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 教学设计

2024-07-27

笔算除法 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笔算除法 教学设计

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和表内除法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的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的经验,主动探究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是十位上能除以除数的笔算第一课时,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以及竖式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于42÷2这种每个数位上都能除尽的除法笔算会出现高位除起和个位除起都可以,同时又对于学生出现十位个位一起笔算,非常容易混淆学生思维;因为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

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一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1.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讨论笔算过程,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能正确地书写除法竖式,并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有关式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

什么好处?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设计意图: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我看到上面有三年级、四年级两个年级的同学在植树。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浇水......2):我想问大家,谁能算出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4):我想知道: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哦,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3、质疑:

哪位同学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

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42÷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他是用口算的方法。我把他口算的过程用分小棒的方法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探究笔算方法

1、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

要求:动手分小棒,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生说: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一除以2得1个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l。

2、尝试竖式。

刚才分小棒的过程你能不能用竖式表示出来,请写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挑学生把它的抄在黑板上。)

讲评学生尝试的竖式。

1)同学们出现了这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个竖式清楚地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表示了出来?说说你的理由

1 2 1 2)4 2 2)4 2 4 2 4 0 2 2 0(让学生说理由,有的会赞成第二种,认为第二种能很好的看出计算的过程。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应该知道在这

里肯定有许多学生赞成第一种,因为学生觉得这样简单4÷2=2,商2,二二得四,写4。2÷2=1商1,一二得二,写2,没必要把2再落下来。)

小结:他是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得到了2个十,这个2写在十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十位分完了,要画条横线,表示十位分好了。然后,再分个位,为了清楚的表示第二次分个位,把个位上的数拿出来,抄到下面,2个一平均分成2份,得到了1个一,这个1写在——。

3、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

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裹示十位上的数已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l,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l,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2的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O,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4、初步练习,掌握其法。

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再来解决下一个问题。你能用竖式把这一题算出来吗?

1 2 1 2)5 2 2)5 2 5 4 2 1 2 2 1 2 0 0 生计算后反馈

你们同意哪一种做法?各自说说理由

学情预设:这时学生会指出第一种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的”5“下面应该是”4“。根据学生指出的,师把5改成4后问: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么办呢?同桌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和第二种一样,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除以2。

师指着第二种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在这里学生能说下去最好,如果说的思路不清楚,说不下去时就可以分小棒,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在明确正确列竖式后,师应指着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余下来的1问,这个1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6,这个6怎么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通过52÷2的计算,想一想,笔算除法的竖式到底哪一种比较好呢?看看老师是怎样来列竖式计算42÷2、52÷2的。(有条件的可以电脑演示42÷2,52÷2)演算后让学生明白,第2种方法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演算过程。

师:谁愿意把老师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认知冲突“中,初步感悟到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和第二种方法的通用性。)

三、引出课题,总结算理

比较52÷2和42÷2的计算方法上的异同。

师: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师: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是)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实践应用

1、算一算,想一想。

66÷3 92÷4 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数学小诊所。(课件出示一些竖式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已经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现在有一些小朋友在计算时出现了问题,你能帮助他们吗?请同桌合作完成并思考: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21页2题)

3、通过今天对例

1、例2的学习,你能自己出几道像这样的除法试题并计算吗?

4、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结合,自主设计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设计中感受到图形的变换美,体会到图形、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达成目标3)

五、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篇2:笔算除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并理解计算算理,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试商方法。教学过程:

一、期盼圣诞夜。(复习铺垫)

师:孩子们,今天是几月几日?(生:12月17日)

师:再过八天就是圣诞节了,喜欢圣诞节吗?(喜欢)喜欢圣诞节的什么?(生:礼物、圣诞老人)被孩子们一说,真期待过圣诞节,你们期待吗?(期待)

师:平安夜,大家都会吃苹果,预意平平安安,想吃吗? 瞧,老师就带来一些。

1、想一想,里最大藏着几?

20×()<95 70×()<165 师:第一题,里最大藏着几

生:里最大藏着4,95里面最多有4个20,2、苹果里又藏着几?

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笔算除法》,一起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相问的吗?(今天的笔算除法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今天学的笔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有答案。

二、欢度圣诞节(探索新知)

师:孩子们,苹果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去买圣诞礼物好吗?(好)(点击课件出示情景)每顶圣诞帽21元,用84元钱买圣诞帽,每袋糖果63元,用490元钱买糖果)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可以买几顶圣诞帽?

生2:可以买几袋糖果? 师:会提问的孩子是最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会列式吗?

生:84÷21= 490÷63=

师:这两道算式和前面学的《笔算除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除数是整十数,这里除数不是整十数。师:像这种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该如何计算呢? 请孩子们把第一个算式计算在草稿纸上。(生计算,师巡视)师:完成了吗?老师想采访一下这个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把21估成20,84里最多有4个20,所以商4,4×21=84 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生:同意)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商4?(把21看成20,84里最多有4个20)师:老师还想听听,为什么商4。谁能再说一说为什么商4.生2:下面这个84是怎么来的?(4与原本的除数相乘的积)生3:为什么要把21估成20,估成30可以吗?(21离20最近,离30太远了)

师:我们把21看成20来想商的过程就是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请孩子们跟着老师再算一遍84除以21,先把21估成(),84里最多有()个20,就商()。4与原本的除数21相乘。

师:下面,请孩子们用刚刚学的方法算一算第二个算式,拿出导学案,独立完成,有疑问可以翻开数学书76页看一看。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孩子们,完成了吗?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交流可以收获、释疑。请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我们听一听小组交流的要求。

师:我们请这个孩子与我们分享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生:我是智慧组的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490除以63,先把63估成60,490里最多有8个60,8×63得504,被除数不够减,商太大了,要把商改为7,7×63得441,490减441得41,你们同意我们组的做法吗?(没有)

生: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生1:试商时,为什么商8?(把63估成60,490里最多有8个60,所以商8。)

生2:为什么试商8要改成商7?(8×63得504,被除数不够减。)说明商太大了,所以改商7)

生: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师:老师想再听一听,为什么商8改成商7?

师:我们把这个算式也算一遍。490除以63,把63估成(),想490里最多有()个60,就试商(),8×63=504,发现商大了,改商7,这样就求出可以买7袋糖果,还剩49元。

师:孩子们,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个算式不用调商,第二个算式要调商。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两个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算式都是先把除数估成整十数,再用整十数试商,如果出现被除数不够减,说明商大了,就要调小,最后再计算。

三、玩转圣诞夜(练习巩固)

收获了知识,礼物也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去玩转圣诞夜好吗?(好)

1、挂彩灯

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

2、装扮圣诞树

3、礼物大派送

我准备了141份礼物,送给22位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几份礼物?

师:今天和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圣诞节,一定收获满满,谁来分享一下

板 书 设 计 笔算除法

用“四舍法”试商 84÷21=4 490÷63=7„„49

篇3:抓好“笔算除法”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平均分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 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认识平均分,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是教学的重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每只大熊猫分3个。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接下来趁热打铁,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20个猕猴桃平均分给5只猴子,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是1个1个地分,有的是2个2个地分,有的是4个4个地分。接着再展示给大家10个草莓,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充分为学生提供了经历探索的过程。

二、探索笔算除法中的算理

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之后, 接下来就是探索笔算除法中的算理和算式。不久前,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 《有余数除法》,在认识有余数除法之前, 教师先进行了除法竖式的教学,以“12辆卡车,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辆车? 12÷3=4(辆)”为例,教师引导:“加法、 减法、乘法都有竖式,除法也有竖式, 但它长得很不一样。”教师讲解演示完以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就问道:“为什么3和4还要相乘,再用被除数减去相乘的积,写上0呢?” 面对这个问题, 老师该如何解释呢?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使他信服的答案呢?

经过实践,发现通过摆小棒和笔算过程结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把12辆平均分成3组,每组是4辆,这就是第一步求出来的商。 接下来为什么3和4还要相乘,再用被除数减去相乘的积,写上0呢?是因为每组4辆,分了3组,分掉了12辆, 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是要计算分掉了多少辆。然后再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相乘的积,是因为还要看看还有没有剩余。如果有,剩余下多少辆。这样, 相信学生就能从中深刻地体会到除法竖式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三、体现学习生活化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所以,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前,可以通过小故事《猪八戒分西瓜》创设情境,八戒自己把西瓜全吃光后,师徒其他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学生明白了0除以1、2、3等数都得0。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急着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缺陷(0除以任何数都得0),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情境, 理解算理,给学生提供不断完善新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自然地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又如,306除以3, 当被除数百位上的3除以3,商1,十位上的0除以3,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6除以3,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提高正确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要把532本故事书送给5所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学生可以把532看作500,得出每所小学分到的书在100~110之间, 至于“421÷3”,个位上的1除以3, 不够商1,怎么办?在这里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明白为什么1除以3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的道理。

篇4:笔算除法 教学设计

1.口算。

600÷20= 640÷16= 54÷18= 61÷18≈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600÷20= 、640÷16= 、54÷18= 、61÷18≈ 时是怎么想的?

2.笔算。

750÷5= 900÷6=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即算理。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就对着那一位商0。不够1,也不是0,但是在我们的除法竖式中,在不够1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用0来表示,但是这个0呢,不是说什么也没有,它只是表示够不够分1。

评析: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新课开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口算、笔算,要求学生说一说算理。不够商1,为什么要商0?0表示什么?”学生不知不觉就投入今天的学习任务之中,旧知的复习也为学生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片段二: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出示情境图: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师:你怎样理解“可以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

生1:“可以组成多少组”就是把612名学生按照18名一份地分可以分成几份。

生2:也就是求612里面有几个18。

教师:谁来猜一猜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生:我猜商是两位数,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

2.探究方法。

师:小组讨论:先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

小组交流汇报:

生1:先算61除以18,商3,写在十位上。

师追问:61表示什么?

生2:61表示61个十。

生3补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61个十除以18,够商3个十,商3,写在十位上。

师: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又是多少?商合适吗?

生4: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商3合适。

生5: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商合适,余数7比除数18小。

师:再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5:再算72除以18,商4,写在个位上。

3.理清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算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媒体呈现计算过程及表述)

引导学生归纳,验证了商是两位数;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所以商是两位数。

评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既重视法则的教学,还使学生理解法则背后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教师借用在先前学习口算除法知识中获得的思维经验,采用迁移类推策略,从而掌握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的方法,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王老师在这里实现“算法”与“算理”的有效结合。

片段三: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1.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师:小组讨论,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3.交流汇报:

生1: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生2: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生3: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该是两位数,所以应该是30。

生4: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生5: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4.理清除数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的算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媒体呈现计算过程及表述)

师充分给予肯定,指导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引导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证。计算930÷31时可把930看作900,把31看作30,900÷30=30,所以商30乘被除数30是900说明商30是正确的,如果商3乘除数30是90,肯定是错误的。

师: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上是0时,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5.对比练习

师:现在老师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你还会做吗?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题有什么不同再动笔,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可以跟同桌议一议。

师生共同交流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生1: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生2: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

生3: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师:“个位上的‘0不写可以吗?”小组讨论。

通过交流,使学生找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在商的个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评析:教师充分给学生发言的空间,汇报交流计算的算理及算法,使学生具有清晰的计算思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运用商末尾有0的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激发计算兴趣。

总评: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帮助学生在心中了解算法的理论依据,并将“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紧密联系。

1.重视口算和笔算的结合。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出示例612÷18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算的方法(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重视算理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由计算原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在学习尝试了笔算,通过讨论:“先算什么数除以18?商几?写在什么位置上?”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通过互动,明白了3写在十位是表示3个十,61里面最多有3个18,写在十位是表示3个十,教师在这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

篇5: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生: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一除以2得1个1,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l。(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初步探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3)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课件演示)教师说明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部分,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2的下面。2减去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4)师: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同桌讨论,指生回答)

(5)课堂练习,掌握算法(课本20页做一做第2题的第一排)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对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要求:订正说出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通过练习,重点看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是否正确,有针对性地提问竖式中某一步 的含义及各个数表示的意义)。(6)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2.教学例2 52÷2=(1)学生独立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得数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第二个竖式中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商个位上的“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再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篇6:《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黄冈市东坡小学

余振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上第81页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会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会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根据除数的特征灵活地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2.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积累除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难点:灵活试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呈现了三种方法:1.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方法试商(已有经验);2.结合除数和被除数的特征用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找商;3.把除数看成半十数试商(新知)。这里面又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怎样试商;二是怎样商的快;三是会根据除数的特点灵活试商(如口算、估算、整十数、半十数等)(怎样试商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整十数除二、三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在前面过程中,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二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还知道了可以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找商,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1.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学生可能只会想到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方法试商,不会马上想到看成半十数的方法试商;2.不能辨析怎样的除法笔算用半十数试商比较简便;3.还不能形成根据除数特征灵活试商的意识。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试商方法,或者始终停留在表面的计算技能,缺乏思维的提升。所以在本节课中,思考:放手让学生探讨试商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促进学生对各种试商方法的理解;融练习于数学课堂教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比较各类试商方法的特点,从而能根据具体题目灵活地选择试商的方法,获得思维提升。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呈现 1.口算

15×7= 25×8= 35×6= 105÷15= 200÷25= 210÷35= 2.引题: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多媒体出示例5:240÷26=

二、探求 1.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参与讨论。2.汇报展示

(1)随机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预设:①把除数看作30来试商

②把除数看作25来试商

③想10×26=260,比240多20,可以商9.(2)说一说试商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发现算法。

3.阅读课文,把例题补充完整。

三、发展 1.“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出几道题,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1)独立完成(2)合作交流

同桌两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试商的?先决定谁先说,谁后说,一个人说的时候,另一个人要认真听。2人小组汇报,请2组同学汇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试商。学生做完后,再说一说试商的过程。前两题,可以用口算乘法直接试商;第3小题,把26看作25试商,25×4=100,用4试算。2.想一想

除数个位上的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损了,请你猜一猜这道题的商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3.设计意图:第1题通过把25看成30试商需要调商,体会看成半十数用口算方法比较简便,并会根据余数灵活调整商;第二题发现看成整十数比较简便,渗透灵活试商。

4.呈现:你知道吗?

4.总结

上一篇:我懂得了节约用水作文下一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