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放风筝教学反思

2024-07-27

小古文放风筝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小古文放风筝教学反思

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篇2:小古文放风筝教学反思

——一节神话故事课中的意外收获

最近读了朱文君的《小古文教学》,颇觉受益,为给孩子枯燥的语文课增添点色彩,在讲到神话故事单元中《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中,特别出示了相关的小古文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让孩子们能根据这古文说说这两个故事的内容。没想到,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出乎意料的感到新鲜和兴趣,一向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纷纷参与,尝试着说着这个故事,不仅说得生动,还对古文中个别词的意思了如指掌。这不仅让我惊喜,原本,孩子们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小古文。我们小学教材整个六年,安排的古文只有高年级近毕业时短短的两篇,对于这样的篇幅篇幅量,其实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对古文的认知和渴望,我觉得小学阶段适当补充些小古文的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语感还是很有好处的,于是,受这节课的启发,为满足和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又在晚自习时适当的增加了曾经学过课文的小古文,让孩子们阅读,孩子们兴趣盎然,摇头晃脑的,非常热情!补充的小古文有《盘古开天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 善鬻珠也。

《大禹治水》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篇3:让小古文与课文教学相得益彰

一、以“文”解读,开掘课文的深度

【教学片段1】《夜书所见》链接小古文《秋》

古诗《夜书所见》,有的是萧萧梧叶,传递诗人寂寞的心情;有的是江上秋风,触动诗人思乡的情绪。其实何止梧叶送寒声,何止秋风动客情啊?笔者让学生用“()送寒声,()动客情”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哪些秋景传递诗人的孤独之情,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七嘴八舌,但总少了点诗意的含蓄,多了些白话的直露。于是,笔者趁机链接学习小古文《秋》: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雁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可爱者: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处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

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去掉标点读,竖列读,繁体字版本读)之后,适当解释个别词意,提问:“读了小古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秋景送寒声,动客情?由小古文联想到的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至此学生有些感觉了,吟出“金风瑟瑟送寒声,红叶萧萧动客情”“落叶纷纷送寒声,明月皎皎动客情”,吟出“寒虫泣露送寒声,江水滔滔动客情”“孤雁呜呜送寒声,炊烟袅袅动客情”。……

古诗语言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小古文,引领学生联系已有的经历,由小古文的见,搜寻隐含的忆,解读古诗丰富的内涵。这时候的“说”已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是学生与诗人间产生共鸣的催化剂,它让简短的诗句变得丰盈,让诗人思乡的情感愈加浓烈。

二、互“文”引读,夯实课文的效度

【教学片段2】《爬天都峰》链接小古文《黄山游记》

学习《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链接《黄山游记》中与课文同写天都峰高峻险的一句:“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后,师生接读。

师(引读):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古人不禁感慨———生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课文句子)带着疑问,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同样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课文句子)我爬得上去吗?怀着犹豫,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还是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学生读到天都峰的高峻险时,引小古文相映、照应、穿插于课文。教师再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创生语境,用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以声解义,反复涵泳小古文。学生在小古文与课文的双重语境中,互文互见,激活了他们对天都峰高险峻意象的想象,夯实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增厚也有莫大的益处。

三、用“文”点睛,点染结语的亮度

【教学片段3】《奇怪的大石头》链接小古文《学贵有疑》

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一文的结尾时,教师总结课文: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蕴含着大价值。这正如古人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

结尾以小古文结课,带领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进一步感悟疑是发现发明的源头,使课文的生命得到彰显,跳跃出来,点染了课文结语的亮度。

四、依“文”仿写,体会遣词的精度

【教学片段4】《金色的草地》链接小古文《芦花》

课文《金色的草地》的学习暂告一段落,小古文《芦花》在芦花漫天轻盈飞舞的PPT背景中赫然展现: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教师引导道:“轻轻读读,《芦花》跟你呢喃了什么?”学生摇头晃脑,温婉自然,反复诵读,读出了芦花纷飞飘扬的美妙意境。此时仿写小古文的火候到了:“请大家联系《金色的草地》,仿《芦花》创作《蒲公英》,来赞美可爱有趣的蒲公英。”有学生略沉思,动笔写下:“草地多蒲公英,夏日开花,一片金色。夏风吹来,花飞如金。”教师快速把它敲至电脑、投影,与学生一起推敲这首《蒲公英》。

生:蒲公英中午开花才是金色的,应该改成中午开花。

生:蒲公英飞起来的是绒毛,像降落伞,花飞如伞才对。

生:大片蒲公英开花,像满地黄金,我想把一片金色换成满地黄金。

生:蒲公英是夏日中午开花,应改成夏午开花更好。

就这样,经学生们斟酌后的《蒲公英》出炉:草地多蒲公英,夏午开花,满地黄金。夏风吹来,花飞如伞。

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仿小古文改编课文,以一种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这种形式的推敲、仿写有一箭双雕之效。写作前学生必须再去熟悉课文;写作后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对文言文有一定的感觉,感受到文言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辟之处。

五、“文”白互读,焕发课文的热度

【教学片段5】《盘古开天地》链接小古文《盘古开天地》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老师读小古文,请同学们对应读出课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小古文的大意。

师:天地混沌如鸡子。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天地开辟。

生: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生: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改编自小古文《盘古开天地》,既是改编,必然有其共性之处。文白对读,是最不费口舌的感知文意的方法,既避免了小古文说文解字的枯燥感,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他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寓言故事《狐与葡萄》等,采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都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走进小古文。

借小古文之石,攻课文之玉;借两者能链接的点,将小古文的美带到现代汉语中,将对现代汉语(课文)的感悟在小古文的咀嚼中更深入一层,充分汲取小古文与现代汉语的馨香。

参考文献

篇4: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小古文 诵读 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15

缘 起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白话文基本源自文言文,它的基本语汇几乎脱胎于文言文,它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越文言文。如何使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言文精华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如何让生动有趣的小古文在小学生的学习中鲜活起来?如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学生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我开始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索小古文的教学之旅。

一、走进课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选编了4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百字小古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辨日》。从内容看,这4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适合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少。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教材要坚持选编古诗文,并要达到一定比重——小学阶段的比重最好不少于五分之二,初中阶段则不少于三分之一。朱文君老师从2005年开始悉心研究小学文言文教学,并编著《小学生小古文100篇》。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100篇浅显易懂的、有故事、有情趣的文言短文,在小学中高年级尝试教学。小古文社团、小古文微课程陆续走进了小学课堂。

二、走进经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让学生走进孔子,走进《论语》,走进儒家文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应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少年的血脉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明清四大古典小说,能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白话文下的生活世界和文字韵味。“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悌于长 宜先知。”《三字经》可让学生浸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懂得“入则孝父母,出则忠国家”的为人准则。“沉香救母”是英雄主义的孝道,“木兰从军”则在无奈苍凉之中蕴含着她深深的孝心。学习小古文,了解之乎者也,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国学经典。

三、走进历史

小古文《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篇小古文让学生和两大诗人有了更深刻对话的机会。韩愈虽然时任高官——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但他爱才惜才。贾岛斟酌“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中是用“推”还是“敲”好时,撞到了韩愈的官队中,不但没有被惩罚,韩愈还替他定下了“敲”字。这就是学问人的惺惺相惜之情,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让学生走进三国,了解孙权、鲁肃、吕蒙三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品质,从而获得不同的启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得以老眼光看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变化。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古文记载着历史、述说着历史。让我们走进古文,走进历史。

探索

上篇 诵读之旅 一路闻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古文的一把钥匙 。古文可以高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诵;可以加上音律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朱文君老师曾经说过:小古文怎么教?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小古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一种素养。

一、 读出字正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文中多有生僻字、异读字、通假字,诵读时教师需备好学生。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哪些是第一次碰到的新字,教师要心中有数。如,韩愈的《马说》第二段中的异读字、通假字、多音字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尽”读“jìn”,意为“完”;“石”读“dàn”,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通“饲”;“见”读“xiàn”,通“现”,表现、显现的意思。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学生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课文后,学生对古文的意思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对第二次碰到的通假字,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说”通“悦”,读“yuè”,意为“快乐,高兴”的意思。这个通假字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已经学习过。在学习《姜太公遇文王》中“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中再次出现。在朗读时,可不再提醒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说”的音和义。这样,在反复中他们慢慢掌握、积累基本的小古文常识。

二、读出其义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读小古文,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停顿,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读错停顿的节奏,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句意,有时甚至会曲解文意。那如何让学生正确断句呢?可根据小古文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水平,或通过看注释来划分句子的停顿,或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把握句子的节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探讨理解。如,《学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思援弓缴而射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标出自己朗读时的停顿。结果,发现学生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思援/弓缴而/射之。”“思/援弓缴/而射之。”我让学生读课后注解,讨论字义,再自己来选择正确的读法。最后,他们确定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因为“思”解释为“想”的意思,“援”是“拉”的意思,“弓缴”即“弓箭”, “之”是指代鸿鹄。读好停顿,自然意思也理解了。小学阶段对古文的解释没有精准的要求,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好停顿,这样他们就能有所悟、有所感。

三、读出韵味

据资料记载:古人诵诗吟文必抚琴,弦动而辞发,甚至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可见,古人吟咏诗文之快乐可见一斑。对于初学者,能快乐地玩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乐趣,也是小古文成功教学的秘诀之一。

如,支玉恒老师执教《学弈》一文,指导学生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他说: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同时,亲身示范起来。话音未落,孩子们早已开怀大笑。支老师说:“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这样。试一试,看看你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效仿老师,读得不亦乐乎。支老师说:“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学生读得更投入了。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敲开了小古文这扇门。

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趣味、韵味所在。拍手读、快读、慢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一改过去语文课堂正襟危坐、一眼一板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母语。如: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可以拍手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字一顿,排比对偶,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唱读如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这篇小古文,来个“辩读”如何?两小儿的话可以快读,表现出两小儿的焦急;可以慢读,表现出两小儿的胸有成竹;也可以一个快读,一个慢读。这样的读,就能读出不同的节奏,读出不同的韵味,读出不同的心境。没有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可读、可吟、可唱。小古文的教学,不提倡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我们主张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提升自己的古文素养,最后内化成自身语言的一个部分。

下篇 创作之旅 一路留香

如何让“写”成为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另一个快乐王国呢?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玩”。让孩子们“玩”着写小古文,以游戏的心态、浪漫的情怀、诗意的感觉、自由的方式参与其中,这样就能激发孩子读小古文的兴趣,鼓励孩子读小古文的情怀,分享孩子读小古文的成果。概而言之,“写”是为了促进“读”!

一、在仿写中起步

仿写教学,我从朱文君老师编著的《小学生小古文100篇》第一课“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开始。在明白了“汝”“吾”的意思后,我引读前两句“操场上,打篮球——”话音刚落,学生们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

“操场上,打篮球。汝扣篮,吾抢球。”

“食堂里,去吃饭——”

“食堂里,去吃饭。汝盛饭,吾打菜。”

“公园里,拍皮球——”。

“公园里,拍皮球。汝一下,吾一下”。

……

学生们意犹未尽。

学了第四课《荷》,学生们又跃跃欲试。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梅》(丁紫嫣)园中种梅,寒冬开花,或红或粉。其梗挺立。其叶船形。

《郁金香》(徐霖)家中郁金,春节开花,或粉或黄。其梗直立,其叶形长。

……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仿写:“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 !”

学生无尽的想象说话把课堂带向高潮。

“皎皎兮如明月”

“潺潺兮如流水”

“依依兮如杨柳”

……

在创作中,学生自我陶醉,俨然来到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时代,感受到小古文学习的快乐。

精准、简练、语韵是小古文创作的特点。虽很短小,却若桂花,香味四溢。

二、在创作中起航

2014年10月学校成立小古文社团。2015年2月,我把学生带到大操场,让他们用心感受春的气息,用小古文带给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一篇篇小古文让我惊喜不已,春天真的如约来临了。

《春》(潘雨轩)春如小孩,汝走吾追,小草露头,柳枝绽芽;春如姑娘,汝娇吾俏,桃花如火,杏花若霞。

《桃花》(黄宁)墙角一桃,花开欣望,或火或粉,向阳露笑。东风吹拂,花枝摇曳。落红缤纷,美哉美哉。

……

2016年2月,我们已一起走过18个月,开学后的第一次社团活动,我出了《吾子好友》一题,学生们边写边发出笑声,其乐无穷。

《吾子好友》(张亦然)

吾之好友者,赵禺也。其乃新昌人也。

其身材略偏矮小,而行之敏也,健步如飞。或称之为“矮者之傲也”。

其爱学犬吠,但惧之也。但闻犬吠,必避之,恐其伤人也。不仅为犬,骆驼亦然。一日,吾与其俱骑驼,吾之驼舐其脚跟,禺大叫而避之,吾笑之曰:“汝何惧驼也?”对曰:“吾惧其食吾!”

吾之好友者,赵禺也。

孩子能不能写小古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经典文化植根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像李振村先生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困惑

时间的沉淀,古文的醇香;静静地思索,默默地探寻。静静地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寻小古文诵读与创作,快乐并忙碌着,收获并思索着,这是我对小古文教学的感受。我想:只要给予孩子时间,给予孩子乐趣,小古文将是他们最美的养料、最有力量的源泉。我们应在儿童成长中最为适宜的时间,把经典国学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田。如何让小古文教学走得更远呢?

一、如何让所有语文教师会教古文

小古文教学越来越被教育界关注。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增加古诗文的篇目,中高考的分数比率也大大提高。各学校纷纷组织了“小古文社团”,开发“小古文微课程”。如果要全面推开,就会对教师的古文修养提出一定的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行吗?如果教学不得法,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如何让所有语文教师爱上古文、爱教古文、会教古文,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二、小古文与初中文言文的对接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经典小古文都是7到9年级的文章。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古文功底。这些内容短小、情节有趣的篇目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初中是学好还是不学?

朱文君老师说:“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教师最大的创意空间。小古文里有一个大世界。”文言文是白话文的源头。没有文言文,汉语的天空就没有星光。小古文路上,我们一起前行吧!

篇5:小古文教学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篇6:教学反思《古文二则》

学生五年来学了不少古诗,但是古文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学习是难点,我着重抓住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让学生加以理解。然后让学生试说句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则古文,我在课堂上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为了引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还向学生介绍了《爱莲说》,虽然对五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但是我让学生们利用两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反复朗读,学生们竟然背出了这篇古文,并喜欢上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篇7:小古文《雪》教学设计

原文: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教学目标:

1、学习小古文《雪》,能够流利诵读,并试着背诵。

2、打节奏读古文。

教学重点:

学习小古文《雪》,能够流利诵读。

教学难点:

试着背诵小古文。

教学准备: PPT制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雪景,导入。

1、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雪。

2、出示雪的图片,学生欣赏。

二、学习《雪》

1、出示句子“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1)出示生字:冬、脱、阴、群,认读生字并组词。

(2)教师教读,逐步指导学生连续流利诵读出来,最后能成句朗诵出来。对句子不可以做讲解,只针对学生主动提出的质疑处,进行简单解析。

2、出示图片配诗句:“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通过图片雪夜,观察北风寒冷,大雪纷飞,进而理解句子,达到朗诵流利的目的。

3、出示句子:“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1)出示生字:晨、屋、观,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出示图片,感受银白世界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最终能够流利诵读句子。

4、出示整篇古文,学生流利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5、以拍手的形式,学生练习边拍手边诵读古文。小组进行展示诵读。

篇8:小古文放风筝教学反思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与小古文《司马光》 整合阅读教学片段为例,在拓展古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这篇课文用三个自然段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一共134个字。古时候有一本叫《宋史》的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却只用了42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区区42个字来讲这个134个字的故事的。

2.( 出示小古文《司马光》) 听录音朗读,自由练读,分句读。

( 1)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

1指名读。

2你能找到课文中和这句话意思一样的句子吗?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玩。

( 2) 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

1指名读。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到吗?

2交流———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去找大人。

( 3) 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1你能自己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你真聪明,课文里就是这么说的。

2指名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3.小朋友可真厉害 ,把这古人说的话都弄明白了 ,要是哪天穿越了,也就不用担心语言沟通问题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学习对应的现代文课文,再读小古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 1) 降低阅读难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现代文翻译,就可以在读小古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小古文的难点。

( 2) 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 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小古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苏教版课文中,可结合小古文教学的课文不止《司马光》这一课,还有很多,例如《学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 等,在学生刚接触小古文之时,均可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小古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上课伊始,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小古文原文,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小古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小古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小古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引领研读,感悟小古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显小古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小古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小古文教学必须发挥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小古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小古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篇9:让小古文与课文教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古文 课文 读写 链接

经典小古文,宛如美酒,醇香而味久。不与它碰撞,是多么可惜!“一课一小古文链接”,笔者的策略是找到小古文与课文相链接的点,链接与课文内容或形式密切相关的小古文,打破一节课啃读一篇小古文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空间,借小古文(以下标题简称“文”)之石,攻课文之玉:开掘课文的深度,夯实课文的效度,点染结语的亮度,体会遣词的精度,焕发课文的热度。

一、以“文”解读,开掘课文的深度

【教学片段1】《夜书所见》链接小古文《秋》

古诗《夜书所见》,有的是萧萧梧叶,传递诗人寂寞的心情;有的是江上秋风,触动诗人思乡的情绪。其实何止梧叶送寒声,何止秋风动客情啊?笔者让学生用“( )送寒声,( )动客情”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哪些秋景传递诗人的孤独之情,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七嘴八舌,但总少了点诗意的含蓄,多了些白话的直露。于是,笔者趁机链接学习小古文《秋》: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雁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可爱者: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处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

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去掉标点读,竖列读,繁体字版本读)之后,适当解释个别词意,提问:“读了小古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秋景送寒声,动客情?由小古文联想到的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至此学生有些感觉了,吟出“金风瑟瑟送寒声,红叶萧萧动客情”“落叶纷纷送寒声,明月皎皎动客情”,吟出“寒虫泣露送寒声,江水滔滔动客情”“孤雁呜呜送寒声,炊烟袅袅动客情”。……

古诗语言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小古文,引领学生联系已有的经历,由小古文的见,搜寻隐含的忆,解读古诗丰富的内涵。这时候的“说”已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是学生与诗人间产生共鸣的催化剂,它让简短的诗句变得丰盈,让诗人思乡的情感愈加浓烈。

二、互“文”引读,夯实课文的效度

【教学片段2】《爬天都峰》链接小古文《黄山游记》

学习《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链接《黄山游记》中与课文同写天都峰高峻险的一句:“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后,师生接读。

师(引读):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古人不禁感慨——生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课文句子)带着疑问,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同样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课文句子)我爬得上去吗?怀着犹豫,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还是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学生读到天都峰的高峻险时,引小古文相映、照应、穿插于课文。教师再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创生语境,用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以声解义,反复涵泳小古文。学生在小古文与课文的双重语境中,互文互见,激活了他们对天都峰高险峻意象的想象,夯实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增厚也有莫大的益处。

三、用“文”点睛,点染结语的亮度

【教学片段3】《奇怪的大石头》链接小古文《学贵有疑》

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一文的结尾时,教师总结课文: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蕴含着大价值。这正如古人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

结尾以小古文结课,带领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进一步感悟疑是发现发明的源头,使课文的生命得到彰显,跳跃出来,点染了课文结语的亮度。

四、依“文”仿写,体会遣词的精度

【教学片段4】《金色的草地》链接小古文《芦花》

课文《金色的草地》的学习暂告一段落,小古文《芦花》在芦花漫天轻盈飞舞的PPT背景中赫然展现: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教师引导道:“轻轻读读,《芦花》跟你呢喃了什么?”学生摇头晃脑,温婉自然,反复诵读,读出了芦花纷飞飘扬的美妙意境。此时仿写小古文的火候到了:“请大家联系《金色的草地》,仿《芦花》创作《蒲公英》,来赞美可爱有趣的蒲公英。”有学生略沉思,动笔写下:“草地多蒲公英,夏日开花,一片金色。夏风吹来,花飞如金。”教师快速把它敲至电脑、投影,与学生一起推敲这首《蒲公英》。

生:蒲公英中午开花才是金色的,应该改成中午开花。

生:蒲公英飞起来的是绒毛,像降落伞,花飞如伞才对。

生:大片蒲公英开花,像满地黄金,我想把一片金色换成满地黄金。

生:蒲公英是夏日中午开花,应改成夏午开花更好。

就这样,经学生们斟酌后的《蒲公英》出炉:草地多蒲公英,夏午开花,满地黄金。夏风吹来,花飞如伞。

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仿小古文改编课文,以一种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这种形式的推敲、仿写有一箭双雕之效。写作前学生必须再去熟悉课文;写作后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对文言文有一定的感觉,感受到文言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辟之处。

五、“文”白互读,焕发课文的热度

【教学片段5】《盘古开天地》链接小古文《盘古开天地》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老师读小古文,请同学们对应读出课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小古文的大意。

师:天地混沌如鸡子。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天地开辟。

生: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生: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改编自小古文《盘古开天地》,既是改编,必然有其共性之处。文白对读,是最不费口舌的感知文意的方法,既避免了小古文说文解字的枯燥感,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他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寓言故事《狐与葡萄》等,采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都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走进小古文。

借小古文之石,攻课文之玉;借两者能链接的点,将小古文的美带到现代汉语中,将对现代汉语(课文)的感悟在小古文的咀嚼中更深入一层,充分汲取小古文与现代汉语的馨香。

参考文献:

[1]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2.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导言课教学反思下一篇:意大利图兰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