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2024-07-1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精选8篇)

篇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

向)介绍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专业代码:110302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四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能够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医学。

四、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服务评价、医患关系管理、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旅游医学与健康、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共14门。

五、交流与合作

公共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教研室与海南医院评鉴暨医院质量监管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教研室,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机构及院校保持着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学院的优秀的毕业生通过学院的推荐前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深造和进修。

六、就业前景与毕业去向

主要就业单位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卫生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优秀毕业生可推荐考研、出国继续深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计划(2009版)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专业代码:110302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四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能够

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

(一)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卫生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并能够利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尊重同仁,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愿为医药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4、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严谨治学的精神;

5、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管理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以及卫生管理工作。

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够与今后的卫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3、掌握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医院管理学的新进展,科学的进行管理工作。

4、熟悉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具备一定的卫生政策素养。

5、了解卫生系统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以适应卫生系统改革的需要。

技能目标

1、掌握管理文秘、公文写作和科技写作、常用办公设备的操作和办公软件等相关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公文处理和办公室工作。

2、掌握卫生统计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进行资料收集、处理、分析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3、掌握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政策分析、绩效评估等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好的科学管理思维、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4、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达到国家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5、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或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英语分数线,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

(二)培养特色

以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沟通能力的训练,更加注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医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以及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医学。

五、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服务评价、医患关系管理、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旅游医学与健康、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共14门。

六、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

(一)课程设置

必修课31门,共2481学时(含自主学习278学时),其中通识教育版块858学时,专业基础版块1115学时,专业教育版块508学时。选修课分为三个版块,其中专业限选课14门,共528学时;特色选修版块,共8门,需修满2学分;公共选修版块,共112门,需修满5学分。第二课堂需修满5学分。

(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毕业实习:第八学期安排12周毕业实习,5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

本专业学生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1~4周在卫生行政部门,第二阶段:5~8周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第三阶段:9~12周由学生自主掌握。第13~8周为毕业论文撰写。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在校四年按教学计划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含毕业实习和/或毕业论文)合格,并达到规定的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品行操行鉴定合格者,准予毕业。在规定时间内,所修读课程及外语考试达到学校要求,且品行操行鉴定合格者,由学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学士学位。

篇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客户经理、人事专员、人力资源专员、工程物管部经理、行政专员、人事主管、行业业务主管、行政主管、行政人事助理、大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等。

篇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本研究将利用深入访谈、问卷调查、象限分析等方法,对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调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学生共54人,剔除填写不合格问卷5份,问卷有效率为90.7%。

调查实习点带教人员32人,实习点包括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齐鲁医院、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潍坊市卫生局、东营市卫生局、青岛市卫生局等共24家实习单位。32份调查问卷填写合格。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调查的每个问题分为两个维度,即对此问题重要程度的认知以及对其掌握程度。重要程度划分为五个级别,其中1表示非常不重要,3代表一般,5表示非常重要;掌握程度同样划分为五个级别,1表示完全没有掌握,3代表一般,5表示完全掌握。

1.2 深入访谈

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教师,另一部分为实习点带教人员。访谈主要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包括18名本专业的学生及16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和5名实习点带教及管理人员。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对课程安排的意见,以及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等的建议等。

1.3 象限分析

四象限分析法又称为波士顿矩阵法,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于20世界70年代创立,用于评价一个公司内部各单位的现状,从而帮助公司对其所属单位在未来采取相应对策的分析研究方法。其做法是:利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个指标作为横纵坐标,以10%作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高低分界点,从而将企业的所有产品分为四大类,即明星产品、问题产品、瘦狗产品和现金牛产品。

如图1所示:明星产品:高增长率高占有率的产品,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需要进行大量投入,使占有率进一步提高。问题产品:高增长率低占有率的产品,有发展前景,但基础比较弱,能否继续扩大占有率还不明朗。瘦狗产品:低增长率占有率的产品,没有发展前景,市场地位低下。现金牛产品:低增长率高占有率的产品,不需要大的投入,却能带来大的收入。

本研究利用象限分析法,通过学生和带教人员对课程重要程度的认知以及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将对所设课程的认知程度作为横轴,掌握程度作为纵轴,取其得分均值作为分界点,将所有问题分为四个象限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认知和掌握情况

从应答情况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基本理论知识等的重要程度较高(见表1)。从掌握情况来看,对管理学、政治基本理论、卫生学、社会学等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见表2)。

比较表1、表2可见,相比重要程度平均得分4.21而言,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平均得分(3.39)较低,特别是对于法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分偏低,平均为2.90分;另外,对其他理工科知识掌握程度也较低。

从象限分析图2可见,2-管理学知识、7-社会学知识、6-卫生学知识属于学生重视程度高、掌握程度好的;1-政治基本理论知识属于重视程度较低、掌握程度好;9-人文基础知识及10-其它理工科知识属于重视程度较低、掌握程度较低;而3-经济学知识、5-医学知识分别位于两个象限之间,医学知识属于重视程度一般,掌握程度低,经济学知识属于重视程度低、掌握程度一般;4-法学知识、8-统计学知识属于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均较低,特别是法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

2.2 实习学生带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课程的认知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

从应答情况来看,带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对管理学、法学、卫生学和政治基本理论知识重视程度较高。与学生的认知不同之处在于对法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对经济学知识重视程度较低(见表3)。

带教人员对实习学生各类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应答得分平均为3.57,略高于学生自身的评价。除去政治基本理论知识、管理学知识得分稍高,其它知识得分相差不大(见表4)。

从象限分析图(见图3)来看,带教人员对1-政治基本理论、2-管理学、6-卫生学、7-社会学和4-法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较高,从对实习学生各类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来看,其对以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好。对于8-统计学知识、3-经济学知识、9-人文基础知识、5-医学知识以及10-其它理科知识的评价上,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掌握程度上都偏低。

2.3 访谈结果

通过带教人员访谈得知,实习学生对管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法学、医学、统计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带教人员访谈同时表明,本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于灵活运用,有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通过学生访谈得知,由于本专业学生理科基础较薄弱,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相对比较吃力;而对于统计学的学习,访谈者认为理论方法的学习后只用计算器进行演练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且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访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目的上以实用性为主,而这种实用性是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为主,比如大多数学生都提出医学类课程,如临床概论、基础医学概论等没有用,学习难度大、听不懂,希望减少或者去掉此类课程。但是与此相左的是毕业生的观点,特别是通过实习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认为医学类知识在工作中很重要,不能删除或去掉,这也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另有学生提出课程设置在教学进度安排上不尽合理,专业课程如管理学、社会医学等接触较晚。

以上这些问题在教师座谈中也有显示。同时有教师表示,有的学生课堂学习功利性很强,总是以考试为目的,并不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而对于像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课程来说,很多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也是一大缺陷。

3 讨论和建议

结合各类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比较合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没有完全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知识背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离不开医药卫生领域的现实背景[3],因此,我国独具特色的以“医+管”为总体特征的课程设置构架,成为我国高校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课程设置方案,医学类课程在其中占有重要比例,部分院校的医学课程开设情况占到总课时的40%以上[4],本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生,对于一些理科课程,如医学、卫生学、统计学等知识的学习感觉吃力,但是这些知识对于本专业而言是特色,对于毕业学生而言也可以说是特长,这一点在毕业学生访谈中感觉更明显。因此需要对此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卫生学、医学类知识的教学不能按照临床医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应改变教学内容组织体系的设置安排,强化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同时应改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加计算机操作实验课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设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是医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门类[5,6]。如课程教学中虽然设置了实验教学课时,但是由于受到授课教师人数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有的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因学生面临实习考研找工作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应加强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合理安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将专业课程的授课时间进行调整,可以将专业基础课程提前,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针对学生法学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情况,应尽快促进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拟引入模拟法庭,并增加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法律法治的观念深入自身,这对于未来的管理人才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潘尔春,李平,柯雄.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要[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5-9.

[2]巩玉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56-58.

[3]沈慧,胡志,孙业桓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临床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探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269):768-770

[4]冯珊珊,王碧华,周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101-103,126.

[5]杨敬宇,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14-816.

篇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篇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1、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第三部门(ngo)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3、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4、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5、我国现阶段教育财政拨款的现状与分析

6、中国民办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8、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9、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

10、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11、“公共事业管理”定义研究

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

1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研究

14、公共事业组织与社会结构创新

15、公共事业组织与科学发展观

16、公共事业组织职能研究

17、公共事业组织环境研究

18、公共事业组织治理结构研究

19、公共事业组织管理原则研究

篇6: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

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编辑本段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编辑本段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运筹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学原理、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市政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劳动保障、社会学

编辑本段就业方向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编辑本段发展现状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按照前联苏斯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上。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

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每年向全国各地招收大量的学生,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该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细化的趋势。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分成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而且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

篇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2010届毕业生实习方案

为了加强我院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竞争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学院决定 2010届毕业生从 2010年1月 26日开始进入实习教学环节。具体方案及要求如下:

一、目的和要求

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最后环节。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热爱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充分理解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管理的技能。学生应在实习单位了解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对象、任务、性质和内容,熟悉并部分掌握其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学习与掌握处理一般的日常行政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及办公自动化的技能。并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实习工作实际,自行选题,在实习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一篇有关卫生管理理论、探讨卫生管理经验的毕业论文。

二、实习安排

(一)实习地点:河南省人民医院、一附院、二附院、三附院、新乡市中心医院、郑州科鸿公司、郑州市疾控中心等。

(二)实习时间:起止时间为2010年1月26日—4月19日,实习时间12周。(其中机动1周)在实习单位实习期间,同时做好毕业论文资料的收集和准备。4月20、21日学生返校,到辅 1

导员处报到。4月20日—6月30日在学校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办理毕业手续时间。

(三)实习方式:采取分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

(四)实习小组划分及实习地点安排(见实习分组名单)

三、实习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正晓马振江

副组长:蒋利国李新国张帆

成员:赵磊袁秀伟刘蕊余海峰王海燕

马帅鲁淑芳王冉孙翠勇

(二)分工

坚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由马振江院长、王正晓书记负责统筹安排落实实习基地;李新国副院长、张帆副院长联系、安排实习轮转,落实实习大纲,检查实习质量、实习考核等;蒋利国副书记具体组织落实学生实习小组的划分、实习动员、实习纪律、接送实习学生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实习内容和要求

(一)实习内容

1、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疾病防控中心:

根据实习单位实际情况,从医政处、办公室、药政处或医政科、办公室等部门中选择1-2个部门进行重点实习。

掌握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熟悉实习单位的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熟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熟悉组织贯彻执行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卫生条例、部署的医疗任务等。熟悉我国药品管理的政策法规。掌握行政事务承办工作,学习如何拟订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熟练掌握适应

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起草各类公文、文件,并进行文档归类收集、整理、反馈全局的管理信息,掌握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联系国家行政机关的实际,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如何作好协调工作等。

2、附属医院、教学医院:

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从医务科(科教科)、办公室、信息科等部门中选择1-2个部门重点实习。

熟悉医务科职责范围,学习如何拟定医疗工作计划和总结,如何组织贯彻有关卫生工作制度、条例和标准,如何组织调度医疗力量,指导、协调全院的医疗业务;了解各科室医疗工作情况,掌握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指标标准,协助检查各科室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进度;了解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考核情况,学习如何建立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掌握行政事务承办工作。学习如何起草各类公文、文件,并进行文档归类收集、整理、反馈全局的管理信息,如何作好协调工作等。熟悉病案管理的意义、业务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等。

(二)实习要求

1、分散实习的学生,2010年1月15之前,提交毕业实习接收单位反馈单。

2、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好实习过程记录(填写实习日记)

3、实习结束由学生写出总结,专业实习总结字数不少于3000字

4.按时参加实习单位(或带队教师)安排的各项政治业务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5.尊敬实习单位的所有老师,服从老师安排。

6.严格遵循实习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规程,不得违背或擅

自更改。

7.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作习制度,不迟到,早退,不得无故旷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得请假,因病或有特殊原因需请假时,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8.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各项活动和公益劳动,自觉保持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卫生整洁。

9.指导教师要做好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实习结束时,公正合理地评价每个学生的成绩,并认真填写成绩鉴定表。

五、实习考核及成绩记载

1.毕业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2.毕业实习成绩均由实习单位指定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3.实习结束由学生写出总结,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总结及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的总体表现,全面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并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

4.毕业实习结束时将《毕业实习鉴定表》交教学办公室存入学籍档案

六、实习安排及轮转办法(另定)

管理学院

篇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介绍

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教学活动, 仍然体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轻学的特点, 把老师放在主导地位, 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要重现老师讲授的内容, 以适应有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形式。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常常相脱节, 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动机。这样造成的结果, 使学生往往只能在与上课相似的情景下 (如书面考试时) 回想起一些概念和理论, 而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含义, 不能自主探索新的理论, 更不能在具体的事务中将这些理论用于解决无标准答案的新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培养的是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1998年教育部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 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外, 也必须具备实际的管理能力。

实际上,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 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 开设的课程常常尽可能涵盖众多领域。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 似乎什么知识都拥有, 什么行业都能就业, 但实际上由于教学缺乏系统和层次, 学生的实际技能、能力不强, 实际工作质量不高。这种情况下, 不仅学生对专业学习前景感到困惑, 社会对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

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是增强本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关键。目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采取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 并且为了体现成绩的客观性, 常常附有标准答案作为评分标准。学生能在考试时回忆起教师曾经教授的内容, 并用接近标准答案的语句表达出来, 便可以获得高分, 并不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实际技能。

这反映在学生在经过课堂讲授后普遍能理解讲授内容, 能对曾经讲授的内容作答, 但很少学生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独立思考, 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只要能听懂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 便认为上课的目的已达到, 能根据课堂内容引发其他疑问并在课后与同学、教师交流的情况非常少, 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知识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 学生上课时的思考活动是比较浅层次的,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跟着教师走, 很少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疑问;当接受提问时, 所回答的内容也大多是教师曾经讲授的内容, 只有少数学生能形成自己新的观点, 即除了记忆课堂讲授内容外, 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观点的创新,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弄清楚实践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达到什么目标才符合实践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两个方向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提出在教育中的认知目标,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知识, 即知识的识记和辨认, 即学生能以非常接近学习时的形式, 回想起一些观念或现象; (2) 理解, 即领会或领悟; (3) 应用, 指在特定和具体的情景中使用抽象概念, 把概念和原理运用于无特定解决方案的新情景中; (4) 分析, 即把信息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 (5) 综合, 指对各种信息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加工, 把它们改组成一个新的、更富有表现力的、更清晰合理的整体; (6) 评价, 这是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

实践能力, 指的是学生能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特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在上述 (1) 和 (2) 的基础上, 达到 (3) 、 (4) 、 (5) 和 (6) 的目标。实践能力是理论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实践能力不能脱离理论学习, 但理论学习本身并不能自动形成实践能力。从可以在脑中重现理论概念到可以动手解决无特定解决办法的问题, 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在面对无特定解决办法或程序的问题时, 能够探究并形成自己的解决办法和思路。可以遵循前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也可以产生自己的独创性方法。不管采取何种解决思路, 都必须是一个择优的结果。即学生能判断具体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何处;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搜寻解决办法, 将前人的办法和自己的办法进行对比评估, 最终得出自己认为最优的结果。

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理论性的环节占大多数。在讲授时, 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介绍, 即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单向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考上的惰性, 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扩展知识。但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面临随时间推移而过时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更是如此, 它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与现实状况紧密联系。几年后, 公共事业管理的问题可能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新状况、新问题涌现, 无法完全在课堂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实践能力的第二个方向, 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就是能在解题思路的指导下, 开展事务性工作, 在实际中将问题解决。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意味着有能力动手去解决问题, 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大量事务性工作的开展。大多数的事务性工作都是程序性工作, 繁琐且工作量大, 很多人认为不需要专门锻炼这种能力。事实上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 否则再好的思路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这种实际操作的能力并非人人天生具备, 尤其是高校文科类的教育缺乏相当数量的实验课程, 动手能力仍然需要通过训练逐渐获得经验并有所创新。

这两个方向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解题思维的形成是关键, 因为其优劣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质量。缺乏解决思路的指导, 事务性的操作只能是盲目的操作, 那么资源的浪费就不可避免。而事务性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任何想法都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在实践中检验原先的思路, 通过不同阶段的程序工作完成任务。忽视事务性的工作, 思维得不到发展, 主观和客观之间得不到统一, 只能纸上谈兵, 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提出解题方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包括两部分能力的培养。

第一, 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能对老师所授内容产生怀疑, 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的观点。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主动质疑并习惯质疑呢?一般来说, 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模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促使学生思考。更重要的, 是在“教”的方面, 不仅要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使学生思考问题, 而且要能让学生从质疑中得到乐趣, 得到一种正面的激励, 使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 这样的思考才是积极的、主动的, 并能延续的。这要求老师在授课时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的质疑,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以利于学生不断质疑。

如果学生一开始不习惯对老师所授内容进行质疑, 可以从同学间的互相质疑开始。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同学间互相讨论的环节, 老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也可以提出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重点是提高讨论内容的有效性, 通过互相辩论, 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不断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第二, 培养学生构建新知识、新观点的能力。学生学会如何质疑现有的知识时, 下一步是培养学生构建新观点、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可以通过定向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 也可以通过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

定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具有特定探究问题的学习, 要求教师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 在某一适合探究性学习的章节讲授中设计探究性学习的环节, 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特定问题进行没有特定答案的探索。教师首先设定某个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 引发兴趣, 如在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一节的授课中, 为了说明如何评估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提出“如何评价校内穿梭巴的使用效率”的议题。由于这个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学生会有许多感性认识, 表达感受的欲望会转化为讨论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将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的结论, 将混乱、分散的感受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说明。在完成如何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去评估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任务后, 教师可以就此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怎么办”, 与课程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内容结合起来。如果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新知识初期进行, 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如果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展开, 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有所创新。

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教师并不指定特定问题, 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议题,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选择的议题未必与课堂讲授内容密切相关, 这种探究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课堂上的探究学习受学时和研究议题的影响, 要通过课堂外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作为重要补充。公共事业是我国要大力发展的, 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育、文化事业、公共住房、环境保护等都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切, 要将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固定下来并形成议题探究的专业文化, 形成专业特色, 使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探究氛围中更好地锻炼探究能力。

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外的接触、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课外的探究性活动进行。高等教育强调自主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改变, 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仅限于课堂上。现代的通讯技术可以改善这种困境, 通过构建网络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相对网络论坛这种自由度较高的交流, 学院还可以建立定期的非正式研讨会或交流会作为强制性稍强的交流机制。教师应当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充当指导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角色。作为大学生, 一般在开始时不知如何选择研究的议题, 教师可以在课外交流时先提出目前本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总结并提出问题。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议题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新知识, 尽可能自己寻求答案, 进行系统的自学探究。对学生探究所得的一些优秀成果应予以奖励。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刊登学生探究成果的方式树立榜样作用。

四事务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还要具备事务性操作能力。事务性的操作使学生思考所得转变为现实, 也促使学生不断继续思考、探究。操作能力包括两方面: (1) 能遵循既定程序进行操作, 这样的操作主要解决常规性问题; (2) 能解决意外事件, 无既定程序可遵循而必须进行创新。事务性的操作能力不能只靠坐在书斋里想来锻炼, 必须通过实际的事务操作来获得。

学生获得事务性操作的能力, 可以从间接的渠道获得事务操作的知识, 也可以从亲身的事务操作中获得。作为一般的大学生, 从事实际事务操作的机会远比工作中的人要少,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理论知识, 也要介绍事务性操作的经验。这样的渠道有参观、讲座等, 适当地寻找实地观察的机会, 以及邀请具备实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讲授实际操作的问题, 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事务操作的认识。

但更重要的渠道, 是学生通过真实的操作来获得直接的经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的学习环节, 通过实习性的工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教学计划必须的实习环节外, 还应建立广泛的机会平台, 使学生有机会获得非强制性的实践机会。学校和学院应鼓励学生进行不列入学分计划的实践活动。除了教学计划规定实习的时间外, 尤其是寒暑假里, 可以实行非强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学校和学院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官方名义的活动中, 给学生发放实践活动必需的文件资料, 如介绍信、下乡的科技信息等, 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自主寻找实践机会。对于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 学校和学院给予其他形式的肯定, 如鉴定和评价等, 有利于学生就业所需。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事务性操作能力指的是在决策方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到社会进行实践和实习时, 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从事管理的锻炼, 学校和学院应就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项目性的科技竞赛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渠道。目前, 学生能接触的项目竞赛数量较少, 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 只有少数的项目能获得经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可以设立一些常规性的、竞赛意味较弱的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开展目的并非评优, 而是普及性的, 应尽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科技项目活动的举办可以是定期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不论哪种形式都应体现项目活动的普及性和经常性原则, 有助于形成专业的科技创新氛围。由于这样的科技项目活动价值在于通过实际的操作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 所以项目主题宜小不宜大。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有许多适合本科生研究水平的主题,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入手, 如校园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中教育管理的微观层次管理。其项目的设计、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刊物定期刊登这些项目的成果, 以资鼓励。为解决经费的问题, 可以鼓励学生的科技项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程树铭.关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73~133

上一篇:十个一实践报告陈雯下一篇:幼儿园校车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