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2024-07-16

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通用10篇)

篇1: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作者/ 陈梓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目前,很多学生有家庭教育缺失、攀比心理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语文是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学科,最能深入到学主的内心世界,是适合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平台。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博爱之心以及合作能力。

为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选准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即课文和所选材料的共同点,课文中的材料和课外拓展材料要一致,要选准共同点,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精心研究课文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精心研究课文的本身,了解课文产生的背景,在此背景之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以背影为题记叙了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的这件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感人。表达了作者思念父亲,感激父亲情感。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细节描写,因为这些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与思想。

2.选准课文可拓展部分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准课文可用作拓展的部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思念父亲、感激父亲的情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感恩的情怀和具体细节的描写配合感恩教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掘文中父亲关心作者的每一个细节。具体细节有:(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为什么父亲要“再三嘱咐,”嘱咐的次数比较多,“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甚是详细。把送行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都提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2)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仅仅八个字表达了父亲内心依依不舍之情,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选准与课文拓展部分相呼应的课外德育材料

选准拓展部分之后,必须寻找与拓展部分相配合的材料以利于逐步引导学生,配合材料要贴近学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前面讲到在课堂之上着重引导学生去发掘文中父亲关心作者的每一个细节。(1)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2)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的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和你们的父母一起外出时父母是如何照顾你们的?(教学论文 )同学甲:“我们外出,爸妈为我准备好矿泉水、换洗的衣服、零食等。”同学乙:“我和父母外出旅游都是他们安排的,什么水啊、吃的啊、衣服啊去哪玩啊,他们都会问我。”然后教师总结,现在的物质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但我们如果细心一些可以发现父母是怎么照顾我们的。以至于我们喜欢什么颜色的、什么款式的衣服,什么口味的饮料等,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

二、善于思考和总结

只有善于总结,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在不断地总结中不断的进步。

1.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文章的情景,体会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净化灵魂,培养爱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甲生:“我们会直接给钱让脚夫搬”。乙生:“我会和脚夫讨价还价后让脚夫搬”。师:“回答的很好,我们也可以和脚夫谈价格,现在请告诉我父亲为什么要给脚夫小费?为什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甲生:“因为行李太多。”师:“回答的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乙生:“因为行李太多,父亲舍不得儿子搬。”师:“回答的非常好,这里体现出父亲疼爱儿子,舍不得儿子干活,后面还有没有再要补充的?”丙生:“除了父亲疼爱儿子,舍不得儿子搬行李之外还有,父亲舍不得多花钱,要谈价钱,节约钱给儿子。”师:“回答的非常好,你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父亲对作者的疼爱很不容易,谢谢这位同学,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发现鼓掌。”通过引导学生不断的深挖、完善,其意义才会不断被放大,所以,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才能够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才能反思自己、对照自己。

2.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总结,肯定不会有效果,那会失去进一步提升的机会,所以,在每一节课都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刻记忆每一个细节,加深对每一个问题思考的`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我们不仅从多个细节的描写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也从作者关于自身一些心态的描写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激,思考父亲为什么如此的疼爱儿子?儿子又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自己外出,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具体的细节,你有没有感激自己的父母?如果有,是怎么感激的。用课文对照一下自己,自己平时有哪些做的不够的地方要勇敢的说出来,只有勇敢的说出来,我们才有勇气努力做到。

其实,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师,不仅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利用好课堂的有效时间,把文章结合日常生活,让情理交融,给学生最能感知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拥有感恩之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长兴中学(239356)

篇2: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 冯文清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

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教师应切实使学科德育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不能使之成为“两张皮”。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活动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看到自己的教育素养也在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进行德育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情明理,达到内化的实效。

四、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所领悟的观点、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比如:教育学生站在惜时守信的高度认识上课迟到的问题,站在诚信的角度认识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站在“今天作业好的学生,就是明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后天服务态度

好的公民”的角度来认识作业质量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篇3: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一、欣赏优秀作品, 激发爱国情怀

语文教材蕴含着感人的情境美、华丽的语言美, 也孕育着无穷的情感美、教化之美。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佳作, 丰富学生想象, 领悟语言之灿烂, 体味故事的感人之情。使学生在欣赏佳作时,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三峡》一文, 从网络上把三峡两岸美丽的风光剪辑下来制成课件, 紧紧围绕课文中浓墨重彩描写江水的四季变化和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 用配乐配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峡的四季风光:春冬清荣峻茂, 夏季水流湍急, 秋季空灵肃杀。使学生沉浸在美轮美奂的三峡美丽的风光中,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遣词造句的精炼, 使学生陶醉于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中, 心灵受到深深的熏陶、情感受到震撼, 由衷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学生更加热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情怀, 自然融合德育因素了。

二、融入教学情境, 促发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 充满着灵和情。教材中一些动人、感人的故事往往能使人油然产生情感交融, 升华人的情感, 洗礼人的思想, 净化人的灵魂。例如语文老师给我们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 老师为了感化、感染学生, 别出心裁地设置教学情境, 把朱自清在火车站送别时的那段描写用多媒体播出, 用饱含深情的普通话朗读, 配着低沉的音乐。当学生听到父亲外貌描写时:带着黑布毡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 蹒跚地走过铁道, 慢慢探身下去……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月台, 就不容易了。读到这里的时候, 教室里已经安静, 全神贯注地听, 我发现有的学生脸已经潮红了, 说明已经被感染了。当朗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腿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它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留下来了, 这时教室里又看到了有的女孩子的抽泣声, 说明学生已经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 形成共鸣。当声情并茂朗读到: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他也把抱着朱红的橘往回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将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作为语文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 情不自禁两行热泪流下来了。这时我看许多女孩子用手捂住脸哭出声来, 即使平时淘气的孩子眼眶也红红的。这篇流淌真情实感的散文, 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父母的联想, 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子依依惜别的拳拳之情, 油然产生自己对父母亲的愧疚, 隐隐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珍惜亲情。

三、情境感化,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有一条情境化的公益广告非常有教育意义, 一个稚嫩的孩子看到他的妈妈端了一盆水为他的姥姥洗脚的场景, 他受其启发, 自己也端来一盆水为妈妈洗脚, 我的老婆看到这种画面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她心灵促动很大, 因此他三天两头去看看老人, 嘘寒问暖, 力所能及为老人做一些生活不便的事。我在作文课上, 就放映了这条公益广告片, 学生反响很大, 我要求以这个素材写一篇作文,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血浓于水的亲情写出来, 使学生在思想收到了无形的洗礼, 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有一次作文课我以两首歌曲为素材, 一首是陈红的《常回家看看》, 另一首是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有意创设情境, 在教室用多媒体播放这两首歌曲的MTV, 学生一起热情高涨唱起来, 之后我进行点拨, 这两首歌都是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寓意着我们做晚辈的无论工作怎么忙, 时间多么紧, 在外路途多么远, 学生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慰藉一下焦心、挂念自己的父母, 个个为之感动, 每人都写出了极富深情的文章来, 使学生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 净化。

四、捕捉教材美好内涵, 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欣赏美丽佳作时, 有时也会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育人要疏财仗义, 要高风亮节, 要坦坦荡荡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不要见利忘义, 忘恩负义, 要与人为善, 要有善心, 要有同情弱者的怜悯之心, 要有担当、责任心, 甚至为正义事业舍身取义, 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明志教化作用, 例如, 《爱莲说》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折射出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还有《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出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识;还有《屈原》不随其波、扬其流的做人准则, 无不渗透德育, 陶冶人的情操。

总之, 语文德育渗透无处不在, 每堂语文课对学生德育的洗礼都是无声胜有声, 教育中学生要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宠辱不惊、弘毅坚韧, 让语文教学不仅获得丰硕的文化知识, 也开放精彩的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6) .

篇4: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语文;培育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语文教学有着很多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对增加人的聪明才智、提高人的素质涵养、陶冶人的情操等都十分重要。与此同时,那些蕴藏在文字之中的手足之情、莫逆之交、患难真情、赤子之心也能阅读中得到身临其境的体会。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分辨出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观点。

一、阅读优秀作品,培养爱国热情

语文教材是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教化美的完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教材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品析佳作,丰富其想象,领略语言之美,而且可以通过书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峡》时,教师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把三峡美丽的风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幻灯片的播放,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三峡春冬的清荣峻茂、夏天的湍急水流、秋季的空灵肃杀,使学生沉浸在三峡美丽的风光之中,既品味文章的文字隽永、精炼的遣词造句,又让他们由衷的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时的语文教学就融入了德育的方面,使他们更加热爱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情感升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教材中那些动人的和感人的故事往往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升华学生的情感,洗涤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就可以别出心裁的设置教学情境,来感化、感染学生。把朱自清在火车站送别诗的那部分用多媒体展现,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朗诵,就可以使学生听到父亲的外貌描写时感到震动。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听到这里有的学生的脸上就已经红了,说明已经被感动了。当朗诵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它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留下来了。这时可能有些女孩子就可能哭泣了。这说明学生和作者产生了心灵的感应,流露出真情实感他们已经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了。他们可能对联系到父母,想到对父母的愧疚,对他们暗暗产生出感恩之情,感激之情。

三、代入情境,荡涤精神,净化心灵

记得我看到过一个情境化的公益广告,非常的有教养意义。在看到自己妈妈为姥姥端水洗脚的稚嫩的孩子,他收到了启发,自己也端来了一盆水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当看到这种场面时,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在作文课上,我就放映了这条广告,学生他们都深受感动,写出了对自己妈妈、爸爸、爷爷、姥姥、姥爷的真情实感,写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无形的洗礼,产生了令人高兴的变化。也可以运用歌曲为素材,来代入情境。比如《常回家看看》和《时间都去哪儿》等,有意识的创造情景,运用播放器播放这两首歌的MTV,让学生感受骨肉亲情。学生们都一起热情高涨,这时,如果教师对此进行引导点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意识到无论我们这些晚辈有多忙,时间多紧,路途多么遥远,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使学生的心灵在无声中得到净化。

四、善于捕捉教材的美好意义,加强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欣赏美丽的文字是,有时也会有修身养性的功能,可以教会人要疏财仗义、要高风亮节,要坦坦荡荡的做事、明明白白的做人,不要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教会我们要有担当、有责任心,甚至为正义事业舍生取义,要对弱者有怜悯之心。事实上,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有教化的作用。例如,《岳阳楼记》里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识,就能给学生以爱国的德育教育;在周敦颐的《爱莲说》里,赞扬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可以告诉学生要像莲花一样保持高洁的品质;在《屈原》中,那种不随波逐流的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是德育教学的好样本,对提高学生的品格有着很大的作用。

五、引导积累名言警句,开启心智,启发人世

在中学语文课本之中有很多的诗词、散文、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既有这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一些独具意蕴的名言警句。哪些句式凝练短小,但却极具哲理和启发的语句,是进行德育教学很好的素材。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六位名人,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种种磨难,使学生产生要想成就事业,必然要从内心和身体经受磨练,不断的增长知识,累积经验,学会冷静的克服和应对各种困难挫折的看法。在当今社会之中,无论是个人、单位还是国家,若要求生存发展,必须要具有忧患意识。具有忧患意识就是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德育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语文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每堂语文课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洗礼的过程,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中学生学会谦恭礼让、宽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宠辱不惊、弘毅坚韧等优秀的品质,让语文的教学不仅取得丰富的文化成果,也开发出德育之花,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中学生,未来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6(01)

[2] 金 磊. 探讨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23)

[3] 吕 超.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之我见[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23)

[4] 姜桂琴.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 课外语文. 2016(01)

篇5: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摘 要: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的现实水平状况,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化特色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31-01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志,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的现实水平状况,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的改革之路?这是我们迎接新世纪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凸显中职语文课堂的职业化特色,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彰显职业化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目的性上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职业化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独有特色,语文老师可将职业化全面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文化课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职业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中职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这个多元的体系要求教师在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还应从渗透职业教育的角度着手,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凸显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职业化特色。

二、依据职业化特点,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语文课可以尝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探究文学作品;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芦柴棒”算算那份可怜的经济账单;等。这样的教学,既能深入学好文化课,又能巩固专业课,可谓一举两得,效果颇佳。我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时,采用了情境模拟法,在教案上创设了一个学生参与的情境,假设学生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带领你的游客登泰山呢?请具体操作,这一环节既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水平,又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相辅相成,凸显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职业化特色。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和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指导,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重实践、重操作、重应用,早就被许多务实而有远见的教育家所推崇。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把读书学习和生活实践,工作时间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的职业教育思想家福斯特早在1965年就指出了“职业学校谬误”,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就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主体参与讲课(教师犹如导演或教练在旁指导),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在给数控专业的学生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给了学生一个行为实践的机会,将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在课余知道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帮助他们写剧本,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学会了在网上查找资料,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要学生改编表演《项链》、《窦娥冤》,也可有《祥林嫂之死》、《林黛玉与贾宝玉》等创作小品演出,甚至还有《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信”的大讨论,在课堂上,举办读书演讲比赛、主题演讲,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这些体验、行为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推销了自己,是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应用在求职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展示个人的风貌,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深刻印象,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书写报告、信件、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提高效率。

总之,职业化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在一般的知识教授中,应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职业化渗透,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综合的教学空间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董金焕

关键词: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第一, 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第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 让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训练走进课堂。

第四, 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第一,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我认为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讣告,电视上的广告,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表情……,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

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导入语。在这里仅以散文为例做以简单说明。

对于散文首先可用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信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用优美的散文诗式的语言。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这样细心观察过,当你给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时,他记不住几句;让他读,他也记不住;但如果老师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说出来,学生往往能“听以致用”,将老师课前的导入语在作文上反映出来,所以,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语文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灵性的,是应该有诗意的。因此,在讲授《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展示了美丽和活力,驱走了残冬的寒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今天来看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

(附:对于议论文:可用讲故事的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文中所议论的问题产生兴趣;对于说明文:可用实物现场训练法,让学生口头表达,提高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了解说明文的写法。对于诗歌可用对联渗透法、想象法;对于小说、戏剧可用表演法……)

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这两个人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

“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语文课要给学生什么》)

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例如,我在讲授《晏子使楚》《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狼》等篇目时,就采用了表演法;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当堂达标完成的也好。在借鉴其他老师训练的基础上,我还举行了趣背古诗文这样的活动:从班级中选出两名主持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分类、分组进行训练:(附提纲:(1)首先用表示颜色的词来填空: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千(红)总是春。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②下面语句非常巧妙地用某些动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你能说出各自所用的动物名称吗?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

(4):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叫“读诗句,找成语”,抢答者依序号答一句。A、后遂无问津者。C、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经过激烈紧张的比赛,我们来放松一下。主持人说出几道有趣的问题,大家来回答。A、流行歌曲中《涛声依旧》有词“月落鸟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请问作词者依据哪首古诗创作了这首歌词?说出诗名。B、琼瑶有部名为《昨夜星辰》的小说,请问书名出自于我国哪首诗?请你说出这句诗。

………… )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即培养他们集中思维的能力;还应加强分散思维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述题目就较好的将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加以融合。

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按照实然与应然的双重人性结构,激发人对理想生存之追求,形成合乎人性的理想,是教育无可推卸的职责”,(《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培养有理想的人》第2期)这是学生所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当前重要的一环。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

“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韩玉珠:《尽情展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评路遥作品的审美追求》)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

篇7: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布依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的意识中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布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弘扬布依文化,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农村基层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地处黔西南州兴义美丽的万峰林腹地的则戎乡,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景色独特。这里的师生们大多是布依族,从小耳濡目染布依族多姿多彩的名族风情与独特的名族特色,师生们的布依文化底蕴深,学校布依名族元素氛围浓厚。为了更好地挖掘地方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使布依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让学生感受布依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怀。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盛开布依文化之花,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着手融入:

(一)结合课文内容,挖掘布依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章,隐形的蕴含着深厚的布依文化意韵。因此,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课题内容,将教材中隐形潜藏的相关布依文化元素的内容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授课过程中恰当适时融入。大体归为四类:一是民族风俗方面的文章;二是与乡土人情有关的文章;三是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四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等均可融入。举例如下:

1.例,在三年级的《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教学过程中,就自然的融入介绍地方布依传统文化-----查白歌节“查郎与白妹”的布依族口传民间故事。又如,在六年级《蒙娜丽莎之约》一课中,穿插布依传统文化-----蜡染,让学生了解布依传统文化对于不同图案的染制智慧,受到艺术感染及美的熏陶。

2.例如,在五年级《彩色的非洲》教学中,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万峰林的自然景观和本地区布依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布依文化的同时,也让布依文化得以传承。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中,主要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其间,融入巴结少数民族的房居和当地布依族的杉木楼居。让学生对当地的布依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通览教材,把握意图中渗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深挖教材内涵,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渗透融 入点,自然贴切的参合穿插融入进去。并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将显性渗透与隐性相结合,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再如,在《藏戏》一文中,穿插地方布依传统文化-----“六月六”让学生从中感受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真正达到了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

(三)驾驭教材,把握时机中渗透

教师要抓住上课契机,结合教材内容,因材施教。精准地把握好课题内容的知识点,因势利导。注意挖掘教材蕴含的布依文化元素,有的放矢地进行融入渗透。例,在四年级《渔歌子》一课,授课过程中引入欣赏美丽的万峰林风光,了解布依族传统习俗:布依族米酒、打糍粑等等,同时师将本地的风土人情等一系列以自编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万峰林中风光美/布依山寨喜鹊飞/五色饭味儿美/八音坐唱让人醉/布依米酒味道美/查白歌节吸引人/打糍粑有趣味/田园风光不须归。(引用同事查玉仙老师自编诗歌)”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将这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亲生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又通俗易懂。这样就很自然的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通过口语交际及习作形式,将布依文化与教学有机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布依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及习作等形式将布依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

1.在口语交际中,例,通过教学《我看到了》这一习作口语交际,以布依族“五色糯米饭”为例,首先,教师介绍布依族五色糯米饭的来历和传说。其次,让学生在观察了解中学习“五色糯米饭”的特征及传说。让学生将观察到的通过口语交际,有步骤地介绍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地看,多角度地观察。通过课堂教学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2.在习作方面,例《介绍家乡的景物》时,由风景区-----美丽的万峰林这一景点为切入点融入。通过让学生学当“小导游”,为前往万峰林观光赏景的游客,介绍家乡景区,同时恰当引入景区内的布依族民间曲艺“八音坐唱”。让学生通过了解“八音坐唱”的演出形式和美妙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游客对布依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生对万峰林秀丽 景色和布依民间艺术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再如,通过教学《身边的艺术-----布依舞蹈‘三月三’》为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三月三”的布依民族习俗,接着播放布依“三月三”的视频,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布依族舞蹈的特色,同时更让学生了解到布依族对于祖国家乡的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搞好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激发了学生对布依文化的热爱之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布依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通过以上途径,有机地将口语交际与地方布依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让本地方的旅游景点提高了知名度,吸引八方游客,同时也让游客感受到风景的独特,金州美景好去处-----魅力东峰林。同时,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基层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充分合理科学运用资源,又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要发扬祖国的布依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教学,前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论属于哪类题材的课型矣或是内容形式上的别异,只要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融入布依传统文化,有效地将地方布依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结合教材内容与地方实际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恰当适时渗透融入相关布依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布依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吸取厚重的地方布依传统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儿女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布依文化之花!

篇8: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一、个性化教学设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美术的个性化考评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不同学生的美术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天赋, 教师可以将美术知识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即低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低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对于中级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要求他们对美术作品有一个基本的审美意识, 更要要求他们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做出恰当的审美评价;而对于高级目标的学生, 教师要要求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进行鉴赏和分析, 拥有较为丰富的美术知识以及较为开阔的审美视野。在给学生做好目标分层之后, 学生就能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从而产生更多的学习热情, 在美术课堂投入更多的精力, 进而成为一个有基本审美趣味的人。这对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美术潜能, 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多样化美术课堂开展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能够使个性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受不同形式的美术课堂开展形式, 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最终推动美术课堂高效开展。在体验式个性化美术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实现情境演绎等形式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

如在进行《向日葵》这幅名作的赏析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绎画家创作的情境, 充分发散学生的个性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剧本, 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创作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对情境的再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画家在创作时的情感体验,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名画背后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当客观地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不仅要客观地指出学生表现不足、理解不够的地方, 加以引导, 帮助其改正, 还要加以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要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促进学生一同成长, 共同进步。

三、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化差异, 实现个性化针对教学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 包括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 并且要将学生的基础信息做一个整理以及归纳总结, 这有利于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美术感知与课堂表现, 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辅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中更加了解自己, 并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此外,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同样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 有利于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进行因材施教, 进而将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步培养成为自身的个性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容纳不同学生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进行《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一单元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利用不同的个性化形式进行表现, 比如水彩、铅笔、卡通、国画, 等等, 此外, 摄影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值得关注的事物, 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现,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最终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发挥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 改善学生的德育表现

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我展示。在刚开始的时候, 可能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自我表达有缺陷等问题, 但是这种自由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将学生的优点充分地展现出来。

如在进行《父亲》这幅美术作品的赏析时, 教师让学生对这幅画展开想象和联想。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劳苦的农民, 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渴望文化的父亲, 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支持论据、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并且产生碰撞, 这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画作背后深沉的含义, 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 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效推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展开。

摘要:目前, 我国美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使得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现状, 初中美术教师致力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将个性化教学模式与初中美术知识相结合的形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初中美术学习的目标, 充分发挥美术对于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初中美术,尝试

参考文献

[1]张莉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文体艺术, 2014 (12) .

篇9:如何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思想

“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

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写作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像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社会实践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有利于我们语文教育事业的。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篇10: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陕西省西安铁路分局第五小学张亚荣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我在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重视德育工作,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一、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之所以具有它独特的教育魅力,原因之一是它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正如人们所说,语文学科确实具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小学生拿到的第一本教科书的课前教育的插图,便紧扣思想道德教育,告诉学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要团结友爱,好好学习,未来的世界是科技发展的世界,未来要靠他们长大去建设。

学习看图学词学句部分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我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地大物博,我们作为中国人应感到自豪,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我让学生知道,由于国家和广大人民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所以才把小学校盖得那么好。我们国家这样重视教育,我们更应好好学习,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好。学习《过桥》一课,我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助人为乐。

文中有道,道中学文,文道统一,二者水乳交融。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应当扣住课文语言的分析,深入理解思想内容,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渗透到听、说、读、写的全过程中去。

二、寓德育于班级管理之中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好奇好问、生性活泼、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小学生。他们人小,可塑性大,智慧的火苗极易点燃。只要方法得当,适应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的积极性极易调动。我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始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

每次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首先讲为什么要求他们这样做。这也可以说是战前的思想动员吧。思想工作做到前面,学生明白了事理,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做好了。特别是教育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以讲故事、做游戏、举事例等方式帮助他们去辨别是非。例如,一年级的新生参加升旗仪式感到新鲜,不免东张西望,在队伍里议论,那么我就给学生讲举行升旗仪式的道理,讲国旗班的解放军叔叔的故事,讲成千上万的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事例,让学生懂得升旗仪式是庄重严肃的事情,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大家要自然而然地想到,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另外,在升旗仪式后的小结中,我总询问学生今天的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什么,谁说得好就掌声鼓励,并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另外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得到此荣誉的同学,下次会更加努力,没得上的同学会努力争取。下一次我会尽量找没有得到此荣誉的同学们发言。同时,我个人也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冬天参加升旗仪式,我总是摘掉手套,立正站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坚持不动。思想教育和教师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发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班的同学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的表现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

一年级的新生,上、下课的铃声一响便一窝蜂似的在门口你拥我挤,争先恐后地出入教室,看上去很不雅观,也不安全。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夫人在70年代曾访问中国。他的夫人参观一所小学时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啤酒瓶子放在桌上,三根筷子分别拿在三个中国小学生的手中,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把筷子放入瓶中。中国小朋友经过很短时间的商量后,三个人数一、二、三,依次将筷子放在了瓶中。总统夫人看后很高兴,赞扬中国小朋友谦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告诉周围的随同人员,她去过许多国家,这一实验都没成功,只有在中国成功了。讲完故事,我对他们说:“同学们,这三个小学生为中国人争了光,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难道我们90年代的小学生,不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美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要向为中国人争光的三名小朋友学习。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高尚,劳动能使世界更美好,劳动能净化人的心灵。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过着众星捧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年级的学生还要让家长帮着穿衣服、系鞋带。可是到了学校,他们是小学生,大家一律平等,教室的值日必须轮流做。开始他们觉得很好玩,兴致很高,可就是不会干,弄得教室满地水,笤帚满地乱扔。但我还是坚持让他们做,并告诉他们,不会做,老师不怪,因为过去没做过,以后做好了就可以了,同时赞扬他们会学着做值日了,等他们走后,我再彻底地打扫一遍。不久,大部分学生会做值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保持卫生的问题。这时我让学生自备了塑料袋,有废纸、脏物便放在塑料袋内,禁止往地上扔,不允许破坏环境卫生。

教师的行为规范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多少年来,我习惯性地进到教室放下提包便擦讲桌,然后才坐下来批改作业。上课时,粉笔、板擦从不乱扔乱放,身边的作业本也摆放整齐。这些都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因此我每带一个班,只要提到我们班的卫生和教室的布置,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会伸大拇指。

我做班主任工作,经常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观念、劳动观念、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德育工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做人。

三、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开学初,学校组织了一次“手拉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的活动。在全校的集会上,校长作了全面的动员,下午上学我们班就有5名学生带来了他们的爱心。我手握学生的捐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学生讲:“由于我们国家还不够发达,还不够富有等诸多原因,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没钱上学,没有我们在座的小朋友这样幸运。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每人少吃几个冷饮,少玩几件玩具,少去一次公园,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吧,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能幸福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向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捐款数额居年级组首位。

拔河比赛,我同样要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拔河比赛虽然是一项体育运动,但它的内涵却是力与心的较量。我给学生做了个小实验:一根小棒很容易折断,但几根小棒捆在一起折起来就不易了。我对同学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参赛的同学齐心协力,才能为班级争光。没有参赛的同学同样可以为班级争光,你们的呐喊助威会增添参赛者的力量。”比赛那天,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很多学生在家里作了小旗,给参赛同学造声势。比赛时,场上的运动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场下的啦啦队挥舞着小旗奋力呐喊助威。几个回合过后,我们班取得了年级组第一。

上一篇:大学开学典礼新生代表精彩发言稿下一篇:你好旧时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