只看表面,不看内里。有的甚至带病提拔,这就更是有问题了。单位内部监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国有资产、贪污腐败,有的人不敢同丑恶现象作斗争。小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数人霸占集体财产,几届村支书无法解决就是一个证明。因此我觉得选人用人不仅要看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品德和素养。

通过观看《王家坝》电影,使我感到,我们党员干部应该有王家坝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焦陂镇中心学校:朱杰 2014年5月5日

篇2: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一、深入学习践行振奋的精神,要在增强服务意识上下功夫

办公室工作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服务,离开了服务办公室的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基层站段办公室往往处在落实路局和车务段决策的关键环节,既是领导决策的参谋者,又是领导与职工之间、科室与车间之间的协调者,同时又是职工生活的内管家。这些工作的从属性、辅助性,决定了办公室人员必须要有乐于奉献、甘当配角的服务意识。办公室工作日常事务繁多,出成绩时大家可能是无名英雄,寂寂无闻;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尝尽酸甜苦辣。因此,办公室人员必须深入学习践行振奋的精神,需要对自身的工作充满激情,需要一种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努力做到“不自持、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和不自以为是”,真正把服务工作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化解工作中的难题,才能在繁琐复杂的.事务中应付自如。

二、深入学习践行担当的精神,要在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高不高。特别是在铁路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学习践行担当的精神,要从各个方面的变化,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当一名全能型“服务员”,即能写、能说、能干。能写,就是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起草报告、领导讲话稿、编写信息,还是撰写总结或调研文章,都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分明、政策性强、言简意赅。能说,就是每个人都要自觉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一定的口才;在日常工作中,提倡多动脑,勤思考,善表达,要善于用精确、干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思想,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干,就是要不断积累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具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锻炼和提高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写、说和干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锻炼才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铁路改革发展对办公室工作的能力。

三、深入学习践行创新的精神,要在推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

篇3:学生需要三种精神

一是“狮子样的体力”

今天的学生, 是明天的社会中坚, 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孱弱的身体, 怎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科举废, 办新学”虽然已经过去100多年, 但对学校体育, 对学生身体的事情, 还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么多年,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在要求, 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效果甚微。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不懈努力。

当然, 学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 校长要有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 开齐、开足、开好所有的课程, 特别是体育课, 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其次, 教师要教育学生关爱生命, 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做到身心健康一辈子, 幸福工作生活一辈子。

二是“猴子样的敏捷”

做事情的敏捷或迟缓, 是一个人的习惯。从心理学上说, 做事情敏捷的人, 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社会学角度讲, 做事情敏捷的人, 是一个快节奏、守时间、有信用的人;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代名词, 就是快节奏。这些都是现代学校需要对学生强调、培养的基本素质。

俗话说“做像做, 玩像玩”。不能做的时候带着玩, 玩的时候又带着做, 这样不但没有效率, 还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 学校培养教育学生, 一定要讲效率, 要训练敏捷做事, 做事要打起精神, 拿出样子, 要眼快、反应快、手快、行动快, 一天的事情一天做完, 养成非快不为, 非精不放的读书、做事习惯。不过, 快的同时, 要防止毛手毛脚, 任务观点, 粗糙了事。

三是“骆驼样的精神”

篇4:大学应有的三种精神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通识教育已部分内涵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篇5: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对“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大庆精神”,及“三个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寨精神、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数不胜数。白求恩、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层出不穷!我们寻觅雷锋精神的源头,回溯雷锋精神曾经带给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这不单是对雷锋同志的缅怀,也是对我们共和国后人的激励。

雷锋、白求恩并不是得了神喻而忘我的圣徒,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源自一种朴素的感情——对国家、人民、党和人民解放军的热爱。雷锋,白求恩视自己投身的事业为个人价值归属,从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中得到最真实的快乐。因此,雷锋、白求恩精神如此长久如此广泛地被中国人接纳和崇敬,是因为它与中华文化中最宝贵核心价值观——善良、真诚、勤劳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一脉相承,它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对他人、同时也是对自我的热情和责任感。这就是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不仅应当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同时应当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绵延五千多年,为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奉献的人物层出不穷,史不绝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无数奉献者以他们的奋斗实践铸就了反映着时代特色、闪耀着奉献光华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是一种奉献;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一种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奉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向灾区群众捐几件衣物,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力,乃至为孕妇和老人让一次座位,也都体现了奉献精神。可以说,奉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奉献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每个人,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奉献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岗位敬业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有没有奉献精神,工作成效大不一样。我们在本职岗位上,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争一流,创一流。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鼓励每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践行核心价值观,重在从我做起,坚持作风品行修养上的高标准。第一,从我做起增强责任意识;第二,从我做起真正坚定信仰;第三,从我做起着力推动单位建设科学发展;第四,从我做起自觉改进工作作风。

篇6: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姜仕坤同志用生命为民撑起了一片晴空的先进事迹,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用生命阐释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他的光辉干部形象是我们的榜样,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他勇于担当精神。一位伟人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担当的精神之后。”姜仕坤同志正是用敢于担当的精神改变了干部思想,为晴隆的发展找到了新路,他是为晴隆把脉开方的找路人。学他敢于担当的精神可以改变我们平庸的生活状态,使我们变得杰出和优秀;可以帮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强化你脆弱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成为好机会的座上宾,频频获得它的眷顾,从而扭转向下的人生轨迹。

学他恪尽职守精神。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姜仕坤同志恪尽职守直至累倒在考察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身上的那种不折不挠的信念和恪尽职守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姜仕坤同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面对各种权力和诱惑,他没有放纵自己,面对地方发展难题,他没有自我妥协,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难处,他尽力排解。他这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道亮丽的丰碑。

篇7:观后三种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1

十八届六中全会在10月24日开幕了。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六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为了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更好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长期的工作布局、发展规划,谋划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做好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运筹谋划、科学决策,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3

有人说,组织部的笔是升迁之笔,能改变一个干部的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有人说,组织部的笔是催促之笔,下通知发表格催要结果,从早到晚永不停息。而今天我要说的是组工干部的笔是学习宣传两会的笔。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开放已经有机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共产党领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两会精神能够,给予我们温暖,指引我们方向。

在多数人的眼中,组织部是一个神秘的部门。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主要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党费管理、党的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方面进行指导、组织、管理等工作。在进入脱贫攻坚阶段,组织部门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更是能将各项民生工程推向高潮、推向巅峰,它以讲政治的时代担当带领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予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

组工干部的初心重点体现在工匠精神。它的价值就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也正是组工干部一直在传承、一直在追求的组工精神。组工干部没有“强迫症”,只是在极力追求完美;组工干部也有叫苦叫累的时候,但他们坚信风雨之后能见彩虹。他们用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新时代烹饪最可口的菜,道道精品,回味悠长,为全面抓好新时代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为切实营造一个高质、高效、高标准的组织工作氛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什么是理想,革命事业就是理想;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唯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彰显价值,组工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起、忙碌、晚归已然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但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盼在其中,下半生或许不再追求刺激战场、也不奢求诗和远方,只愿可以用最优良的工作品质、最热情的贴心服务、最真诚的为民之心,在接下来民生战役中,不断出现组工干部的暖人身影,也在积极为人民群众脸上的笑容奋勇拼搏,贡献作为。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4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势。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许多方面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即是其中之一。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谈论“六五”计划时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部门顺利推行施政计划。邓小平同志还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我国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实现了一系列重点突破、重要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但我们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一五”计划期间展开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迅速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大科学工程。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64年10月16日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使科技、经济基础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这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不仅铸就了我国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而且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科学实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以任务带学科,推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是在政治环境异常严峻、经济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举全国全民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完成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河二号”“蛟龙”号等高科技项目;成功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战胜了洪水、“非典”疫病、大地震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习近平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深刻认识这一科学判断,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保障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特高压电网等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在新时期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在国产大飞机、港珠澳大桥、“蓝鲸1号”钻井平台、北斗系统、超级计算机、“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也得到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不二法宝,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强大动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密切的协作为特征。生产分工和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多样性和社会劳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客观上要求将有限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到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了全体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任务,强化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目标,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离开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切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过好日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集中力量办大事,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发展瓶颈和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中国成为全世界脱贫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受益者。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目标,而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取决于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市场经济具有自主经营、加快要素流动、通过平等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短期性、滞后性和容易导致垄断行为等弊端,容易引发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国有经济为战略手段,通过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等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够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又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防止经济危机发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职能。国家经济治理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是通过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任务、结构、路径进行引领、指导和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运行的过程。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制度的特性是:既允许所有经济主体拥有自身的物质利益,并据此进行自主经营,展开平等竞争,追求最大利益,又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有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性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体现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家经济治理既要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职能,自觉引导国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国家经济治理中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有利于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得人民的拥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基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坚持和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必须牢牢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篇8:办好学校,要培育“三种精神”

一、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人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遵循规律,各项事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损失。教育也不例外,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一,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全面发展、凸显特长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就要树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观,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作为教育的目标,切不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第二,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校长要有人才意识,把教师的成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搭建教师成长舞台,精心制定教师培养规划,按照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教育家六个层次分类培养、梯次推进,努力建设是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方法灵活、业绩卓越的教师队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就要知人善任,及时把那些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选聘到高一级职称或者领导岗位上来,切不可任人唯亲。否则,重用了庸人就会闲置能人,就会失去人心,学校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第三,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适当性;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儿童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内容的教育,不能“凌节而施”,做到因时施教。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1~2岁及青春期是儿童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这期间儿童身心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其他时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儿童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儿童以及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人施教。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从教者要树立科研意识,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揭示新规律、探索新方法、生成新思想,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二、敬业乐教、不计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赞扬的就是教师的奉献精神。诚然,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学生难以带好;没有奉献精神的校长,班子难以带好;没有奉献精神的团队,学校难以办好。因此,办好学校,从教者必须具有“敬业乐教、不计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第一,从教者要为学生奉献一颗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高尚师德的源泉。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像绵绵春雨,滋润干枯的荒漠,使之萌发一片绿洲。爱学生就要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亲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与哀乐,去体验他们失败与成功。用真爱,为冷漠的孩子化解心中的冰凌;用真爱,为迷茫的孩子指明前行的路;用真爱,为折翅的孩子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要教好学生,从教者要把无疆大爱播撒给每一位学生。

第二,从教者要为学校奉献全部才智。教育是一项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升素质、以能力培养能力的崇高事业,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教师不仅要善于言传身教,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探索,把自己全部的学问与智慧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世界,还要培养他们拥有去改造世界、创造幸福世界的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要养成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职业品格,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意识,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

第三,从教者要为教育奉献毕生精力。教育是百年大计,每一所学校都要“教育孩子三年,想着孩子三十年;每一名教师即便是教孩子一阵子,也都要想着孩子一辈子”。要做好“备、讲、批、辅、考”本职工作,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让“贫困生”不掉队,教师需要投入“经力”;要让“学困生”不落伍,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让中等生有提高,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让尖子生更拔尖,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让自我更完善,坚持终身学习,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及时家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师需要投入精力;要探索教育规律、开展教育科研、总结教育成果、著书立说推广教育经验,教师需要投入精力;无论分内分外、校内校外、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以外,都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总之,教师要有奉献精神,需要为教育倾注毕生精力。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又是一种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能否成功,就体现在从业者能否对责任的自觉承担上,就体现在教师有没有奉献精神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着半颗草去”!就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服务大局、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学校是一个由教职工和管理层共同组成的团队,团队需要用团队精神来维系,团队精神能使学校中的每一名成员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才智协同工作,从而去实现既定目标。团队精神是学校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从而保证学校的高效率运转。只有具有团队精神的学校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业绩。因此办好学校必须要有“服务大局、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第一,从教者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学校的每一名干部教师能够主动地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放弃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去赢得集体的长远利益。2000年建校初期,为了实现由乱到治,针对来自于各校素质参差不齐的教师,我们提出了“六优、三满意”的办学愿景:把学校办成“优越条件、优秀师资、优质管理、优良校风、优雅环境、优异成绩”的六优学校,实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的三满意目标。这一愿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对学校发展起到了领航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白天精心备课上课;晚上耐心辅导学生;周末领导与教师一起参加劳动,共同建设学校。几年来,没有人叫苦叫累,没有人谈条件讲价钱,体现了“四中人”的大局意识。

第二,从教者要有协作意识。经过与教师一年的风雨同舟与摸爬滚打,平泉四中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教师对领导班子有了信赖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要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学校特色,针对当时四中按“国有民办”运作,政府不予投资的现实,提出了用“教师集资、社会融资”的思路来发展学校,立即得到了全体教师的响应,多则几十万,少则几千元,当年融资数百万元,顺利实施了“硬件建设三步走,教学管理时时抓”的三年发展规划,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餐饮楼,征地二十多亩建成了标准化运动场地,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几年间,学校内部高度契合,干部和教师间结成了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大家团结一心,共存共荣,体现了四中人的协作意识。

第三,从教者要有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执政之要、是成事之基、是兴业之本。教师的服务精神是指教师为教育事业、为学校、为学生主动工作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在建校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在四中没有领导,人人都是服务生,个个都是志愿者。”大力倡导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积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服务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将来为国家服务。在这个大家庭里,当教师有困难时,领导会主动帮助解决;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会真心倾情奉献;当社会有需要时,四中人都会自觉伸出援助之手。领导为了四中的发展废寝忘食、夙兴夜寐,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体现了四中人高度自觉的服务精神。截至目前,平泉四中已经成为河北省知名学校、承德市品牌学校,学校不仅还清了全部欠款,还积累了近亿元的资产。

平泉四中由创建到成熟仅仅用了五年时间,经历了理顺关系、由乱到治的形成期,达成共识、积极参与的凝聚期,各抒己见、坦诚相见的同化期,互相信赖、创造业绩的成熟期。经过多年的积淀,四中绝大多数人养成了“敬业重德是前提、自主学习是习惯、真诚沟通是方法、不讲借口是作风、服务到位是根本、追求卓越是目标”的优良作风,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使学校精神得以升华,这三种精神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上一篇:葡萄酒展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学生实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