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2024-08-23

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精选6篇)

篇1: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当构建和谐社会不再是令人奢望的空中楼阁,而变成时下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谐教育就理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追求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教学系统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常会给我们施教者带来意外的惊喜,无限的感动。因此,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生百味体验的乐园。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又应该怎样引领他们的心情呢?

(一)绽放笑容,激发兴趣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基点在于情感。很难想像,一位在课堂上呆若木鸡、面无表情的教师,到底能传递什么信息,给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孕育崇高的理想更无从谈起。所以,一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我们要把感染学生放在第一位。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得很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入情入境。这样,让我们教师自己的激情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每次备课时我都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

(二)不吝赞扬,体验成功

西方哲人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有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能忽视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尚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送去赞扬。如一份礼物,或是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为你骄傲!”“真是精彩的发言!”等,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另外,我们要尽量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都有在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不断前进。

(三)走进文本,燃烧情感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成为文中的一员,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学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记忆深刻,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活动用情感作为“催化剂”,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

二、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

(一)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作风民主,对学生体现人性关怀,还民主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只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心情才会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善学乐学的学习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看出,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可以画面为学习的表现形式,图文结合,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地求知。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讨论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草船借箭》这一课,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

专家对我们的提示是:不要凌驾于学生,也不要在学生不需要时出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那种“家长制”、“一言堂”,早就该成为过去时,被扔到学科教育教学历史的垃圾桶里。事实上“凌驾”与“高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获得“口服心不服”,或者“当面的顶撞”。简单说,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诤友。

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和谐课堂必须从那里吸取有效养分。我们要把视野越过围墙,到社会中去,到生活中去。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梳理表达出来,或是加上自己见解。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增色不少。如在班里可以举行“课前五分钟说话”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不久你发现,同学们不但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更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好品德。这时候,又有谁敢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四、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为学生心灵构建一个感悟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真正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和谐的主旋律,我们提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为学生心灵构建一个良好的感悟空间,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多关注学生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眼、耳、脑、口、手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既获取知识,锤炼能力、又体验情感、升华认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努力创设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既使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又能使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和谐课堂。

篇2: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一、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观念

(一)语文,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造就了语文极强的可变性和多重理解性。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能说得出的一种中国人思维习惯,可以说,语文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讲堂上灌输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只是按照讲义来照本宣科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自己讲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二)抛弃原来的“现教现学”,改用“先学再教”。

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述一系列的作品出处、作者生平、段落分析,然后交代学生背诵下来,之后的就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读书下注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硬件知识”,在这之前则几乎不会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而“先学再教”这个想法的深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先布置下去一些或重要或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自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前将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

(三)放弃“教师讲的就是对的”想法。

语文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学科,在读过一篇好文章或评述某件社会事件时,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去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才会是学生有兴趣有热情的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会对初中的教学课堂有所帮助。

二、构建和谐课堂,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

(一)在课堂上,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却又很近的科目。因为在文章或者诗词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其中表达感情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这一特性,采用“联系”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仿照其中的知名段落去描写他们身边的景色,或者可以自行创作写景文章,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举办一个“说说我们的家乡”作文大赛。还有,像学习过那种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词之后,让班级内的同学去想一想假如自己以后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对父母朋友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办好了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有了这种和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有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而这点放在语文上而言,就更加合适不过了。你有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独特的想法,那么就说出来,说给别人听,再由对方提出附加方案或者反驳意见。因为灵感是不断碰撞出来的。在语文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见解不同。在课堂上设讨论环节,在一定陈度上,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展现思维的肯定,让处在中考压力下的孩子们有个思维拓展的延伸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在一种宽松自由随和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不失为一种调动班级气氛的良方。气氛好,和谐课堂的潜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初中教室里大多会有多媒体的存在,高科技存在于课堂上,那么就要好好加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是动感、声画结合的,比单一的讲述有趣生动得多。利用多媒体作课件,会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映许多课外延展的知识,比如:想过电影、音乐、文献资料等。

三、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时刻要带着问题学习。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在讲课的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在高速运转形式,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生以及老师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要主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问题,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的尾声,要学生谈感想。

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要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真的有学到东西。有机会的话,也可让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不署名,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无障碍。

(三)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辩论会或者谈心会。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语文也会教给学生好多好多,这其中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普通教学上可能没办法表现,但语文老师可以给同学一个表现的平台,举办辩论会或谈心会,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明智的人都说:“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课堂之上,用少半的课下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也是一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广大语文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课堂,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洪林,谈新课程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平台,2010(5)

【2】宋庆红,论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在于和谐[J],民主教学,2010

篇3:构建新课标下的和谐课堂

一、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平”相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有的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打断了有序的教学活动。对此, 作为教师你是准备把这些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通还是视而不见呢?显然, 这都不是上策, 在新的课改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和”“平”相处, 即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 要适时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合作, 要及时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鼓励。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 学生与教材之间, 教师与教材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中, 只有师生的共同讨论、质疑、批评的开放性氛围才能获得最后的深度, 催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课堂讨论、研究问题, 或教师在学生争议问题时, 坚持“中立”原则, 使课堂成为学生论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观念等, 以求新的发展。例如, 《苏武传》一文, 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忠贞爱国, “苏武牧羊”故事流传千古就是一个明证;有的说他愚忠, 汉武帝辜负了他的亲人, 为汉武帝忠心不值;有的说他不识形势, 不懂随机应变, 可先诈降, 以图东山再起……这些观点, 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文本当中个性的展示, 创造性思维活力的释放。教师不能以自己圈定的答案否定学生的看法, 而要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去理解, 达到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课本, 教师与课本交互作用的效果。

三、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 要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的一切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能领略到生活的味道, 产生家的感觉:亲切、热烈、温馨、雅致、甜蜜……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不仅在“家”且能当家做主。

其次, 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发生错误的地方。必须让学生明白, 课堂是可以出错、不怕出错的地方, 需要的是大胆质疑, 投入参与。出错多, 有可能收益也最多。因为学习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 就基于出错、改错、提高, 再出错、再改错、再提高的循环提升过程。作为教师, 必须认识到错误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资源, 要随机、积极、充分地运用, 有时甚至可以通过诱发错误以达到生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错误, 分析改正错误, 从而建构各自新的认识。

其三, 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展示特长的地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渴望时时有展示的机会, 渴望被认同接受, 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 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课堂是学生每天到校生活的场所, 在这里, 他们应当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 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 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

其四, 要注意有效的提问, 这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对于教师的提问, 要做到具体、明确。对于学生的提问, 我们要把这种权利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学习正逐步实现融合, 要想落实新课程理念, 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变,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学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四、应该重视课堂批评与鼓励的和谐

赞赏或批评, 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 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能重新唤起力量;把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当学生有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 老师应保持这种进步并得以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有效的课堂生成, 都可以借助评价的力量。应用即时的评价, 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 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 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只要我们细心接收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 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 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一个自信, 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时候, 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个高位, 孩子就向着这个高位发展。当我们对他指责的时候, 就相当于给了一个低位, 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通过评价唤醒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一、构建和谐课堂,必须从语文教学目标入手

1.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语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课堂的根本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规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感。在运用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味”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所谓语文味,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情感教育的熏陶与体验语文品位的途径,让读者感受到语文审美的体验,实现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语文味是指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情趣、知识、意境的统一,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者与被教学者、自身特性的统一,还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统一。可以说,语文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自身体验和价值实现的产物,它是教学的灵魂之处,也是教学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因此,不断追求语文味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本质,这同时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要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重中之重。

2.关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堂中重视人际关系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地位,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实现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合理的教学结构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走进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一方面可以更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很大程度上愿意主动去上这位教师负责的科目,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对构建和谐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和谐课堂从阅读教学入手

由于阅读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新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相应的目标要求。为此,从阅读教学入手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也是一项有效措施。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和独到的了解。于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1.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语文课堂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教学者与被教学者之间的情感点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为文本的原汁原味搭建平台,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2.挖掘课文“美”的东西

语文的美是感情价值的独特体验,是个人内在世界的宣泄,语文教师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专业的教学技能将教学内容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进入文章,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教师在课堂中、课文中运筹帷幄,趋向于和谐的境界。

3.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教育

阅读中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也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其实一篇文章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中心,在小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所谓和谐也是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境界。

三、构建和谐课堂,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三维思想”的最终目标,它建立在学生智慧与情感共鸣的前提下。于是,情感与智慧共生的实现成为一个主要的讨论问题。而“对话”是实现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篇5: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微

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也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不变的路子。但是在现在的新形式下,这样做好像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虽然老师“教”的可能更起劲,但学生“学”的却越来越没有劲了。关键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已经不感兴趣了。甚至已经倦怠了。于是乎,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死气沉沉,一点反应都没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有的早已经走神了,更有甚者早已进入梦乡。即使有在听的,也是在听老师讲,而自己一点也不思考,对老师的引导和提问也是沉默面对。这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我,我上课有时真的很无奈,真的没有一点积极性,也恨这些学生,他们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珍惜机会,不去认真听讲、思考学习。是不是他们太笨了,根本就学不会?我开始也这样想,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有一天一个学生告诉我,我们班那个语文课上从来不回答问题,语文成绩也很差的男生,英语却学的非常好,在英语课上很愿意回答问题,而且成绩也很令人羡慕。这件事让我震惊了,英语能学的很好,看来不是智力的问题,关键是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好。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让我顿悟。我发现,我们都走入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中,作为老师,我们的初衷都很好,就想把我的东西全教给学生,但并没有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及其接受能力,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结果欲速却不达。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课堂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其关键在于老师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他们心中对语文的“火焰”,无兴趣何谈学好语文?无兴趣无怪乎上课飘飘然游弋于梦乡之中。于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不甚浅陋总结出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欠缺兴趣的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简洁,学生不易吸收。这一个问题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在教学中容易形成顾虑,害怕因为自己的遗漏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欠缺,所以在备课时,往往死抓课本,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原则,尽量达到全面,反而有时候事与愿违,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冗繁,思路不清,重难点不明,学生情绪烦躁。

其二,课堂形式过于死板,不够丰富,缺乏创新。目前,为数众多的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讲的面面俱到,哪管学生听的晕晕乎乎,形式单一简单,千篇一律,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往往还会引来学生的反感。

其三,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也有诸多不同,好生与差生不一样,男生跟女生不一样,坐后排的学生与坐前排的学生也不一样,等等。这些因素往往成为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对象,成为教学的盲点。以上几点是笔者不甚简陋探索的总结,也是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欠缺之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道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笔者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教学中来,关键还要回到教学中去,让教师学会在教学中“激趣”,让学生带着激情出发;学会变枯燥灌输为“含笑谈真理”。先就如何“激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如下愚见:

一、通过设疑问难简化教材内容,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臵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一篇课文上升为几个问题,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课堂的负担,轻松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达到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设计了四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内容,这四个问题是:第一,作者从何而归?第二,作者为何而归?第三,作者归向何处?第四,作者归去感觉如何?这四个问题十分简单,熟读诗歌内容的同学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诗句作为答案,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答案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向往之情,让其体会这位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高洁的品行。再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即“梦想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么实现梦想?”,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不难让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个清晰的感知,同时了解了马丁〃路德〃金,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的伟大梦想——对平等自由的不懈追求,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国五十年代黑人的生活悲惨现状,同时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斗争思想——非暴力思想即用坚忍和爱心取的应得的权利,无论从知识还是情感上都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体会。

教学中往往设计简短的几个短小精悍的问题,不仅大大的简化了授课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也让学生以疑促思,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的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目标。

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多样教法,增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形式比较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即往往都是老师就一篇课文开讲,向学生灌输文章的写作目的、内容、写作手法等,枯燥乏味,教师不断想“招数”,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创新,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萌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1)新颖导入语引趣

俗语云: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便是一节课乃至一篇课文的开始,故而新颖别致的导入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攻好这一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时是十分的注重课文导入语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往往会不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导入,如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导入,我设计采用了启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畅想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很多学生想到的是乔峰、郭靖等武侠人物,我就势引出一个另类英雄——烛之武,他虽然没有强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自己国家陷入危难之时,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晋百万雄师,化解了国家的危难,从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此人的兴趣。

再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我便采用当堂调查的方式导入,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关于“父母在家谁做主”的当堂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家中母亲做主,也有不少学生家中是父母双方都有做主,也有的同学认为家中自己最大,学生踊跃的参与调查,就此情况,我便借题发挥:如今在我们家庭中,母亲做主的大有人在,在社会上,妇女更是顶上半边天(举一些成功女性的例子),而在以前的封建家庭中,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严格的受到“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忍辱负重,过着悲惨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母亲,去听听她的苦难悲歌,自然导入《祝福》的学习。此外,有很多的文章,我往往借题发挥,这个“题”形式多样,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歌曲等,手段多样。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让学生从忧郁的曲调中感受贾、林的爱情悲剧;教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我下载了一些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勾起人悲惨记忆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纳粹的暴行,认识历史;教授白居易《琵琶行》时,用了唐宣宗李忱给白居易写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在导入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白居易的作品,等等。(2)多样的教学手段提趣

好的导入,就像一桌酒席的开口汤一样,虽味美,让人回味,但毕竟不能长久,所以真正的重头戏还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释放自己的兴趣。

教授《陈焕生上城》时,我便发现《陈奂生上城》的结尾想象空间很大,于是,我就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文后续“陈奂生的解释”,即让学生想象陈奂生回家后老婆问起卖油绳所剩余款的去向时给予的解释,并引入了表演的手段,找了几组学生,每组由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构成,当堂“对峙”,妙趣横生。曾经还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侦探,查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找到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为其伸冤。在过足了侦探瘾的同时,也从多个方面了解了祥林嫂的死,解决了对课文主旨——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感知和认同。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往往会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在教授《鸿门宴》和《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便把《百家讲坛之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搬上课堂,借助名家的观点让学生更好的解读这些名篇;《祝福》《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我更是将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更深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细节上的不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再别康桥》,我是花了一节课时间,用笔记本电脑播放舒缓的配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让其感受作者那细腻的情感。……

(3)开展多样活动,体验成功乐趣

人在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总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稳定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愈学愈乐学;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愈学愈厌学,上课睡觉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心理,多创造一些机会给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失败的情况,给予其特殊的鼓励,往往也能促进他们对你这门学科的尊重和兴趣。例如,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如“成语填空”、“猜字谜、成语”、“巧接诗句”等等,活动多样,而且每一次都给予后排学生更多的机会,并不计成败给予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兴趣,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情绪。真正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了。

篇6:新课标下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探微

2009——2010学年,高中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本学年教研工作重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定本学年研究课题“构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并将其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计划如下: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党凤倩:负责课题设计、规划;负责子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的研究”刘丽华:负责子课题“高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关键行为的研究”“高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评价研究”

齐建良:负责子课题“高效课堂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的界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对话策略研究”

赵德明:负责子课题“高中语文课堂专题教学研究”

田雷:负责子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最优化选择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个体探讨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重视语文教师群体围绕核心问题,团队攻关。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互通研究进展情况及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成果分享,互通有无,加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公开课、优质课展示交流,请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点评指导。

三、阶段研究、实施目标:

1、9——10月份:召开各子课题负责人研讨会,讨论主课题的展开方式,并落实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各子课题理论研究及初步实施阶段;成果分享、互通有无、初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展示、评价、交流、完善。

2、11——12月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展示、评价、交流、完善;借助多媒体,学习、借鉴全国各省市名师高效课堂教学示范课,以对照反思,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3、1——2月份:召开 “高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研讨会暨阶段成果交流会”,汇报课题研究的中期心得,各子课题负责人准备一个主题,上一堂展示课,完成一份总结材料。

4、3——4月份:公开课、优质课,请专家点评。

上一篇:乌什一中共青团工作总结下一篇:感恩大自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