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4-07-24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寓美于教、寓教于乐,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并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优美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80关键词:

篇2: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文献综述

前言:体育舞蹈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近年被引进我校,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并以其浓厚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满足着学生对美的心理的需要, 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体育舞蹈的健身和健心价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却是教学中忽视的环节。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部分:

美是自由自觉的,审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性和理性高度统一与自然契合的心理过程,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艺术是社会向人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艺术欣赏是大学生进行审美修养的主要形式,从事艺术活动对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的黄燕在《浅析体育舞蹈对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体育舞蹈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文章指出体育舞蹈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是一项融体育和艺术于一体的运动。它运用动作造型全面展示人体舞种的艺术风格是体育舞蹈运动重要的审美特征。所以,我认为体育舞蹈也是一项“美”的运动。它以人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表现人的健康美、力量美、青春美和形体美。无可否认,体育舞蹈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通过作者对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影响,我了解到体育舞蹈训练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打算进行详细研究。

2、在查阅了《浅谈音乐欣赏教学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作者提出:在教学中采用听、感、动相结合的“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引导学生加强艺术实践是审美鉴别能力培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认为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固然是其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体育舞蹈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听觉上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从视觉和感知觉上进行审美能力的提高。

3、姚莉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一文中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有充分的可行性, 从体育舞蹈运动的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人体美以及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作用等方面谈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 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所以我认为研究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要从①体育舞蹈的音乐美、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美等听觉方面;②体育舞蹈动作姿态美、服饰美、场地美等视觉方面;③体育舞蹈精神意境美、礼仪美、舞伴之间和谐美、师生之间互动美感知觉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总结:体育舞蹈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蕴含的美学价值是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和对身体美的塑造于一体的多种美的集合体。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通过与艺术教育结合, 美化教学环境, 讲解音乐的内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让大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利用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评价, 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内涵的有效手段, 能进一步改进体育舞蹈教学效果, 更好体现体育舞蹈培养现代学生的独特作用, 还能为其他课程教学奠定美学基础。

【参 考 文 献】

[ 1 ] 黄燕.浅析体育舞蹈对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科技信息 2012(2): 292.[ 2 ] 印亭蓉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与创作》 2008(12)[ 3 ] 王红梅, 马卫东.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研究[ J].河南教育, 2005(3): 30-31.[ 4 ] 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6): 41-42.[ 5 ] 刘丽萍, 黄帝全.高校体育舞蹈的价值观探索[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11-13.[ 6 ] 刘景裕.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期刊论文]-体育科学 2002(03)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学生的想象能力

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审美想象为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象力, 使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悟到希望和自然的神工、少年的气质等说不尽的意蕴。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美、创造美。如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 用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 用文学形象来唤醒学生的“心觉”, 以激发他们的想象, 使之形成各自的审美再现, 实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来特”, 产生“登山则情满山, 下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受。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饱含诗意的美文, 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是通过含情之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绝不限于作者直接描绘的对象。教学要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扩充, 以完成文学鉴赏过程, 真正体味作品的意象美, 而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教罢此文,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闭目聆听, 品味五幅春景图, 尽量想象画面内容, 如读到“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 无不眼前呈现出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 仿佛感觉到了它们的色香味, 其思维之活跃, 想象之丰富达到了极点。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突出的因素。教学中要采取种种手段, 使学生体会到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情感似火种,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光发热。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作品中美的形象, 蕴涵着人类的种种美好的感情。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 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厚情谊, 让自己的心步步贴近作者, 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 也是孩子的心同我讲话产生的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学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要学生动情, 教者先动情。学生人格养成的基地在课堂, 课堂上教师全身心投入特定的意境, 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 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无声的铅字就会成为有声的、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如朱自清的《背影》, 语言朴实, 但处处洋溢着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教学中我以声情并茂的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 然后分析父亲蹒跚地翻越站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时, 我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的关心等, 这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许多钟爱, 甚至有些自己本不在意的事情, 也历历在目, 使之动心、流泪、惭愧。这样在受作品感动的同时, 纷纷倾述个的情感体验, 与作者产生共鸣, 真正体味到涌动在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善美, 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篇4: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質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认识

新课改下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 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 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 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 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 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 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 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 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 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 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1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 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 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 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 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 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 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 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一、从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3、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 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4、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从训练想象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从审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其主要方法有: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从提高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章

一、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是无声的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表现社会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意境美的……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整体阅读中,我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和运用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语文教学,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第一场雪》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课文抓住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累厚这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瑞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第四段写了雪后美景,层次分明,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教学中,我用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自由吟诵,进入情境,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轻快抒情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就在这种环境下集体朗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从而触动了他们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教学时,我通达辩文析词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为了让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如:“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让学生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作词(看、画、想、问),再体会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要认真看,仔细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以保证文件准确无误)。通过课堂上对词、句的分析、交流、揣摩,学生在心目中对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生活节俭的形象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从而养成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三、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去品味书中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受美、鉴赏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一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练。诗中有很多词、句值得我们去赏析、品尝。比如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能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再品尝一下“密密缝”“迟迟归”,学生就能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咀嚼一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又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与作者同享意境中的美。

四、想,体味课文的再现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篇6:色彩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兰小闺

福建龙岩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366300 摘要:美是一种心理体验,对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一生审美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而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又是精神质量和文化修养的基础。本文以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色彩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个体元素应该如何实施,才会对整体能力的养成发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色彩教学;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也让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色彩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在人们感知美、体验美和形成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色彩敏锐的感知度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能够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科学的色彩教学,则会有效的开启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欣赏的水平,激发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小学生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设置色彩欣赏课程,扩大色彩感受范围

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初是以一种感性的认识呈现的。他们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开启着自己感受美的器官,也就是眼睛。然后发现了天的蓝、云的白、草的绿、花的红……他们带着最初对于色彩的认识进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从前的积淀对学生发生的作用远超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们直接给予孩子们美的形象,符合其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而且小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这也使得他们对色彩可以流向更加深刻的印象。

美术教师掌握了小学生独特的认知规律之后,就要把对色彩的教学延展到尽可能宽广的范围中去。课堂和书本上的色彩是不可能满足小学生旺盛的需求的,所以,教师要在美术课大的范畴之下为小学生设置独立的色彩欣赏课,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对自然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观察:四季树叶颜色的变化是怎样的?雨后七色的彩虹是怎样排列的?白雪和白云的白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丰富的色彩中,有思考的去欣赏这些色彩,通过量的积累等待质的改变。

当学生带着对色彩足够的感知回到课堂时,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转化为实践行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色彩画成一幅幅图画,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既装点教室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主题,或是自己确定主题去更换每个月的班级板报、妆点廊道等。这种主动拓展色彩欣赏范围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链接,学生对于色彩的体验就会是层次丰富、内涵深入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美术馆、群艺馆、展览馆等人文场所,欣赏中国的水墨画、西方的油画、民间的艺术品等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风格中感受色彩发生的作用,利用美好的艺术环境和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小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既有感受色彩的过程,又有表达色彩的过程,这种知行一统的教学不仅仅对审美能力产生了作用,实际上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 组织趣味美术活动,观察颜色变化过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行为能力先于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总是喜欢用图画这一载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就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综合的能力。当然,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是非常快的。美术活动的组织也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美术色彩活动多以吹画、喷涂为主;中年级初步的认识水彩,并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组合,发现色彩变化的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扎染等民间工艺。我们会发现,虽然三个年级段确定的活动不一样,但是在活动中,色彩都是以变化的动态呈现的,这对于学生辨证的看待色彩有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可以从中更加深刻的认识三原色和由此演变而出的千彩万色,这种审美的养成才是一个客观的态度。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发展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非常强,曾有研究数据显示,12岁以下的儿童对色彩的辨认能力是成人的2.5倍。而且,我们去观察色彩、去鉴赏作品,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实践行为进行强化与检验的。因此,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画,把心里真正感受到的色彩通过画笔展现出来,不必用固定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像画太阳不一定非是红色、香蕉也并不只有黄色一样。教师要清楚的是,学生画出来的色彩可以是现实的反应、可以是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想象力的结果。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渐渐长大,他们会有自己好恶的颜色,教师一定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艺术不是历史,要求真实。艺术是创造的活动,哪一种表达都有着自己的道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色彩教学就要“大撒把”,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使用颜色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用色过于单一的学生,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色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而那些用色过于丰富的学生,教师则要教育他们去平衡各个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将画面塑造的更加协调。总而言之,针对不同学生在色彩的表达中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色彩作为美术中最基础的元素,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它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审美起点和审美厚度,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完整的美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组织要素,需要精心的培育。参考文献:

[1]彭劲.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篇7: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渐渐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同时,小学生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的关注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小学生用多种身体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世上万物,让小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美的所在,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体验到美丽的魅力之处,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老师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在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好好的学习,在家长们眼中的孩子一生当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广大的学生家长都是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希望,可是小学生真的拥有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又能够有什么作用吗?小学生从小时候就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之下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小学生的家长只会片面的追求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优异的高分数,迟早有一天会让小学生厌烦整天苦苦的在题海书山当中奋斗、挣扎,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没有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努力培养所得到的。随着不断比变化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人们基本上就几种颜色的衣服来穿,而在己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穿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以及不同布料的衣服。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上存在每一件事、每一项物品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小学生也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因此,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加的离不开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美术并不仅仅限制在画画这一方面,比如说,剪纸以及沙画等艺术也属于美术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美也是和我们自身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口中所说的美不美实际上是,和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人的情感的调动以及物品内涵的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极其特别的注意将美术创作活动和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学期在各个小学当中基本上都会举行“xx文化展”、“xx绘画比赛”以及手抄报的比赛活动等等。小学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亲手制作绘画或者小手工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同学朋友。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之下在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来,又能够体会到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身边亲人和好友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起结合起来。比如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学的到《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当中所表述的画面一笔一划的画出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所学会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幅画作展现出来。这样的话,小学美术老师不仅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水平,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

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借鉴和运用需要以美术教学为基础。比如语文学科内容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具有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同时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文字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强烈的美感。而数学教学内容中线段等几何图形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数学美感。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突破美术教学本身内容的束缚,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找到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内容。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能需要像“大杂烩”一样,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理和升华,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用更宽阔的胸怀容难欢迎不同学科的内容进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三、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绘画以及工艺可以说是小学美术学习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类学习任务,这也是小学美术老师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直截了当的感受到美,长此以往下去,小学生就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一般都是先直接用眼光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美丽之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东西,而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感知训练,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将自己记忆当中最为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从而让小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日常思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小学美术老师进一步可以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8: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1 注重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 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 则显得由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 还是美术绘画学习过程本身, 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 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绘画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当然还要在绘画训练的同时欣赏优秀的作品进行临摹, 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2 以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绘画观察能力的提高。与绘画教学不同之处, 临摹、欣赏教学中是以作家和学者的成功创作为观察和学习的对象。那么在对作品欣赏和临摹过程中的观察就不能只局限于这些成功作品表面, 在通常情况下, 要考虑作者绘画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年代, 这是欣赏作品中所必有的常识。在欣赏教学中, 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 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 学生们就会看到许多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董希文所创作《开国大典》时, 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刻画人物的生动表情以及所反映的内心世界。该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 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 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在临摹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把教学的目的放在以形式美为主要出发点, 以作者情感体验为辅。对于画的形式的临摹, 要求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坐标格作准确临摹;另一种是自由而准确的临摹。比如选择一些写实范本。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 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把握。有时, 要求学生采取不同的临摹方法, 不过在临摹过程中不能脱离成功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这样就能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 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 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 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 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 要有展评过程, 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 谈看法、谈观点,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 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 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 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 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 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 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总之,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 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 就能够使学生的观察方法、审美观不断的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其主要课业的欣赏教学, 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制约, 目前。多数学校远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了搞好欣赏课教学, 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是结合学生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 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作品进行筛选, 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 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 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 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 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 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 并进行对比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改变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意识,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 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 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 给学生布置任务, 搜集有关资料, 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 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 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 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教师经过提问、解答, 并结合放幻灯片, 把立体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 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 能初步阐述立体派作品的特征和内涵, 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上一篇:村集体增收汇报下一篇:可爱的笔画宝宝