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2024-06-30

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欣赏习作,初步学会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习作;

2、使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改得更具体。

教学重、难点

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把它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是本堂作文讲评课的重难点。

一、回顾写作文的要求

师导入语:星期一我们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上了一堂《狼和鹿》,还写了一篇《给凯巴伯地区居民的一封信》呢!同学们还记得吗,想要写好书信要注意什么?(师板书:书信)还有你相对凯巴伯地区的居民说些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格式?想说些什么?)

二、四人小组交流,根据要求小组里评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

1、四人小组交流

2、掌声表扬四人小组里写得最棒的小朋友

3、选一篇文章进行讲评

1)听了他的习作,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2)有没有什么建议?

3)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三、学习小伙伴互赏、互评

1、找到小伙伴,互提意见

2、同学互评

四、修改

五、展示优秀习作,激励学生兴趣

篇2: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评改作文,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2、学习一些作文的基本常识,并进行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习作修改的常识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独立进行习作修改。

教学准备:学生习作原稿,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明确训练任务。(课件)

同学们,有句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也就是说一篇好文章是需要多次修改才能写成。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操作训练开始学习评改同学们的习作。

二、认识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课件)

我们要学习修改作文,首先要学习一些修改符号。平时我们修改病句的时候也学习过,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

用多媒体出示病句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删除、替换、对调、增补……)

三、总结学生习作情况,明确本次修改作文的基本范围。(课件)

1、这次习作是书信,老师很高兴,同学们都能掌握书信的格式,至于内容也能或多或少介绍一点家乡的风光和特产,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2、修改作文要从简单工作做起。这节课,我们主要从选择景物过多、语句毛病以及语句贫血几个方面学习修改。在此基础上,对怎样写好家乡,也适当提一些建议。

四、佳作欣赏并指导学生共同修改一两篇作文。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本次最吸引人的家乡(课件),指名读,说说好在哪儿?(交流)

王海祥的家乡真美啊,同学们想去吗?如果我们再有机会秋游,咱们哪也不去,就去王海祥的家乡。

2、修改习作

好,我再来看看这一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家乡的(课件)

(1)谁来读一读?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指名说)这位同学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了下来,但是,我们读完他的作品后,他的`家乡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谁能说一说?

(他写了家乡多处景点,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方面重点写一写,其他的省去,这样,你的家乡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就会迫不及待的要去你的家乡了。)

(2)再来看看另一位同学的家乡,是不是很吸引我们。(课件)

(指名读,有哪些问题,逐句看)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小组讨论,指代表用修改符号直接修改,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修改后,指名读

篇3: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生1: (朗读) ……在家里, 奶奶早就把拜祭的东西准备好了。到了墓前, 奶奶默默地把祭品拿出, 爸爸、姑姑让奶奶在一旁休息并指点就行, 我不会做, 在一旁照顾小堂妹……到许愿时, 虽然我不大乐意, 但也顺着奶奶。虽然爷爷不在, 但奶奶看到儿孙们如此孝顺, 也心满意足了。看到此景此情, 我想:长大后我一定像爸爸、姑姑那样, 尊老爱幼,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在作文里, 卢安同学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 令人感动。而陈翔同学, 用他敏锐的目光, 观察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假、恶、丑。在评析作文前, 谁先来说说写记叙文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2:写记叙文要交代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3: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

生4: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注意详略得当。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现在评析陈翔同学的作文《扫墓有感》。

生 (众) :这篇作文是以时间为顺叙进行记叙的

生 (众) :文中交代清楚了记叙的六要素

生5:题目与作文的内容不是很相符。

师: (欣赏地) 很好, 你发现问题了, 请具体说一说。

生6:“扫墓有感”应该是写怎样扫墓, 或对扫墓产生的种种感想, 可是文章里没有具体写扫墓的情况, 而是写在扫墓中所见到的一件事。

师: (微笑) 说得很好, 那你说怎么办?

生7: (部分学生抢着说) 改为“扫墓见闻”。

生8: (笑) 是的, 把“有感”改为“见闻”。

师:很好, “有感”限定的内容是扫墓, “见闻”所写的范围比较广, 既可以写扫墓的事, 又可以写扫墓中见到的事。根据“作文要有一个与题目相符合的中心”的要求, 这篇文章的题目用“扫墓见闻”适当多了。

生9:这样改题目后, 文章就详略得当了。

生10:不对的, 文章详略不得当。

师: (笑) 哦, 意见完全相反了。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理由。你们俩谁先说?

生9:我先说, 文章详略得当!他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 略写扫墓的事, 或者说几乎没写, 只写: (朗读) “……山还是那座山, 路也还是那条路。上山了, 路虽然不远, 可是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 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 因为我毕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数小时后, 我们下了山, 准备拿车回家, 这时……”

生10:是呀, 该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可是他却没有写哦!最精彩的应该是在:“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之处, 可惜他却略写了。

师: (赞赏地) 两位同学说得真是太棒了!综合同学们的见解, 我们发现了这篇作文的优点与不足!前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整体来说的, 作者是注意到了详略的问题, 详写见闻, 即停车场发生的事, 略写扫墓。后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局部方面来说的, 即停车场发生的事应该详写, 特别是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更需要重笔浓彩, 细致刻画。如在《背影》中, 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场面———

生 (众) : (全体背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师:在这个场面中, 作者对父亲“蹒跚”、“慢慢地探身”、“攀”、“缩”、“微倾”、“努力”等一系列细节描写, 表现父亲行动不便和买橘子的艰难, 爱子之心的中心就突出了。由此可见细致刻画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文章内容充实, 中心突出。现在为陈翔同学的作文, 补写“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的场面。

(分小组:讨论———归纳———整理成文, 最后选出写得好的组上讲台宣读)

生11: (朗读场面描写) 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据理力争。那中年人见情势不利于他, 就说:“上级规定的, 我有什么办法。”妈妈问:“有证件么?没有就是乱收费, 犯法的。”就这样, 你一言我两语过去了几分钟。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 听到这个价位, 便和我们家一起进行了轮番“轰炸”。最后, 中年人再也无话可说, 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你们不给钱就不能走!”说完, 他一屁股坐在车上, 跷起了二郎腿。我们这伙人中有个年轻人冲进来, 说:“你讲不讲理, 不讲理要动手了!”说罢, 又有几位年轻人走出来, 个个摩拳擦掌, 像要打人的样子。那中年人见这种架势, 吓得出不了声。这时, 有一个人慢慢地走出来, 老态龙钟的, 说:“我看这事还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吧!现在是建设文明城市, 需要我们大家协助啊!”

中年人见这位老人出来说情, 便灵机一动, 说:“我是看在这位老人的面子上, 你们走吧。”我们一拥而上, 拿了车走了。我回头一看, 那中年人也灰溜溜地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 回想起刚才那件事, 我觉得这种用拜祭先人的日子赚不义之财的人太没道德了。 (顾聪、宋冰)

师:很好,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 一方面突现了中年人不道德的思想, 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众人的说理, 表现了邪不敌众, 弘扬了正气之风, 这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正气吗?!

师: (总结) 世界是个多元的组合体, 因此, 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真善美, 明辨假恶丑, 弘扬正气, 让我们的世界多些洁净, 创文明城市正是我们迫切的需要,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化需要为行动, 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无限美好。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12:是《爱的奉献》。

师:对, 现在我们来合唱《爱的奉献》。 (以歌声作结)

附学生习作:扫墓有感 (陈翔)

清明节又要到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去扫墓。

汽车开过了拥挤的人群, 不久便到了墓地。山还是那座山, 路也是那条路, 上山了, 路虽然不远, 可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 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因为毕竟我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

数小时过后, 我们下了山, 准备拿车回家, 这时过来了一个中年人, 从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中, 可马马虎虎听出他是来收车子保管费的。他看了看我们说:“自行车收一元, 摩托车要三元, 汽车要五元。”待他说完, 我睁大了眼睛, 心想:你还不如去抢呢。家里的人便上前去评论。

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这时, 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 听到这个价位, 也和我们家人一起据理力争, 最后, 中年人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我们拿了车走了。

篇4: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作文 学生自主式 评讲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93-02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初中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可见,作文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要在作文评改上下多功夫。

一、实施学生自主式作文评改的基本步骤

1、明确内容上的批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切实、可靠、充分等。

2、明确结构上的批改,文章的开头、结尾写得怎样;过渡与照应安排如何;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意思是否连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等等。

3、明确语言文字上的批改,包括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文格式,书写等方面的批改。对那些错别字,不规范的繁体字,简体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等等。

二、课堂点评,给学生惊喜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秀作文,随时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秀作文,我就会在全班朗读。在朗读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知道教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写出本篇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它的学生则心神向往之。例如:我布置了一篇以“感受生活”为话题的作文,第二天在批改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篇佳作。此文写的是本班的一位同学在足球场上腿被踢折之后,他的父母每天背他上下教学楼。这位学生对这位同学伏在母亲背上的笑进行了细描细绘,因为他知道他沐浴在爱河中。我朗读完这篇作文之后,学生为之动容。这就是一场无声的心灵对话。课堂随评之后,又有几位学生自动重做了本次作文。在一次记事作文的训练中,其中有一篇寫的是本班的一个学生在上课中突然犯病,此病须平躺,老师为他脱衣垫在冰冷的地上,同学为他脱衣盖在冰冷的身上,让文章达到表达情感的高潮。我读完之后,教室同样是一片寂静,但传来那位同学的啜泣声。这就是文章的魅力所在。通过对作文的随改随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也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当面个别评,与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写作也是如此。老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寡然。我每次对学生的个别评讲都作了详细记载,把每一次的作文得分等级登在记分册上,因此哪些同学还没有当面评讲过便一目了然。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评讲当成是一次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先是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以给学生成就感,然后再将文章的不足一一指出,和风细雨化着甘露以润心田,每一次的当面评讲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四、评文评人,自评自改

我们说“文如其人”,那是很高的境界,但是在初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学生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有的看法非常偏激,我们就要教他们辩证地看问题。一篇作文练不出好的写手,一次作文评讲讲不透彻,我们要将专门的作文评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穿针引线,才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一个学期可让学生自改作文一到两次,让学生从高处来俯视自己的作文,进得去也要能跳得出来。自评前讲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对书写、文意、思想内容、语言作自我评价,再自荐优秀作文。自评自改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要抽查部分学生自评作文的情况,然后作适当的点评。

五、学生互评互改

这种课型是指学生在教师评讲的基础上,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可操作性强。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的作文打乱分发给每一个学生(本人不批本人),按照老师评讲文章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评讲完毕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注意到好、中、差的结合,以好为主)在班级宣读,加深印象。这种评讲课的好处是:让学生动脑动手,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热爱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进一步锤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掌握章法等方面的能力。当然,这种评讲课是以教师做大量的辅导工作为前提的。

六、教师点评

作文本收回以后,老师的任务是通览学生的作文,一方面,判断学生作文的达标(本次训练目标)情况;同时,根据学生作文的综合质量给个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文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因为学生有自然的“向师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中的毛病有个大致的了解,便于以后的作文辅导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最后一环尤其要务实,否则,老师以后的辅导会带有盲目性。需要说明的是,我强调的“务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需要额定数量的边批、总批;而是在需要的地方写个边批,或在文章末尾写个总评,也可以是个分数、或是个等级。另外,这一步骤之所以放在课后,主要是不想约束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大胆的改、放心地评,充分展示学生的见解;不至于让老师的先入为主的评价影响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大有好处。

篇5:语文老师作文评讲课的教学心得

第三次月考上周已经结束了,但由于我先讲了《寓言四则》,所以作文的讲评到现在我才抽出时间来。在又通改了学生的考试作文后,我上了一次这样的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我们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难不难大家心中一定有数,听其中一个学生跟家长狂喜的表白,‘我们老班未卜先知啊,开家长会的时候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四个批改作文的老师在统一分数之前也这样密谋过,‘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有话可说,应该允许出现满分作文。’可是,同学们,现实是什么呢?作文最高分是45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一脸沉静,同学们也满脸失落。

“同学们,那是因为我们的作文审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我说

于是,我读了一下作文写作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次作文突出的问题:选材问题。大多数同学只是将自己与老师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象罗列出来,并没有具体的事件,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有事件的就一定生动吗?接着我读了薄若天同学的一篇作文,开头段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我是一块有棱角的石头,那么您就是那万物中最亲和的东西——水,您用水来包容我那锋利的棱角,这是一种爱的包容。下边对应的事件是我小时候经常靠着妈妈的肚子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结尾用了考试中前边阅读短文中的一句话“毕淑敏说过,‘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出来的精品。’您就如那老艺人,我就如那精品,注入了您无数的心血,成为了精品。您又如那水,而我如那块石头,您包容了我的缺点,并加以打磨,使我变得光滑如玉!妈,我爱您……”可以说作文开头段点明了文章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指向: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作文要求语)。

这是非常简洁形象的开头,一个漂亮的文章开端。文章中间运用了人物的对话描写,活脱脱呈现出了一个天真稚嫩萌得可爱得不得了的小女孩儿的生活画面,事件叙述的也挺生动;结尾呢,巧妙地引用了阅读短文的语句,学以致用,马上进入了生活的情境,与自己的表达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与开头的点题句完美的呼应,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但是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读完这篇作文后,我请大家评判,同学们一下子听出了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出现了问题,事件的选择指向性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又读了另外一篇也用了生动叙事,并且巧妙地加入了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文章。学生听完连连点头,似乎是大有所悟一般!看来,选材紧扣作文要求中的主题要求这一点,他们是明白了!

接着我又读了作文要求中的另一句话:进入初中已经两个多月了,你一定很想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并提示大家关注作文题目中的人称:——,我想对您说。

板书:写作指向的对象。

这个题目中的对象是指向谁的?“您”告诉我们倾诉对象应该是长辈,而倾诉内容提示中除了师生之间、家庭之间,却还提到了“同学之间”,怎么处理,你与您的人称关系呢?

接着我分析了写作指向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把长辈当作倾诉对象,倾诉内容则可以涉及到自己与同学之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沟通的事件,表达出你对家长或老师的某种求助、信任或感激之情;一是这矛盾直接就出现在你与老师、家长之间,你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才把原来的事情还原并做一个真情告白的,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就是对师、长的误会解除之后的愧疚、感激、感动等情感。

至于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外展结构形式,大家都倾向于书信体,接着就又点了一下书信体的标准书写格式。

最后,我请同学们听了我刚刚录制的关于向《雅舍小品》学选材的一期节目,加深了学生对作文要求中审题的意识,并再次明确了什么是精准的选材,什么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安排选材。接着安排了一节作文达标写作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44分左右的作文。

讲完这节课,我仔细想想,如果在要求完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微话题:44分的作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肯定就会想得更周到,他们还会关注到书面的整洁,写作结构的完整,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恰当而合宜的经典语段的引用等。这样的话,这节作文课不仅做到了点上的强化训练,还做到了面上的指导,这节作文讲评课就更高效了。

这节作文评讲课用了一课时,但是在重新翻阅批改这次考试的作文寻找问题的时候,我却用去了两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看来,一切对症下药的药方非得有望闻问切的工作做铺垫才行,而且,目前看来的药方开是开出来了,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没得到解决呢,我只有收到他们二次的创作之后,才能得到科学的论断。不过相信有这样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提高。

篇6:作文评讲课教案

评讲目的

1、通过作文评讲,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

2、通过作文评讲,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

3、通过作文评讲,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评讲过程

一、导入

回顾作文题及作文要求。

水的性格——灵动,山的性格——稳重。水的灵动给人智慧,山的稳重给人敦厚。然而,海水的灵动却始终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四季变换着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分析作文题“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这一篇材料+话题作文。材料中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这指出我们思考的起点与方向。同学们也以调遣自己思考世界的材料,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理可议,也有景可状。当然,思考要见深度,要见新意,也确乎不易。

这个作文题类型兼而有之:既可说是关系型,也可说是观点型,还可说范围型。话题内涵深刻丰富,语言表达优美典雅,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与哲学气质。

材料中,“山”、“水”中包含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水、灵动——沉稳、水的灵动——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四季的变换。透过材料表象,我们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灵动与沉稳”“动与静”二者的和谐统一。

1、无论是“水的灵动”还是“山的沉稳”均可作以下三个层次的解读: 自然意义上的山、水;

2、由自然界的山、水而推及人事、性情、道德、文化意义上的山水——古今中外有关山水的文化积淀极为丰富;

3、撇开山水,提炼出哲学意义上的“稳中有变、动中有静”这样的话题。“稳”与“变”,“动”与“静”是哲学中两对矛盾统一的范畴,可以藉此展现考生思维深刻的辩证性。这主要取决于三条:

一是从“山”与“水”的地位与内涵出发,写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或者拓宽“山” “水”外延,写自然、环境对人的熏染;还可以赋予“山”“水”以比喻义,如不同文化对人的作用等。

二是思考“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区别。二者都是山水给人的影响,而且都是积极影响,关键的是要想到“区别”,要注意“沉稳”与“灵动”的辩证性。

三是确定一条主线,明确思考中心与重点。“山” “水”作用是多方面的,“灵动”、“沉稳”是话题中的两个关键词。这三条,不一定全部做到,突出一点即可让你的思想篝火明亮起来,看你选择哪一个切入点,依照哪一条思想线索组织材料。如“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王维、李白、谢灵运„„)”等等皆可。

从深层意义上而言,此话题主旨是“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变”与“不变”的结合。话题中的“水”实指“灵活善变而又非轻浮”的人生状态或态度,而“山”则暗含“立足现实遵守原则而又不呆板” 的沉稳人生状态或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像“山”又要似“水”,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那么山水相映,是多么美的人生。

三、问题分析

1、以话题为题目,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此次写作中,我们班一半的同学将话题直接当成作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同学们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已用:使用适当修辞——邹瑞莲《母爱如山 父爱如水》、苏镇伟《人生山水画》

设置悬念——苏宝华《把草帽摘下来》 另外:使用哲理性语言——《坐在棺材上看风景》

化用古诗词、历史素材、文学素材——《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2、错别字、语病。(1)“的”“地”两个结构助词的混用。

“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

“地”表示它前面的词语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2)错别字,成语或熟语的错误和误用。错别字——“旋涡”、“舞支”

成语——“一无技长”、“功无不克” 同学们在平常写作中应该注重一些字词的正确写法,及时纠正自己的字词错误。(3)标点符号的错误。

同学们在作文中以一点代替死句号,甚至逗号。标点符号的错误在高考中两个扣一个。高考中即使是一分,在省内的名次也要差几百,甚至几千名。因此,同学应该及时改正自己写标点符号时偷懒的毛病。

3、书写混乱,语言匮乏,思路狭窄。

这次作文,一些同学可能是下笔之前未先谋篇布局,对作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使整篇作文思绪混乱。有的是前后观点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是中心模糊,思路混乱。

三、佳作欣赏

1、宣布此次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同学。

林鹏辉《灵动与沉稳》

邹瑞莲《母爱如山 父爱如水》

肖阿玲《沉稳与灵动》 李丽《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王宾宾《山水悟》

汪爱萍《坚守 激进》

王宝强《沉稳因灵动而壮观》

苏镇伟《人生如山水画》

2、请几位同学朗诵自己的佳作的片断,并简述构思过程。

五、片断欣赏

文化的性格

万物皆有性格,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文化亦应有其性格,但文化的性格是什么呢?是水的灵动还是山的沉稳? 一直向往只身前往大西北,在朔风呼啸中追逐那消失千载的驼铃声;一直向往着能独自下江南,在月光盈盈风拂芭蕉的夜晚,漫步在退思园的小径上,贪婪地呼吸着晚风送来的檀木清香。旅游胜地、名山大川不可胜数,我之所以选择朔风呼啸的大西北和草长莺飞的江南,是因为我认为只有苍凉悲壮的西北文化与轻盈灵动的江南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性格。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乐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则是悠扬嘹亮的唢呐。求之于人物,若江南文化是溪边濯(zhuó)足的浣(huàn)纱女,西北文化则是鬓发染霜的牧羊人;若江南文化是活泼伶俐的黄蓉,西北文化则是端凝厚重的郭靖。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朵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西北文化则是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江南文化若是温飞卿的鲜艳浓丽,西北文化则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江南文化如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西北文化则如烽烟滚滚的战场杀伐;江南文化若„„西北文化则„„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致于太单调,太寂寞。

我终于明白了。

文化的性格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二者如鱼戏水,恰合无间,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请同学从作文主题、写作角度、写作手法等方面对这两篇作文进行评价。

第一篇【点评】:本文开篇即由山水的“性格”契入“文化的性格”这一耀眼的主题,起笔不凡,颇有“凤头”效果。主体部分巧妙地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作行文的支点,从自然、文学、音乐等方面极其“灵动”而充分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灵动”与“沉稳”的丰富内涵。全文援引自然从容,意象选择鲜明典型,行文一气而下,显得文思飘逸,才情飞扬。

篇7:一堂作文评讲课

薛法根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众笑)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下课】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后感

薛法根

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如此,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就很有限。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而滤去那些正确的废话。课前,我常常会翻阅学生的教科书,查看学生的预习状况。这一次,我发现许多孩子将词语的意思,语段的含义,乃至文章的结构、写法等都一一作了标注。细问才知道,孩子们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内容之详尽较之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多的信息,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教师的智慧,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初次教学议论文,必然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常识,而学生已经通过课外资料读懂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努力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我在课堂上有了下面的四问:

一问: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学生早已领会。但是读完课题,我问学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学生都说“相信”;再问,学生还是说“相信”。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学生往往以为教材中、课文中所写的都是正确的知识,是应该学习的,从来少有怀疑和追问。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良民”,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公民”,也与本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想背离。如果我们的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却未能产生一个怀疑的问题,未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离真正的教育“真理”越来越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者是一种悲哀。在课尾,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事实来论证的判断。教学,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似乎更为重要!

二问:你了解吗?

学生凭借课外资料,已经大体上理解了文中词句的意思。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见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 然而,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词语,特别是耳熟能详的成语的出典,未必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学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必然失去教学的魅力。我问学生:“你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吗?”学生从未想过一个成语还有好什么来历,所以凝神静听。我联系刘禹锡所作的诗句,给学生讲述了“司空见惯”的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而这,比理解词句的意思显得更有意义。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

三问: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然而,却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不教,就很容易从文字表面滑过去。教学中,我提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最重要的过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间接,这有别于散文等感受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如果错位,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试想,用体验、感受的方法去阅读议论文,那就会让学生找不到阅读的方向。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学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觉得什么。但细细推敲,就发现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矛盾。而发现这样的矛盾,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力,必须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是很难有所发现的。教师不这样想,学生自然就不会这样去思考。只有教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学生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其实,这并不矛盾,是一种辩证法。如此教学,学生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就能进入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篇8:提升作文评讲课的有效策略

1. 多找“亮点”酬辛劳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在批阅作文时,依据作文评讲课上的几个环节,每次评出认真完成作文的十到三十名的同学上“榜上有名”,两到三篇“佳作亮相”,二三十学生的佳句佳段上“片断欣赏”,可在评讲课上表扬交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们的想法和写法。写作起步时的成功,哪怕是极微小的地方,也对他们未来的写作心态产生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当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其中的每一个“亮点”,在“可圈可点”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褒奖,扩大表扬面。若过多指责,求全责备就会适得其反。作文评讲立足于爱护、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指出问题的同时重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学生稍有亮色的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他内心愉悦,从此可能端正写作态度,产生写作兴趣。

2. 批阅修改重实效

在作文评改和评讲的环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详批还是粗批,师批还是生批,自批还是互批都要教师斟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教师的批阅起真正的示范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自批、互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样的批阅形式结合,不仅灵活,而且富有实效。

我最感成功的“互改”做法是:(1)教师先行。学生用作文稿纸誊抄需互改的作文,隐匿习作者的姓名,每四到六份一装订,依次编号。教师先匿名批改好各小组习作,在自己的作文批改簿上分组做好记录,打好印象分,为师生共同点评,提供事实依据。(2)学生训练。教师提出要求,四到六人一组,先每人初改一遍,从大处着眼找出需修改和提高的方面,并打出印象分;再突出一篇着眼字词句的修改,指出优缺点,从而使互评更客观公正,为作文评讲交流提供切实的依据,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比单纯自改更主动更踊跃。(3)交流展示。教师和小组代表先将需评讲的小组作文两个印象分写在黑板上,“英雄所见略同”时学生欢呼;若分值“出入”较大,再议,学生会对作文要求有更明晰的把握。合作学习的目的还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佘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习,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互评中,珍视学生的劳动,教师要珍惜学生灵感,保护学生改评同学作文的热情。交换角色,学生当当“小老师”,也能体会语文老师的甘苦。

3.“成功感言”促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曾明确指出,情感具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同一个人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状态下,其活动张力强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差距。当情绪高涨时,他会全身心投入进去,锐意进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直抵预定目标;情绪低落时,他缺乏勇气和耐力,稍有阻力,便畏缩不前,甚至半途而废。评讲后要求学生写“写后感”,叙写成功经历,分享成功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写后感”上展现较强的表达沟通与分享的能力。这些“成功感言”对其他学生的触动很大。凭借学生自己艰辛笔耕的材料进行评讲,学生有贴肉之感,这样的讲评课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等能力,效果有时比学范文还强。

4.“教师试笔”共分享

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试笔”环节令学生最为兴奋。本学期,根据学年初制定的作文教学计划,要求写人物要传神,表现人物特点,我把我的下水文《我的三妹》与学生交流。为引导学生“惜福”,我出了话题作文“感悟幸福”,把“我的职业幸福感”征文,从教25年来的《爱的追求,幸福相随》与学生共勉。平时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除了谈心外,我觉得书面交流也会更能让学生所接受。前不久,我校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病逝。初二时,她是我班的学习委员,虽然重新分班,她已不在我班,当我们得知她的厄运,难过之余,同时想为她做点什么,自然是谈心。书面交流最佳。一周后我给她送去了近3000字的一封信:列举了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在厄运中成长,在奋斗中自强不息,并联系现实生活及读过的文章。我曾教过女作家宗璞《紫藤萝瀑布》,在写作背景和宗旨上大做文章,她的弟弟才华横溢、英年早逝,做姐姐的老是将悲痛压在心头,后来触景生情,发出了充满哲理的感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女作家彻悟了。这封信送到她手里,对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材料,我想会激起她的共鸣,使她能迅速摆脱苦痛,磨砺意志,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真情源于真心的撞击和交流,实感生于实事的触发与反思。作文有效教学强调作文的个性化和情感性。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生命,因为惟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

有了教师的有效“作为”,伴随生活的召唤、成功的激励和写作氛围这一“磁场”的支持,学生写作信心倍增、兴趣增强,能有效保持创作动机的高位状态,进而保障写作心理的良性循环,撰写出一篇篇精美的华章。

参考文献

[1]于漪论文全集.

篇9: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之作文评讲课

关键词:翻转课堂;作文评讲;提示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128-1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

1.学生习作情况分析。

提前布置学生写一篇以“争论”“争论”“讨论”“辩论”等对话形式为主题的习作,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掌握学生写对话时的提示语使用情况。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基本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基本写清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说话时的内容、语气,但对提示语的使用还很单一,不能做到准确、灵活地使用,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写对话时的常用提示语用词,学会灵活恰当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除了人物的直接语言之外,怎样用提示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精彩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根据教学视频,初步了解、掌握对话中提示语的使用技巧,再通过课堂讨论、练习,能欣赏同学的习作中提示语使用的精彩之处,找出自己习作中提示语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2)教学难点:教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学会灵活使用提示语。

5.教学方法。

先讓学生在课前对照自己的习作,观看教师精心录制好的微课视频,自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学习笔记;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组织学生按小组,共同讨论,相互合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向教师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最后选取代表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学生初步习作练习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要将学生习作中优秀的案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都搜集起来,再把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课件的制作要做到色彩和内容相互衬托,争取做到生动形象、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搜集一些含有“说”的意思的词语和课文中的有精彩提示语的片段,还要设计一些只有人物语言,没有提示语的片段,以及一些提示语使用不当的片段,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用。

(三)视频录制

这节作文平讲课可以采用最简单的运用CS录播软件,教师边播放PPT内容,边用收音话筒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再将录播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整,最后生成视频即可。教师一般不必在视频中露脸,只要录制声音就行。视频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录制好后,教师将视频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学习。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到学校的学习资源库中下载观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随时暂停、重播、快进、跳过等操作。需要记录笔记时,就可以暂停,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重复播放,简单的部分还可以快进或直接跳过。视频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老师预留作业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二、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效果检查

1.你欣赏到了班里哪些同学的优秀习作?他们的习作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习作表达,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精准的提示语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同学们的习作中,写对话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大量地用“说”字不好?

【设计意图:前后对比,体会用这样的提示语会显得单一,不利于情感的表达。】

3.你积累了那些含有“说”意思的词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词汇,感受汉语的丰富多彩,为修改自已的习作做好准备。】

4.这些语境,你是怎样加上适当的提示语的?

A.没关系的,这次没考好,咱们下次再努力就行了。

B.我们申奥成功喽!

C.凭什么你能参数学比赛,我却不能参加呢?

D.好诗,真是一首好诗啊!

E.小燕,能把你的英语学习机借我用两天吗?

5.这段的提示语使用恰当吗?存在什么问题?你是怎样修改的?

于是我大吼:“休想!”

弟弟也不罢休:“我非要看!”

“看读心专家!”我说。

“看喜羊羊!”弟弟大叫道。

“喜羊羊都看了上千遍了!”我大叫。

“我就要看喜羊羊!”弟弟大吼一声。

“闭嘴。”我用十万分贝大叫了一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灵活使用不同的提示语。】

(二)小组合作讨论,修改习作

1.合作寻找作文中的典型“说”字病句子,商讨修改方法。

2.尝试不带有“说”字意思的提示语句子,体会不用这样的词语,也能把说话时的语气神态表达清楚。

3.自己修改后,再由同学相互修改,遇到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提示语的水平。】

(三)展示修改成果

学生修改后,选取代表展示修改前后的句子,通过对比,体会灵活使用提示语的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精彩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体味成功的喜悦。】

篇10:我的一次作文评讲课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同学们请看今天的第一个板块‘榜上有名’!”我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打出“榜上有名”四个字和一串姓名,同时大声念了这些学生的名字。

我说:“这些同学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情真诚,而且描写真切。其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最为出色。那么,入选今天第二个板块‘佳作亮相’的同学是准呢?”我稍微卖了一下关子,在学学们猜测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朗声说道:“请周晓竺同学登台朗读她的佳作!”在学生们的掌声中,屏幕上打出“佳作亮相”四个字,周晓竺同学开始朗读她的作文。周晓竺的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因为当上了班委学习委员,她原来的英语科代表职务被班子任安排给了同桌于若玲同学,对此,非常喜欢英语的周晓竺心里特别不痛快,而于若玲恰恰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便产生了。对朋友的不满、怨恨的情绪,笼罩在两个都很善良纯洁的好朋友之间。文章中的故事没有人为的结果,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朋友真诚的愧疚。当周晓竺在朗读这篇作文的时候,学生们显然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文章念完了,学生们以他们的掌声表达了对这篇佳作的赞赏。但亮相并未就此结束,我趁热打铁,对周晓竺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文章中会有两处分别写道‘千钧的重物被吊在一根细头发丝上,在我眼前晃动’和‘我心里那个胀得鼓鼓的红气球,霎时把气放了个精光’?”

“我这是用比喻来描写我当时由紧张到松弛的心理变化。”周晓竺解释说。

“哦,明白了。——好,祝贺你!”我和学生们再一次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第二位‘佳作亮相’的是蔡峰同学。”我说,“别看蔡峰同学平时的作文好像不怎么样,但我想他今天的作文可能会打动在座所有同学的心!”

蔡峰的作文题目是《灵魂的搏斗》,写的是初一的时候一次老师收随笔,他因为没有写,便随便抄写了一篇交了上去。那天,老师评讲随笔,表扬了坚持认真写随笔的同学,蔡峰却感到了弄虚作假的羞愧和痛苦:“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此时,我紧张万分,恨不得马上下课,这可是我认识李老师以来第一次盼望语文课的下课铃!……我失去了一颗诚实的心。虽然李老师一点儿都没有点名批评我的意思,甚至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交上去的随笔是抄袭的,但我仿佛觉得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用轻蔑的目光看着我……”没有掌声,整个教室一片沉默。可能学生们的心还停留在蔡峰“灵魂搏搏斗”的战场上……

“刚才我采访了周晓竺,现在我把采访蔡峰的任务交给同学们。大家对这篇佳作有什么看法,可以向蔡峰同学提出。”我说。

我的话音刚落,胡夏融同学举手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篇佳作,我听了以后很感动。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刚才我听得很清楚,蔡峰说“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这里,蔡峰用颜色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我认为不妥当。因为,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脸发烧,但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脸和耳朵很‘红’。”

我马上问蔡峰:“你认为胡夏融同学的这个意见怎么样?”

蔡峰真诚地说:“很好,我非常感谢他!”

这时,掌声终于响起来了。

两篇佳作念完了,我小结道:“刚才的两篇文章,当然不能说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我们之所以认为周晓竺和蔡峰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仿佛知道我要说什么,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起说了出来:“真诚!”

“对!”我高兴地说,“内容真实,感情真切,是这两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灵魂!两位同学所写的事都是生活中极普通、极细微的小事,这尤其值得表扬。当然,应该说这次不少同学的作文也有这个特点。比如说,周月同学写自己为在体育课上叫同学的侮辱性绰号而感到愧疚;张萧文同学写他忘了给远方不认识的朋友寄信;崔涛同学写对母亲的愧疚;王君玲同学写自己因情绪不好却冷淡了同学;刘琛同学写自己有一次忘了给修车帅博说声谢谢;陈墨同学为那次忘了做班上的清洁而内疚;吕方继同学写自己一次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的经历,他在惭愧的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不能乱闯红灯’的道理。……这些同学的文章都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他们首先有一颗童心!”

接下来,作文评讲进入第三个板块——屏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片断欣赏”。

我说:“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这些片断,我都在作文中用红笔—一勾划出来)。在这过程中,我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断的内容并进行归类——

有的在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当时,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王磊的文具盒静静地躺在桌上。风吹得很猛,教室里的桌椅被吹得直响,我就盯着那文具盒。我知道那里面有一支很漂亮的笔,而且似乎很贵。我四下望了望,似乎没有什么人,确切地说,没人知道我在教室里。突然,风猛地一吹,只听‘吱——嘭!’,门被关上了,我一下子抓起文具盒就往地上摔,那支笔一下滚了出来。我将它捡起来,仔细观察着:我似乎看到了王磊的脸——一张因刚刚欺负我而幸灾乐祸的脸,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一下子又将它摔在地上,连同那文具盒狠狠地踩了又踩,直至看到那塑料的文具盒裂开,破了。又一阵风吹进来,我觉得心里快活极了!”(于若玲)“……我终于把她孤立起来了。我心里乐滋滋的,就像一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看犯人受罚一样。突然,她盯了我一眼,我慌忙避开了她的眼光。可她孤零零的样子、茫然的目光却深深地印人我的脑海,我急速地跑动在球场上,试图忘掉这一幕,可它就像幽魂似地紧紧缠绕着我,像一场恐怖电影令我久久不忘,将我抛入它的阴影里。”(彭莹)

有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当我听见售票员在叫乘客买票时,我紧张起来,我的心就像一台正在行驶的汽车的发动机一样,突突地跳个不停。”(黄易浩)“看着他帮我做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翻腾着感激的浪花。”(冷欢)

有的通过想像写心理:“我终于没有给她寄信去。我内疚极了,仿佛看见她一天天忙着希望到收发室去找她的信,又一次次满脸失望地离去……”(张琦耘)“我手中的笔在卷子上艰难地滑动着,那些题狞笑着,对我挤眉弄眼,好像在说:‘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起!’”(王倩芸)

有的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风还在不停地刮着,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我的心在这风雨中更显得沉重。”(卢星月)

学生们在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时,我便引导大家归纳心理描写的种种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总结出来的,使学生们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

除了心理描写,我还请几位学生念了他们各具特色的片断――

黄芪的作文首尾照应不错:(开头)“冰糖总是白如玉,可心灵为什么不能总是白如玉呢?——这是我一直不明白的头号大问题。”(结尾)“唉!为什么冰糖能够永远白如玉,而心灵却不能呢?”

张杨以一个物件引出话题:“它,一颗晶莹无假的雨花石正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故事……”

好些同学语言幽默:“因为我很讨厌我的同桌,所以不管她说什么,我都反感。比如,她说她和黄继光是同一个家乡的人。我就有意说话来气她:‘这算什么!你和黄继光的关系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她居然大真地问我,于是我毫不客气地说:‘因为我和英雄都姓黄了”(黄璐莎)“当时,我对班主任的印象特别不好。他是男的,姓黄。他可真是姓如其人。他的皮肤是黄的,食指与中指被烟熏得焦黄,一说话便露出满嘴黄牙,他经常穿的白衬衣也早已洗得发黄。总之,他的一切都似乎与他的姓分不开。”(向楠)“可能我当时‘脑子里有点贵恙’,总爱欺负他。我就像帝国主义,他就像东亚病夫。但是东亚病夫的病总会好起来的,沉睡的狮子终于站起来了。他终于愤怒了,向我这个帝国主义发起了反攻……”(汪熠)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先后有近二十个学生登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

作文评讲课的第四个板块叫“咬文嚼字”。我在屏幕上打出了我从这次学生作文中找出来的一些语句——记忆忧新恍然大吾说出真象失去连系

结果他受到严历的批评。他是一名从农村来的。

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了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自己去动手,不要老是依赖别人,这样

既使自己得到的成果自己心里也会很踏实的。

一张旧旧的车月票,早已不知去向,可留在我脑海里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我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找出这些语句的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面对这些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字病句,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最后,这些错字、病句被全部改正。

上一篇:年度品质总结报告下一篇:王家镇中心校法制教育工作阶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