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2024-07-08

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精选6篇)

篇1: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人社厅发[2009]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我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列入我部试点的技工院校(试点院校名单另行通知)要在统一指导下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未列入试点的专业课程和技工院校,应按照我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安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二、工作目标

在全国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两年努力,开发完成技工院校若干主体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四、主要内容

(一)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二)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四)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我部成立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牵头,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参加,负责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同时,成立由资深职业教育培训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技工院校优秀教师组成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专家工作组,负责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专业指导和技术咨询。

各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下同)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指导试点院校做好相关工作。各试点院校要成立由校长挂帅、骨干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教学保障。各试点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探索将企业厂房、设备、技术、资金和师资引进学校,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鼓励试点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要推动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配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可将课程分解量化为学分,学生按照学分规定自主学习,累计学分。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校教学和教师管理的配套措施,制定促进一体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奖励办法,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三)政策扶持。各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积极为试点院校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服务,要结合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通过开展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做好职业技能鉴定与试点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的衔接。各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日常教学的管理,可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对试点院校的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其专业课程经我部会同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厅(局)评审后,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经费支持。我部对试点院校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给予适当经费支持。各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争取多种资金渠道,充分利用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类资金,切实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和推进试点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各试点院校要配套一定数额的试点经费,确保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

六、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09年7月-9月)。召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二)课程开发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各试点院校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组织开发试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

(三)课程试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各试点院校对开发完成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成果进行教学试验,修改和完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

(四)课程验收阶段(2011年8月)。组织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试点检查评估工作;审定和颁布一体化课程标准;总结试点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推广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篇2: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于2017年11月4日至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召开。论坛主题为:“技能世赛与专业优化”。全国175所院校(单位)共418位代表参会。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领导;安徽、吉林、广东、湖北、江苏省部分人社部门领导、相关协会、企业的负责同志;相关媒体记者莅临大会指导。安徽省人社厅刘少华副厅长、铜陵市人社局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会议听取了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张立新司长精彩的主旨发言;吉林省人社厅姬国海副厅长、安徽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刘晓燕处长关于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创新促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介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韩凤芹研究员关于“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走向”的讲座;论坛理事长黄景容发布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调查报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调查报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冯为远院长关于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的经验介绍;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张利芳副院长关于技工院校专业优化工作的经验介绍。会议分两个分论坛,着重探讨了技工院校专业优化和技能竞赛过程中,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和需要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相关问题,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部分 发展形势共识

一、以8个鲜明而强劲的信号为标志,中国进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培训,促进亿万劳动者“技能就业创业、技能成才成家”的新时代!这8个信号是: ■高技能人才已由季节性短缺变为常年性紧缺; ■《中国制造2025》实施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倡导; ■技工院校招生由冰冷转温热;

■总书记在我国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视频致辞; ■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

■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世界第一; ■省级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支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反映到技工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技工教育的需要与技工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三、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养亿万技能人才,以精益求精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积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技工院校已经成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最稳定、最有效、最放心的阵地,但规模太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五、实践证明,发展技工教育需要“两手”发力:既需要“看不见的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从“放权”、“扶持”、“破壁”、“监管”四个角度,创构技工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制定简政放权类、资金扶持类、“破壁”贯通类、质量评价类政策,推动技能人才培养阵地强基础、上规模、优结构、提质量,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六、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是影响技工院校上规模与提质量并举发展的两个重大因素。第二部分 技能竞赛共识技能竞赛共识的主要内容摘要于 《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源于本理事会在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微信群发放的技能竞赛问卷调查结果。除西藏、上海无技工院校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技工院校均提交了问卷。共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按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及每类院级院校分别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一、认识类共识

(一)重视“三技”平台建设。技能节、技能社团、技能竞赛“三技”是技工院校保持技能特色的三个重要平台,三类重要业务。建议全国技工院校都重视健全这三个平台,组织好这三类业务。

1.举办技能节。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平均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技能(节)竞赛类活动院校比例高达73.74%。19.49%的政府办院校,22.73%的企业办院校,22.22%的民办院校甚至一年举办2次。说明绝大多数院校技能节活动普遍开展,以技能培养为抓手的办学特色鲜明。遗憾的是仍有少数院校全年都没有开展一次技能节活动。建议所有技工院校都设立技能节,与文体节分开,每年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技能竞赛。

2.设立技能社团。表面看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设立技能(专业)社团的情况比较好,平均占比高达74.41%,未设立的比例仅占1/4强。深入看,只是在部分专业设立。这“部分”就有许多水分。三类院校中,在所有专业设立技能社团的,只有19.49%的政府

办院校。说明技工院校技能社团的设立及活动不如技能节那么普遍和普及。在文体类社团之外,设立技能社团,应是技工院校特色。建议所有技工院校都创造条件,必要投入,规范管理,努力在所有专业都设立技能社团,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展示的场所、专业项目研修的基地、竞赛选手训练的平台。

3.增加办学功能。表4所示,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将技能院校种类 零次 一次 二次政府办 0.44%76.27% 19.49%企业办 4.55% 72.73% 22.73%民办 5.56% 72.22% 22.22%院校种类 所有专业设立 部分专业设立 未设立政府办 19.49%,68.64% 11.86%,企业办 71.43% 28.57%民办 0% 63.67% 36.33%竞赛视为一项新功能,列入工作计划的占比都很高,平均占比达91.25%。说明技能竞赛不仅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办学的一项新功能,而且已在普遍而自觉地履行。这是技工院校自觉拓宽社会贡献度的表现。.设立竞赛团队。表13所示:79.34%的政府办的院校、78.26%的企业办院校、40.91%的民办院校都设立了竞赛团队。说明多数技工院校已经布局备战,并已呈现出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每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良好状态,希望尚未设立的院校抓紧设立。建议主管部门创造公平公正条件,建议全国所有技工院校都设立技能竞赛团队,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二)掌握大赛规则。表9所示: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对国家技能大赛的项目、比赛程序、规则、组织方式、技术标准了解情况良好,希望这种了解不局限于参赛人员。建议将之列入职业指导类课程,让每个学生不仅了解竞赛规则,也树立规则意识,掌握规则内容,自觉按规则办事。院校种类 列入 未列入政府办 94.96%5.04%企业办 95.45% 4.55%民办 83.33% 16.67%院校种类 已设立 未设立政府办 79.34%20.66%企业办 78.26% 21.74%民办 40.91% 59.09%

(三)改善竞赛的设备条件。表10所示: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相关专业具备技能竞赛所需设备条件的比例不高。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据图115、116、117,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所需设备“尚未支持”的比例分别达35.2%;60.87%;68.18%。建议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技能竞赛设备优化计划,以项目形式捆绑资金予以支持,全面解决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设备不适配问题。表 10 三类院校相关专业具备技能竞赛所需的设备条件情况的占比

(四)改善竞赛的教练条件。表11所示:具备省级技能竞赛所需的教练条件难度比较大。政府办院校的比例低于企业办院校。政府办和企业办院校部分具备的比例均接近2/3。建设一支合格的竞赛教练队伍,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院校种类 不了解 基本了解 了解 很了解政府办 6.72%52.10% 31.93% 9.24%企业办 9% 45.45% 45.45% 0%民办 16.67% 50% 33.33% 0%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40.34%57.14% 2.52%企业办 36.36% 54.55% 9.09%民办 5.56% 66.67% 27.78%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34.65% 59.84% 5.51%企业办 39.13% 56.52% 4.34%民办 9.09% 59.09% 31.82%

(五)改善竞赛的资金条件。据表12,政府办院校资金条件优于设备条件和教练条件,但比例依然不高。企办院校的资金条件劣于设备条件和教练条件,令人担忧。民办院校的资金条件少得可怜。竞赛烧钱又不能少钱,各项目都具备不可 能,一些项目不够是常态。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灵活政策,主管部门多方筹措,努力破解资金困局。

(六)重视影响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据表15,影响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中,资金投入排第三位。缺乏大赛经验和教师(教练)水平两个因素更加重要。

(七)优化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表彰与激励力度。据图118、119、120、121所示,省级政府主管部门:1.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产生单位的奖励制度的占25.29%;

2.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奖励制度的占10.59%;

3.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技术职称奖励制度的39.52%;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43.30%49.61% 7.09%企业办 30.43% 60.87% 8.70%民办 9.09% 59.10% 31.82%院校种类 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政府办 大赛经验 教师水平资金投入企业办 大赛经验 资金投入 实训条件民办 大赛经验 教师水平资金投入

4.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入编奖励制度的占64.85%。这些数据所示的情况并非严重,但值得重视。建议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人社部相关部署,创新技能竞赛激励政策,贯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学历、职称、入编渠道,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体系。

二、措施类共识

(一)针对技工学校

1.专业建设与世赛技术标准对接,将竞赛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把技能大赛作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导航器”;

2.牵头组建行业企业参与、赛教一体的技能竞赛教练团队,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合理的参与竞赛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

(二)针对政府部门

1.建立包括技能竞赛选手训练、选拔、集训等内容的国家技能大赛运行机制; 2.设立央省两级技能大赛运行基金;

3.成立省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建立技能竞赛人才库;

4.国家、省两级将技能大赛活动常规化、固定化,多组织各级、各类选拔赛、PK赛,选拔和锻炼选手;

5.对参与技能竞赛的院校,在实训设备、耗材购置上给予经费支持;

6.制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参赛学校、人员、团队重奖;在教师入编、职业资格、职称等方面给予更高程度的奖励;

7.应调动企业办、民办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在技能竞赛资金支持上,不同院校一视同仁。

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共识

专业建设共识的主要内容摘要于 《全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源于本理事会在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微信群发放的技能竞赛问卷调查结果。除西藏、上海无技工院校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技工院校均提交了问卷。共收问卷170份,但只用截止期内收到的159份问卷。问卷按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及每类院校省、市、县三级院校分别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一、认识类共识

(一)专业建设体现院校社会贡献度。院校专业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紧密度与院校专业的社会贡献度成正比。下图对接率数据表明: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所设专业与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对接率分别为:62.58%; 58.91%; 46.51%。对接率不低,说明技工院校产教融合颇有成效,特别是政府办院校,对接率达2/3强,三类院校中社会贡献度最高。当然,三类院校的对接率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建议全国技工院校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对接率,培养更多合格技能人才支撑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发展。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率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

连续3年,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中级工毕业生、高级工以上毕业生均有2/3以上在当地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说明:技工院校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准技能人才“蓄水池”;也说明:技工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技能人才贡献度。尽管如此,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比率也有提升的空间。建议全国技工院校继续提高毕业生当地就业率,扩大“蓄水池”的效能,进一步提高和拓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强。

数据表明:连续3年,政府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4.52%;企业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6.49%;民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0.66%。如此高的专业对口就业率表明:技工院校办学,不仅专业所设、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市场所需“四所”对接效果较好,而且已成常态。

(四)专业建设的生师比需要优化。

合理的生师比有利于提高院校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生师比平均分别为20.91:1; 19.38:1; 24.11:1的数据表明: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生师比不合理。教师压力过大,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五)专业建设的实训条件亟需改善。

政府办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实训设备与工位数“不够、严重缺乏”两项占比达58.32%,即,接近2/3政府办技工院校的实训设备与工位数“不够或严重不够”。民办技工院校“不够”的占比更高达72.86%。两类院校的数据说明问题的严峻性。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六)专业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严重。

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和严重缺乏”两项的占比分别达:72.71%;79.42%;82.86%。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和严重不足兼具。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七)不同体制院校办学资金差别过大。

企业办院校年资金投入比政府办院校少了近一倍; 民办院校年资金投入不及政府办院校的1/4。三类院校都在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体制不同,资金投入差别过大。这不仅势必影响培养质量,也暴露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重视。

二、措施类共识

(一)针对技工院校

1.建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立足点,加强市场调研,淘汰或更新老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做强特色、重点专业,构建与地方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群。

2.建议依据“五度一书”设置专业:市场需求程度;社会贡献程度;学校能力程度;专业重复程度;家长欢迎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建议依据18个“一”推进专业:

(1)选拔一个以上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2)建设一支校企双方合适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3)创建一个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的培 养模式;

(4)完善一个专业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5)开发一批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教材学材;(6)保持一个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常态;(7)办好一个以上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8)建好一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9)合作一批能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企业;(10)设立一个以上以技能研修、竞赛为特色的学生社团;(11)探索一个与专业课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12)每年拥有一批校级以上教科研成果;

(13)每年组织一次师生员工三方参与的技能节活动;(14)每年配合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活动;(15)每年开展一次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16)联系一批合作培养新型学徒制的企业;(17)拥有一支职业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18)健全一个本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4.建议依据6项指标,掌握连续3年数据,判断专业是否需要调整:新生注册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毕业生稳定就业率;毕业生工资水平;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针对政府相关部门

1.制定简政放权类政策。即向技工院校放权。把国务院《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下放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四项办学自主权落实。

2.制定资金扶持类政策。期盼地方政府人社、财政等部门:

(1)出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促进政策,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此类专业的带头人培养、一体化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实训条件改善、生师比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等业务开展。

(2)借鉴安徽省做法,一是,对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根据毕业生人数,通过政府购买人才培养服务方式给予支持。政府购买人才培养服务的费用从各级政府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解决;二是,政府出资,鼓励本地企业与学生、技工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并按月发给定向培养学生在校学习补助,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对应补助;三是,将安徽省购买人才培养服务的做法由企业办技工院校扩展到非营利性的民办技工院校。为非营利性民办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3)借鉴吉林省、云南省的做法:将政府主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吉林)。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盘子。省属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生均经费参照高职高专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步提高,省属普通技工学校生均经费与省属中专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步提高(云南)。

3.制定“破壁”贯通类政策。“破壁”,即破除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 的制度性壁垒、结构性障碍、短视性政策,畅通相关资源渠道。期盼地方政府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借鉴:

(1)浙江省政府的做法,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破格为特级技师,享受教授级高工待遇;

(2)深圳市的做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可以申请评定为工程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篇3: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1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走访多所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人才市场发现,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比例不足30%, 而且处在人才阶层的最低位置, 收入相对较低。于是技工院校纷纷开设多门计算机类学科, 让学生“博学”, 但在短短3-4年的时间内,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不可能学精的。如果每门课程都不够专业, 那么就提不到就业优势。因此, 学校必须掌握好教学平衡, 保证学生在掌握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后,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IT行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

2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旦实施模块化教学, 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比如: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 必须经过充分调研, 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 必须找到学生的职业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 模块化教学也要求教师要亲临一线, 不能闭门造车, 要带领学生下厂锻炼实习, 因此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将发生巨大改变, 从原来的考试成绩合格率转变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上, 极大促进了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 通过三年的学习, 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了明确认识,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专业, 增加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根据这个目标, 我们应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主, 推行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 即根据企业需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业针对性强的模块, 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情境、一个操作单元等,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集中开展专业课和实训课,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保证学生毕业时拥有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 并可在个别试点班级上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

3.1 专业培养模式简述

本着“三实”原则 (即:实际、实用、实践) , 根据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各个院校可以实行“三个一”的教学改革模式———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第二年进行专业模块化教学;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

3.2 专业培养方向

本着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实际, 技工院校可以把计算机专业分为平面设计、高级办公应用、动画影视制作和初级程序设计等4个方向进行教学。

(1) 平面设计方向:该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广告公司或专业设计公司, 为他们培养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通过项目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的能力, 在校期间鼓励学生考取各级各类中、高级图形图像操作员。

(2) 高级办公应用方向:该专业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当今流行的各类文档处理软件外, 还应以培养销售员、速录员、维修工等初级人才为目标。建议学生从速录员、会计员、计算机维修工等方面进行定向学习。

(3) 动画影视制作方向:目前动画产业蓬勃发展,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培养具备动画与影视制作基本技能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广告公司、影楼工作室、室内装潢设计等工作。

(4) 初级程序设计方向: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应当培养他们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学习2-3门程序设计语言, 能够熟练阅读程序和修改程序, 为成为初级程序员奠定基础。

3.3 专业教学计划

模块化教学强调的是突出技能教育, 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拥有一项技能, 不求所授知识的广, 而求精。

(1) 第一年:作为新生主要以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必修基础课为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 为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 第二年:学校应采取自选专业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进修, 以便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使他们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授课要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开展项目案例教学, 并且要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避免以往课程之间独立的状况。

(3) 第三年:学生开始顶岗实习。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真正从事专业岗位的工作, 将所学专业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现毕业即能就业上岗的最终目的。

此外, 作为技工院校还应聘请各个模块领域内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校现场指导, 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 研究企业需求,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作为教师也要坚持不断学习, 积极与企业沟通定制项目, 调整教学方法。

4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4.1 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通过实行模块化教学,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开展学习, 他们掌握的知识面会明显加宽,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4.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也可以拓展知识宽度, 最终达到学生自发的组织开展学习的目的。

4.3 教学安排更加灵活化

模块化教学可以更加方便教学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比如:教师在授完一个模块后, 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到企业实习, 更好的了解企业目前的主要业务, 流行的革新技术, 从而为后期的教学重点打下基础。

总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 技工院校面临着改革与发展, 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改变, 旨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定的技能, 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摘要:随着计算机专业的普及, 作为技工院校应当不断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就业渠道。本文针对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出了改革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汪诚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及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圈, 2007 (16) .

篇4:浅谈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加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

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就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提高适应能力。技工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技工学校要注意克服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忽视技能训练。

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技工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技工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技工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技工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增设选修课程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从业者一生要变换数次工作。因此,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技工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广泛增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今后我国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根据本地区的企业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企业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适当比例,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三、完善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

我国技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九十年代前,技工学校大都有实习工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校办工厂很多已萎缩)。学校培养的学生常常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在办学模式方面,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使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进行,学生可以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实习。学生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检验。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而且也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另外,在课程开发方面,技工学校课程开发要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开发的课程紧随企业的生产实际,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能够充分展现技工教育的特色。

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技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程度。技工教育师资要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科技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的培训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方法。同时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技工学校任教,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即实习指导教师。

总之,技工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校企结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术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转变贡献力量。

篇5: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体会

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体会

摘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在各类技校中正日益受到重视,一体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且影响的因素很多。只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如何更好的实施一体化教学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

正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实施一体化教学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成为技工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下结合我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结合课程改革对一体化教学法实施中进行分析。推行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将会是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

1、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现以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数车

1操作与编程》每天六节课,(其中一节理论五节实训),四至六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2、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首先,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再次,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摈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以对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时,应突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还要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通过实践,这套教材理论知识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实践技能便于操作,实

用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3、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习车间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如我校数车实训车间。在数车实训车间旁设置数车仿真室,该仿真室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就可以在该仿真室进行模拟加工练习,然后再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加工(操作)训练。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该理实一体化实习车间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即使有了完美的一体化教材、再完善的实训中心,如果理论教师仍然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可以由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等;二是向社会招聘,包括各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让他们取得教师资格以后,以专职或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培训,缺什么补什么。三是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轮训,也可以进工厂进行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等,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职业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转变观念,以此造就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但由于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多,差异性大,难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所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逐步推行。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篇6: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王俊芹季蔚

近年来,职业学校竞争不断加剧,技工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一方面生源紧缺,招生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即使已经进入技工学校,由于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一遇到学习困难,就失去学习兴趣,对学校的新鲜感一过,便中途辍学。因此,今年以来,县技工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稳定在校学生,解决学生流失问题。

一是提高教师讲课艺术,生动有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僵化,这一方面造成教师缺乏讲课激情,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兴趣减弱。因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推门听课、开展“个人教学创新亮点”“教研室创新亮点”评比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讲课激情,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对升学班学生除专业课程学习外,要加强其文化课的教学,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各专业班将重点放在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学习中,以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降低难度,本着“有趣、有用”的原则,打破教材限制,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放慢教学进度,保证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三.不拘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技工学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差,厌烦枯燥的理论,但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动手操作方面,却有很大的热情,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加大实习课力度,将专业理论融合到实习课教学中,不定期地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到县内各大企业,例如华特磁电、玉龙造纸、蓝帆新材料等现场参观,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为了防止学生厌学,丰富学生生活,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文体活动,例如,师生拔河比赛、托球跑、接力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学校还成立了“艺术屋”,由书法毕业研究生冯老师牵头,课余时间教学生刻章、绘画、书法,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上一篇:初一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描写樱花的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